《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2-2023)-大調整中溫和復蘇的中國宏觀經濟(16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2-2023)-大調整中溫和復蘇的中國宏觀經濟(169頁).pdf(16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報告總負責人:劉元春楊瑞龍毛振華報告執筆人:于澤劉元春閆衍劉曉光大調整下溫和復蘇的中國宏觀經濟大調整下溫和復蘇的中國宏觀經濟CMFCMF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2-20232022-2023)摘要摘要在超預期的疫情、俄烏沖突和高溫干旱沖擊下,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的局面,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對疫情的進一步精準防控、積極有效的政策托底和國內完整的產業鏈與超大市場的支撐,中國經濟在一季度開門紅,二季度深度下行后,三季度完成底部回升,四季度延續趨穩態勢,完成全年就業和價格目標,三四季度后經濟增長正在逐漸回歸合理區間??v觀全年經濟運行的變化,202
2、2 年經濟運行的大邏輯是“三重壓力”周期性下行因素為主線,超預期因素,尤其是疫情沖擊,成為了重要的放大器,在政策對沖和經濟內生韌性的基礎上,形成了弱企穩態勢。當前中國經濟根本問題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總需求收縮和信心不足。在總需求收縮中,房地產深度調整是今年的核心特征,上游延伸到鋼鐵、建材等行業,下游延伸到地產后周期消費。即使剔除房地產和疫情的影響,消費疲弱依然疲弱,是目前中國經濟的核心底色。2023 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邏輯是,在不斷優化疫情精準防控措施,提升防控效率的大背景下,國內外結構性因素正在加速進入變化的臨界點,處在關鍵的轉換期,同時,總需求收縮和信心不足等周期性下行因素延續
3、,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不斷再平衡的復雜局面。結構性因素調整近年來一直在發生,但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因為應急政策,部分結構性調整遲滯。在 2023 年,結構性調整將要進入加速期,大調整將成為經濟的核心本報告為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研究成果。報告執筆人為:于澤、劉元春、閆衍、劉曉光。報告中的數據除注明出處之外,皆出自 Wind 數據庫和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團隊測算,如有遺漏,請聯系更正。背景,需要加以重視。綜合判斷結構性、周期性和疫情等因素,2023 年經濟將實現溫和復蘇,在基準情形下預計實際增長 4.8%,名義增長 6.3%。分季度看,剔除二季度低基數導致的異常值,2023 年
4、各季度將呈現逐漸加速態勢。為了更好地回歸“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銜接“十四五”和 2035 遠景目標,穩定就業和政府、企業與居民收入,穩定信心,避免歐洲出現過的低增長導致長期“后遺癥”效應,在基準預測的情形下努力進取,建議 2023 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 5%。為實現此目標,2023 年需要抓住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結構轉換的關鍵時期,根據疫情發展不斷優化精準防控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系統深化改革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為核心,旗幟鮮明以積極的總量宏觀政策對沖周期性下行因素,財政赤字率設定為 3%,明確貨幣政策穩健偏寬松,將中國經濟加速引入新發展格局。世界和中國經濟一直在
5、進行著緩慢的結構性變化,2023 年結構性因素的變化進入臨界點,會加劇顯現。在人口老齡化、資源環境、市場環境等常規性慢變量的結構性因素變化之外,2023 年,中國經濟處在國際和國內經濟動能同時加速進入結構性轉換的臨界期。首先,世界主要經濟體進入低增長、低貿易、低投資,高債務、高通脹、高風險的“三低三高”為特征的調整期。這背后深層次原因是主要經濟體經濟循環模式逐步重構,從目前靈活型的供給和需求模式逐漸回歸到“靈活版”的羅斯福新政模式,國家的力量不斷強化,形成軍事、民用基礎設施、新能源技術和資源的全球爭奪戰,深刻影響未來的世界經濟走向。在這種調整中,結構性因素決定通貨膨脹持續時間,周期性因素決定通
6、貨膨脹的幅度。伴隨著周期性因素中下行力量加大,歐美不會出現工資-價格螺旋,通脹增速已經見頂。但是,歐美各國循環模式重構產生成本上升,帶動核心通貨膨脹持續高位運行,使得通貨膨脹粘性加大,通貨膨脹持續時間延長并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伴隨著低增長,貨幣政策處在兩難選擇中。2023年,歐美日等各央行會放緩加息速度,但是高利率狀態持續較長時期。同時,歐美央行減緩縮表速度,在傳統的加息周期中采用一定的量化寬松政策,市場收益率曲線更加扁平。這種高利率狀態將會導致歐美各國進入一定的衰退期,衰退的幅度和先后主要取決于各國政府的國家力量強化程度,美國將會優于歐洲和日本。在各國國家能力不斷強化和能源價格逐漸趨穩
7、的背景下,此輪歐美各國經濟下行總體幅度處在可控范圍內,不會陷入深度衰退。歐美的經濟和貨幣政策走勢意味著明年我國出口將會進一步下行,但是發生斷崖式下降的概率極小。同時,匯率將會呈現寬幅震蕩,但是處在可控區間,為國內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留下空間。其次,國內經濟循環的動力也正在發生結構性調整,處在關鍵的轉換期。一方面,2019年以來,尤其是在疫情后的經濟復蘇進程中,房地產投資和出口是最為核心的引領力量。目前,這兩個因素已經形成了趨勢的轉折,2022 年開啟了加速下行模式,2023 年難以再提供有效動力,2019 年以來的經濟循環模式將能以持續。另一方面,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通過過去十年偉大變革取
8、得的系統性經濟工作理念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改革、科技進步、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和新能源產業等內生動力推動,2023 年中國經濟將會進入新發展格局加快落地期,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新發展格局加速落地表現為:1)國內統一大市場助力內需接力外需;2)科技自立自強助力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補短板;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將進入快車道;4)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進入加速形成期;5)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實體經濟融資環境不斷改善;6)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進入加速融合期;7)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加速深化落實;8)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會不斷開花結果;9)軍民融合提供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助力統籌安全與發展。在國際國內兩
9、大結構性因素加速調整期中,2023 年的中國經濟機遇與挑戰并存。綜合考慮不斷優化的疫情精準防控和目前周期性因素的延續,2023 年宏觀經濟孕育六方面的上升力量和六方面的抑制性因素。上升力量主要體現為:1)疫情防控更加精準,管控資源得以釋放,人員流動性增加,促進消費和服務業復蘇;2)房地產底部確認,竣工等后端有望高增長,帶動房地產后周期消費復蘇;3)基建投資保持高位運行;4)制造業投資內生動力將持續提升;5)供給側不利因素更加溫和;6)低基數推動同比增速。與之對照的是,2023年也將同時面對六方面抑制性因素:1)結構性因素制約下消費恢復還需要時日,依然主要依靠汽車消費支撐;2)出口下行壓力加大,
10、成為主要拖累因素,但是幅度溫和;3)企業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脆弱,去杠桿動機增強;4)深層次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市場信心沒有完全恢復,民營企業投資受到制約;5)經濟運行效率持續下滑;6)高成本約束進一步增強。綜合上述因素,2023 年中國宏觀經濟將會呈現溫和增長,如果剔除 2 季度異常值,全年呈現逐漸加速態勢。同時,由于周期性下行因素持續,可能放大結構性調整中的不利方面。2023 年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十方面的風險:1)土地資產的非流動性和房地產銷售低迷在資產側延遲房地產市場企穩;2)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收入低增長,債務風險加??;3)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惡化,保運轉和保民生壓力加大;4)俄烏沖突
11、長期化進一步地催生緣政治風險;5)產業鏈結構性變化引發出口增速超預期下滑;6)匯率寬幅波動已發金融市場震蕩;7)青年勞動就業問題長期化;8)低收入群體保障不足,社會風險加??;9)極端天氣風險加??;10)行政性宏觀政策扭曲市場資源配置,導致原有短期問題長期化和新的結構性扭曲。面對復雜局面,為了更好地支撐中國經濟,實現 5%的目標增長率,2023 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系統協調的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發力。第一,抓好三個突破點,進一步做到精準化疫情防控。首先,在“二十條”優化措施之后,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其次,統一各地方防控政策執行標準。再次,國家層面明確標準,著力解決跨省市人員
12、流動問題?!岸畻l”措施明確了處置標準,在本地行政區域內的防控措施得到了優化。但是,各地對外來人員管控標準不一,“落地檢”之后管控政策不一致,尤其是返回當地后管控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員流動,需要進一步明確標準,著力優化和統一。第二,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利用好“二十大”紅利,在系統性基礎上,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核心,重點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在復雜的結構性因素加速轉變期,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在此基礎上,更需要進一步針對性突出重點來深化改革。2023 年改革的重點需要在結構性因素與周期性因素交織點推進,一箭雙雕,以改革推動經濟新動能落地,從制度上舒緩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矯正地方政府激
13、勵。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匹配的現代財政制度。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主線,推進財政收入體制、財政支出體制、預算管理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需要保持宏觀稅負基本穩定、保持財政收入占比基本穩定、中央財政收入占比基本穩定。在這樣的前提下,財稅體制改革更重要的是理順稅收邏輯,調整收入和支出的結構。第三,逆周期政策保持總量寬松。2023 年總量宏觀政策需要保持寬松,不能用疫情防控措施和改革代替逆周期宏觀政策。首先,疫情是周期性下行力量的放大器,但不是中國經濟的本質原因,總需求不足下宏觀政策不能過快退出。其次,不
14、同于前期增量改革下,改革本身就是穩定經濟的力量。目前的改革是存量改革,利益格局調整容易產生“先破后立”,不能用改革代替穩增長。這意味著還需要寬松的宏觀政策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防止政策過度收縮導致的風險疊加。再次,寬松的宏觀政策修復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才能有效應對明年的復雜局面。最后,歐美緊縮政策節奏的放緩也為我國政策提供了更大的寬松空間。堅持就業優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23 年逆周期政策重點加大貨幣政策力度。要依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全面、準確理解“不要大水漫灌”,總量性與結構性貨幣政策配合,全面降準置換 MLF,穩定流動性的同時降低金融機構負債成本。通過再貸款、普惠金融等渠道進一
15、步加大對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和中小微企業支持。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綜合考慮宏觀審慎管理,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行動空間。第四,結構性政策以“降成本”為導向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首先,在行業政策上,以元宇宙為突破點,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商品運輸成本、信息成本下降之后,以人與人交流成本下降啟動新行業紅利。元宇宙從消費端轉向生產端塑造數字化人與人交流場景,推動產業鏈升級。其次,在提供投資案例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紅綠燈”設計機制,與市場充分溝通,讓企業充分理解。最后,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穩定能源成本。2023年需要進一步穩定生產;密切監控煤炭市場價格運行,對極端事件做好應急預案;搭建政府參
16、與的煤炭市場信息平臺、構建政府有效調控下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形成可控的價格協調機制。第五,系統性推出房地產解決方案。短期以穩為核心。以“保交樓、穩民生”為核心,壓實多方責任、建立、用好房地產穩定保障基金。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進一步釋放前期擠壓的剛性購房需求和合理改善性需求,推動地產銷售回歸正常狀態。因城施策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穩步優化預售資金監管、探索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有效盤活房地產企業存量資產和城市的低效資產,推動化解及處置出險房企債務風險。長期中促進資產端調整。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城市更新。推動都市圈城
17、市群發展戰略,有序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優化房地產市場區域結構性失衡問題,通過都市圈提升土地資產流動性。建立住房和土地聯動機制,優化土地供給政策,逐步降低土地財政依賴。推動房企向綜合運營開發業務模式轉型。構建房企新業務模式穩定的長期融資機制。第六,逐漸走出應急思路,著力解決好中小企業長期修復問題。繼續針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出臺有針對性的具體政策。繼續解決好物流不暢問題。重點解決好中小企業賬款回收問題。全生命周期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擴大需求是盤活中小企業的根本途徑。切實推進負面清單管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為小微企業進入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破除進入障礙。關鍵詞關鍵詞:中國宏觀經濟;弱企穩;
18、疫情;房地產;消費;新發展格局-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總論與預測總論與預測2022 年是中國經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面對“三重壓力”,抵御超預期沖擊的一年。一方面,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產業鏈、新能源相關產業持續向好以及貿易順差保持高位,為中國宏觀經濟能夠企穩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反復大范圍爆發、俄烏沖突擾動世界市場、高溫干旱、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能源價格處在高位、信心不斷減弱使得中國經濟在二季度大幅下行后,三四季度只實現了弱企穩,負向產出缺口持續,經濟復蘇進程較為緩慢。與前期預測分析和各類研究相比,2022 年中國宏觀經濟呈現出以下十四個新現象、新問題和新特征:
19、1、國內超大市場、完整的產業鏈和不斷優化的能源等經濟安全措施是中國宏觀經濟在受到疫情等超預期沖擊后經濟企穩的核心基礎。在完整的產業鏈支撐下,外貿在 2022 年上半年是經濟企穩的關鍵動力,保持了出口和順差的不斷提升。下半年國內需求接棒外需,推動經濟趨穩向好。2、新能源產業鏈、汽車產業鏈、高技術產業持續保持高景氣,帶動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強勁增長,帶動制造業投資動力回升,成為穩定投資、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3、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全面推進、產業鏈和供應鏈鑄長板補短板,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速持續高于全部制造業投資,技改
20、投資占全部制造業投資的比重上升,中國新舊動能轉換在超預期沖擊下保持在穩定運行軌道。4、新發展格局逐漸確立、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民生補短板不斷提速、發展模式不斷優化、保障國家安全持續深入,直接推動現代化基礎設施投資上升,內容不斷升級優化,信息傳輸業等投資持續保持高位,穩固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基礎的同時也成為面對超預期沖擊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2-5、消費者價格低位運行、核心 CPI 低迷、工業出廠品價格指數下行轉負和產出缺口的變化,表明總需求不足是 2022 年經濟的核心問題。同時,長期的總需求不足對短期供給能力,尤其是潛在增長能力產生負向影響,具有影響長期化的苗頭。6、房地產深度調整是 2022
21、 年總需求不振的核心特征之一。行業下行趨勢之深、持續時間之長、地區分化之劇烈均是歷史首次出現。房地產行業調整上游延伸到鋼鐵、建材等行業,下游延伸到地產后周期消費,成為經濟下行重要力量,相關風險不斷顯現。在 2021 年四季度后,涉房地產相關政策不斷優化,但效果并不理想。疫情、周期性原因和政策因素已經不能滿意地解釋本輪房地產下行,城鎮化模式轉型等結構性因素在信心不足等問題放大下全面急性發作是本輪房地產劇烈調整的深層次原因,房地產已經進入到業務模式重構的新時期。由于土地資產的非流動性,房地產企業受制于資產端調整困局,簡單的“一城一策”不能有效化解,房地產行業轉型尚需時日。7、消費不足是制約經濟回暖
22、的重要因素。從疫后修復數據來看,疫情后消費雖然有段時間反彈,但是持續修力量弱。消費不足既有房地產后周期消費拖累,更有金銀珠寶等消費增速下行表現了居民儲蓄意愿不斷增強,流動性動機不斷上升。收入增速放緩、信心不振、提升渠道受阻等因素意味著消費低位徘徊還將持續一段時間。8、下半年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標志著我國在疫情期間出口高增長態勢的結束。伴隨著退出疫情寬松政策,轉向貨幣緊縮,歐美經濟逐步走弱,疫情期間我國利用國內產業鏈替代國外生產鏈條中斷情況逐漸結束,歐美消費者提高消費中服務占比,降低商品占比,我國出口動力不斷減弱,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對未來的經濟增長帶來風險。9、去杠桿等現象表明預期轉弱問題進一
23、步放大。市場主體面對脆弱的資產負債表,對于疫情變化、政策調整、戰略定位在高度不確定條件下風險態度非常謹慎。企業和家庭部門流動性動機上升,長期經濟決策推遲。-3-10、經濟運行效率放緩明顯。在上海保衛戰之后,我國的客運量和貨運量都沒有完全恢復,尤其是客運量下降較大。貨幣 M2 增速持續快于社會融資增速,表現出新增融資沉淀化,不能有效轉化為總需求。11、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風險加速演進,不斷向經濟風險轉變。俄烏沖突是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不斷上升的集中體現。隨著歐美防疫政策轉向,國內問題日益國際化,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累積,并通過局部爆發向世界能源波動、糧食安全等經濟問題不斷轉化,對我國面對的國際環境和經
24、濟供給側成本帶來較大挑戰。12、高溫天氣等擾動加劇。夏季高溫干旱對能源供給和需求都產生了較大沖擊,干擾正常生產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可能常態化,對經濟的影響逐漸加大。13、青年就業問題凸顯。16-24 歲青年失業率持續高位,波動幅度較大,且修復能力弱,呈發散趨勢。這背后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收縮開支等周期性因素和青年就業目標與現實崗位之間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因素交織。部分年輕人對找工作信心下降,選擇躺平,青年失業問題存在住不長期化傾向,對社會人力資本接力和消費等供需兩側都產生持續影響。14、財政收支壓力加大,地方政府財政運行秩序挑戰加劇。2022 年財政壓力是歷次經濟
25、調整中都沒有經歷過的嚴峻局面。一方面稅收收入在經濟下行和留抵退稅等政策下持續放緩,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不振帶動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財政壓力尤其體現在縣以下地方政府,?;久裆?、?;鶎舆\轉壓力不斷加大。上述 14 個現象表明,2022 年中國宏觀經濟在面對“三重壓力”和超預期因素疊加的情況下,經濟復蘇的進程復雜,也更加乏力。因此,從綜合的角度看,經濟修復還需要一段時間,需要進一步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不是簡單大規模刺激就能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將經濟增速盡快抬升,防止長期低于潛在增速帶來的“后遺癥”效應,導致短期問題長期化和結構化。短期中,我國能否穩固經濟趨穩向好的態勢,主要取決于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26、-4-1)冬季國內疫情是否會變為較長時間的“多點密發”,導致經濟社會秩序進一步變異,資源進一步向防控傾斜;2)房地產是否可以緩解甚至部分逆轉當前深度調整的趨勢;3)消費是否可以觸底企穩;4)制造業投資能否保持良好態勢,穩定投資大盤;5)歐美衰退速度和幅度是否會超預期,并由此帶動出口下行;6)美聯儲是否會超預期加息,同時加息周期延長導致的不確定性是否進一步增大;7)地方財政壓力是不是會發生風險,能不能支撐穩大盤經濟政策;8)市場信心能不能得到修復;9)經濟運行效率能不能得以提升;10)穩大盤宏觀經濟政策能不能平穩延續,并逐步從應急轉向全面復蘇。從中期來看,2023 年是“二十大”召開后的紅利窗口
27、期,“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期,同時也是國際、國內發展格局進入結構性加速調整期。一方面,新發展格局進入加速落地期,動能會逐步提升,供給側制約因素逐漸緩和;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內部經濟循環模式調整表現為外部全球化進程破碎化、地緣政治風險頻發,我國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挑戰加大,局面更加復雜,需要穩中求進應對好機遇與挑戰。2023 年中國宏觀經濟很可能面對以下系列挑戰。1、新冠疫情和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經濟活動的常態化的進程,2023 年將是極具考驗性的一年。一是西方主要國家在疫情防控上全面放開,國內能不能更好的凝聚共識,對社會治理和經濟運行都有極大影響;二是西方疫情防控全面放開后
28、進入新產品周期和供應商調整周期,對我國進出口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三是中國疫情防控模式的調整過程將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運行邏輯巨大的磨合成本,這些沖擊都帶有強烈不確定性。2、世界經濟進入大調整期,導致出現低增長、低貿易、低投資,高債務、高通脹、高風險的運行特征,使得世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和本輪歐美加息進程變異。1980 年之后,伴隨著新自由主義浪潮,歐美進入以靈活勞動力市場和金融自由化為特征的靈活供需的經濟循環模式。在 1990 年之后,伴隨著信息成本下降,這種國內經濟循環模式向外推動產業鏈貿易的全球化新模式。伴隨著挑戰,未來西方主要國家會逐步走向靈活的“羅斯福新政”模式,國家力量進一步強化,突出軍
29、事和民用基礎設施投資,追求高科技競爭。這對我國存在正反兩方面影響。-5-一方面,歐美的衰退幅度不會過大,對我國出口影響會更加可控,另一方面,產業鏈貿易會加速調整,出口超預期波動可能性加大,同時歐美通貨膨脹持續時間會變長,長時間的利率高位導致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加大,對我國國際收支影響也會加大。3、總需求不足的環境下,國內經濟動能進入加速調整期。一方面,房地產和出口面對著模式轉型。房地產行業從下沉市場、高周轉模式逐步轉向存量市場、制造業模式;出口面臨國際價值鏈重構問題。另一方面,通過“二十大”的這一系列部署,加之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大舉措正在逐步進入收獲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體系逐步構建成熟,新發展格局
30、的內生動能不斷聚集。在這個結構性轉換期,總需求不足的挑戰更加尖銳,如何在結構性政策與總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與跨周期政策之間尋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臨許多挑戰。4、構建與新發展格局激勵相容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仍是較大考驗。我國目前各級政府、各大國有企業、大量民營企業都已經將工作聚集在國家重大戰略上來。尤其是地方政府,因為行政考核的需要,所有行動都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這有利于凝心聚力,團結一致向前進。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具有的錦標賽思維,容易將一致的目標放大為不顧自身條件,全部資源投入某項工作中去,導致行政性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扭曲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在提供一些投資案例基礎
31、上,需要著力解決好“紅綠燈”設計機制,與市場充分溝通,讓企業對“紅綠燈”機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根據上述各種定性判斷,利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 模型,設定 2022、2023 年主要宏觀經濟政策假設:(1)名義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為 2.8%、3.0%;(2)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為 6.7、7.2。預測2022-2023 年中國宏觀經濟核心指標增長情況,結果如表 1 所示。表表 1 120202 22 2 年年中國宏觀經濟核心指標增長預測中國宏觀經濟核心指標增長預測預測指標2019202020212022.1-3 2022.1-6 2022.1-9 202
32、2*2023*1.國內生產總值6.02.28.14.82.53.03.34.8-6-第一產業增加值 3.13.17.16.05.04.23.73.5第二產業增加值4.92.58.25.83.23.94.25.2第三產業增加值7.21.98.24.01.82.32.64.5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42.94.99.36.15.95.8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3.912.53.3-0.70.71.06.53.出口總額(美元計價)0.53.629.915.513.912.58.7-3.0進口總額(美元計價)-2.7-0.630.110.65.84.13.0-1.0貿易盈余(億美元)4211
33、52406759155037966452887880594.消費者物價指數2.92.50.91.11.72.02.02.1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0.3-1.88.18.77.75.94.0-0.5GDP 平減指數1.20.54.44.03.73.12.81.55.廣義貨幣(M2)8.710.19.09.711.412.111.611.0社會融資總額存量 10.713.310.310.510.810.610.210.56.政府收入6.20.58.80.2-14.7-11.6-9.27.0公共財政收入3.8-3.910.78.6-10.2-6.6-4.08.0政府性基金收入12.010.64.8-2
34、5.6-28.4-24.8-20.05.0注:*表示預測值。1、2022 年,“三重壓力”疊加“兩大超預期沖擊”對短期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產生了巨大下行壓力。預計全年經濟增速為 3.3%左右,遠低于年初 5.5%的增長目標,也顯著低于 2021 年 8.1%的同比增速和 5.1%的兩年平均增速。2、在供給端,三大產業增速均出現一定程度回落。其中,第三產業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增加值增速僅為 2.6%,較 2021 年增速回落 5.6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出口的強勁帶動下保持了相對平穩,增加值增速為 4.2%,較 2021 年回落4.0 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持續好于往年,增速達到 3.7
35、%左右。3、在需求端,三大需求走勢分化明顯。其中,消費需求持續低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速預計僅為 1.0%左右,較 2021 年增速回落 11.5 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大幅提速帶動投資需求保持相對平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 5.8%左右,較 2021 年增速提高 0.9 個百分點,發揮了穩定經濟的托底作用;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外需正處于由強轉弱的進程中,出口延續強勁增長態勢,預計出口總額(以美元計價)同比增長 8.7%,貿易順差擴大至約 8800 億美元,同比增長 31%,對短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揚。-7-4、2022 年物價運行總體平穩。其中,在食品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推動
36、下,CPI 同比漲幅整體有所回升,預計為 2.0%左右。但在供需同步回落中需求端收縮力量更為明顯,PPI 同比漲幅從高位持續快速回落,預計全年漲幅為 4.0%左右,較 2021 年漲幅回落 4.1 個百分點,其中四季度由正轉負。5、2022 年貨幣信貸政策轉向寬松。全年廣義貨幣(M2)供應量同比增長11.6%,較 2021 年提高 2.6 個百分點;然而市場內生性緊縮特征明顯,社會融資總額存量同比增長 10.2%,低于 M2 增速 1.4 個百分點,也較 2021 年回落 0.1 個百分點。6、受宏觀經濟下滑和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影響,2022 年政府收入大幅減少。預計公共財政收入同比下降 4%
37、左右,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 20%左右,兩項合計下降 9.2%,財政收支壓力顯著加大。7、展望 2023 年,在疫情防控政策再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再定位、微觀市場主體修復以及十四五規劃項目加快落實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有望得到極大緩解,逐步逆轉 2022 年經濟復蘇乏力、增速回落的勢頭,各方面增長表現將逐步回歸常態。預計 2023 年實際 GDP 增速將回升到 4.8%左右。8、2023 年供需兩端有望實現有效修復。在供給端,受疫情防控嚴重影響的服務業將加快反彈,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將達到 4.5%左右;第二產業實現平穩增長,增加值增速為 5.2%。在需求端,隨著疫情因素極大緩和,受抑
38、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預計消費和投資增速分別為 6.5%和 6.0%左右。9、2023 年全球經濟加速放緩導致外需收縮,同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修復下供給能力提升,兩方面因素疊加,預計我國出口增速將出現明顯下滑,負增長3%,貿易順差回落。10、隨著供求關系再平衡,2023 年物價水平將趨于穩定。隨著食品價格恢復和國際能源價格回落,預計 CPI 漲幅將保持在 2.1%左右,PPI 可能出現小幅負增長 0.5%,GDP 平減指數回落至 1.5%。-8-11、2023 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年。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總額的
39、增速將保持平穩,與名義 GDP 增速大致匹配,同時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力度。預計M2 增速將穩定在 11%左右,社會融資存量增速保持在 10.5%左右。政府收入在公共財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企穩回升的作用下恢復增長,預計增速為 7%左右,其中,公共財政收入增長 8%,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長 5%。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弱企穩的弱企穩的 2022 年中國宏觀經濟年中國宏觀經濟(一)(一)經濟經濟觸底企穩,但基礎不牢觸底企穩,但基礎不牢1.1.實際實際 GDPGDP 增速增速“弱弱企穩企穩”,但但名義名義 GDPGDP 增速加快下滑增速加快下滑,反映總需求偏弱帶反映總需求偏弱帶來價格緊縮效應來價格緊縮效應。20
40、22 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總體呈現“弱企穩”的特點。首先,前三季度,按不變價格計算,中國 GDP 同比增長 3%,較去年增速下降 6.8%,比 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下降 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同比增長 4.2%,較去年增速下降了 3.3%,比 2019 年增速加快了 1.3%;第二產業同比增長 3.9%,較去年增速下降了 6.7%,比 2019 年增速加快了 1.59%;第三產業同比增長 2.3%,較去年增速下降了 7.2%,比 2019 年增速下降了 2.7%。數據表明,疫后經濟復蘇過程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速趨于正常水平,甚至可以說已經獲得了超?;謴?,超過了2019 年的增速。但第
41、三產業萎靡,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其次,受到疫情影響,GDP 季度增速波動較大,第二季度增速明顯下滑。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長 4.8%,第二季度同比增長 0.4%,第三季度同比增長 3.9%。第二季度增速受到疫情引發的上海保衛戰等影響,進入了多年未有的谷底,在三季度后經濟企穩復蘇。-9-圖 1 中國實際 GDP 與名義 GDP 增速從實際 GDP 和名義 GDP 增速的變化來看,名義 GDP 速度明顯加快下滑,兩者差值不斷減小,反映總需求偏弱帶來價格緊縮效應。從以當季環比增速構建的定基指數看,2022 年前三季度中國的實際產出水平低于了長期增長趨勢線,第二季度產出水平相比長期增長趨
42、勢線的下行缺口最大,第三季度有所回升,但總體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圖 2 中國實際產出水平偏離長期增長趨勢線-10-2 2.雖有各種沖擊,內需接棒外需推動工業生產繼續超預期恢復,服務業受雖有各種沖擊,內需接棒外需推動工業生產繼續超預期恢復,服務業受到疫情影響沒有完全恢復到疫情影響沒有完全恢復(1)從工業生產來看,受到疫情沖擊,2022 年工業生產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波動變化較大,但下半年逐步回歸常態化。2 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高達 12.8%,而 4 月份同比增長-2.9%,5 月份同比增長恢復到 0.7%。從工業產能利用率來看,一季度產能利用率為 75.8%,二季度為 75.1%,三季度
43、為 75.6%,處于近年同期較差水平。受到高溫干旱天氣等影響,三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6%,比上年同期下降 1.5 個百分點。從當月同比來看,工業生產在二季度后恢復較好,9 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同比增長 6.3%,10 月份雖然當月同比下降到 5%,但是也處在較好水平。工業生產在疫情以外,供給側因素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成為正反兩方面的雙刃劍。從正面看,2022 年能源緊平衡帶動采礦業成為了工業主要支持力,雖然 10 月份累計增速降到 7.9%,仍然是高于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 4.5 個百分點。從負面因素看,受“芯片荒”持續影響,汽車制造業一度拖累工業下行工業影響明顯。4 月份、5 月份汽車制造業
44、當月同比下降分別為-31.8%、-7%。6 月份以后,汽車制造業迅速恢復,當月同比增長均高于16%,其中8月份同比增長高達30.5%。圖 3 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11-圖 4 中國工業增速波動較大,三季度逐漸恢復2021 年制造業恢復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出口。2022 年,出口依然提供了有力地支撐,新能源汽車等出口有效帶動了制造復蘇。但是,2022 年制造業復蘇動力在三季度后,更加依靠內需,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消費。7 月份之后,出口交貨值增速不斷降低,與工業企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圖 5 出口交貨值增速放緩-12-(2)2022 年,因疫情反復爆發,服務業生產受較大影響。1-10 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
45、比增長 0.1%,低于近年同期水平。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3.2%,其中二季度下降 0.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 8.54%、0.3%,均低于近年來同期水平(除 2020年外)。1-9 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4.7%,低于 2017-2019年同期水平。從動態邊際來看,服務業生產有所恢復,但仍在低位徘徊不前。當月同比看,3 月份以后服務業生產指數一度跌為負數,6 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有所回升,但同比僅增長 1.3%,較去年同期大幅跌落 9.6%。7、8、9 月服務業生產指數仍在1%附近徘徊,10 月份更是降到 0
46、.1%,并未出現抬升趨勢。圖 6 中國服務業生產指數由負轉正,但一直在低位徘徊表 2 中國各大產業復蘇進展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2022Q1 2022Q2 2022Q3GDP6.4018.307.904.904.004.800.403.90第一產業4.308.107.607.106.406.004.403.40-13-第二產業6.7024.407.503.602.505.800.905.20第三產業6.6015.608.305.404.604.00-0.403.20農林牧漁業4.408.007.507.106.406.104.503.60工業6.
47、8024.408.804.903.806.400.404.60制造業7.4026.809.204.603.106.10-0.304.00建筑業5.8022.801.80-1.80-2.101.403.607.80批發和零售業6.8026.609.607.605.903.90-1.801.6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8.0032.1012.705.904.002.10-3.502.60住宿和餐飲業-0.8043.7017.105.704.70-0.30-5.302.80金融業5.905.404.104.005.505.105.905.50房地產業房地產業4.9021.407.10-1.60-2.9
48、0-2.00-7.00-4.2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1.0021.2019.5017.1011.5010.807.607.9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807.905.805.805.605.10-3.305.40其他行業4.408.806.205.205.004.90-0.204.40從細分產業來看,三季度以來的下行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房地產市場持續深度調整,房地產業持續萎縮。前三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為-4.4%。第二是疫情反復爆發較大沖擊,服務業整體徘徊不前。其中,住宿和餐飲業勉強開始實現正增長;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速低于近
49、年來同期水平;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保持穩定增長,但房地產業一直呈現負增長態勢。第三是疫后修復能力變弱。大部分服務業第二季度都不景氣,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第二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速跌至-3.5%、-3.3%。雖然第三季度趨于回升,但大都低于近年來同期水平。-14-3 3.投資推動總需求逐漸恢復投資推動總需求逐漸恢復,但,但整體疲弱整體疲弱(1)制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速保持高位制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速保持高位,房地產投資深度調整房地產投資深度調整,固定資產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本平穩。資增速基本平穩。1-10 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5.8%,較上半年增速回
50、落 0.3%,下半年固定資產增速較為平穩?;A設施建設投資受到政策強有力的征程,在 5 月份后增速穩步上升,10 月份累計同比增速達 11.4%。房地產投資持續深度調整,10 月份累計同比增速跌至-8.8%,從 2021 年投資的拉動力量成為成為了嚴重拖累因素??傮w來說,2022 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強勁復蘇,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下跌及民間投資的低迷形成拖累,投資復蘇相對較弱。圖 7 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經季調后的環比增速來看,上半年,投資月環比增速平均為 0.94%,7-10月分別為 0.11%、0.36%、0.48%、0.12%,復蘇動力不及上半年。投資增長動力減弱主要源于房地產
51、投資不斷減少。-15-圖 82022 年 1-10 月份各項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對比(2 2)在消費方面在消費方面,疫情反復導致接觸性服務消費增長放緩疫情反復導致接觸性服務消費增長放緩,疊加房地產后疊加房地產后周期消費不振,消費復蘇進程嚴重受挫,消費水平不僅沒有向長期增長趨勢線周期消費不振,消費復蘇進程嚴重受挫,消費水平不僅沒有向長期增長趨勢線回歸,反而有急轉直下的態勢?;貧w,反而有急轉直下的態勢。1-10 月份,剔除價格因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累計較上半年回升 1.16%,但同比減少 2.24%,。從全年的消費趨勢來看,第二季度消費明顯低迷,5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同比減少 9.68%
52、,雖然8 月份短暫回升至 2.23%,但 9 月份、10 月份由于疫情再次爆發,又回跌至-0.68%、-2.74%。剔除價格因素后,4 月份之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一直為負數,大致維持在-3%到-2%之間的水平,第二季度消費低迷后,第三季度消費復蘇進程停滯。從經季調的環比增速來看,上半年消費月環比增速平均為-0.01%,其中6月份疫后反彈為2.35%。但下半年增速回落,8、9、10月份分別下降至-0.29%、0.14%、-0.68%。-16-圖 9 社會零售品總額(3 3)出口在年內轉折出口在年內轉折,從推動力量走向拖累因素從推動力量走向拖累因素。1-10 月份,以人民幣計價,我國
53、出口累計同比增長 11.1%,累計同比增速一直趨于下降;凈出口同比增長 8.41%,全年凈出口增速呈下降態勢??傮w上看,上半年出口對我國經濟同比增長產生較強拉動作用,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恢復進程。但是,8 月份后,情況急轉直下。8 月份,以人民幣計價,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 8.6%。其中,出口增長 11.8%;進口增長 4.6%,增速近乎腰斬。美元計價增速放緩更為嚴峻。同時,各出口目的地都出現大幅度下降。8 月對美出口同比為-3.8%,低于前值的11.0%;對歐出口同比為 11.1%,低于前值的 23.2%;對日出口同比為 7.7%,低于前值的 19.0%。對東盟出口同比為 25.1%,低于
54、前值的 33.5%;對印度出口同比為 15.9%,低于前值的 52.6%。10 月份以美元計價來看,我國出口從 9 月份 5.7%直接滑落到同比負增長0.3%,是2020 年以來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首次負增長。外需前期能夠保持強勁走勢,源于 2020 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與世界疫情防控進程的不同步、中國與世界供應鏈重啟的不同步,使得中國的產業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不僅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疫情物資和生活物資的供給基礎,也保證了中國出口不僅沒有隨著世界貿易的崩潰而崩潰,反而逆勢出現超預期增長,為中國內循環的重啟和經濟整體復蘇提供了時間窗口。但 2022 年隨著全球各國生產相-17-繼開始恢復,加上全球衰退
55、風險加劇,我國出口貿易受到較大挑戰,其增長走勢同比 2021 年顯回落態勢。1-9 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 155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9%,顯著好于疫情前的增長情況。圖 10 中國對外貿易增速走勢4 4.價格走勢進一步確認總需求不足價格走勢進一步確認總需求不足2022 年 2 月份以來,消費者價格指數緩慢上漲,但是主要表現為食品和能源價格上升,去除食品和能源后,核心 CPI 保持穩定,在 1%的水平上下徘徊,顯著低于 2019 年時期。10 月份,CPI 同比上漲 2.1%,但主要表現為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 7%,而核心 CPI 同比上漲僅僅為 0.6%。
56、CPI 緩慢上漲和核心 CPI 的低位穩定,表明消費需求相對萎靡,仍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過來。在生產者價格指數方面,1 月份以來,PPI 指數和 PPIRM 指數同比增速呈現-18-較快的下滑趨勢。1 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 9.1%,環比下降 0.2%;而到了 10 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 1.3%,環比上漲 0.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也呈快速下滑趨勢,10 月份 PPIRM 同比上漲降為 0.3%,比 1 月份增速跌落 11.8%。圖 11 中國價格指數走勢分化總體而言,消費側價格低位徘徊,生產側價格快速回落,反映 2022 年消費需求萎靡,仍未完全恢復;同時生產側需
57、求又受到房地產不振抑制。上下游價格全面不振,反映了總需求全面不足態勢明顯。5.5.從微觀市場主體看,企業、居民和政府的財務績效和收入狀況惡化,微從微觀市場主體看,企業、居民和政府的財務績效和收入狀況惡化,微觀市場活力下降,成為影響宏觀經濟走勢的關鍵機制。觀市場活力下降,成為影響宏觀經濟走勢的關鍵機制。(1 1)從企業績效指標看從企業績效指標看,由于疫情反復沖擊影響生產和消費由于疫情反復沖擊影響生產和消費,企業利潤額企業利潤額出現下滑趨勢,虧損面和虧損額顯著增大,資產負債率向上攀升,企業收入狀出現下滑趨勢,虧損面和虧損額顯著增大,資產負債率向上攀升,企業收入狀況惡化況惡化。1-9 月份,全國規模
58、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 62441.8 億元,同比降低 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 6.23%,同比降低 0.76 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虧損家數累計同比增加 29.59%,虧損企業虧損額累計增加 47.4%。-19-企業收入狀況惡化企業收入狀況惡化,不利于企業投資復蘇并提高了債務風險不利于企業投資復蘇并提高了債務風險。9 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同比增長 9.5%,但負債同比增長 9.9%,所有者權益同比增長8.9%,資產負債率攀升至 56.8%,同比增加 0.5 個百分點。圖 12 中國工業企業績效顯著惡化(2 2)從居民就業形勢看從居民就業形勢看,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就業形勢
59、較為嚴峻,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名義經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名義經濟增速濟增速。今年疫情的反復爆發,給企業用工生產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第二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迅速攀升。雖然經過穩就業、保就業和促就業等多維度同時發力的就業優先政策的調節,第三季度失業率有所下降,但截至 10 月份仍維持在 5.5%的水平,比 2021 年同期水平高出 0.6 個百分點,比 2019 年同期水平高出 0.4個百分點。其中,25-59 歲人口的失業率為 4.7%,高于近年來(除 2020 年外)同期水平;16-24 歲人口的失業率為 17.9%,7 月份更是達到全年最高點 19.9%,高于 18 年來所有時期水平,青年就業問題非
60、常嚴重。1-9 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 1001 萬人,完成全面目標的 91%,雖然對于2021 年同期下降 4 個百分點,但是可以順利完成全年就業目標。-20-就業形勢較為惡化就業形勢較為惡化,使得居民收入狀況不容樂觀使得居民收入狀況不容樂觀。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 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同比增長 2.3%,低于經濟增長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狀況惡化,不利于消費恢復及消費潛力的進一步釋放。圖 13 就業形勢依然嚴峻(3 3)從政府收入看從政府收入看,伴隨著經濟壓力加大伴隨著經濟壓力加大,公共財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公共財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壓力加大入壓力加大。1-9
61、 月份,公共財政收入累計同比下降 6.6%,其中稅收收入累計同比下降 11.6%;同時,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計同比下降 24.9%,均較去年同期明顯惡化,也反映了經濟基本形勢嚴峻。政府各項收入的惡化,既不利于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的化解,也進一步縮小了財政政策空間和未來應對風險沖擊的能力。-21-圖 14 財政收入和基金收入增長情況6.6.宏觀經濟景氣度整體走弱,先行指標下行,外匯和股票市場震蕩較為強宏觀經濟景氣度整體走弱,先行指標下行,外匯和股票市場震蕩較為強烈烈從先行指標來看從先行指標來看,各類先行參數下滑各類先行參數下滑,表明中國宏觀經濟景氣度邊際回落表明中國宏觀經濟景氣度邊際回落,經濟下行壓
62、力依然較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1 1)制造業及服務業制造業及服務業 PMIPMI 指數全年總體較弱指數全年總體較弱。10 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 49.2%,且全年大都都降至榮枯臨界值以下,顯示制造業發展不景氣。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 PMI 的 5 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總體都低于臨界點,供需兩端都相對。第二季度,服務業 PMI 指數一度跌入榮枯臨界值以下至 40.0%,6 月份雖有反彈,但 9 月份又跌入臨界值之下,10 月份服務業 PMI 指數更是低達47%。-22-圖 15 制造業及服務業 PMI 指
63、數(2 2)深入考慮)深入考慮 PMIPMI 參數的結構性變化,參數的結構性變化,PMI 和非制造業 PMI 主要依靠投入品價格和銷售價格參數居高來支撐,但由于經濟形勢較不景氣,這兩種指數也持續走低,7 月份以后都跌入榮枯臨界值以下,分別為 40.4%和 40.1%。而對于未來發展更為重要的新訂單和出口新訂單基本都在枯榮線以下。圖 16 PMI 參數結構性變化-23-(3 3)PMIPMI 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性緊縮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性緊縮,長期低于榮枯臨界值長期低于榮枯臨界值。1 月份以來,PMI 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長期低于榮枯臨界值,4 月份分別跌至 42.6
64、%和 41.6%,10 月份分別為 48.1%、47.6%。新訂單指數與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性緊縮表明,內需市場需求持續萎靡不振,尚未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圖 17 PMI 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性緊縮(4 4)從需求端來看從需求端來看,消費者等幾大微觀主體的預期參數自消費者等幾大微觀主體的預期參數自 2 2 季度斷崖式下季度斷崖式下跌,政策沒有較大調整難以在短期扭轉下行的局面。跌,政策沒有較大調整難以在短期扭轉下行的局面。-24-圖 18 消費者指數“斷崖式”下跌最后,值得注意的是 2022 年中國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的走勢,全年先行指數、一致指數下行,但滯后指數上行。圖 19 先行指數、一致
65、指數、滯后指數走勢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人民幣匯率持續下降,外匯市場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人民幣匯率持續下降,外匯市場-25-震蕩強烈震蕩強烈。10月份,官方外匯儲備為30524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減少了1651.87億美元,比 2019 年同期減少了 527.34 億美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 2019 年同期的 6.39 貶值至 7.18。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貶值來源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最近實行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并不能反映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但中央銀行在實行貨幣政策時,要做好內外平衡政策方面的安排和考慮,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負面因素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圖 20 人
66、民幣匯率和官方外匯儲備走勢股票市場較為動蕩,下行趨勢明顯。股票市場較為動蕩,下行趨勢明顯。截至 2022 年 11 月 15 日,上證綜合指數、深證綜合指數、滬深 300 指數分別較 2021 年底分別下跌 13.9%、21.7%、18.8%。上證 A 股總市值較 2021 年底下跌 13.70%,平均市盈率從 17.24 倍下跌至 11.52倍。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規模增速變緩,2022 年 1-10 月達到 9526 億元,僅比 2021 年同期增長 5.99%??傮w來講,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其中第二季度經濟低迷給 GDP 全年 5.5%的增長目標帶來較大壓力。目前疫情反復爆發,給經濟
67、帶來新一輪下行壓力,經濟復蘇基礎還不穩固,供給面尚未完全修復,消費持續低迷。-26-圖 21中國三大產業用電量指標持續走低(二)疫情放大總需求疲弱成為經濟下行核心壓力(二)疫情放大總需求疲弱成為經濟下行核心壓力經過對當前宏觀數據的梳理,可以看到,面對俄烏沖突、高溫干旱,尤其是二季度疫情引發的上海保衛戰,經濟總體呈現疲弱態勢。在 5.23 穩經濟大盤一攬子方案以及后繼政策的推動下,經濟在三季度實現了探底回升,進入了企穩的狀態。綜合判斷,我國當前處于弱企穩狀態,經濟正在進入穩定增長的軌道,但是穩固的基礎還不十分牢靠。那么,這種弱企穩背后的邏輯是什么?經濟下行壓力主要是疫情變化超預期還是經濟內生動能
68、不足,即疫情變化是核心原因還是放大器?觀察到的 2022 年的宏觀經濟數據背后是兩大下行因素和兩大上行因素的影響,在角力中產生了弱企穩狀態。第一類下行因素是周期性因素,即在 2021 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2022 年全年,房地產投資深度調整、最終國內消費持續疲弱,對內需產生了極大的壓力。在供給沖擊方面,上半年“芯片荒”導致了汽車產業鏈受到很大影響。但是,貫穿全年的是能源價格-27-高位運行,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在預期轉弱的影響下,企業和居民都在改善現金流,降低負債,導致了主動的降杠桿行為,拖累了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第二類下行因素是超預期沖擊。首
69、當其沖的是疫情沖擊。今年 3 月份-5 月份的一輪疫情沖擊,確診病例人數、管控持續時間、波及區域范圍以及產業深度均已超越了 2020 年 1-3 月的疫情時期。不僅如此,疫情集中暴發在中國經濟的核心區、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區、以及外資外貿的窗口區,對經濟的沖擊遠遠大于 2020 年。在 8 月份后,從西藏、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疫情再次爆發。冬季以來,全國 31 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面臨著疫情的嚴峻挑戰。由于奧密克戎的強傳染性,導致防控難度不斷加大,疫情爆發的頻率不斷提高,不斷打斷正常的經濟循環周期,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由于疫情以來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惡
70、化,經濟對疫情承受力下降,沖擊尤為巨大。其次,年初的俄烏沖突和夏季高溫干旱,都對本就高企的能源價格產生了助推作用,加大了能源價格導致的供給側沖擊。圖 22 2022 年宏觀經濟主要影響因素第一類上行力量是結構性因素,即中國經濟的深層次韌性。一方面,消費端的新能源汽車引領最后一波排浪式消費。我國的消費排浪體現在商品和城鄉區域擴散兩個維度。上世紀 5070 年代,“老四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28-機被形象地概括為“三轉一響”;上世紀 80 年代“新六件”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電冰箱、電風扇、照相機;到上世紀 90 年代,“老四件”已在農村普及;多數城鎮“新六件”趨于飽和,電腦、家用汽車
71、、商品房開始逐步進入家庭消費。新世紀以來,家用汽車和商品房成為消費品的主力。融合了能源革命、消費電子和互聯網因素,新能源汽車成為了目前消費因素的集中整合平臺,構成了最后一波排浪式力量。另一方面,能源和產業升級也推動了我國供給端重塑和優化,帶動了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第二類上行力量就是從年初以來,黨中央提前謀劃,靠前發力的政策支持。在 2021 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專項債發行提速、重大項目開工加快等等因素助推了一季度開門紅。在 5 月份之后,推出了穩經濟大盤一攬子方案和后繼政策,通過不斷優化和落實,對經濟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我們需要在這兩類力量中進一步找到問題的關鍵和本質。兩類下行力量
72、和兩類上行力量相互角力,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弱企穩局面,經濟已經開始企穩,但是基礎還不牢固。這種局面意味著下行力量依然較強,上行力量發揮的還不充分。從前面的數據分析中,已經可以看到,我國生產側恢復較好,問題在于需求側,也就是周期性下行力量最終在需求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在需求側中,問題的關鍵是消費。我們熟知,經濟周期中,核心的放大器是消費,如果消費收縮,必然會帶來疊加的乘數效應。當前的宏觀政策為什么難以取得以往的效果,例如,基建的帶動作用為什么下降,就在于投資之后消費的乘數作用不斷下降,投資能夠帶動的經濟增長也就越來越小,財政政策乘數不斷下降。但是,消費不足是疫情導致的還是自身深層次原因的導致的,也就
73、是疫情和消費哪個才是中國經濟的本質問題和發動機,哪個又是放大器?首先,疫情對于經濟的影響確實非常巨大。在不考慮政策支撐因素的情況下,分不同情景,模擬分析僅依靠經濟系統的內生調整,發現 3-5 月份的疫情沖擊對核心變量的影響將隨時間遞減,年末基本恢復,此輪疫情對 2022 年經濟產出的累積損失預計達到 2.02.3 個百分點。其中,在基準情景下,中國經濟產出水平有望在 6 月份得到基本恢復,但消費和投資需求恢復緩慢,需要到 2022 年四-29-季度基本恢復,至 2023 年一季度完全恢復,這將產生較大的短期供需失衡壓力;同時在就業領域,由于勞動供給較快恢復而崗位需求減少將造成顯性失業問題。圖
74、23基準情景下中國經濟變量內生調整節奏圖 24不同情景下中國經濟產出累計調整幅度-30-由于奧密克戎病毒依然在不斷變異,變異后傳染性不斷提高,這對于我國采取的“動態清零”政策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由于歐美發達國家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都采取了全面放開政策,疫情存在著在持續變異的過程加速傳播,中國未來輸入性壓力將進一步提升,這對于中國疫情暴發的頻率和防控的難度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不斷提高的傳染性和高頻率的突發性將使中國疫情防控面臨幾何級數增加的經濟成本沖擊。我們模擬分析了在 8 月份、11 月份再發生一次中等強度疫情的“不利情景”,結果顯示,2022 年全年累計產出損失將由基準情景和樂觀情景的 2
75、.3、2.0 個百分點提高至 4.0 個百分點,并且其不利影響還將進一步延續至 2023 年上半年,從而累計產生更大的損失。圖 25模擬分析不利情景下中國經濟產出累計調整幅度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巨大,那么,是不是疫情就是中國經濟下行的根本性原因?是不是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可以一勞永逸?從兩方面,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經濟更本質的問題是消費需求本身的疲弱,在疫情下急劇放大,導致了目前的經濟狀況。第一方面房地產后周期較大拖累了消費。從今年核算數據來看,到三季度,-31-消費的貢獻率是 41.3%,投資的貢獻率 26.7%,出口的貢獻率 32%,表面上看,可能會總結為這是我們消費拉
76、動的經濟增長的結果。但如果把前三季度的這個數據與去年同期前三季度的這一個數據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消費的貢獻率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20.8 個百分點,投資的貢獻率提升了 8.7 個百分點,出口的貢獻率提升了 12 個百分點。從需求角度,目前支撐中國經濟很重要的一個在于我們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尤其是在全球格局變異中間,中國制造業大國所展現出來的這種紅利。第二個因素是我們在一系列的這種基建政策和大型項目這樣的拉動下,所推動的投資的這種上揚。消費疲軟是核心重點。消費目前出現的主要復蘇力量來自于汽車銷售,占據了消費增量的 60%左右。帶來拖累的主要是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家具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和接觸性服
77、務類的消費。前面三類是跟房地產相關的后周期消費,另一個是跟疫情相關。因此,簡單分解后,消費不足的不僅僅是疫情所帶來的社會生產秩序的問題,同時還有房地產深度下滑所帶來的問題。圖 26 三大需求貢獻率第二,如果將時間拉回到疫情之前,可以更好地看到中國經濟運行的軌跡,消費從 2019 年就處在了疲弱的轉折點。此輪疫情后的經濟核心詞是回歸與放大。-32-在 2020 年 5 月份宏觀應急政策逐漸走向常態化之后,經濟更多開始回歸 2019年發展趨勢,并不斷放大 2019 年宏觀經濟運行模式。圖 27 疫后中國經濟運行模式2019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累計增速為 8.0%,增速下降 1 個百分點,汽車
78、以外增速 9%。網上商品和服務增速 16.5%,比去年增速下降 7.4 個百分點。實際累計增速 6%,比去年全年增速下降 0.9 個百分點。消費支出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到了 58.6%,處在歷史較低水平。圖 28 2019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33-2019 年是出口和房地產雙輪驅動,抵消基建與制造業投資和消費的下行。疫情進一步強化了 2019 年的趨勢,海外停工停產的替代效應強化了出口,房地產保持韌性,疫情不確定性和收入分配進一步抑制消費,這就產生了回歸的大趨勢。因此,疫情是在放大 2019 年經濟運行模式。即使沒有疫情,從趨勢上看,疫情將消費原本“溫水煮青蛙”緩慢下行的情
79、況,變為了“大火爆炒”快速放緩的態勢。因此,從今年消費下降的主要結構性因素和中期中消費演化趨勢,中國經濟目前最本質的問題是消費不振,并通過消費乘數放大各種沖擊,產生惡性循環。從深層次上,這個問題的背景是經濟處在 2019 經濟周期模式。疫后復蘇這幾年一直是在回歸和放大 2019 年經濟循環的模式,2022 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例如,房地產投資深度調整,下半年以來出口增速持續下行。進一步的問題是總消費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總需求不足實際上面對著國際和國內的結構性調整,導致動力不足。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大調整中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大調整中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宏觀經濟面臨最大的沖擊是來自
80、于外部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條件變化。在國內市場趨勢性疲弱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這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很大的下行壓力。當前我國面對的外部沖擊非常復雜。2017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前瞻性提出:“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2017 年 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做好新時代外交工作,首先要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正確認識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分析我國面對的外部機遇和風險,需要從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角度進行前瞻性判斷,而不能簡單化、局部化和短期
81、化,僅僅從表面的數據出發,需要進一步厘清大變局的內生動力和未來發-34-展方向,據此,從中長期中把握短期??傮w上判斷,當前全球經濟進入大調整期,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但是結構性因素是主因,周期性因素是放大器和擾動。圖 29 2023 年世界經濟影響因素從現象上,世界經濟會進入低增長、低貿易、低投資,高債務、高通脹、高風險的“三低三高”為特征的大調整期。面對這種調整,從表層原因看,世界經濟對應著全球化進程,目前全球化遇到了很多新挑戰,最為突出的和顯性的是中美經貿摩擦。為什么全球化會遇到逆流?經濟學基本原理闡述得很清楚的比較優勢為什么在現實中屢屢受到挑戰?僅僅是各國的政治家判斷出現嚴重失誤嗎
82、?實際上,全球化逆流的背后是國際貿易的動力發生變化,但是現有治理框架不適應,產生沖突,各國尋求在國內政治的指導下解決問題,這就成為世界經濟大調整的第一層機構性因素。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化的動力主要是商品運輸成本下降。這種動力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相互塑造,產生了二戰之后貿易的發展。在上世紀 80、90 年代之后,國際貿易的動力從商品運輸成本下降為主,轉變為信息成本下降,推動了全球價值鏈的貿易模式。也正因為這種貿易模式國際貿易行為碎片化微觀化發達資本主-35-義國家產業開始外遷世界 GDP 構成此消彼長對發達國家低收入人群產生沖擊可以說國家已經不再是一個分析國際貿易的有效層面一致性作用不斷增強這就使得
83、各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難以取得有效意見對全球化經濟過程的干擾不斷涌現。例如,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方的關稅舉措不僅僅是一種談判技巧和經濟方面的考量,更是美國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是美國國內制造業衰落多年之后的政治反映。中美貿易摩擦更多是政治驅動而不是經濟驅動的。當前的 WTO 框架無法有效應對全球產品價值鏈和資金自由大規模流動的收入分配與經濟波動后果,這導致了各國國內政治問題紛紛涌現,反全球化浪潮在全球各地出現。但是,在過去全球化導致的產業鏈緊密聯系和新技術推動的數據流全球化趨勢下,經濟的全面隔離已經無法辦到,全球化不會重現“冷戰”中意識形態維度下的全球化格局,而是國內政治沖擊主導型的全球化。這意味著
84、未來全球化中不確定性會日益加大,“黑天鵝”事件逐漸常態化。在這種國內政治沖擊主導型的全球化中,我國面對的貿易摩擦更可能的走向是一定意義上的以國家安全名義的“科技脫鉤”,不會也無法走向全面“經貿脫鉤”?!叭腿摺贝笳{整期背后表面原因是全球化紅利消失,更深層次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循環模式又一次進入重構期,將從市場競爭再次回歸國家競爭。這種重構是全球經濟發展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外部世界的全球化是各國內部經濟循環模式的表現。在羅斯福新政,尤其是二戰之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入了福特-凱恩斯這種供需循環模式,以大公司合作性競爭為核心,大公司和工會的集體談判為主要模式確定穩定的勞資關系和穩定的工作機會,以全
85、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形成大市場,但是限制資本過度自由流動,尤其是在國內對金融維持較強管制,限制金融交易性獲利機會,將金融導向企業和家庭。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貿易組織、IMF 和世界銀行等機制和國際機構均以此為基礎構建。這種模式在促進了二戰后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后,遇到了體制僵化等問題,只能依靠貨幣政策提供靈活性和經濟擴張動力,最終導致在持續寬松貨幣政策下產生了高通貨膨脹。上世紀 70 年代石油危機,進一步放大了通貨膨脹過程,最終導致了滯漲。面對這種情況,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入循環模式重構時-36-期,在理論上就表現為新自由主義思潮,在政治上表現為美國里根政府、英國撒切爾政府上臺,在
86、國際上表現為 IMF 和世界銀行為全球資本自由流動正名,拉美全面轉向出口拉動戰略等等。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全面減少政府管制,擴大企業競爭,構建更加靈活的勞動市場,加快產品研發與更新,金融自由化推動經濟發展等等。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逐漸崛起,生產方式俘獲技術,數字技術更加強化了經濟的靈活競爭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將全球低成本生產要素納入進生產過程,生產與消費進一步分離,這就帶來了價值鏈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在全球低成本要素全面納入后,這種經濟循環模式也就遇到了瓶頸,最終產生了 2008-2009 年全球大危機。為了緩解危機,被迫再次重啟了超級寬松貨幣政策。但是由于這些貨幣政策主要導向了高收入人群,廣大勞動
87、者并沒有獲得直接的好處,通貨膨脹問題并不嚴重。在新冠疫情爆發后,隨著歐美向消費者的大量直接補貼,再次上演了上世紀 70 年代的大通脹,同樣,在俄烏沖突導致能源價格上行后,通貨膨脹再次居高不下。因此,當前世界經濟是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交織,但主要是結構性因素發生變化,周期性因素產生了放大器,甚至是“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在結構性因素的驅動下,全球經濟循環模式轉型將會走向哪個方向?從歷史經驗看,這次調整后,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將會回歸“靈活版”的羅斯福新政模式。和現有循環模式的區別在于國家的作用將會進一步加強。西方國家將會逐步改變目前的弱政府狀態,構建強但是有限范圍的政府,利用政府權力追求國家
88、再次偉大。這就導致外交政策將會更加建立在身份認同和國家利益之上,而不是“全球都市化”。在經濟上更加追求軍事、能源和民用基礎設施投資,全球范圍內尋求獲取基礎資源,對金融部門更加強化監管,從市場交易化盈利模式逐漸導向支持企業和家庭,同時保持國內競爭和全球貿易自由化,進一步弱化國內勞資關系約束,成為“靈活版”的羅斯福新政模式。在這種新的經濟循環模式逐漸形成的結構調整期,疊加周期性因素,2023年歐美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進入衰退的時間在結構上取決于國家能力和產業鏈重構承受力,在周期性因素上取決于能源價格沖擊的影響。從這個邏輯判斷,美國經濟強于歐洲和日本。在通貨膨脹上,由于其成因主要是結構性加之供給側能
89、-37-源沖擊,未來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但是由于不存在上世紀 70 年代貨幣政策總需求推動,基本上已經見頂,美聯儲將會放緩加息幅度,但是回到目標區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2023 年匯率總體呈現穩定態勢,為國內貨幣政策留出了空間。(一)世界經濟進入(一)世界經濟進入“三低三高三低三高”大調整期大調整期1.1.低增長低增長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提出,全球經濟因為結構性因素導致總需求不足,進入了“永久停滯”狀態。全球疫情大流行之后,面對供應鏈中斷、海運不暢、芯片荒等供給沖擊,經濟增速更加下行。從國家和全球實際 GDP 同比增速數據,可以看出近年
90、來呈現緩慢下行趨勢,根據 IMF 對于全球 GDP 同比增速的預測,預計直到 2027 年,全球實際 GDP 同比增速維持在 3%的水平。圖 30 國家和全球實際 GDP 同比增速(%)資料來源:IMFIMF 對于未來五年的 GDP 增速預測表示,2022 到 2027 年全球 GDP 穩定在 3%左右,相比 2004-2013 年全球 GDP 增速平均水平降低 1.1%左右,處于一個較低-38-的水平,其中,發達國家 GDP 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 2023 年開始保持在 2%水平以下,新型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 GDP 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 2027年保持在 4%左右,相比 2004
91、-2013 年 GDP 增速平均水平降低 2.4%左右。中位數和人均產出也是類似走勢,發達國家 2022 年中位數增長率為 5.3%,后逐漸下降,直到 2027 年也只有 1.9%的水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中位數增長率從 2022年的 4.3%逐步下降,直到 2027 年下降到 3.5%的水平。人均產出方面,發達國家人均產出從 2022 年的 5.1%逐步下降,到 2024 年的 0.9%,后緩慢回升至 2027年的 1.4%,仍舊處于較低水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則從 2022 年的 5.9%逐步下降到 2024 年的 2.6%,后緩慢回升至 2027 年的 3.1%,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仍
92、處于較低水平。綜上,世界經濟進入“低增長”特征的發展路徑。2.2.低貿易低貿易2014-2023 年之間國際貿易總額平均增速為 2.8%,大幅低于 2004-2013 年5.4%的增速均值。經過去除美元漲價因素的實際出口額數據上,2014-2023 年貿易增速為 0.4%,遠低于 2004-2013 年 4.1%的增速均值,體現出當前經濟“低貿易”的特征。2014 年之后的低貿易背后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全球價值鏈貿易放緩。隨著信息成本的下降,標準化生產的流水線模式從一個國家的工廠開始逐步轉型為世界工廠,外包促進了供應鏈在全球分布。傳統制造業的流水線是標準化加工,非常適用于擴大產能,跨國公司傾
93、向于將中間環節外包,利用不同國家在不同要素的比較優勢和不同規模報酬貿易的遞增,就出現了是大量的中間品貿易。在此次危機之前,全球價值鏈的增長速度都超過了國內生產和傳統產成品貿易,成為了世界貿易的主導形式。在這之中,簡單全球價值鏈是中間品一次跨境,在進口后用于生產,產品用于本國消費。復雜價值鏈是中間品在進口后用于再次加工或者組裝,然后產品再次出口,形成多次出口模式。在 2014 年之后,一個最近很有意思的變化,價值鏈,尤其是復雜價值鏈增長速度急劇放緩,傳統貿易形式再次興起。這里面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這種變化是周期性的還是長期結構性的?-39-在結構性因素之外,低貿易一部分原因是低增長。此外,在 20
94、22 年,伴隨著高通脹,美聯儲的加息政策使得美國利率上升,貨幣升值,增加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融資成本,使得它們的融資實際利率高于發達經濟體,同時,其進口美元計價的商品更加昂貴,從而減少進口量,縮減世界貿易額。3 3.低投資低投資全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不斷放緩。針對這一現象,一般認為來自于投資品價格降低和無形資產投資占比上升。在全球價值鏈貿易下,跨國公司總部更加致力于經營品牌和知識產權,將知識與投資國的要素相結合,帶來更高的回報?!拜p資產”運行模式成為了企業主流的發展方向。4 4.高債務高債務根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占 GDP 百分比數據,自 2012
95、年后逐步上升,目前達到 64%左右的水平之上,是近 20 年的高點。IMF 對于發達國家總債務水平的預測結果顯示,在 2023 年低點過后,發達國家總債務占 GDP 比重逐步上升,在 2027 年達到 126%的水平。根據 IMF,主要發達國家 2022 年以后一段時間債務總額占 GDP 的比例均高于 2004-2013 年均值數據,如美國 2022 年債務總額占 GDP 在 122.1%,遠高于2004-2013 年的 82.3%,這表現出整體經濟“高債務”的特征。-40-圖 31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占 GDP資料來源:IMF圖 32IMF 預測發達國家總債務資料來源:IMF-41-
96、5.5.高通脹高通脹通貨膨脹是近年來出現在全球范圍的普遍經濟問題由美國和歐元區核心通貨膨脹數據可以得出,目前通貨膨脹數據處于高點,雖然美國呈現出拐點向下的趨勢,但歐洲仍舊繼續向上的勢頭。根據 IMF 對于全球經濟體通貨膨脹的整理和預測數據,發達國家通脹預計在 2027 年達到 1.8%,與往年平均水平 1.6%接近,美國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從2022 年的 7.1%到 2023 年的 3.6%,而歐洲則是在 2023 年仍舊上升,后轉折下降。比較主要各經濟體,基本都在 2022 年達到通脹的頂點水平,如亞洲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 2022 年達到通脹高點 4.1%,歐洲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
97、濟體在 2022 年達到通脹高點 27.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 2022 年達到通脹高點14.1%,中東和中亞地區在2022年達到通脹高點13.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2022年達到通脹高點 14.4%,2023 年開始有所下降,逐漸到 2027 年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世界經濟目前并且在未來一定時間內處于“高通脹”的經濟背景下。圖 33 美國和歐元區核心通貨膨脹6.6.高風險高風險通過 IMF 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企業調查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中企業認為的主要風險中,2021 年初絕大部分為疫情,后占比逐漸減弱,有 3%左右被通-42-貨膨脹替代,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走勢。風險逐步由疫情向
98、通脹側重,發達國家宏觀風險提及次數占總風險提及次數的 9%左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宏觀風險提及次數占總風險提及次數的 8%左右。同時高債務也是高風險的原因之一,在負債率高的環境下,風險一般也處于較高水平。圖 34發達國家企業認為主要宏觀風險占比數據來源:NL Analytics;IMF圖中的每一個區域顯示了調查中企業提到各個風險的句子數量占提到風險句子總數的百分比。-43-圖 35 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企業認為主要宏觀風險占比數據來源:NL Analytics;IMF圖中的每一個區域顯示了調查中企業提到各個風險的句子數量占提到風險句子總數的百分比。7 7.總結總結整體來看,全球實際 GDP
99、增速在 2020-2023 年達到 2.2%的低點,然后逐步回升,在 2024-2027 年達到平均增速 3.3%的水平,仍處于較低增速水平。世界貿易量在 2020-2023 年達到一個 2.1%的局部低點,然后在 2024-2027 年有所回升,達到 3.6%,但仍低于 2004-2013 年的 5.4%增速水平。消費者價格衡量的通貨膨脹在 2022 年達到近期高點,發達國家為 7.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為 9.9%,后逐漸回落,發達國家在 2024-2027 年通脹水平恢復到 2%左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回落至 4.6%。疊加上述低投資、高債務和高風險,世界經濟會進入低增長、低貿易、
100、低投資,高債務、高通脹、高風險的“三低三高”為特征的大調整期。(二)信息成本下降推動的全球化從經濟議題主導轉向國內政治議題擾動(二)信息成本下降推動的全球化從經濟議題主導轉向國內政治議題擾動“三低三高”調整期的直接原因是全球化紅利消失。隨著內生動力從商品成本下降到信息成本下降,全球化模式不斷演進,從發達國家生產、全球銷售變為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價值鏈貿易崛起。新的全球化模式導致制造和生產服務的-44-碎片化和離岸化,同時,隨著離岸生產產生技術流動。隨著知識流動與當地生產要素結合,比較優勢出現非國家化,以國家為單位進行國際貿易分析不再合適,參與國都能從全球化中獲利這一結論不再成立。國際競爭更加微
101、觀化,表現為一些生產階段受益,一些生產階段受損。這種微觀化的競爭變得更加快速、更加突然、更難以事先預測、更加不可控制。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社會越來越割裂,政治性會逐漸壓倒經濟性。由于目前的國家貿易調節機制是二戰之后,針對商品貿易協調國與國利益,并不適應目前信息成本下降推動的全球化利益調節的需要,導致了全球貿易協調失靈,一些國家和地區從自身利益出發,需求新的解決方案,導致世界貿易摩擦加劇,全球化紅利消失。1.1.信息成本下降推動導致全球化走向微觀化信息成本下降推動導致全球化走向微觀化全球化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概念,需要從多元社會維度理解,不能僅僅從經濟邏輯理解,要進行綜合性分析。全球化是一組社會進程,即
102、將人類的社會狀態更加推向全球性。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全球性,即全球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聯系和交流不斷加強的進程。這種進程產生了一種超越地方結構的新社會秩序,即全球化狀態。從經濟的角度,全球化是生產和消費的解綁過程,即本地的生產和消費過程逐漸分離,人們可以消費全世界各國的商品,企業也不僅僅是為了當地生產,會考慮全球消費者。全球化進程是一個伴隨著人類發展持續緩慢演進的過程,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永恒的主題。在不同的時期,受到技術、社會結構等約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在史前時期,地理和社會障礙使得人類從未實現持久和遠程的相互影響,世界更多是通過戰爭的形式越來越多聯系在一起。伴隨著交通工具的改善,
103、絲綢之路將中國與羅馬帝國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了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化的主要載體。絲綢之路主要是以中亞作為媒介,一條歐亞大陸貿易路線。加上明朝鄭和下西洋,穿越印度洋到達非洲東海岸,這幾條貿易路線構成了全球貿易網,將人口最為稠密的歐亞和東北非地區連在了一起。此時的澳洲和美洲大陸尚未成為這一不斷擴大的經濟、政治、文化網絡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全球化主體是各大帝國和草原游牧民族,球化的產品主要是方便運輸的-45-輕質量高價值的奢侈品,例如絲綢和茶葉等。這時候的全球化主要是地方生活的補充,不與當地經濟形成競爭關系。伴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在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初,理性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組織形成了早期的現代社會。
104、這時候的全球化的核心驅動逐漸轉向了西歐。這一時期全球化的主體是從威斯特伐利亞國家體系中演化出來的擁有主權和領土的民族國家。這些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強愈發密切。1815 年至 1914年西歐實現了百年和平,是近代全球化最為鼎盛的時期之一。我們可以將這一階段看成是全球化真正開啟的階段,因為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向形成,全球化已經不是當地人生活的補充,而是直接和當地人們的傳統產品展開直接的競爭。這一階段大致上是從 1815 年到 1990,全球化的核心動力是商品運輸和交易成本的不斷下降。圖 36 商品貿易成本資料來源:鮑德溫(2020)在一戰之前,貿易成本下降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是蒸汽革命改變
105、了海上和-46-陸路交通。因為受到航程中煤炭供應的限制,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船只一直不能完成從混合動力向單純依靠蒸汽功能的轉變。直到 19 世紀末,全球主要港口都建成了儲煤倉庫,蒸汽船補充燃料才不再是問題,航運速度進一步加快。同時鐵路從根本上降低了散裝貨物橫穿內陸的運輸成本,連接了港口,打開了歐洲內陸通向全球經濟的大門。其次是金本位制。在跨國銀行的帶動下,資本與商品相對自由地跨越國界進行流通。這一時期全球化最基本的基礎設施是以英鎊計價的金本位制度,這使得英鎊等貨幣有可能在世界范圍內流通。但是也正因為金本位制下調整機制的局限性,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在一些國家面臨困難時期,就會通過關
106、稅等手段進行強行調整。在一戰爆發后,全球化的倒退主要就是無法在國內利益調整和全球化中取得平衡。這是第一次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壓到了全球化。各國爭相采取高關稅,進一步阻斷了國際貿易。戰爭使得生產和消費捆綁,世界分裂為了幾個貿易集團。德國、意大利和蘇聯保持著雙邊貿易,產業政策上明確奉行獨立完整經濟體系的目標,并希望能夠主導全球。英國通過帝國特惠制將其與殖民地連接在一起。貿易的中斷為希特勒的擴張借口獲得生存空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希特勒為了獲得外國的商品,辦法是將國際變為國內,將第三帝國的邊境向外擴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到 1990 年之間的這段時期。國際貿易又恢復的活力,商品運輸和貿易成本又不斷下降
107、。首先,集裝箱降低航運成本。船、火車、卡車等降低了商品運輸的成本,但是沒有解決裝貨和卸貨這一問題。集裝箱一方面使航運更加便宜可靠,另一方面裝船和卸船可以用大型起重機,最后箱子的標準化有利于更好的處理運輸網絡,更加容易連接在一起。據估算,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貿易動力,效果超過削減關稅。其次,戰后成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真正建立了國際貿易體系,擺脫了原來英格蘭銀行和英國海軍統治世界附帶創建貿易的局面。關貿總協定在 1995 年演變為 WTO。其基本原則是世界貿易體系是一個法制體系,而非具體數額的分配-47-體系,所以關貿總協定和 WTO 注重設計、執行、更新和保障設定的程序、規則和指導方針,而不是關注
108、預先分配數量并配給給各國。關貿總協定建立在 5 條原則基礎上。第 1 條具體原則是無歧視。一方面,兩國之間無歧視,即最惠國原則,另一方面是一國之內無歧視,即國民待遇原則。第 2 條具體原則是透明。一國貿易限制政策必須形成書面文件,并公之于眾。第 3 條具體原則是對等。一個國家進行的關稅削減將獲得其他國家的對等回報,但是發展中國家可以不做對等關稅削減。當然這一原則意味著如果有國家不遵守貿易協定,其他國家也可以進行反擊。第 4 條基本原則是靈活。一些經濟成員在面對不可抗力的時候,設定一定的貿易障礙。第 5 條原則是共識決策。在這 5 條原則的基礎上,關貿協定推動國際貿易的成功來自于巨無霸效應和順風
109、車效應。巨無霸效應是關貿總協定的制度安排將一國關稅削減通過制度安排使之成為了一個可以自我持續的良性循環。由于對等原則,本國的關稅與出口市場的關稅掛鉤,只有本國降低關稅,出口市場的關稅才會隨之降低。這樣,就在一個國家內部引起了出口企業與進口企業之間的政治斗爭,產生了國內支持自由貿易的集團。每一輪關稅削減,都會引發滾雪球效應。關稅越低,帶來更多進口,受進口沖擊的行業規模越小,同時出口關稅降低,提高了出口商的利潤,改變了出口商與進口商的力量對比,不斷累積能量。粉碎一切阻礙自由貿易的障礙。順風車效應是發展中國家不進行對等減稅就可以享受發達國家的關稅優惠。由于最惠國待遇原則,發達國家的關稅減免自然適用于
110、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而這些國家并不需要對等減免。這就產生了特殊的順風車效應。這種機制不是去解決談判的阻力,而是把發展中國家放在一個“不需要承擔責任就不要反對”的位置上,很多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參加關貿總協定的談判,因為他們只有收益沒有損失。最后,金融促進了全球貿易。在這一時期,借鑒了 1815-1914 之間的經驗,西方發達國家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支撐的管制資本主義,實施了有管理資本流動基礎上的全球化??傊?,1815-1990 這段時間是商品貿易全球化的黃金時期,通過運輸成本和-48-貿易成本下降推動了全球化。由于專業生產知識集中在發達國家,加上生產的規模經濟,全球化模式
111、是幾個西方發達國家集中生產,產品在低運輸成本和關稅的推動下出口全球。這種全球化模式使得北方國家全面實現了工業化,而亞洲等南方國家未能大規模實現工業化。雖然各國經濟都有增長,但是北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更快,使得南北間收入水平發生大分流。這段時間的國際貿易繁榮發展也推動了城市化加快發展。在這種模式下,發達國家獲利較多。1990 年之后,全球化的動力發生了新變化,商品貿易成本下降不大,但是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信息與通訊技術革命下,信息處理能力、通訊能力和存儲能力大幅度提升。摩爾定律下運算能力 18 個月翻一番,吉爾德定律下信息傳輸帶寬 6 個月翻一番。在全球大危機之前,1986 至 2007 年世界
112、信息存儲容量每年以 23%的速度增長,電信通信以 28%的速度增長,計算能力以每年 58%的速度增長。伴隨著信息成本的變化,貨物空運的快速發展也推動 1990 年之后的全球化新模式。1990 年前后最大的變化在于前蘇聯領空的全面開放,極大推動了世界空運的便捷性。貨物空運的優勢不在于成本,關鍵在于速度。時間的節省帶來了貨物流動的確定性,從而可以解決國際生產網絡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偟膩砜?,1990 年之后最大的變化是迅捷性。這種迅捷性伴隨著信息成本下降帶來的知識流動,推動了全球價值鏈模式的迅速崛起。與商品貿易模式下國內生產、全球銷售的模式主要區別在于,全球價值鏈模式是跨國公司在國際范圍內配制生產過
113、程,知識流動帶動了離岸生產。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內部的生產任務被打散,在全球內進行資源配置,形成世界生產、全球銷售的模式。伴隨著全球資源按配置,在這段時期主要國家接受了新自由主義的觀點撤銷利率管制,消除信用控制,國有銀行和金融機構私有化,金融交易的全球化增加了金融業不同領區域和領域的流動性。但是,在這些金融交易中,很大一部分資金與生產性活動并無關系,更多的是以高風險的對沖基金以及其他只涉及貨幣交易的貨幣市場與證券市場的形式增長。這些交易以未來的利潤作為賭注快速自由流動產生了很強的繁榮衰退模式,例如一九九七年九八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49-伴隨著離岸外包,從 1990 年,G7 國家占全球 GDP
114、 份額 2/3 降到目前不到50%,下降 17 個百分點。與之對應的,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韓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委內瑞拉、波蘭以及土耳其收獲了其中 14 個百分點,世界剩下的接近 200 個國家占據了 3 個百分點。這些國家的出口增長要么是來自于制造業增長,要么是來自于其他國家帶動的原材料增長。這里面只有印度比較特殊,40%來自于服務業。圖 37 全球收入極化資料來源:鮑德溫(2020)正是由于此次全球化微觀化的趨勢,并沒有帶來包容性全球增長,甚至導致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大量環境破壞等不對稱影響,各國國內對參與這樣的全球化意見不一??鐕井a業鏈企業和金融企業積極參與,很多本
115、土公司面臨競爭舉步維艱。由于世界貿易組織主要框架是針對國家主體,針對商品貿易,在信息成本推動下,其調節機制失靈。在當前國際組織的調節能力缺失的情況下,全球化回到了類似一戰前的情況,國內政治議題開始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逐漸壓過了簡單的自由貿易和金融議題。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通過新的機制推動信息成本下的貿易和數字貿易。這就使得全球化日益碎片化,各國的開始各自為戰。-50-2.2.從特朗普到拜登:中美貿易回歸從特朗普到拜登:中美貿易回歸 1 1990990 年模式的再掛鉤年模式的再掛鉤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最重要方面是美國與中國經貿關系的變化。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在“使美國再次強大
116、”和“美國優先”兩大口號的引領下,對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了各種貿易保護政策,尤其是采用關稅做為主要手段,動輒對各國和各產業加征關稅1。2017 年 8 月,特朗普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依據美國1974 年貿易法的 301 條款對中國貿易行為展開調查。調查主要內容是中國在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和創新方面的行為、政策和實踐是否具有不合理性或歧視性,以及是否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形成限制。半年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調查報告,認定中國在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和創新等領域存在不公平行為,并將中國訴諸 WTO,之后于 2018 年 4 月宣布將對中國價值 500 億美元的產品加征 25%的關稅。面對美方
117、的指責,中方積極與美方進行談判,以期能以和平的方式化解雙方之間的貿易摩擦,但并未能達成協議。中國于 2018 年 6 月宣布將同樣對美國價值 500 億美元的產品加征 25%的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就此正式打響。之后,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的商品規模不斷增加,致使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面對特朗普的政策加碼,我國沉著應對,以極大誠意和耐心與特朗普政府進行談判。歷經十余輪談判,在已經達成了很多方向性共識的情況下,2019 年 5月特朗普再次將中國對美出口的 2000 億美元商品關稅稅率從 10%提升到 25%。對特朗普頻繁采用關稅政策的解讀一種觀點是談判工具論,認為特朗普是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利用美國
118、的大國地位,以關稅為工具欺壓他國,逼迫各國就范。在這種觀點看來,特朗普采用關稅的目的是為了最大化經濟利益,其背后還是經濟邏輯。持有這種觀點的眾多人士從經濟角度對特朗普進行批評,指責關稅不能達到這種目的,征收關稅會降低各國的貿易量,對消費者和國內生產者都會產生沖擊,降低社會福利。大量的觀察家甚至認為特朗普不懂得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甚至稱之為愚蠢,指責其不了解貿易赤字來自于各國的宏觀變量差異,例如美國的低儲蓄率和高政府債務必然導致貿易赤字。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寄期望于與特朗普政府講道理,強調貿易戰對美國、尤其是美國消費者的巨大成本,1對中美貿易摩擦過程更為詳盡的分析,參見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論壇 20
119、18 年 3 季度報告以深化改革開放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戰的屬性、影響與對策。-51-希望美國商界和消費者能夠抵制特朗普,改變特朗普的關稅決策。但是,實際情況的演進與這種經濟邏輯的設想日益背道而馳,部分從經濟觀點出發的美國媒體甚至都開始懷疑特朗普是不是存在精神問題,不適合再擔任總統。但是,如果要對特朗普關稅政策進行理性化,關鍵就是不要堅持特朗普的主要目的是經濟,而更多是將關稅當做政治工具,實現自身的政治目的。第一,美國啟動貿易戰并不是在美國經濟周期的下行期進行,其追求的不第一,美國啟動貿易戰并不是在美國經濟周期的下行期進行,其追求的不是短期經濟利益。是短期經濟利益。正如 2018
120、年 3 季度宏觀報告所闡述的,與以往美國多在經濟下行時制造貿易摩擦以對國內進行反周期調節不同,特朗普發動的本輪貿易戰是在美國國內經濟景氣、同時貿易逆差收窄時進行。從中美談判中,美國似乎也并沒有對中國做出的擴大從美國進口的承諾表現出特別大的興趣。一方面,特朗普執政以來,屢次對世界各國征收關稅,美國經濟一直呈現了增速向上攀升的態勢。在征稅之前,2018 年 2 季度實際 GDP 增速為 4.1%,達到近年來的最高水平。圖 38 美國實際 GDP 增長(環比折年率)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創下近 10 年來的新低。2010 年以來,美國失業率從 9.9%的高點持續下降。到 2018 年
121、,美國失業率已經下降至-52-4%以下。從失業率指標看,美國經濟可能已經進入充分就業狀態。圖 39美國失業率最后,從景氣度來看,美國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指數不斷攀升。2010 年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不斷回升,特別是 2017 年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恢復至接近 100 的高位;與此同時,美國投資信心指數也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維持在較高水平。-53-圖 40 美國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指數另一方面,從貿易不平衡的角度看,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中美兩國的貿易模式在全球再平衡的主題下都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調整。中國貿易順差占 GDP的比重快速下降,從 2007 年的 8.7%,快速下降至 2
122、017 年的 1.7%,已經低于 2000年中國加入 WTO 前 2.4%的水平。相應地,盡管美國保持著貿易逆差,但貿易逆差占 GDP 的比重已經從 2007 年的 4.9%,減少至 2017 年的 2.9%,已經小于中國加入 WTO 前 3.7%的水平。-54-圖 41 中美兩國貿易余額占 GDP 比重因此,從特朗普開始的貿易戰決不是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是為了實現競選總統時候的政治追求。特朗普強烈認同美國經濟實力衰落,其目的是要重塑美國的國內制造業。2017 年 12 月,特朗普政府公布了執政以來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中將美國國土安全、促進美國繁榮、以力量求和平、提升美國影響力作為四個核
123、心國家利益。伴隨著中國在經濟規模上的快速追趕令美國感受到壓力,特別是制造業規模達到美國的 160%,影響到了“美國的影響力”這一核心利益乃至國家安全。因此,在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著重提出要保護美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確保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正是這種國內政治目的的追求,特朗普政府對傳統盟友也展開了大量貿易攻擊,在鋼鋁、汽車方面以盟友為目標保護國內產業,在知識產權領域,以中國為目標,保持美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二第二,從對中國征稅來看從對中國征稅來看,其范圍非常具有選擇性其范圍非常具有選擇性。仔細看一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產品的征稅,我們會發現其并不是像表面所說要解決貿易赤字問題。
124、實際上這個問題并不是特朗普考慮的重點。例如,我國貿易順差最大的來源是紡織業,占我國貿易順差的比重超過 50%,美國是我國主要的目的地國。雖然紡織品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小,但是紡織品是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55-圖 42紡織品貿易順差比例由于紡織品貿易在中美貿易中的特殊地位,一直是中美貿易爭論的焦點。但在這次征稅中,500 億美元商品清單和 2000 億美元商品清單均未涉及的商品見下表。這次征收關稅非常奇怪的是美國并沒有對最大的問題,紡織品進一步下手,而是有意規避了這類產品。進一步可以發現,美國此次大量對中間品征稅,盡量避開消費者和支持其的企業。在特朗普對 2000 億美元商品征稅
125、后,美方對各類別商品征稅總比例是 56%左右,但是,可以明顯看出對不同類別商品的區分。-56-圖 43美方征稅商品類別涵蓋比重資料來源:Bown,Chad P.Forthcoming.2019,The 2018 US-China Trade Conflict After 40Years of Special Protection.ChinaEconomic Journal.-57-圖 44 各大類征稅比重資料來源:Bown,Chad P.Forthcoming.The 2018 US-China Trade Conflict After 40Years of Special Protectio
126、n.ChinaEconomic Journal.通過避免像服裝這樣的消費品,特朗普的關稅目標涵蓋了從中國進口中間投入品的 86以上。對零部件征稅會增加美國公司的成本,使得美國公司進入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加困難。第三,追求國內價值鏈和國家安全。第三,追求國內價值鏈和國家安全。特朗普的目標是“使美國再次強大”。在它看來,美國國內破敗的基礎設施、制造業的大量外遷正是美國衰落的象征,而衰落的根源在于美國制造的消失。美國長期以來在制造商品和在國內外銷售商品的能力上領銜全球國家,在美國經濟的幾乎每個部門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基礎。同時,各個時代的先進制造,即用新的制造方法和通過創
127、新實現的新產品的生產都是美國經濟引擎和國家安全的支柱。制造業隨著新技術和創新不斷提高生產力,使經濟不斷提高新產品,創造全新的產業。制造業的進步在 20 美國的全球經濟主導地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21世紀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制造業出現了大幅下滑。2001 年之后美國制造業從業人數急劇下降,2008 年金融危機更是導致美國制造業大衰退。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會(2018)報告指出,危機之后雖有好轉,到 2018 年制造業就-58-業人數仍然低于經濟衰退前的水平。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行動來捍衛經濟,擴大制造業就業,確保強大的制造業,維護國防工業基礎和有彈性國內供應鏈。
128、制造業赤字是美國貿易赤字的最主要來源。正如前面看到,在美國的商品貿易赤字中,制造業貿易赤字占據了絕對主力。在 2005 年,制造業貿易赤字達到了頂峰,為 5420 億美元,之后小幅收窄。美國的制造業貿易赤字主要集中在亞洲,2012 年對亞洲的制造業貿易赤字一度超過了總制造業貿易赤字。在對亞洲的制造業貿易赤字中,對中國的制造業貿易赤字又超過 70%。特朗普認為制造業比例降低,工資收入相對下降,導致了美國工人階層利益收存,傷害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在其任內,特朗普一直試圖以買美國貨來推動解決這個問題。圖 45 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在特朗普看來,威脅美國制造業的原因主要有國外產業的不公平競爭、對美國企業知
129、識產權的侵犯和非法移民。在這個推理下,需要采取強有力的行動來打擊不公平的全球貿易做法,幫助美國制造商充分發揮潛力。表 3 中列舉的美國貿易戰基本上精準面對這三個問題:太陽能電池板、洗衣機、鋼鋁產品和汽車貿易-59-戰針對的是國外企業競爭,對中國貿易戰更多針對在華外企的利益和對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非法移民主要針對墨西哥。特朗普適用關稅的目的是要達到重振美國制造業的政治目的。通過制造業,培訓美國工人,為美國工人提供高工資,提高國內地位。在每次征收關稅的推特上面,特朗普都會增加一個注釋,規避關稅最好的辦法是來美國生產。由于特朗普是要解決美國國內的制造業政治問題,所以他的貿易戰范圍超越了傳統的盟友。傳
130、統的盟友是基于國際安全等政治問題形成的,是由美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等需要聯系在一起,更多是意識形態的產物。特朗普的目的是國內政治,并不是以意識形態來進行劃分,其未來依然會打擊傳統盟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特朗普也會聯合某些盟友對我國實施特別的制裁。由于特朗普的目的是將國際價值鏈收縮至北美、甚至美國國內,其行為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新版北美貿易協定和對墨西哥征收關稅方面。2018 年 11 月 30日簽署了代替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美墨加協定。當然,新協定還需要各國立法機構批準該協議,才能生效,也就存在了一定變數。協定要求,在美國、墨西哥或加拿大生產的至少 75的部件的汽車或卡車可以零關稅出售。相比于目
131、前62.5的需求增加,該交易旨在激勵北美汽車的生產。此外,在這些汽車上完成的工作中,有 30必須由從 2020 年起由每小時收入不低于 16 美元(未計入通貨膨脹率)的工人完成。到 2023 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 40。特朗普還利用關稅為手段,威脅墨西哥解決邊境移民問題。這是在戰后很少見的經濟手段來解決長期政治問題??傊?,當前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從屬于美國國內政治,在面對不同的政治問題,例如經濟增長、國內價值鏈等的時候,特朗普政府會采用不同的手段。這使得特朗普政府看起來非常不靠譜,出爾反爾,實際上是處于不同時期的政治考慮,不要被一時所迷惑。中美未來經濟將會不斷面臨著摩擦,不會有一個穩定的關系。在于
132、美國國內政治和社會需求。如前所說,美國貿易政策在短期中可能會對資本利益和勞動利益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權衡,以糾正多年來對資本利益的過度關注。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為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和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巨大力量,但是美國政府卻未能有效地幫助美國人贏得全球競爭?!边@主要是制造業工人的抱怨。利用非系統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促進-60-少數制造工廠回流美國國內,并不會對資本利益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還能夠帶來輿論宣傳口徑下的增加國內制造業就業增加的好處。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增加會導致世界經濟的混亂和不確定性,會對中國帶來較大沖擊。拜登上任后,并沒有改變相關的政策,在延續了一
133、些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東亞地緣政治重塑中美經貿關系。首先,美國通過將公司列入實體清單,擴大美國資本對中國公司的投資限制美國商務部在實體清單上有約 600 個中國實體,其中 110 多個是自拜登政府上任以來增加的。其次,在行業內政策上警告美國相關行業與中國展開合作;加大對美國境內中國上市公司的審查力度;限制相關行業核心產品及技術的出口。例如,2021年 10 月 22 日美國情報官員警告中國 5 個關鍵科技行業的公司。美國國家反情報和安全中心發起了一項運動,警告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在五個關鍵技術領域與中國互動的風險: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半導體和自主系統。2021年 12 月 2 日美
134、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通過修正案,以最終確定實施外國公司責任追究法(HFCAA)中提交和披露要求的規則。新規定推進了一項程序,可能導致 200 多家公司被踢出美國交易所,并可能降低一些中國公司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它還要求通過可變利益實體(VIE)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加強披露。中國和其他外國公司必須聲明它們是否由任何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2022 年 10 月 7 日至 13 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先進計算和半導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美國商務部實施了全面的新出口管制,要求公司獲得向中國出口美國制造的先進計算和半導體產品的許可證。再次,在地緣政治方面積極挑撥亞太地區對我國的警惕,試圖建立起對華壁壘
135、,同時積極挑起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抵制。美國和日本承諾加強聯盟以對抗中國的崛起。北約將焦點轉移到中國,宣布中國是全球安全挑戰。G7 峰會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領導人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年度峰會上宣布,中國構成全球安全風險。在經貿方面,拜登總統召集了一個定義松散的新經濟集團,旨在對抗中國的主導地位,并重申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除美國、印度、日本和-61-韓國外,該框架的 13 個成員國還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這些參與國加起來約占世界經濟的 40%,該組織達成的任何具體協議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為甚至成員國以外的范圍制定標準。最后,積
136、極尋求競爭,高度警惕中國,試圖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的民主黨主席羅伯特梅嫩德斯參議員(D-New Jersey)和愛達荷州共和黨參議員吉姆里施提出了一項名為2021 年戰略競爭法的兩黨協議。這份近 300 頁的法案旨在對抗中國不斷擴大的全球影響力。該法案提出了以下政策目標:“維持其(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并聲稱中國政府一直在利用其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技術和意識形態力量在全球舞臺上與美國競爭。2021年 4 月 21 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批準2021 年戰略競爭法案。2021年 6 月 8 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21 年創新與競爭法案與中國競爭。2022 年
137、2 月 5 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競爭法。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競爭法案,這是一項旨在加強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優勢的廣泛立法。除其他問題外,該法案概述了美國加強與臺灣關系的條款,進一步實施對被指控在新疆省犯下暴行的官員的制裁,并加強對“幫助鎮壓中國境內宗教和少數民族”的中國公司的審查和審查。目前參議院也通過該法案。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年度報告中加倍強調與中國的競爭。在一系列其他貿易政策目標中,該報告將矛頭對準了中國,稱“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非市場經濟體,通過其經濟政策和實踐獨特地扭曲了全球貿易,對美國的生產、投資甚至消費造成了損害”,并且“迫切需要改革”??傊?,無論是民
138、主黨還是共和黨當政,由于全球化模式的改變,積極尋求重構與中國的經貿聯系模式,希望回到 1990 年那么問題是,在信息成本下降推動的全球化紅利已經下降的時代,未來中美、全球經貿關系會如何演變?這個問題實際上取決于各國內部的經濟運行模式。(三)全球化背后新自由主義經濟循環模式的未來:重返羅斯福時代?(三)全球化背后新自由主義經濟循環模式的未來:重返羅斯福時代?全球化的背后是各國國內經濟循環模式的顯現。伴隨著信息成本下降的同時,-62-西方發達經濟體也同時正在重塑國內經濟循環模式。在 80 年代之后,通過曲折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了更加靈活的勞動市場,和以流動性和快速變化為特征的消費,產生了一種新
139、的調節機制。全球化進程的變化背后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是經濟循環模式的調整與變化。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標志著這種新的靈活模式也已經遇到了深刻的問題,全球化也隨之產生種種逆流。當前,我們又處在經濟模式的調整期,將會回歸“靈活版”的羅斯福新政模式,這種模式將深刻影響未來的全球紅利走勢。1 1.福特福特-凱恩斯式供需循環模式凱恩斯式供需循環模式在二十世紀,第一套完整的資本積累調節模式是福特-凱恩斯調節模式。亨利福特在 1914 年引入了一天工作 8 小時,獲得 5 美元的酬勞標準。在這個酬勞標準下,工人按照自動化的汽車流水線節奏進行裝配。這開創了福特主義時代。作為經濟循環模式的一個創新,福特主義在
140、企業組織和技術上是對以前已經存在的各種要素進行了有效整合。在勞動過程中,它使得勞動分工更加合理。在福特制之前,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已經開始產生很大影響。在泰勒的理論中,可以通過把每個勞動過程嚴格按照時間標準拆散為各個部分,并進行有機結合,從而能夠迅速提高產量。這種模式已經在很多企業中開始進行實踐。但是,福特模式最關鍵的是,要整合生產和消費,也就是構建一個完整的資本循環。這個循環的標志是大規模生產、新的社會審美下的大眾消費、勞動力再生產的新體制、勞動控制和管理的新策略。按照福特的設想,每天工作 8 小時獲得 5 美元,不僅僅是在勞動過程中保證工人遵守高生產率裝配線運轉所要求的紀律,同時也意味著工人
141、獲得了充分的收入和閑暇時間。這是為了消費企業生產出來的巨大的產量。如何保證工人恰當地花自己的錢呢?在 1916 年,福特派了一支社會工人大軍,到工人家里去教導工人具有正確的道德觀,要正直、誠實、節儉,最關鍵的要有理性的消費能力。這個理性的消費能力就是要達到企業的需求和期望。這一實驗并沒有持續太久。由于企業無法對抗強大的競爭法則,最終他也只能解雇工人,削減工資。通過應對 1929 到 1933 年大危機,福特制逐漸從一個企業的做法轉變為了一-63-種社會資本循環調節模式。福特制的全面推廣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對工人勞動過程進行再社會化,延長常規化的勞動時間,同時將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完全從工人
142、身上剝離,也就是工人幾乎成為流水線的一個螺絲釘。福特公司依靠移民來完成的這個體系。即使這樣,福特公司的工人離職率也高得驚人。資本支配勞動力市場的途徑是通過不斷流動的移民和從鄉村調動大量后備勞動力來完成的。如果勞工組織力量非常強大,就無法有效地在工廠中推行福特制,工人會更加傾向于強調自身的權利,和爭取在生產中掌握更多的信息。福特制全面推行的第二個問題在于,如何協調國家干預的方式和機制。1929到 1933 年大危機,在表現上是產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深層次是資本積累過剩。這就需要國家加入進來,把工人訓練成能適應新的生產體系的社會人,并能夠把生產支出花在基礎設施上來吸收資本過剩。工人勞動過程的社會化和
143、國家主動調節經濟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基本上都是在二戰之后才完成的??梢哉f,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奠定了一種新的經濟循環模式。這種新的經濟模式一度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孕育成熟的技術和資本相結合帶來了很多新產業,汽車、造船、物流、石化、橡膠、電氣、建筑成為了經濟的新增長點??梢钥偨Y一下,二戰之后這種新模式中一系列角色的定位??偟亩?,國家承擔了宏觀政策調節職能,其風格是凱恩斯主義的,企業保證資本循環在有利可圖的軌道上,勞動力市場有效組織適應新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最復雜的角色是工會。由于二戰的特殊環境,以及之后的冷戰,工會發現自己的位置比較微妙。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工會選擇了
144、與企業和國家合作。一方面,工會在生產過程中保有較大的權力,保持工人對于工作規范、安全等領域的控制權。同時,工會要求國家盡量提高社會保險、最低工資等方面的保障。但同時,工會也與企業和國家合作。在企業層面,與資本一道,支持提高生產率的福特主義生產技術。工人對于常規化的非技巧性的和去技能化的勞動體系存在著永久的適應性問題,工會扮演了一種調停人的角色,使工人遵循福特主義生產體制對工作的要求。因為工人良好的合作,資本就可以進行穩定的擴張。-64-在前邊討論的資本循環順暢進行的條件,就得到了有效的滿足,資本和勞動能夠相對和諧的相處。企業可以集中進行技術革新,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通過產品的標準化來實現規模
145、經濟,企業管理成為了一個專業的科學知識體系,企業向層級組織進一步演化。國家也承擔了自己的職責。大規模生產要求大量的固定資本投資,同時又要求相對穩定的需求條件以保證穩定的未來利潤。為此,國家在二戰后積極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控制經濟循環。這些政策一方面向了公共領域進行巨大投資以保證大規模生產和大眾消費,同時,國家通過社會保險、衛生保健、教育、住房等相應支出,為社會工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雖然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各個國家管理的具體形式不同,但是所有國家共同點是,通過國家福利主義、凱恩斯主義和控制工資來穩定經濟增長,并提高資本循環效率。這樣,到二戰之后,福特主義就全面轉換為了全社會的資本循環模式。通過與凱
146、恩斯主義調節消費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福特凱恩斯循環。這種循環涉及到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領域,形成了一個相對協調的整體。生產的特點是,大規模流水線高效運作,發揮規模經濟。這也意味著,必須要有大眾消費來承載相應的產品供給。這就形成了前邊分析的消費社會的基礎。同時,為了人們能夠合理地進行消費,社會文化領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美學和文化的商品化,也就是我們在消費社會中看到的消費,不是對商品自然意義的使用價值的簡單消費,而是對我們認為的或者社會意義的使用價值的消費,這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使用價值。表 2 福特-凱恩斯式供需循環模式特征1.凱恩斯思想和理論主導地位2.全球經濟: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和黃金
147、掛鉤的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中等程度開放的世界(削減關稅和一些限制資本自由流動的障礙)3.經濟中政府的角色a)凱恩斯財政和貨幣政策,目標是低失業率和可接受的通貨膨脹率b)基礎性產業政府管制c)金融部門政府管制d)社會管制:環境、職業安全和健康、消費產品安全-65-e)強力反壟斷執行f)高水平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包括基礎設施和教育g)福利國家h)累進的收入稅4.資本-勞動關系a)公司和工會之間集體談判為主b)高比例的穩定、長期工作5.企業部門a)合作競爭b)公司 CEO 從內部晉升c)公司內部關系服從層級原則d)金融機構主要向非金融部門和家庭提供融資資料來源:David M.Kotz(2015)
148、福特凱恩斯循環的基礎還是資本的無限積累。二戰之后,這種積累全面超越國界,形成了一波全球化高潮。二戰后的長期繁榮,非常依賴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大規模擴張。得益于二戰之后美國的領導地位,福特主義開始在美國之外大規模推廣,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和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為企業尋找海外市場出路,以克服內部有效需求不足。在海外的大量投資和國際貿易,使美國的剩余生產能力在全球其他地方被吸收,生產擴張的同時,全球的大眾市場開始形成。全世界大批人口被吸收合并進了福特凱恩斯模式。這一段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帶來了很多新的產業。國際貿易意味著更為廉價的原材料供給,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銀行、保險服務、飯店、機場、旅游等。為了在
149、國際上更好地協調,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了美元的主導地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調各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將世界商品和資本市場向跨國公司開放。通過美國為核心的軍事聯盟和權力體系,形成了一種在國際上的支配模式??傊?,福特凱恩斯循環模式最終形成的是以巨型的跨國公司為基礎的生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進行垂直兼并和橫向兼并,實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和行業的水平整合,從而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通過在全球產品的標準化,將世界生產與世界消費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跨國公司的黃金年代。經濟循環中的矛盾是無法擺脫的。雖然看似福特凱恩斯循環模式將生產與消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但是在這個模式中依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積累過
150、-66-剩到來的矛盾無法解決。首先,福特主義的工資談判模式,也就是高工資模式,僅僅局限在正規就業部門。這些部門基本上是標準化的、以規模經濟報酬為特征的。在非正規部門,仍然要依賴低工資和低勞動保護。這樣,勞動市場就出現了分割。較為正規的是相對具有壟斷性的勞動力市場,另一個是非正規就業部門,勞動力更多是競爭性的。這種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經常與種族問題、性別問題交織在一起,產生了復雜的社會運動。其次,即使是正規就業部門,其勞動力市場也是非常僵化的。在這些部門中由于勞動保護,很難把勞動力從一條流水線轉移到另外一條流水線,在被迫接受資本規訓的同時,工人也在盡力抵抗著資本將其變成流水線的零部件。再次,國家需要
151、為個人提供大量的福利,以保證工人能夠安心進行穩定的消費。例如,國家設定最低工資、積極推行再分配政策、提供大規模的醫療保健、住房與教育服務,福利制度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只有經濟保持高速持續發展,國家的福利支出才能通過稅收進行良性的循環。但在資本過剩不可避免帶來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這種理想情況顯然不能達到。再次,在消費者方面,標準化的大眾消費,同質化的生活,讓消費者感覺到被物質的操控。正如前面所看到的,所謂的消費社會,是物對人的操縱,并不是以人的欲望或者說提升為核心,而是以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銷售出去作為基本邏輯。這就使得商品拜物教等現象日益嚴重最后,福特制導致了第三世界對其現代化進程并不
152、滿意。由于這種模式其本質是為了保證發達國家的資本積累,必然會將多余的剩余資本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但是,這并不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為目的,而是通過輸出資本能夠更好的尋求回報。發展中國家富有的本地精英選擇了與國際資本進行合作,但是,這些合作并不會惠及發展中國家的廣大貧民。這就產生了更嚴重的收入分配問題。福特制在二戰之后能夠在國際上全面實行,關鍵是美國具有超強的生產能力,-67-而很多國家需要戰后恢復,存在著大量的需求。這樣就將生產與消費問題在國際上進行了解決。但是,隨著歐洲和日本經濟全面恢復,這兩個地區的國內需求也全面飽和,這就帶來了福特模式大生產與大消費之間無法再次保持平衡,產生的結果就是美國凈
153、出口開始從盈余轉向赤字,大量工人從制造業開始轉移??梢钥吹?,1970 年代之后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差額就開始轉向赤字,1976 年之后,全面進入到貿易赤字時代。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和其他國家貨幣逐漸強勢,都在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在此之后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圖 46 美國貿易差額除了這些表面的原因以外,福特制循環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其固有的刻板性。在大規模的生產體系中,長期和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帶來了極度的刻板性,這些生產體系排除了設計上的靈活性和消費市場的可變性。國家承擔的福利義務越來越常規化,極大限制了國家財政支出。由于各方各面出現的這種僵化特征,唯一靈活的就是貨幣政策。為了穩定資本循環和經濟增長
154、,就需要放松貨幣。但是這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通貨膨脹。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整個上世紀 70 年代,歐美的國家和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很多公司發現自己在日趨激烈的競爭條件下,有大量的過剩勞動力和生產設備。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選擇進行重建積累模式。-68-一方面,進一步借助全球化的力量。技術變革、自動化、尋找新的產品等各種努力下,將勞動力控制更多的轉向新興市場國家。這段時期也是全球化快速推進時期。另一方面,除了這種資本過剩帶來的資本轉移之外,更主要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經過曲折的探索,逐步開啟了一種靈活積累模式。2 2.靈活市場化的供需循環模式靈活市場化的供需循環模式福特-凱恩斯模式是
155、以大規模生產和大眾消費為基礎的。在生產過程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構成大型企業,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但是對于勞動采取了高度控制模式。在勞動市場中,較為刻板的就業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靈活的循環調節模式依靠同勞動過程、勞動力市場、產品生產和消費模式有關的靈活性,其核心特征是出現了全新的生產部門、提供金融服務的各種新方式和新的市場。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商業技術和組織創新得到了極大的強化,但在靈活循環調節模式下,不平衡迅速發展,各個地區之間差距迅速拉大。這種增強的靈活性對于資本積累來說有利的方面是,能夠通過增強的靈活性與機動性,對于工人發揮更強的勞動控制。靈活積累是針對勞動力市場高度的結構性、真實工資上升以
156、及工會力量的一次全面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一次徹底的重構。面對產品市場越來越強化的競爭,資本需要強化對勞動力的控制,其方式是力求得到更加靈活多樣的勞動體制和勞動契約。所以,相對于福特凱恩斯循環機制下千篇一律的特征,在靈活循環模式下多樣性越來越展現。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靈活性的目的就是要滿足各個公司特殊的需要,我們更加難以獲得對于社會全面清晰的認知。例如,讓勞動者在需求高峰時工作更久,在業務減少時工作時間縮短,從常規就業走向非全日的臨時制度或者轉包等靈活就業模式紛紛涌現,這表面上好像增強了勞動者的選擇,實際上是資本在更加靈活中加強勞動控制。我們經常的談及的“逃離算法控制”就是靈活循環
157、積累模式的寫照。在彈性工作模式下,一個公司內部的勞動群體可以劃分為多種角色和地位,形成了一種核心外圍體系。核心群體享有更大的工作保障、良好的晉級和技能培訓、前景豐厚的養老金和其他權益,但同時也要求適應性更強,更有靈活性,-69-如果有必要可以隨時在地理上進行流動。外圍人員包括兩類群體。一類是執行日常常規工作的全日制雇員。這些雇員很容易在勞動市場上找到替代的人,例如一般辦公職員、秘書、日常的操作工等,這部分群體的周轉性極高。第二類外圍群體是非全日的不定期的合同工作人員,這部分一般以勞務外包的形式存在。從上世紀 80 年代各國的經驗來看,工人并沒有非常強烈的反對靈活就業安排。但是,如果考察社會保險
158、、養老金、工資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對工人的總體保護水平沒有顯著的上升。在靈活循環積累模式下,勞動力市場日益依賴在情況變化時可以快速低成本雇傭和解雇的靈活就業人員,這部分人員在勞動力中占比開始大幅度上升。在福特模式下,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分割,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其勞動市場條件有著顯著差別。在靈活就業模式下,可以說這兩類部門的勞動保障條件都有所下降,但是非正規部門下降的尤其明顯,更加突出了社會條件相對較差群體的脆弱性。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伴隨著生產過程中企業組織形式的變化,靈活性除了體現在外包人員增加之外,更加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多種勞動組織模式和合約類型的競爭。各種類型的轉包給小微企業的形成開辟了機會
159、。甚至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一些原始的勞動力體制得以恢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之后,紐約、洛杉磯、巴黎、倫敦這些世界城市存在著大量的地下工廠,對工人施加了極為嚴苛的勞動條件。這些古老勞動組織方式經常是針對移民而組織起來的。勞動勞動模式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存在一個最優解,而是相互共存、相互競爭。在靈活模式下,資本可以利用不同模型來相互競爭,實現更加高效的勞動過程。生產中的各種新技術和組織形式,給傳統上的企業組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大規模企業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技巧、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并不容易轉向靈活的生產體制,以及靈活體制強調的解決問題模式、速度導向的高度專門化、使用各種技巧適應特殊的目的。如果能
160、夠使生產標準化,資本會不吝使用發展中國家低報酬的勞動力。這種不斷的外包實際上是將傳統的福特制向外不斷的擴張,這種靈活模式使得新企業的形成顯著加快了。很多新的小企業進入了轉包陣營。-70-可以說,福特模式下大規模生產的規模經濟,已經遭到了日益增加的小批量、廉價制造各種商品的抗衡。在很多情況下,競爭壓力和爭取更好的勞動力控制會導致全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出現。將福特主義同外包網絡結合起來,在面對強化競爭和更大風險時能夠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小批量生產和轉包繞過了福特主義的刻板,滿足了更大范圍的市場需求,并能夠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靈活生產機制使產品創新的速度加快,并在某種程度上以此為基礎增加了對高度專門化
161、和小規模市場的價值發現,小的利基市場逐漸成為了企業的利潤來源。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能夠對小規模市場進行探索,對于企業的生存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新的拓展空間和產品創新加快都提高了周轉時間,這是資本循環中最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一直以來,各種新的自動化技術和新的組織形式,例如即時存貨體系,使得周轉時間大幅度減少。但是,僅僅加速生產的周轉時間沒有任何用處,除非消費的周轉時間也能夠減少。因此,靈活積累在消費方面,伴隨著更加密切的關注快速變化的時尚行業的大發展,調動一切形成需求的技巧,并與之形成了一種相應的文化。從審美的角度后,現代主義更加強調差異、短暫、時尚和快速。消費方面的這些轉變,加上生產、收集信息和籌
162、措資金方面的變化,使得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服務業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服務業的發展也是福特主義產生的結果。福特主義為了提高制造業效率,也增加了服務業的需求。但是上世紀 70 年代之后,制造業的收縮更加凸顯了服務業的發展。與其說是批發零售業、運輸業和個人服務業是 70 年代之后發展的主力,不如說是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方面以及其他的健康和教育部門這種生產性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的時代。這種發展一方面可以歸因于轉包,使得以前制造業內部的各項活動能夠分散出來。同時,這種發展也是加快消費周轉時間的需要。這些生產型服務使得企業從商品生產轉向了事件生產,事件就可以迅速的被消費,而且可以無限的擴大。
163、所有這一切都助長了一種新的以創新為導向的企業家精神。這種企業家精神強調快速、敏捷地做出決策。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靈活積累模式實際上是一把-71-雙刃劍。為了更好地發揮“靈活性”的作用,在上世紀 80 年代之后,各國都紛紛開啟了大規模的解除管制。這導致了企業大規模并購,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各種多元化的公司日益出現。另一方面,小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繁榮。這種發展有兩個特征更第一個是信息的價值在靈活模式下更加突出。靈活模式強調的快捷使得準確和最及時的信息成為了一種具有極高價值的商品,誰能夠接近和控制信息,并及時分析數據,就能夠集中協調企業的利益。對信息的重視產生了一系列高度專業化的企業服務,以幫助企業提
164、供市場趨勢的信息和做出決策有用的即時數據。當然,這也導致了壟斷信息產生的巨大的利潤。在信息里面,最為特殊的是新知識。接觸最新的技術、最新的產品、最新的科學發現就意味著抓住重要的競爭優勢。知識本身開始在競爭的基礎上被組織起來,世界各國、各企業、各大學都展開了激烈的專利權競爭。組織化的知識生產顯著擴大,高校和企業之間開展了密切合作,以硅谷等多種形式展現了新的創新模式。第二個方面就是全球金融體系的全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推動下,全球開始解除對金融創新的控制,推動資本自由流動。資本的自由流動被看成是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首要條件之一,在全球形成了全面聯系的金融網絡。金融的自由化值得特別注意。為了破解生產
165、與交換、生產與分配、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需要信用體系的幫助。但是,現在的金融已經更多的成為在直接生產商品和服務之外尋求盈利的辦法。在金融家看來,企業并不是一個生產產品的平臺,而僅僅是一個投資的標的,金融可以通過在市場中尋找所謂估值不正確的企業,加以收購,在包裝之后以更高的估值賣出。金融并不關心企業生產什么,而更多的只是把企業作為金融的載體。金融在任何能夠產生收益的資產上進行生根和掠奪,相比于福特模式下金融更多從屬生產,靈活循環體制中,金融作為協調力量得到了根本性的強化。這意味著貨幣和金融危機的潛在可能性迅速放大,2008 年金融危機就是其直接表現之一。在上世紀 80 年代之后,政府有意識地參
166、與了靈活模式的塑造。在撒切爾夫人和里根成功當選之后,他們逐漸退出福利國家。他們抨擊實際工資快速上漲和-72-工會組織,并與工會勢力進行激烈對抗。同時,在增長放緩的條件下,加劇的國際競爭迫使所有國家都變得更加“企業化”,國家開始關注維持有利的商業氛圍。為了這個目的,勞工和社會運動就受到遏制。作為同一枚硬幣的另外一面,各國政府在與工會進行斗爭的同時,在市場上奉行不干預政策,財政也開始變得更少介入經濟,穩定宏觀經濟的任務更多的交給了貨幣政策。但是有趣的是,雖然政府開始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例如英美等國實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大規模廢除航空管制等條例,但是對于金融市場卻進行了較多的干預。這種干預有趣之處在于
167、,不再是讓借款的人風險自擔,而是強調借債就必須償還,尤其是在國際債務上??梢哉f,國家的干預方式、國家目標以及國家能力在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資本循環調節模式的改變都在發生改變。上世紀 80 年代新自由主義的成功,標志著一種價值觀的轉型,從集體規范走向了更加具有競爭性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滲透到了很多生活方式和文化之中,很多國家開始強調權利而不是義務,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充滿了權力的對抗,社會撕裂戀的日益嚴重。表 3 靈活市場化的供需循環模式1.新自由主義思想和理論主導地位2.全球經濟:移除商品、服務、資本和貨幣跨國貿易障礙3.經濟中政府的角色a)放棄總需求管理b)基礎性產業去管制c)金融
168、部門去管制d)弱化消費者產品安全、工作安全和環境管制e)弱化反壟斷執行f)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私有化和合同化g)削減或者移除社會福利項目h)對企業和富人減稅4.資本-勞動關系a)集體議價邊緣化b)工作零工化5.企業部門a)無限制競爭b)從公司外部雇傭 CEOc)市場化原則滲透入公司內部-73-d)金融機構轉向新型業務,逐漸脫離非金融部門資料來源:David M.Kotz(2015)靈活積累模式本質上是要通過加快周轉時間來吸收過剩的資本。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會激發個別企業加快自己的周轉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更容易生存下來。但是,只有在某些條件下,才會產生社會總周轉時間的加速,以便在總體上吸收
169、剩余資本。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強有力地勾銷過去的資本,用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所以我們在靈活模式下會感覺到時代的變化越來越頻繁。靈活積累模式并不是勞動者的勝利。在這個模式下,資本通過國際循環在外包的名義下找到了更多低收入國家工人,可以在這里更好地延長勞動時間。另一個方面,創新強化資本周轉導致了高技術勞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管理更加靈活的技術創新與市場定位模式,為了未來的積累,資本越來越依賴于作為一種工具的知識勞動力,勞動力內部就出現了嚴重的分層。上述這兩種模式相互結合、互相放大??傊?,1980 年之后全球進入靈活循環積累模式,在這之中信息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技術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受
170、制于資本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約束。資本會不斷按照自身循環的需要,俘獲技術、限定技術的發展方向。隨著信息越來越重要,數字技術自然就成為了靈活積累模式下的一個必然選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的數字技術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而是靈活積累模式的一個新階段。但是,數字技術也使得靈活積累模式產生了新的組織形態,循環模式產生了新的變化,只不過這種變化是加強了靈活的供需循環模式。3 3.回歸回歸“靈活版靈活版”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未來經濟循環會如何演變?歷史的時鐘在左右搖擺中曲折前進。鐘擺的動力在政府的不斷改變。新自由主義獲得的最大收益,靈活勞動市場將會進一步向延續,并不斷深化。但是國家在經濟中的主導性會日益增
171、強,加大對軍事、民用基礎設施、新技術等公共投資。在國家的推動下,依然會尋求自由貿易協定,但是進一步凸顯國家間競爭,價值鏈開始服從一定的政治性。-74-表 4“靈活版”羅斯福新政1.民族主義和個人意識形態性為主導2.全球經濟:a)追尋自由貿易協定b)追尋在世界范圍內控制自然資源c)維持軍事優勢3.經濟中政府的角色a)擴大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模式b)政府管制金融部門c)政府對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投資d)促進創新以維持國家優勢,對包括綠色技術在內的新技術進行公共投資e)低企業稅f)有限的公共社會計劃g)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有限的社會管制(social regulation)h)有限執行的反壟斷法4.資本-
172、勞動關系a)集體談判的進一步邊緣化,產生雇主主導的雇員協會b)進一步零工化的工作5.企業部門a)回歸合作競爭b)公司轉向關注長期表現c)回歸公司內部關系服從層級原則d)金融機構回歸主要向非金融企業提供融資資料來源:David M.Kotz(2015)勞動力市場將繼續保持目前的形式,資本-勞動力關系仍將以資本主義對勞動力的徹底統治為特征。與全球經濟的界面不會發生重大變化。然而,政府的角色會發生變化,企業部門的主要機構和主導思想也會發生變化。與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在政府角色方面的主要區別在于對金融部門的監管以克服金融不穩定并將信貸用于生產性用途;擴大對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促進創新等。能夠將
173、這種積累的社會結構結合在一起的主導思想是民族主義。這些想法為國家發揮更強大的作用提供了理由。它們還讓普通人有一種成為強大實體的一部分的感覺,這將有助于在他們的物質利益有限的情況下被大多數人接受。這樣一套制度不僅是連貫的,而且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促進盈利能力和穩定的經濟擴張。雖然雇主對勞動力的支配會帶來利潤的增加,但增加國家支出-75-將解決因不平等加劇而可能出現的需求問題。金融監管將促進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成功以及金融穩定。這種新的循環模式可能有兩種變體。右翼版本將強調建立軍隊、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和對持不同政見者的鎮壓政策。中間派版本將側重于建設民用基礎設施、通過國際聯盟實施的外交政策以及對公民
174、自由的更大尊重。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和對世界經濟主導地位的追求將帶來地區甚至全球戰爭的嚴重威脅,導致地緣政治風險不斷上升。(四)大調整下全球總需求不足(四)大調整下全球總需求不足2023 年世界經濟是在經濟循環模式重構加速的大環境下,總需求不足和能源沖擊周期性原因疊加導致經濟重現滯漲。作為經濟循環模式重構的引領者,美國經濟將強于歐洲和日本,后兩者將首先進入衰退。在結構性因素的作用下,核心通貨膨脹粘性大,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意味著外貿沖擊總體是可控的,更多是結構性產業鏈問題,這是一個慢變量,外貿不會急跌。但是,與上世紀 70 年代不同,因為沒有需求配合,通貨膨脹的高度已經見頂,只是回落的態勢會比較緩
175、慢。1 1.美歐日經濟增長前景美歐日經濟增長前景制造業 PMI、消費者信心和商業信心三個前瞻性指標表明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放緩。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巴西、中國和印度七個經濟體的制造業PMI 在 2021 年下半年至今呈現震蕩下行的趨勢,表明制造業的收縮,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以及各國統計局公布的消費者和商業信心數據基本處于下行趨勢,表明需求和投資缺乏動力,三項前瞻性指標均表現出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的下行。-76-圖 47制造業 PMI圖 48消費者信心-77-圖 49商業信心首先,由于歐洲同時面對結構性調整下需求和供給下行壓力,將最早進入衰退。2021 年數據歐洲約 48%的煤炭、25%的石油和
176、 48%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隨著俄烏沖突長期化,歐洲能源危機還將持續,時間越長,對經濟拖累的累積效應愈發明顯。IMF 研究顯示,僅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給歐洲各國造成的產出損失就普遍達 2%左右。此外,能源危機推升歐洲通脹,歐元區貨幣政策加碼緊縮,亦令歐洲衰退風險進一步上升。目前,歐洲各經濟領先指標已大幅走弱,歐元區Sentix 投資信心指數 11 月已降至-30.9,歐元區 19 國消費者信心指數 11 月為-23.9,均處在歷史低位。-78-圖 50 歐洲經濟領先指數其次,歐洲進入衰退后,世界貿易進一步下降,日本開始正式確認衰退進程。日本當前經濟的支撐因素包括 2022 年 3 月下旬,
177、日本防疫政策逐步放松,推動服裝、旅游、在外餐飲等在內的消費開始較快恢復。企業盈利改善,推動二季度日本非住戶私人部門的投資同比轉正。2022 年下半年以來,日本私人消費繼續穩步復蘇。但是由于供應鏈受阻(汽車產業鏈尤為明顯),出口放緩,甚至形成貿易逆差。面對這種情況,日本采取了貨幣貶值策略。這也是延續了平成時代面對經濟下行的做法。這無法恢復 2023 年的經濟增長。首先,俄烏沖突長期化和日元貶值推動日本消費品通脹,將逐步削弱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意愿。其次,日本的出口主要依賴歐美的經濟增長,如果歐美逐步進入衰退,日本的出口將無法維系。平成時代給日本經濟最大的教訓就是,出口的價格效應遠遠小于世界產業鏈結構
178、因素和歐美經濟波動因素,也就是小于數量因素。因此,判斷日本也將在明年早期伴隨著歐洲進入衰退。之后,長時間的貨幣政策緊縮狀態將使得利率長期處在高位,對于依靠信貸推動國內消費的美國也會加入衰退的行列。但是由于美國國內經濟模式調整彈性-79-較大,有較大的可能性會避免衰退。最后,由于亞洲經濟主要是出口導向型,用出口總額/GDP 來衡量外貿依存度,2020 年東盟、韓國、中國(不含港澳臺)、日本和印度的貿易依存度分別為53.8%、31.3%、17.7%、12.7%和 10.6%。面對歐美衰退,東南亞等國家面對熱錢流出、出口下行的態勢,經濟增速也將放緩。圖 51 美國和歐元區失業率2 2.美國通貨膨脹和
179、貨幣政策路徑美國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路徑到 9 月份,美國個人消費者支出(PCE)價格同比 6.1%,其中供給沖擊的因素占據了 2.91 個百分點,需求驅動占據了 2.08 個百分點,不確定部分(難以區分為供給驅動或者需求驅動)為 1.03 個百分點(圖 1)。這顯示了美國通脹具有供給沖擊和需求拉動的雙重性質,且供給沖擊對通脹的貢獻率要大于需求因素對通脹的貢獻率。-80-圖 52 美國經濟 PCE 通脹因素分解原始數據來源:Shapiro,Adam,2022.A Simple Framework to Monitor Inflation.FederalReserve Bank of San Fr
180、ancisco.美國通貨膨脹背后包括政策性、周期性和結構性原因。從政策性因素看,2020 年 8 月美聯儲發布了貨幣政策的新框架,要點是把 2%通脹目標修改為尋求實現“長期平均 2%通脹率”的新目標,即當一段時間通貨膨脹較低之后,允許通貨膨脹超過 2%,但并未給出長期的期限是多久。因此,新框架也可以稱為彈性平均通脹目標制。同時,新框架延續了 2012 年貨幣政策框架中強調的最大限度就業是一個基礎廣泛和包容性的目標。在這種政策框架下,美聯儲關注失業導致加息時間偏晚,不得不開啟“追趕式”加息。今年 3 月份美國經濟中的失業率已經降至 3.6%,幾乎是 60 年以來的最低失業率。同時,2022 年
181、3 月美國經濟中的通脹率(CPI)同比高達 8.6%,核心 PCE 同比高達 5.4%。從周期性原因看,一方面,疫情期間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提高了總需求,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導致能源和食品價格出現了大幅度上漲。從去年初開始,由于經濟修復前景的預期、OPCE 的限產、疫情影響原油開采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寬裕流動性的推動下出現大幅度上漲。美國能源署對2022-23 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和天然氣價格的預測認為,今年和明年能源價格依然保持在高位運行,表表 5 美國能源署對能源價格的判斷美國能源署對能源價格的判斷2020202120222023布倫特原油(美元)/桶41.6970.8910
182、2.1395.33汽油零售價(美元/加侖)2.183.024.023.61天然氣現貨價格(美元/百萬BTU)2.033.916.495.46依據 FAO 的數據,疫情以來全球食品價格也出現較大的漲幅。在疫情之前,2018-2019 年全球食品價格指數月度均值 95.5,2020 年疫情爆發后,食品價格指數曾經在2020年5月下跌至91.1,隨后開始上漲,2022年3月達到高點159.7。截至今年 10 月份為 135.9,基本回到 2021 年末的水平,但相比疫情前的-81-2018-2019 年的月度均值,上漲幅度高達 42.3%(圖 9)。圖 53 全球食品價格指數(2014-2016=1
183、00)數據來源:FAO Food Price Index.此外,全球供應鏈瓶頸推高了成本,助推了通脹。截至今年 10 月,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為 1.00,相對于去年末的高點 4.30 大幅度下降,但相當于疫情前的水平仍然出現了顯著的上漲,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 2018-2019 年的月度均值只有 0.19。圖 53 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數據來源:New York Fed,Global Supply Chain Pressure Index(GSCPI).從通貨膨脹的形成機理來看,結構性因素決定通貨膨脹的粘性,周期性因素決定通貨膨脹的高度。隨著周期性因素將在 2023 年見頂,美國通貨膨脹已經越過了
184、拐點,絕對增長率將有所放緩。但是,由于結構性因素,未來較長時期還將保持在高位,同時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82-圖 54 美國價格水平這種通貨膨脹走勢意味著美聯儲將結束“追趕式”加息,利率增速放緩。同時,由于美聯儲面對衰退的困擾,縮表幅度有限。次貸危機后美聯儲的縮表總量4000 億美元,占增量 12%。本次美聯儲的縮表幅度顯著小于這個力度。這意味著在明年加息放緩后,世界金融條件將會得到改善,為我國匯率和貨幣政策留出了空間。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動能結構調整下的中國經濟新征程動能結構調整下的中國經濟新征程面對世界經濟大調整,這為我國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正在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也在發生變化。
185、疫情以來,我國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是房地產投資和出口,這兩個動力在 2022 年都已經發生了方向性變化,難以再高速增長拉動經濟?!岸蟆焙?,我國將進入新發展格局的加速建構期。(一)(一)房地產和出口動能房地產和出口動能趨勢性改變趨勢性改變 2 2019019 年以來經濟運行模式年以來經濟運行模式1 1.房地產業務模式轉型帶動趨勢性變化房地產業務模式轉型帶動趨勢性變化房地產投資在 2021 年下半年開始下行,2022 年上半年劇烈下滑,“金九銀十”難以再現,成為 2022 年經濟中重要的下行力量。經過過去一年多的房企市-83-場調整,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周期的新特點:一是行
186、一是行業下行趨勢顯著且持續時間較長業下行趨勢顯著且持續時間較長,商品房單月銷售面積與百城住宅價格指數同比持續回落,帶動商品房單月銷售額同比大幅下降且降幅不斷擴大,其中 2022 年4 月單月銷售額已降至 2017 年以來最低點,同比回落超 46 個百分點。房地產資金鏈緊張也導致土地出讓市場遇冷,2022 年 1-9 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累計 6448.72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 53 個百分點,土地成交款累計 5024 億元,同比下降 46.2 個百分點。二是區域分化加劇,二是區域分化加劇,房地產開發投資連續下滑,但東部和中部地區仍是主要支撐點,2022 年 1-9 月東部和中部地區累計
187、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5.8%、-4.1%,高于全國整體水平,反映出房企投資逐漸從西部和東北部地區撤出,向東部地區集中。此外,不同地區土拍熱度分化加劇,雖然整體溢價率有所下降,但一線城市 1-9 月平均土地溢價率(4.16%)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3.61%,也高于二、三線城市平均溢價率(分別為 3.45%、3.18%)。圖 55 房地產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大幅下滑萬元、萬平方米-84-圖 56 土地出讓市場遇冷,土地成交面積和總額連續下行圖 57 房地產開發投資區域分化有所加劇對于這種急性、深度的調整往往從政策、疫情等周期性原因解釋。例如,2020年下半年以來,“三道紅線”、銀行貸款集中度管理、供地
188、“兩集中”、房地產稅改革試點等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落地,從銷售、融資和土地供應等多方面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銷售層面銷售層面,針對部分城市地價、房價上漲較快等問題,多地升級樓市調控政策,深圳、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限購、限貸、限售不斷加碼,同時嚴厲打擊各類炒房行為,維護房地產市場正常秩序。融資層面融資層面,弱化房地產金融屬性,持續推動房企去杠桿、降負債,出臺針對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的“三道紅線”、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以及-85-壓降信托融資額度、嚴格審批地產債發行、限制房企海外融資等政策,抑制房企債務增長。土地供應層面,土地供應層面,青島、天津、北京、杭州等 22
189、 個重點城市推行住宅用地“兩集中”同步公開出讓,降低土地溢價率,合理引導房價上漲預期。按照這種理解,似乎只要放松房地產調控,就可以拯救市場,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情況。2021 年四季度以來,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房地產調控政策開始邊際調整,以需求端調控為主,供給端調控持續推進,呈現一城一策格局,但整體較為謹慎且放松程度不及以往調控周期。中央層面,出臺階段性放寬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下調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換購住房個人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層面,根據中指研究院監測,已有超 250 個省市優化調整政策超 700 次,包括但不限于放松限購、限貸、限售
190、、房貸利率,通過購房補貼、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等方式維穩樓市。在政策邊際放松的作用下,2022 年三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單月同比降幅逐步收窄,9 月同比增速分別為-16.15%、-14.21%,較 7 月分別回升 12 和 14 個百分點,房屋竣工面積累計同比降幅有所緩和,9 月較 7 月提升 4 個百分點,但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至 38%,較年初下降 26 個百分點,土地出讓市場持續低迷,房企土地購置面積與成交價款進一步探底,說明市場有一定復蘇征兆但整體仍處于低位徘徊??紤]到近期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了堅持“房住不炒”基調,以及近期央行針對民營企業和房地產再貸款政策、央行和銀保監
191、會發布 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銀發2022254號),出臺 16 條措施從開發貸、信托、并購貸以及放松預售資金監管政策等,加大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后續房地產調控政策或保持整體放松,政策強力刺激態勢,但政策落地效果仍待觀察。對這種政策效果不佳的一種解釋是疫情。一方面,疫情影響了人們的出行,降低了購買。在城市群中,房地產購買往往來自中心城市的擴散。疫情條件下,中心城市人員不能自由往返其他城市,降低了房地產購買。另一方面,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了人們的收入預期,人們現在缺乏的不是貸款獲得性,而是未來持續還款的信心。-86-疫情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例如,長三角地
192、區房地產市場在上海保衛戰之后就一直沒有有效復蘇。本報告的核心觀點是,疫情是放大器,加速了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變化,中國經濟更要關注核心基本面的問題,而不是疫情結束就自動雨過天晴。一定不能將疫情作為擋箭牌,成為“疫情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房地產市場是一種“慢性病”的急性發作。這種慢性病來自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加速,主力置業人群占比下降,購房需求接近見頂帶動房地產行業潛在增速下行,也來自于人均住房面積增長至高位且區域分化加劇,推動房地產行業進入結構調整期。2020 年我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達到 41.76m2,其中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為 36.52m2,接近 2000 年的兩倍。但是僅僅這些因素
193、不足以形成房地產市場的急性調整。房地產市場本質上是伴隨著城鎮化過程的,是城鎮化的載體。我國城鎮化40%來自人口從農村移動到城市,40%來自城市面積擴大,即從鄉村征地,20%來自城市人口的自然繁衍。城市人口住房改善和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帶來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伴隨著增量城鎮化模式是房地產企業的市場下沉發展模式。房地產企業和市場機會從一線二線城市,下沉到三線四線城市。2013 年 12 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2014 年 3 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同年 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
194、142020 年),明確要求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2020年 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021 年 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將增量城鎮化模式轉變為存量優化模式,重點解決已經在城鎮中人口的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意味著現有房地產企業下沉開發模式轉變回城市更新為代表的存量優化模式。這種模式在目前主要體現在一線和二-87-線核心地段。這種調整的困難之處是土地的非流動性導致房地產企
195、業的資產方調整極為困難。房企擁有三線四線等土地,隨著城鎮化模式的改變,資產價值下降,無法通過有效盤活變為一二線土地。這種資產非流動性類似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帶來的市場問題。在非流動性無法有效解決之前,房地產的調整還會持續。由于政策的托底,2023 年不會進一步下滑,但是無法提供有效的經濟助力。2 2.出口趨勢性變化出口趨勢性變化2023 年后出口的變化既有周期性因素,更有結構性因素。從周期性因素看,歐美國家經濟衰退,疫情期間我國生產替代歐美國內生產的過程結束。從結構性因素看,我國未來更要面對從價值鏈貿易部分轉向產品間貿易。在疫情期間,這種結構性調整無法完成,伴隨著西方產業鏈恢復正常,開始進入到
196、產業鏈調整中。第一,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正在面臨被迫轉移和被動替代的重大風險。美國在自身新冠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形下,將其國家戰略重心重新聚焦到抓緊實施在自身國內產業鏈中的“去中國化”策略,限制中國獲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高端能力,削弱中國在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的主導能力。最為值得高度關注的重大現象是,在多輪新冠疫情沖擊之下,全球重點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向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轉移和集聚現象凸顯,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造成了難以忽略的競爭效應和替代效應。印度出口額快速增長,2021 年印度出口額已經達到 6689 億美元,同比增長 34%。2022 年 3 月份,印度出口額為 63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4%。
197、2020 年印度出口額可能突破 7000 億美元,達到日本出口總量 90%左右。越南已具備“世界工廠”雛形。2021 年越南進出口貿易額突破 6000 億美元,2022 年貿易總額將達到 8000 億美元。2022 年第 1 季度越南貨物進出口額達 1763.5 億美元,同比增長 14.3%。其中出口 885.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9%。第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初步形成針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全面進行競爭和遏-88-制的同盟體系。一方面,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制定壓制和排斥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政策體系。在 2018 年中美爆發貿易戰以來,美國及其同盟國試圖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降低中國在全球
198、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地位,將印度及東南亞塑造成為新的供應鏈中心。2021 年 2 月份簽訂 關于美國供應鏈的行政命令,核心目標就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層面實施“去中國化”策略,將印度和東南亞設定為主要替代目的地。另一方面,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已經形成針對壓制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共識以及共同利益體。2021 年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達到了31.4 萬億人民幣,約合 4.86 萬億美元,約占到全球制造業的三分之一,相當于G7 之和。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的以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主導的轉型升級過程,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德國、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等老牌和新興制造業強國的利益造成競爭和擠壓效應,迫使這些西方
199、主要制造業強國與美國組建同盟體系來應對中國經濟挑戰。第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重構與調整會迫使中國同時遭遇與多國的矛盾和沖突。面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針對中國全面實施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和調整戰略,印度和越南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必然會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主動利用這個戰略機會深度參與到針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圍堵和壓制行為,必然會利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和調整機會搶奪中國制造業份額。為此,在今后一段時期之內,一方面,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必然會采取一切可能激進策略拉攏和游說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參與壓制和圍堵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力度必然會加強。而且,日本和韓國必然會深度參與到針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圍堵和
200、遏制體系之中。第四,美國會較大概率利用激化臺海沖突來強迫中國臺灣地區和大陸之間的產業硬脫鉤。臺灣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和高端制造業依附于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和掌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美國會主動制造和激化臺海沖突,強迫臺灣地區和大陸之間產業鏈供應鏈關系的弱化和局部脫鉤,進一步壓縮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發展空間。這種貿易結構的根本性變化意味著出口難以再大幅度拉升,如果國內經濟復-89-蘇加快,甚至有可能貿易順差大幅度減少。如果房地產和出口在大調整中都不再能提供更多的需求,未來中國經濟的動能在哪里?(二(二)“二十大二十大”后經濟發展趨勢:新發展格局構建進入快車道后經濟發展趨勢:新發展格局構建進入
201、快車道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岸蟆弊鞒雒鞔_判斷,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面,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因此,必須統籌安全與發展,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
202、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在工作中,“二十大”再次重申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道路上,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岸蟆边M一步明確了未來需要的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需要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
203、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未來,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90-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通過“二十大”的這一系列部署,加之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大舉措正在逐步進入收獲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體系逐步構建成熟,新發展格局的內生動能不斷聚集,綜合判斷,2023 年我國將邁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快車道。
204、1.1.新發展格局支撐和引領體系逐步成熟新發展格局支撐和引領體系逐步成熟“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過去十年的偉大變革為建設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基礎。1 1)各項工作中系統性理念不斷深化、制度化保障不斷完善)各項工作中系統性理念不斷深化、制度化保障不斷完善在發展中雖然一再希望解決,但是系統性、可行性、統一性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近年來,系統性理念不斷深化,各方面工作開始逐漸融合,為新發展格局構建了良好的基礎。新發展格局之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包括“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出口導向型戰略、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發展戰略都是針對某一時期矛盾的主要方面設定的,具有很強的
205、針對性。新發展格局更進一步,將這三大戰略融合,尤其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融合供給和需求、國內和國外的良性互動。近年來,這種系統性思維不斷落地,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岸蟆眻蟾娓巧钊塍w現了這一點,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融和一體,深入闡述了如何通過融合這三者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到十九屆四中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國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協調性,推進制度-9
206、1-建設,為新發展格局的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多年努力,現代化戰略體系和經濟治理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將系統性觀念不斷深化、落實。2 2)國有企業活力增強、推動新發展格局能力提升)國有企業活力增強、推動新發展格局能力提升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2020 年開始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按照設計目標,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聚焦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致力于達成如下三大目標,即在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顯成效,切實增強國有經濟競爭
207、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根據國資委的資料,通過三年的努力,各地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掃尾。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改革重點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成果豐碩。以改革促發展,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國資國企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更加有力,支撐地方經濟社會和國家重大戰略發展作用顯著。首先,通過三年的改革,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更加成熟定型,這對于規范化激勵國有企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其次,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一方面,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始以來,各地國資國企進一步聚焦
208、主責主業、做實做強實業,建立進退有序的國有資本動態調整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爭當現代產業鏈“鏈長”,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國有企業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另一方面,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始以來,各地國資國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加快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方位推動國有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最后,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進一步提高。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始后,各國資國企進一步健全完善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動各層級企業全面深入實施-92-三項制度改革,加大對關鍵崗位核心人才、突出貢獻員工和優秀企業家等的激勵力度,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3
209、3)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中國式創新正在支撐產業高端化發展)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中國式創新正在支撐產業高端化發展新發展格局構建的關鍵是中國具備了超大的市場規模,并且市場能夠和國內企業技術升級形成良性互動。我國同時具有這兩個特征。這是因為我國市場規模大的同時,市場又是分級的,為不同企業留出空間,國內企業有了上升的通道。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正在向高端市場邁進。我們可以按照 2 個維度對產業進行劃分。一個是產品質量,一個是產品的復雜度,即產品功能或者說技術的復雜度。這 2 個維度并不一定同時變化。根據這2 個維度,我們就可以將一個行業劃分為多個分割的市場。中國企業往往是從低產品質量和低技術復雜度的市場入手
210、。由于中國市場規模非常巨大,這就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空間,通過干中學,企業將會逐漸進入到中等質量和復雜度的產品市場。這部分市場又是中國增長最為迅速的市場,使得企業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市場規模還是僅僅提供了可能性,中國能夠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中國式創新。目前的中國式創新不是以上游產業的研發或者新產品發明為主導,而是以下游產業的工程設計為主要表現,包括對現有技術的重新定義和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商業化實現。這包括用低成本替代品替代材料和組件、升級產品設計以提高可制造性和將新技術集成到已經大規模生產的產品中。工程能力使中國公司可以同時管理速度、數量和成本。中國的創新也在技術前沿發揮作用
211、。這主要是通過兩個渠道完成。第一個渠道是“使設計成真”,即中國企業將復雜產品快速實現商業化的能力。在此渠道中,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和制造經驗與國外的高端研發相互協同,以支持速度、數量和成本。此時,因為是新技術,還沒有真正的產品。中國公司沒有對現有產品進行重新設計,而是部署了創新的制造能力,為大規模生產準備了新技術。在某些情況下,新技術源自(外部)合作伙伴,這些可能沒有內部制-93-造能力,可能無法以可行的價格制造產品,或者可能受到將新技術商業化的資金和工具成本的阻礙。在其他情況下,中國公司基于公共知識領域中新生的技術將自己的產品創新商業化。在這種情況下,新技術的研發方依賴中國公司的生產知識來替換
212、、重新設計和替代零件,直到可以商業可行的價格生產產品為止。因此,與傳統的合同制造不同,傳統的合同制造僅依靠發展中經濟體的公司來管理外資擁有的外觀設計和技術的生產過程(Gereffi,1994;Luthje,2002),而中國企業則通過更改產品設計以實現成功的商業化。即使這種商業化表面上看起來像合同制造的高度層級模式,在這之中,中國公司與外國合作伙伴之間的互動也往往需要互利共贏和多方向的學習。第二個渠道是將制造業成為新技術的集成平臺。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務既有生產規模,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這為各種國際創新者提供了一個平臺,可以將他們的技術快速集成到現有產品中。與前兩種中國式創新模式(側重于現有產品的
213、改進和新技術的商業化)相反,在創新制造的第三種情況下,使用新技術或組件來改進已經批量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此時,外部創新者不只是高端組件供應商,而是供應商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將其新技術商業化。供應商提供有關可能適用于中國制造商已經大規模生產產品的特定新技術知識。這家中國制造商提供了有關生產的知識,有關在利用現有生產技術的同時如何大規模應用組件新技術的知識以及有關如何改進原始產品的知識。在此過程中,中國制造商的角色與傳統出口加工行業中的公司不同。在傳統出口加工行業中,零部件進入發展中的經濟體,然后組裝然后運往國外。但是,在這個知識密集型生產模式中,中國制造商不僅可以簡單地將零件固定在一起,還可以幫助合
214、作的公司配置其技術,使其能夠提升現有產品,然后管理該技術與現有生產流程的集成。在生產知識逐漸擴算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中國式創新,中國企業從低質量的市場逐漸走向中等質量和復雜度的市場,現在具備了向高端市場邁進的能力。-94-4 4)脫貧攻堅孕育著中等收入群體增長)脫貧攻堅孕育著中等收入群體增長20132020 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 9899 萬人,年均減貧 1237 萬人,貧困發生率年均下降 1.3 個百分點。中國的脫貧攻堅非常注重增收的可持續性。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結構不斷改善,為收入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2020 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 4444 元,20142020 年年均增
215、長 12.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 35.3%,比 2013 年提高 3.7 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穩定增長,非農經營收入占比提高。2020 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 4391 元,20142020 年年均增長 6.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 34.9%。其中,人均二三產經營凈收入 1192 元,年均增長 12.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比 2013 年提高 1.0個百分點。財產、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收入來源更加多元。2020 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分別達到 185 元和 3567 元,20142020年年均分別增長 16.8%、15.4%,合計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
216、 29.8%,比 2013 年提高 7.3 個百分點。5 5)新能源產業優勢引領產業升級)新能源產業優勢引領產業升級我國在新能源產業實現了換道超車。新能源行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從制造的角度,非常適合我國的創新模式。我國的創新模式并不是簡單進行全面的復制,而是一種反向式設計。中國企業正在通過更改產品設計來削減成本。權衡產品替代方案,使產品功能遵循特定的成本結構,當然這往往會犧牲質量和性能。這種反向設計過程產生的產品類似于原型產品,但是通過簡化組件,更便宜的材料以及更好的可制造性設計,可以低成本和難以置信的速度進行大規模生產。因此,后向設計保留了逆向工程的核心特征,因為產品開發過程基于現有產品或產
217、品設計。但是,企業沒有嘗試復制原始模板,而是創建具有鮮明特征的新產品。成本優勢并非主要源于較低的要素成本,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知識密集型變更產品設計的結果。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燃油車具有 3 萬多個零部件不同,電動汽車不到三分之一。這意味著,隨著汽車電動化轉型,很多零部件將沒有用武之地,比如火花塞、燃料泵、噴油器等。同時,以特斯拉引領的制造模式是不斷減少零部件數量,比-95-如通過一體化鑄造,將很多小的零部件整合。這種模式一方面降低了技術門檻,另一方面正是我國簡化組件,更便宜的材料以及更好的可制造性設計這種創新模式的關鍵。同時,新能源汽車并不是簡單的汽車,而是消費電子和互聯網的結合平臺。實際上,新
218、能源本身是一個整合平臺,整合的正是我國的長板。相比于傳統造車企業,這種整合性理念的差異直接推動了我國新能源的換道超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轉換一種能源形式,更是塑造產業鏈的機會。工業革命開始于蒸汽動力,美國的崛起開始于電力。不同的能源會塑造不同的制造模式。新能源會進一步推動電力化、數字化和智能化。通過新能源產業的優勢,打開了引領其他行業發展的機遇。2.2.構建新發展格局將進入快車道構建新發展格局將進入快車道1 1)國內統一大市場助力內需接力外需國內統一大市場助力內需接力外需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發揮消費和投資的作用,高標準市場體系
219、是核心的支撐力量。統一大市場建設將會進一步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良性互動,帶動內需接力外需。統一發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性組成部分。十四大就提出,要大力發展全國的統一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的作用,并依據客觀規律的要求,運用好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規范市場行為,打破地區、部門的分割和封鎖,反對不正當競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黨的十九大提出,清理廢除妨礙統
220、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2020 年 5 月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96-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2021 年 12 月 17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時強調,構建新
221、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所以,全國統一大市場是 30 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核心內容。意見的出臺既是延續,是一以貫之,更是在新時代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面突破,實現從分項改革到系統集成、協同推進,是市場化改革的壓茬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核心是解決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支撐新發展格局的潛力沒有得到發揮,例如,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比較突出,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不完善,商品和服務市場質量體系尚不健全,市場監
222、管規則、標準和程序不統一,超大規模市場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作用發揮還不充分。為了破解這些問題,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點從商品市場到要素市場,以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為基礎,突出創新導向和知識產權保護,強化反壟斷維護公平競爭。通過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能夠有效幫助消費和投資形成良好互動,帶動國內需求。2 2)科技自立自強助力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補短板科技自立自強助力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補短板“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以國家戰略力量為核心的新型舉國體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
223、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新型的核心就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科技要素市場建設連接國家戰略力量和社會創新資源,實現 0 到 1 和 1 到 100 的互動。在 1 到 100 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中國式-97-創新模式推動原創研發,特別是國有企業承擔“鏈長”角色,發揮自身的融資等優勢,形成創新驅動戰略助力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補短板的支撐。3
224、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進入快車道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進入快車道儀器儀表、計算機通信電子和機械等高端設備類制造業的產業集群程度普遍較高。這些行業的特征是產業鏈復雜度較高,需要政府通過建立產業園區的方式統籌規劃、引進、布局,從而在一個地區形成較為完成的上下游產業鏈集群,提高協同效應。第一,立足在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領域全面自主突破的新領域新賽道機會。當前,集成電路產業不僅僅是覆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研究、中間試驗研究以及工程化產業化研究的全創新鏈全產業鏈所有環節的最為重要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凝結人類目前最高科技水平成果的最尖端產品,也是全球所有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
225、興產業的基礎性產業,決定了全球絕大多數傳統產業、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因此,能否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實現自主突破,已經成為決定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和國家產業鏈安全的關鍵突破口??陀^事實是,美國利用在自身在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絕對領先實力,占據和控制了全球集成電路全創新鏈和全產業鏈的關鍵核心環節,對中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構成直接威脅,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在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創新鏈擁有的“彎道超車式”新領域新賽道機會,概括而言,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體系的自主突破具有三條路線:前端時間換道、中期換道、長期換道。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前端時間轉型路線是“非 EUV
226、路徑”,意味著不需要 EUV 光刻機就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芯片。其基本思路是,將 3nm 制程中所使用的納米環柵(GAA)引入到 14-7nm 工藝平臺中以提升性能。在未來 5-10年之內,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方向就是用 FD-SOI(FD-SOI)技術取代 FinFET。國內平板加工設備的自主率高達 70%,可以支持 FD-SOI 技術的發展,未來 10 年不會再依賴于 EUV。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長期轉型,主要是面向未來 10-15 年的發展方向,其中的重點是垂直設備的立體電路??v向集成電路技術是未來半導體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垂直 IC 體系結構的目標是往上堆疊立體整合,以達到最-98-大程度
227、的整合。其需要芯片設計公司、EDA 軟件和其它芯片生產部門的協同式自主能力第二,立足重點產業鏈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領域自主重點突破的新領域新賽道機會。相比傳統燃油這個全球最為重要的支柱型產業而言,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體系領域重新獲得重大產業優勢的全新賽道。截止 2021 年全球汽車保有量高達 70 億輛,僅中國在 2021 年的汽車保有量就高達 3.02 億輛;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力電池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全面替代,不僅僅是人類交通工具的一次重大技術變革,更是重塑不同國家之間支柱產業體系、改變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支撐力量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因此,能否在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
228、領域獲得自主突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事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敗與否。雖然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量只有傳統汽車的 20%,但是,對新型電子芯片的需求量則是傳統燃油車的 10 倍以上,其中,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是關鍵所在,上游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企業成為行業價值鏈核心,中游整車環節重要性在現階段有所降低。雖然我國在制造上具有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培育和促進具有全球品牌優勢的本土企業方面仍然處于發展過程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在“電池、電機、電控”核心零部件和關鍵系統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處于嚴重落后態勢,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中的“電控”產業體系領域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企業,導致中
229、國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之中的電機電控系統主要組成部分 IGBT 嚴重依賴進口,處于隨時被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封鎖和遏制的風險關口。當前,以 SiC 等新材料為主的車載集成電路芯片成為全球動力電池汽車產業崛起的關鍵,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經在 以SiC 等新材料為主的車載集成電路芯片的全產業鏈體系之中的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裝和檢測等重要環節進行全面布局,特別是從該產業鏈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化產業化研究等環節進行巨額的政府研發投入支持。為此,中國必須從 SiC 等新材料為主的車載集成電路芯片的全產業鏈體系的戰略角度,搶占關鍵的發展周期,利用新型舉國體制加以前瞻性全面性布局。第三,
230、立足關鍵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領域重點自主突破的新領域新賽道機會。關鍵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不僅僅決定著中國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自主-99-能力,考慮到眾多的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自身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過程中,對高精度的各種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且,越是處于前沿技術創新的產業和企業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活動,對高精度的關鍵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的依賴性相對越強。而全球的關鍵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均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一旦對中國實施封鎖和斷供策略,不僅僅會制約中國多數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和推進,遏制中國當前構建全球領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更會對中國眾多的高技術產
231、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活動造成致命性的影響??陀^事實是,大多數關鍵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的研發和制造自主能力,自身就是需要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再到工程化產業化研究環節的全創新鏈自主能力,尤其需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眾多配套環節的中小微企業所提供的關鍵零配件元器件、關鍵材料的全面支持。為此,中國必須將從覆蓋全創新鏈和全產業鏈環節的關鍵科學檢驗儀器和設備的研發和制造自主能力,作為塑造中國現有和潛在產業優勢的重要方向之一。4 4)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支撐體系成型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支撐體系成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表層問題是項目和資金不足,深層次是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改變下導致了行為的變異。這些問
232、題在 2022 年都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首先,從項目來看,“十四五”規劃項目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安排,也必將對短期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強大支撐力量。通過“十四五”規劃及各地區重大項目安排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時間內,新基建、新能源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產業將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創新和科技發展將成為投資的重點關注領域??梢哉f,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的分工領域,完善了投資機制??梢灶A見的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促進消費、改善民生,并通過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為盈利性的社會投資提供更加良好的經營環境。綱要中特別指明了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這意味著社會資本在“十四五”階段將有較多投
233、資機會。同時,“新基建”相比“鐵公基”的突出優勢本身也在于民間資本有更多投資機會,為民營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帶來了重要投資機會?!笆奈濉币巹澑又匾晞撔碌陌l展理念,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制-100-造業持續優化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傳統產業得到提升,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企業改造升級。同時,2022 年 4 月 26日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提出適度超前和注重效益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打破了以往基礎設施項目入庫中僅僅以某些重點行業和現金流持續穩定
234、且來源合理分散,投資回報良好等經濟標準篩選項目的條件。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提高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進一步拓寬了項目來源。其次,從資金來源角度,明去提出,要多輪驅動,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多方面作用,分層分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未來,要適應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拓寬長期資金籌措渠道,加大財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同時,要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范發展、陽光運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政設施投資運營。我國原有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例如專項債等資金,要進一步跑出“增量”和“加速度”并不容易。地方政府面臨著較大債務壓力,土地財政
235、在房地產市場調整過程中面臨困境,政府的現金流緊張。面對這種情況,2022 年廣義財政工具將成為重大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包含的政策性銀行 8000 億信貸額度、3000 億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 5000 億專項債限額。新的資金來源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金融機構。今年 9 月,央行向三大政策性銀行凈投放 PSL1082 億元,為 2020 年 3 月以來首次使用這一工具,且利率較2020年2月最后一次使用時下調了40個基點至2.40%。第二,資本上次行內。REITs 等融資工具不斷助力。第三,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借助自身良好的融資能力和市場環境,需要接棒地方政府,承擔更多的主力軍作用。最后,地方政
236、府激勵機制在不斷完善。我國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在一定時間內處在法治政府和全面從嚴治黨的磨合期。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發生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同時外部約束性激勵加大,地方政府的部分干部不能適應。近年來,在培養高素質干部隊伍上取得了顯著成果?!岸蟆眻蟾嬖俅蚊鞔_提出,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加強對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經常性監督,落實“三個區分開來”,-101-激勵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5 5)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實體經濟融資環境不斷改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實體經濟融資環境不斷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
237、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有序推進金融改革發展、治理金融風險,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改革開放有序推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監管得到加強和改進。同時,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我們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這個重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為了破解金融高質量發展中的挑戰和難題,核心是近年來不斷推進的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在幾年的改革中,以金融體系
238、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首先,我國正在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其次,穩步推進了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再次,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
239、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機構不斷適應新發展環境,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推動金融服務結構和質量轉變。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102-6 6)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進入加速融合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進入加速融合期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特別是數字經濟與商業模式為主的諸多結合領域,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式”乃至“全面超越式”發展格局,數字經濟與商業模式的創新融合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需要客觀認識到的是,當前中國數字經濟與商業模式在諸多領域
240、的結合發展模式,由于程度不等地存在“數字泡沫”現象,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的支撐效應已經面臨“天花板”效應,而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高質量要形成更為持續性的支撐作用,必須實施數字經濟與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的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只有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實現了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才會構成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核心內生型動力機制。然而,很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是,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之類的“軟科學”競爭優勢,不僅僅取決于數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實力以及對算法領域中高端人才的培養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集成電路產業與各種尖端工業設計和應用軟件系統等領域的“硬科技”自主能力來決定的。因此,
241、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所蘊含的重要新領域新賽道機會,不僅僅是體現在數字經濟與商業模式等應用場景的融合領域,更應該體現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與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深度融合領域,體現在“軟科技”和“硬科技”的深度融合領域,從而更好地激發和塑造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內生型動力機制。7 7)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巨大需求、創造巨大供給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巨大需求、創造巨大供給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背后根本動力是要素的優化配置。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2021 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
242、根據方案安排,2023 年,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力爭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化配置關鍵環節上實現重要突破,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基礎制度建設探索上取得積極進展。方案提出了 8 個方面試點任務,包括:進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推動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大力促進-103-技術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探索建立數據要素流通規則,加強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健全要素市場治理,進一步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具體來看,土地要素方面,探索賦予試點地區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權,支持產業用地實行“標準地”出讓、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支持探索深化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改
243、革。勞動力要素方面,圍繞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支持建立以身份證為標識的人口管理服務制度。資本要素方面,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與中小微企業需求相匹配的信用產品,推動發展多層次股權市場。技術要素方面,著力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探索對重大戰略項目、重點產業鏈和創新鏈實施創新資源協同配置。數據要素方面,探索“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的交易范式,實現數據使用“可控可計量”,推動完善數據分級分類安全保護制度。資源環境市場方面,支持完善電力、天然氣、礦業權等資源市場化交易機制,進一步健全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機制。8 8)高水平對外開放將進入收獲期高水平
244、對外開放將進入收獲期近年來,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核心,不斷提升制度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當前,中國出口貿易的目的地地區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特征是對美國、歐盟等發達過國家的出口依賴逐步降低,而對東盟、非洲、拉丁美洲、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出口份額逐步提升,這就給中國主動利用出口市場維持和促進現有和潛在產業優勢升級,帶來了重要機遇期。在 2000 年到 2020 年的 20 年期間,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傳統市場貿易關系地位雖然保持了相對穩定,與這些發達國家的貿易總額占中國外貿總額比重雖然處于持續下降狀態,2021 年仍然達到 38.3%。與此同
245、時,中國與東盟、非洲、拉丁美洲、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貿易總額占中國外貿總額比重,由 2001 年的 16%提升至 2021 年的 30.7%。其中,最為重要的變化趨勢是,2020 年東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2021 年則繼續以 14.5%的占比繼續保持了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這些數據足以說明的客觀事實是,在主要發達國家偏向于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和刺激制造業國內回流政策的情形下,深刻體現中國現有-104-和潛在產業優勢的出口增長市場,正處于由主要依賴發達國家市場向以新興國家和區域性一體化國家轉移的重要時期。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針對新興國家和區域性一體化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主要進口重要生產性原材料
246、,出口相對具有技術優勢的機電產品、重要設備、重要零配件和元器件、重要材料等產品,尤為有利于中國本土企業利用出口市場蘊含的規模經濟促進自身技術創新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環機制。這種貿易結構優化的背后一方面是制度性開放的深化,另一方面更是我國與周邊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正在進入到收獲期。我國幾年來不斷推進和周邊的陸路交通建設,2021 年底中老鐵路開通。2022 年上半年,經昆明海關監管驗放的中越鐵路國際聯運列車已達 7867 節次,累計運輸進出口貨物 17.01 萬噸,其中,進口貨物 6.81 萬噸,進出口貿易總額 4.82 億元,同比增長 29.96%。中歐班列不斷跑出新速度,2022 年 7 月開行
247、量首次突破 1500 列大關,連續 27 個月“月行千列”??梢哉f,經過多年建設,尤其是在疫情下各種新模式的涌現,例如,中歐班列充分發揮國際鐵路聯運“分段運輸”、人員接觸少的優勢,全力承接海運、空運轉移貨源,我國正在重構亞洲交通版圖,成為亞洲的交通核心。9 9)軍民融合進入深度發展期軍民融合進入深度發展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重大舉措。首先,軍民融合基礎設施既可以帶動經濟,又可以滿足國防需求,有效提高國家戰時生存能力。長期以來,美、英
248、等西方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幾乎全程貫徹了高速公路與飛機跑道相結合、服務區與兵站相結合、隧道與隱蔽工程相結合、交通樞紐與戰儲基地相結合的原則(王定明,2018)。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檢驗,這些做法既能大量節約國防經費開支,又能切實提高國家戰備水平。其次,民用技術轉為軍用,可有效提高軍事科技競爭力。例如,從“兩彈一星”的研制,到“空警 2000”預警機、遼寧艦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問-105-世,都得益于實施“小核心、大協作”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將相關先進科學技術充分運用到軍事領域。再次,當今世界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幾乎都是在軍事需求帶動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手機、世界第一臺計
249、算機、互聯網、GPS 全球定位系統都是軍隊為滿足作戰需求開發出來的,轉為民用后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 等多項保障軍民融合發展的政策法規?!岸蟆痹俅螐娬{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些是軍民融合的重要發力點。海洋、航空、空間、網絡等關鍵領域,是軍民融合的重中之重??臻g技術中的 95%左右屬于軍民兩用技術,在空間領域每投入 1 美元就能產出 7 美元的經濟效益。根據相關資料測算,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共耗資 240 億美元,但帶動美國航天產業及一大批相關產業
250、的發展,創造了產值達 2 萬億的利潤,投入產出比接近 100 倍。第五部分:第五部分:2023 年年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路徑和主要風險路徑和主要風險(一)經濟增長(一)經濟增長路徑路徑面對國際和國內經濟動能大調整,展望明年,伴隨著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精準,房地產市場底部趨穩,供給側沖擊因素相比 2022 年更加緩和,新發展格局構建進入加速期帶動新動能,2023 年我國宏觀經濟如果剔除二季度低基數導致的異常情況,將呈現逐步加速的態勢,實現溫和增長。但是,由于當前處在國際國內動能的轉換期,參考 2021 年相對于 2020 年的恢復,2023 年相對于 2022 年的恢復過程中周期性因素退溫,結構性因素更
251、加復雜,尤其是國家、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在持續的沖擊下已經非常脆弱,信心集聚還不充分,復蘇路徑較為脆弱,-106-容錯性進一步降低,需要宏觀政策給予強力支持。同時,面對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的發展階段,保持底線思維,在應對可能的沖擊的前提下,高度關注地方政府財政、勞動力市場等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交織點,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1 1.六大因素支撐六大因素支撐 2 2023023 年中國宏觀經濟進一步復蘇年中國宏觀經濟進一步復蘇1 1)疫情防控更加精準,管控資源得以釋放)疫情防控更加精準,管控資源得以釋放近期,防控優化“二十條”措施出臺,主要包括:重點突出“層層加碼”的糾正,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
252、的影響;防疫封控時間縮短、范圍縮小等,例如密接管理由“7+3”調整為“5+3”、不再判斷次密接,取消中風險地區等;入境要求“松綁”,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11 月 12 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發布會,會議強調“不斷優化疫情的防控舉措,不是放松疫情防控工作,而是強調更加科學精準”。11 月 22 日,國家衛健委發言人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持續整治層層加碼,該管住的要堅決管住,該取消的要堅決取消,該落實的要落實到位,保障好疫情處置期間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就醫需求。11 月以來,疫情在全國再次大面積發生,使得部分聲音懷疑精準調控能不能持續,會不會回到大面積封控的路徑上去。我們
253、可以看到,目前各地政府正在積極探索,爭取最精準封控。所以,從大的趨勢上,2023 年管控資源總體可以得到釋放。2 2)房地產底部確認,竣工等后端和相關消費復蘇)房地產底部確認,竣工等后端和相關消費復蘇今年以來,地產穩增長政策的特征在于雙管齊下,需求和供給兩端均進行大規模的放松。需求端方面,今年兩會之后啟動了密集的“因城施策”購房政策,全國近 300 個城市放松了“限貸、限售、限購、限價”的購房限制;供給端方面,在年中“保交樓”政策的要求之下,對房企項目端的給予政策和資金的大力傾斜,鼓勵地方國企、銀行和地產企業三方共同參與保交樓,對穩定居民和市場信心起到關鍵作用。但盡管政策力度空前放大,地產數據
254、的回升至今仍遙遙無期,地產的銷售、投資、開工施工竣工、價格等數據仍在低位徘徊。-107-近期,穩地產政策捷報頻傳,為當前市場注入信心。11 月 8 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合計規模約 2500 億,11 月 10日首單 200 億民營房企債券注冊發行。2022 年 11 月 11 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出臺十六條措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十六條從根本上破除了“保項目不保房企”的觀念和預期,從融資、保交樓、受困房企風險處置、保護消費
255、者權益、調整金融監管政策、住房租賃金融六個方面詳細給出了紓困的目標和手段。融資方面,本次政策首次在供給端提出“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堅持兩個不動搖,穩定地產開發貸投放,對需求端的個人住房貸款,要求各地繼續因城施策,調整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下限,最后要求支持開發貸和信托貸款等存量融資合理展期,未來半年內到期的,可允許超出原規定展期一年,給予地產企業一定的喘息時間。保交樓方面,對參與保交樓的商業銀行提出配套融資要求,向專項債借款支持項目發放的配套融資在貸款期限內不下調風險分類,并同時支持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提供“保交樓”專項借款。房企風險處置方面,要求做好地產項目并購金融支
256、持,推動地方政府、房企、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多方合作推動資產處置。為了落實好 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11 月 23 日、24 日,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大行發布消息稱,將向包括萬科集團、金地集團、碧桂園、美的置業等多家頭部房企提供超過 10000 億元的意向性授信。本輪政策發力既突破了地產紓困的傳統手段,直擊地產困境的痛點,又在地產下行預期悲觀的背景下幫助市場重拾信心,是新階段地產企穩復蘇的關鍵一步。但政策的傳導效果和實行效果仍需要時間進一步觀察,我們認為,在政策大力支持之下,地產復蘇的邏輯將發生改變,需求端的復蘇可能與供給端的復蘇共振
257、,預計明年會逐步看見銷售數據筑底回升,地產良性循環的關鍵一步就此開始。-108-3 3)基建投資保持高位運行)基建投資保持高位運行2023 年支撐基礎設施投資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2023 年將進入“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點,是重大項目加速落地期。2016 年以來,重大項目年度計劃投資額占當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地產)及基建投資的比例較為穩定,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地產)的比例在 11%左右,占基建投資的比例在 20%-25%。按照中國各級政府制定和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通行和慣例做法,在五年規劃的第一年制定總體規劃以及各項具體執行規劃,在五年規劃的第二年才開始真正落實規劃中的各項舉措。從項目實施角
258、度,各地重大項目從審批、項目前期管理等方面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2022 年進入項目落地期。在 2022 年加快項目建設推進的大背景下,2023 年將進入全面落地期,可以期待較高的實物工作量。第二,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逐漸成熟,項目落地推進將逐步加快。項目來源、資金來源和地方政府激勵機制都在不斷完善,基建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第三,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宏觀穩定政策的主要發力點。投資三駕馬車,房地產、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宏觀政策能夠有效發力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從資金上,通過狹義和廣義的財政支出,政府可以直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從動力上,通過調整考核指標,可以直接激勵地方政府。房地產投資受制于業務模
259、式調整,短期內難以有效反彈。制造業投資更多是通過各種激勵機制,由市場來完成,不可控因素比較多。宏觀政策角度,最直接的發力點就成為了基礎設施建設??梢灶A期,2023 年專項債發行等支持力度能夠保持在較高水平,宏觀政策有足夠的支撐。4 4)制造業投資內生動力將持續提升)制造業投資內生動力將持續提升2023 年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動力就是制造業投資支撐力度有多大。制造業投資反轉的動力非常引人疑惑。其累計同比增速在 2020 年一季度觸底后快速反彈,至 2022 年 10 月仍能保持在 10%附近,明顯高于疫前水平 2019 年 3.1%的增速,也顯著高于 2017-2019 年年均 5.8%的復合增速。
260、從制造業上市企業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來看,2019 年制造業上市企業資本開-109-支累計同比增速為 4.1%,2022 年三季度末為 20.6%,提升了 16.5 個百分點。針對這種高增速,直觀的理由是尋找同期高增長的因素。在疫后,出口實現了高速增長。故此,部分觀點認為,是出口高增速帶動了制造業投資。在 2019年末至 2022 年三季度末期間,中游裝備制造業資本開支增速從-5%升至 29.9%,上升了 34.9 個百分點,與出口在疫后的強勢相對應。據此觀點,可以推測,由于出口增速放緩,帶動的制造業投資增速將會放緩,明年對經濟的支撐將會下降。2023 年會不會出現這
261、種狀況?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梳理制造業投資的主要動力,看到背后的核心動力是什么。2022 年兩個周期性因素提振了制造業投資。首先,大規模留抵退稅的提振作用。留抵退稅實現了存量資金的盤活。據國泰君安的估計,由于折價銷售、差異化進銷項稅率、周期波動等原因,部分進項稅額拿不到銷項稅發票做抵扣,導致資金“沉淀”,估計超過 1 萬億。通過這個渠道,改善了企業現金流。這主要在電子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制造、化學品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黑色金屬冶煉、紡織等行業。其次,貨幣政策和財政激勵,鼓勵為設備更新改造配置中長期貸款也推動了制造業投資。從結構性因素來看,制造強國戰略引領制造業投資保持在高
262、位。第一,新能源產業鏈、汽車產業鏈的高景氣。從 2019 年末至 2022 年三季度末,上游原料制造業資本開支增速從 17.7%升至 25.6%,上升了 7.9 個百分點。其中與新興產業關系密切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表現尤為強勢,增速分別提升了 19.7 個百分點與 40.6 個百分點。第二,“鏈長制”帶來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強鏈補鏈“錦標賽”,推動了國有企業帶動制造業投資。第三,圍繞數字化、雙碳和新能源轉型的技術改造投資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主題。目前,制造業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迅速提高,-110-對支撐制造業投資的邊際貢獻較大,固定資產投資中的
263、改建投資增速明顯高于新建和擴建?!笆奈濉睍r期,制造業技術改造將圍繞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三個方向轉型,拉動制造業投資。第四,隨著消費回暖,將會帶動制造業投資。下游消費品制造業資本開支增速從 12.1%降至-3.2%,下降了 15.3 個百分點,與疫情約束影響下消費的弱勢相對應。如果明年消費能在疫情精準防控、全國統一大市場、居民收入改善等動力下逐步回暖,將明顯帶動制造業投資。5 5)供給側不利因素更加溫和)供給側不利因素更加溫和2022 年的中國經濟更是遇到了較大的供給沖擊。除了供應鏈等問題以外,最為明顯的是能源價格上漲。第一方面是石油價格。由于勘探等投資周期的原因,石油價格是一個典型的高低位
264、“雙周期”模式。2022 年世界原油價格已經突破低位周期,走向 90 到 95 美元左右的高位區間。這種周期性突破背后一方面是在低價格周期導致石油勘探投資不足,供給增加有限,另一方面是產油國和地區擔心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不敢進行大幅投資。這種周期性的突破意味著一段時期內石油價格將會在高位區間震蕩,抬升生產成本,帶來負向供給沖擊。另一個沖擊是煤炭價格。由于供需緊平衡,2022 年煤炭價格高位運行。2013年以來,因為需求下滑、去產能、新能源替代預期等多重原因,煤炭行業投資動力不足,2013 年至 2017 年固定資產投資持續負增長,產能緊張。實際上,我國從 2009 年就成為煤炭進口國,以填補供
265、給缺口。因為影響商品價格的是邊際量而不是總產量,煤炭國內供給率雖然高達 90%以上,但是在國內生產能力沒有辦法隨時彌補進口煤炭波動的情況下,進口煤炭成為了供給最重要的邊際影響因素,國內外煤炭價格開始高度聯動。在歐洲能源轉型放緩和俄烏沖突的影響下,未來一段時間國際煤價還將高位運行。2020 年下半年以來天然氣價格快速上漲,歐洲部分燃氣機組開始調整用煤炭作為替代。在俄烏沖突下,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試圖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近期轉向印尼購買煤炭,成為國際煤價的新增動力。由于天氣、生產性投資不足等原因,印尼煤炭產量下降。因此,預計全年國際煤價高位運行。這將進一步降低國內進口,使得國內煤炭供給偏緊
266、。-111-這兩個因素在 2023 年將會更加溫和。石油價格方面,由于歐美經濟進入衰退周期,需求放緩,俄烏沖突的放大效應逐步消失,油價預計將 90 美元左右波動。隨著國內煤炭新增產能 3 億噸,供需情況逐步好轉。明年的煤炭還將是緊運行,但是價格中樞將穩步下降。6 6)低基數推動同比增速)低基數推動同比增速由于 2022 年宏觀經濟在超預期沖擊下走勢偏弱,二季度大幅下降后,三四季度僅僅實現弱企穩。剔除二季度異常值,在客觀上對于 2023 年經濟同比增速形成了一季度高基數、三四季度低基數的效果。因此,考慮低基數效應因素,2023年下半年同比增速有望逐步提升。2 2.六大因素六大因素 2023202
267、3 年的復蘇路徑相比年的復蘇路徑相比 2 2021021 年更加平坦年更加平坦1 1)結構性因素制約,消費恢復還需要時日)結構性因素制約,消費恢復還需要時日居民消費不足在收入分配、疫情等問題以外,有三個結構性因素變化降低了動力。第一,假日經濟的拉動作用下降。2018 年“十一”黃金周社會零售品總額增長 9.7%,第一次跌破 10%。假日經濟拉動消費主要來自于時間配置效應和禮物經濟等渠道,但是更來自于旅游群體的下沉。隨著下沉趨勢逐漸完成,邊際拉動作用必然越來越低。第二,以“影視”為代表的文化產業遇到瓶頸。消費擴張的動力來自于產品更新加快、產品領域增加和消費人群下沉。物質產品,或者說有形產品的更新
268、和領域擴張總是有限的?!盁o形”產品具有生產與消費一體從而降低流通速度和“閱后即焚”無限消費的特征。近年來,影視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帶動了消費的提升。國內電影院從 2002 年的 872 家增長到 2019 年的 12408 家,銀幕數從 1581塊增長到 2019 年 69787 塊。疫情期間,寄期望于觀影的報復性反彈,依然堅信影視還在黃金發展期。但觀影人次近兩年停止增長,票房近四年增速明顯放緩。我國觀影人次從 2012 年的 4.4 億,增長 2018 年的 17.16 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2-到 25.5%。國內電影票房從 2012 年的 170.7 億元增長到 2019 年 642.
269、7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20.85%。2019 年電影票房市場增速放緩,全國電影總票房642.66 億元,同比增長 5.4%。影視業發展遇到瓶頸的原因包括年輕人觀影習慣、網絡影視沖擊、偷稅漏稅、資本過度擴張等問題,影視業發展的黃金期已經過去。文化消費還需要新的增長點。第三,網購的作用到達頂點。網購拉動的作用機制一方面是降低了購物的成本,通過方便購物,提高消費。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網購渠道有利于市場下沉。在網購現象出現之前,一線城市最開始高檔次的消費,產生了很多傳統高端的步行街,例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通過這些市場的引領,慢慢擴散到二、三、四線城市。網購的出現,極大加快了消費的擴
270、散,促進了消費。伴隨著的也是各地步行街千篇一律,沒有當地特色,最終表現為餐飲。同時,網購的下沉作用也將低收入群體聚集成了一個可以開采的消費寶藏。在傳統營銷模式下,低收入群體由于非常分散、收入少,很難成為消費的主力。但是,通過網購就可以將這些低收入群體集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很大的消費空間。到了 2019 年我國上網人數和上網時長都達到了一個頂點,在這種情況下網購的作用就日漸降低??傊?,在上述這些結構性力量未能得到扭轉或者有新的力量足以彌補之前,消費難以實現較大幅度的反轉,維持在修復狀態。2 2)出口下行壓力加大,但是拖累相對溫和)出口下行壓力加大,但是拖累相對溫和在 2022 年 8 月份確認拐點
271、之后,10 月份出現負增長后,2023 年由于發達經濟體衰退,出口總體將持續面對下行壓力。由于西方主要經濟體進入經濟循環模式的調整期,在形成新的經濟循環模式之前,經濟將持續低增長。在周期性因素的疊加下,明年將會陷入衰退。疫情之后對企業和家庭的財政支持政策退出,美聯儲和各主要央行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等需求不斷下行,日本面對出口的持續低迷,歐洲疊加能源危機。-113-圖 58 全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同比因此,在全球經濟全面放緩的態勢下,我國出口將面對持續的下行壓力。但是,出口下行通過順差的渠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拖累較為溫和。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經過長時間的不斷自發性調整,歐美的經濟循環
272、新模式正在逐漸形成。在政治因素的推動下,國家導向性進一步增強。這種情況導致的是低衰退,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行。同時,明年的大宗商品價格總體保持穩定,我國進口需求不會有大的增長。進口一個拉動因素是房地產拉動鐵礦石。房地產作為鋼材消費的最主要下游,其占比大約為總消費量的 35%左右,房地產是鐵礦石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明年房地產后端的竣工將有較大提升,但是新開工是鋼材消費主要增量來源??紤]結構因素,一個完整的地產建設周期包括拿地、新開工、正負零、預售、主體封頂、竣工和交房等階段。一般而言,房屋建設的地下工程用鋼量強度顯著大于地上工程,這也就導致從新開工到正負零階段用鋼需求占比較高。這個階段的持續時間大約
273、在 2 到 3 個月之間,但用鋼量占比卻高達總用鋼量的 30%-35%。新開工階段的地產用鋼需求較為集中,而進入地上工程施工階段后,用鋼需求則會出現明顯回落,然后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進口的另一個拉動因素是基建?;▽こ虣C械、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和煤炭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因為基建的內部結構產-114-生調整,公路、鐵路建設空間逐漸變窄,對行業的拉動作用變小。同時,國內消費總體疲弱態勢也無法支撐進口。綜合這三個因素,2023 年的進口依然維持在低位。這種狀態意味著明年我國出口增速也會放緩,考慮到今年的高基數,全年將呈現負增長。由于歐美衰退幅度有限,我國出口總體小幅負增長。同時,明年能源價格相對穩
274、定,國內消費短時間難以提高,進口下降速度更大,仍將呈現“衰退式順差”,且順差總體額度依然較大。3 3)企業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脆弱,去杠桿動機增強)企業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脆弱,去杠桿動機增強一方面是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信心不足,企業和家庭部門都紛紛開啟了去杠桿。疫后復蘇三年以來,消費端的持續疲弱,大量下游企業承擔了巨大壓力,甚至可以說是在虧損中堅持,不斷消耗原有積累。隨著企業減員增效,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居民感受到了收入增長的寒意。隨著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后一根稻草”隨時可能發生,產生非線性的滑坡。面對不確定性,社會的信息分化,全社會一致性預期的形成機制受到沖擊,預期
275、轉弱問題存在自我強化態勢。企業部門,尤其是小微企業壓力較大,脆弱性加大。從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信心指數來看,近一年來,信心指數圍繞 52 上下波動,今年4 月降到最低點,隨后連續三個月回升,三季度信心指數高于二季度,10 月信心指數較 9 月上升。-115-圖 59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信心指數趨勢從阿里研究院 2022 年三季度的調查結果來看,企業對未來成本上漲的擔憂有所緩解,但對需求的預期再次跌落榮枯線,對員工招聘的信心也有所回落。企業的市場需求信心,在上季度出現大幅提升后、躍上榮枯線之后,本季度又出現明顯回落、跌落榮枯線之下,表明企業對未來商機和新訂單的樂觀程度
276、再次走低。員工招聘信心指數也有所下降,這與企業對于四季度招工活動的意愿偏弱有一致性。經營成本信心指數連續兩個季度上升,表明企業對成本上漲的擔憂在緩解,這與國家助企紓困政策主要集中在降成本領域、落地效果持續增強有密切關系,也與大宗原材料成本回落有一定關系。-116-圖 60三類信心指數變化情況數據來源:阿里研究院 3 季度調查疫情沖擊預期方面,從郵儲銀行調查結果來看,各行業中小企業的預期都充滿了不確定性,農林牧漁業預期相對樂觀,認為經濟已經從疫情中恢復或短時間就將恢復的農林牧漁業中小企業占比最高。分地區來看,各地區預期不明確也很普遍,其中西北和西南中小企業認為疫情影響已經過去的占比最低,分別為1
277、1.5%和 9.1%。華東地區中小企業主預期相對明確,對疫情影響持續時間表示不確定的企業主占比最低。圖 61 對于疫情對經濟影響,您判斷還要多長時間會徹底恢復正常,分行業-117-圖 62 對于疫情對經濟影響,您判斷還要多長時間會徹底恢復正常,分地區企業未來規劃方面,疫情影響企業長期規劃,15.6%的小微企業放棄原有擴張計劃。從郵儲銀行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企業表示將維持目前規模,6%的企業計劃收縮。疫情打亂了約三成企業的經營策略計劃,有 15.6%的企業因為疫情放棄了原有的擴張計劃,現在計劃擴張的企業僅占 4.8%??傮w上看,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全球適中。從居民部門債務與 GDP(國內生產總值)
278、的比值來看,根據 BIS(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截至 2021 年末,發達經濟體居民部門杠桿率普遍偏高,澳大利亞、韓國和加拿大等國均達到 100%以上,美國接近 80%,而發展中經濟體居民部門杠桿率大多低于 50%。中國居民部門負債率錄得 61.6%。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中國居民杠桿率的特征是上升快、負擔重、結構性差異巨大。第一,2011-2021 年間,受住房類貸款快速增長的影響,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共計上行 33.8 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球居于首位。第二,結合收入情況看,中國居民債務收入比從 2013 年的 68.7%一路上行至 2020 年的119.7%,居民端的負債壓力增長迅猛。第三,居民
279、債務壓力分布并不平均。低收入家庭一旦陷入債務,負擔更為沉重。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年收入低于6 萬元的有負債家庭中,平均債務收入比為 285.9%,0.8%的家庭債務超過 50 萬元。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恰恰又是部分中低收入行業。根據 2019 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分行業平均工資數據,農林牧漁、住宿和餐飲、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三個行業排名后三位。住宿餐飲等服務業是這次影響的重災區,恢復十分緩慢,加劇了從業人員家庭資產負債表負擔。-118-圖 63 居民部門存貸款增速4 4)深層次問題待解,市場信心還沒有真正恢復,民營企業投資受到制約)深層次問題待解,市場信心還沒有真正恢復,民營企業投資受
280、到制約首先,市場需求仍然是限制企業信心的重要因素。阿里研究院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依舊不強,超四成企業的商機不到正常狀態的30%。將企業當前的商機(客流量、訂單量)與常態相比,有 41.1%的企業表示“僅為正常狀態時的 30%左右、甚至更低”,比二季度的 39.1%又擴大了 2 個百分點。18.1%表示“為正常狀態的 30%-50%”,17.4%表示“為正常狀態的 50%-70%”,15.7%表示“為正常狀態的 70%以上,但還沒有完全恢復”,6.2%表示“已經完全恢復正?!?,1.4%表示“因雙 11 大促等因素,比正常狀態要高”。-119-圖 64目前的商機恢復到常態的程
281、度數據來源:阿里研究院 3 季度調查企業的政策訴求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市場需求低迷是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重大痛點難點。郵儲銀行調查發現,政策訴求中呼聲最高的是刺激市場需求的政策,有 38.8%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最該立即出臺政策刺激市場需求。圖 65您認為政府最該立即出臺的政策是其次,企業和市場對于經濟政策的深層次調整邏輯還不明確。近期不斷有種種干擾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主體的言論。對于這些言論和觀點需要加以正面引導,向市場主體說清楚政策方向?!岸蟆眻蟾娴仍趯嵸|意義上已經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說明。但是,由于政府文件政治性較強,其話語體系是市場主體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容易產生誤解。-120-5 5)經
282、濟運行效率持續下滑)經濟運行效率持續下滑靈活供給和需求循環模式的核心是加快經濟周轉速度。當前,中國經濟循環速度明顯放緩,人員流動和貨物流動特別是人員流動已經發生較大變化。數據顯示,即使是在 2021 年疫情因素大緩和、經濟恢復較為理想的時候,貨運量也沒有恢復到 2019 年疫情前的水平,更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趨勢。2022 年全年貨運量更是累計負增長。相比貨物流動,人員流動放緩趨勢更為明顯,客運量在2020 年 10 月恢復到峰值時也僅為疫情前 2019 年同期的 69%,此后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21 年 12 月降至 2019 年同期的 42.9%、2020 年同期的 66.4%,20
283、22年 10 月則進一步降至 2019 年同期的 27.5%、2020 年同期的 39.85%,2021 年同期 58.8%。中國經濟整體變得更“宅”了。圖 66 中國客運量和貨運量絕對值走勢-121-圖 67 中國客運量和貨運量當月增速圖 68 貨運量總計:累計同比相比于貨運和客運,更能反映中國經濟運行效率下降的是兩個剪刀差,即M2 和 M1 的剪刀差,M2 和社融增速的剪刀差??梢钥闯?,2018 年以來 M2 增速一-122-直快于 M1 增速,2022 年更是快于社融增速。由于 M2 更多是累積的貨幣,是循環的沉淀,這種增速的剪刀差表明,越來越多的資金在發放信貸后進入了沉淀,而不是轉化為
284、資金循環。拉動需求的核心力量是信貸轉化為資金循環的效率,隨著這種效率降低,必然導致的總需求不振。圖 69 貨幣融資增速剪刀差6 6)高成本約束進一步增強)高成本約束進一步增強第一,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中青年勞動人口數量下降。2011 年開始,15-64 歲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開始下降。2014 年開始,15-64 歲人口絕對人數也開始下降。同時,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退出勞動力市場,成為全職家庭主婦。這使得我國勞動力數量下降,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消失。第二,我國過去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重要動力是對國際技術前沿的學習,通過引進模仿,快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趕超。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我國對外開放加快時期
285、,全要素生產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一個重要的機制是通過開放帶來了新技術,加快向世界前沿的收斂。隨著我國日益接近國際前沿,技術模仿的-123-空間變小。第三,由于此次全球化并沒有帶來包容性全球增長,甚至導致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大量環境破壞等不對稱影響,各國國內對參與這樣的全球化意見不一??鐕井a業鏈企業和金融企業積極參與,很多本土公司面臨競爭舉步維艱。在當前國際組織的調節能力缺失的情況下,全球化遇到了一戰前面臨的問題,國內政治議題開始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逐漸壓過了簡單的自由貿易和金融議題。在全球價值鏈面臨重構的背景下,企業全球投資會逐漸放緩,這對于我國的出口和制造業生產會有較大影響。第四,我國產業
286、結構更多是市場規模擴大紅利的結果,在人口數量和 90 后人群追求個性化偏好等變化下,需要進一步向質量型升級。但是我國企業的組織形式、內部管理和成本結構都更適應規模導向,而不是精細化品牌管理。這就導致了企業轉型困難。第五,環境約束增強。國內資源約束和全球變暖帶來的環境沖擊不斷加大,傳統的資源環境紅利逐漸消失。第六,增量改革市場化改革逐漸消失。在這個過程中,先是鄉鎮企業,后是各類民間經濟主體的大量涌現,極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了生產率。但是,我們也觀察到,增量改革的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進入存量改革時代。這些因素的變化都指向我國正在進入高成本時代,經濟增速存在下滑的壓力。(二)(二)主要風險主要風
287、險1 1.土地資產的非流動性和房地產銷售低迷在資產側延遲房地產市場企穩土地資產的非流動性和房地產銷售低迷在資產側延遲房地產市場企穩在“保交樓”等政策推動下,11 月 8 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合計規模約 2500 億,11 月 10 日首單 200 億民營房企債券注冊發行。2022 年 11 月 11 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做好當-124-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出臺十六條措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在政策支持下市場將逐步企穩,但是有三個因素有可能會帶來進一步
288、的風險。第一,在結構性因素主導房地產企業資產端,政策性因素主導負債端的大趨勢下,目前的政策能夠起到“續命”的作用,但是難以真正完成企業的業務模式轉型。業務如果要轉型,關鍵是要盤活資產。但是,在結構性因素使得三四線城市土地價值降低的情況下,由于土地的非流動性,使得企業轉型極為困難。第二,房地產企業購買土地存在收回風險。在 2021 年,房地產企業購置了一批較高溢價率的土地。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部分土地是無法開工的。開發商在拿到國有土地使用證證滿二年未動工開發的,政府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對于土地閑置認定滿 1 年以上未滿 2 年的,將按規定收取土地閑置費。對于土地閑置認定滿 2 年以上的,市
289、縣國土部門報請同級政府批準后,就可注銷其土地登記和土地證書,同時由計劃、規劃、建設等部門撤銷相關批準文件,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近日,恒大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政府作出關于無償收回本集團恒大武漢科技旅游城項目 11 宗土地的行政決定,僅針對該項目的其中 11 宗土地,不涉及該項目的其它地塊。該項目總計 24 宗土地,凈用地面積 5,065.8 畝,此次武漢政府無償收回的 11 宗土地涉及凈用地面積 2,071.3畝。-125-圖 70 全國住宅類用地成交土地占地面積(當月值)圖 71 全國住宅類用地成交土地溢價率(當月值)第三,在居民去杠桿的大趨勢下,2023 年房地產銷售難言樂觀
290、。這意味著-126-從收入端進行改善,困難較大,需要謹防部分房企收入下滑導致的企業風險。2 2.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收入低增長,債務風險加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收入低增長,債務風險加劇地方融資平臺誕生于地方政府財權事權矛盾下,是我國財稅體制演變中的特有產物,其債務迅速擴張的背后實質上也是地方政府“債務投資”驅動模式的不斷強化,融資平臺在地方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中不僅是地方政府的融資代理人,替地方政府發揮了重要的融資作用,更是其“債務-投資”模式的代理人?;谶@種特殊的政企關系,融資平臺成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最主要載體,根據中誠信國際估計,2021 年末,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在 48.5-56.7 萬億
291、之間,為顯性債務的 1.60-1.87 倍,其中融資平臺相關債務占比接近八成,是隱性債務的重要組成,也成為當前防范區域財政風險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2014 年以來,地方政府盡管獲得獨立舉債權,但在發債限額約束及地方財權事權仍不匹配的背景下,發行地方債這一“開前門”舉措難以真正滿足地方實際資金需求,且在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地方財政持續承壓的當下,地方基建資金缺口進一步放大。同時,地方債僅由省級政府發行,伴隨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基建下沉趨勢進一步確定,對于融資需求更高的地市級政府僅能通過省級政府實現債券融資,融資效率及靈活性均較低。因此,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對融資平臺仍有一定融資依
292、賴,中央關于劃清地方政府與企業界線的政策要求在財政壓力較大的地方較難落地。城投業務仍以公益性為主,需依賴地方政府實現盈虧平衡。由于過去城投一直承擔地方政府融資職能,二者財務關系難以明確區分,債務權屬透明度低。其中的典型融資模式即政府賦予城投土地使用權,城投利用土地使用證融資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此后通過土地出讓收入償還前期借款,在此模式中土地收益是外部融資的重要擔保與還款來源。但在當前房地產深度調整、土地出讓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土地收益難以作為城投償債資金來源,債務滾動承壓,愈加依賴政府補助。同時,從城投承接項目性質看,基于多年來的特殊融資職能,城投項目主要為政策導向型,依賴地方政府的協調劃撥,且
293、集中于資金投入大、投資收益少、回收期長的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結構較為單一,缺少足以支撐公益性項目-127-的經營性項目收益來源,依靠平臺自身經營難以實現盈利和現金流的平衡,需要依賴借新還舊實現資金周轉,借新還舊比例持續處于 80%以上高位,并需要通過政府補助等方式實現盈虧平衡。需警惕城投風險在政企間傳導并向外蔓延成區域財政風險。第一,第一,地方財政承壓下政府支持受限,弱區域城投風險或進一步釋放。今年以來,疫情沖擊疊加大規模留抵退稅實施,房地產持續低迷下土地市場疲弱,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而財政支出保持較強力度,財政收支矛盾較大,上半年僅5 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正增長,超八成省份財政平衡率
294、出現回落,中西部壓力尤為凸顯。一方面,地方政府對城投的支持能力及意愿均會進一步受限。城投的政府回款及應收類款項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資產質量下降,流動性壓力也將增大,部分依賴政府補助的平臺甚至可能出現利潤虧損;而且城投展業也將面臨更多困難,例如資金、項目的雙重回落,以及由此帶來的業務穩定性、市場化業務風險敞口等問題。另一方面,弱區域債務風險將被動攀升,城投再融資將進一步承壓。目前城投融資面臨以區域債務率指標為標準的融資限制,財政承壓或帶來債務率的被動攀升,導致城投融資進一步收緊;同時,在二十年來地方政府性債務擴張過程中,金融機構對于政府投資項目廣泛存在政府“兜底”幻想,對城投的認可度也與地方政府的
295、支持意愿與能力、政企關系等密切相關,政府支持的弱化也將影響金融機構的支持意愿,但同樣需關注政府支持弱化下城投流動性壓力凸顯、貸款還本付息承壓或導致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惡化風險。-128-圖 72 地方財政承壓,中西部地區政府支持能力尤為受限(2022H1)第二,第二,地產低迷拖累土地財政地產低迷拖累土地財政,警惕房地產行業風險向平臺負面傳導警惕房地產行業風險向平臺負面傳導。7 月以來,河南、江蘇、湖北等多地“停工斷貸”風波持續發酵,進一步打擊市場對房地產行業的信心,房企在融資和銷售回款雙重承壓狀態下,資金鏈或將持續處于緊張狀態,拿地更趨保守,或對相關區域土地市場及地方政府財政帶來一定影響,拖累
296、土地財政進一步弱化。為“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近期中央和各地政府均出臺了一系列改善性政策,但房地產行業整體仍處于低位徘徊,且結構分化顯著,考慮到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持“房住不炒”基調,房地產調控大方向不會改變,后續政策落地效果仍有待觀察。在土地市場持續低迷背景下,對土地出讓依賴性較高的地方政府對相關城投企業支持力度或有所下降,尤其是對從事城市開發與土地整理的城投企業而言,所依賴的政府回款將減少,信用風險加大。此外,為落實“保交付、保民生”,部分城投企業承接了房地產項目或更多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設,為相關城投企業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但應當正視城投企業因管理邏輯、經營模式、資金周轉等差異面臨
297、的轉型挑戰,警惕冒然布局地產業務導致城投陷入新的經營困境,同時警惕房企流動性危機向城投平臺負面傳導,放大系統性風險。圖 73 部分區域財政收入對土地出讓依賴較高(2021 年)第三,嚴監管下城投緊融資難有較大轉變,償債高峰下尾部風險或持續暴第三,嚴監管下城投緊融資難有較大轉變,償債高峰下尾部風險或持續暴-129-露露。在嚴控隱債基調下,部分平臺融資持續面臨區域、主體雙收緊,信貸、債券、非標三大融資渠道依舊受限,疊加城投債到期高峰來臨,2023 年到期和回售規模約超 2.4 萬億元,債務滾動持續承壓背景下,城投信用風險大概率不斷釋放,雖然發生公募債券實質性違約的可能性較低,但城投債技術性違約、非
298、標違約等事件或進一步趨常態化,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政府財政明顯承壓、支持能力明顯弱化的區域,尾部風險暴露幾率持續增加。從目前城投非標違約情況看,多發生于財政實力比較弱的云貴、內蒙古等地,這些區域內地方國企互保擔?,F象較多,同時在債券發行中設置了交叉違約等特殊條款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需關注非標違約風險通過擔保鏈、特殊金融條款傳染蔓延的可能。同時,近年來多起城投債技術性違約,如 2018 年兵團六師、2019 年呼經開、2020 年吉林鐵投等持續動搖市場對城投剛兌的信仰,近期“19 蘭州城投 PPN008”技術性違約事件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弱區域城投的關注與擔憂,且省會城市城投出現違約對區域融資環境影響
299、相對更大,二級市場動蕩將進一步加劇后續一級發行難度。第四第四,促基建政策持續加碼促基建政策持續加碼,地方有限財力下城投再融資分化或加劇地方有限財力下城投再融資分化或加劇。2022年以來,一系列促基建措施陸續出臺,例如調增 8000 億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增加 6000 億開發性金融工具、盤活 5000 多億專項債結存限額等,疊加十四五規劃落地、二十大定調高質量發展目標,城投企業作為地方基建的主力,或迎來更多政策支持,政策的邊際調整也將利好部分城投。但這并不意味城投監管環境的放松。在隱性債務嚴監管不改、地方財力有限下,城投企業或面臨“兩層分化”。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如“兩新一重”領域、鄉村振興領域、
300、新型城鎮化等的城投企業或在有限政府財力下獲得更多融資支持、更優質的經營資產,有利于自身信用實力提升,而未承擔重要職能的城投企業安全邊際或有所下滑,再融資或進一步受限。同時,對于承接重點項目的城投而言,同樣面臨一系列展業風險,例如向新基建等新領域拓展業務時,面臨新舊業務銜接問題,易引發投資決策、資金占用、整合管理、運營等風險,“投融建管營”均得到合理處置的情況下城投信用能力將得到提升。第五,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強弱區域城投風險或加速分化。第五,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強弱區域城投風險或加速分化。近年來,全國近五成區縣財政自給率不足 30%,該比例明顯高于省級和地市級,且-130-區縣
301、財政自給率中樞同樣低于省級和地市級。在國發“20 號文”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背景下,區縣級城投在區域、業務、融資等方面或面臨進一步分化。一方面,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財政狀況不同,基層財政資源及實際可支配能力各異,不同區域區縣財政邊際利好程度不一,對當地城投信用實力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強區域城投或在省級政府幫扶力度加大下,加速市場化轉型,提升自身信用資質;而弱區域且未承擔重要職能的弱資質區縣城投大概率面臨因地制宜地清退整合,需警惕信用風險加速釋放可能。另一方面,在新的財權與事權機制下,各級政府及財政間的權責關系將更為明確,基建“屬地投資”原則弱化,部分區域內相關市縣城投業務或面臨一定結構性收縮,
302、融資需求或有所抑制,需關注部分城投業務調整后的信用資質變化。此外,國發“20 號文”強調加強開發區政府性債務管理,嚴監管下各類開發區尤其是弱區域開發區城投發債或進一步受到約束,舉債融資需求或被合理限制在有限財力內,城投債凈融資面臨下滑及區域分化可能。3 3.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惡化,保運轉和保民生壓力加大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惡化,保運轉和保民生壓力加大地方政府、平臺公司、地方產業內國企之間關系密切,風險相互交織,容易出現風險在同一區域內的三者之間相互傳導。從地方政府與平臺公司關系來看從地方政府與平臺公司關系來看,盡管近年來政策持續推進城投公司信用與地方政府信用持續剝離,但當前平臺公司與
303、地方政府在業務及資金往來等方面仍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平臺公司的信用狀況仍較為依賴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實力,平臺公司能否順利從地方政府收回款項對于其企業資金狀況、相關債務償還也將產生重大影響,而當前土地市場持續低迷也對弱化了地方政府能夠回款的及時性和能力;反過來由于平臺公司公益屬性較強,當地政府對其支持力度往往最強,平臺公司債務的快速增長可能導致地方政府整體債務負擔加重,根據中誠信國際統計,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平臺公司1有息債務約 52 萬億,其中短期債務占比上升至 20%左右,流動性壓力逐步加大,由于缺少足夠的經營性項目收益來源,依靠平臺自身難以實現盈利和現金流的平衡,特殊的政企關系之
304、下地方政府或將面臨更大的債務壓力,是當前防范區域財政風險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產業類國企經營業務更加市場化產業類國企經營業務更加市場化,與地方與地方1僅以披露 2022 年半年報的發債平臺為樣本。-131-政府的關聯度相對于平臺公司更低政府的關聯度相對于平臺公司更低,但作為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夠對地方財政經濟實力產生影響。而股東身份則決定了地方政府在對產業類國企債務處置方面仍具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對當地經濟及就業具有重要作用的國企,一旦債務處置不當,可能對整個區域的信用環境形成較大沖擊。而產業類國而產業類國企及平臺公司之間企及平臺公司之間則可能因互聯互保而存在風險的相互傳導,從目前
305、城投非標違約情況看,2021 年以來共有 42 家平臺發生 28 起非標違約事件,其中,18 家平臺僅作為擔保方違約,7 家平臺既作為融資方違約、又作為擔保方違約,且多集中于云貴、內蒙古等地,尤其需關注財政實力較弱的中西部區域內地方國企信用風險通過擔保鏈條、特殊條款等傳染蔓延的可能;除此之外,同樣作為地方政府可控制或協調的資源,當重要國企出現債務危機時,地方政府可能協調轄區內其他國企對其進行救助。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在當前地方政府收支壓力有增無減、融資平臺再融資壓力較大、地方產業類國企風險猶存的背景下,需要警惕三者之間風險交織帶來的區域財政金融風險問題。特別是考慮
306、到,區域性商業銀行的資產中,同區域產業類國企和城投占比較高,區域性金融機構與區域內經濟主體深度捆綁,一旦實體端資產質量大面積惡化,會導致風險向轄區內金融機構傳導,形成財政金融風險的共振,進而引發區域性系統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繼續宏觀政策需要保持連續性,堅持穩增長與防風險雙底線思維,防范多重風險交織下的財政金融風險共振,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4.4.俄烏沖突長期化催生進一步地緣政治風險俄烏沖突長期化催生進一步地緣政治風險俄烏沖突自 2022 年 2 月下旬爆發以來,引發全球能源供給危機和糧食安全危機,成為影響 2022 年全球政治經濟走勢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之一。從目前的的戰局和未來世界經
307、濟、政治發展格局看,俄烏沖突將長期化。1)俄烏沖突主要方目前沒有和談的跡象,烏克蘭方面希望積極進攻,俄羅斯進行了戰略性調整;2)俄羅斯開始大范圍攻擊烏克蘭本土基礎設施;3)在歐美持續資助下,烏克蘭開始對俄羅斯本土進行襲擊和騷擾;4)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帶來的局勢變化;5)北約對俄羅斯打擊和遏制的戰略全面升級,導致俄羅斯出現各種變異;6)英美-132-等國利用烏克蘭危機綁架中國,對中國采取捆綁式的制裁,導致我國進行反擊。5.5.產業鏈結構性變化引發出口增速超預期下滑產業鏈結構性變化引發出口增速超預期下滑隨著我國面對外部環境的結構性變化,我國的產業鏈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發生較大變化,帶來出口增速的超預
308、期下滑。產業鏈外遷在 2023 年一個核心的爆發點在于歐美產品更新換代,更換零部件供應商。我國在面對美國貿易戰,依然可以保持不可替代性的一個原因在于一代產品是很難更換供應商。供應商一般都會參與產品的研發,形成共同的“默知識”。疫情延遲了產品更新換代速度,2023年將逐步進入到更新換代的周期。在結構性因素推動下,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可能會導致產業鏈的迅速變化。在信息成本的推動下,產業鏈的變化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需要加以重視。6.6.匯率寬幅波動引發金融市場震蕩匯率寬幅波動引發金融市場震蕩在美聯儲加息放緩的環境下,明年跨境資金流動態勢將會放緩,有利于匯率保持穩定。但是,有兩個因素可能導致匯
309、率在總體穩定的態勢下寬幅震蕩。首先是美聯儲的加息周期延長,并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面對這種情況,市場預期可能會隨時發生改變,引發各種超預期波動。其次,匯率不僅僅由經濟中利差等因素決定,更是受到地緣政治等影響。在歐美調整經濟循環模式的情況下,更加追求軍事因素,更加影響全球能源安全,地緣政治擾動加大。在匯率發生加大波動的情況下,國內資本市場可能會出現較大震蕩,引發國內預期變化。7.7.青年勞動就業問題長期化青年勞動就業問題長期化現在存量就業壓力仍在農民工,但增量就業壓力已轉向高校畢業生。保就業就是要保農民工就業;促就業則是促高校畢業生就業。這是國民經濟就業管理的兩大核心任務,相對而言,第二個任務要
310、更艱巨,更難應對。因為農民工失業主要表現為周期性失業,用常規的就業干預手段就可以解決;而青年人失業相當部分是自然失業,在短期內用常規手段干預難以奏效。今年 16-24 歲青年勞動力的失業問題愈發嚴峻,失業率持續攀升,波動幅度-133-較大,且修復能力弱,呈發散趨勢。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9 月該群體調查失業率不斷攀升,累計增加了 8.7 個百分點。在這一過程中,失業率的峰值和底部均在不斷抬升。分時間段來看,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失業率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僅上升了 1.3 個百分點;但 2020 年 2 月疫情蔓延以來,失業率持續上升,并沒有呈現出收斂的趨勢,
311、于 2022 年 7 月達到峰值 19.9%,創造歷史新高,年均增長 2.9 個百分點。圖 74 不同年齡段就業人口調查失業率的波動軌跡對比(%)從近年來大幅度提升的 16-24 歲青年勞動力失業率來看,周期性失業已與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明顯交織在一起,周期性的、過渡性的因素對長期的、結構性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面對技能不足的就業困難會嚴重打擊青年失業者的求職信心,進而退出勞動力市場。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家里蹲”、“躺平”等現象越來越多,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是喪失了求職信心而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畢業后從未工作過是 2020 年城鎮青年勞動力失業的主要原因,在 16-19
312、歲和 20-24 歲年齡段失業原因構成中所占比例分別高達 56.3%和59.4%,為所有年齡段均值(18.7%)的 3 倍,而且女性青年畢業后從未工作過的比例在兩個年齡段均要高于男性,分別高出 5.6 和 5.8 個百分點。這表明 16-24歲青年失業群體中半數以上都是因求職信心被打擊或者就業期望過高而導致的摩擦性失業,求職過程中的性別歧視也增強了女性的摩擦性失業。-134-8.8.低收入群體保障不足,社會風險加劇低收入群體保障不足,社會風險加劇由于自身的選擇空間小,疫情和周期性因素直接沖擊低收入階層,成為社會成本的主要承擔者。面對沖擊,由于抵御能力相對較低,容易產生較為嚴重的社會后果。居民名
313、義收入增速基本與名義 GDP 增速持平,但是疫情期間持續低于名義 GDP 增速。一方面,這回拖累消費增長,另一方面,持續的宏觀與微觀感知差異導致部分群體產生不安情緒,社會風險加劇。圖 75 居民收入和名義 GDP 增速9.9.極端天氣風險加劇極端天氣風險加劇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已成為影響經濟安全的重要風險。2022年夏季高溫干旱導致南方用電緊張,影響了生產秩序。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引發公眾對罕見事件不“罕見”的擔憂。這種頻發背后是全球變暖的折射。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最近50 年來,全球變暖不僅帶來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還導致了極
314、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頻發、廣發、強發和并發的趨勢。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也顯示,過去50 年(1970 年至 2019 年間),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災害數量增加了 5 倍。-135-極端天氣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極端天氣從供需兩端對能源系統產生影響。供給端,極端天氣擾動水電和風電供給,從而造成電力緊張;需求端,極端天氣加劇用電和燃氣需求。第二,極端天氣會加劇病毒的跨物種傳播。根據自然雜志的估計,未來 50 年內,每年大約發生 300 次左右的病毒跨物種傳播,產生了未來病毒大流行的風險。第三,極端天氣擾亂農業生產,危及糧食安全。1 10 0.行政性宏觀政策扭曲市場資源配置行政性宏觀政策扭曲
315、市場資源配置,導致短期問題長期化和新的結構性導致短期問題長期化和新的結構性扭曲扭曲我國目前各級政府、各大國有企業、大量民營企業都已經將工作聚集在國家重大戰略上來。尤其是地方政府,因為行政考核的需要,所有行動都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上。這有利于凝心聚力,團結一致向前進。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具有的錦標賽思維,容易將一致的目標放大為不顧自身條件,全部資源投入某項工作中去。這容易導致行政性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扭曲了市場資源配置,導致資源效率下降和結構性扭曲加劇。例如,我國要追求科技自立自強,但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搞原創研究。我國要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是所有地方都要自我循環。這種
316、行政性扭曲往往表現為地方政府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不從自身出發,盲目追求過高的目標產生扭曲。第六部分第六部分政策建議政策建議(一)科學設定政策目標與政策原則(一)科學設定政策目標與政策原則2023 年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應當考慮以下幾大因素:1)供需兩端不對稱的收縮和產出缺口的最新變化;2)充分考慮疫情帶來的供給損失和潛在供給瓶頸因素的存在;3)為了更好地回歸“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銜接“十四五”和 2035 遠景目標;4)要解決 1000-1100 萬左右城鎮新增就業,同時考慮 GDP 就業彈性的下降帶來的沖擊;5)必須為各類結構性政策的出臺留出經濟緩沖空間,適度提高宏觀經濟對各
317、類改革、風險控制、結構調整的彈性和韌性;-136-6)必須充分考慮歐美經濟循環模式調增帶來的全球化轉型和產業鏈重構;7)引導預期,穩定企業與居民收信心。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在報告基準預測的情形下,建議 2023 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 5%。在設計宏觀政策中要高度重視 2023 年可能面對的復雜情況,堅持穩中求進。在不斷優化疫情精準防控措施,提升防控效率的大背景下,國內外結構性因素正在加速進入變化的臨界點,處在關鍵的轉換期,同時,總需求收縮和信心不足等周期性下行因素延續。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國際和國內經濟動能調整期疊加要求小心謹慎審視經濟運行背后的主導力量和新變化,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
318、同時,2023 年也要抓住“二十大”紅利期。通過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及時推出其實可行的新舉措,提升企業和居民信心,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2023 年在政策推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疫情這個大環境,政策要注意一定的優先級,有序分類,精準實施。宏觀政策首先還是要做好紓困兜底工作,守住底線。其次,在不斷優化精準防控政策的過程中,高效推動涉疫地區復工復產,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再次,綜合運用各種寬松積極的政策手段,推動經濟擴張。最后,通過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最后,2023 年的宏觀政策要突出重點,不能僅僅采用應急政策,更要針對性解決深層次問題。由于業務模式需要進行調整和重構,需要對房地產系統性
319、設計盤活資產、企業轉型等相關政策體系。針對國內外經濟動能變化和疫情沖擊,綜合性解決中小企業內生動力不足問題。同時,在系統性基礎上,突出重點,選擇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問題交織領域推動改革。(二)抓好三個突破點進一步精準疫情防控(二)抓好三個突破點進一步精準疫情防控1 1.進一步凝聚共識進一步凝聚共識在“二十條”優化措施之后,要進一步通過信息透明化,凝聚社會共識。防疫政策能夠有效落實需要社會共識。對于奧密克戎病毒,社會上有種種不同的想-137-法。政府需要進一步回應重大關切問題,讓社會形成共識,降低防疫成本。2 2.統一各地方防控政策執行標準統一各地方防控政策執行標準“二十條”優化措施等的出臺,就在
320、于明確地方防疫標準,防止層層加碼。但是目前各地的執行并不盡相同,導致“外防輸入”成為了外防省外往返人員,進一步降低了客流和物流。3 3.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標準,著力解決跨省市人員流動問題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標準,著力解決跨省市人員流動問題“二十條”措施明確了處置標準,在本地行政區域內的防控措施得到了優化便利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經營活動。但是,各地對外來人員管控標準不一,“落地檢”之后管控政策不一致,尤其是返回當地后管控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員流動,需要進一步明確標準,著力優化和統一。(三)用好(三)用好“二十大二十大”紅利,突出重點深化改革紅利,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在系統性基礎上,以激發市場主體
321、活力為核心,重點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在復雜的結構性因素加速轉變期,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在此基礎上,更需要進一步針對性突出重點來深化改革。建議 2023 年改革的重點需要在結構性因素與周期性因素交織點推進,一箭雙雕,以改革推動經濟新動能落地,從制度上舒緩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矯正地方政府激勵。1 1.1994.1994 年分稅制改革年分稅制改革我國當前的財稅體制是建立在 1994 年分稅制基礎上的。當時改革背景第一是稅制不合理,稅收流失嚴重,稅收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造成財政困難,特別是中央財政困難。第二是在稅制方面沒有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影響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第三是稅收在
322、調節地區發展和個人收入分配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是一些地方越權減免稅收和變相增加稅收使稅法的嚴肅性和稅制的統一性受到損害。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解決,不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相匹配,削弱公有制的基礎地位和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138-加劇分配不公的矛盾,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所以,1994 年的財稅體制改革目標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稅制改革和有關配套改革。為了更好地落實分稅制,實施了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是改革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其次是同步進行稅收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體系,統一企業所得稅;再次是改進預算編制辦法硬化預算約束。財政體制
323、改革的背后是要處理好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從而正確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多年來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務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增加,赤字不斷擴大。分稅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賦予地方必要權力,讓地方有更多因地制宜的靈活性,發揮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增強整個經濟的生機和活力。同時,全國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央必須頂層規劃才能保證總量的平衡和結構優化,維護全國市場的統一,促進國民經濟有序運行和
324、協調發展。2 2.過去十年財稅體制改革過去十年財稅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匹配的現代財政制度。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主線,推進財政收入體制、財政支出體制、預算管理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過去十年的改革核心是持續增強了中央的統籌能力,以此支撐國家治理能力。第一,財政收入體制改革加強資源統籌。過去的十年,稅收收入平穩增長,從 2012 年的 11 萬億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17 萬億元,年均增長 6.2%。財政收入體制的完善為結構性減稅降費等國家重點政策奠定財力和制度基礎。在稅種改革中,“營改增”影響深遠。2017
325、 年以來,增值稅稅率“四檔變三檔”,并且對部分行業試行留抵退稅、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2020 年疫情沖擊下,留抵退稅政策擴大部分先進制造業全額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范圍。增值稅稅負持續降低帶動間接稅占總稅收比例持續下降、2021 年相較 2012 年下降近 10 個百分點為 60.8%。-139-2022 年穩增長加碼下,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創歷史新高、前 11 月退稅金額已達2.3 萬億元,為保市場主體提供有力支撐。第二,稅收征管深化改革下,國稅、地稅合并,部分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中央對財政資源監管,為規范預算收支奠定基礎。2015年以來,國稅、地稅由深度合作、到機構合并、到系
326、統化“合成”,稅收征管改革從制度和技術上均加強了對財稅資源的統籌力度;與此同時,社保費用、土地出讓費用等非稅收入轉由稅務部門征收,也有助于收支預算管理的規范化、透明化。第三,央地支出權責進一步明確。近年來,財稅改革圍繞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先后推出醫療、教育等公共領域劃分清單,共同事權權責劃分逐漸明確。從支出結構看,中央事權主要集中在外交、國防糧油物資儲備等,在相關領域支出占比超 60%;共同事權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社保就業等,相關領域共同事權轉移支付占比約 30%;轉移支付支持下,地方承擔較大較多事權,在民生、基建等領域支出占比在九成左右。第四,財政預算體制改革推進,債務逐漸顯性化
327、。2014 年地方債務摸底后,化債政策陸續出臺。首輪化債主要采取將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通過發行置換債將其“顯性化”;2015-2018 年,地方發行超 12 萬億元置換債,基本將 2014 年底的不規范存量債務置換完畢。2018 年開始的第二輪側重化解隱性債務,財政部提出的化債方式中,項目結轉資金償還、轉為經營債務、借新還舊、破產清算等均為市場化化債方式。近十年,地方債納入預算管理、管理制度逐漸規范,發行規模逐年增長。2015 年以來,地方債凈融資占央、地政府凈融資的比重維持在 40%以上,今年前 10 月這一比重抬升至 83%。其中,地方專項債對穩增長的支撐作用尤為明顯,近三年新增專項債發
328、行規模一直維持在 3.5 萬億元以上,而今年財政收支承壓下,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高達 4.2 萬億元。第四,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深化,轉移支付改革等不斷取得進展,不斷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2022 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規模近 9.8 萬億元、同比增長 18%,占地方一般財政收入比例增至 46%、較 2012 年提升約 3 個百分點。-140-同時,轉移支付結構優化,2021 年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較 2012 年提升近 40 個百分點至 91%,有助于增強地方財政統籌和支配能力。3 3.未來改革建議未來改革建議第一,堅持分稅制改革方向,聚焦地方政府財政運行。當前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較大。一是財政收
329、入狀況,它主要由稅源、土地交易變化引起;二是財政支出狀況,它主要受政府職能履行狀況影響,如疫情反復沖擊會使得政府相應支出增加;三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影響,大規模減稅降費會影響財政收入和經濟運行;四是財稅體制因素。2022 年 5 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財政問題提出三個關鍵詞“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轉移支付體系”,均關系到地方財政體制和地方財政運行問題。未來的改革需要在分稅制方向上,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為了既調動地方積極性,又使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與上級期待的目標保持一致,應該設立并擴大分
330、類轉移支付。第二,堅持穩定中推進改革。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需要保持宏觀稅負基本穩定、保持財政收入占比基本穩定、中央財政收入占比基本穩定。在這樣的前提下,財稅體制改革更重要的是理順稅收邏輯,調整收入和支出的結構。第三,2023 年改革中關注“金稅四期”影響。完善稅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加強核查工作。統一增值稅好處很多,但是如果不加強和稽核工作,造成假造增值稅發票造成的危害將相當嚴重。這個問題關鍵就是要加強法制加強稽核工作,特別是加強技術手段的運用,打擊騙稅,一是打擊假造假發票,二是打擊真票假開。特別是實現全鏈條征繳。(四)逆周期政策保持總量寬松(四)逆周期政策保持總量寬松2023 年總量宏觀政策需要
331、保持寬松,不能用疫情防控措施和改革代替逆周期宏觀政策。首先,疫情是周期性下行力量的放大器,但不是中國經濟的本質原因,宏觀政策不能過快退出。其次,不同于前期增量改革下,改革本身就是穩定-141-經濟的力量。目前的改革是存量改革,會導致“先破后立”,產生熊彼特破壞效應,不能用改革代替穩增長。這意味著還需要寬松的宏觀政策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防止政策過度收縮導致的風險疊加。再次,寬松的宏觀政策修復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才能有效應對明年的復雜局面。最后,歐美緊縮政策放緩也為我國政策提供了更大的寬松空間。1.1.堅持就業優先,重點解決青年就業堅持就業優先,重點解決青年就業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根本性制度構建
332、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政府應出臺專門針對青年勞動力的法律法規,放寬青年勞動力規制的力度,以保就業機會為主,重在長遠就業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短期的就業權益。青年勞動力作為就業的弱勢群體,容易受到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在當前中國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的背景下,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需要充分考慮到青年勞動力的特殊情況。以美國為例,該國政府為青年勞動力單設最低工資標準,約相當于其他勞動群體的三分之二,甚至對處于見習期的大學生實行豁免條款,以消除雇主雇傭該群體的后顧之憂。其次,政府應構建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險制度,為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保障與激勵。中國現行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主要以城鎮企業、國家機關以及事業
333、單位失業人員為主,并沒有涵蓋高校畢業生群體,無法為這一群體提供失業保障。為了充分激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潛能,給其提供更充裕的時間完成職業搜尋匹配過程,亟需將高校畢業生納入到失業保險體系中,建立自愿參與的“政府+高校+畢業生”的失業保險繳費模式,并建立“梯級遞減”的給付模式,領取金額隨領取次數的增加而逐級下降,督促和激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尋找合適的工作。最后,政府應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勞動用工、社保醫療、權益維護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為青年勞動力的新就業形態就業提供支持和保障。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就業形態日益壯大,為緩解青年就業壓力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是,新就業形態下企業責任邊界模糊、雇傭關系更加隱蔽以及勞動關系認定爭議較大(丁守海和夏璋煦,2022),現有的勞動保障體系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政府應強化新就業形態人員勞動用工服務管理,降低青年勞動力非正規就業的參-142-保條件,健全多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