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EP-BIT:2022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報告(1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EEP-BIT:2022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報告(14頁).pdf(1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3-001(總第 65 期)2022 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2023 年年 1 月月 8 日日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http:/ 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 主辦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安全與發展研究院 能源經濟與環境管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協辦單位:北京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中國“雙法”研
2、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 特別聲明特別聲明 本報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完成的系列研究報告之一。如果需要轉載,須事先征得中心同意并注明“轉載自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報告”字樣。2022 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執 筆 人:唐葆君、王崇州、鄒穎、廖華、余碧瑩、吳鄖、魏一鳴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聯 系 人:唐葆君 研究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521002,7193400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A0602603)。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3、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 5 號 郵編:100081 電話:010-68918651 傳真:010-68918651 E-mail: 網址:http:/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1,China Tel:86-10-68918651 Fax:86-10-68918651 E-mail: Website:http:/1 2022年中國能源經濟
4、指數研究 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能源經濟發展波動頻繁,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形勢嚴峻。同時,隨著“雙碳”目標日益臨近,能源行業通過技術革新加速產業升級,促進行業高質量轉型也迫在眉睫。為應對能源經濟與能源行業在國內外宏觀環境波動下發展格局與業內個體運轉的快速演變,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自2020年開始連續發布中國能源經濟指數,對各個能源子行業的宏觀、中觀以及微觀表現進行監測,并對能源經濟發展未來變化趨勢進行預測。一、能源經濟指數范圍界定與指標體系一、能源經濟指數范圍界定與指標體系 我國能源行業覆蓋面廣,行業體量大,而且各個能源子行業之間自然
5、稟賦與發展境況不同,導致行業瓶頸與困難不盡相同。因此,CEEP 中國能源經濟指數從行業層面,全面考察不同能源類型與能源產業鏈,涵蓋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老牌傳統能源,風電、光伏與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光伏設備、風電設備等能源行業的基礎組件以及電網自控設備與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能源集成和利用產業,最終整合成為如表 1 所示的能源行業子行業的廣義產業鏈條。表 1 能源行業分類 煤炭生產銷售 石油生產銷售 天然氣生產銷售 火力發電 水力發電 風電設備 風力發電 光伏設備 光伏發電 核能發電 生物質能應用 電網自控設備 輸變電 新能源車電池 新能源車整車 2 為保證能源經濟指數的客觀性與全面性,本報告在構
6、建綜合評估體系時,參照系統性、典型性、層次性、科學性、可比性五大原則篩選能源經濟指標,并從宏觀經濟環境、中觀產業鏈條和微觀企業運轉三個層面,對中國能源經濟綜合表現展開評估。具體指標體系如圖 1所示,在宏觀經濟環境方面納入了國際視野,考察了國內宏觀經濟情況;中觀產業鏈條部分從政策入手,結合行業供需和行業高質量轉型兩大當前能源行業改革重點,考慮了供需平衡、行業高效率、行業高新轉型擴張等國家戰略要求,保證指標體系的典型性;微觀企業運轉則依靠各個能源子行業下的能源企業個體表現進行判斷,通過股票指數的絕對量變化以及財務績效中體現的結構性變化,確保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可比性。圖 1 能源經濟指數指標體系框架
7、 二、能源經濟指數功能與價值二、能源經濟指數功能與價值 能源經濟指數定位明確、功能豐富。首先根據能源經濟指數的當期和歷史得分,能夠判斷能源經濟整體處于經濟循環周期的波峰或波3 谷以及未來走勢。其次,通過能源子行業得分,能夠篩選綜合表現相對靠前的行業,聚焦行業投資關注點。第三,可以拆解六大指標得分,詳細分析行業在不同維度的發展表現,對能源子行業的狀況有更深度的把握。最后,通過對指數的短期預測,能夠預估潛在的行業變動。指數在宏觀角度展現了宏觀經濟與能源經濟之間的密切關聯與相互作用,從中觀角度給出了能源行業自身所受的政策影響以及內部高質量轉型態勢和行業供需變動,從微觀角度表征了能源行業內部的企業個體
8、運轉情況,尤其是金融財務表現。因此,本指數既可以幫助政府把握能源行業的綜合運行情況,協助政策方向的把控;又可以幫助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把握能源行業在全新的高質量發展方針下誕生的投資機遇,評估行業與企業的投資價值;還能夠識別能源企業運營風險,及時糾偏,順應行業走勢;最后,通過短期預測能夠給予能源行業參與者長遠策略制定的參考依據,規避潛在的行業波動,捕捉行業未來動向。三、能源經濟指數編制方法三、能源經濟指數編制方法 CEEP 中國能源經濟指數以 2015 年第一季度為基期,每季度更新一次指數數據。指數合成計算的基礎數據均從官方發布和公開數據庫獲得。指數計算時首先進行標準化處理;而后,通過主成分分析法、
9、加權平均法等獲取各個能源子行業的各個一級指標得分,其中量化政策支持部分為盡可能消除主觀性影響,引入機器學習完成政策詞頻分析,進而進行政策打分;再根據實際情況,探討各個行業內部各個指標的具體表現與內在作用機理,加權平均計算各個行業的行業能源經4 濟表現;進一步綜合各個能源子行業的能源經濟指數,采用加權平均法進行歸一計算,得到 CEEP 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結果;最后,根據歷史指數與變動趨勢,考慮各個指標之間的關聯關系,采用 BP 神經網絡預測 2022 年第 4 季度與 2023 年第 1 季度短期的能源經濟指數。四、能源經濟指數結果分析四、能源經濟指數結果分析(一)能源經濟指數與宏觀經濟走勢相似(
10、一)能源經濟指數與宏觀經濟走勢相似 能源經濟指數與宏觀經濟歷史與預測走勢圖顯示(見圖 2),能源經濟指數走勢與宏觀經濟關系密切,并且能源經濟波動幅度比宏觀經濟緩和,是整體經濟抵御風險與突發事件的緩沖帶。能源經濟指數走勢與宏觀經濟關系密切,并且能源經濟波動幅度比宏觀經濟緩和,是整體經濟抵御風險與突發事件的緩沖帶。2016-2017 年能源行業結構升級初見成效,能源經濟發展整體向好。2018 年后國際局勢動蕩,加之 2020 年遭遇新冠疫情,宏觀經濟增長放緩,能源行業在下行壓力中進入“新常態”,經歷轉型陣痛期,指數降至最低點。2020 年下半年起,國家生產恢復,能源行業于 2020 年第 3 季度
11、開始在政策支持下復蘇,助力宏觀經濟重回正軌。2022 年以來,國際局勢復雜性加劇,國內社會局勢穩定,生產逐步恢復,能源經濟發展由維持穩定狀態逐步轉向持續上升,順應宏觀經濟走向發力增長年以來,國際局勢復雜性加劇,國內社會局勢穩定,生產逐步恢復,能源經濟發展由維持穩定狀態逐步轉向持續上升,順應宏觀經濟走向發力增長,預計預計2023 年初回歸歷史高水平線,接近年初回歸歷史高水平線,接近 2019 年水平,走勢持續向好。年水平,走勢持續向好。圖 2 能源經濟與宏觀經濟指數走勢 5(二)(二)2022 年第年第 3 季度風光行業與天然氣行業齊頭并進季度風光行業與天然氣行業齊頭并進 通過對比當期各個能源行
12、業的能源經濟指數,能夠確定每個季度能源子行業的能源經濟綜合發展情況,展開行業間的橫向比較。本報告以 2022 年第 3 季度得分由高到低將能源子行業歸為四個梯隊,同時展示了其歷史得分曲線(見圖 3)。截至 2022 年第 3 季度,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天然氣生產銷售這一傳統能源行業以及電網自控設備這一新型能源系統重點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占據第一梯隊,具備最高的投資吸引力。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天然氣生產銷售這一傳統能源行業以及電網自控設備這一新型能源系統重點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占據第一梯隊,具備最高的投資吸引力。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國家戰略對新能源的傾斜以及國民經濟
13、保障對傳統能源的需求,推動了以上四個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新能源車整車等能源集成利用行業近年來持續上揚新能源車整車等能源集成利用行業近年來持續上揚,是應當給予更多關注的潛在收益對象,投資者可以針對這一領域籌備長期操作。后疫情時期生產亟待恢復,煤炭行業與火力發電將面臨新一波供給壓力,需加速高質量轉型,穩定保供。此外,風電設備行業勢頭較弱,未跟上風力發電規模發展,產業鏈協同有待加強。此外,風電設備行業勢頭較弱,未跟上風力發電規模發展,產業鏈協同有待加強。6 圖 3 2017-2022 年能源行業經濟指數及2022 年第 3 季度行業優勢梯隊(三)(三)2023 年第年第 1 季度能源行業基本面預計
14、回暖季度能源行業基本面預計回暖 根據能源行業歷史得分分布,采用四分位法將每個季度的行業指標表現分為高熱、偏熱、正常和偏冷 4 個等級,根據預測結果,預估 2023 年第 1 季度各個能源子行業的行業基本面表現。2023 年第年第 1 季度能源子行業表現持續回暖,依靠高質量發展帶動,行業基本面表現熱度回歸歷史較高水平(見圖季度能源子行業表現持續回暖,依靠高質量發展帶動,行業基本面表現熱度回歸歷史較高水平(見圖 4)。)??v向看,能源行業質量和政策支持表現較好能源行業質量和政策支持表現較好,預計 2023 年初,多個新能源行業多個新能源行業7 可以擺脫疫情影響,重回歷史高水平可以擺脫疫情影響,重回
15、歷史高水平;行業供需表現持續走低,2023 年初僅有煤炭與電網自控設備兩大傳統剛需模塊與光伏設備這一支撐優勢較大的光電行業的基礎行業保持活力;股票指數和財務績效方面尚未完全恢復疫情前水平,但經濟復蘇大環境下,微觀企業個體的運行也具有可觀的回調空間。股票指數和財務績效方面尚未完全恢復疫情前水平,但經濟復蘇大環境下,微觀企業個體的運行也具有可觀的回調空間。橫向看,風光兩大新能源主力軍行業質量、政策支持和股票指數預期熱度持續走高,綜合表現最優;核能發電與水力發電行業多項指標處于歷史低值,尤其在行業中觀層面缺乏發展活力;傳統能源行業作為后疫情時代生產恢復的發動機,整體熱度維持在較高水平。傳統能源行業作
16、為后疫情時代生產恢復的發動機,整體熱度維持在較高水平。圖 4 2023 年第 1 季度能源行業熱度預測圖 8(四)疫情后能源行業高質量水平普遍回歸歷史高位(四)疫情后能源行業高質量水平普遍回歸歷史高位 預計到 2023 年,大部分能源行業高質量水平普遍快速上升,其中光伏發電行業水平提升最大(見圖大部分能源行業高質量水平普遍快速上升,其中光伏發電行業水平提升最大(見圖 5)。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行業預計在 2023 年將逐步向疫情前水平回升。傳統能源行業中的代表,煤炭生產銷售,短期內仍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點,行業發展重心落腳在高質量轉型上,綜合能耗與研發投入預期會有大幅回升。煤炭生產銷售,短期內仍
17、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點,行業發展重心落腳在高質量轉型上,綜合能耗與研發投入預期會有大幅回升。水力發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近三年各項指標穩步提升,如何進一步利用自然稟賦,提高其市場份額是未來水力發電行業的工作重心。圖 5 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變化趨勢及預測(五)各行業能源經濟指數隨重大事件沖擊動態演變(五)各行業能源經濟指數隨重大事件沖擊動態演變 2017-2023 年間,中國首先經歷了中美貿易戰等國際動蕩局勢,又遭受新冠疫情沖擊,期間各個能源行業變動趨勢不盡相同(見圖6)。行業間排名變化波動明顯,沒有始終保持前三名的行業。但近五年風光行業勢頭強勁,成為能源行業領頭羊。石油生產銷售、天然氣生產但
18、近五年風光行業勢頭強勁,成為能源行業領頭羊。石油生產銷售、天然氣生產9 銷售等傳統能源行業仍為國家能源保障的“壓艙石”,排名靠前。銷售等傳統能源行業仍為國家能源保障的“壓艙石”,排名靠前。核能發電與水力發電排名始終處于低位,生物質能應用得分近年來出現回落,新能源行業的全面、均衡發展亟需行業資源的合理重配。煤炭生產銷售與火力發電短期內仍是能源供給主力軍。注:每個行業從左至右四個點分別表示 2017、2019、2021、2023 年第 1 季度得分排名 圖 6 能源子行業能源經濟指數動態演變進程 五、關鍵結論和建議五、關鍵結論和建議 CEEP 中國能源經濟指數從宏觀經濟環境、中觀產業鏈條和微觀企業
19、運轉三個層面對中國能源經濟綜合表現展開評估,旨在判斷能源經濟整體發展階段及未來走勢、篩選綜合表現優異的行業以聚焦行業投資關注點、對能源子行業不同維度發展表現的全面狀況有更深度的把握、預估潛在的行業變動可能。主要結論及建議如下:第一,整體來看,2022 年中國能源經濟發展與宏觀經濟走勢相似,呈現周期循環,但整體的波動幅度較小,是整體經濟抵御沖擊的10“緩沖帶”。2022 年我國宏觀經濟和能源經濟攀升后逐漸回穩,總體向好,預計 2023 年回歸 2019 年水平。第二,關注不同能源子行業的具體表現,疫情期間的政策傾斜與“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加速了新能源相關行業發展,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行業短期內綜合優
20、勢明顯,可優先投資,刺激經濟復蘇。新能源整車行業與電網自控設備行業呈現持續走高態勢,具備長期投資規劃的潛力。第三,當前水力發電、火力發電行業能源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表現一般,需持續推行高新改革,提振行業效率,激發系統調節功能的市場價值。能源行業整體需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抓住宏觀經濟復蘇的機會快速升級,反哺國家經濟振興。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簡介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是 2009 年經學校批準成立的研究機構,掛靠在管理與經濟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中心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魏一鳴教授 2006 年在中科院創建的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
21、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BIT)面向國家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系統研究,旨在增進對能源、氣候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科學認識,并為政府制定能源氣候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能源企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為社會培養高水平專門人才。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中心近年部分出版物 唐葆君.項目管理能源項目為例.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余碧瑩,張俊杰等.時間利用行為與低碳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沈萌,魏一鳴.智慧能源.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魏一鳴等.氣候工程管理: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魏
22、一鳴,廖華等.能源經濟學(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中心近年中心近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報告 總期次總期次報告題目報告題目總期次總期次報告題目報告題目1“十二五”中國能源和碳排放預測與展望 37 2019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2 2011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走勢預測 38 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現狀與展望 3 2012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39 高耗能行業污染的健康效應評估與展望 4 我國中長期節能潛力展望 40 我國社會公眾對霧霾關注的熱點與展望 5 我國省際能源效率指數分析與展望 41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水平分析及展望 6
23、 2013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42 2019 年光伏及風電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7 2013 年我國電力需求分析與趨勢預測 43 經濟承壓背景下中國能源經濟發展與展望 8 國家能源安全指數分析與展望 44 2020 年光伏及風電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9 中國能源需求預測展望 45 砥礪前行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10 2014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46 2020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11 我國區域能源貧困指數 47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進展與布局展望 12 國家能源安全分析與展望 48 2020 年碳市場預測與展望 13 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能源展望 49 我國
24、“十四五”能源需求預測與展望 14 2015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50 基于行業視角的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15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展望 51 全球氣候保護評估報告 16 我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的潛在收益展望 52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17“十三五”及 2030 年能源經濟展望 53 新能源汽車產業 2020 年度回顧與未來展望 18 能源需求預測誤差歷史回顧與啟示 54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制氫的低碳發展 19 2016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55 2021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20 2016 年石油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56 中國省際能源效率指數(20
25、10-2018)21 海外油氣資源國投資風險評價指數 57 后疫情時代中國能源經濟指數變化趨勢 22“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潛力分析 58 電力中斷對供應鏈網絡的影響 23“十三五”碳排放權交易對工業部門減排成本的影響 59 2022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24“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展望 60 全國碳中和目標下各省碳達峰路徑展望 25 2017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61 邁向碳中和的電力行業 CCUS 發展行動 26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2016 回顧與 2017 展望 62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27 我國共享出行節能減排現狀及潛力展望 6
26、3 全球變暖對我國勞動力健康影響評估 28 我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現狀及發展趨勢展望 64 中國上市公司碳減排行動指數研究報告 29 2017 年我國碳市場預測與展望 65 2022 年中國能源經濟指數研究 30 新時代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 66 省級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2012-2022 年)31 2018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67 中國電力部門省際虛擬水流動模式與影響分析 32 2018 年石化產業前景預測與展望 68 2023 年國際原油價格分析與趨勢預測 33 新能源汽車新時代新征程:2017 回顧及未來展望 69 中國碳市場回顧與最優行業納入順序展望(2023)34 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處置現狀、趨勢及對策 70 我國 CCUS 運輸管網布局規劃與展望 35 我國碳交易市場回顧與展望 71 全球變暖下區域經濟影響評估 36 新貿易形勢下中國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 72 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能源發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