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2019中國音樂人報告(6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傳媒大學:2019中國音樂人報告(63頁).pdf(6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1 中國音樂人報告 2019 報告人:張豐艷工作小組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 二 0 一九年十月 2 目 錄 一、概況 . 4 (一)報告緣起 . 4 (二)報告綜述 . 5 (三)重要發現和結論 . 6 二、音樂人全景圖 . 8 (一)音樂人畫像 . 8 1. 音樂人群體生機勃勃 . 8 2音樂人超八成是男性 . 8 3. 居住地選擇廣泛而分散 . 9 (二) 音樂人職業特征 . 10 1. 表演、創作型音樂人占半壁江山 . 10 2. 全職音樂人占比僅有一成 . 11 3. 音樂風格以流行為主,民謠、嘻哈、電音逐步崛起 . 11 4. 流媒體孵化大量新音樂人誕生 . 12 三、
2、音樂人生存和收益情況 . 13 (一)整體收益情況 . 13 1近半數音樂人月收入不足兩千元 . 13 2音樂人創收渠道豐富,直播收益令人矚目 . 14 3. 對比五年前,近六成音樂人收入呈現增長 . 15 4音樂人收入滿意度有待提高 . 16 (二)線上收益情況 . 17 1五成以上的音樂人通過平臺實現創收 . 17 2. 騰訊系平臺成就多數音樂人獲取音樂收益 . 17 3. 網易云音樂分成工具 “云豆”普及率仍需提高 . 18 4. 六成音樂人從直播獲益,直播音樂人增速迅猛 . 18 (三)線下收益情況 . 19 1音樂人演出收益不樂觀 . 19 2現場演出后續收益有待拓展 . 21 四、
3、 音樂人與互聯網音樂平臺 . 22 (一)音樂人與流媒體音樂平臺 . 22 1音樂平臺已被音樂人廣泛接納 . 22 2平臺激發音樂人的創新創作力 . 23 3平臺提高知名度的方式以口碑積累為主、全媒體推廣為輔 . 24 4音樂人普遍認可平臺的使用便利性,期待提升分成能力 . 24 5音樂人選擇平臺時最看重推廣能力 . 25 6平臺自身推薦算法是作品得到推廣的主要方式 . 25 7平臺扶持計劃初有所成,獎勵持續性與選拔標準期待改進 . 26 8主流平臺頭部音樂人畫像 . 27 9. 騰訊系優于服務、網易云優于精準 . 29 10. 抖音增長力強勁,蝦米、快手也頗受關注 . 29 11主流平臺的實
4、際推廣效果與音樂人的主觀認知存在差異 . 30 (二)音樂人與網絡直播 . 32 3 1音樂直播態度褒貶參半 . 32 2創作時間受擠壓和專業性缺乏令音樂人對直播平臺望而卻步 . 33 3快手、全民 K 歌直播收益高,入駐量具顯著優勢 . 33 4超八成直播音樂人未與公會簽訂協議 . 34 五、音樂人與現場演出 . 35 (一)音樂人演出整體情況 . 35 1市場有待培育,僅有三成音樂人具備演出經歷 . 35 2北上廣音樂人演出機會居顯著優勢 . 36 3多樣演出風格培育多元音樂市場 . 38 4音樂人依托實力贏取平臺演出計劃 . 38 (二)音樂人現場演出宣傳與票務售賣 . 41 1全媒體宣
5、傳推廣演出票房,后續傳播力度不足 . 41 2演出門票售賣渠道多樣、觀眾來源分散 . 42 六、音樂人版權授權選擇傾向分析 . 42 (一)音樂人與版權代理組織 . 43 1. 音樂人的版權代理合作率僅占三成 . 43 2近半數音樂人不清楚自己授權的業務內容 . 43 (二)音樂人與集體管理組織 . 44 1. 近九成音樂人不是會員,音著協職能亟需普及 . 44 2. 音著協服務滿意度高達八成,近二成會員收益過萬 . 45 (三)音樂人與流媒體平臺的授權 . 46 1六成音樂人不理解平臺授權協議 . 46 2多數音樂人認可騰訊合作協議 . 47 3獨家協議簽訂覆蓋面低下 . 49 4索取授權的
6、強勢態度引發音樂人不滿 . 50 (四)音樂人對待侵權的態度與行為 . 51 1. 音樂侵權高發,近四成音樂人遭受侵權 . 51 2. 音樂人版權認知低下,對侵權心存期待 . 52 3音樂人缺乏版權知識教育普及 . 53 4半數音樂人無力獨自維權 . 53 5互聯網平臺維權助力成為首選 . 54 七、總結與建議 . 54 (一)音樂人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 55 1. 音樂人缺乏打造精品的物質保證 . 55 2. 音樂人缺乏為之效力的行業組織 . 56 3. 音樂人缺乏音樂表達的演出機會 . 59 (二)優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 60 1. 加強音樂版權教育,改善產業生態環境 . 60 2.
7、 加強音樂受眾教育,建立良好創作循環 . 61 3. 培養音樂產業服務型人才,打造優質產業生態 . 62 附件:工作人員名單 . 63 4 一、概況 (一)報告緣起 隨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黨十八大“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十九大以“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等戰略的提出,文化產業作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依據、 衡量國民綜合素質以及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 其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年來, 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逐年提高, 文化產業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18年, 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 文化產業的GDP占比也由2004年的2.15%、2
8、012 年的 3.36%提高到如今的 4.30%1。 音樂文化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門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藝術。 由于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以及大眾對于音樂藝術的訴求不斷加深, 音樂文化與大眾消費市場逐漸結合,借助高速發展的傳媒技術手段,生產出帶有商業屬性的音樂產品,形成了音樂文化產業。音樂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產業鏈長、關聯產業多、滲透力強,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儼然成為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朝陽產業。2018年中國音樂產業報告表示,中國音樂產業包括核心層、拓展層、關聯層在內的產業產值,已經達到 3470.94 億元,占文化總產值的 92,其中以音樂
9、演出、數字音樂為核心的音樂消費活力進一步彰顯, 實現了高于同期 GDP 增速的快速增長, 體現出音樂產業實現穩定、 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視聽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因此成為文化產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天鵝湖 、 睡美人 、 胡桃夾子等,憑借動人的音樂藝術,使舞劇成為久遠傳播的文化載體和傳世精品; 宮崎駿獨具魅力的動畫成就離不開高雅脫俗、 純真大氣的動畫配樂,久石讓以獨特的雋永之氣,畫龍點睛地使影片帶有人性魅力;電影泰坦尼克號原聲帶在美國公告牌唱片銷量排行榜上取得 16 周連莊紀錄, 全美銷售了 1018 萬張, 世界銷量超過 3000 萬張;中國影視音樂盡管成本
10、低下,但音樂助力作品廣為傳播的案例屢見不鮮, 2014 年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宣傳曲小蘋果 ,2017 年的前任 3:再見前任中的體面 , 西虹市首富的插曲卡路里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題曲涼涼 ,首首播放過億的洗腦神曲,都成為影片的營銷利器。 2019 年,更是凸顯了音樂對文化產業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8 項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中,3 部是以音樂為題材的作品,最終桂冠殊榮也落在音樂作品之上。音樂產業創作與生產的音樂產品,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滿足人們享受精神生活的需求;音樂產業中的優秀作品,成為音樂受眾的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改 12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國家
11、統計局: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逐年提高 http:/ 5 造受眾的審美結構與審美能力,激活受眾的審美自覺,體現了人文教育、傳承文明和傳播文化的社會價值。 音樂人是音樂創作的主體,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音樂人的生存狀況,以及音樂人進行創作的物質保證、精神支持等外部環境,音樂作品健康的傳播環境,都對中國音樂生產的質量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長期以來,音樂人的生存狀況和創作情況都不容樂觀,音樂的價值被弱化甚至被淡忘。在依靠磁帶和 CD 傳播的實體唱片時代,盜版的泛濫嚴重侵犯了音樂人的版權, 大批優秀的音樂創作者難以維持生計。 互聯網時代更是徹底顛覆了音樂作為創作商品的價值邏輯,濃縮在單位時間的音
12、樂創作沒有得到價值肯定,音樂的價值被忽視,音樂人生存狀況更為艱難。作為音樂產業的造血者,核心內容的締造者,音樂人的生存狀況亟需被關注并得到改善。 在歐美國家,音樂人的商業價值呈現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集體管理組織,依托于產業生態各環節的合作運營。 集體管理組織代表著廣大音樂創作者, 幫助他們管理智慧創作的權益,幫助他們呼吁并處理與相鄰產業不和諧的關系,為廣大音樂人爭取利益。因為時間長、公信力高、影響力廣,受到音樂人的廣泛信任并授權,音樂集體管理組織成為音樂人主張權益的重要機構。相比之下,中國音樂集體管理組織成立時間短、音樂人版權意識弱、對集體管理組織認知低下,導致中國音著協授權會員規模小、收益不高、
13、運營成本高、與關聯產業談判話語權受到極大影響,在音樂人的服務工作中,常常力不從心。提高音樂人版權意識、為廣大音樂人提供相應的版權教育,也成為關于音樂產業繁榮興衰、重要且緊迫的工作。 本報告在 2018 年度音樂人生存現況與版權認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的基礎,依托于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和音樂財經,收集大量一線音樂人調查反饋,深入研究當下音樂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況, 音樂人在互聯網時代對音樂平臺及網絡直播的態度與選擇偏好,音樂人與所獲取的演出機會及營銷意識, 音樂人的版權認知程度與面對侵權的具體行為, 音樂人的授權選擇及授權行為的影響因素。 期待借助對音樂人生存現狀與發展情況的了解, 探討基于改
14、善音樂人創作環境的政策措施,以期能幫助加快中國音樂產業前進的腳步。 (二)報告綜述 近年來,中國音樂產業飛速發展,盜版比例迅速下降,付費意識逐步提高,產業環境不斷改善。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全球音樂報告于 2017、2018 連續兩年對中國的音樂產業對中國音樂產業的騰飛表示驚訝,并進行“關注中國:中國的潛能被流媒體釋放”和“關注中國:國內機遇與海外機遇并存”的聚焦報道,中國音樂產業的快速發展受到了國際領域的廣泛關注。 早在 2009 年, 中國音樂產業全球排名 39 名, 近年來的產業進步有目共睹。自 2015 年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上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以來,大規模盜版音樂下線
15、,版權價值受到各大平臺的空前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合法的版權買賣、授權和轉 6 授權, 在行政部門的有力監控下逐漸形成版權流通的循環, 網絡音樂聆聽平臺步入內容正版化時代,盜版比例從此前的 99%下降為 4%。與此同時,數字專輯、付費音樂包、音樂 VIP會員、音樂周邊、音樂直播虛擬禮物等商業模式的推廣,令用戶開始逐漸理解音樂付費,理解音樂價值與音樂產業良性發展的循環。 據 2019 年 4 月最新發布的 2019 年全球音樂報告 ,中國音樂產值再創新高, 排名升至全球第七。 但如果對比全球主流音樂平臺的音樂付費比例,中國仍有很大差距。據騰訊音樂娛樂(TME)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截至 2019 年第
16、二季度,在線音樂付費用戶數為 3100 萬,盡管音樂付費比例同比增長 33%3,音樂付費率僅有 5.2%。而全球最為普及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商 Spotify 的付費率為 46.3%4,相差了 40 多個百分點??梢?,中國音樂市場仍具有巨大的潛力等待開發。 本報告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選取了 40 多位不同省市、不同國家的種子音樂人進行面對面的深入采訪,訪問內容涉及音樂人收入情況、在線上平臺授權情況、作品創作和發布情況、線上線下演出情況、直播平臺選擇與收益情況、音樂人的版權認知、版權教育與侵權糾紛等問題。 本報告的主要調查對象為音樂產業創作環節的核心工作者, 包括詞曲作者、唱作人、歌
17、手、編曲制作人、錄音師、混音師、DJ 等。借助于騰訊音樂人平臺、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及音樂財經等社交媒體賬號的投放支持,同時配合 100 位音樂人的深入采訪,最終回收問卷 5720 份,有效問卷 5493 份。 報告分為八個版塊, 除綜述部分外, 正文內容分別為音樂人全景圖、 音樂人收益情況、音樂人與互聯網音樂產業鏈、音樂人與現場演出、音樂人的作品授權選擇趨向分析、音樂人的版權意識,與最終整體情況的總結分析。報告嘗試基于對音樂人的調查和采訪,描述音樂產業創作主體的現狀,梳理產業的問題與挑戰,并為產業未來提出未雨綢繆的發展建議。 (三)重要發現和結論 1. 互聯網點燃創作激情互聯網點燃創作激情,
18、新生音樂人數量倍增新生音樂人數量倍增 有 62%的音樂人發行第一首單曲迄今不滿一年, 有近八成的音樂人目前為止創作的完整單曲數在 10 首以下,在流媒體平臺上活躍的音樂人大多入行不久。近年來互聯網音樂平臺的發展,為音樂人提供了展示的平臺窗口,溝通了音樂人與聽歌人之間便捷的橋梁,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加入互聯網音樂平臺。 2. 頭部音樂人中頭部音樂人中半數為新人半數為新人 本次報告描繪出了各平臺頭部音樂人的畫像特征。令人吃驚的是,平臺的這些頭部音樂人中,并非以是行內元老為主,入行不足 3 年的新生力量占了一半多。這表明了平臺在挖掘、幫助具有才華的音樂人,和推廣出色音樂作品的工作上具有極高效能。
19、3騰訊音樂公布 2019 年第二季度財報,核心業務增長持續強勁中國青年網http:/ 4 https:/ 7 3. 五成以上的五成以上的音樂人收入處于增長狀態音樂人收入處于增長狀態 隨著版權環境的改善,音樂人收入有所增長。從業五年以上的音樂人中,近 55%的音樂人表示收入有所增長,收入增長 20%以上的音樂人占比 32%。音樂產業的回暖給音樂人帶來了希望。 4. 半數音樂人從流媒體平臺半數音樂人從流媒體平臺獲得收益獲得收益 從已經在流媒體平臺發布作品的音樂人得知,超過半數的音樂人從平臺得到過經濟利益。盡管收益金額不高,但流媒體平臺為擴大音樂人收入結構展現了新的可能。 5. 流媒體平臺流媒體平臺
20、解放了解放了音樂人居住地選擇音樂人居住地選擇制約制約 根據去年的報告,有八成音樂人居住在一線城市,但這種居住密集的特點正逐漸被互聯網的便利性所稀釋。近兩年流媒體平臺蓬勃發展,本次調研報告發現,如今音樂人在居住地選擇上廣泛而分散,27%的音樂人住在二線城市,46%的音樂人住在三、四線小城市。體現出音樂人生活意識的轉變以及音樂產業在地域格局上全面發展的推進。 6. 僅三成音樂人有演出經歷僅三成音樂人有演出經歷 調查顯示僅有三成音樂人有過演出經歷(包含了餐館酒吧、livehouse、大型音樂節三種不同規模的演出場所),且有穩定演出機會的音樂人集中在發達地區,二線及以下城市的演出市場尚未形成規模,觀眾
21、消費習慣需要培養。 7. 直播接納程度迅速直播接納程度迅速升溫并成為升溫并成為重要收益來源重要收益來源 今年,從未直播過的音樂人占比從去年報告顯示的八成縮減到了六成,且音樂人對直播不再抱有抵觸情緒,而是保有期待。這是因為大多數音樂人看到了直播優秀的變現能力。頭部音樂人中有 18%主要依靠直播獲得收入,在全部音樂人群體中也有 16%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音樂直播。 8. 半數音樂人簽署半數音樂人簽署并未讀懂的并未讀懂的授權協議授權協議 “點擊同意”流媒體音樂平臺提供的服務與授權協議是音樂人上傳作品的必經之路,但半數的音樂人并不能完全理解這些協議的內容。 8 二、音樂人全景圖 (一)音樂人畫像 1. 音
22、樂人群體生機音樂人群體生機勃勃勃勃 圖 2.1.1 音樂人年齡結構分布圖 調查數據顯示,音樂人群體以青少年為主,總體呈現低齡化,18 歲及以下的音樂人占37%,19-24 歲的音樂人占 32%。30 歲以下的音樂人總占比高達 84%,音樂人作為音樂產業發展的核心群體和創意群體,呈現出青春、生機和活力。 2音樂人超八成是男性音樂人超八成是男性 9 圖 2.1.2 音樂人性別結構圖 音樂人的性別結構顯示,男性音樂人比重高達 82%,而女性音樂人僅有 18%。這種性別傾斜的現象在國際范圍內普遍存在,IFPI 發布的2018 全球音樂報告中,全球十大唱片藝人里僅有兩名女性、 全球十大數字單曲僅有三首是
23、由女性演唱、 全球十大專輯也僅有兩張是由女性歌手發行。5另外,Buzzangle 發布的2018 年終音樂報告中 ,發行銷量排名在前25 的流媒體專輯中僅有四名女歌手。6 這種現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產業的供需關系。 包括音樂、 影視等分支的整個文化產業中,粉絲群體普遍以女性為主,男性音樂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女性粉絲關注及追捧。在粉絲經濟的商業邏輯下,音樂公司包裝、推出男歌手更易獲得成功。當然,本次調查數據在音樂人性別構成的上的這種表現也與整個音樂人群體的職業構成有一定關系。 本調查顯示音樂人中超過六成的職業角色是歌手及唱作人, 如前述, 粉絲經濟和性別傳播會導致行業內男歌手、男性偶像團體的大
24、量涌現。 本次調查發現,在參與調查的全部男性音樂人中,有 61%是入行不滿一年的新人,其中有 67%的職業身份是歌手及唱作人,這兩組數據同比高于女性音樂人約 10 個百分點。連續對比近 5 個月內百度公布的明星網絡影響力指數排行榜(華語歌手部分)可以發現,前十位通常有八、九位都是男歌手,女歌手只有一到兩位。其中男歌手絕大部分是來自選秀、偶像團體等快速造星模式, 如此可想見目前華語歌壇的市場需求將會吸引更多男性新人加入從而進一步擠壓女歌手的生存空間。 3. 居住地選擇廣泛而分散居住地選擇廣泛而分散 圖 2.1.3 音樂人居住地分布情況圖 5 來源:https:/www.ifpi.org/ 6 來
25、源:https:/ 10 根據調查數據,音樂人居住地選擇廣泛而分散,除了北京單座城市就擁有可觀數量的音樂人之外, 二線及以下城市的音樂人數量合計占到了七成以上。 相比于去年報告顯示的音樂人在一線城市的高居住度, 今年音樂人在居住地上的特征體現出了音樂人生活意識的一定轉變以及音樂產業在地域格局上全面發展的進一步推進。 流媒體平臺的發展為音樂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便捷的工作條件, 因此大量音樂人選擇居住在生活成本較低的二、 三線城市。另外,數據顯示,有 46%的音樂人都居住在三、四線小城市,這種地域特征一方面來源于流媒體平臺的成熟發展、音樂制作技術和成本門檻的降低,另一方面也要歸功于全民 K歌、
26、唱吧、快手、抖音等音樂相關互聯網產品的發展,這類用戶定位在中國二級以下地區的產品極大程度上激發了小城市和鄉村地區在音樂產業方面的潛力。 (二) 音樂人職業特征 1. 表演、創作型音樂人占半壁江山表演、創作型音樂人占半壁江山 圖 2.2.1 音樂人職業類型結構圖 在調查對象中, 以唱作人、 歌手為代表的帶有表演者身份性質的音樂人占比超過六成,以唱作人、詞曲作者為代表的創作身份音樂人占比超過五成。相比于去年的音樂人報告,創作身份的音樂人占比從 46%上升到了今年的 67%,唱作人、制作人這類對個人全面素質要求較高的音樂職業的總共占比從 31%上升到了今年的 38%。音樂市場對音樂資源的發掘以及對原
27、創音樂的重視推動了創作型、 復合型音樂人的發展與自我成長, 音樂市場的原創意識在逐步提升,顯現出中國原創音樂發展的勃勃生機。 11 2. 全職音樂人占比僅有一成全職音樂人占比僅有一成 圖 2.2.2 音樂人行業內從業類型分布圖 可以看到全職音樂人僅有 12%, 學生身份音樂人占比超四成, 兼職做音樂仍舊是大多數音樂人的現狀。即便去除所有學生群體的受訪者,發現音樂行業的兼職音樂人占比仍高達80%,其中非音樂行業的兼職音樂人為絕大多數,占比近 60%。音樂人收入微薄,全職音樂人生存艱辛, 多數多音樂懷有熱情和美好向往的音樂人不得不兼職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以支持音樂事業的發展。 3. 音樂風格音樂風格
28、以以流行為主流行為主,民謠、嘻哈、電音逐步崛起,民謠、嘻哈、電音逐步崛起 圖 2.2.3 音樂人風格分布圖 調查數據顯示,音樂人的音樂風格以流行為主,但其他音樂風格也比較可觀的比例。流行作為大眾文化最為接受的音樂風格, 毋庸置疑會成為影響大部分音樂人創作時的風格選擇。 12 不過近年來, 獨立民謠、 二次元文化、 古風文化的發展, 音樂類綜藝節目的推陳出新等因素,也使得多種音樂風格逐漸在中國音樂市場中突破圈層, 不斷生長。 但與音樂產業發達的美國相比,中國音樂在風格上的多元化發展仍不足夠。Buzzangle2018 年終音樂報告顯示,美國音樂專輯消費中,嘻哈風格以 21.7%的比例占比第一,流
29、行風格以 20.1%的比例居于第二。7相較之下,中國音樂人和聽眾的風格選擇上則在流行之外產生了較大的斷層。 4. 流媒體孵化大量新音樂人誕生流媒體孵化大量新音樂人誕生 圖 2.4.1 音樂人從業時間分布圖 調查數據顯示, 有 62%的音樂人發行第一首單曲迄今不滿一年, 另有近八成的音樂人目前為止創作的完整單曲數在 10 首以下,發現單曲數量超過 20 首的音樂人僅有 11%,可見在流媒體平臺上活躍的音樂人大多入行不久。音樂人群體尾部線條狹長,人數體量較多。近年來互聯網音樂平臺的發展, 為音樂人提供了展示的平臺窗口, 溝通了音樂人與聽歌人之間便捷的橋梁,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加入互聯網音樂平臺。
30、 7來源:https:/ 13 三、 音樂人生存和收益情況 (一)整體收益情況 1近半數音樂人月收入近半數音樂人月收入不足不足兩千元兩千元 圖 3.1.11 音樂人月收入數額結構分布圖 為更準確地了解音樂人的收益狀況,本報告音樂人收益部分排除了學生群體。調查顯示,近半數非學生音樂人的稅前月收入在 2000 元以下,有四分之一的音樂人稅前月收入維持在 2000-4999 元的水平,月收入能達到 8000-1 萬元的僅占 5.89%,而月收入能達到 1 萬元以上的則只有 9.3%。 圖 3.1.12 區域音樂人月收入分布圖 音樂人收入受地區整體經濟水平影響。從三四線城市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各區間
31、 14 的音樂人收益呈遞增趨勢。以月收入不足兩千的音樂人為例,北、上、廣三地收入低于兩千的音樂人占比在 30%上下,而三、四線小城市中的音樂人超過 52%收入較低。收入在 8000元以上的同理,三、四線中小城市僅占比 7.6%,而在北、上、廣三地收入到達 8000 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 35.5%、36.4%和 23.2%,人數占比遠高于三四線城市。 2音樂音樂人創收渠道人創收渠道豐富,豐富,直播收益令人矚目直播收益令人矚目 圖 3.1.2-1 音樂人行內收益來源統計圖 互聯網時代豐富了音樂人的收益來源。調查顯示,音樂演出、音樂教育、音樂直播、唱片銷售(含數字專輯銷售)、版稅(創作后續收益)、詞
32、曲創作(一次性買斷)、音樂制作(編曲、錄音、混音)、錄制演唱/演奏歌曲 demo、廣告歌曲等均為音樂人獲取收益的渠道。其中,音樂制作(編曲、錄音、混音)與音樂直播相對所占比重略高,唱片銷售(含數字專輯銷售)所占比重最低。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迅速,音樂直播已形成成熟商業模式。國外雖也存在音樂直播,但主播與平臺的主要收益還依靠用戶的會員、訂閱,以 Periscope 為例,大部分用戶還是更多地以社交為目的進行直播, 用戶在進行直播時不會得到實在的收益, 海外的直播目前還停留在內容分享的層面。相比之下,為主播打賞、送禮物從而使主播獲得分成收益的方式和成熟的商業鏈,不乏是音樂人創收的新渠道
33、,值得國際市場借鑒。 15 圖 3.1.2-2 音樂收益在個人年度總收入中的占比統計圖 雖然音樂行業內獲取收益的渠道多樣化, 但僅靠音樂收入無法為音樂人提供生活保障。音樂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 100%的僅有 6%, 58%的音樂人音樂收入僅占總收入的 0-5%, 可見,音樂收入無法成為音樂人全部的收入來源及生活保障。 大多數音樂人在也深入采訪中向調查組表示,音樂對他們來說僅僅作為愛好和夢想,對于靠音樂獲取收益維持生計并不抱希望。 3. 對比五年前,近六成對比五年前,近六成音樂人收入音樂人收入呈現呈現增長增長 圖 3.1.3 音樂人收入五年增長率統計圖 隨著版權環境的改善,音樂人收入有所增長。從業
34、五年以上的音樂人中,約有 54%的音 16 樂人表示收入有所增長,其中收入增長 20%以上的音樂人占比 32%。音樂產業的回暖給音樂人帶來了希望。 4音樂人收入滿意度有待提高音樂人收入滿意度有待提高 圖 3.1.4 音樂人收入滿意度統計分析圖 在受訪的全部音樂人中,對目前自己收益很滿意的占總人數 18%,基本滿意的占 19%,整體的滿意率為 37%,沒有達到半數,并非一個理想的結果。仍有近五分之一的音樂人對自己的收益持非常不滿意的態度,整體的滿意度仍有待提高。 調查顯示, 對收入表示滿意的音樂人具備以下特征: 有 29%居住在北上廣、 成都等一線、新一線城市,其中大部分是二線及以下城市的居民;
35、有 67%的音樂人職業身份是歌手和唱作人;僅 21%的音樂人月收入在八千元以上,而有 65%的音樂人收入不足五千元;80%的音樂人入行不滿 3 年。 17 (二)線上收益情況 1五成以上的音樂人通過平臺實現創收五成以上的音樂人通過平臺實現創收 圖 3.2.1 音樂人在流媒體平臺得到的收益結構圖 從已經在流媒體平臺發布作品的音樂人得知,超過半數的音樂人從平臺得到過經濟利益。 數據顯示, 從平臺得到過收益的音樂人, 年收益在 1-99元這個區間的比較多, 為 24.45%,從采訪得知,多數音樂人 APP 后臺的收益顯示,為無收益和個位數,收益在幾百元的已經是一個較高的收入水平。 音樂受眾付費意識低
36、下, 應成為流媒體平臺主要營收的付費訂閱占比不高,導致音樂人從流媒體的收入分成仍舊不高。 2. 騰訊系平臺騰訊系平臺成就多數成就多數音樂人音樂人獲取音樂收益獲取音樂收益 圖 3.2.2 “獲取收益最多的平臺”調查數據分布圖 從音樂人收益來源的調查發現, 對比騰訊音樂人平臺 (QQ 音樂、 酷狗音樂、 酷我音樂) 、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咪咕音樂、Echo 回聲、抖音、5sing 等眾多平臺,通過騰訊音樂人 18 獲取收益的音樂人占比 45%,其次為網易云音樂,音樂人數量占比 31%。 3. 網易云音樂網易云音樂分成工具分成工具 “云豆”“云豆”普及率仍需提高普及率仍需提高 圖 3.2.3 網易
37、云“云豆”功能認知度調查 網易云音樂推出了幫助音樂人獲得廣告分成的“云豆”功能。調查顯示,69%的網易云音樂人,知道“云豆”功能,但經常使用這個功能的僅有 7%,多數網易云音樂人不使用或不完全了解“云豆”功能?!霸贫埂惫δ苤荚趲椭魳啡送ㄟ^流媒體音樂服務變現,并試圖通過提升作品在平臺上的廣告位來擴大受益音樂人的知名度, 是平臺實現與音樂人互利共贏有意義的業務嘗試。 4. 六成音樂人從直播獲益,直播音樂人增速迅猛六成音樂人從直播獲益,直播音樂人增速迅猛 圖 3.2.4 參與直播的音樂人收入數據 相比于 2018 年僅 18%的音樂人涉足直播, 2019 調查發現, 37%的音樂人有過直播行為。
38、19 在曾做過直播的音樂人中,60%的音樂人表示曾經獲取過收益,且年收益達到千元以上的音樂人占比 46%,少數音樂人通過直播獲取的年收入在 50 萬甚至 100 萬元以上。音樂人對直播的接納程度和通過直播獲得的收益在今年內有顯著且正向的變化。 (三)線下收益情況 1音樂人音樂人演出演出收益收益不不樂觀樂觀 圖 3.3.1-1 小型演出的收入情況統計圖 在參與過餐廳、酒吧駐唱等小型現場演出的受訪者中,每年的演出場次在 10 場以下的占比 67.6%,演出場次在 11-20 場的占比 8.1%,30-50 場的為 7.8%,也有 16.4%的受訪者,演出場數在 50 場以上。而每年音樂人通過餐廳、
39、酒吧駐唱等小型演出獲取的年收益大多在5000 元以下,占比高達 69%。通過小型演年收入達到萬元的僅占 15%,年收入達 10 萬元的占比 5%。依靠線下小型演出的整體收益情況不樂觀。 20 圖 3.3.1-2live house 演出收益情況圖 而 Live house 現場演出情況則更不容樂觀。只有 10%的受訪者有 Live house 的現場演出經歷,其中共有 51%的音樂人每年 Live house 演出場次在 10 場以下,超過 10 場演出的僅占 18%。每年音樂人通過 Live house 演出獲取的收益也整體低下,年收益不足 500 元的占比 41%,年收益達到 5000 元
40、以上的占比 35%。調查組通過深入采訪得知,由于收到場地、資金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行業內 Live house 演出基本是“熟人帶熟人”的模式,并且很難通過 Live house 演出獲益,有些時候甚至會賠錢。收益的組成部分,也是以酒水為主、門票為輔,音樂人參與 Live House 演出經常需要自費食宿、額外付出排練、彩排。 圖 3.3.1-3 大型演出收入情況統計圖 僅 12%的音樂人進行過大型現場演出(音樂節、大型演唱會等),并且多數人的演出頻次只能維持在每年 1-3 場,占 62%。另外,每年這種大型現場演出從排練到最終演出給音樂人帶來的年收益能達到萬元級別僅占 29%, 多數音樂人大型
41、演出收入在 2000元以下的水平。 21 同樣, 調查發現, 在一些大型的演唱會中, 樂手的收入與主唱存在較大差距, 除正式演出外,樂手很難從排練中獲取收益,樂手的價值被忽略。一位知名的一線樂手在采訪中表示,大家都覺得他挺有名, 但實際上收益難以啟齒, 因為樂手在演出中的收入甚至不及主唱的二十分之一,加上配合免費彩排的時間付出,實際一場演出的收益不高,生存維堅。 2現場演出后續收益現場演出后續收益有待拓展有待拓展 圖 3.3.2 演出所獲后續收益情況統計圖 在對現場演出進行后續宣傳的 483 位音樂人中, 47%的音樂人并未從后續宣傳中獲得收益,在獲取到收益的 255 位音樂人中,47%的人能
42、夠得到千元以上的收益,另 27%的音樂人每場演出后續收益僅在 200 元以下。 在美國等成熟的音樂市場,一場演出的后續收益能達到票房收入的 37%。8例如獨立樂隊 Pomplamoose 的巡演收入里,有 22%的收益來自于演出周邊(帽子、T 恤、CD、海報等)的售賣, 周邊售賣在 2014 年度為該樂隊賺到了 29714 美元。 9我國音樂演出市場尚未完全打開,整體產業鏈也不夠成熟,演出仍然存有多元的收益來源留待開發。 8 來源:https:/ 9 來源: https:/ 22 四、 音樂人與互聯網音樂平臺 (一)音樂人與流媒體音樂平臺 1音樂平臺已被音樂人廣泛接納音樂平臺已被音樂人廣泛接納
43、 圖 4.1.1-1 音樂人在平臺上傳單曲數量統計圖 調查得知, 53%的音樂人曾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流媒體平臺。其中上傳單曲數量在 20首以下的占比 44%。流媒體平臺的蓬勃發展刺激更多的具有創作能力的音樂從業者走上發行作品的道路。47%的受訪者沒有親自在流媒體平臺上傳過自己的單曲,其中“不想上傳”的音樂人僅占 19%。調查得知,這類作品往往會通過其他版權所有者上傳進而得以在流媒體平臺上傳播。音樂人普遍樂于使用音樂流媒體平臺,平臺本身已經成為音樂作品發布、傳播的主要陣地。 23 圖 4.1.1-2 未在平臺上傳單曲的原因統計圖 六成以上音樂人在平臺十分活躍。 42%的音樂人經常通過評論、 動態
44、等方式和粉絲互動,50 %的音樂人會在平臺上聽音樂、創建歌單,20%的音樂人經常在互聯網發布視頻、電臺等其他內容。同時音樂人也表示,他們會經常在平臺上聽其他音樂人的新作品,以期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由此可見,流媒體音樂平臺對音樂人來說集合了發行、傳播、推廣、交流、學習等多方位的功能。 2平臺激發音樂人的創新創作力平臺激發音樂人的創新創作力 圖 4.1.2 翻唱作品在上傳單曲中的占比統計圖 在調查音樂人上傳的翻唱歌曲占全部作品的比例中, 65%的音樂人上傳的翻唱作品在 10% 24 以下,而上傳作品全部為翻唱歌曲的音樂人只有 5%。另外,在受訪者的職業構成中發現,5493 份的有效問卷,職業為單純翻
45、唱歌手音樂人僅 100 位,占有效調查總量的 2%。音樂人在流媒體平臺上傳的更多是原創作品。 互聯網激發了音樂創作激情, 使更多音樂人走上了原創道路;同時,QQ 音樂、蝦米音樂等平臺禁止入駐音樂人上傳翻唱作品以規避侵權風險,也是重要的原因。 3平臺提高知名度的方式以口碑積累為主、全媒體推廣為輔平臺提高知名度的方式以口碑積累為主、全媒體推廣為輔 圖 4.1.3 音樂人了解平臺的渠道方式統計圖 音樂平臺自身推廣的渠道豐富,音樂人了解音樂平臺的途徑多元。業內口碑成為重要的選擇原因,39%的受訪者選擇“音樂人推薦”;40%的受訪者選擇“主動在網上搜索”。平臺做好自身服務建設,真正成為音樂人的賦能者、助
46、力者,建立行業好口碑,是平臺得以生存的重要保證。 4音樂人普遍認可平臺的使用便利性,期待提升分成能力音樂人普遍認可平臺的使用便利性,期待提升分成能力 圖 4.1.4-1 音樂人平臺滿意度調查統計圖 圖 4.1.4-2 平臺滿意原因統計 在音樂人對平臺的滿意度調查中, 持滿意態度的音樂人占整體的 68%, 選擇不太滿意和 25 不滿意的音樂人占 15%和 4%。令音樂人表示滿意的首要因素是“使用方便”,其中 1313 的受訪者選擇了“發布、管理作品方便”、913 的受訪者選擇了“查看數據方便”。因平臺收益回報不高,收入結算、分成等,并未成為音樂對平臺感到滿意的主要原因。 5音樂人選擇平臺時最音樂
47、人選擇平臺時最看重看重推廣能力推廣能力 圖 4.1.5 音樂人平臺選擇喜好因素調查 音樂人在選擇平臺時最看重推廣能力,其次是對音樂人的經濟回報能力和平臺使用操作是否方便。其中,平臺的推廣能力是音樂人最為重視的首要因素,63.4%的受訪者表示選擇平臺因為其“推廣能力強”。平臺有力的推廣手段能幫助音樂人更有效的找到自己的市場和聽眾,這是音樂人在行業內展開其他活動的基礎。 6平臺自身推薦算法是平臺自身推薦算法是作品作品得到推廣的主要方式得到推廣的主要方式 圖 4.1.6 音樂人作品推廣方式統計 音樂人在平臺上的自己推廣主要依靠平臺的推薦算法,48.9%的音樂人表示自己“沒有 26 特別做什么,歌曲自
48、然被推薦給了聽眾” ,另有 33.9%的音樂人通過“在平臺發布動態”推廣自己的作品。依靠公司、團隊、專欄作者、歌單達人等第三方推廣的音樂人占比不高。數據同時也可以反應以獨立音樂人為主的被試群體, 可能因為宣發成本高昂, 選擇依靠第三方推廣的比例較小。因此通過細分算法,為音樂人找到匹配的受眾群體,成為平臺發現好作品、發現優秀音樂人的重要責任。 7平臺扶持計劃初有所成,獎勵持續性與選拔標準期待改進平臺扶持計劃初有所成,獎勵持續性與選拔標準期待改進 圖 4.1.7-1 平臺獎勵扶持計劃參與度調查圖 調查發現,多數音樂人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推廣宣傳較為困難,平臺肩負著發掘優秀音樂人和音樂作品的重任。201
49、4 年,蝦米推出尋光計劃,2017 年,騰訊音樂與網易云先后公布了該品牌旗下的音樂人計劃, 此后有多家平臺先后展開過多個面向音樂人的獎勵和扶持計劃。 主流的音樂平臺在戰略上紛紛加碼原創音樂扶持, 平臺們在產業鏈的身份已經從純粹的渠道延展為包括宣傳、數據、收益管理、內容創造等更多環節,平臺版權意識的提升和版權成本的高昂敦促各平臺從“內容購買”向“內容生產”過渡。 調查發現, 自第一屆尋光計劃至今, 約 13%的在平臺上傳過單曲的受訪音樂人獲得過平臺支持的扶持計劃。其中,55.1%的受訪者參與過騰訊旗下產品發起的計劃,32.8%的受訪者參與過網易云音樂的石頭計劃,15.3%的受訪者參與過抖音音樂人
50、計劃。參與過各類扶持計劃的音樂人中,24.7%的音樂人粉絲量達到萬人以上,15. 8%的音樂人粉絲量達 5 萬人,音樂計劃對音樂人的推廣力度顯著。 27 圖 4.1.7-2 萬級粉絲量平臺獎勵計劃參者的平臺選擇分析 從采訪中發現,參與音樂人扶持計劃的多數音樂人表示,這些計劃對自己的知名度、作品點擊量產生了非常正面的影響, 在一段時期內能有明顯上升。 采訪中多位受訪者也表示,希望平臺可以公布獎勵計劃的選拔條件和評審標準, 為音樂人提供更多具有業界專業眼光的創作指導。 8主流平臺頭部音樂人畫像主流平臺頭部音樂人畫像 圖 4.1.8-1 音樂人粉絲量分布結構圖 從音樂人粉絲量調查中發現,粉絲量在萬人
51、以上的受訪者占比 14.1%,5 萬以上粉絲量的受訪者占比 6.7%, 而 10 萬以上粉絲量的受訪者僅占 4.5%。 流媒體平臺上的多數音樂人為 28 入行時間不長的新生力量, 超半數音樂人的粉絲量在五百以下。 本報告將粉絲量為 5 萬及以上的音樂人界定為頭部音樂人。分析頭部音樂人各類數據可以發現,符合篩選條件的 188位頭部音樂人具有以下畫像特征:年齡分布以年齡分布以中中青年男性為主青年男性為主,24 歲以下的青年音樂人占 40%,25-40 歲之間的中年人占 49%,其中有 83%都是男性;職業構成以歌手為主職業構成以歌手為主,歌手占比 43%,其次為唱作人、詞曲作者、制作人和 DJ 分
52、別占比 36%、6.4%、4.79%和 4.26%,音樂受眾對幕后從業者的尊重令創作群體成為頭部音樂人創造了基于;音樂風格流行音樂風格流行為主為主:流行具有明顯優勢,其次是民謠和爵士。 圖 4.1.8-2 頭部音樂人風格選擇統計圖 頭部音樂人收入情況良好, 主要來源為演出和直播頭部音樂人收入情況良好, 主要來源為演出和直播, 與腰部、 尾部音樂人不同的是,頭部音樂人的收入情況良好。月收入在 8000 元以上的音樂人占比 56%,其中月收入在一萬元以上的音樂人占比 43%。收入主要來源為音樂演出,其次是音樂直播。以音樂演出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音樂人中,月收入在 8000 元以上的占比 67%;在以直
53、播為主要收益來源音樂人中,月收入八千元以上占比 58%。 行業新生力量多。行業新生力量多。令人意外的是,頭部音樂人中,并非以是行內元老為主,入行 3 年以內的新生力量占半數以上。發行第一首單曲至今在三年內的音樂人占比 53%,其中入行少于一年的更占比 22.3%。新生力量在短時間內就獲得 5 萬以上的粉絲,意味著平臺在挖掘、幫助具有才華的音樂人,和推廣出色的音樂作品有極高效能。 平臺平臺簽約選擇更傾向于騰訊簽約選擇更傾向于騰訊。數據顯示,61%的頭部音樂人入駐了網易云音樂,81%選擇了騰訊音樂, 頭部音樂人普遍選擇同時入駐兩家主流音樂平臺。 在被調查的頭部音樂人中,僅有 37 位簽署了獨家協議
54、,占頭部音樂人整體的 20%,其中 67.6%的獨家協議簽訂者選擇了騰訊系平臺。 頭部音樂人擁有極具競爭力的流量, 但平臺獨家協議這種合作模式卻沒有成為他們普遍性的選擇,仍有 80%的頭部音樂人沒有選擇簽署獨家協議。演出及直播是這類音樂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原因之一,平臺對其回報不足構成利益吸引;另外,獨家協議會導致放棄一部分其他平臺的粉絲也是不愿簽署協議的重要原因。 29 9. 騰訊系優于服務、網易云優于精準騰訊系優于服務、網易云優于精準 調查音樂人在選擇流媒體音樂平臺時的偏好發現,受訪者有 49%入駐了網易云,有 74%入駐了騰訊音樂(包括 QQ 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采訪得知,非獨家音
55、樂人為擴大自身的作品傳播,通常會將作品上傳至多個平臺。 圖 4.1.9 音樂人平臺選擇偏好統計 5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騰訊音樂人平臺上傳的作品最多, 其原因是騰訊系產品的推廣能力、業內口碑、版權協議等方面的服務獲得了更多音樂人的認可。在網易云上傳作品數量最多的音樂人占 23.26%。從深度采訪中獲悉,音樂人選擇網易云的理由為網易云聽眾群體的喜好與自身音樂風格匹配度高,便于形成用戶粘性。 將音樂人對平臺服務比較滿意的原因進行關鍵詞詞頻提取,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關鍵詞 頻次 關鍵詞 頻次 關鍵詞 頻次 方便使用 285 經濟收益 96 尊重音樂人 48 推廣度 142 尊重版權 84 習慣使用
56、47 流量大 141 知名度 64 內容豐富 45 協議清晰 130 平臺大 50 正規 42 表 4.1.9 音樂人對平臺滿意原因關鍵詞詞頻表 10. 抖音增長力強勁,蝦米、快手也頗受關注抖音增長力強勁,蝦米、快手也頗受關注 除了上述騰訊、網易云兩家主力平臺外,蝦米、抖音、快手等平臺也受到了音樂人的關注,選擇入駐這些平臺的音樂人也不在少數。調查發現抖音和蝦米吸引了大量音樂人。訪問得知, 絕大多數音樂人在入行初期, 會將作品上傳至市面上所有平臺以期達到最佳推廣效 30 果。 圖 4.1.10 音樂人平臺選擇偏好統計 另外,一些音樂人選擇了“其他”,選項的回答中包括了百度、5sing、yst、唱
57、吧、全民 K 歌、B 站、豆瓣、咪咕、碎樂、火山小視頻、源音塘、喜馬拉雅、布谷鳥音樂人等等平臺,甚至還包括了一些海外的流媒體音樂平臺如 Soundcloud, Spotify, Tidal, Apple Music, Youtube 等等。 11主流平臺的實際主流平臺的實際推廣效果推廣效果與與音樂人的主觀認知存在差異音樂人的主觀認知存在差異 在調查音樂人對平臺推廣效果的認知和滿意度時發現,騰訊音樂人平臺獲得的正面反饋最多。 31 圖 4.1.11-1 各平臺推廣能力認可度統計 其中 QQ 音樂的推廣效果最受肯定,其次是酷狗音樂。這二者作為騰訊音樂旗下產品比較受音樂人認可,滿意度合計占比六成以上
58、。排位第三的是網易云音樂。另外可以發現,盡管各家平臺旗下的音樂人整體對平臺滿意度的評價正負皆有, 但騰訊系產品獲得的好評數量要遠高于負評。相反,其他平臺收到的正負評數量對比則沒那么懸殊,且大多負評要高于正評。結合前述,騰訊系產品優于其服務質量,從這里也可以得到印證。另外,在滿意度調查中平臺類別選擇了“其他”一項的數據也呈現出“滿意”與“不滿意”數值上的巨大對比,且持不滿態度的人數顯著較高,進一步篩選問卷答案內容可以看到, “其他”類別的平臺產品主要是例如“愛原創”、“布谷鳥音樂”、“星圖音樂”等不知名的小型音樂網站,也包含了“全民 K 歌”、“唱吧”、“抖音”等不以流媒體音樂服務為重心的新興平
59、臺。 圖 4.1.11-2 各平臺滿意度對比統計 從詳細數據顯示,盡管音樂人在主觀上更推崇騰訊系產品的推廣效果,但實際上對比騰訊音樂、 網易云音樂這兩家主流平臺音樂人各自的粉絲量可以發現, 雙方平臺的音樂人群體在粉絲量分布金字塔模型上差異極小,也就是說二者在市場上實際的推廣效果旗鼓相當。 圖 4.1.11-3 騰訊與網易云音樂人的粉絲量金字塔模型對比分析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滿意人數 不滿意人數 32 數據顯示,交叉對比 1023 位披露了在騰訊系平臺上粉絲量的受訪者,和 709 位披露了在網易云音樂粉絲量的受訪者提供
60、的數據可以發現: 騰訊方面, 粉絲量在 5 萬以上的頭部音樂人占其整體的 5.9%,粉絲量介于 5 萬和 1000 之間的中間力量占整體的 25.9%,粉絲量小于 1000 的比較多,占 70.7%,其中粉絲量兩位數以下的占到了 44.3%。 網易云音樂方面,粉絲量在 5 萬以上的頭部音樂人占整體的 4.2%,粉絲量介于 5 萬和1000 之間的中間力量占整體的 26.2%,粉絲量小于 1000 的占 71.9%,其中粉絲量兩位數以下的占到了 33.3%。 可以發現騰訊和網易云雙方的頭、 腰、 尾部音樂人數量的分布非常相似,粉絲量均值差別也不大。在數據的細微差異上,騰訊的頭部音樂人占比較網易云
61、高出 1.7個百分點,這可以看出騰訊平臺推廣能力在音樂人主觀認知上的顯著優勢。另外,騰訊平臺上粉絲量兩位數以下的音樂人占比要明顯多于網易云, 顯然騰訊音樂的主觀口碑上優勢吸引了許多新人入駐。 (二)音樂人與網絡直播 1音樂直播態度褒貶參半音樂直播態度褒貶參半 圖 4.2.1 音樂人對直播的態度調查統計 相比于 2018 年僅 18%的音樂人涉足直播, 2019 調查發現, 37%的音樂人有過直播行為。在曾做過直播的音樂人中,60%的音樂人表示曾經獲取過收益,且年收益達到千元以上的音樂人占比 46%,少數音樂人通過直播獲取的年收入在 50 萬甚至 100 萬元以上。音樂人對直播的接納程度和通過直
62、播獲得的收益在今年內有顯著且正向的變化。 調查發現,37%的音樂人曾經進行過音樂類直播,同比增長 19%,音樂人對直播的接納程度明顯上升。調查音樂人對于音樂類直播的態度可以發現,音樂人表示“愿意直播,因為能夠增加知名度”,也有 29%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直播,怕給自己打上不專業的烙印”。但基于直播出色的變現能力,即便沒有涉足直播,多數音樂人對直播仍保有期待。 33 2創作時間受擠壓和創作時間受擠壓和專業性專業性缺乏令缺乏令音樂人對直播音樂人對直播平臺平臺望而卻步望而卻步 圖 4.2.2 音樂人對直播的態度調查統計 直播作為一種變現能力和效率都非常驚人的互聯網產品,音樂人群體也認識到了參與直播可
63、能給自身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仍有 63%的音樂人從未進行過音樂類直播。調查顯示,“沒有合適的機會和平臺”和“直播過于娛樂化,不具備音樂專業性”是不愿涉足的主要原因。 同時在采訪中音樂人也表示, 不愿意直播主要是出于目前市面上缺乏適合音樂直播的產品,并且直播活動會大量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創作時間受到擠壓。 3快手快手、全民、全民 K 歌歌直播收益高,入駐量具顯著優勢直播收益高,入駐量具顯著優勢 圖 4.2.3-1 音樂人選擇直播平臺的偏好統計 音樂直播選擇多元,但主要以抖音、酷狗、快手和全民 K 歌為主,這些產品的共同點是都以音樂作為重要內容。綜合性較強的直播平臺如 YY、斗魚,不太受到
64、音樂人的關注??焓趾腿?K 歌因出色的經濟回報能力,飽受音樂人青睞。上表可見,選擇快手、全面 K歌作為直播平臺的音樂人最多,占到直播群體總數的 39%。其原因是二者對音樂人出色的經濟回報能力。 34 圖 4.2.3-2 音樂人在各直播平臺的收益情況統計 35%的音樂人表示,快手是自己做直播收益最高的平臺。騰訊音樂與網易云音樂作為流媒體音樂平臺中的主力選手, 也認識到了直播能為音樂人帶來的利益和價值, 二者皆在發展旗下的直播產品。 4超八成直播音樂人未與公會簽訂協議超八成直播音樂人未與公會簽訂協議 圖 4.2.4 音樂人與直播公會協議簽訂率統計圖 35 進行過音樂類直播的音樂人中,超過八成從未
65、與公會簽署分成協議。調查組從深度訪問中獲悉,音樂人不簽訂直播分成協議的主要原因為,進行直播只是自己閑暇時的“玩票”行為,與公會簽訂協議會有直播時長要求,音樂人擔心這類協議會影響自己的創作活動。因此顯然之前的公會合作分成模式并不使用于音樂人進行音樂類直播。 音樂人與直播平臺若想在合作中達成共贏模式,需要在產品和商業模式上都進行深耕創新。 五、音樂人與現場演出 (一)音樂人演出整體情況 1市場有待培育,市場有待培育,僅有三成音樂人僅有三成音樂人具備演出經歷具備演出經歷 酒吧、餐館駐唱 (近一年) Live house 演出 (近一年) 音樂節大型演唱會 (近一年) 演出場次 人數 占總人數比 人數
66、 占總人數比 人數 占總人數比 1-3 場 479 40% 294 51% 399 62% 4-6 場 163 14% 91 16% 78 12% 7-10 場 134 11% 59 10% 61 10% 11-20 場 96 8% 43 8% 33 5% 21-30 場 49 4% 10 2% 13 2% 31-50 場 41 3% 44 8% 33 5% 50 場以上 189 16% 總人數 1184 572 641 表 5.1.1 音樂人演出場地、場次情況統計表10 在歐美成熟的音樂市場, 觀看音樂演出是音樂消費的主要途徑, 也是音樂人獲取收益的主要來源。 調查顯示, 僅 31.6%的受
67、訪者有過演出經歷, 其中 21.6%的受訪者曾經有過酒吧、餐廳駐唱等小型演出的機會,10.4%的受訪者曾經有過 Live House 的演出會,另外 11.7%的受訪者有過大型音樂節的演出機會。 音樂人缺乏演出機會, 尤其是小型音樂駐唱、 Live house 表演等演出機會,與沒有成熟的演出市場培育有很大關系。 10 注:上表對進行過現場演出的受訪者在演出場地和頻次上的數據進行了匯總。 36 2北上廣音樂人演出機會居顯著優勢北上廣音樂人演出機會居顯著優勢 圖 5.1.2-1 居住地與各類演出整體概率相關性分析 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居住的音樂人進行演出的概率相對較高。其中,在北京居住的
68、音樂人中有 49.8%的比例進行過演出, 居各城市之首, 上海則為 41.6%, 廣州為 37.7%。三所城市深厚的經濟發展基礎、 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及演出場館建設、 較高的居民消費水平顯然為音樂人演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圖 5.1.2-2 居住地與小型演出概率相關性分析 37 圖 5.1.2-3 居住地與 live house 演出概率相關性分析 圖 5.1.2-4 居住地與大型音樂節演出概率相關性分析 在酒吧等小型演出、livehouse 演出、大型現場演出三個分區中,這一趨勢仍舊明顯,北上廣的演出率均較高。并且,北上廣三座城市音樂人在三個分區中的重合率較高,不同等級的音樂演出之間存在較好
69、的連接通道。另外發現,居住在北、上、廣地區的音樂人,參加過大型音樂節的幾率要遠高于其他地區, 每年 4 月中旬到 5 月初的音樂節演出季, 這些一線地區的大型音樂節如幻日音樂節、EDC CHINA、草莓音樂節、樂觀超級草莓音樂節等活動舉辦會吸引大量音樂人的參與。 38 3多樣演出風格培育多元音樂市場多樣演出風格培育多元音樂市場 圖 5.1.3 演奏風格與演出概率相關性分析 數據顯示,搖滾、民謠、爵士演奏風格的音樂人現場演出機率更高。其中,搖滾風格音樂人有 49.4%進行過現場演出, 有 44.8%的爵士風格音樂人、 42.8%的民謠風格音樂人進行過現場演出,相較之下,流行風格的音樂人演出率并不
70、高。流媒體在細分市場培養方面的沉淀與積累,為中國多元音樂風格的發展豐富了土壤。 4音樂人依托實力贏取音樂人依托實力贏取平臺演出平臺演出計劃計劃 39 圖 5.3.1-1 音樂人粉絲量與演出能否受到平臺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圖 5.3.1-2 音樂人入行時間與演出能否受到平臺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圖 5.3.1-3 音樂人上傳單曲數量與演出能否受到平臺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受訪音樂人中, 有 23%的音樂人表示自己的演出曾經受到過平臺的支持, 手段包括金錢贊助、宣傳贊助等。數據顯示,音樂人上傳單曲的數量、粉絲數量、入行時間長短,都將影響平臺對音樂人扶持的決心。 40 圖 5.3.1-4 各平臺扶持演出活動音
71、樂人人次統計圖 調查發現, 演出受到過騰訊系平臺的資助的音樂人占調查整體的 3%, 此外, 蝦米音樂、咪咕音樂、 網易云和抖音在扶持演出上也作出了一些值得矚目的努力。 音樂內容是音樂人的價值核心,優質的音樂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粉絲,打動音樂平臺。音樂人在采訪中表示“平臺要看你的實力,看你的受歡迎程度,所以無形中有很多優秀的新生樂隊,雖然不一定可以獲得這樣的計劃支持和優惠政策,但創作熱情和積極性得到了激發?!比绾斡行Х龀譂摿σ魳啡?,對優秀音樂的成長初期進行扶持和挖掘,成為平臺和社會要思考的問題。 41 (二)音樂人現場演出宣傳與票務售賣 1全媒體宣傳推廣演出票房,后續傳播力度不足全媒體宣傳推廣演出
72、票房,后續傳播力度不足 圖 5.2.1-1 音樂人演出宣傳渠道統計圖 調查結果顯示,音樂人現場演出的宣傳渠道廣泛,包括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主要有個人互聯網社交賬號、演出場地、音樂平臺、票務網站、電臺、個人演出現場、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等)等宣傳方式,其中最多的音樂人選擇了個人互聯網社交賬號的宣傳,其次為演出場地的宣傳。 圖 5.2.1-2 音樂人演出后續宣傳方式統計圖 但反觀現場演出的后續傳播,僅 27%音樂人的現場演出有后續傳播的環節,73%的音樂人缺乏對其現場演出的后續傳播。音樂人現場演出的后續傳播主要有電視臺、廣播、現場圖片上傳至社交網絡、影像整體上傳至音樂流媒體、直播、社交等平臺、片
73、段、短視頻上傳至 42 音樂流媒體、直播、社交、短視頻等平臺的方式。其中,63%的音樂人會選擇將現場圖片上傳至社交網絡以及片段、短視頻上傳至音樂流媒體、直播、社交、短視頻等平臺的后續宣傳方式。59%的受訪音樂人沒有專業團隊輔助后續宣傳,而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對演出進行后續傳播。 2演出門票售賣渠道多樣、觀眾來源分散演出門票售賣渠道多樣、觀眾來源分散 圖 5.2.2-1 演出售票渠道統計表 圖 5.2.2-2 音樂人自述演出觀眾來源統計圖 數據顯示,音樂人現場演出門票售賣渠道多樣、觀眾來源分散。多種售票渠道為音樂人所用,不同量級音樂人的售票方式存在差異化。此外,演出觀眾來源方面,QQ 音樂、網易云音
74、樂、 酷狗音樂、 微博這類打開率較高的互聯網平臺相較專業票務 APP 體現出了更強的演出信息傳達能力,音樂人自建或非自建的粉絲群也成為演出信息有效傳達的通道。 六、音樂人版權授權選擇傾向分析 由于音樂版權瑣碎和分散的特點,尤其適合集體管理。根據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 43 合會分布在 120 個國家 230 各成員提供的信息顯示,音樂授權費占 CISAC 的 87%,遠超過戲劇、文學、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因此在國際慣例中,許多權利人會將版權授權于版權公司如環球音樂出版有限公司、 索尼 ATV 等音樂出版公司幫助自己管理詞曲版權, 或者直接將自己的作品授權給 ASCAP、JASRAC 等集體管理
75、組織,委托其管理版權收益。在中國,比較典型的詞曲版權公司有大石音樂版權,唯一的音樂集體管理組織是音著協。 (一)音樂人與版權代理組織 1. 音樂人的音樂人的版權代理合作率僅版權代理合作率僅占占三成三成 圖 6.1.1 音樂人版權代理授權率統計 在歐美發達國家,幾乎每一位音樂人都會將作品交給版權組織幫助管理。而本次的調查數據顯示,65.8%的音樂人并沒有將作品授權給第三方版權公司,僅有 34.2%的音樂人曾經將作品授權給版權代理公司, 大部分受訪者是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在業內活動。 這種情況的內在因素是多樣的。一方面,業內大量腰部、尾部的音樂人難以被發行方注意和重視;另一方面, 很多音樂人對音樂版
76、權知識的缺乏是他們沒有意識尋找版權代理方。 匿名受訪者表示,入行初期曾被版權代理方強勢政策壓迫剝削,因此腰部、尾部音樂人因議價能力低下,寧可選擇不做授權。 2近近半數音樂人不清楚自己授權半數音樂人不清楚自己授權的的業務業務內容內容 音樂版權的普及工作對音樂人自身權益的保護至關重要,同樣,間接影響了音樂產業的繁榮程度。調查發現,音樂人將作品授權給版權代理公司時,48.9%的受訪者不清楚自己具體授權了哪些業務。 44 圖 6.1.2 音樂人作品授權選擇方向統計 盡管多位音樂人在深度訪問中曾表示,自己只需要專注創作和專業技能的提升,不希望被過多商業相關的事務分散精力, 但在版權時代下, 音樂人必須具
77、備基礎的音樂版權知識,才能更有效地保護自身權益。 (二)音樂人與集體管理組織 1. 近九成音樂人不是會員,近九成音樂人不是會員,音著協職能亟需普及音著協職能亟需普及 圖 6.3-1 音著協會員統計圖 調查結果顯示,盡管音著協是中國唯一一家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大部分音樂人并未成為音著協的會員。受訪音樂人中,僅 11.3%的音樂人是音著協會員;88.7%的音樂人還不是音著協會員。其中,39%的音樂人表示沒有聽說過音著協,17.9%的音樂人表示正考慮加入,0.59%的音樂人曾經是會員現在已經退會,30.2%的音樂人表示不知該如何加入,還有 45 10.7%音樂人表示不想加入。音著協是中國大陸唯一
78、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合法權益的非營利組織。 其組織能力、 工作效率、 分配頻率和公信力,將直接影響到非營利組織的會員人數,從而影響到音樂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談判話語權,對音樂產業的繁榮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由于音著協成立時間不長、版權意識不高、以及教育工作普及度不夠等多種原因, 令音著協相比其他國家音樂人的集體管理組織而言, 會員人數比例較為低下,音著協職能亟需得到普及。 2. 音著協音著協服務服務滿意度滿意度高高達八成達八成,近二成,近二成會員會員收益過萬收益過萬 圖 6.3-2 音著協為會員提供的收益情況統計圖 在對音著協法務滿意度的調查中發現,83%的會員對音
79、著協的服務比較滿意。但仍有81.5%的受訪會員沒有收到過收益。隨著版權環境的改善和付費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電視臺和場館等開始向音著協付費,音著協收益快速增長。2018 年,音著協許可費總收入增長 46.2%, 達到 3.16 億人民幣, 音著協會員數也增加到 9413 個。 調查中發現,17.8%的音樂人從音著協平臺收獲萬元以上的收益。盡管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但可以看出,從音樂人收益的提升,看到近年來產業環境的顯著改善。 46 (三)音樂人與流媒體平臺的授權 1六成音樂人六成音樂人不理解不理解平臺平臺授權授權協議協議 將作品上傳至流媒體音樂平臺,將部分權利授權、給音
80、樂平臺,讓平臺幫助自己的作品推廣傳播是現在音樂人普遍采取的一種傳播和發行手段。 但調查顯示, 六成的音樂人對于平臺提供的合作協議認知度不高。 圖 6.2.1 音樂人對平臺服務協議認知度調查圖 能完全理解協議內容的音樂人只有 33%。不會認真閱讀協議就點擊“同意”的音樂人共占整體的 45%,閱讀協議但不能有效理解內容的音樂人共占整體的 34%。在深入訪問中,部分音樂人認為想要使用就必須同意平臺協議,故而是否閱讀、是否理解意義不大。例如有受訪者在本題 “其他” 選項中填寫了 “平臺是強勢, 音樂人是弱勢, 看不看沒用, 沒有選擇權” 、“合同相關漏洞太多,坑多”、“仔細閱讀,能看懂,不能理解,因為
81、沒有反駁的權利,不選擇就不能上傳” 音樂人權利保護意識低下、 作品影響力不夠造成與平臺對話的話語權不高都是導致消極、被動處理作品版權的主要原因。 47 2多數多數音樂人音樂人認可認可騰訊合作協議騰訊合作協議 圖 6.2.2-1 音樂人對平臺服務協議滿意度調查圖 音樂人對流媒體音樂平臺提供的音樂人入駐、發布作品等協議表示大體滿意,在全部參與調查的音樂人中,對協議持不滿意態度的僅占整體的 12%。 48 圖 6.2.2-2 音樂人對各平臺服務協議滿意度情況 64%的受訪者表示出對騰訊音樂協議的滿意。調查組在采訪中獲悉,很多入駐騰訊的音樂人對協議感到滿意的原因是, 騰訊給予了音樂人一定的自由和尊重,
82、 音樂人可以隨時更改、下架作品, 并且同一歌曲上傳其他平臺的行為也沒有受到限制。 在對騰訊感到滿意的具體原因問卷調查中,受訪者表示 “條例清晰”、“尊重音樂人權益”、“客服比較好聯系”、“更細化的權責劃分,更清晰的表達”、“獨家可以免費注冊五首歌的版權并幫助維權”、“相比于其他平臺更能讀懂”、“對作品的授權年限,沒有強硬規定,在一定程度,保障了音樂人的利益”、“結算及時”等。 49 3獨家協議獨家協議簽訂覆蓋面簽訂覆蓋面低下低下 圖 6.2.3-1 平臺獨家協議簽約情況統計圖 在關于音樂人與平臺獨家協議的調查中發現, 簽署了獨家協議的音樂人僅占整體的 15%,向平臺獨家授權部分歌曲的音樂人有
83、8%??梢姶蠖鄶狄魳啡瞬⑽催x擇獨家協議這種合作模式。 在調查音樂人為何不愿意選擇獨家協議時, 音樂人表示一來影響音樂人及相關作品后續的簽約和推廣,二是獨家協議并沒有給出足夠有吸引力的回報。 圖 6.2.3-2 不簽訂獨家協議的原因統計 調查顯示, 34.32%的受訪者表示對獨家協議“不太清楚”,這部分群體中 85.7%的音 50 樂人粉絲量在 5000 以下, 75.5%的音樂人僅創作過不到 10 首單曲, 57.3%的音樂人入行不滿一年。 未能簽訂獨家協議與業務能力成熟度不夠, 無法令平臺給出足夠吸引力的條件也有密切的關系。 4索取授權的強勢索取授權的強勢態度引發音樂人不滿態度引發音樂人不滿
84、 音樂平臺在與音樂人的授權協議簽訂中, 因各類原因, 引發音樂人的不滿。 下圖可見,引發音樂人不滿最多的是“其他”平臺,其中囊括各種新生平臺和不知名的中小型平臺,這些平臺在管理規范上的欠缺是引發不滿和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 對于主流音樂平臺, 受訪者在回饋中表示:“霸王條款,上傳的作品不可刪除不可修改,下載付費”、“因為發歌到這個平臺, 就等于默認了能讓他使用自己音樂到別的地方的權利”、 “強迫式授權”、 “ (授權)年份長”、“上傳作品后無刪除或修改權利”等。平臺合作的強勢授權,讓音樂人感到不滿。 圖 6.2-4 音樂人對各平臺服務協議不滿占比統計圖 可以將音樂人對平臺協議不滿的意見和原因進
85、行關鍵詞詞頻提取,結果如下: 關鍵詞 頻次 關鍵詞 頻次 關鍵詞 頻次 版權意識差 88 審核不規范 66 協議不清楚 35 操作不方便 79 服務差 55 流量低 31 霸王條款 72 收益低 51 認證麻煩 30 51 推廣少 70 限制多 42 必須授權 18 表 6.2.4 音樂人對平臺服務協議不滿原因高頻詞匯統計表 (四)音樂人對待侵權的態度與行為 1. 音樂音樂侵權高發侵權高發,近四成,近四成音樂人音樂人遭受侵權遭受侵權 圖 7.1-1 音樂人遭遇的侵權情況統計 數據顯示,有 37.4%的音樂人遭遇過不同形式的侵權行為。其中,“作品被抄襲” 占侵權案例比的 43.2%,“被改變”的
86、情況占比 32.5%,“未經著作權人授權在影視、互聯網中使用、在網絡或傳統媒體中傳播”也是比較常見的侵權行為,占比 26.9%,未授權被公共場合播放占比 19.8%。也有受訪者在深入訪問中表示,自己曾遭遇平臺侵權:“(平臺)協議上勾選的收費授權形式,協議書卻顯示免費授權形式,強制生成免費協議內容”。各平臺法務部門有必要聯合業務部門啟動自查。 52 2. 音樂人版權認知低下,對侵權心存期待音樂人版權認知低下,對侵權心存期待 圖 7.1-2 音樂人對待作品被翻唱的態度 音樂人對自己的自己作品被翻唱,持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態度。27%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翻唱,但不能作商業用途;17%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接受
87、任何形式的無授權翻唱;52%受訪者表示可以翻唱但應事先獲得自己授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訪中音樂人表達出對侵權行為樂觀接受的態度。受訪者表示, “別人侵權, 說明作品優秀, 那是對能力的證明, 版權無所謂” 、 “就是想多點人唱自己的歌曲” 、“開心就好,不去在乎那些”等態度。盡管行業內有態度表示過分嚴格的版權管理會扼殺行業創新能力, 但版權代理方的混亂和版權持有者法律認知的匱乏, 意味著中國音樂市場的規范化,是一場攻堅戰。 53 3音樂人缺乏版權知識教育普及音樂人缺乏版權知識教育普及 圖 7.1-3 音樂人參與版權課程頻次統計圖 音樂人對音樂版權的忽視和對侵權的期待離不開音樂版權意識低下的原
88、因。音樂人群體無法正視自己的版權的價值,不僅影響自己的利益,也將影響市場秩序。行業利益的維護離需要廣大音樂人版權知識的普及和積累。調查顯示,72.1%的受訪者從未接受過任何版權相關的課程或講座,聽過 1-3 次音樂講座的受訪音樂人占 22.1%,4-6 次的有 2.39%,7-9 次的占 1.02%,10 次以上的有 2.39%。 4半數音樂人無力獨自維權半數音樂人無力獨自維權 圖 7.2-1 音樂人維權方式統計圖 54 盡管在受訪音樂人中,有 13%的音樂人有過成功的維權經歷。但 45%的音樂人表示自己并沒有能力完成維權,音樂人期待第三方幫助完成維權。在維權方式的調查中顯示,表示出有親自維權
89、意愿的僅占比 16.5%,27.5%的受訪者可能尋找律師、53.8%的受訪者可能尋找網絡平臺,可能尋求版權公司、音著協、微信微博等平臺獲取援助的受訪者分別為 37.1%、25.6%和 26.2%。 5互聯網平臺維權助力成為首選互聯網平臺維權助力成為首選 圖 7.2-2 音樂人放棄維權原因統計圖 圖 7.2-3 互聯網維權援助接受意愿圖 作為弱勢群體的音樂人, 面對侵權表達出維權信心的不足, 45%的音樂人在調查中表示,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維權,9%的受訪者表示遭遇侵權,則會放棄維權。調查得知,多數音樂人面對侵權行為的回應放棄維權,原因比較復雜,主要為不知如何維權、維權成本高和自身沒有能力維權。
90、數據顯示,音樂人接受互聯網平臺法律援助的意愿高昂。95%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互聯網平臺給予維權援助,愿意接受互聯網的維權援助。實踐表明,一些音樂人選擇互聯網平臺維權,成效較為明顯。如音樂人陳粒在【2017】年【9】至【10】月期間獨家授權某一平臺的數字專輯,一個月期間監控到【1.6 萬】條侵權鏈接,包括未被授權的音樂平臺、微博、網盤等,經發函后均及時下架,保護了音樂人權益;在此期間,藝人的數字專輯銷售量超過 5 萬多,成績斐然。 七、總結與建議 毋庸置疑,音樂人之于整個音樂產業鏈是創作源頭,也是核心環節。音樂人的生存狀況,以及音樂人進行創作的物質保證、精神支持等外部環境,音樂作品健康的傳播環境,
91、都對中國音樂生產的質量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發現音樂人的困境與挑戰, 幫助音樂人尋找解決方案,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55 (一)音樂人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1. 音樂人缺乏音樂人缺乏打造精品的物質保證打造精品的物質保證 半數音樂人月收入不足兩千元, 音樂人無法從創作獲取充足的收益保障。 雖然也有 50%左右的音樂人收入在五年內呈現出上漲的趨勢,但漲幅超過 20%的仍然是少數??紤]到五年間的通貨膨脹、 對比其他行業的工資漲幅, 音樂人收入的小幅增長難以滿足生活需求與心理期待。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了音樂人發展事業的主要陣地, 網絡渠道解放了以往的地域限制,在極大提升作品聽眾到達率的同時,還挖掘出
92、大批富有才華的新生力量。但從收益上來講,即便是能從互聯網平臺收獲受益,25%的音樂人收到與流媒體平臺廣告分成的金額僅為 1-99元年。而通常一個粉絲量在十萬至百萬區間內、同類型 UGC 模式的視頻網站 UP 主(內容生產者),每年則能得到萬元以上的分成。和音樂網站一樣,UGC 視頻網站與內容生產者之間的商業合作模式通常也是廣告、付費訂閱創收,依靠在 UP 主個人頁面內播放廣告,依據該 UP 主的視頻播放量、 點贊評論等用戶互動數據與 UP 主進行收益分成。 但為何流媒體視頻網站的 UP 主們的收益比流媒體音樂平臺內的音樂人高出百倍? 音樂是聽覺藝術,難以像視頻藝術那樣獲得用戶的視覺注意力,音樂
93、的廣告收益無法和視頻平臺相提并論,也正因如此,音樂平臺極大程度依賴用戶付費完成平臺創收。但目前互聯網音樂平臺廣告與會員付費模式的價值差,成為世界焦點和共同面對的挑戰。在中國,因付費意識低下、付費用戶數量少,從根本上限制了音樂人的收入水平,中國用戶的付費比例比國際主流平臺低 40 多個百分點。 根據 B 站發布的 2019 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 該季度營收 13.7 億元,同比增長 58%,YouTube 在 2018 年僅廣告價值就高達 150 億美金。反觀中國流媒體音樂服務, 各大平臺連續虧損已經成為業內普遍現象, 自然很難令內容提供者獲得滿意的收益。此外,互聯網廣告無法精確計算由某款產品帶
94、來的具體收益,計算流量與音樂人之間的定向關系,即便有較大的廣告收益,根據點擊量總數計算,仍然是主流音樂人收益較多,而獨立音樂人則難以變現。 因此,在音樂事業無法保障基本生活的情況下,許多音樂人不得不尋求另一份工作來增加收入。報告顯示,音樂人兼職率高達 88%,低收入和兼職狀態,勢必擠壓音樂人的創作時間和創作精力。調查發現,月收入高低與全職音樂人比率高低之間存在正向線性關系,月收入不足兩千元的兼職音樂人比率高達 93.5%。 56 圖 8.1.1 月收入與兼職音樂人比率相關性折線圖 另外,約有五成音樂人從事音樂行業的收益來源于音樂演出和音樂教育,即非創作型收益。許多音樂人需要通過酒吧駐唱、跑場演
95、出、教授演唱、教授演奏等來維持生計?!皩W⒂趧撟鳌背蔀橐魳啡说纳莩迚粝?。音樂創作與教育,盡管與音樂有一定的關聯性,有時甚至幫助激發靈感, 但教學和演出對時間的過度占用, 必定會損耗創作型音樂人打磨精品的精力和時間。 2. 音樂人缺乏為之效力的行業組織音樂人缺乏為之效力的行業組織 根據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分布在 120 個國家 230 萬成員提供的信息顯示,音樂授權費占 CISAC 的 87%,遠超過戲劇、文學、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音樂版權瑣碎分散,非常需要依靠集體管理。音樂人群體龐大、角色多樣,同樣需要能與他們的利益綁定、能為其全心服務并擁有強大話語權的行業組織。 在音樂產業發展繁榮的國
96、家,行業組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美國,有非營利組織 150 萬個,約占美國各類組織的 6%。11著名的美國音樂行業組織包括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如作家和出版社協會(ASCAP)、廣播音樂協會(BMI)、SESAC 、SoundExchange; 行業管理組織如美國音樂家協會 (AFM) 、 美國藝術家和唱片公司聯盟 (AARC) 、美國音樂家聯合會(AFM)、獨立音樂出版商協會(AIMP)、全國音樂出版商協會(NMPA)、錄音藝術家聯合會(RAC)、美國歌曲作者協會(SGA);以及按照地域或音樂風格劃分的細分行業協會如美國獨立音樂協會 (A2IM) 、 基督教音樂行業協會
97、(CMTA) 、 鄉村音樂協會 (CMA) 、福音音樂協會(GMA)、國際爵士聯盟(JAI)、納什維爾作曲家國際協會(NSAI)、節奏布 11 侯玉蘭: 非營利組織:美國社區建設的主力軍美國非營利組織的調查與思考 ,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 年第 5 期。 57 魯斯基金會、田納西州國際歌曲作者協會(TSAI)等。 在英國, 行業組織同樣承擔著權益人的重要利益代言。 如演出權益聯盟 (PRS for Music) 、唱片演出有限公司(PPL);保障音樂人、制作人及詞曲作者權益的組織有英國作詞、作曲及作家學會 (BASCA) 、 特定藝術家聯盟 (FAC) 、 音樂家組織協會 (ISM) 、
98、音樂人工會 (MU) 、音樂制作人協會(MPG)、歐洲作詞、作曲人聯盟(ECSA)等;其他重要的行業組織及聯盟包括獨立音樂協會(AIM)、英國唱片產業(BPI)、音樂出版商協會(MPA)、經紀人聯盟(MMF)、英國現場演出(UK Live Music)、演出推廣者協會(CPA)、歐洲音樂家經紀人聯盟(EMMA)、國家音樂委員會(National Music Council)等。 音樂人行業組織是為音樂人爭取利益的重要主體, 起到行業秩序維護、 行業利益爭取、產業發展促進的重要作用。 美國總統川普剛上任, 試圖削減聯邦政府資助的 1.5 億藝術基金,引發廣大藝術家的不滿,在音樂家工會(Ameri
99、can Federation of Musicians)等各類行業組織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 3 月 23 日,國際藝術基金終于被拯救;面對美國個稅計算方式的調整,AFM 為音樂人申請減免稅金,提出了表演藝術家稅收減免提案 (The Performing Artist Tax Parity Act),強烈表示音樂家收入不高,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應當減去音樂會服裝、彩排、錄音棚租賃、樂器修復等費用。2019 年 7 月 15 日,AFM 的提案正式獲得立項,如若通過,將幫助音樂人節約了一大筆需要上繳的稅金。12 FTMI(Fair Trade Music International),同樣是為音
100、樂人服務和奮斗的非營利組織, 他們為音樂人在流媒體時代的價值折損和不公平分配抗議, 為唱片公司與流媒體平臺對音樂人不透明的分配抗議,為音樂人在演出結束被少支付報酬抗議13。他們組織 Fair Trade Music 1000 的活動,幫助音樂人提高收入待遇,與演出場地簽訂協議,讓演出場地對雇傭的音樂人承諾不同類型演出的最低薪資待遇;同時,FTMI 為簽訂友好協議的場地提供資質證明和協議標識, 鼓勵更多優秀音樂人與貼有 FTM1000 的演出場地合作。 從歐美的非營利組織的運營現狀可以發現,成熟的行業組織在業績和管理等多重維度,都發揮著巨大作用。 中國目前也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音像著作權集
101、體管理協會、中國音像協會音視頻工程專業委員會、 中國音像協會光盤工作委員會、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中國電影音樂學會、中國戲曲音樂學會、中國輕音樂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等,僅北京地區名稱中含“音樂”的非營利組織就有 32 家14。然而,中國音樂行業協會不論是從會員數量、從業人員使命感與專業性方面, 還是在行業組織的業績方面, 與發達國家都有著較大的差距。 根據 2019 的年報,中國音著協會員數新增 506,共有會員 9413,協會許可收入達 3.16 12 AFM Applauds Proposed Tax
102、 Fix For Musicians:https:/www.afm.org/2019/07/musicians-union-applauds-tax-fix-for-musicians-other-performers/ 13 https:/ 14 北京市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鏈接http:/ 58 億元15,網絡平臺付費意識和付費能力的提高,令音著協許可收入同比增長 46.23%,但和歐美等國家相比,音著協的許可收益與國際水平相差深遠。2018 年,日本音著協 Jasrac 會員數 18358,許可收益 1155.78 億日元16,相當于 75.19 億人民幣;英國
103、PRS 會員數 14 萬,收益 7.46 億英鎊17, 相當于 67.9 億人民幣; 美國非營利的表演權集體管理組織 BMI 會員數 100萬, 許可收益 12.83 億美金18, 相當于 90.28 人民幣, ASCAP19會員數 72.5 萬會員, 收益 12.27億美金,相當于 83.74 人民幣。從會員人數上看,雖然中國在人口上具備據對優勢,但美國部分表演權集體管理組織20便是中國的 183 倍,英國是中國的 15 倍,連日本都是中國的近 2倍;從許可收益上看,美國部分集體管理組織的營收便是中國的 177 倍,英國是中國的 21倍,日本是中國的 24 倍21。 圖 8.1.2 各國表演
104、權集體管理組會員數對比 8.1.3 各國表演權集體管理組收益對比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音樂人人口大國,光網易云音樂旗下的獨立音樂人數量就接近十萬,但 MCSC 卻僅有不到 1 萬的會員數。會員數、作品數的缺乏難以讓音著協成為擁有強有力話語權的組織, 也令音著協難以成為音樂人利益的保護機構。 中國音樂行業組織力量薄弱制約了音樂人的創作收益, 制約了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進程, 中國音樂人亟需為之效力的行業組織。 15 http:/ 16 https:/www.jasrac.or.jp/ejhp/about/statistics.html 17 https:/ 18 https:/ 19 數據獲取日期
105、:2019 年 5 月 來源:https:/ 20 筆者注:美國共有 4 家表演權集體管理組織,ASCAP、BMI、SESAC 和 GMR,這里僅計算前兩家非營利組織的會員數量及許可收益。 21 https:/www.jasrac.or.jp/ejhp/about/statistics.html 。 59 3. 音樂人缺乏音樂表達的演出機會音樂人缺乏音樂表達的演出機會 演出是音樂人的職業夢想、是音樂人獲取受眾反饋的重要契機、也應該是音樂人最主要的收益渠道。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8 年國內演唱會、音樂節的票房收入達到了 39.85 億元22,而北美的演出市場規模在 2016 年就
106、已經超過了 60 億美元。另外據美國專利授權業者協會(Licensing Industry Merchandisers Association)統計, 2016年美國音樂周邊的總銷售額高達 31 億美元。2019 年 7 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8 年演出市場總體規模已達到 514.11 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 5%23。相比之下,盡管我國演出市場規模增速較快,但若和音樂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十分顯著。 調查得知,中國僅三成音樂人有過演出經歷,因為受眾觀看演出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 與國外手中相比, 國內受眾觀看演出的熱情沒有得到
107、完全的激發。 相比之下,二線以下城市比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演出機會更加稀缺, 音樂人獲取演出機會的機會比一線城市低 11 個百分點。雖然二線及以下城市地區的音樂人群體基數龐大,但因為演出機會不多,音樂人不僅難以依靠演出擴大收益,甚至無法依托演出來檢驗作品的市場接受度。 在澳大利亞, 音樂演出十分重要。 以墨爾本為例, 根據第二屆“墨爾本現場音樂調查”數據顯示,墨爾本人均現場音樂會場地擁有量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 9530 位墨爾本民眾,就享有一處音樂場地。此外,墨爾本每 2 周至少會舉辦 464 場現場音樂演出,2017 年,約有 1750 萬人參加過現場音樂會, 墨爾本的現場音樂會的收入大約為
108、 12.2 億澳元。 澳大利亞的現場音樂成為音樂人的重要收益。2014 年,根據澳大利亞現場音樂經濟和文化價值研究表明, 澳洲的現場音樂業務把 115 億美元的價值注入到了更廣泛的社區, 現場音樂為社區創造了大約65000個全職和兼職工作崗位, 現場音樂花費的每1美元, 就能給社區回饋3美元。24 根據 UK Music 推出的Wish You Were Here 2017 報告數據顯示,2016 年英國現場音樂演出受眾人數高 3090 萬,牛津經濟研究院 (Oxford Economics) 在執行、收集和分析了數百個現場音樂場所的數據, 表明 2016 年現場音樂愛好者為英國創造了 40
109、億英鎊的消費額。 英國成熟的演出市場, 不僅為音樂人創造了收益, 也拉動了以演出為內核的關聯產業。英國文化部部長 Karen Bradley 表示:“音樂文化創意為英國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從2011 年起,因參與英國現場音樂而旅行的人數增幅高達 76%。在過去的一年,從國外赴英國參加現場音樂的人數增長了 7%,達到 82.3 萬人,平均每人帶來了 850 英鎊的消費額。音樂帶動的旅游業增長也大力推動著全國范圍內的就業,為英國提供了 47,445 份全職工作。25 在美國得克薩斯的奧斯汀, 700 余平方公里的西南偏遠城市有著 250 多個音樂演出場地, 22來源:搜狐網 http:/ 獲取日
110、期:2019 年 10 月 16 日 23來源:騰訊網 https:/ 獲取日期:2019 年 10 月 29 日 24 http:/ 25UK Music: https:/www.ukmusic.org/research/music-tourism-wish-you-were-here-2017/ 60 奧斯汀幾乎一半的收入都源于與音樂相關的活動, 數據顯示, 僅現場音樂就為奧斯汀貢獻了3800 萬美元的稅收(2016),現場演出成為音樂人的重要收益來源。因為對演出市場的培養以及對音樂集聚地的有效運營,奧斯汀孕育出各種音樂節,如全世界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音樂科技盛會西南偏南(South by
111、 Southwest),就坐落在奧斯汀。音樂演出成為了奧斯汀拓展其他領域的重要切入點,基于西南偏南音樂節的大量音樂演出,延伸拓展了電影節、科技節、甚至教育研討大會。奧斯汀通過音樂文化成功推動了城市其他部門的發展。例如,奧斯汀引來大量科技公司, 使之成為與硅谷遙相輝映的“硅丘”。 據福布斯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從 2004 年到 2014 年,奧斯汀科技類人員就業增長了 73.9%。26 音樂藝術鮮活的生命力存在于音樂表達,在很發達國家,現場演出是刺激音樂產業發展的新鮮血液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音樂人也需要通過演出活動檢驗自己的作品,與市場、與聽眾建立緊密的聯系, 這種聯系不會被流媒體音樂服務替代。
112、 中國演出市場的消費習慣尚未得到建立,中國音樂人的演出機會有待被更多地創造。 (二)優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1. 加強音樂版權教育,改善產業生態環境加強音樂版權教育,改善產業生態環境 音樂產業是版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權環境是音樂產業發展的根基。良好的版權環境,才能維系正常的市場秩序,保證產業的規范運營和良性循環。近年來,中國版權環境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音樂產業獲得了發展契機,但對著作權人和著作權作品,仍然缺乏足夠的尊重和保護。 企業、 用戶和創作者, 亟待培養良好的版權意識, 樹立正確的版權價值觀。 經歷過劍網行動、最嚴法令等政策的有效實施,多數企業已經認識到版權價值的重要性,但音樂人與
113、用戶的版權意識還非常薄弱,多數音樂人認為,簽署流媒體平臺的授權服務協議只是為了讓自己作品上架, 對在簽署之后受到合同約束則表達出極度的不滿。 一些音樂人甚至因自己作品被侵權而感到欣喜,認為那樣意味著受公眾歡迎度高。與中國有多達 88%的音樂人不是音著協會員形成強烈反差的是,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 幾乎沒有音樂人不加入集體管理組織,長期形成的版權觀念讓他們理解,只有加入協會、互利互惠,才能保證穩定的經濟收益和強大的話語權,才能改變不合理現狀、推動政策改革,為音樂人群體爭取更多的權益。 在政策層面,版權管理部門應對行業組織提出版權教育的要求,如定期舉辦講座、組織企業版權學習和業界人士的知識產權培訓,
114、針對高校、中學提供知識產權的普及工作。如在美國西雅圖等城市, 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普及知識產權培訓, 將尊重知識產權的觀念如種子般從小就植入孩子們心中;ASCAP、BMI 則每年針對音樂人群體提供大量音樂版權講座、派 26 楊棄非: 步入“小鎮繁榮”時代,英國如何打好文化牌 ,每日經濟新聞,2018 年 6 月 23 日,http:/ 2019 年 10 月 2 日 61 人到各大音樂節現場為音樂人做版權登記的勸服工作、 以工作坊形式定期為音樂人提供音樂創作、市場拓展和版權保護等不同主題的宣講活動。 在商業層面,版權部門應當對音樂類企業提出承擔社會責任的硬性要求。如音樂平臺應在協議中對“信息網絡傳
115、播權”、 “改編權”、 “轉授權”等專業術語作出名詞解釋的注釋或鏈接, 對流量不高的音樂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服務, 對社會大眾開通法律咨詢的服務熱線等。此外,對簽署的音樂人,提供定期的版權講座、市場營銷講座、音樂技能講座等,讓音樂人對自身有所提高,對自身作品價值有理性的認知。 2. 加強音樂加強音樂受眾受眾教育,建立良好創作循環教育,建立良好創作循環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傳播受眾在接受過程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出于自身的某種需要主動尋找媒體與內容。換句話說,受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素養,直接影響傳播內容的創作與生產。隨著音樂產業的發展,并在綜藝節目的推動和互聯網垂直推薦的影響下,此前以流行和民謠為主
116、的中國音樂創作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說唱、古風、電音等多種風格開始占據一定市場份額。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音樂的多元化程度仍顯不足。這與聽眾的審美傾向和音樂教育不無關系。 國內各大音樂榜單流行和民謠曲風扎堆,近年在直播平臺誕生的“網紅爆款歌”、 “網絡神曲”基本是流行和民謠風格。這種審美導向也激發更多音樂創作者為吸引流量、獲得注意力,努力創作相似風格作品,涌現出一批質量不高、飽受詬病的“口水歌”;與此同時,媒介平臺在“流量為王”理念推動下,將這些點擊量居前的作品推薦給用戶,用戶則因社交需求也主動迎合集體品味, 導致此類作品被賦予強大的傳播力和滲透力, 最后不僅拉低了受眾的審美品位, 更破壞了
117、那些以精品創作為理想的音樂人的生存空間, 令整個音樂傳播鏈陷入惡性怪圈。反觀歐美發達國家,無論簽約音樂人或是獨立音樂人,因擁有多元審美品味的受眾基礎,各類音樂風格和創新觀念都擁有各自的市場空間。如產品遍布 186 個國家、曲庫量高達 4300 萬的音樂流媒體平臺 Deezer,就專門為那些多元風格的獨立音樂人開辟新的UCPS 體系,力求在付費流媒體時代,為獨立音樂人提供更加更加合理、公平的收益分配方式。 提升音樂受眾對版權的尊重和付費意識,也是受眾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是數字音樂大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數字音樂用戶,卻是全世界音樂付費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早期互聯網免費音樂模式, 令用戶未能養成
118、付費習慣, 低廉的廣告收益難以支付高昂的版權成本,增加產業運營難度。 2016 年至 2017 年,6800 萬訂閱付費用戶產生 280 億美金收益的同時,9 億廣告用戶卻只帶來了 6.34 億美金收益。音樂廣告和音樂付費收益鴻溝問題進一步證明,付費用戶是音樂產業造血主要來源。用戶付費意識的極度匱乏,成為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和瓶頸。調查表明,音樂用戶的付費與否,與年齡、性別、收入、聽歌時間沒有顯著關聯,但與音樂版權意識有顯著正向關聯。因此,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知識產權循環邏輯相關內容、組織版權進校園、在校園音樂文化活動中設置知識產權有獎問答等活動, 62 都將有助于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 3
119、. 培養音樂產業服務型人才培養音樂產業服務型人才,打造優質產業生態,打造優質產業生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長期處于盜版環境之下的中國音樂產業, 新舊問題交替涌現。作為擁有全世界最多互聯網音樂用戶的國家,中國音樂人的平均收入只有世界同等收入的9%,人均音樂消費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0.9%,同時也是全世界互聯網音樂用戶付費比例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事實上,英美等國音樂產業的繁榮和文化軟實力的高度發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們對音樂產業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在英美國家, 音樂產業專業數量與音樂表演等專業,有著合理的分配。以 2019 年為例,美國音樂表演專業 765 個,音樂產業管理類專業 125 個;
120、 英國音樂表演專業 107 個,音樂產業管理類專業 104 個; 全國共高校共開設了 1025個與音樂相關的培養專業,主要分為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教育、音樂學等專業方向。其中,音樂表演以 16359 的總招收人數占據 46%的比例,音樂教育的招收人數 6681 和比例19%;音樂學理論的招收人數 10726 和比例 30%;音樂產業與音樂學院下方藝術管理的人數496 和比例 1%。中國音樂的傳統學院派教育高度重視音樂表演、創作和指揮人才的培養,卻忽視相關的產業專業而將其邊緣化, 導致音樂產業長期缺乏行規和秩序管理能力, 缺乏能促使行業系統化運營的專業人才。 事實上,離開了音樂產業服務人才,
121、誰來推廣優秀且有內涵的音樂作品?誰來改變演唱、演奏、指揮、創作人才的不公待遇?誰來調整產業不同角色主體的不合理分配?誰來幫助建立健康有序的產業運營體系?誰來幫助游說調整政策法規, 以便產業環境的良性循環?離開了產業人才,許多明顯不合理、不公平的產業問題,甚至不會被發現。 基于這種學院教育和行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與不平衡, 一方面導致中國音樂的表演、創作等專業人才在產業中受到不公正待遇, 創作人和平臺的收益分配比在中國甚至不到一成。往往一部上億元制作成本的電影,在音樂投入方面通常只有五十萬元,知名音樂制作人彭飛透露:“國內配樂師的報價上限是 100 萬人民幣左右,后續也沒有版稅收入。在好萊塢如果
122、走工會的話是 100 萬美元起步, 如果是請大牌級配樂師通常在 300 到 400 萬美元, 這還不包括后續的版稅收入?!钡趪鴥?,為節約成本,制片方甚至用宣發資源置換免費片頭和片尾曲,能獲得“免費”良機的音樂人深感殊榮,何來不公之感想?在游戲產業,不少游戲一個月就收獲近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但給到游戲音樂一線創作者,卻常常只有每分鐘 100300元的付費標準, 同樣沒有后續版稅。 與其說這是由于中國音樂創作者和表演者在不良的產業環境中變得麻木, 不如說是因為缺乏產業服務人才, 創作者和表演者不得不接受環境給予的無奈選擇。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專業的設置,應該既需要尊重產業升級的動態規律,更需要有前
123、瞻性眼光, 認真思考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專業結構。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5G 技術的廣泛普及,無論對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對音樂傳播、音樂服務,都將形成顛覆性影響,跨國界、跨區域的產業合作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部分工種也必然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具備音樂 63 技術深度、綜合知識廣度和國際視野高度的人才,將是音樂產業未來人才的重要特點,未雨綢繆地完成專業設置的更新換代、 完成適應未來人才的課程改革, 將成為人才前瞻布局的明智選擇。 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專業適合度評價體系,依據滿意度、就業率等信息,及時有效地評價音樂相關專業的社會價值和產業適應程度,測查音樂類相關人才培養的飽和程度,有效建立產業結構和高等教育結構的協同機制,用制度和管理手段刺激地方高校優化專業結構,科學合理地實現專業結構調整。 附件:工作人員名單 報告撰寫:張豐艷 王欣玥 王鄭鳴 張藝涵 葛義文 張好 數據分析:張豐艷 陰軍莉 王欣玥 數據支持:騰訊音樂娛樂、尼爾森網聯、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音樂財經 圖表制作:謝尚嬈 采訪人員:王欣玥 王鄭鳴 張藝涵 張好 李昱璇 曹競文 林衍孜 白思媃 牛凱旋 勵穎 楊軼 鄭琪芮 李禹璇 龔鈺涵 張燕樑 陳泫璇 資料搜索:薛鑫鑫 謝尚嬈 報告翻譯:Robert Lyons 張好 龔倩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