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城市雙碳指數摘要報告(2021-2022)(2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城市雙碳指數摘要報告(2021-2022)(29頁).pdf(2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目目 錄錄 前言 1 研究說明 3 城市雙碳指數指標體系 3 3 數據來源 4 4 評價范圍 4 4 2021-2022 年度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 5 城市雙碳指數兩年度對比 7 7 主要進展 9 9 主要挑戰 1212 從雙碳指數看“全國一盤棋”態勢 15“全國一盤棋”城市雙碳指數分年度進展分析 1919 “全國一盤棋”城市行動建議 2323 對雙碳主管部門的建議 2525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 前言前言 2022年,全球氣象災害頻發,極端天氣有常態化風險趨勢,引發了政府部門、生產企業和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廣泛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進一步凸顯。與此同時,全球氣候治理
2、正遭遇巨大挑戰,經濟復蘇乏力和地緣政治緊張等問題持續加劇,各主要經濟體紛紛釋放化石能源產能,以期保障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供應鏈安全,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彈至歷史最高水平1,2022年減排不力的趨勢仍在延續。面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劇增的外部形勢,中共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此前,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基礎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構建完成國家雙碳“1+N”政策體系,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一方面要求“先立后破”,糾
3、正運動式減碳,另一方面,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防止碳達峰變成“攀高峰”。為客觀反映我國“雙碳”進展態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對2021年開發的中國城市雙碳指數(CCNI)進行了升級,并以此對全國110個城市開展了第二期城市雙碳指數年度評價。本期評價旨在通過收集公開數據,科學評估城市的“雙碳”進展態勢,識別難點和重點,發現并推廣最佳實踐,助力城市實現“雙碳”行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共進,促使國際社會加深對我國“雙碳”工作的理解和認同。對比連續兩年的評價結果,課題組看到110個城市指數總得分有所提升,其中排放趨勢得分上升幅度較大,低碳狀態有所上升,氣候雄心基本持平
4、;68個城市的評價綜合得分上升,顯示在國家“雙碳”政策體系的引導下,城市“雙碳”行動取得一定進展;但42個城市得分持平或下降,凸顯在全球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實現“雙碳”目標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持續付出艱苦努力。鑒于各城市間的差距較省際差距更加顯著,同時城市的能源結構更多是由區域結構所決定,課題組建議在城市“雙碳”進程中,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既不能一刀切,齊步走,也不能各行其是,各自為政,而是應從認識層面、管理層面、能力建設層面為全國一盤棋創造條件,實現梯次有序達峰;建議城市結合自身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資源稟賦狀況,有針對性的制定目標、路徑和措施;考慮城市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體,也是技術、人才、
5、資金的集聚地,課題組建議各個城市需要主動作為,統籌聯動,在“全國一盤棋”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爭先當優。1 IEA.Global energy review 2021.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 指數評價結果有助于各地立足自身環境資源本底,結合各自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能源結構等現實條件,找準定位,識別難點,抓住重點,結合自身潛力和優勢推進工作,助力全國“雙碳”行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共進。同時,梳理110個城市在“全國一盤棋”實現“雙碳”目標中的進展,也有助于國際社會加深對我國“雙碳”工作的理解。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3 研究說明研究說明 城市雙碳指數指標體系
6、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是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為基礎理論,以解析碳排放關鍵影響因素為路徑,綜合考慮能源、工業、交通、生活等碳排放領域,從氣候雄心、低碳狀態、排放趨勢三個維度對我國城市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的指數。該指數是2021年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成立課題組共同開發的。其指數評價主要依據課題組構建的“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指數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共包括氣候雄心、低碳狀態和減排趨勢3個一級指標,宏觀目標、能力建設、能源消費等7個二級指標,以及碳達峰目標、碳中和目標、試點示范等14個三級指標,并采用決策者賦權法對各級指標賦予相應權重。2022年課題組對指標體系
7、做出了進一步升級,詳見表1。表表 1 城市城市雙碳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雙碳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2.0 及權重及權重 目標層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城市 雙碳 指數(1)氣候雄心(0.3)宏觀目標(0.5)碳達峰目標 碳中和相關目標 能力建設(0.5)試點示范建設 統計核算披露 節能環保投入占比 低碳狀態(0.4)能源消費(0.3)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 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經濟社會結構(0.4)二產占比 新能源車滲透率 人均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 垃圾分類指數 碳排放水平(0.3)人均碳排放量 單位 GDP 碳排放量 排放趨勢(0.3)碳排放趨勢檢驗 碳排放脫鉤指數 碳排放量變化率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8、 2021-2022 4 數據來源 本報告所引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國家和各城市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研究機構已公開發布的研究成果,有關政府部門官網公開信息和報道。數據采集日期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中,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數據由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提供。評價范圍 區域范圍:本次報告評價范圍主要為GDP總量高于1000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約5.5萬元人民幣)、城鎮常住人口大于30萬的城市;同時為考量我國試點城市的“雙碳”建設表現,將其中GDP總量高于1000億、人均GDP超過5萬元且有公開信息的低碳試點城市也納入本次評價范圍
9、。碳排放核算范圍:本報告中碳排放核算范圍為各城市主要化石能源燃燒活動(煤炭、油品和天然氣等)的直接碳排放量以及電力調入的間接碳排放量。各城市碳排放量和雙碳指數可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查詢雙碳地圖獲?。ㄒ妶D1)。圖圖 1 蔚藍雙碳地圖蔚藍雙碳地圖(來源:(來源:IPE 網站)網站)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5 2021-2022 年度年度城市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雙碳指數評價結果 綜合氣候雄心、低碳狀態、排放趨勢3個一級指標,賦權得到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110個城市2021-2022年綜合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表表 2 2021-2022 年度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年度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 排
10、排名名城城市市1深圳76.02成都71.83青島71.54北京70.35寧波67.46武漢66.77廈門60.68昆明60.39上海60.1-10廣州59.211德陽56.112鄭州55.613杭州54.714重慶54.715南平53.116天津53.1-17貴陽53.118宜昌52.019威海51.920株洲51.221鹽城50.622南通50.323合肥49.124嘉興48.225吉林46.6-26石家莊46.527西寧46.4-28長沙45.929洛陽45.930珠海45.8-31濟南45.632西安45.233衢州44.9-34淮安44.835岳陽44.736南寧44.2-37煙臺43
11、.938南京43.639溫州43.640蘭州43.241常州43.1-42江門42.443哈爾濱42.244延安42.1-45東莞42.146徐州42.147淄博42.0-48蘇州41.849大連41.550湖州41.351南昌41.1-52鎮江40.953襄陽40.954十堰40.955玉溪40.6-2 20 02 21 1-2 20 02 22 2綜綜合合得得分分020406080氣候雄心(0.3)低碳狀態(0.4)排放趨勢(0.3)排排名名城城市市56許昌40.157寶雞39.758濟寧39.559紹興39.060佛山38.961遵義38.662???8.563中山38.464大慶38.
12、265濰坊38.266柳州37.967太原37.768無錫37.1-69龍巖37.170金華37.171臺州37.072蚌埠36.773常德36.4-74湘潭36.1-75包頭35.776福州35.477焦作35.4-78漯河35.379攀枝花35.080棗莊34.881舟山34.8-82三門峽34.583沈陽34.384銀川34.285惠州34.2-86德州34.087荊門32.888黃石32.489廊坊31.890漳州31.3-91泉州31.192盤錦30.593九江30.394宿遷30.0-95泰州29.796濱州29.6-97呼和浩特29.498長春29.2-99烏魯木齊28.5100
13、東營27.7101咸寧27.2-102莆田26.5103揚州26.2-104連云港25.1105唐山23.1106晉城22.8107蕪湖22.4-108日照19.5109馬鞍山15.5110榆林14.72 20 02 21 1-2 20 02 22 2綜綜合合得得分分020406080氣候雄心(0.3)低碳狀態(0.4)排放趨勢(0.3)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6 圖圖 2 2021-2022 年度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示意圖年度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示意圖 結果顯示,深圳在城市雙碳指數評價中排名第1,得分為76分。成都、青島、北京、寧波、武漢、廈門、昆明、上海緊隨其后,得分均在60
14、分以上;廣州、德陽等47個城市得分在4060分之間;寶雞、濟寧等51個城市得分在2040分之間;低于20分的城市包括日照、馬鞍山、榆林3個城市。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7 城市雙碳指數兩年度對比城市雙碳指數兩年度對比 課題組按照現有評價方法對上年度城市雙碳指數進行重新評分,并對兩次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進行了對比,具體得分情況如表3所示。從對比中可以看出,110個城市2021-2022年雙碳指數總分比上一年度整體提升443.5分。其中排放趨勢得分上升幅度較大,低碳狀態有所上升,氣候雄心基本持平,顯示在國家“雙碳”政策體系的引導下,城市“雙碳”行動取得一定進展;但面對多重嚴峻挑戰,實
15、現“雙碳”目標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持續付出艱苦努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期評價所依據的最新城市碳排放數據僅截止至2020年,該年度許多城市遭遇世紀疫情,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長趨勢均有所放緩,考慮2021年和2022年世紀疫情期間,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能源保供和產業鏈去風險等非常規措施,評價納入這兩年數據后,排放趨勢的變化值得關注。表表 3 2021-2022 與與 2020-2021 年度年度城市城市雙碳指數得分情況對比雙碳指數得分情況對比 評價年度 氣候雄心 低碳狀態 排放趨勢 CCNI 指數指數 2021-2022 年 886.3 1980.4 1664.2 4530.9 202
16、0-2021 年 867.6 1822.1 1397.7 4087.4 圖圖 3 城市城市雙碳雙碳指數指數兩年得分情況兩年得分情況對比圖對比圖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8 三項一級指標在兩年的比對中的變化,反映了各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和挑戰?!皻夂蛐坌臍夂蛐坌摹敝笖抵笖瞪仙仙?8.7分分,微升,微升2.2%。城市碳達峰目標多是來自早期國家三批低碳試點城市的公開信息,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期間一些城市開始提出碳中和目標。因此在“氣候雄心”方面有了略微提升?!暗吞紶顟B低碳狀態”指指數上升數上升158.3分分,升幅,升幅8.7%。隨著各地區政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二產占比分數提升
17、明顯,部分城市碳減排效果明顯,碳排放水平下降,從而“低碳狀態”指數得到提升?!芭欧炮厔菖欧炮厔荨敝笖抵笖瞪仙仙?66.5分分,升幅,升幅19.1%。在能源轉型尚未完成、2020年經濟增長又遭遇新冠疫情重大影響的狀況下,多數評價城市排放總量出現下降,因此碳排放趨勢檢驗帶來的分數提升較多,使得“排放趨勢”指數出現較為顯著的上升。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9 主要進展主要進展 通過本期評價,課題組看到城市“雙碳”行動取得四個突出進展。分布式光伏加速發展,成為東中部能源轉型的新亮點 2022年,以光伏和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發展突飛猛進,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1.2%和40.2%,30
18、年來第一次同比雙雙下降。110個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從2019年的平均值13.5%提高到2020年的平均值14.7%。兩年平均增幅為9%,遠高于全國平均3.9%的增幅。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最高的城市是西寧,其次為成都、德陽、昆明,占比均超過40%;增速最快的城市是鹽城、德陽,占比翻了一番。2022年我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5111萬千瓦,占當年光伏新增裝機的58%以上2,連續兩年超過集中式光伏,成為裝機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類型。分布式光伏建設正在由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向浙江、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擴展。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規發展,提高了110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有助于緩解
19、能源供給和消費錯配矛盾,為東中部重點城市的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評價城市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大幅提高,提前達到十四五目標 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累計為524.9萬臺,在狹義乘用車市場全年滲透率達25.5%,增速達到85%。110個參評城市2022年新能源車平均滲透率為23.6%,雖然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相比2021年12.2%的平均滲透率,大幅增長93%,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前達到國家“十四五”20%的目標值。2 https:/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0 圖圖 4 110 個城市個城市 2022 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布示意圖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布示意圖 110 個參
20、評城市的減排趨勢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前文所述,評價城市的排放趨勢得分同比增長高于另外兩個一級指標。從碳排放強度來看,110個城市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平均下降21.7%,優于全國18.8%的下降幅度3。110個參評城市中,63個城市十三五碳強度下降幅度達到或超過國家下達各省的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從排放總量看,110個城市20162020年碳排放平均增速為0.58%,顯著低于學界所估算的全國碳排放增速2.92%4。其中48個城市的碳排放呈下降趨勢,年均降幅約5%,意味著自“十三五”以來部分參評城市在控制碳排放增長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部分城市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開始呈現脫鉤趨勢 資源型城市
21、以及工業型城市受限于能源結構與重工業結構,一定程度上發展趨緩,加之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及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減排趨勢上形成較為突出的表現。110個城市“十三五”期間碳排放平均增速為0.58%,其中48個城市的碳排放呈下降趨勢,年均降幅約5%,這其中就包括大慶、淄博、延安等轉型城市。3 http:/ 4 Annual CO2 Emissions-China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country/china?country=CHN#what-are-the-country-s-annual-co2-emissions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
22、-2022 11 110個參評城市的脫鉤指數顯示,43%的城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呈現強脫鉤,31%的城市呈現弱脫鉤,顯示一批城市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轉變,發展質量逐步得到提升。這其中既包括包括一、二線經濟發達城市如上海、深圳、武漢、鄭州等,也包括一批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如淄博、三門峽、盤錦、榆林、延安等。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2 主要挑戰主要挑戰 城市的降碳和減污工作尚待更好地協同 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表明,以PM2.5為主的城市大氣污染,與城市碳排放強度呈現高度的一致性,有必要協同推進“雙碳”行動和藍天保衛戰。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
23、路的基本國情尚未根本改變,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超出環境容量,這些問題難以通過末端治理加以解決,而需要依靠“雙碳”戰略驅動結構調整來緩解。將本期雙碳指數中的排放趨勢分指數得分與PM2.5下降率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兩者相關性不顯著,意味著較多城市的“雙碳”行動尚待與大氣污染治理有效協同。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3 重點城市達峰目標和“雙碳”行動路徑有待進一步明確 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城市是重要的政策實施單元。本期評價顯示,多數城市碳達峰目標尚待明確,碳中和目標更是僅有2個城市公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性工程。當前距離全國實現
24、碳達峰僅有不到7年的時間,各城市“雙碳”相關目標和路徑的缺位,低碳轉型和綠色投融資缺少必要的可預期性,不利于引導各界廣泛參與。多重目標下碳排放控制難度加大,碳排放占比偏高的工業大市表現不盡人意 百年疫情對經濟增長造成影響,地緣政治緊張導致能源安全的優先度大幅提高。碳排放量高的前10個城市排放量占110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其中唐山、榆林、銀川、濱州、包頭這些傳統重工業城市,雙碳指數得分靠后。蘇州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城市,其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得分也有較大提升空間。如何在保持全球制造業大國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發展和碳排放脫鉤,將是我們長期面臨的艱巨挑戰。圖圖 5 城市城市雙碳指數評價雙碳指數評價“全國
25、一盤棋全國一盤棋”分區域排放量示意圖分區域排放量示意圖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4 能源統計信息披露不足,碳排放數據披露制度有待統一 110個城市的能源統計范圍與統計口徑存在差異,盡管評價年內有77個城市在地方十四五規劃文件中公開非化石能源占比或能源消費結構信息,但是整體上,參評城市在全社會分品類分行業能源消費、能源消費結構、全行業能源消費等指標公開上仍存在欠缺。其中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數據缺失度最大,大部分城市僅給出規模以上工業分行業能源消費量。城市能源消費數據公開還存在滯后情況。還有部分地區的城市沒有在政府官網上公開統計數據,或未設立官網公開路徑。針對碳排放數據信息披露
26、,城市層面也尚未納入統計年鑒或信息公布模塊,僅有部分城市在政府報告中有所呈現。能源與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足,不利于城市開展后續的碳達峰碳減排工作,同時影響其“雙碳”目標的可靠性以及公信力。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5 從雙碳指數看從雙碳指數看“全國一盤棋全國一盤棋”態勢態勢 為形象展示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和城市在“全國一盤棋”行動中所處的態勢,課題組將三個一級指標指數納入十字象限圖中,以“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得分作為十字象限圖X軸和Y軸,以氣泡大小表示各城市“氣候雄心”得分,以氣泡的四個顏色分別代表我國大陸地區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四個不同區域。如將十字象限圖視作一個棋盤,可以看
27、到各城市在“全國一盤棋”的“雙碳”棋局中,因“氣候雄心”、“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的不同得分,而呈現出的不同態勢。最終形成如圖6所示的城市雙碳指數評價“全國一盤棋”分區域示意圖。圖圖 6 城市雙碳指數評價城市雙碳指數評價“全國一盤棋全國一盤棋”分區域示意圖分區域示意圖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6 綜合得分分析綜合得分分析 綜合得分前十名城市中,東部地區占據七席,依次為深圳、青島、北京、寧波、廈門、上海、廣州,西部地區城市占據兩席,依次為成都和昆明,成都排名第二表現突出,中部地區僅占一席,為武漢。剝離“氣候雄心”分指標評分后,成都、深圳、昆明以其清潔的能源消費結構、較為綠色低碳
28、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優良的碳排放水平及減排趨勢而處于整個棋盤右上方“低碳發展領先區”。晉城、日照、馬鞍山、榆林,在“全國城市雙碳一盤棋”格局中,因在三個一級指標的評價中呈現出很大的差距或短板,而處于棋盤左下方“低碳轉型滯后區”。分項得分分析分項得分分析(1)“氣候雄心”分值由“宏觀目標”、“能力建設”2個二級指標,“碳達峰目標”、“碳中和相關目標”、“試點示范建設”、“統計核算披露”、“節能環保投入占比”5個三級指標逐層加權而得,綜合反映各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設定的“雙碳”目標和能力建設水平。從結果可以看出,北京是“全國一盤棋”中最大的一枚棋子,主要原因在于其宏觀目標設定的積極態度和突出的能力建設水平
29、;東部地區城市平均得分較高,霸榜前十,依次為北京、寧波、青島、嘉興、上海、常州、南京、深圳、廣州、廈門。(2)“低碳狀態”分值由“能源消費”、“經濟社會結構”、“碳排放水平”3個二級指標和“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二產占比”、“新能源車滲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垃圾分類指數”、“人均碳排放量”、“單位GDP碳排放量”8個三級指標逐層加權而得,綜合反映各城市綠色經濟發展要素影響下的低碳發展狀態。從結果來看,“低碳狀態”指數得分排在第一位的是深圳,成都、昆明和南寧3個西部地區城市憑借水電帶來的低排放、較清潔的能源結構和自身天然的低碳稟賦躋身前十。在“全國城市雙
30、碳一盤棋”格局中,中西部的“低碳狀態”指數得分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如圖6所示,以棋盤縱向中軸為界,中西部城市位于棋盤右側偏多。(3)“排放趨勢”分值由“碳排放趨勢檢驗”、“碳排放脫鉤指數”和“碳排放量變化率”3個三級指標加權而得,綜合反映各城市碳排放趨勢情況。前十中,西部城市占據四席,依次是延安、成都、昆明、德陽;中部兩城市為宜昌和鄭州;東部三城市依次為寧波、威海、淄博,東北地區的大慶也躋身前十。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7 在“全國城市雙碳一盤棋”格局中,“排放趨勢”指標得分位于棋盤下半部分的城市明顯較多。尤其是東部及東北地區城市由于高排放產業占比較大,多集中在“雙碳”棋局中的下
31、半部分,減排空間較大;中西部地區城市呈現較為均衡的分布狀態。按城市類別按城市類別分析分析 按城市等級分布來看,氣泡的六個顏色分別代表一線、新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城市六個不同等級,形成如圖7所示的城市雙碳指數評價“全國一盤棋”分城市等級示意圖。圖圖 7 城市雙碳指數評價城市雙碳指數評價“全國一盤棋全國一盤棋”分分城市等級示意圖城市等級示意圖 各類城市的雙碳指數表現:深圳、北京、上海、廣州4個一線城市均名列前十。15個新一線城市中,成都表現最佳,位居第二;其余14個城市,除蘇州、南京位于棋盤左下方外,大部分分布在棋盤的上半部和右半部分。此外,佛山被擠出了前五十,位列第60位。二線城市整體表
32、現較好。16個城市名列前五十,占28個二線城市的57%。其中廈門、昆明表現尤佳,排進了前十名。三線城市表現一般。33個城市中,10個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8 城市名列前五十,僅占三線城市的30%,且在前十五位的排名中不見其蹤影。四線城市喜憂參半。25個城市中,僅5個城市名列前五十,僅占四線城市的五分之一,但德陽、南平出人意料,進入前十五位,名列第11、15名。五線城市整體表現居中,1個城市擠進了前五十。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19“全國一盤棋全國一盤棋”城市雙碳指數城市雙碳指數分分年度進展分析年度進展分析 得分上升得分上升城市城市 綜合得分上升的城市共計68個,
33、占比超過參評城市總數的60%,得分上升最快的5個城市為寧波、鹽城、江門、威海、青島,均超過15分。CCNI指數上升城市如圖8所示。圖圖 8 城市雙碳指數綜合得分上升示意圖城市雙碳指數綜合得分上升示意圖 根據得分變化中三個指標的貢獻率將上升城市分為雄心引導型(氣候雄心得分變化占比超過分數總變化的50%)、狀態改進型(低碳狀態得分變化占比超過分數總變化的50%)、減排推動型(排放趨勢得分變化占比超過分數總變化的50%)、綜合驅動型(三個指標得分變化占比較為均衡)四個類型,分析得到城市得分上升原因如下:1)雄心引導型:包頭、哈爾濱、莆田3個城市第二產業占比較高、自然資源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
34、022 20 稟賦較差,因此“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指標在短時間內沒有明顯提升;但是3個城市均在2020年公布了各自的碳達峰年份,彰顯了城市的減排雄心,因此綜合得分有所上升。2)狀態改進型:包括北京、上海、嘉興等11個城市,該類城市大部分早在2020年前就公布了“雙碳”目標,因此氣候雄心指標沒有明顯變化;但上述城市通過減少第二產業占比、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等舉措促進了城市的低碳轉型,“低碳狀態”指標得分有較大提升,從而推動綜合得分的上升。3)減排推動型:包括青島、唐山、沈陽等47個城市,該類城市中多數在2020年實現了碳排放的負增長,因此在“排放趨勢”指標得分有明顯提升,從而推動綜合得分的
35、上升。4)綜合驅動型:杭州、鹽城、棗莊、龍巖、九江、宜昌6個城市三個指標得分變化較為均衡,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從而推動綜合得分的上升。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1 得分持平得分持平城市城市 綜合得分持平的城市共計25個,包括1個一線城市上海,1個新一線城市天津,無錫、長春、惠州、南寧、常州、南昌、珠海7個二線城市,揚州、西寧等14個三四線城市;部分城市由于經濟結構、能源稟賦的因素導致減排動力不足,綜合得分沒有明顯變化。CCNI指數持平城市如圖9所示。圖圖 9 城市雙碳指數綜合得分持平示意圖城市雙碳指數綜合得分持平示意圖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2 得分下降得分
36、下降城市城市 綜合得分下降的城市共計17個,其中得分下降最高的3個城市為連云港、溫州、榆林,下降均超過9分。CCNI指數下降城市如圖10所示。圖圖 10 城市雙碳指數綜合得分下降示意圖城市雙碳指數綜合得分下降示意圖 根據得分變化中三個指標的貢獻率,可看到部分城市的氣候雄心、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的得分下降占比,分別超過總分數下降的50%:1)因氣候雄心:蘭州、株洲和濟寧3個城市最新的政策文件提到的達峰年份有所延后,導致2020年“碳達峰指標”得分有所下降,從而使綜合得分下降。2)因低碳狀態:泉州由于存在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低、二產占比較高等問題從而導致綜合得分下降。3)因排放趨勢:包括馬鞍山、攀枝花
37、、長沙、中山、福州等13個城市,存在碳排放增長、經濟發展尚未與碳排放脫鉤的普遍現象,因此在“排放趨勢”指標得分下降,從而導致綜合得分的下降。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3“全國一盤棋全國一盤棋”城市城市行動建議行動建議 針對評價識別出來的挑戰,課題組提出,“雙碳”目標是從全國整體來謀劃的,既不能搞齊步走、一刀切,也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城市應在全國一盤棋中找準自身定位,抓住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帶來的歷史機遇,推進能源替代、工業脫碳、低碳建筑、交通和無廢城市建設,擴展森林和海洋碳匯,協同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課題組對評價城市提出以下六點行動建議。(1)基于自身條件明確碳達峰目
38、標,細化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 當前全國距離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僅剩不到7年時間,建議各城市在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開展達峰情景研究,提出更為明確的達峰目標年和峰值排放量,制定城市層面達峰甚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報送“雙碳”行動主管部門,根據全國“雙碳”戰略布局統籌確定后向社會發布,力求協同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細化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引導各界合力推進。同時,建議先發地區先試先行,基于達峰年和峰值目標著手細化達峰后減排路徑規劃,細化“雙碳”工作的“施工圖”,面向能源、工業、交通、建筑、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形成建設項目清單,落實項目建設時間、建設地點及資金來源
39、等,引領后發城市快速推進“雙碳”工作。(2)促進分布式能源開發和應用,加速推進能源替代 城市碳排放來化石能源消費和電力間接排放,減少排放的關鍵是實現能源替代,即在能源供應端以水電、光伏、風能、核電等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發電,形成非碳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體系;同時在能源消費端推進電能替代,以電氣化取代傳統的煤、油、氣消費,以此實現能源供應和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以風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適宜開展分布式發電。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具有建設周期短、應用場景多、環境影響小、技術和市場成熟度高等優勢,發展前景極為廣闊。(3)挖掘企業節能減排潛力,推動工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產業結構
40、的調整,確實有利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但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民生就業和全球制造業大國地位,第二產業將在我國長期保持較高比例,這也意味著部分城市將在未來相當時間維持實體經濟為主,其碳減排必須立足于在工業發展過程中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節能技術和產品開發等方面挖潛,從被動型能源管理向主動智能型節能發展。與此同時,處在工業低碳轉型階段的城市,應結合區域能源、資源條件,針對重點行業、工業園區特點,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遴選兼顧“減污”和“降碳”的協同治理技術,鼓勵企業自主推進減污降碳技術研發應用,實施相應獎勵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4 制度,建立減污降碳試點項目清單。加強
41、重點行業、產業園區、企業減污降碳試點項目的宣傳示范,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體系。(4)明確傳統燃油車禁售時間表,推動新能源車和節能車普及 交通運輸領域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約15%。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行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等一系列措施。與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相比,城市在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方面有著更大的主動權。本期評價中,課題組看到稅費減免、搖號和限行等方面區別對待等措施,確實推動了新能源車滲透率在很多中國城市快速提升。但正如前期實施的購置補貼一樣,這些優惠政策也不可能長期實施。為持續推進城市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建議借鑒國際上一些先發地區
42、的做法,明確燃油汽車禁售的時間表。我國一些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在研究禁售燃油汽車時間表,其中海南省已明確宣布,到2030年,全島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務領域、社會運營領域車輛全面實現清潔能源化,私人用車領域新增和更換新能源汽車占比達100%。而且這些政策導向,對推動當地新能源車加速普及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紤]到我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道路、使用環境復雜,部分地區普及新能源車的條件并不都像東南沿海那樣成熟,課題組建議城市首先擬定“禁售傳統燃油汽車”的時間表,以便因地制宜,促進多元化節能減碳方案的落實。2020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時,提出的也
43、是至203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超過50%,節能汽車全面實現混合動力化,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5)規范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統計,加強信息披露制度 完備的統計與信息披露是“雙碳”工作的必要保障。在基礎能源消費數據上,城市應參照國家能源統計標準,完善全社會全品類能源消費實物量及標準量數據統計與公開,公布能源平衡表。同時,統計并公開重點行業,如建筑領域,交通領域的能耗數據;統計并公開反映城市“雙碳”工作推進成效的重要指標數據,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產與消費數據、新能源產業投入、綠色建筑項目占比、不同交通運輸方式下的客貨周轉量數據和新能源汽車運營數據信息等。(6)以生活垃圾分類為抓手,助力居民生活綠色轉型
44、和零碳社區建設 垃圾分類涉及每一個家庭,是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重要抓手。為此國務院制訂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5 本期評價顯示,蘇州、上海等領跑城市基本建成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依然持續有效運行。建議還在摸索路徑的城市,從頂層設計入手,抓緊落實“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積極推廣撤桶建站、定時投放和監督指導
45、等行之有效的分類投放模式,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效果”的要求,學習借鑒從上海到蘇州的成功經驗,有效推進垃圾分類體系的建設。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是城市“雙碳”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上海、蘇州、深圳等領跑城市,積極嘗試將前端社區垃圾分類與后端企業的高效循環再生利用相集合,對接用塑重點企事業單位,壓實企業減塑和零填埋承諾,推進零碳社區建設。對對“雙碳雙碳”行動”行動主管部門的建議主管部門的建議 基于城市雙碳指數評價結果,課題組對“雙碳”行動主管部門提出以下五點建議。(1)通過頂層設計,細化“全國一盤棋”推進城市“雙碳”工作方案 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城市碳排放總量仍處于增長階段,城市間的差異較大,“雙
46、碳”目標難以同步實施。因此,要在全力推進地方和主要排放行業達峰行動的同時制定差異化減排目標。建議“雙碳”行動主管部門完善頂層設計和碳排放目標分解,探索分批次、差異化的降碳路徑,構建“梯度式”城市碳排放控制管理體系,實現城市降碳減排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選擇有條件率先達峰的重點城市,制定碳達峰及達峰后減排規劃及技術指南;要求各城市依據論證成熟的方法學制定碳達峰及達峰后減排規劃;匯總后由國家主管部門基于“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統籌調整;確認后向社會發布,動員各界合力參與,協同推進全國城市“雙碳”工作。(2)建立城市“雙碳”工作評價與考核制度,促進有條件的城市主動作為,率先行動 城市雙碳指數的動
47、態發布,客觀反映了我國重點城市“雙碳”工作推進成效,建議主管部門以指數評價結果為參考,識別問題并厘清工作重點,指導全國城市一盤棋開展“雙碳”工作。同時,嘗試建立年度化城市“雙碳”工作評價與考核制度,將二氧化碳類同于主要大氣污染物納入生態環境保護強制考核目標,作為城市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要素之一。同時,從國家層面出臺城市落實“雙碳”的賽馬機制,推動達峰中和激勵制度制定與實施,以優惠政策傾斜等形式激勵“雙碳”工作中涌現的優秀城市。(3)建立“雙碳”統計與信息披露制度,提升碳排放計量與實測能力 完備的統計與信息披露是穩妥推進“雙碳”工作的必要保障。盡快公布全國統一的城市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全國碳排放統計
48、體系,制定國家溫室氣體或二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6 氧化碳排放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搭建統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平臺,鼓勵地方研究制定并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同時,將非化石能源占比、重點行業碳排放先進值等關鍵指標納入城市強制信息公開范圍,協同提升碳排放核算方法與實時監測的能力,打牢碳排放數據基礎。(4)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城市建設,帶動后進城市緊跟先進城市步伐 以推動有條件的城市率先達峰為契機,開展低碳試點城市或“雙碳”先行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低/零碳產業園、經濟示范區、社區等示范場景。依托城市特點和現實條件,從電動車推廣、多源互補能源建設、垃圾分類、碳效先鋒、機制創新
49、、碳普惠等方面,開展不同層次和領域的“雙碳”試點示范建設,樹立典型模范,創新“雙碳”推進模式,形成你追我趕爭當“雙碳”優等生的良好氛圍。(5)充分發揮城市人才、資金、技術聚集優勢,統籌開展城市聯動發展 城市既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也是實現“雙碳”目標不可或缺的人才、資金、技術的集聚地。我國不同區域的城市發展不均衡,但在“雙碳”推進中各有優勢,如能全國統籌謀劃,可形成各城市優勢互補、協同推進“雙碳”工作的一盤棋格局。建議主管部門結合城市雙碳指數識別出來的各城市的短板和優勢,充分發揮頂層謀劃和指導作用,將東部城市高度聚集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與西部城市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迫切的綠色低碳
50、轉型需求牽線搭橋,形成東西部結對幫扶聯動發展的格局,推動“全國一盤棋”在城市層面落地。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2021-2022 27 同時,結合城市資源稟賦特點,開展碳匯試點城市建設,在碳匯端加強相關去碳技術的研發使用,以碳源碳匯試點城市經驗帶動后進城市緊跟碳達峰碳中和的新時代新步伐。實現風光水電大省與火電大省多能互補 報告免責聲明 本研究報告由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撰寫,研究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并盡可能保證可靠、準確和完整。本報告不能作為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將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及實際情況隨時
51、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并盡可能及時發布。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如引用發布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報告之聲明及其修改權、更新權及最終解釋權均歸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所有。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成員城市雙碳指數研究課題組成員 課題負責人課題負責人 陽平堅,馬軍 研究人員研究人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陽平堅,呂連宏,張保留,彭栓,陳民,劉潤璞,董林艷,李小敏,田健,趙玉婷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馬軍,馬瑩瑩,郭詩語,阮清鴛,丁杉杉,馬一凡,辛泊達,林顯灝,段博慧,凱昕悅,秦肇辰 數據支持數據支持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