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CRAES)&IPE:2024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報告-執行摘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CRAES)&IPE:2024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報告-執行摘要.pdf(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1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3近年以來,氣候變化急速加劇,全球平均氣溫屢次突破歷史記錄,2023 年已經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一年,2024 年極有可能成為全球平均溫升達到 1.5的第一年。與此同時,全球海面年平均溫度屢屢創下歷史新高,多地海溫嚴重偏離正常范圍。伴隨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高溫、熱浪、山火、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長期影響事件加速演進,令人憂慮。更令人揪心的是,事關地球生態系統穩定的多個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也面臨被突破的風險,人為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已導致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
2、發生廣泛而迅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一旦突破臨界點,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大幅加劇氣候變化,對人類及地球福祉構成重大威脅。據多方研究和報道,15 個全球氣候臨界點有 9 個已經或者正在被擊穿。COP28 發布的首次全球盤點,識別了巴黎協定在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影響以及實施和支持手段方面的總體進展,但同時也指出,距離達成 1.5溫升目標仍存在巨大差距。在全面實施無條件和有條件的國家自主貢獻的基礎上增加額外的凈零承諾,有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9以內。然而,目前各方對于落實這些凈零承諾信心不足。聯合國環境署2024 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如果不能提高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雄心并立即開始落實,本世紀內全球氣溫
3、將上升 2.6 3.1。這將會對人類、地球和經濟帶來無法逆轉的破壞性影響。三重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化、生態系統喪失和污染,已成為關乎人類命運和地球未來的重要議題。這些問題正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性擺在我們面前,需要國際社會共同行動,制定并執行有效的應對策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大國,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于 2020 年 9 月做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后,政府、企業、公眾全社會迅速行動,以抓鐵有痕的韌勁推進“雙碳”目標,從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轉型成為重要貢獻者和引領者。為持續追蹤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相關進展,自 COP28 大會在迪拜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務實行動報告之后,中國環境科
4、學研究院(CRAES)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再度攜手,梳理近年來中國制定和發布的重要氣候政策,盤點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 57 個良好實踐案例,從十個方面總結中國綠色轉型經驗和低碳技術成果,希望能助力中國的雙碳行動和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在調研梳理盤點中我們看到,2024 年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以應對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之間不斷擴大的矛盾,確保生態安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并行不悖。其中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和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等尤為重要,進一步確認了中國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
5、降碳、減污、擴綠和高質量增長的發展方向。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Chinas Good Practic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5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4加速全面綠色轉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首個關鍵舉措,是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中國率先提出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超過 30%,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 15 萬平方千米。通過十年努力,中國于 2024 年基本形成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各省區市均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和“三線一單”為基礎的分區管控劃定。根據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 2024,中國已實施 52 個山
6、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紅樹林地面積增長至 302.7 平方千米;全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 12 億噸。https:/ https:/ https:/dialogue.earth/zh/4/116380/https:/ 10 億噸、鋼鐵產能 3 億噸、水泥產能 4 億噸。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的應用,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2023 年以來,能源領域的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繼續穩居世界第一,截至 2024 年 9 月底,可再生能源裝機達
7、到 17.3億千瓦,約占總裝機的 54.7%1。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繼續超常規增長,光伏和風電裝機已提前 6 年實現 2030 年 12 億千瓦的裝機目標。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中國貢獻超過 50%2,按照這一發展速度,中國可再生能源有望達成 2030 年增至三倍的目標3,為全球能源轉型做出重大貢獻。正泰 132kV 天然酯絕緣油變壓器澳大利亞項目交通運輸的綠色轉型,最大亮點是汽車電氣化。2023 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累計為 773.6 萬臺,滲透率達到 35.7%,其中上海 2023 年底超過 40%,接近 50%。??谑谐^ 50%。2024 年全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大幅提
8、速,7 月歷史性地突破50%,9 月達到 53.3%,較 2023 年 9 月增長 16.8 個百分點4。2015-2024 年全國新能源車滲透率來源:蔚藍地圖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7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6全面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降低碳排放的一個關鍵舉措。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節能增效,推廣節約用地技術,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進回收循環利用。推動企業節能降碳增效,通過設備改造升級,低碳產品設計和研發,實施智慧能源管理,推動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實施余熱余能的利用改造,在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有效減少環境污染。2023 年,中國單位 GDP 能耗同比下降 2%5
9、,較 2012 年累計下降約 26%6。http:/ https:/ 年新開工的保障房中裝配式建筑的應用比例達到 80%?!笆奈濉鼻叭?,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超 90%,完成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超 3 億平方米。截至 2023 年年底,北方地區清潔供暖率達 76%。瓊海博鰲近零碳示范區項目 https:/ https:/ 2024 年 6 月在中國環境記協指導下攜手海淀區和朝陽區生態環境局開啟了指尖上的環?!爸γ利愔袊ㄔO,踐行氣候行動”公益活動。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3)https:/ 3.3 萬張7。推廣快遞綠色化包裝,減少二次包裝浪費,2023
10、年全國使用可循環包裝的郵件快件超 10 億件,回收復用瓦楞紙箱超 8.2 億個。2023 年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 5486.5 億元,同比增長 14.25%;二手電商用戶規模為 5.8億人,同比增長 25.26%8,勤儉節約循環利用成為新時尚??萍紕撔率羌涌旖洕鐣婢G色轉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中國大力研發低碳技術,光伏發電技術快速迭代,風電、水電、核電技術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人工固碳端,中國積極開展 CCUS 技術研發與部署,截至 2023 年年底,全國已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 CCUS 示范項目達 107 個,具備 CO2捕集能力約 730 萬噸/年10。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
11、共享科技資源和研究成果,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在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同時,積極倡導南南合作,為 120 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培訓。綠色轉型離不開財稅政策和金融支撐。近年來,中國已初步構建涵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以及碳金融產品在內的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體系。2024 年一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超 30 萬億元,同比增長 35.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 25.9 個百分點。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都在 30%以上11。在此基礎上,一系列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還進一步向生態補償、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
12、擴展。來源:規劃中國公眾號“藍色循環”項目來源:臺州發布公眾號打卡我的氣候行動9來源:蔚藍地圖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9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8案例 1: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服務綠色金融和綠色供應鏈案例 2: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案例 3:寶武鋼鐵建成國內首套百萬級氫基豎爐案例 4:“正泰 10kV 750kV 天然酯絕緣油變壓器”助力應對氣候變化案例 5:海南應對氣候變化智慧管理平臺案例 6:達能脈動武漢工廠數字化轉型助力應對氣候變化案例 7:江蘇省規模最大漁光互補新能源項目在常州并網投運案例 8:鄂爾多斯采煤沉陷區 300 萬千瓦光伏基地項目案例 9:廣東深圳虛擬電廠智慧調度運
13、行管理云平臺案例 10:山東海陽核電廠核能供暖工程案例 11:深圳新能源車網互動應用實踐落地案例 12:三峽烏蘭察布“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案例 13:四川德陽東方電氣氫能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應用案例 14:山東勝利油田百萬噸級 CCUS 項目案例 15:浙江推進“四港聯動”促進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案例 16:上海市電動汽車個人充電樁突破 50 萬個案例 17:深圳打造公共領域電動化全球城市標桿案例 18:呼和浩特市西服務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案例 19:北京市慢行系統品質逐步提升,綠色出行比例達到 74.7%案例 20:深圳北站建成零碳樞紐建筑,為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案例 21:瓊海博鰲近零碳示范
14、區項目集成先進技術實施智能化零碳改造案例 22:武進區推出綠色建筑評價監測系統,賦能綠色建筑產業低碳發展案例 23:安吉余村打造零碳建筑,點亮鄉村低碳名片案例 24:中新生態城建成天津首個“零碳建筑”,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案例 25:上海虹橋機場雙碳綜合管理融合提升案例 26:吉利汽車行業“綠色工廠”案例 27:安徽省長豐縣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踐案例 28:內蒙古電力集團阿拉善供電公司實施屋頂光伏項目案例 29:中國石化大力推進全過程能源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2024 年美國新一屆總統選舉塵埃落定,據當地媒體報道,美國當選總統準備再次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氣候行動將再度遭遇挫折,國際氣候
15、治理體系面臨新一輪動蕩。然而,面對風雨飄搖的地球家園,已經沒有時間等待和哀嘆,世界各國唯一的出路是攜起手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同舟同濟,協力應對。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污染的同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中國已經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試錯、覺醒、奮起行動、不懈堅持的綠色發展道路,正努力邁向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我們衷心期待 2024 年度報告梳理的良好實踐案例,能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全面綠色轉型帶去啟示和借鑒?!皯獙夂蜃兓闹袊己脤嵺`”課題組2024 年 11 月 10 日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
16、國,中國在氣候治理中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國際氣候治理?!胺侵薰鈳А表椖渴侵袊鋵嵵蟹菓獙夂蜃兓献餍缘闹匾e措,能解決至少約 5 萬戶非洲無電貧困家庭用電照明,助力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自給等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協同共進。目前,中方已推動與布隆迪、乍得等 5 個非洲國家簽署“非洲光帶”項目合作文件,預計將為近 2 萬戶非洲家庭提供用電。2024 年以來,中美“21 世紀 20 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兩次召開會議,就落實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實施各自 2030 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和準備各自 2035 年 NDC 展開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11應對氣
17、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10關于報告撰寫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RAES)是國家級社會公益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成立于 1978 年 12 月 31 日,業務上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指導。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科研國家隊和主力軍,CRAES 長期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展創新性、基礎性重大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致力于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決策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撐,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環境問題的工程技術與咨詢需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18、Environmental Affairs,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自 2006 年 6 月成立以來,IPE 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企業公開的環境信息,搭建環境信息數據庫和蔚藍地圖網站、蔚藍地圖 APP 兩個應用平臺,整合環境數據服務于綠色采購、綠色金融和政府環境決策,通過企業、政府、公益組織、研究機構等多方合力,撬動大批企業實現環保轉型,促進環境信息公開和環境治理機制的完善。課題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陽平堅,常洪旺,王濤,唐悅,彭栓,吳雪芳,唐中石,方艷茹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馬軍,馬瑩瑩,阮清鴛,郭華鑫,祝莉,徐昕,王晶晶,劉怡君設計:陳雙麗,石歡免責聲明本報告由
19、聯合課題組撰寫,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并盡可能保證可靠、準確和完整。本報告不能作為聯合課題組及其所在單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聯合課題組將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及實際情況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并盡可能及時發布。聯合課題組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如引用發布本報告,需注明出處,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報告之聲明及其修改權、更新權及最終解釋權均歸聯合課題組所有。案例 30:普洱市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案例 31:多元共建塑料循環利用案例 32:可溯源的海洋塑料案例 33
20、:閑魚以閑置資源循環利用助力綠色發展案例 34:菜鳥全鏈路綠色物流解決方案助力包裝減量案例 35:伊利集團以“雙足跡”推動產業鏈全鏈綠色減碳案例 36:2023 年 CITI 指數顯示越來越多在華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案例 37:“雙 11”購物平臺優惠首次與家電以舊換新政策補貼疊加帶動重點消費品銷量案例 38:全國首個綠色消費平臺“森林集市”正式發布案例 39:上海打造“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案例 40:江蘇首個企業產品碳足跡實時管理平臺上線案例 41:建成首個碳源匯監測核校支撐系統,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案例 42: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案例 43:200 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并網,筑牢區域生
21、態安全屏障案例 44:中國特高壓:勇攀世界“高”峰案例 45:中國在碳捕集前沿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案例 46:中國綠色稅收效果顯現案例 47:國網冀北公司綠色采購實踐案例 48:綠色金融“工具箱”不斷豐富案例 49:綠色信貸規??焖僭鲩L案例 50: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不斷完善案例 51:山東綠色發展基金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GCF)支持的項目案例 52:鼓勵各類資本提升綠色低碳領域投資比例案例 53:南方五省區全域電力現貨結算試運行案例 54: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即將實施案例 55: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CCER)市場正式重啟案例 56:湖北省啟動“電-碳-金融”三市場協同交易案例 57:數字化工具助力郵儲銀行開展企業客戶碳核算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