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樂飛-武漢大學人工智能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5張樂飛-武漢大學人工智能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pdf(4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人工智能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匯報人:張樂飛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3年5月13日目 錄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背景1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2交叉學科建設進展3美國國會提出兩黨議案人工智能未來法案,成立“聯邦人工智能與應用咨詢委員會”白宮成立“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委員會”歐洲啟動“歐洲聯盟人工智能”項目日本制定AI戰略,提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目標歐盟委員會提出”人工智能立法動議”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美國人工智能倡議首年年度報告20162019202020172018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系統部署人工智能發展工作,明確提出人工智能健康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
2、新行動計劃,引導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國內外人工智能發展動向科技部發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總書記提出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2021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列為美國研發預算優先事項20222020年度:全國新增130所高校獲批“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84所獲批智能制造工程、8所獲批智能科學與技術、23所
3、獲批智能醫學工程。2021年度:全國新增95所高校獲批“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53所獲批智能制造工程、6所獲批智能科學與技術、17所獲批智能醫學工程。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的高校分布圖研究院的高校分布圖人工智能,405智能制造與工程,217智能科學與技術,38智能醫學工程,56成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國內人工智能學科建設情況人工智能,3102019年6月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召開全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專題調研會傳達三點會議精神:大幅增加人工智能方向碩士和博士生培養規模鼓勵各高校自主設立人工智能學科鼓勵雙一流高校成立區域性有特色的人工智能國家平臺2020年
4、7月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強調:堅持四為方針,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布置三項重點任務:優化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應用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鼓勵自由探索,敢于質疑現有理論,勇于開拓新的方向。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增強學科設置的針對性,加強基礎研究,加大自主創新力度。2022年1月國務院出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瞄準傳
5、感器、量子信息、網絡通信、集成電路、關鍵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新材料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國內人工智能學科建設情況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碩士博士學位點建設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大學于2020年3月獲批“人工智能”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2020年7月李克強總理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批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人民群眾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等最前沿,培養適應多
6、領域需要的人才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加強國際合作,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為交叉學科門類中的一級學科目 錄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背景1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2交叉學科建設進展3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依托于計算機學院,聯合數學與統計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測繪學院等校內單位共同建設的大型跨學科研究平臺。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2019年11月12日 武漢大學 人工智能研究院 揭牌成立院長李建成 院士常務副院長杜博 教授副院長劉娟 教授副院長楊志堅 教授現任領導武漢大學人工智能交叉學科教師隊伍序
7、號項目名稱所獲獎勵名稱時間等級授予部門1服務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研究和推廣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第三單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18國家級一等獎教育部2構建計算機類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引領“以賽促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湖北省教學成果獎2018省部級一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3基礎學科(弘毅學堂計算機)拔尖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湖北省教學成果獎2018省部級一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要學科帶頭人及學術骨干 教學團隊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成果突出專任教師中有碩士生導師76人、博士生導師52人,其中包括國家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
8、、國家青年千人5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長江學者2人教師教學成果獎 教師隊伍涵蓋人工智能專業多個研究方向機器學習、智能控制、認知科學、智能計算、自然語言處理、腦科學、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大數據處理與數據挖掘、網絡空間安全等人工智能研究院科研團隊時空智能研究團隊測繪遙感國重、測繪院、遙感院、GPS中心物聯網智能研究團隊電子信息學院、電氣及自動化學院AI系統安全研究團隊國家網絡安全學院、計算機學院數理智能研究團隊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學院AI認知基礎研究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部醫院智能制造研究團隊工業科學研究院、動力與機械學院AI+X 賦能技術創新智能安防系統智能化軟件人工智能理論基礎
9、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智能法律研究團隊法學院情報智能研究團隊信息管理學院智能醫療學術委員會主席副院長副院長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人工智能研究院機構設置人工智能跨學科專家組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副院長人工智能數理基礎研究所空間智能研究所東風公司武漢大學聯合實驗室導航智能研究所醫學人工智能研究所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人工智能+法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泛在智能電力研究所.武大-京東可信人工智能聯合研究中心小米-武漢大學AI聯合實驗室武大-光庭信息聯合實驗室武大-OPPO聯合實驗室校企合作平臺武漢大學-科大訊飛湖北省社會安全信息技術創新中心(擬申報國家級)圍繞湖北省安全信息技術產業重大需求,
10、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高水平社會安全信息技術創新平臺,打造社會安全信息技術創新策源地、產業孵化集聚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國內信用科技領域首個高校聯合實驗室武漢大學中證信用信用科技聯合實驗室東風公司-武漢大學東風公司武漢大學聯合實驗室2020年6月23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5家聯合實驗室:出行聯合實驗室大數據AI聯合實驗室創新電驅動聯合實驗室新一代電子電器架構聯合實驗室Sharing-X移動技術服務平臺聯合實驗室武漢大學-小米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武漢大學-蘭丁細胞病理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華為ICT學院 圍繞智能汽車發展領域的需求,探索新型產學研融合,進行前沿科學研究、創新成果轉化、校企協同等戰略合
11、作武漢大學-京東可信AI聯合研究中心教學科研設備條件13計算設備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媒體軟件開放研究實驗室和多媒體網絡通信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擁有總價值2000多萬元音視頻編碼測試實驗室、復雜場景仿真實驗平臺、移動通信仿真實驗平臺、物聯網實驗平臺等專業設備與實驗系統武漢大學超算中心擁有685個計算節點和3PB數據存儲空間。具體包括417個CPU計算節點,100個GPU節點和168個KNL計算節點??偫碚撚嬎隳芰_到峰值3.8千萬億次/秒,浮點運算能力排名全球297位,位居全國參評高校第2位武漢大學網絡安全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通過10G光纖通信,連接實驗云平臺及計算機實驗教學
12、中心各實驗室、校內科研平臺與基地、校內外各實驗終端。高速校園網系統100%覆蓋全校,服務器存儲容量達到200T,可滿足多達3000人同時實驗武漢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是指導和組織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平臺。中心秉持武漢大學“創造、創新、創業”的三創教育理念,精準對接各類創新創業資源,致力于打造優質專業校內創新創業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網絡安全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人工智能方向各級平臺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中心循癥與轉化醫學中心工業研究院優勢方向:遙感影像信息處理航空航天攝影測量地球空間信息系統優勢方向:衛星導航
13、定位大地測量優勢方向:音視頻編碼多媒體數字安防多媒體大數據分析優勢方向:證據合成知證決策臨床流行病學優勢方向:先進制造機器人先進運載裝備人工智能方向各級平臺2021年2月19日珞珈實驗室獲批成立研究方向:時空基準與智能導航定位空天科技關鍵芯片與核心裝備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方法與安全技術空天信息探測與實時智能服務空天科技核心芯片、關鍵器件與復雜裝備的自主可控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仿真模擬智能導航汽車芯片微納加工實驗室衛星環境模擬建設預期:空天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目 錄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背景1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2交叉學科建設進展3杰青楊必勝、姜衛平、何怡剛、肖湘衡、楊志堅、杜博長江學者張永軍青千羅勇、劉威威
14、、李宗鵬、陳亮、張繼偉優青夏桂松、袁強強、張樂飛、徐永超青年拔尖何德彪、馬佳義青年長江呂錫亮、陸偉青年托舉玄躋峰、許永超二級教授閆利、馬泳、王行環計算機學院AI碩士招生共建單位AI碩士招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隊伍l 2021年計算機學院招收人工智能碩士研究生29人,共建單位共招收21人l 2021年武漢大學招收人工智能學科博士研究生10人招生情況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碩士博士學位點建設人工智能博士招生杰青 6長江學者 1青千 5優青 4青年拔尖 2青年長江 2青年托舉 2二級教授 3其他 9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在研項目198項。2021年新批15項人工智能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新冠專項1項(湖北省唯
15、一一個獲批AI類新冠項目);重點研發計劃1項科研項目情況項目經費組成 自然基金項目3751.5萬 重點研發項目2078萬 省部級項目972萬 其它項目2962萬1525336 杰青項目重點項目專項項目優青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54451885 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研發項目省部級項目其他項目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情況科研項目情況項目名稱經費(萬)類別1基于機器學習與確定性機理融合的高精度地圖制作和評估體系500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項目2面向社會安全的視頻長程群體行人重識別與多元分析技術260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3面向監控攝像機網絡的全局可信身份識別的理論與方法
16、250聯合基金(新疆)重點項目4三元空間身份計算理論及人物畫像與定位技術249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5基于產業圖譜的區域產業關聯效應趨勢預測研究100國家宏觀戰略中的關鍵問題研究專項6基于多模態數據因果推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20國家自科基金新冠疫情專項7區塊鏈系統的關鍵密碼理論及系統設計145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基于健康大數據的智能醫療服務算法與應用1997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9基于多范式編程模型和張量優化的智能計算框架平臺關鍵技術研發200湖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智能駕駛汽車的高可靠國產AI芯片研發100湖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1基于無監督學習的監控目標檢索關鍵技術研究100湖北省
17、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2面向數字版權保護的智能區塊鏈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100湖北省科技重大專項承擔的部分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科研獎勵科技獎勵共1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3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高精度數字高程基準建立的關鍵技術及其推廣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微創等離子前列腺手術體系的關鍵技術與臨床應用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高維圖譜數據的低維表達與認知理論研究論文成果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以來,共計發表CCF A類論文110余篇。2021年發表、錄
18、用CCF A類論文51篇,包括TPAMI 6篇,TIP 7篇,IJCV 1篇,CVPR 5篇,ICCV 7篇,ICML 1篇,IJCAI 4篇,KDD 1篇,AAAI 7篇,ACM MM 6篇,ACL 1篇等。會議論文類別1Recurrent Feature Reasoning for Image InpaintingCVPR2Opinion Maximization in Social Trust NetworksIJCAI3Temporal Network Embedding with High-Order Nonlinear InformationAAAI4Unsupervised Do
19、main Adaptation with Dual-Scheme Fusion Network fo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IJCAI5Compressed Self-Attention for Deep Metric Learning with Low-Rank ApproximationIJCAI6TextFuseNet:Scene Text Detection with Richer Fused FeaturesIJCAI7Parallel DNN Inference Framework Leveraging a Compact RISC-V ISA-ba
20、sed Multi-core SystemKDD8FusionDN:A Unified Densely Connected Network for Image FusionAAAI9Rethinking the Image Fusion:A Fast Unified Image Fusion Network based on Proportional Maintenance of Gradient and IntensityAAAI10Tchebycheff Procedure for Multi-task Text ClassificationACL期刊論文類別1Gliding Vertex
21、 on the Horizontal Bounding Box for Multi-Oriented Object DetectionTPAMI2U2Fusion:A Unified Unsupervised Image Fusion NetworkTPAMI3MEF-GAN:Multi-Exposure Image Fusion via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TIP4DDcGAN:A Dual-Discriminator 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for Multi-Resolution Im
22、age FusionTIP5Multi-Temporal Scene Classification and Scene Change Detection with Correlation based FusionTIP6ASTS:A Unified Framework for Arbitrary Shape Text SpottingTIP7Robust Learning With Imperfect Privileged InformationAI8MEF-GAN:Multi-Exposure Image Fusion via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T
23、IP9Homologous Component Analysis for Domain AdaptationTIP10Learning From Synthetic Images via Active Pseudo-LabelingTIP專利及專著專著名稱出版社書號1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技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ISBN 97875124146792人機智能融合的區塊鏈系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ISBN 97875680570423人工智能開發實踐:云端機器學習導論機械工業出版社ISBN 97871116535854文本挖掘機械工業出版社ISBN 9787111570509專利名稱授權日1一種基于
24、深度學習的地理信息的自動標注方法及裝置2020/12/12一種基于EMD和多變量LSTM相結合的服務質量預測方法2020/12/183一種社交媒體公開數據的用戶經濟狀況畫像方法2020/12/184一種蒙面和換裝偽裝身份的時空關系匹配關聯識別方法2020/12/185基于斷面數據的主流速線自動規劃方法2019/2/16一種基于手持式射頻識別讀寫器的快速盤點方法2019/12/247一種移動消費群組識別的系統及方法2020/7/108一種適應于流媒體的音頻對象編解碼方法2020/9/49一種支持多方聯網票務的方法2020/10/3010一種基于注意力機制的圖像-文本數據融合方法和系統2020/9
25、/8人工智能院成立以來,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80余項,2021年新授權專利70余項。學科建設1.92計算機科學12021.32016.32020.32020.3前1%第379名前1.52第75名前1.52第75名2021.3前1第53名l 2001年 首個信息安全本科專業l 2001年 首批示范性軟件學院l 2007年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入選國家重點學科l 2018年 首批七所網絡安全學院l 2019年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進入國家一流本科l 2020年 軟件工程進入國家一流本科l 2020年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進入教育部拔尖2.0計劃l 2021年 獲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優秀畢業生學術大師政商人才
26、雷軍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張博 滴滴出行首席技術官(CTO)張效祥中國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霞斯隆獎得主彭健斯隆獎得主張黔IEEE Fellow,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武筱林IEEE Fellow,UWO卓越研究教授獎張幫華廣州軍區總工程師,少將孫祥勝華為副總裁宋世煒武鋼工程技術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波 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云彥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珞珈1號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搭載于長征二號丁火箭點火升空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阿聯酋阿布扎比和迪拜地區的夜光遙感圖像全國夜光遙感圖像繪制p 特點低軌夜光遙感導航信號增強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融合、實時服務全球首顆專業
27、夜光遙感衛星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COVID-19智能化CT影像新冠肺炎診斷系統口罩人臉識別醫療服務機器人“小珈”新冠肺炎-科技戰“疫”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自動駕駛與智能網聯汽車東風-武大聯合研發Sharing-VAN1.0Plus 櫻花號p 功能一鍵超車動態限速環島通行動態避障多車編隊自動泊車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智能遙感解譯LuoJiaNET框架全面上線:http:/58.48.42.237/luojiaNet2022年8月,由武漢大學、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智能遙感開源生態聯盟會議在武漢光谷成功舉辦,龔健雅院士致辭并發布武漢.LuoJiaNET/LuoJiaSET 產業應
28、用白皮書武漢.LuoJiaNET提供了一套新的深度學習框架和包括遙感場景分類、目標檢測、地物分類、變化檢測、多視角三維重建等五大類基礎遙感應用模型LuoJiaSET提供可擴展的遙感解譯大規模樣本集p 特點“全棧式”深度學習架構多維遙感特性設計建立統一的分類體系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高分遙感圖像解譯系統油氣管道航拍巡線系統XXX廣域圖像分析系統無人機隧道巡查系統p 核心技術高分辨率衛星/無人機等航拍圖像信息提取目標檢測、變化檢測、地物分類與識別基于無人機等航拍圖像的場景三維重建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高分遙感圖像解譯系統p遙感圖像目標檢測精度平均提高了6.7%,艦船檢測精度提升了15%飛機、艦船漏檢率、誤
29、檢率,達到本領域最好效果車輛漏檢率、誤檢率,達到交通保險部門應用需求讓遙感圖像智能解譯模型基本擺脫了對自然圖像知識庫的依賴p構建了國際上目前規模最大高分遙感圖像解譯知識庫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系統資源3號測繪衛星全面上線:http:/ 特點多層次服務(政務版、公眾版、涉密版)通用API公開數據采集、處理、平臺自主化(資源3號衛星)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天空之眼”無人機搜救系統p 系統功能路徑規劃遙感場景識別目標檢測與跟蹤UAV自主導航與避障p 成果水平DJI-FORD-UNDP無人機全球開發者大賽總決賽季軍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一等獎(無人機類),2016全國大學生機器
30、人大賽無人機空中轟炸競技賽 第一名,2016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競賽,單項亞軍,綜合季軍 2017全國高分無人飛行器智能感知技術競賽第二名,2018第十四屆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華中賽區一等獎第十三屆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最佳論文獎我國首顆智能抗輻照宇航圖像壓縮處理芯片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p 項目創新挑戰問題:4500萬門的設計規模,功耗5W條件下電路外形尺寸不超過16mm16mm技術突破:采用DDR3解決面積問題;采用高速Serdes解決接口速率問題;采用多電壓高速高密度HTCC基板設計的FC-CBGA219倒裝焊封裝方式解決高速信號傳輸及外形尺寸問題;采用深度優化BOTTOM-UP
31、的綜合優化實現方式,進行ASIC設計實現p 芯片簡介針對衛星應用中有效載荷重量受限和設備低功耗、高可靠性要求的特點,陳曦教授項目組在航天系統部十三五預研項目基于XXX的XX成像數據實時壓縮技術資助下成功研制了我國首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智能學習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抗輻照宇航圖像壓縮處理芯片。p 應用情況該芯片已在相關航天院所完成測試驗證,后續將應用在多個型號衛星平臺中,有望解決星上高速增長的載荷數據速率與數傳速率低等問題。ICCV2021-無人機目標檢索賽道冠軍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p 識別流程p 比賽成績來自 INRIA、清華大學、墨爾本大學、阿里達摩院等世界著名研究機構的68支參賽隊伍,我們
32、武漢大學團隊取得第一名公共場所尋人(游樂場、公園)疫情軌跡追蹤(流調)嫌疑目標檢索(安防、監控)無人機視頻序列行人重識別技術技術挑戰:極端視角差異(旋轉、姿態)、光照變化、遮擋、背景差異、相機抖動等核心創新:基于最新視覺Transformer架構的目標檢索模型,多個公開數據集世界第一應用場景:智能安防、智能尋人、無人超市、疫情防控等獲獎證書指導老師:葉茫、杜博ICCV2021-多目標跟蹤競賽深度+視頻賽道冠軍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p 結果展示p 比賽成績參加本次競賽的團隊包括來自華盛頓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oogle等知名高校和公司的研究人員。由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京東探索研究院組成的聯合團隊
33、取得第一名的成績https:/ 比賽成績來自Google、Facebook、微軟、斯坦福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80多只參賽隊伍,超過數千次結果提交。由武漢大學、京東探索研究院等機構共同提出的Vega模型以平均分91.3的成績登頂榜首,刷新自然語言理解技術世界記錄https:/技術挑戰:包含9大不同類型的自然語言理解任務,衡量NLP研究進展的行業標準核心創新:基于多項創新性預訓練技術,9個子任務中4個單項第一,總成績第一名應用場景:智能客服、推薦系統、語法糾錯、問答系統指導老師:杜博、陶大程p 結果展示模型功能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亞軍(一等獎)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p 項目創新p 比賽成績國內
34、外228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共1505支研究生隊伍參賽,基于AI和OCT的宮頸癌輔助診斷及檢查報告生成項目獲得亞軍挑戰問題:醫生人工標注女性宮頸OCT影像工作量巨大,深度學習模型難以提供可解釋性的診斷結果技術突破:首個基于對比學習技術對女性宮頸OCT影像進行智能輔助診斷的研究p 應用情況:為世衛組織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貢獻中國力量在華西、北醫三院、湘雅、武大人民等國內頂尖三甲醫院進行回顧性臨床試驗,達到醫學專家平均水平,大幅提高檢診效率宮頸無創成像高清OCT影像(軸向分辨率5微米)對比紋理學習(無需人工標注)基于紋理分析的分類模型12個位點宮頸疾病診斷報告自動生成對比注意力(提高就診效率)指導
35、老師:馬于濤、王健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一等獎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p 送貨流程p 比賽成績國內外228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共1505支研究生隊伍參賽,基于空天地圖像匹配的地理定位系統“珞鴿”無人機配送平臺團隊取得一等獎技術挑戰:季節變化、光照變化、霧霾情況、無人機視角與衛星視角差異巨大、無人機視角與用戶手機視角差異巨大、人物姿態與人臉角度變化大等核心創新:解耦表示學習算法,MIOU提升27%44%;空天跨域擴散算法,匹配精度達99.67%;人物姿態變換算法,人物重識別精度由傳統的59.6%提升至85.4%。應用場景:無人機物流配送基于空天地圖像匹配的地理定位系統通過使用目的地的遙感衛星影像與無
36、人機自身視角影像進行匹配,實現“精準定位到樓”;通過使用用戶上傳的上半身自拍照與無人機自身視角影像進行匹配,實現“精準定位到人”。完成“精準定位到樓”和“精 準定位到人”無人機配送服務。指導老師:肖晶、王正全國高校教師自制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創新大賽金獎近期代表性科研成果p 實驗教學系統p 比賽成績本次比賽全國有200余所高校、650余個自制實驗教學設備參賽,唯一一個商業金獎花落武漢大學。以本次全國高校教師自制實驗設備大賽金獎團隊為核心的教學團隊獲得了2020年中國定位導航協會教學成果特等獎、2021年武漢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技術挑戰:傳統測繪學科和人工智能學科缺少融合性實驗設備及定制化跨學科課程,
37、難以支撐學科交叉和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核心創新:實驗教學系統先后授權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5項、編制課程講義1部,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20余篇、教學論文8篇,是一個具備科技硬核的科研成果。具備很高的先進性、通用性(劉經南院士評價)團隊:武漢大學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國家戰略背景l 項目情況:在研項目198項,2021年新批15項人工智能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l 科研獎勵:獲科研獎勵14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l 論文成果:共計發表CCF A類論文110余篇。2021年發表、錄用CCF A類論文51篇l 專利專著: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8
38、0余項,2021年新授權專利70余項l 應用系統:在遙感衛星、智能芯片、新冠診斷、圖像解譯、自動駕駛、無人機搜救等方面開發產品系統l 學科競賽:指導學生獲2021 ICCV 多模態視頻理解大賽無人機行人重識別賽道冠軍;ICCV2021-多目標跟蹤競賽深度+視頻賽道冠軍;2021 全球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賽事 GLUE 榜單第一名;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一等獎兩項等l 研究院成立:依托于計算機學院,聯合數學與統計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測繪學院等校內單位共同建設的大型跨學科研究平臺。l 人才隊伍:從全校17個共建單位遴選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碩士生導師90人、博士生導師70人,包括國家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1人、杰青6人、國家級四青人才19人l 平臺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校企合作平臺7個,預期建設空天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瞄準人工智能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優化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應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交叉學科建設進展總 結謝 謝 大 家!人工智能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匯報人:張樂飛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3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