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問題報告(4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問題報告(48頁).pdf(4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通過問責制解決 塑料污染問題 2019 國際 報告 警告: 塑料正在污染自然, 危害野生動植物, 并使自然系統不堪重負。 塑料正在進入我們 吃的食物、 我們呼吸的空氣。 致謝 本報告由Dalberg Advisors (達爾伯格顧問公司) 撰寫, 團隊成員包括維南特德維特 (Wijnand de Wit) 、 亞當漢密爾頓 (Adam Hamilton) 、 拉斐拉舍爾 (Rafaella Scheer) 、 托馬斯斯戴克 斯 (Thomas Stakes) 、 西蒙艾倫 (Simon Allan) 。 特別感謝環保主義者、 倡導家阿洛娜里福德 (Alona Rivord) 。 同時感謝以下人
2、員提供的寶貴建議和支持: Patrick Yeung, Yvonne Wang, Marina Chen DALBERG ADVISORS Dalberg Advisors (達爾伯格顧問公司) 是一家戰略咨詢公司, 致力于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可 持續的世界, 讓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能充分發揮潛力。 我們與社區、 政府和公司合作, 并為其提供 創新的服務組合 (咨詢、 投資、 研究、 分析和設計) , 以產生大規模的影響。 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是世界上最大、 最有經驗的獨立保護組織之一, 擁有超過500萬的支持 者和活躍在100多個國家的全球網絡。 WWF的使命
3、是通過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 確??稍偕匀毁Y源的可持續利用、 推動降低污染和 減少浪費性消費的行動, 來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 并建立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未來。 由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瑞士格朗, 于2019年3月出版。 任何全部或部分復制必須注明書名, 并注明上述出版者為著作權人。 Text 2019 WWF 版權所有。 設計: 安德厄爾古 (Ender Ergn) ISBN 978-2-940529-93-3 WWF International Avenue du Mont-Blanc 1196 Gland, Switzerland www.panda.org Dalberg R
4、ue de Chantepoulet 7 1201 Geneva, Switzerland www.D Shutterstock / Chones / WWF A REPORT FOR WWF BY 目錄 呼吁行動 . 6 摘要 . 8 塑料污染對自然和社會的一大威脅 . 12 問題的本質公地悲劇 . 18 如果一切照舊到2030年, 污染將翻倍 . 26 解決公地悲劇的系統性方法 . 32 附錄1: 塑料這是什么材料? . 38 附錄2: 建模方法 . 40 詞匯表 . 42 參考資料 . 43 Shutterstock / Rich Carey / WWF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5
5、6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塑料本身并不壞,它是一項人類發明,為社會帶來了巨大 的利益。不幸的是,工業和政府管理塑料的方式,以及社 會將塑料轉變成一次性便利工具的行為,已將這項創新變 成了一場全球性的環境災難。 今天,丟棄在世界各地的塑料廢棄物中幾乎一半是2000 年后生產的。這一問題雖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迄今為 止所生產的塑料制品中,已有75以上被廢棄。 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世界自然基金會敦促各國政府、行 業和公眾意識到,目前全球應對塑料危機的方法正在走向 失敗。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國際層面,如果缺乏有效的系統 性應對措施,我們只會止步不前,威脅可持續的經濟增 長,并對環境、物種與人產生直
6、接影響。 盡管當前塑料的增長軌跡表明,危機正在擴大,但我們可 以通過一種方法使得所有行業部門改變這一局面,那就 是:問責制。 世界自然 基金會呼吁 全球 行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呼吁各國政府 : 同意訂立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以杜絕塑料 污染泄漏至海洋,從而大大有助于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 展目標 14.1。 基于全球條約承諾,制定塑料減量、回收及管理的國家 級目標,包括建立可以體現塑料問題跨國性的高透明度 報告機制。 部署合適的政策工具,鼓勵制造和使用再生塑料而非新 塑料,并鼓勵創新,使用可行的、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塑 料替代品。 與行業和民間社會團體合作,確保將塑料的生產、消費、 廢棄物管理和
7、回收利用作為一個整體,利用基于系統的 方法,避免采取單獨、分散或象征性的政策行動。 在國內和以出口塑料垃圾為處理方式的國家投資建立對 生態無害的垃圾管理系統,以保障長期的經濟、社會和 環境效益。 制定有效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法律法規,將其作為所有 塑料生產行業的政策機制,以確保企業在收集、減量、 重復使用、回收利用和管理其貿易鏈產生的塑料垃圾方 面,承擔更多的責任。 對塑料系統中所有利益相關方在生產、收集和廢棄物管 理的所有政策實施上,進行充分的監測和合規管理。 在適當的各級地方開展工作,并加大對城市管理方法的 投入,以建立健全的管理計劃和透明會計機制,來防止 塑料泄露至水系統或進入其他管理不當
8、的廢棄物處理機 制中。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7 呼吁行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呼吁所有參與生產、 推廣 和銷售塑料制品的公司和行業 : 減少過量及不必要的塑料,防止其成為管理不當的廢棄 物或塑料污染。 致力于為產品包裝采購再生塑料或可持續塑料替代品。 創新并尋求可促進循環經濟模式,且不存在嚴重的負面 社會或環境影響的可持續塑料替代品。 利用個人和集體的影響,使行業擺脫危害野生動植物、 污染自然系統和造成長期社會及環境問題的有害經濟 模式。 在終端市場和將塑料垃圾進口處理的國家投資建立生態 無害的垃圾管理系統。 支持立法和制定最佳做法,以確保整個行業的轉變和政 府政策的有效實施。 世界自然基金
9、會呼吁民間社會團體 : 與行業、政府合作,找到避免對環境及社會造成負面后 果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為公眾提供表達意見的渠道,使公眾參與倡導 對于未采取行動、或未致力處理使塑料危機持續發酵的 系統性誘因的國際機構、國家政府和私營企業實體,要 求其承擔責任。 世界自然基金會呼吁公眾 : 與政府代表合作,確保其采取行動,以透明和負責的方 式進行塑料垃圾的減量、回收和管理。 利用自身作為消費者的力量,呼吁行業在投資環保替代 品的同時,帶頭減少對一次性及不必要的塑料的依賴。 減少自身對不必要塑料的消耗,重復使用和回收利用必 需的塑料產品。 通過對我們的行為負責, 并共同努力, 我們將 解決全球塑料問題。
10、8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自 2000 年以來,全世界生產的塑料總量相當于以往所有年份的 總和。由于價格低廉,用途廣泛且堅韌可靠,本世紀塑料的產量增 長迅速 1。這些特點促成了對一次性塑料產品的開發,有幾乎一半 的塑料在 3 年之內就成為了塑料垃圾。這些一次性丟棄的塑料制品 的消費大多數集中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雖然這一問題只有短 短數十年的歷史,但已有超過 75的塑料制品成為了垃圾 2。 由于廢棄物管理不當,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塑料垃圾已以陸地、淡水或海洋污染 的形式進入大自然 3??焖傧M產生了大量塑料垃圾,而世界卻缺乏處理這些垃 圾的能力 ; 37的塑料垃圾目前管理不當。管理失當的塑
11、料垃圾是一個重要的 問題, 因為與通過垃圾管理設施進行處理的管制垃圾相比, 它更有可能變成污染。 管理失當的塑料垃圾是指未經收集、露天傾倒、亂扔或通過無管控的填埋場處 理的塑料 4。我們認為大多數管理失當的塑料垃圾已經污染了陸地生態系統,同 時估計有 80的海洋塑料垃圾來自陸地 5。 塑料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給大自然、社會和全球經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地球 上的土壤、 淡水和海洋都受到大型塑料垃圾、 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的污染 6。每年, 人類和其他動物從食物及飲用水中攝入的納米塑料越來越多,其全部影響仍然 未知 7。塑料污染會造成野生動植物死亡,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并導致氣候變 化 8。由于塑料生產
12、的增加和廢棄塑料的焚燒,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塑料 生產每年消耗石油和天然氣總需求的 4 9。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 塑料的“自然資本成本” (natural capital cost)為每年 80 億美元,漁業、海上 貿易和旅游業直接受到塑料污染的不利影響。據估計,陸上塑料污染比海洋污 染多四倍,這表明塑料污染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要大得多。塑料也對人類 造成嚴重的影響。當地社區受到露天焚燒塑料、無管制垃圾焚燒和回收造成的 空氣污染物的影響,這在垃圾管理能力欠發達的地區司空見慣 10,11。 從塑料生產和使用中獲利的利益相關方并沒有完全承擔塑料污染的代價。塑料的 生命周期尚未形
13、成全球反饋回路,使上游的利益相關方對其產品在銷售節點之 后的環節負責 12。 生產成本的下降加快了原生塑料的生產13, 2016年產量達到3.96 億噸,銷售價格也隨之下降 14。然而,由于當今原生塑料的市場價格沒有囊括其 對自然和社會影響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所以塑料生產商并未對生產的負面影響 負責 15。在美國、中國和歐洲,石化生產并沒有被當做能源密集型生產,也不受 碳監管的限制 16。原生塑料生產廠商,即塑料加工廠商的生產行為,對塑料垃圾 和污染的影響方面所承擔的責任有限 ; 這些影響因素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很大程 度地被忽略 17。目前沒有足夠的激勵措施來確保塑料垃圾得到妥善管理,更不用 說回
14、收使用或重復使用 18。 摘要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9 塑料垃圾管理失當是垃圾管理基礎設施落后的直接后果。有效的塑料垃圾管理績 效與一個國家的收入狀況相關 19。這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來說是一項重大挑 戰,從而導致塑料垃圾收集率低、露天傾倒和無管制的填埋率高。高收入國家收 集率普遍較高,但仍存在回收利用水平低、傾向于填埋和焚燒塑料垃圾等問 題 20。 垃圾管理能力上的限制給終端用戶帶來了挑戰。 未能妥善分類或處理塑料, 會導致垃圾直接被丟棄至填埋場或傾倒進自然界 21。 全世界對塑料垃圾缺乏管理, 導致三分之一的塑料(即 1 億噸的塑料垃圾)成為陸地或海洋污染 22。 由于塑料回收行
15、業利潤微薄并且規模難以擴大,以及消費者的環境無害的塑料 替代品選擇有限,導致塑料閉環的形成受到阻礙。目前,只有20的塑料垃圾 得到回收利用。在歐洲,回收過程中的材料損失幾乎占總回收量的一半,很多 收集的塑料由于衛生、安全或質量和污染問題無法再利用 23。此外,大多數由回 收塑料制成的再生塑料的質量都不如原生塑料,以致被低價交易。然而,通過 降低塑料垃圾的混合及污染比例來改善質量問題,并通過提升經濟規模,擴大 回收利用可以變得可行。塑料垃圾的收集和分揀成本過高,同時再生塑料供應 商數量有限,導致回收企業的經營成本令人望而卻步 24。環境無害的原生塑料替 代品仍然很少,并且鼓勵上游相關方進行替代品
16、開發的機制也非常有限 25。 如果一切照舊,到2030年,塑料體系預計將使地球上的塑料污染增長一倍,其 中海洋受到的污染將最為明顯。塑料貿易鏈中的系統性問題,導致將塑料排放 至大自然的成本,比有效管理塑料產品至其生命周期結束階段的成本更低。盡 管很多地區已采取措施應對塑料污染,但由于目前的塑料系統仍然給地球帶來 污染,這些現有的措施遠遠不夠 26。由于塑料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垃圾管理能力的 增長,到 2030 年,每年海洋塑料泄漏量將維持在 900 萬噸以上。這些塑料廢 棄物對野生動物構成了威脅 超過 270 個物種因被廢棄的漁具和其他塑料纏 住而受傷 有記錄顯示,240 個物種吞食了塑料 ; 這
17、既是海洋健康問題,也 是人類健康問題。由于塑料生產成本不斷下降,生產速度加快,未來 15 年,塑 料廢棄物的年產量可能會增加 41 27,28,29。到 2030 年,塑料垃圾處理產生的二 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增加兩倍,因為其他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在經濟上仍比回收 利用更具吸引力。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用焚燒主導的廢棄物能源回收方法來 解決塑料污染問題,可能會給大自然和社會帶來除二氧化碳排放以外的其他污 染問題??紤]到區域環境法規和垃圾焚燒廠性能的不同,加之到 2023 年,亞洲 的焚燒處理能力預計將以每年 7.5的速度增長,這個十有八九會發生的結果令 人擔憂 30。 塑料的外部成本與脆弱的全球廢棄物
18、貿易體系息息相關,該體系正努力適應國 家貿易政策的改革。2016 年,全球 4的塑料廢棄物被出口,約 1300 萬噸,其 二氧化碳 排放量 將增至 現在的 3倍 到2030年, 焚燒 塑料產生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將 增至現在的三倍 10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中七國集團(G7)國家是近 50的出口廢棄物的來源國。中國最近提高了進口 廢棄塑料的質量標準,導致這些七國集團國家因其廢棄物污染度高而不能出口 到中國 31。鑒于此前三分之二的廢棄塑料都出口到了中國,貿易模式的進一步 改變可能會對塑料污染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沒有中國的廢棄物管理系統,預計 到 2030 年將有 1.11 億噸塑料垃圾無處
19、安放 32。除非塑料出口商提高其污染控制 標準,或者各國投資建設自己的回收利用能力,否則國際塑料貿易會依然脆弱, 并有可能加劇塑料對環境的損害。 我們需要立即采取行動以遏止塑料污染的失控增長,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舉措, 讓每一利益相關方為解決塑料的公地悲劇承擔責任。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每 一位參與者都沒有為確保塑料價值鏈的可持續性而負責。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提 高廢棄物管理能力的努力,不足以遏止到 2030 年預計的 1.04 億噸的塑料排放。 當前塑料污染的軌跡源于 : 消費模式促進了塑料產品被一次性使用的商業模式 ; 廢棄物管理失當導致塑料排放至自然界中 ; 目前供應鏈中生產的原生塑料比再 生塑
20、料多五倍。 我們需要一種系統方法,在塑料生命周期部署戰略干預措施,以創建一條凈塑 自然的發展道路。為了遏止塑料的增長,戰略應包括建立和強化現有舉措,例 如禁止使用有問題的一次性塑料,以及提升國家的廢棄物管理計劃。與此同時, 為解決根本問題, 應建立一個以多邊協議為特征的全球問責機制, 明確具體計劃, 制定強有力的國內法律,并采用商業手段,以在塑料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適當分配 責任。應采取措施, 確保全球塑料價格能反映其對自然和社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此外,必須說服消費者改變其行為,并提供造成塑料污染的產品的替代品。 與一切照舊相比,這種方法可減少 57的塑料垃圾的產生,并將原生塑料的產 量減少近一
21、半。逐步淘汰預期使用壽命為一年的一次性塑料,到 2030 年,塑料 需求可能會降低 40。通過減少塑料消費,加上不斷增長的再生塑料生產,我 們有望在 2030 年將原生塑料產量減半。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可減少對廢 棄物系統的塑料負擔,預計可將塑料垃圾的產生量減少到 1.88 億噸,與一切照 舊相比可減少 57。 消除失當的廢棄物管理方式并對塑料進行重復使用可創造一個無塑料污染的系 統,并創造 100 多萬個塑料回收利用和再制造行業的就業機會。作為一切照舊 的替代方案,凈塑自然的方案提議開發可以回收利用 60塑料垃圾(約 1.13 億 噸)的能力。通過更清晰的按塑料具體類型的廢棄物分類方式,
22、以及便于重復 使用的產品設計,將產生穩定的高品質塑料垃圾體量,以支持開發更好的回收 1.04億 噸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 提高廢棄物管理能 力的努力, 不足以遏止到2030 年預計有可能泄漏 到 自然界中的 1.04億噸 塑料排放。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11 利用能力。塑料回收利用和再制造可以創造 100 多萬個就業機會 33。這種創造 就業的潛力取決于閉環塑料系統中回收利用增長的規模和每一工廠的運營效率。 將塑料垃圾收集率提高到 100, 將使所有塑料垃圾進入正式的廢棄物管理系統, 從而可遏止約 5000 萬噸的塑料垃圾管理失當。消除塑料污染的最后一步,是停 止露天傾倒和無管制的填埋,以
23、防止預計 5400 萬噸塑料的管理失當。 塑料系統中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必須以杜絕塑料污染和修復塑料價值鏈為目標共 同努力。雖然這種系統性解決方案可以實現這一目標,但需要廣大利益相關方 果斷采取行動來實施戰略與戰術干預。除了當前的倡議,我們還需要采取關鍵 性行動來實現這一目標。 Andrew Kasuku / Afp / Getty Images 在肯尼亞北部海岸的拉姆島,男孩們正在用由塑料垃圾手工制作的小船進行航行比賽。Flipflopi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由 回收利用塑料制成的單桅三角帆船,它從肯尼亞的拉姆島揚帆出海,開始了長達500公里的處女航,目的地是坦桑尼亞 的桑給巴爾,沿途拜訪學校、社區
24、、政府官員,分享解決方案,改變思維方式。 12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60 1950 1980 1970 自 2000 年以來,塑料行業生產的塑料總量相當 于以往所有年份的總和。1950 年以來,原生塑料 的產量增加了 200 倍,且自 2000 年以來,以每 年 4的速度增長。 342016 年 (可獲得的最新數據) , 產量達到 3.96 億噸。這相當于地球上人均 53 千克 的塑料。全年的塑料生產導致約 20 億噸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 6。35 如果所有預測的塑料產能都達到,到
25、 2030 年,塑 料產量可能會比目前再增加 40。36 塑料污染 對自然和 社會的 一大威脅 圖1:1950年至2030年 (預估)全球塑料產量 (單位:百萬噸) 資料來源:Dalberg analysis, Jambeck UN Basel Convention (2002); SITRA (2018); Plastics Europe (2017) 加權平均回收利用率 一名普通 市民 產生1千克的 塑料垃圾, 需要 天 生產中 排放 千克二氧化 碳/天, 以滿足 需求 每千克的 塑料垃圾中, 至多 千克得到 收集 導致 管理失當, 有進入 大自然的風險3 每千克的塑料垃 圾中, 有 得到
26、收集 以供 回收利用 其中 千克被 棄置于 垃圾填埋場 千克成為 處理失當的 塑料垃圾2 塞內加爾 0.4 0.3 0.2 0.1 印度尼西亞 意大利 巴西 0.1kg 0.3kg 1kg 1kg 0.2 0.2 0.2 0.4 0.7 0.6 0.9 0.6 0.4 0.2 0.0 0.3 0.1 0.1 0.0 塑料使用塑料垃圾收集再生市場 所收集塑料垃圾的處理 (不包括回收利用) 資料來源: (1) 根據LDPE (低密度聚乙烯) 的數字進行推斷。 生產1千克低密度聚乙烯需要大約2千克的石油 (原料和能源) 。 (2) 棄置于控制不力的垃圾填埋場 或露天垃圾場; (3) 不包括因亂丟廢棄
27、物而產生的塑料垃圾, 并假定所有出口塑料垃圾在進口國都得到妥當處理; 2354 24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相比之下,塑料回收利用廠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不可靠的分類后的塑料垃圾供應?;厥?利用企業也面臨回收處理過程中的材料損失,以及所生產的再生材料的低質量和低銷售 價格問題 103。任何這些參數的變化都會影響回收利用的盈利能力,而這些變化目前都超 出了回收利用企業本身的控制范圍。 回收利用經營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這是由于塑料垃圾收集和分類的成本,以及有限 的可回收塑料供應。由于大量的混合和受污染的塑料垃圾,收集和分類是一個耗時且勞 動密集的過程??偟膩碚f,收集和分類大約占回收利用成本的
28、40 104 。在很多情況下, 將不同的材料或有害物質加入到原生塑料產品, 意味著出于衛生、 安全或質量控制的原因, 塑料垃圾無法被回收利用 105。 5. 再生市場 再生塑料材料質量低于原生塑料,因此交易價格較低。由于質量較低,再生塑料的二次 使用更為有限,從而降低了其需求、價格,因而減少了回收利用企業的收入。再生塑料 的價格僅為原生塑料價格的三分之一 106。 目前,鼓勵上游參與者支持開發環境無害塑料替代品的機制有限 107。與原生塑料不同, 再生材料承擔了上游產品設計不佳和垃圾管理基礎設施薄弱的成本和后果。然而,目前 很多地區缺乏改善再生材料和其他替代材料的成本、技術和質量的激勵措施 1
29、08。 當前塑料系統的故障,使得將塑料排放至自然界比將塑料有效管理至壽命終結成本更低。 由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參與者均面對同樣的經濟現狀,目前的塑料系統停滯在污染地球 的層面上 109。在這個不完善的系統中,上游利益相關方(如跨國公司)所做出的決策可 能對全球塑料污染的規模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例如,2015 年,一家全球領先的飲料公 司在坦桑尼亞將其包裝從玻璃瓶改為塑料瓶 110。 圖9:導致塑料污染的 塑料系統問題概要 塑料生產 1 塑料使用 2 塑料垃圾收集 35 再生市場 4 生命周期 系統問題 塑料的價格沒有計算 對自然和社會的負 面影響 廉價的塑料導致了 一次性使用的商業 模式的流行
30、很多地區的塑料垃 圾回收率低, 分類 能力有限 低回收率和高度 管理失當的塑料 垃圾處理 低質量和低價值的 再生材料 結果 三分之一 的塑料垃圾變成了塑料污染 塑料垃圾處理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25 目前,坦桑尼亞塑料垃圾的管理失當率估計超過 90 111。與玻璃相比,塑料缺少一個循 環的押金制度 112。該公司的這一決定預計將導致更高的塑料消費量,繼而產生更高的污 染量,并打亂玻璃的循環價值鏈。 如果塑料生命周期沒有系統性的改變,當前的塑料污染危機就有失控的風險。自 2000 年以來,塑料行業生產的塑料總量比以往所有年份的總和還要多。超過 75的塑料已成 為了垃圾。事實上,由于垃圾管
31、理失當,估計三分之一的塑料垃圾已成為塑料污染,污 染了地球上的土壤、淡水體和海洋。此外,人類會從食物和飲用水中攝入更多的塑料, 塑料生產和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都在增加。為扭轉這一公地悲劇,塑料生命 周期迫切需要系統性的改變。 海豹被塑料魚網絲纏住上。 Jamie Lamb / Getty Images 26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到 2030 年,塑料系統預計將導致塑料污染翻倍,其中 海洋受到的污染最為明顯。根據目前的塑料生命周期來 看,在未來 15 年內,從 1950 年至 2015 年間在海洋中累 積的塑料量幾乎將翻倍。根據目前的人口增長預測、人 均國內生產總值預測和人均塑料
32、垃圾產生量, 到 2030 年, 海洋塑料污染可達到 3 億噸。這些塑料垃圾足夠制造 11 萬億個 500 毫升塑料瓶。*附件 2 詳細說明了該預測所使 用的方法論。此外,到 2030 年,陸地污染可能會高出更 多,因為最新證據表明,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塑料可能比 海洋中的多四倍 113。 由于塑料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垃圾管理能力的增長,直到 2030 年,每年海洋塑料排放量將保持在 900 萬噸以上。塑料系統產生塑料垃圾的速度 快于其可管理的速度。如果一切照舊,僅憑塑料垃圾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大可能遏止塑料 排放至自然界。如圖 10 所示,不受控制的消費所產生的塑料垃圾總量的增長抵消了塑料 垃圾管理能力
33、的凈改善,導致管理失當的塑料量僅僅略有減少。從絕對值來看,管理失 當的塑料垃圾預計在未來 15 年內將從 1.15 億噸減少到 1.04 億噸。因此,塑料排放將保 持在當前類似水平。超過 900 萬噸的塑料相當于每分鐘排放大約 140 萬個 500 毫升 塑料瓶至海洋中。 如果一切照舊 到2030年, 污染將 翻倍 圖10:在一切照舊的情 況下,塑料增長造成的 塑料排放后果(百萬公 噸,2030年) 128 186438 310 55 93 104 20 148 34 50 2016年塑料垃圾產生量 未管控的垃圾填埋場 回收利用 到2030年的塑料垃圾增長 露天傾倒1 未收集的塑料垃圾 201
34、6年塑料垃圾處理能力 焚燒處理2 鑒于目前焚燒處理 能力的增長速度, 到2030年, 二氧化 碳排放量可能會 增加兩倍 鑒于產生塑料垃圾的 預期增長,凈塑料 垃圾處理能力的提高 不足以遏止塑料排放 2030年產生的 塑料垃圾 2016年以來的 現有塑料垃圾 處理能力 到2030年塑料 垃圾處理能力 的凈增長 2030年管理 失當的塑料 垃圾 +41% 注: (1) 這部分塑料有可能會被露天焚燒; (2) 僅指在工廠內的受控焚燒 資料來源: Dalberg analysis, Jambeck Gopal Krishna, “In India, Critics Assail Proposal to
35、 Build 100 Waste-Fueled Power Plants,” Science | AAAS, June 30, 2017, https:/www. sciencemag.org/news/2017/06/india-critics-assail- proposal-build-100-waste-fueled-power-plants. 31 Erica E. Phillips, “U.S. Recycling Companies Face Upheaval from China Scrap Ban,”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2, 2018,
36、sec. Business, 尾注 44 通過問責制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articles/u-s-recycling-companies-face-upheaval-from- china-scrap-ban-1533231057. 32 Amy L. Brooks, Shunli Wang, and Jenna R. Jambeck, “The Chinese Import Ban and Its Impact on Global Plastic Waste Trade,” Science Advances 4, no. 6 (June 1, 2018): eaat0131, https:/d
37、oi.org/10.1126/sciadv.aat0131. 33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McKinsey CIEL, “Fueling Plastics: How Fracked Gas, Cheap Oil, and Unburnable Coal Are Driving the Plastics Boom.” 37 Geyer, Jambeck, and Law,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38 Geyer, Jambe
38、ck, and Law. 39 Geyer, Jambeck, and Law. 40 MESAB, “The Circular Economy - a Powerful Force for Climate Mitigation.” 41 MESAB. 42 de Souza Machado et al., “Microplastics as an Emerging Threat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43 Jambeck et al.,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44 Marcus Er
39、iksen et al.,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Worlds Oceans: More than 5 Trillion Plastic Pieces Weighing over250,000TonsAfloatatSea,”PLOS ONE 9, no. 12 (December 10, 2014): e111913, https:/doi.org/10.1371/ journal.pone.0111913. 45 Jambeck et al.,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46 S Hard
40、ing, “Marine Debris: Understanding, Preventing andMitigatingtheSignificantAdverseImpactson Marine and Coastal Biodiversity.,”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no. No.83 (2016): 78 pp. 47 EM Duncan et al., “A Global Review of Marine Turtle Entanglement in Anthropogenic Debris: A
41、 Baseline for Further Action,”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no. 36 (December 11, 2017): 22967. 48 Harding, “Marine Debris: Understanding, Preventing andMitigatingtheSignificantAdverseImpactson Marine and Coastal Biodiversity.” 49 Susanne Khn, Elisa L. Bravo Rebolledo, and Jan A. van Franeker, “Delet
42、erious Effects of Litter on Marine Life,” in Marine Anthropogenic Litter, ed. Melanie Bergmann, Lars Gutow, and Michael Klage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75116, https:/ doi.org/10.1007/978-3-319-16510-3_4.”page”:”75- 116”,”event-place”:”Cham”,”abstract”:”In this review wereport
43、newfindingsconcerninginteractionbetween marine debris and wildlife. Deleterious effects and consequences of entanglement, consumption and smothering are highlighted and discussed. The number of species known to have been affected by either entanglement or ingestion of plastic debris has doubled sinc
44、e 1997, from 267 to 557 species among all groups of wildlife. For marine turtles the number of affected species increased from 86 to 100 % (now 7 of 7 species 50 Paul D. Jepson et al., “PCB Pollution Continues to Impact Populations of Orcas and Other Dolphins in European Waters,” Scientific Reports
45、6 (January 14, 2016): 18573. 51 de Souza Machado et al., “Microplastics as an Emerging Threat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52 UNEP, “Marine Plastic Debris and Microplastics Global Lessons and Research to Inspire Action and Guide Policy Change.” 53 Verma et al., “Toxic Pollutants from Plastic Waste- A
46、 Review.” 54 Kaza et al., “What a Waste 2.0 : A Global Snapshot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to 2050.” 55 Verma et al., “Toxic Pollutants from Plastic Waste- A Review.” 56 Xinwen Chi et al., “Informal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 A Sector Review with Special Focus on China,” Waste Management 31, no. 4 (
47、April 1, 2011): 73142, https:/ doi.org/10.1016/j.wasman.2010.11.006. 57 FAO,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4). 58 Sherri A Mason, Victoria G Welch, and Joseph Neratko, “Synthetic Polymer Contamination in Bottled Water,” Frontiers in Chemistry 6 (September 11, 2018): 407 407, https:/doi.org/10.3389/fchem.2018.00407. 59 Murphy et al., “Wastewater Treatment Works (WwTW) as a Sour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60 de Souza Machado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