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專題:新質生產力有望驅動新一輪TFP上行-240506(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宏觀經濟專題:新質生產力有望驅動新一輪TFP上行-240506(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32 2024 年 05 月 06 日 控通脹重回美聯儲首要目標五一全球宏觀要聞-2024.5.5 預期或將改善4 月政治局會議學習-2024.5.1 基本面分化明顯,預期或將改善兼評 4 月 PMI 數據-2024.4.30 新質生產力有望驅動新一輪新質生產力有望驅動新一輪 TFP 上行上行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何寧(分析師)何寧(分析師)陳策(分析師)陳策(分析師)潘緯楨(分析師)潘緯楨(分析師) 證書編號:S0790522110002 證書編號:S0790524020002 證書編號:S0790524040006
2、 理論探討:新質生產力的背景、內涵及其核心要義理論探討:新質生產力的背景、內涵及其核心要義 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2023 年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于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月習近平總書記于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可從兩個角度理解指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可從兩個角度理解,包括生產力要素稟賦和組合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及基本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其其次,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一項重大創新次,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一項重大創新,使其更具經濟技術發展的時代化新特征。新質生產力為生產力理論
3、中生產要素賦予新質態。再次,新再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生產力。因此,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全球復盤: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經緯與國際比較全球復盤: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經緯與國際比較 1、工業革命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近年來已逐漸走低。、工業革命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近年來已逐漸走低。1800
4、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并驅動其 GDP 增長,但 1970 年代后逐漸走低,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相較電氣革命有所減弱,這可能與信息技術的擴散性較弱有關。2、AI 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上升。AI 與前 3 次工業革命的相同之處在于其應用不具有限制性與競爭性,可以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但不同點在于 AI 可以部分/全部取代人類勞動,可能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傮w看,AI 有較大潛力提升社會生產力及全要素生產率。3、中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意義顯著。、中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意義顯
5、著。一則新質生產力涵蓋范圍更廣,有助于在 AI 技術浪潮中占據主動;二則可以更好將 AI 為各行業賦能,最終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全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影響測算: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影響測算: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基于宏微觀基于宏微觀 TFP 的視角的視角 1、宏觀、宏觀 TFP:我們基于“可變彈性生產函數”構建狀態空間模型,測算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時間序列,通過顯著性檢驗且與多篇學術測算結果相近。1978年以來我國TFP主要有3個明顯的上升階段,即1981-1985、1991-1994、2002-2007年,分別對應改革開放、南方談話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商品房改革加速城
6、鎮化進程+加入 WTO。2010-2015 年間 TFP 下滑且部分年份可能處于負區間,或指向地產基建大規模擴張擠出了對高端制造和技術進步的投資;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成功扭轉了全要素生產率的下行趨勢;近年來經濟結構加快從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我們測算 2023 年 TFP 已回升至約 0.8%,全要素生產率或迎來新一輪上行。2、微觀、微觀 TFP:我們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按證監會行業分類),利用LP 法測算了各行業 TFP。2022 年新質生產力向上、地產鏈向下,其中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的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 1.9%、1.2%、1.0%、0.8
7、%,黑色冶煉、房地產、非金屬礦物制品明顯下滑。發展現狀:新質生產力空間廣闊,相關行業發展迅猛發展現狀:新質生產力空間廣闊,相關行業發展迅猛 1、總量方面,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總量方面,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近年來我國研發支出和數字經濟占 GDP 比重穩步提升,電新快速擴張,計算力指數全球第二,2023 年汽車出口實現歷史性突破。新質生產力擴張體現在相關行業營收、利潤、出口份額全方位提升,對總需求拉動能夠部分抵消地產下行的拖累,設備更新提質擴容等方面。此外,從地產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有色金屬的比價大幅上行。2、行業方面,從數字
8、經濟與、行業方面,從數字經濟與 AI、工業機器人、低空經濟、智能駕駛等行業來看,、工業機器人、低空經濟、智能駕駛等行業來看,具有兩大特征:具有兩大特征:一是總規模實現快速發展,未來增長潛力大,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二是從占比、應用以及技術等方面看,對比國際先進水平,多數新興行業仍存在成長空間,需注重技術與應用層面質量與效率的提升。風險提示:風險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預期,美國經濟超預期衰退。相關研究報告相關研究報告 宏觀研究團隊宏觀研究團隊 開源證券開源證券 證券研究報告證券研究報告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宏觀研究宏觀研究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9、2/32 目目 錄錄 1、理論探討:新質生產力的背景、內涵及其核心要義.4 1.1、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4 1.2、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4 1.3、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發展.6 1.4、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7 1.5、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8 1.5.1、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完善生產關系的理論基礎.8 1.5.2、以史為鑒,過去 40 年我國生產關系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9 1.6、小結:新質生產力的多維內涵與核心要義.10 2、全球復盤: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經緯與國際比較.10 2
10、.1、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變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11 2.2、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標志.12 2.3、西方國家全球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逐漸走低.13 2.4、AI 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向上抬升.15 2.5、小結: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16 3、影響測算: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基于宏微觀 TFP 的視角.17 3.1、宏觀全要素生產率或迎來新一輪上行.17 3.2、從微觀 TFP 透視新質生產力線索.20 3.3、小結:宏觀趨勢和微觀線索交織,新質生產力有望推動 TFP 上行.21 4、發展現狀:新質生產力空間廣闊,相關行業發展迅猛.21
11、 4.1、宏觀視角: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21 4.2、數字經濟與 AI:保持高增長,可提升潛力較大.26 4.3、工業機器人:安裝規模大、發展速度快、應用廣泛.28 4.4、低空經濟:高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29 4.5、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快速擴容背景下,智能化成為未來趨勢.29 4.6、小結: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壯大,未來可加強質效提升.30 5、風險提示.30 圖表目錄圖表目錄 圖 1: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的邏輯框架.5 圖 2:新質生產力邏輯關系圖.6 圖 3:2010-2019 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落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8 圖 4:在前兩個階段國有企業生產能力得到大幅
12、提升.9 圖 5:東、西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在近代經歷了快速發展.11 圖 6:1800 年以來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得到了非??焖俚陌l展.12 圖 7:全要素生產率(TFP)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13 圖 8: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在 1970 年代后逐漸走低.14 圖 9:ICT 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不及電力.15 圖 10:美國勞動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基本穩定.16 圖 11:構建 1952-2023 年的資本投入量時間序列.18 圖 12:近年來就業人員增速放緩.18 eZaVbZaYbUaVbZeU8ObP9PsQoOnPqMeRnNmRkPmMoR6MqRrRxNpOoRNZtQn
13、O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3/32 圖 13:2003-2015 年資本存量增長較快.18 圖 14:TFP 測算結果與學術論文相近.19 圖 15:資本投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2015 年以來 TFP 重回上升通道.20 圖 16:2023 年全要素生產率回升,測算約為 0.8%.20 圖 17:2022 年 TFP 改善的主要有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等.21 圖 18:新質生產力的營收、利潤、出口份額顯著提升.22 圖 19:新質生產力板塊部分抵消地產下行的拖累.22 圖 20:新質生產力占設備更新比重快速上行.22 圖 21:國
14、內動能從建筑轉向高端先進制造,對應有色比價上行.23 圖 22:新質生產力依賴有色金屬,地產基建鏈依賴黑色金屬.23 圖 23:我國研發支出占 GDP 比重顯著提升.23 圖 24:全球研發支出結構,中美份額差距收窄.23 圖 25: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占 GDP 41.8%.24 圖 26:2022 年全球計算力指數我國居第二.24 圖 27:政策穩步推進,新質生產力指數表現較好.24 圖 28: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多數時間高于整體.25 圖 29:三新經濟增加值占 GDP 比重穩步提升.25 圖 30:EPMI 多數時間高于 PMI.25 圖 31:EPMI 生產量分項多數時間高于
15、 PMI 生產分項.25 圖 32:EPMI 就業分項多數時間高于 PMI 從業人員分項.26 圖 33:2015 年 1 月-2023 年 2 月,除疫情沖擊外,EPMI 研發活動均在 50%榮枯線以上.26 圖 3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整體保持高增長.26 圖 35: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我國出口重要支撐.26 圖 36:數字經濟規模穩步增長.27 圖 37:規模相對較大的 AI 領域中,智能機器人、AI 芯片、智能語言與人機交互產業增速較高.27 圖 38:我國數字經濟與產業數字化占比具有一定提升潛力.27 圖 39:我國第二、第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具有一定提升潛力.27 圖 40:截至 2
16、023 年 Q3,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全球 15%.28 圖 41:2022 年,我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比重為 41%.28 圖 42:2022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9 圖 43: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規??焖偕仙?,與日本、德國差距逐年縮小.29 圖 44:根據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預測,2026 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達到 1 萬億元.29 圖 45: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域市場空間未來增長潛力較大.29 圖 46: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步提升,市占率已達到 30%左右.30 圖 47:根據高工智能預計,2023 年中國智能電動市場滲透率或將突破 50%.30
17、 表 1:國家領導人對新質生產力闡述總結梳理.4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4/32 1、理論探討:新質生產力的背景、內涵及其核心要義理論探討:新質生產力的背景、內涵及其核心要義 1.1、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 2012 年以來,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新征程上我國經濟發展的邏輯主線。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生產力發展的背景、目標、重點、方式等均在發生轉變。
18、在上述背景下,2023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于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是立足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基礎、時代特征和目標任務,針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的重大命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2024 年 1 月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定義的闡述如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北肀?:國家領導人對新
19、質生產力闡述總結梳理國家領導人對新質生產力闡述總結梳理 時間時間 機構機構/領導領導 政策文件政策文件 主要內容主要內容 2023年9月 習近平總書記 黑龍江考察調研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 年 12月 11 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 日 習近平總書記 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
20、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什么?“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
21、優,本質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024年3月1 日 習近平總書記 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 總書記強調,要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年3月5 日 習近平總書記 全國兩會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
22、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等、開源證券研究所 1.2、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 生產力是人類運用生產資料通過與自然之間能動的勞動過程創造財富的能力,生產力是人類運用生產資料通過與自然之間能動的勞動過程創造財富的能力,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5/32 即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形成的生產能力。即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形成的生產能力。這種生產能力具有自然物質性和
23、社會歷史性兩重性質1。自然物質性方面,自然物質性方面,生產力主要由其“質”和“量”來決定?!百|”的規定性主要在于由相應科技水平決定的生產力的要素及構成的有效性,即要素稟賦和全要素生產率;“量”的規定性在于由既定生產要素數量和投入決定的生產力的產出規模,即財富生產數量和相應的生產量的可能性區間。社會歷史形態社會歷史形態的生產力,本質上是指生產的社會方式,即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包括生產力要素稟賦和組合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及基本制度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包括生產力要素稟賦和組合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及基本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方式的變革。(1)習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
24、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而新質生產力強調自然物質生產力中“質”的變革,也就是生產力要素稟賦和組合方式的深刻變革。創新驅動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當關鍵科學技術實現突破并發生質的變化時,必然會引發生產力核心要素的變化,推動生產力從傳統走向現代。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創新,而是突出推動自然物質生產力實現“質”的突破的科技創新,包括推動原創性顛覆性創新、集成創新和開放創新,最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新質生產力也強調生產關系完善,即基本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具有決定性
25、意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更為深刻的歷史要求。圖圖1: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的邏輯框架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的邏輯框架 資料來源:“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高帆、開源證券研究所 1 劉偉,科學認識與切實發展新質生產力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6/32 圖圖2:新質生產力邏輯關系圖新質生產力邏輯關系圖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開源證券研究所 1.3、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發展 理論層面,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學說的運用。
26、因此,我們先理論層面,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學說的運用。因此,我們先簡要回顧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簡要回顧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其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揭示了生產力的內涵和本質其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揭示了生產力的內涵和本質2。馬克思認為,作為生產力的現代形式工業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反映的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現實的歷史關系。其二,生產力理論闡述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其二,生產力理論闡述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一定的物質生產力決定了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并歸根到
27、底決定了在一定生產關系基礎之上所形成的政治上層建筑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其三,馬克思指明了生產力的決定要素。其三,馬克思指明了生產力的決定要素。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包括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和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三大要素。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由于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現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首先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三要素”的基
28、礎上引入科學技術,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緊密相聯,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中,引起它們的變化,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重大創新,使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重大創新,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同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發展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同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發展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2 關于馬克思理論論述引用自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研究成果簡介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9、 7/32 新質生產力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方法,以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背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要,從生產力現代化轉型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進行了創新發展。從歷史發展的維度,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對應大機器工業化發展時代,那么新質生產力學說對應的是新的信息時代科技創新驅動下的產業革命。新質生產力的“新”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實質上是新的生產力逐漸改造和替代“舊”的生產力的迭代式升級過程。這個升級過程的核心動能在于生產要素質的變革和生產要素技術組合方式(生產函數)的根本改變,即要素稟賦演進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從生產要素的維度看
30、,新質生產力為生產力理論中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賦予新質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在科技創新推動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質勞動者包括引領科技、創造先進生產工具的創新型人才和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技能型人才。勞動資料在新技術、新產業等的作用下發生質變,知識形態的科學技術轉化過來的生產工具在勞動資料中起主要作用,標志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也是區分經濟時代的客觀依據。勞動對象的范圍和領域在科技創新推動下發生重要變化,得益于科技創新廣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出現了數智化設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勞動對象3。1.4、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
31、業創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新 理論層面,全要素生產率代表技術進步對產出的貢獻,對于一國經濟增長有關理論層面,全要素生產率代表技術進步對產出的貢獻,對于一國經濟增長有關鍵的促進作用。鍵的促進作用。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經濟增長中扣除勞動、資本等要素投入數量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后的余值。索洛的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4把總產出看作是資本、勞動兩大投入要素的函數,從總產出增長中扣除資本、勞動力帶來的產出增長,所得到的余值作為技術進步對產出的貢獻。他的研究表明,美國在 1909-1949 年間的經濟增長中,
32、80%以上歸結為技術進步的結果,即索洛余量(Solows residual)。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可以歸結為要素投入的增加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要素投入受到邊際遞減規律的約束,因此,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只能依賴于 TFP 的提升5。生產力迭代升級的核心是要素稟賦演進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生產力迭代升級的核心是要素稟賦演進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不僅是衡量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標,也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核心指標。而正如 1.2 節所述,新質生產力強調自然物質生產力中“質”的變革,內在邏輯就是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33、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萍紱Q定生產力的“質”,進而決定要素稟賦和全要素生產率。因此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創新,才能根本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經濟量的合理增長和規模擴張創造新的可能和結構空間,深刻改變生產函數,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的目標函數和約束函數變化的要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所要求的經濟量的發展目標。實踐層面,新時代我國進行要素組合改革、全要素生產率提速的必要性較強。實踐層面,新時代我國進行要素組合改革、全要素生產率提速的必要性較強。用現代增長理論分析框架來看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我國經濟屬于要素驅動的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同時全要素生產率也高速增長,2010
34、年以 3 崔友平,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 4 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5 顏色,中國長期全要素生產率的重新估算以及與美國的對比分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研究簡報第 150 期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8/32 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有所下降。國際比較來看,根據佩恩表(PWT10.0),以美國全要素生產率(TFP)為 1,則20102
35、019 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大致處在 0.400.44 的區間,低于德國(0.900.94)、法國(0.900.95)、英國(0.760.83)、日本(0.630.68)、韓國(0.590.68)等6。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工業化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時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達到美國的 70%-90%,而我國約為美國的 40%-44%,則 2035 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或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速度有一定要求。圖圖3:2010-2019 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落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落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 數據來源:PennWorldTable、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
36、義、開源證券研究所;注:以美國 TFP 為 1 1.5、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 1.5.1、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完善生產關系的理論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完善生產關系的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生產力。系
37、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包括三個基本方面,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形式。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必然是社會的,既要發生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層面),又要發生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聯系(即生產關系層面)7。其中,生產力決定社會生產的增長數量、增長質量、增長結構等的關鍵變量;而生產關系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實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過程,均需要一定的生產關系作為支撐和保障,同時也會受到生產關系的限制和制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有機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有機體。馬克思在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描述
38、“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 6 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7 衛興華,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問題的研究與爭鳴評析,載經濟縱橫2010 年第 1 期。0.440.940.950.830.680.680.40.90.90.760.630.590.30.40.50.60.70.80.91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2010-2019年全要素生產率區間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9/32 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
39、時代就到來了”8。這其中隱含著兩層含義,一是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二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重要反作用,即生產關系在適應生產力時會成為其“發展形式”,而當轉變為不適應時則會成為一種“桎梏形式”,而且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桎梏”正是社會發生革命的根本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定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定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當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將與舊的生產關系發生沖突,最后在多種社會因素的多邊合力作用下,產生出一種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以此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實踐層面,大力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推進經濟制度完善,在制度創新中形成發展活力。高質量發展時
40、代,我國需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充分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不同類型所有制經濟提供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這樣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1.5.2、以史為鑒,過去以史為鑒,過去 40 年我國生產關系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年我國生產關系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 改革開放 40 年以來,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演變深刻反映了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1)第一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7 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進入由計劃型向數量型生產方式的轉型。生產關系的改革集中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生產關系的改革集中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一是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41、作出區分。農村土地改革和勞動力市場改革為社會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并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生產要素;二是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生產關系變革對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生產關系變革對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該時期國內出臺一系列科研機構運行機制的改革,例如推行科研機構的企業化經營、實行科研人員的聘任制等,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科研人才的優化配置。(2)第二階段()第二階段(1998-2012 年):年):生產技術由機械化向自動化發展,逐步形成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數量型生產方式。這一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企業制度、財政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
42、。具體包括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開展股份制為主的現代產權制度改革;財政方面進行分稅制改革、復式預算改革等。圖圖4:在前兩個階段國有企業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前兩個階段國有企業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2 頁。0246810121416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國
43、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6MMA)%2003年開始國資監管的新一輪改革2013年國企改革進入分類深化階段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0/32 (3)第三階段()第三階段(2013 年至今)年至今):供給側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一個新的更重質的生產方式逐步形成。這一時期我國生產領域的制度變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并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2015 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明確指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
44、體系質量和效率”。生產關系方面,國企改革進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階段。2017 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隨后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題。綜上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方式由計劃型向數量型探索、數量型經濟的深化、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的過程中,生產關系改革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同時生產關系也在不斷發展以適應生產力提升的客觀需求。1.6、小結:新質生產力的多維內涵與核心要義小結:新質生產力的多維內涵與核心要義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
45、首要任務”,生產力發展的背景、目標、重點、方式等均在發生轉變。在這一背景之下,2023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于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包括生產力要素稟賦和組合方式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包括生產力要素稟賦和組合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及基本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的深刻變革、以及基本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一項重大創新,使其更具經濟技術發展的時代化新特征。新質生產力的“新”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實質上是“新”的生產力逐漸改造和替代“舊”的生產力的迭代式升級過程;從生產要素的維度看,新質生產力
46、為生產力理論中生產要素賦予新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這一點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這一點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理論層面,全要素生產率對于經濟增長有關鍵的促進作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生產力迭代升級的核心是要素稟賦演進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F實層面,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屬于要素驅動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進行要素組合改革,全要素生產率提速的必要性較強。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
47、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生產力。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2、全球復盤: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經緯與國際比較全球復盤: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經緯與國際比較 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重要推動力,近代以來,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重大提升,隨之推動了社會的跨越與進步。我們認為,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不僅是對人類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托?;诖?,我們對過去人類生產力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進行簡要回顧,并進行國際橫向對比,一窺新舊生產力變革之際的諸多變化。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48、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1/32 2.1、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變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變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 從一個長周期的視角來看,生產力的演進及發展是一個波瀾起伏的過程。在農業社會及以前,社會生產力雖然也有一定的發展,但相對緩慢。我們結合斯坦福大學 Ian Morris 教授所構建的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social development scores),可以比較好的對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觀察。從圖 5 可以看到,無論是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在公元前 14000 年至公元前 1 年,社會發展指數最高均維持在 40 左右(期間增
49、長可能反應了農業技術的發展),隨后則基本陷入停滯。但在 1800 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后,西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在隨后的 200 年間增長約 18 倍,逐步建立了西方社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圖圖5:東、西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在近代經歷了快速發展東、西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在近代經歷了快速發展 數據來源:Ian Morris,“Social Development”,2010、開源證券研究所,BCE 為公元前,CE 為公元 我們沿著社會發展指數對 1800 年以來的西方社會發展進行進一步分析,該指標該指標主要有主要有 4 個部分:能量獲?。▊€部分:能量獲?。‥nergy Captu
50、re)、組織能力()、組織能力(Organization)、戰爭能)、戰爭能力(力(War-making Capacity)、信息)、信息技術能力(技術能力(Information Technology),),這幾個指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進行了較為精準的描述。從圖 6 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能量獲取,反映出彼時人類逐漸從畜牧業發展成農業社會,通過農業種植獲得了較為穩定的能量來源,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定程度的組織能力,不過戰爭能力、信息技術尚沒有什么顯著的進展。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在科學技術的驅動下,西方國家的生產力快速提升,社會發展指數開始出現較為
51、明顯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18 世紀 60 年代-19 世紀中期)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帶動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進入了“蒸汽時代”。此外,西方社會也逐漸從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來,轉變為更具組織協調能力的資本主義制度,我們看到在 1800 年西方社會的能量獲取及組織能力均較 170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第二次工業革命(19 世紀下半葉-20 世紀初)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標志,鋼鐵、化學等產業高速發展,帶領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西方國家的能量獲取、組織能力均出現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其中組織能力的提升是這一時間段驅動社會發展的最關鍵因素。而第三次工業革命(20 世紀后半期)發生后,隨
52、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4000BCE12000BCE10000BCE8000BCE6000BCE4000BCE3000BCE2250BCE1750BCE1400BCE1200BCE1000BCE800BCE600BCE400BCE200BCE1BCE/CE200CE400CE600CE800CE1000CE1200CE1400CE1600CE1800CE2000CE東方社會發展指數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2/32 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西方社會發展指數的主要驅動力轉向信息技術、戰爭能力,當然在
53、核技術的發展下,能量獲取亦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圖圖6:1800 年以來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得到了非??焖俚陌l展年以來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得到了非??焖俚陌l展 數據來源:Ian Morris,“Social Development”,2010、開源證券研究所,BCE 為公元前,CE 為公元 從上述的簡單復盤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基礎是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科技創新發展驅動了生產力的進步。此外,社會制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可以有效的將社會資源組織起來,最大程度的推動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更有利于營造一個創新發展的社會氛圍。2.2、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54、是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標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標志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這一點在近代以來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也體現的非常充分。在前述的分析基礎上,結合經濟學視角,我們聚焦第二次工結合經濟學視角,我們聚焦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業革命以來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地區的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其背后的經濟增長動力進行拆分,探究先進生產力的經濟學表現。經濟增長,對其背后的經濟增長動力進行拆分,探究先進生產力的經濟學表現。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可以劃分為人力、資本以及全要素生產率(TFP),根據 Bergeaud,A.,Cet
55、te,G.and Lecat,R.(2017)對美國、英國、歐元區及日本在1890-2015 年的經濟增長驅動力研究,可以清楚的看到,這四個國家/地區在 20 世紀的 GDP 增長主要是由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所驅動。首先來看美國美國,在 1890-1913 期間,彼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剛剛發生不久,美國的經濟增長相對較高,此時全要素生產率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在 34%左右。而隨著技術 的 大 規 模 應 用,全 要 素 生 產 率 對 GDP 的 貢 獻 率 提 升 至 約 76%,在1950-1975&1995-2005 年這兩個美國 GDP 增速較高的時間段,全要素生產率對 GDP增長的貢獻
56、率均超過 50%,正對應了二戰后的大規模軍用技術轉為民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期。此后隨著互聯網技術浪潮逐漸過去,全要素生產率逐漸下降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能量獲取組織能力戰爭能力信息技術西方社會發展指數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3/32(1.8%0.6%),美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下行(3.4%1.4%)。在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中,這種情況體現的也非常明顯。如歐元區在1890-1913&1975-1995 年間,全要素生產率對 GDP 的貢獻率均在 50%以上
57、,1995 年后隨著全要素生產率的走低(1.8%0.2%),經濟增速連下臺階(2.5%0.6%),日本和英國也均出現相似的情況。圖圖7: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TFP)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數據來源:Bergeaud,A.,Cette,G.and Lecat,R.(2017)、開源證券研究所 總結來看,不難發現在工業總結來看,不難發現在工業/科技革命發生時,生產力發展科技革命發生時,生產力發展在經濟增長層面最主在經濟增長層面最主要的特征即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要的特征即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雖說科技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溢性,如在科技創新及發展期,主要發達國家的全要
58、素生產率均有提升,經濟也隨之發展。但我們看到在 1995-2005 年互聯網信息革命期間,美國作為當時技術革命的主要發源地,其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相較于其他國家更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更加明顯。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美國和歐洲的全要素生產率也更高。2.3、西方國家全球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逐漸走低西方國家全球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逐漸走低 沿著上述分析,我們更進一步來觀察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由下圖可以清楚地觀察到,1890-2015年間西方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經歷了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890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均經歷了穩定的增長,其中美國和歐洲增長較快,
59、日本亦有相當程度的增長;第二階段是一戰后至二戰,這一階段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經歷了較快程度的增長,雖然經歷了 1929 年的大蕭條,但得益于應對有力的經濟政策及電氣設備等新科技的發展,美國與其它發達國家呈現出相反走勢,直至二戰結束;第三階段是二戰結束至 1970 年代,此時日本及歐洲逐漸從戰爭創傷中恢復,并充分享受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全要素生產率快速上升,在此期間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則逐漸走低;第四階段是 1980 年代至 2000 年,美國經歷了互聯網的發展所帶來的信息技術革命,并提升了本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但同之前幾個階段相比,可以明顯的看到這一階段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幅度相對較低,并未突破
60、2%,其他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4/32 率更是接續向下;第五階段則是 2000-2015 年,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全面走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進一步拉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圖圖8: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在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在 1970 年代后逐漸走低年代后逐漸走低 資料來源:Bergeaud,A.,Cette,G.and Lecat,R.(2017)、開源證券研究所 由此而引發的一個疑問是,為什么由此而引發的一個疑問是,為什么 1990 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對美國全要素生產年代的信息技
61、術革命對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不如電氣革命大?率的提升不如電氣革命大?對此羅伯特戈登教授對此有過精準的分析9,其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之所以不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原因在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且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范圍更加的廣闊,涉及到食品、服裝、住宅、交通、娛樂、醫療等方方面面,而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改變了人類獲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但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娛樂、信息和通信技術,其影響力已經大大減弱。我們從下圖亦能夠清楚的觀察到第三次工業革命(ICT)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在美國,ICT 確實是 2005-2010 年間驅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動力,但這一點
62、在歐洲表現的并不突出,如果我們將時間維度拉長,可以發現 ICT 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更是不如電氣革命。我們認為,這或與信息技術的擴散性較弱有關。事實上,信息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具有很強的統一性,贏者通吃現象較為突出,這也是為何當前互聯網巨頭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國,因此對激發全球范圍內更廣泛的生產力變革的作用或許有限。9 羅伯特戈登,美國增長的起落,中信出版社,2018。一戰一戰 二戰二戰 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5/32 圖圖9:ICT 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不及電力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不及電力 資料來源:Bergeaud,A.,Cette,G.and
63、Lecat,R.(2017)、開源證券研究所 2.4、AI 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向上抬升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向上抬升 2022 年底,年底,ChatGPT 的推出讓人工智能(的推出讓人工智能(AI)技術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技術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有部分觀點認為有部分觀點認為 AI 或將推動全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并將大大提升全球生產力?;驅⑼苿尤蜻M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并將大大提升全球生產力。由于當前 AI 發展仍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未來的發展路徑無法精準預測,我們認為相較于以往的三次工業革命,本輪 AI 技術的發展與過去既有相同,亦有不同。當然隨著 AI
64、技術的發展與改進,相關的判斷也需要不斷更新。首先來看相同之處,如我們前面所述,前三次工業革命在不同程度上均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推動了經濟增長。這其中最主要的抓手是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GPTs)的發明與使用10,這些技術可以是一種通用技術,也可以是一種組織系統,并且能夠在經濟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可以帶來其它的新技術。從這個角度看,AI 與前 3 次工業革命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其應用并不具有限制性與競爭性,理論上會有比較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從而有較大的潛力提升全社會的自動化水平,也有可能會帶來相關的二級創新,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再看不同之
65、處,這一輪 AI 革命與前幾次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前 3 次工業革命出現的 GPT 雖不相同(蒸汽機、內燃機、電腦等),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大大 10 Lipsey,Carlaw,and Bekar.2005.Economic Transformations: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Grow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6/32 改變了生產方式,提升了人類生產的自動化水平,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11。且自動化的提升同時也帶來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從一
66、個較長的歷史階段來看,技術的進步并沒有導致勞動在經濟中所占的份額下降,從而最終提升了全體社會福利。但 AI 與以往的 GPT 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即其擁有認知能力,可以部分/全部取代以往只有人類才能執行的任務,可能使得某些勞動力崗位永久消失,最終導致勞動在經濟中的比重出現下降,而這可能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圖圖10:美國勞動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基本穩定美國勞動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基本穩定 資料來源:Lukasz Drozd&Marina M.Tavares.(2024)、開源證券研究所 往后看,我們認為短中期內往后看,我們認為短中期內 AI 有較大潛力提升社會生產力及全要素生產率有較大潛力
67、提升社會生產力及全要素生產率,雖然影響的程度取決于 AI 技術的發展情況,且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與產生影響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我們認為對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5、小結: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小結: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革命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西方國家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逐漸走低工業革命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西方國家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逐漸走低。1800 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驅動了其 GDP 增長。1890-1950 年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保持上升態勢,但自 1970年代后逐漸走低,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68、相較電氣革命已有所減弱。究其原因,在于電氣革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范圍更加的廣闊,而信息技術革命則主要集中在娛樂、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而信息技術的擴散性較弱。AI 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時代或將來臨,有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上升。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新一波科技革命浪潮似乎已經隱隱到來,其與前三次工業革命存在許多異同點。一方面,從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GPTs)的發明與使用來看,AI 與前 3次工業革命(蒸汽機、內燃機、電腦等)具有相同之處,即其應用并不具有限制性與競爭性,理論上會有比較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進而
69、提升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但另一方面,前 3 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自動化提升也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但 AI 可 11 Lukasz Drozd&Marina M.Tavares.2024.Generative AI:A Turning Point for Labors Share?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7/32 以部分/全部取代人類勞動,可能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不過,總體看,我們認為短中期內 AI 有較大潛力提升社會生產力及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意義顯著中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意義顯著。一則新質生產力涵蓋范圍更廣,其不僅包含新科技的
70、發展,還包括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有助于幫助我們在可能到來的 AI 技術浪潮中占據主動;二則可以更好、更快、更大規模的將 AI 及相關衍生的新技術推廣向全社會,為各行各業賦能,最終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全社會的跨越式發展。3、影響測算: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影響測算: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基于宏微觀基于宏微觀 TFP 的視角的視角 3.1、宏觀全要素生產率或迎來新一輪上行宏觀全要素生產率或迎來新一輪上行 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主要有增長核算法(包括索洛余值法)、生產前沿法(包括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主要有增長核算法(包括索洛余值法)、生產前沿法(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數據包絡分析
71、 DEA 和隨機前沿模型和隨機前沿模型 SFA)等)等。增長核算法,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從經濟增長中剔除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的貢獻,余項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生產前沿法,將經濟增長歸為要素投入增長、技術進步、生產效率提升三部分,并認為大部分生產者的效率與最優生產效率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即技術無效率狀態)。我們參考 2014 年央行工作論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索洛余值法,使用其改進的“可變彈性生產函數”并構建狀態空間模型測算全要素生產率:(1)可變彈性生產函數:=0,+=1(2)量測方程:=0+(3)狀態方程:=1+,=1+其中、分別表示第 t 期的實際產出、資本投入、勞動
72、力投入和技術進步水平,0為初始技術水平。主要待估參數為常數0和可變系數、。底層數據底層數據:GDP 和勞動投入量爭議不大,GDP 以 1952 年為基期換算各年不變價;勞動投入數量一般以勞動時間來衡量,國內研究普遍采用歷年全社會就業人員數代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1990 年由于調查口徑調整,當年全社會就業人員老口徑為 56740 萬人、新口徑為 64749 萬人,需要對 1990 年以前的數據進行修正。資本投入量采用 Goldsmith1951 年開創的永續盤存法,=0(1 )+,其中 是以當期價格計價的投資額,需要用定基價格指數換算為不變價,為折舊率。由于指標的篩選、補全和估算流程較為繁瑣,
73、此處僅表格展示主要邏輯: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8/32 圖圖11:構建構建 1952-2023 年的資本投入量時間序列年的資本投入量時間序列 資料來源: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圖圖12:近年來就業人員增速放緩近年來就業人員增速放緩 圖圖13:2003-2015 年資本存量增長較快年資本存量增長較快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1997 年以來就業人員增速幾乎呈線性下降,就業人員數自 2014 年達到高點的
74、76349 萬人、其后緩步下滑,對應我國人口數量紅利轉向人口質量紅利;資本存量增速自 1960 年以來中樞穩步向上,尤其 2003-2015 年快速城鎮化疊加入世迎來一輪高速增長,在地產政策收緊和疫情影響下 2020-2023 年增速持續低于 10%。我們對構建的狀態空間模型進行估計,常數我們對構建的狀態空間模型進行估計,常數 c 和可變參數和可變參數、的的 P 值均小于值均小于0.001,表明統計檢驗結果顯著。,表明統計檢驗結果顯著。TFP 測算測算結果與多篇學術文獻較為接近,僅與央行結果與多篇學術文獻較為接近,僅與央行工作論文(工作論文(2014)在)在 2001-2007、2008-20
75、12 兩個階段有一定差距。兩個階段有一定差距。構建資本投入量基礎指標數據來源時間區間邏輯基期資本存量年現價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現有文獻中的估計值在億元區間,隨時間推移基期資本存量對模型的影響趨小,因此直接以年億元作為基期資本存量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存貨增加是未在當年形成生產能力的產品,不應計入,故選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作為流量指標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計算同比增速,對年的時間序列進行遞推補全價格指數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發展速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該指標為不變價增速,可以結合現價數據構建定基價格指數,且與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基本一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76、學術論文廣泛使用且最合適的平減價格指數,但時序較短與固投價格指數擬合良好,回歸得到年的估計值折舊額省合計固定資產折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省固定資產折舊合計基本等于全國數據,因此年直接使用該指標。且學術論文有一個誤區,即 各省市合計不等于全國,需要對折舊進行調整。我們考證后認為不需要進行這一操作。中國固定資產折舊學術論文廣泛使用且最合適的折舊指標,但時序較短中國固定資產折舊中國計算固定資產折舊占的比重,年按年的比重依次前推,年按年的比重依次后推1952GDP1952-20041952600-20001952GDP 6791952-20041952-2004Wind2005-202319
77、52-20041952-20041952-20041991-2004Wind2005-2019PPIWind2020-2023PPI2020-2023311952-20041978-1994311978-1990“GDPGDP”:GDP:Wind1995-2017:GDP:GDPWind1952-19772018-2023GDP1952-197719782018-20232017-2.0%0.0%2.0%4.0%6.0%8.0%1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95319882023萬人中國:就業人員數中國:就業人員數(調整)調整后同比增速(右軸)0%
78、5%10%15%20%25%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195319882023億元資本存量資本存量:增速(右軸)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9/32 圖圖14:TFP 測算結果與學術論文相近測算結果與學術論文相近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論文、開源證券研究所 首先看全要素生產率:首先看全要素生產率:1978 年以來我國 TFP 主要有 3 個明顯的上升階段,即1981-1985、1991-1994、2002-2007 年,分別對應改革開放、南方談話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
79、濟體制、商品房改革加速城鎮化進程+加入 WTO。需要看到,2010-2015年間 TFP 下滑且部分年份可能處于負區間(與魏尚進等人的研究相吻合12),可能的原因在于地產基建大規模擴張,吸收資金和人才,擠出了對高端制造和技術進步的投資。2013 年 11 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在隨后的改革實踐中,黨中央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各方面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成功扭轉了全要素生產率的下行趨勢。近些年,中央有序推進地方隱性債務化解,引導地產向新發展模式的良性中樞回歸,經濟結構加快從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
80、。我們測算,2023 年 TFP 已回升至約 0.8%,全要素生產率或迎來新一輪上行。從要素投入來看:從要素投入來看: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1979-1990 年平均貢獻率為 46%,1990s、2000s 穩步提升至 53%、70%,2011-2019 年已超過 90%;勞動力投入則伴隨全社會就業人數收縮對經濟增長由正轉為負貢獻,受限于指標可得性我們只考慮了勞動力投入數量,未能將勞動力素質納入模型(例如受教育年限*全社會就業人數的復合指標),因此可能會低估勞動力要素投入。12 From Made in China to Innovated in China:Necessity,P
81、rospect,and Challenges J.Shang-Jin Wei,Zhuan Xie,Xiaobo Zha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7,第 1 期 0.0%1.0%2.0%3.0%4.0%5.0%央行1979-1992央行1993-2000央行2001-2007央行2008-2012李賓和曾志雄1979-2007王小魯和樊綱1999-2007OECD1979-2003學術論文測算開源宏觀測算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0/32 圖圖15:資本投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資本投入對我
82、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2015 年以來年以來 TFP 重回上升通道重回上升通道 數據來源: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注:此處未顯示經濟增長異常年份(1981、1991、2020、2021、2022)。圖圖16:2023 年全要素生產率回升,測算約為年全要素生產率回升,測算約為 0.8%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注:格羅寧根大學測算 TFP 與 OECD 趨勢一致但數值普遍偏小,由于 OECD 未給出中國時序,此處僅考察格羅寧根大學的趨勢,與我們測算大體相似。3.2、從微觀從微觀 TFP 透視新質生產力線索透視新質生產力線索 前文為宏觀
83、層面的 TFP 測算,我們將其擴展至微觀層面,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按證監會行業分類),利用 LP 法13進行測算以挖掘近年來新質生產力板塊的 TFP 變化。首先構造數據首先構造數據:增加值(收入法)=營業盈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則上市公司增加值=營業利潤+薪酬+(支付各項稅費-返還稅費-所得稅)+固定資產折舊;資本投入為“固定資產”;勞動力投入為“員工總數”。結果顯示結果顯示: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整體模型的 P 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從 2022年各行業 TFP 來看,新質生產力向上、地產鏈向下,其中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的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 1.9
84、%、1.2%、1.0%、0.8%,黑色冶煉、房地產、非金屬礦物制品明顯下滑。從微觀維度來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義在于,用高 TFP行業替代低 TFP 行業,從而更好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13 魯曉東,連玉君等.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估計:19992007J.經濟學,2012(02):179-196。0%20%40%60%80%100%19791990200120122023貢獻率:K貢獻率:L貢獻率:TFP-10.0%-5.0%0.0%5.0%10.0%19791990200120122023全要素生產率(開源宏觀測算)全要素生產率(格羅寧根大學測算)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
85、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1/32 圖圖17:2022 年年 TFP 改善的主要有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等改善的主要有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等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3.3、小結:宏觀趨勢和微觀線索交織,新質生產力有望推動小結:宏觀趨勢和微觀線索交織,新質生產力有望推動 TFP 上行上行 宏觀層面宏觀層面:我們基于“可變彈性生產函數”構建狀態空間模型,測算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時間序列,通過顯著性檢驗且與多篇學術測算結果相近。數據顯示,1978 年以來我國 TFP 主要有 3 個明顯的上升階段,即 1981-1985、1991-1994、2002-2007
86、 年,分別對應改革開放、南方談話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商品房改革加速城鎮化進程和加入 WTO。2010-2015 年間 TFP 下滑且部分年份可能處于負區間,或指向地產基建大規模擴張擠出了對高端制造和技術進步的投資。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成功扭轉了全要素生產率的下行趨勢。近年來經濟結構加快從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我們測算 2023 年 TFP 已回升至約0.8%。微觀層面微觀層面:我們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按證監會行業分類),利用 LP法測算了各行業 TFP。2022 年新質生產力向上、地產鏈向下,其中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的全要素生產率分別
87、為 1.9%、1.2%、1.0%、0.8%,黑色冶煉、房地產、非金屬礦物制品明顯下滑。宏觀趨勢和微觀線索交織,充分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我們預計全要素生產率或迎來新一輪上行。4、發展現狀:新質生產力空間廣闊,相關行業發展迅猛發展現狀:新質生產力空間廣闊,相關行業發展迅猛 4.1、宏觀視角: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宏觀視角: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 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壯大。近年來我國研發支出和數字經濟占 GDP 的比重穩步提升,電新快速擴張,計算力指數全球
88、第二,2023 年汽車出口實現歷史性突破。首先,我們從宏觀視角挖掘了新質生產力首先,我們從宏觀視角挖掘了新質生產力14擴張的擴張的 3 條線索條線索:一是營收、利潤、14 新質生產力,主要包括第二產業的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第三產業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3.0%-2.0%-1.0%0.0%1.0%2.0%3.0%衛生電熱燃水信息軟件電氣機械茶酒飲料廢棄資源有色冶煉油煤燃料化學制品商務服務農副食品化纖造紙建筑儀表儀器交運設備交運倉儲醫藥食品制造紡織計算機鞋革毛羽文
89、工體娛批零印刷橡膠塑料科研汽車家具專用設備文體娛房地產黑色冶煉紡服食宿非金屬礦物金屬制品通用設備教育水利環境木制品A股各行業全要素生產率:2022年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2/32 出口份額全方位提升,分別從2008年的21.5%、23.9%、51.3%增長至2023年的32.8%、32.5%、65.9%;二是部分抵消了地產下行的拖累,投入產出表顯示建筑業對總產出拉動效應從 2012 年的 3.4 倍下滑至 2020 年的 3.0 倍,而新質生產力穩定保持在 3.3倍,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三是設備更新提質擴容、有利于推升全要素生產率,設備工器具購置以
90、 2012 年為界,2012 年以前新質生產力和地產基建鏈占比相仿,2012年以后明顯分化,新質生產力從 21.3%上行至 2022 年的 33.1%,地產基建鏈相應從22.8%降至 18.1%。圖圖18:新質生產力的營收、利潤、出口份額顯著提升新質生產力的營收、利潤、出口份額顯著提升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圖圖19:新質生產力板塊部分抵消地產下行的拖累新質生產力板塊部分抵消地產下行的拖累 圖圖20:新質生產力占設備更新比重快速上行新質生產力占設備更新比重快速上行 數據來源:統計局、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從地產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結構轉型,似乎
91、映射于有色金屬的比價上從地產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結構轉型,似乎映射于有色金屬的比價上行行。我們在Q1 數據中的“經濟新均衡”線索指出:自 2021 年中收緊地產政策后,我國建安投資增速下滑、設備更新投資增速上行,兩者剪刀差由負轉正,對應有色金屬開始持續跑贏螺紋鋼,2024Q1 有色漲價的經濟因素除了全球制造業景氣重回擴張區間,可能部分計入了國內設備投資高增(同比+17.6%)。底層邏輯在于新質生產力板塊更依賴有色金屬,地產基建鏈更依賴黑色金屬。1.051.101.151.20200220072012201720182020總產出拉動乘數:建筑業/全國平均總產出拉動乘數:新質生產力/全國平
92、均0%10%20%30%40%2004201020162022設備工器具購置新質生產力:占比地產基建鏈:占比200820132018202345%50%55%60%65%70%22%25%28%31%34%出口占比:新質生產力利潤占比:新質生產力面積大小表示新質生產力營收占比45%50%55%60%65%70%22%25%28%31%34%出口占比:新質生產力利潤占比:新質生產力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3/32 圖圖21:國內動能從建筑轉向高端先進制造,對應有色比價上行國內動能從建筑轉向高端先進制造,對應有色比價上行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
93、所 圖圖22:新質生產力依賴有色金屬,地產基建鏈依賴黑色金屬新質生產力依賴有色金屬,地產基建鏈依賴黑色金屬 數據來源:統計局、開源證券研究所 圖圖23:我國研發支出占我國研發支出占 GDP 比重顯著提升比重顯著提升 圖圖24:全球研發支出結構,中美份額差距收窄全球研發支出結構,中美份額差距收窄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25-20-15-10-5051015200.60.70.80.91.01.11.21.31.42018-072019-122021-052022-102024-03%有色金屬指數/螺紋鋼指數設備更新投資增速-建筑安裝投資增速(右
94、軸)-5%0%5%10%15%-5%0%5%10%15%20%25%30%35%有色金屬依賴度:2020年黑色金屬依賴度:2020年面積大小表示占名義GDP比重新質生產力地產基建鏈01234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美國:占GDP比重:研發支出中國:占GDP比重:研發支出01020304050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研發支出:美國占全球比重研發支出:中國占全球比重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4/
95、32 圖圖25: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占年我國數字經濟占 GDP 41.8%圖圖26:2022 年全球計算力指數我國居第二年全球計算力指數我國居第二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IDC、開源證券研究所 圖圖27:政策穩步推進,新質生產力指數政策穩步推進,新質生產力指數表現較好表現較好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其次,高技術產業整體規模穩步提升。其次,高技術產業整體規模穩步提升。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來看,我國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多數時間高于整體,2013-2023 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 10 年復合增速達 10.2%,遠高于整體的 5.
96、9%。從 GDP 占比來看,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 GDP 比重穩步提升,由 2016 年的 15.3%提升至 2022 年的 17.4%。0%20%40%60%80%美國中國德國日本英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20182019202020212022020406080100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IDC全球計算力指數202020212022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5/32 圖圖28: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多數時間高于整體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多數時間高于整體 圖圖29:三新經濟增加值占三新經濟增加值占 GDP 比重穩步提升比重穩步提升 數據來源:Wi
97、nd、開源證券研究所;注:2024 年數據為 1-3 月累計值同比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新興產業總體保持高景氣。新興產業總體保持高景氣。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采購經理人指數(EPMI)觀察新興產業景氣度:從整體看,EPMI 波動性大于 PMI,但多數時間均高于 PMI,2021-2023年,EPMI 中樞在 52.2%,高于 PMI 的 49.9%。從分項上看,新興產業在生產、就業等方面景氣度多數時間顯著高于整體,研發保持向上態勢,2015 年 1 月-2023 年 2月,除疫情沖擊外,EPMI 研發活動均在 50%榮枯線以上。圖圖30:EPMI 多數時間高于多數時間高于 PMI 圖
98、圖31:EPMI 生產量分項多數時間高于生產量分項多數時間高于 PMI 生產分項生產分項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100-50050100051015202530352000200220032004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4201520162018201920202022202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高新技術產品凈出口占比(右軸)14.014.515.015.516.016.517.017.518.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4648505254565
99、8602014-032014-102015-052015-122016-072017-022017-092018-042018-112019-062020-012020-082021-032021-102022-052022-122023-07%中國:EPMI(5MMA)中國:制造業PMI(5MMA)4550556065702015-032015-092016-032016-092017-032017-092018-032018-092019-032019-092020-032020-092021-032021-092022-032022-092023-032023-09%中國:EPMI:生產
100、量(5MMA)中國:制造業PMI:生產(5MMA)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6/32 圖圖32:EPMI 就業分項多數時間高于就業分項多數時間高于 PMI 從業人員分項從業人員分項 圖圖33:2015 年年 1 月月-2023 年年 2 月,除疫情沖擊外,月,除疫情沖擊外,EPMI研發活動均在研發活動均在 50%榮枯線以上榮枯線以上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量整體保持高增長,部分領域仍存在提升空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量整體保持高增長,部分領域仍存在提升空間。整體來看,2000 年以來,高
101、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整體維持高增趨勢,2022-2023 年略有下滑,貿易差額由 2000 年 155 億美元逆差轉變為 2023 年的 1621 億美元順差,表明我國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對海外依賴度逐漸降低。占比來看,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支柱,2023 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與凈出口額分別占總量的 25%與 20%。分項來看,2023 年光電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材料技術實現貿易順差,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暫為逆差,具有潛在提升空間。圖圖3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整體保持高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整體保持高增長 圖圖35: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
102、我國出口重要支撐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我國出口重要支撐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注:占比為負表明凈出口額為負值 4.2、數字經濟與數字經濟與 AI:保持高增長,可提升潛力較大:保持高增長,可提升潛力較大 以電子、計算機、通信等行業為主體的數字經濟與 AI 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對于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關鍵作用??v向對比看,近年來數字經濟與縱向對比看,近年來數字經濟與 AI 保持高增。保持高增。2017-2022 年,數字經濟規模由 27.2 萬億元提升至 50.2 萬億元,占 GDP 比重由43454749515355201
103、5-032015-092016-032016-092017-032017-092018-032018-092019-032019-092020-032020-092021-032021-092022-032022-092023-032023-09%中國:EPMI:就業(5MMA)中國:制造業PMI:從業人員(5MMA)455055606570752015-012015-072016-012016-072017-012017-072018-012018-072019-012019-072020-012020-072021-012021-072022-012022-072023-01%中國:EPM
104、I:研發活動-5000500100015002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02002200320052006200820092010201220132015201620172019202020222023億美元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高新技術產品凈出口額(右軸)-100-80-60-40-20020406080051015202530352000200220032004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4201520162018201920202022202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高新技術產品凈出口占比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
105、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7/32 32.7 提升至 41.5%,持續為產業進行賦能,產業數字化占比由 77.4%提升至 81.7%,一、二、三產業滲透率均有顯著上升。2020-2022 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前四大細分領域為計算機視覺、AI 芯片、機器學習、智能語言與人機交互,其總體產業規模由 1305 億元提升至 1548 億元,兩年復合同比增速達 8.9%,其中 AI 芯片、智能語言與人機交互增速分別為 40.5%、35.1%。圖圖36:數字經濟規模穩步增長數字經濟規模穩步增長 圖圖37:規模相對較大的規模相對較大的 AI 領域中,智能機器人、領域中,智能機器人
106、、AI 芯芯片、智能語言與人機交互產業增速較高片、智能語言與人機交互產業增速較高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橫向對比看,我國數字經濟具有一定提升潛力。橫向對比看,我國數字經濟具有一定提升潛力。在總量規模方面,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美國、中國、德國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三位,2022 年分別達到 17.2、7.5、2.9 萬億美元。占比與產業滲透方面,我國相較于國際領先水平仍有提升潛力。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22 年,全球 51 個主要經濟體數字經濟占 GDP 比重為 46.1%,其中英國、德國、美國占比均超過 65%,中國在
107、 40%左右。全球 51 個主要經濟體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 9.1%、24.7%和 45.7%,我國分別為 10.5%、24%和 44.7%,第二、第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相較于國際水平仍存一定提升潛力。圖圖38:我國數字經濟與產業數字化占比具有一定提升潛我國數字經濟與產業數字化占比具有一定提升潛力力 圖圖39:我國第二、第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具有一定我國第二、第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具有一定提提升潛力升潛力 數據來源:Wind、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開源證券研究所 75767778798081828301020304050602
108、01720182019202020212022%萬億元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中國:產業數字化占比(右軸)-100102030405060708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億元2022年產業規模2020-2022產業規模兩年復合增速(右軸)01020304050607080902022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2022年產業數字化占比%全球51個經濟體中國010203040502022年滲透率:第一產業2022年滲透率:第二產業2022年滲透率:第三產業%全球51個經濟體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8/32 人工智能企業存量較高
109、,增量占比仍有提升空間。人工智能企業存量較高,增量占比仍有提升空間。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從存量看,截至 2023 年 Q3,美國有 9914 家人工智能企業,中國有 4469 家,分別占據全球總數的 34%、15%。從增量看,美國人工智能企業新增數量占全球比重維持在 30%左右,中國 2022 年比重為 5%,仍有一定提升空間。從應用來看,2022 年我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比重為 41%,相較于北美(59%)、歐洲(48%)等仍有提升空間。圖圖40: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Q3,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全球,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全球15%圖圖41:2022 年,我國應用人工智能技
110、術的企業比重為年,我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比重為41%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Our world in data、開源證券研究所 4.3、工業機器人:安裝規模大、發展速度快、應用廣泛工業機器人:安裝規模大、發展速度快、應用廣泛 工業機器人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工具,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工具,其中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使用國,是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使用國,是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2017 年-2022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由 15.6 萬臺上升至
111、 29 萬臺,占全球比重由 41%提升至 52.5%,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 60 個行業大類、168 個行業中類。但在產業鏈完整度與技術水平上,我國相較于日本等國家仍存在差距。但在產業鏈完整度與技術水平上,我國相較于日本等國家仍存在差距。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鏈較為完整,且核心技術眾多,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多數出口海外。在出口金額上,2022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金額分別占日本、德國的 16.4%、55.6%,雖仍存一定差距,但占比呈上升趨勢。34%15%6%5%4%3%33%2023年Q3AI企業數量占全球比重美國中國英國印度加拿大德國其他0%10%20%30%40%50%60%70%2022年應用
112、人工智能企業占比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9/32 圖圖42:2022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圖圖43: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規??焖偕仙?,與日本、德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規??焖偕仙?,與日本、德國差距逐年縮小國差距逐年縮小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4.4、低空經濟:高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低空經濟:高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是指真高“低空經濟”是指真高 3000 米以下的飛行經濟活動,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米以下的飛行經濟活動,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
113、市場空間未來發展潛力較大,是經濟的新增長引擎。分,同時市場空間未來發展潛力較大,是經濟的新增長引擎。根據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數據,2023 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 5060 億元,同比實現了 33.8%的增長,2026年有望達到 1 萬億元。其中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域市場空間增長潛力較大,2023 年產業規模為 9.8 億元,同比增長 77.3%,預計到 2026 年將達到 95 億元。圖圖44:根據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預測,根據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預測,2026 年中國低空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達到經濟規模有望達到 1 萬億元萬億元 圖圖45: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114、eVTOL)領域市場空間未)領域市場空間未來增長潛力較大來增長潛力較大 數據來源:CCI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CCID、開源證券研究所 4.5、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快速擴容背景下,智能化成為未來趨勢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快速擴容背景下,智能化成為未來趨勢 智能駕駛與低空經濟類似,一方面是提高物流運輸效率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智能駕駛與低空經濟類似,一方面是提高物流運輸效率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面其未來市場空間潛力較大。面其未來市場空間潛力較大。此外,智能駕駛國內市場空間與生產技術基礎牢固,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與產量分別高達 949.5 萬輛與 958.7 萬輛,國內的巨大市場與生
115、產能力為智能駕駛構建了需求與生產技術積累,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已達到 30%左右,在市占率不斷提升的基礎上,車載軟件的智能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根據高工智能數據,2022 年中國智能電動市場滲透率達到 41.84%,而 2018 年僅為0.32%,預計 2023 年滲透率將突破 50%。01020304050600510152025303520012003200420052006200820092010201120132014201520162018201920202021%萬臺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比重(右軸)010203040506005000100001500020
116、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0020022003200420052007200820092010201220132014201520172018201920202022%萬美元中國工業機器人出口金額工業機器人出口金額:中國/日本(右軸)工業機器人出口金額:中國/德國(右軸)051015202530354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億元低空經濟規模低空經濟增速(右軸)050100150200250020406080100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億元e
117、VTOL產業規模eVTOL產業規模增速(右軸)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30/32 圖圖46: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步提升,市占率已達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步提升,市占率已達到30%左右左右 圖圖47:根據高工智能預計,根據高工智能預計,2023 年中國智能電動市場滲年中國智能電動市場滲透率或將突破透率或將突破 50%數據來源:Wind、開源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高工智能、開源證券研究所 4.6、小結: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壯大,未來可加強質效提升小結: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壯大,未來可加強質效提升 總量視角方面,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p>
118、量視角方面,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加快發展壯大。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整體規模穩步提升,研發支出和數字經濟占 GDP 的比重穩步提升,電新快速擴張,計算力指數全球第二,2023 年汽車出口實現歷史性突破。新質生產力的擴張體現在相關行業營收、利潤、出口份額全方位提升,對總需求的拉動能夠部分抵消地產下行的拖累,設備更新提質擴容等方面。此外,從地產老動能轉向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有色金屬的比價大幅上行。行業視角方面,從數字經濟與行業視角方面,從數字經濟與 AI、工業機器人、低、工業機器人、低空經濟、智能駕駛等新質生空經濟、智能駕駛等新質生產力相關行業來看,目前主要具有兩大共同特征:產
119、力相關行業來看,目前主要具有兩大共同特征:1、總規模在近年來實現快速發展,且未來仍有較高增長潛力,部分行業目前已具有相當規模,并對相關產業需求具有明顯帶動作用,逐漸成長為經濟增長新引擎。2、從占比、應用以及技術水平層面看,對比國際先進水平,多數新興行業仍存在一定的成長空間,在未來規??焖贁U張的同時或需同時注重技術與應用層面質量與效率的提升。5、風險提示風險提示(1)國內政策不及預期:若政策出臺或執行不及預期,可能會影響我國經濟修復彈性。(2)美國經濟超預期衰退:如果美國經濟超預期衰退,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不穩定因素。05101520253035400501001502002503003502
120、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右軸)0102030405060201820222023E%中國智能電動市場滲透率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31/32 特別特別聲明聲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上述規定,開源證
121、券評定此研報的風險等級為R3(中風險),因此通過公共平臺推送的研報其適用的投資者類別僅限定為專業投資者及風險承受能力為C3、C4、C5的普通投資者。若您并非專業投資者及風險承受能力為C3、C4、C5的普通投資者,請取消閱讀,請勿收藏、接收或使用本研報中的任何信息。因此受限于訪問權限的設置,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與配合。分析師承諾分析師承諾 負責準備本報告以及撰寫本報告的所有研究分析師或工作人員在此保證,本研究報告中關于任何發行商或證券所發表的觀點均如實反映分析人員的個人觀點。負責準備本報告的分析師獲取報酬的評判因素包括研究的質量和準確性、客戶的反饋、競爭性因素以及開源證券股
122、份有限公司的整體收益。所有研究分析師或工作人員保證他們報酬的任何一部分不曾與,不與,也將不會與本報告中具體的推薦意見或觀點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股票投資評級說明股票投資評級說明 評級評級 說明說明 證券評級證券評級 買入(Buy)預計相對強于市場表現 20%以上;增持(outperform)預計相對強于市場表現 5%20%;中性(Neutral)預計相對市場表現在5%5%之間波動;減持(underperform)預計相對弱于市場表現 5%以下。行業評級行業評級 看好(overweight)預計行業超越整體市場表現;中性(Neutral)預計行業與整體市場表現基本持平;看淡(underperfor
123、m)預計行業弱于整體市場表現。備注:評級標準為以報告日后的 612 個月內,證券相對于市場基準指數的漲跌幅表現,其中 A 股基準指數為滬深 300 指數、港股基準指數為恒生指數、新三板基準指數為三板成指(針對協議轉讓標的)或三板做市指數(針對做市轉讓標的)、美股基準指數為標普 500 或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我們在此提醒您,不同證券研究機構采用不同的評級術語及評級標準。我們采用的是相對評級體系,表示投資的相對比重建議;投資者買入或者賣出證券的決定取決于個人的實際情況,比如當前的持倉結構以及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投資者應閱讀整篇報告,以獲取比較完整的觀點與信息,不應僅僅依靠投資評級來推斷結論。分析、估
124、值方法的局限性說明分析、估值方法的局限性說明 本報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種假設,不同假設可能導致分析結果出現重大不同。本報告采用的各種估值方法及模型均有其局限性,估值結果不保證所涉及證券能夠在該價格交易。宏觀經濟專題宏觀經濟專題 請務必參閱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32/32 法律聲明法律聲明 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證券經營機構,已具備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本報告僅供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的機構或個人客戶(以下簡稱“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本報告是發送給開源證券客戶的,屬于商業秘密材料,只有開源證券客戶才能參考或使用,
125、如接收人并非開源證券客戶,請及時退回并刪除。本報告是基于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證該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本報告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及推測只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并非作為或被視為出售或購買證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請或向人做出邀請。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的價格、價值及投資收入可能會波動。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蛻魬斂紤]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響本報告客觀性的利益沖突,不應視本報告為做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本報告中所指的投資及服務可能不適合個別客戶,不構成客戶私人咨詢建
126、議。本公司未確保本報告充分考慮到個別客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本公司建議客戶應考慮本報告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以及(若有必要)咨詢獨立投資顧問。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若本報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戶,應在基于本報告做出任何投資決定或就本報告要求任何解釋前咨詢獨立投資顧問。本報告可能附帶其它網站的地址或超級鏈接,對于可能涉及的開源證券網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級鏈接,開源證券不對其內容負責。本報告提供這些地址或超級鏈接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客戶使用方便,鏈接網
127、站的內容不構成本報告的任何部分,客戶需自行承擔瀏覽這些網站的費用或風險。開源證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投資或持有本報告涉及的證券或進行證券交易,或向本報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服務或業務支持。開源證券可能與本報告涉及的公司之間存在業務關系,并無需事先或在獲得業務關系后通知客戶。本報告的版權歸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對本報告保留一切權利。除非另有書面顯示,否則本報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權均屬本公司。未經本公司事先書面授權,本報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貝、復印件或復制品,或再次分發給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權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本公司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開源證券開源證券研究所研究所 上海上海 深圳深圳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1788號陸家嘴金控廣場1號 樓10層 郵編:200120 郵箱: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金田路2030號卓越世紀中心1號 樓45層 郵編:518000 郵箱: 北京北京 西安西安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8號金貿大廈C2座9層 郵編:100044 郵箱: 地址: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1號都市之門B座5層 郵編:710065 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