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CED:2023-2024項目前期研究報告-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2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CICED:2023-2024項目前期研究報告-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20頁).pdf(2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前期研究項目組成員(中外組長、成員、支持專家及協調員姓名、單位、職務/職稱)王金南Pete Harrison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國環保協會*本前期研究項目組聯合組長、成員以其個人身份參加研究工作,不代表其所在單位,亦不代表國合會觀點。中外組長中外組長項目組成員*項目組成員*單位單位姓名姓名張 立張佳麗郭 靜賈 敏秦 虎高 霽甘奕維張慧勇高凌云龐 驍蔡博峰吳赟龍侯琳靜臧宏寬清華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國環保協會美國環保協會美國環保協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
2、心王建新寇靜娜趙文婷高劍峰李 靜姚西龍王文熹李 慧王香增王蘇健山西省社科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太原理工大學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原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楊 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低碳發展中心王 宏杭栓柱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心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外成員中外成員寧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尹偉康程 志楊麗蓉陳 琳閆吉春劉 碩周 霞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寧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寧夏電力設計院能源規劃研究中心寧夏清潔發展機制
3、環保服務中心寧夏電力設計院能源規劃研究中心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Bla GalgcziMandy RambharosEuropean Trade Union Institute美國環保協會支持專家支持專家蔡博峰高 霽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國環保協會胡秀蓮韓文科劉世錦姜克雋郭 敬黃少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中國能源研究會中方協調員中方協調員外方協調員外方協調員0102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執行摘要一、轉型擺脫化石能源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能源分布區
4、域性差異是實現能一、轉型擺脫化石能源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能源分布區域性差異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影響因素。源轉型的重要影響因素?;剂系氖褂檬菍е氯驓夂蜃兓觿〉闹饕蛑?,實現 巴黎協定1.5長期溫控目標需要持續的減排努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COP28)明確提出各國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轉型擺脫化石燃料”,并且提出到 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相對于 2022 年提高三倍,加速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同時,COP28 指出能源分布區域性差異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二、本項目首次提出中國煤炭三角區概念,研究該
5、地區低碳轉型對于推動我國乃至世界能源轉二、本項目首次提出中國煤炭三角區概念,研究該地區低碳轉型對于推動我國乃至世界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型具有重要意義。首次提出中國煤炭三角區概念,包括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煤炭三角區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煤炭基地,煤炭資源豐富。2023 年四省區煤炭產量分別達到 12.1 億噸、1億噸、7.6 億噸和 13.8 億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 74%。煤炭三角區是中國典型的、甚至是唯一一個大型煤炭能源聚集區,長期以來形成了對煤炭資源過度依賴的經濟發展和產業模式,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人均碳排放和碳強度均處于全國前列。煤炭三角區在中國碳達
6、峰碳中和戰略下,面臨巨大挑戰,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針對煤炭三角區開展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相關研究,可以為全國乃至全球傳統能源地區提供非常寶貴的經驗。三、煤炭三角區的能源轉型研究對于改變區域可持續協調發展和推動公正轉型發揮重要作用。三、煤炭三角區的能源轉型研究對于改變區域可持續協調發展和推動公正轉型發揮重要作用。煤炭三角區長期以來對煤炭資源過度開采和依賴,面臨著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轉型過程中公平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因此本項目對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進行研究,制定相關戰略規劃、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為促進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煤炭三角區區域公平、生態公平和就
7、業公平提供可行路徑。四、基于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CAEP-CP 2.0),建立煤炭三角區“黑色能源藍色能源四、基于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CAEP-CP 2.0),建立煤炭三角區“黑色能源藍色能源綠色能源”能源轉型路徑。綠色能源”能源轉型路徑?;陧椖拷M建立的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CAEP-CP 2.0),充分考慮三角區內資源稟賦、能源生產、能源消費、跨省電力交換、電網規劃等數據,科學評估煤炭三角區可再生能源潛力,建立在二氧化碳排放目標約束下的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推動煤炭三角區實現“黑色能源(現狀)藍色能源(2035 年)綠色能源(2060 年)”的轉型之路。五、提出煤炭三角區在傳統
8、煤炭產業退出和新能源一體化發展下的產業轉型方向。五、提出煤炭三角區在傳統煤炭產業退出和新能源一體化發展下的產業轉型方向。在“雙碳”目標約束下,基于產業現狀、國際國內經驗和最新研究進展,研判煤炭三角區煤炭相關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新能源產業一體化發展轉型方向,挖掘產業能源一體化發展模式,并依托新能源資源和制造業要素等區域優勢資源,綜合新能源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力消納、氫能存儲、CCUS 等維度進行分析,提出區域內“風光+”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體系,為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提供技術指導。六、識別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下區域、就業和生態公平協同發展新機遇。六、識別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下區域、就業和生態公平協同
9、發展新機遇。研究基于實現區域經濟和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分析能源轉型與煤炭三角區產業轉型帶來的區域經濟發展機遇,結合能源轉型與煤炭三角區產業轉型、鄉村振興的關系,識別區域公平、就業公平、生態公平等公正轉型視角下的發展新機遇,并提出保障公正轉型的決策建議。七、建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的國家級協調機制,以全國一盤棋的大局,為中國化石能源聚集七、建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的國家級協調機制,以全國一盤棋的大局,為中國化石能源聚集區的低碳轉型開辟道路、建章立制。區的低碳轉型開辟道路、建章立制。建議成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領導小組,建立煤炭三角區一體化轉型協作機制。合理確定煤炭三角區在全國一盤棋下梯次達峰的功能定位,
10、充分考慮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需求,明確全國對煤炭三角區的煤炭和煤電外送需求,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制定鼓勵新能源發電的優惠政策,建立電網消納的綠色通道,激勵非化石能源發電出力。優化煤炭三角區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和考核辦法。同時,充分考慮傳統能源低碳轉型對于弱勢人群、就業、生態等造成的沖擊和影響,探索建立公正轉型機制。鼓勵煤炭三角區與國際煤炭地區建立交流渠道,引領全球煤炭地區低碳轉型。八、舉煤炭三角區全區之力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為面向出口的企業提供“零碳八、舉煤炭三角區全區之力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為面向出口的企業提供“零碳電力”認證,以特區的外溢效應帶動煤炭三角區產業突破性
11、轉型。電力”認證,以特區的外溢效應帶動煤炭三角區產業突破性轉型。建議煤炭三角區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全面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簡稱“零碳特區”)機制,發揮土地廣闊、新能源裝機量大且與化石能源靈活互補潛力優勢,利用區域微電網新業態,以全區電力系統保障特區的零碳電力長期連續供應,并提供優惠的進出口稅收政策,面向全球大力吸引出口型企業入駐“零碳特區”?!傲闾继貐^”內部建設零碳數字認證體系,對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認證,賦予園區內產品可追溯、符合國際標準的“零碳認證”標識。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有望突破煤炭三角區新能源消納和產業轉型困境,有助于我國探索有效應對國際貿易碳規鎖。九、設立煤
12、炭三角區低碳轉型基金,撬動全區低碳轉型技術升級和保障公平公正。九、設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基金,撬動全區低碳轉型技術升級和保障公平公正。建議采取“政府引導基金+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機構+企業投資者”的混合融資模式,通過公共資本和國際開發資本以優惠價格提供資本,驅動以市場價格提供資金的私營資本進場。其中,由煤炭三角區各省國資控股集團及各類綠色產業資金等組成催化資本,由來自煤炭稅收和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投資組成公共資本,吸引私營資本??捎擅禾咳菂^省級金融控股集團共同組建基金管理公司,負責轉型基金的專職管理。關鍵詞:煤炭三角區;中國;低碳轉型;新能源;碳達峰碳中和關鍵詞:煤炭三角區;中國;低碳轉型;新能源
13、;碳達峰碳中和0304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執行摘要 1.引言 2.研究背景和意義 2.1.研究背景 2.2.研究區域概況 3.國際國內能源轉型經驗與啟示 3.1.國際能源轉型案例分析 3.2.國際公正轉型案例分析4.煤炭三角區現狀分析和達峰路徑4.1.現狀分析4.2.煤炭三角區 20102023 年歷史轉型效果評估5.煤炭三角區轉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5.1.煤炭三角區在近 15 年的能源轉型中動力不足,未能推動整體取得明顯成效 5.2.煤炭三角區過度依賴煤炭相關產業并形成路徑依賴,未來面臨碳鎖定風險 5.3.重點地區轉型取得良好突破,已催生一批新興產業 6.轉型路徑分析 6.
14、1.煤炭三角區碳排放路徑 6.2.能源轉型路徑 6.3.技術轉型路徑 6.4.產業轉型路徑 目 錄0304術語表縮略詞注釋CAEP-CP 2.0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al Triangle Area煤炭三角區COP28(28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
15、nge)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碳排放交易系統EGD(European Green Deal)歐洲綠色協議ESR(Effort Sharing Regulation)努力分擔條例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國際能源署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J
16、TF(Just Transition Fund)公正轉型基金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對數平均迪式指數法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SCF(Social Climate Fund)社會氣候資金01060710171820060813181921230608131819230506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1.引言2.研究背景和意義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設立“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研究項目”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生態環境
17、部環境規劃院和美國環保協會作為該項目的中外課題組長單位。本項目聚焦煤炭三角區的綠色低碳轉型,兼顧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公平公正和能源安全等問題,構建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制定全面的產業轉型升級方案,為傳統能源地區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氣候變化的綜合解決方案,助力中國雙碳目標的盡早盡快實現。2.1.研究背景2.1.1.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明確提出全球各國應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2.1.1.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明確提出全球各國應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國際上已達成一系列關于退煤的倡議國際上已達成一系列關于退煤的倡議2023 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18、12 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世博城舉辦的 COP28 上達成的阿聯酋共識,被普遍視為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這一協議首次明確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目標:各國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實現擺脫化石燃料的轉型。除了提出擺脫化石能源的目標外,阿聯酋共識還明確了到 2030 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增加三倍的具體目標。國際上已經有大量關于退煤和脫碳的相關研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旨在評估和討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以及各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轉移等方面所采取的行動。2.1.2.黨中央高度重視雙碳目標下的經濟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19、但面臨傳統行業高碳鎖定風險2.1.2.黨中央高度重視雙碳目標下的經濟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但面臨傳統行業高碳鎖定風險2024 年 8 月 11 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2024 年 7 月 30 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標志碳排放雙控制度走向執行階段。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是全世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最短、減碳規模最大、降幅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項目組相關研究,2020 年中國重點行業(包括電力、鋼鐵、水泥和石化行
20、業)碳鎖定為 1960 億噸,為全球各國最高,占中國碳預算比例高達 65%,對雙碳目標的實現構成巨大挑戰。亟需提前管理能源基礎設施,避免高碳鎖定,降低或避免資產擱淺造成的損失,逐漸擺脫對煤炭的路徑依賴。2.1.3.中國煤炭三角區(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能源聚集區,2.1.3.中國煤炭三角區(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能源聚集區,面臨著嚴峻的轉型挑戰面臨著嚴峻的轉型挑戰中國的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煤炭三角區(包括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煤炭和新能源資源豐富,2023 年四省區的煤炭產量分別達到 12.1 億噸
21、、1 億噸、7.6 億噸和 13.8 億噸,占全國原煤產量的 74.4%。同時該區域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約 16.8%,且分布了7.公正轉型 8.政策建議 8.1.建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的國家級協調機制 8.2.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8.3.設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基金 參考文獻 附錄 A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研究技術路線 2.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 CAEP-CP 2.0 3.開展現場調研和會議研討 242525252526313131340708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高達 28%的風電裝機和 15%的太陽能裝機,風光資源潛力很大。在嚴峻的轉型挑戰形勢下,有必要采取有效
22、的措施,減少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多種能源綜合化、終端能源電氣化、產業能源一體化等目標,實現能源生產的可持續發展。2.2.研究區域概況煤炭三角區占據全國 16.8%的土地面積,占全國 7.48%的人口(2023 年),創造了全國 7.1%的 GDP(2023 年)。2023 年全國人均 GDP 為 8.9 萬元,煤炭三角區除內蒙古人均 GDP 高于平均水平外,山西、寧夏、陜西人均 GDP 分別為 7.4 萬元、7.3 萬元、8.5 萬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山西和寧夏人均 GDP 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23、 18%。圖 2-1 煤炭三角區地理位置圖3.國際國內能源轉型經驗與啟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因此與煤炭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煤炭產量仍在增長,預計將在 2027 年達到峰值。與此同時,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生產和電力移動性方面處于世界領導者位置。這意味著,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就業的影響來看,中國的綠色轉型都是大有裨益的。綠色經濟的動態發展是在仍在增長的煤炭(或更廣泛意義上的化石燃料)驅動的經濟之上出現的。中國尚未面臨能源轉型潛在的負面就業或社會影響。與歐洲相比,這是一個主要的區別,因此,來自歐洲的經驗和實踐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將有助于中國順利渡過即將到來的能源轉型的新階段
24、。3.1.國際能源轉型案例分析在歐洲綠色協議和相關法律實施方案的保護傘下,歐盟對綠色轉型擁有最全面的監管框架。該框架結合了市場機制(如歐洲碳排放交易系統)、法規、標準、激勵措施、補貼和稅收。所有這些都需要由 27 個成員國轉化為國家立法。歐盟和國家層面之間也在進行著很多政策協調。歐盟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表現是令人信服的,它已經實現了排放與 GDP 增長的絕對脫鉤。專欄 3-1 歐盟能源轉型專欄 3-1 歐盟能源轉型問題:問題: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歐盟需要加快綠色投資,不僅要滿足自身的氣候目標,還要面臨綠色制造業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挑戰。在 2021 年,歐盟委員會計算出,為了實現歐洲綠色協議 E
25、GD(European Green Deal)的目標,每年將需要 5200 億歐元的額外投資。如果要達到 2030 年的歐盟氣候目標,平均每年的投資需求至少為 8130 億歐元?;谀壳暗耐顿Y水平,歐洲每年的氣候投資赤字估計為 4060 億歐元。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進展緩慢: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進展緩慢:IEA 關于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和能源組成的數據也顯示了歐盟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的進展相對緩慢。在 2020 年停滯之后,2021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提高了 20%。與此同時,歐盟的可再生能源比率從 2020 年的 22%增長到 2022 年的 23%。IEA 指出,2020 年是非同尋常的一
26、年,在這一年中,由于新冠疫情導致的能源需求下降,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顯著減少,從而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比率。然而,在 2021 年,盡管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保持穩定,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卻經歷了快速反彈。歐盟與國家層面之間碎片化、復雜的治理機制:歐盟與國家層面之間碎片化、復雜的治理機制:作為一個政治聯盟,歐盟也是一個特殊的結構,而不是一個民族國家,沒有聯邦結構,歐盟層面的政策和目標都是通過復雜的協調機制來實現的。氣候和能源政策0910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1LULUCEF 代表“土地使用、土地使用變化和林業”:這包括了農田、草地、濕地、森林和定居點的管理,以及包括植樹造林等土地使用變化。
27、目前,歐盟的土地使用部門吸收的溫室氣體比排放的要多,但在歐盟 27 國水平上,有或沒有LULUCEF 的溫室氣體減排差異并不顯著。LULUCEF 在許多成員國的排放減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瑞典、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治理是復雜的,而且并不總是透明的。各成員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歐盟自視為氣候政策的領導者,是全球其他地區的榜樣,并且是一個擁有最高氣候雄心的地區。2019 年推出的歐洲綠色協議(EGD)中也明確表示,歐盟致力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 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的地區。這一目標也植根于歐洲氣候法,這是 EGD 的一部分。雖然歐盟并未正式承認其作為全球排放累積量最大貢獻
28、者的責任,不愿意為追溯性的法律損失和損害賠償提供依據,但在背后,這是其采納高雄心脫碳戰略的一個動機。歐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其脫碳議程制定了全面和非常詳細的立法框架的地區。EGD 不僅設定了目標,而且有一個非常詳細和部分綁定的實施框架,稱為“Fit for 55”立法包。歐洲的氣候雄心根植在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巴黎目標的堅定承諾以及歐洲綠色協議的立法方案中。脫碳議程并不是氣候狂熱精英的模糊愿景,而是一個政治和經濟現實。這一由政策驅動的過程從根本上重塑了經濟活動(生產、消費、流動性、貿易和投資)。政策工具包括市場機制、監管、標準設定、激勵措施、稅收、征稅和關稅之間的微妙平衡。根
29、據歐洲綠色協議和“Fit for 55”立法方案,到 2030 年,歐盟 27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比 1990 年的水平減少 55%:這將使氣候中和目標能夠在 2050 年實現,正如歐洲氣候法所規定的。成員國沒有統一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但努力分擔條例(ESR)為每個成員國設定了具有約束力的目標,要求在不包括在排放交易體系(ETS)中的部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交通、農業、建筑和廢物處理這些部門加起來占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60%。效果:效果: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以追蹤各個成員國在 2021 年之前是如何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的,考慮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報告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土地利用、土
30、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 1)。在歐盟 27 國中,2021 年的凈排放量比 1990 年水平下降了 30.4%。然而,數據顯示成員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最好的三個國家是瑞典、羅馬尼亞和立陶宛,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減少了 76%、71%和67%。在世界主要地區中,歐盟成功地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并實現了排放與 GDP 增長的絕對脫鉤。歐盟 27 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和 GDP 趨勢數據說明有可能將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與 GDP 脫鉤。在這 26 年間,歐盟 27 國的 GDP 增長了 50%,而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23.6%。當考慮到這種下降的各種驅動因素時,需要注意的是,燃料燃
31、燒占 2021 年歐盟 27 國排放總量的 75.4%。歐盟統計局指出了減排背后的兩個主要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變化。歐盟成員國正在逐步淘汰煤炭行業,在整個歐洲,能源生產方面的煤炭正在逐步淘汰。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已經制定了一項計劃,并在最后期限前實現無煤生產。在能源生產中逐步淘汰煤炭是大多數成員國明確的政策目標。除德國以外,所有西歐的歐盟成員國都計劃最遲在 2030年前逐步淘汰煤炭,德國宣布將在 2038 年結束。這些“逐步淘汰國家”幾乎是過去十年硬煤產量下降的原因。因此,雖然西歐正在逐步淘汰煤炭,但對中歐和東歐的新成員國來說,情況卻更加復雜。斯洛伐克計劃在 2023 年退出煤炭,但將
32、在 2024 年完成,匈牙利將在 2025 年逐步淘汰煤炭。波蘭在 2020 年 9 月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同意在 2049 年之前逐步淘汰煤炭開采,逐步淘汰煤炭進行能源生產目前還不在議程上。與此同時,保加利亞(2040 年)、捷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設定淘汰煤炭的時間為 2033 年,羅馬尼亞時間為 2032 年。3.2.國際公正轉型案例分析歐盟的經驗對中國最有用的地方在于,歐盟試圖從社會和勞動力的角度來管理綠色轉型。當中國進入煤炭經濟轉型的階段,煤炭經濟將開始萎縮,地區和企業的經濟重組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時,歐洲的“公正轉型”的做法可能會有所幫助。即使是綠色轉型(服務于人類的共同利益)也不
33、能違背人民的意愿被強制通過。他們宣稱的目標是“任何人都不應該落在后面”。詳細的政策配合可用資源,例如,動用公正轉型基金和社會氣候基金來支持和促進就業轉型,為碳密集型地區的經濟多元化做出貢獻,并解決氣候政策的分配效應。歐盟也非常強調綠色轉型的參與性層面。公眾、利益攸關方、工會和工人需要參與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的執行和監測。歐盟還認識到,采取公正的轉型方式也是整個轉型成功的關鍵。1112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專欄 3-2 國際公正轉型專欄 3-2 國際公正轉型問題:問題:脫碳將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未來幾十年里,相關的重組過程將是一個決定性因素,會產生巨大的就業和社會影響。歐盟氣候
34、政策方法的另一個優勢是認識到這一整個經濟的劃時代轉型需要考慮到就業和分配效應,換句話說,這一轉型是需要公正的。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僅僅是轉型就可以被解釋為兩個主要維度:“結果”和“過程”。結果應該是一個零碳世界中的包容性社會,其中不平等現象較少,且有質量的工作,憑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督。從“過程”的角度來看,轉型有兩個主要支柱:一是處理氣候政策的分布效應,另一個是處理就業轉型的管理。歐盟的公正轉型方法側重于解決脫碳相關的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影響,包括失業、就業轉變和技能發展。第二個重點是處理氣候政策的分配效應,包括能源和交通,同時努力使低碳技術對所有人都是可獲取和可使用的。歐盟還承認綠色轉型過
35、程中強烈參與維度的必要性,包括在所有層面上形成、實施和監測轉型過程中,社會伙伴和民間社會的參與。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歐盟委員會最初設計了公正轉型基金(JTF),為礦山或相關化石燃料發電廠關閉時被解雇的工人提供社會支持,但為了滿足工業和區域政策目標,后來擴大了社會支持。鑒于歐洲理事會批準的基金規模較?。◤淖畛跆嶙h的 400 億歐元降至 175 億歐元),JTF 顯然不再是應對碳密集型地區所面臨的重組挑戰的一種令人滿意的手段。相比之下,德國政府已撥款 400 億歐元,僅作為對其煤炭地區的轉型支持措施。同樣明顯的是,不僅對碳密集型地區(主要生產煤和泥炭),而且對受綠色轉型影響的更廣泛的經濟部門也需要
36、提供轉型援助,如汽車和其他制造業部門。社會補償基金(SCF)以有限的資源設立,旨在抵御第二輪排放交易系統(ETS2)對道路交通和建筑行業產生的社會影響,該系統將于 2026 年開始運作。最近,它被視為應對失控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不利社會影響的通用工具。2022 年的能源和生活成本危機也暴露了現有資源分配的不足,導致歐盟將其最具創新性的工具復蘇和韌性設施,作為下一代歐盟計劃的一部分,重新定位以支持成員國應對其影響。面對新的地緣政治格局,歐盟還加大了工業政策的力度,啟動了綠色協議工業計劃和凈零工業法案。此外,以德國(歐洲第一燃煤國)為例,它選擇了一種謹慎、漸進和協商一致的逐步淘汰煤炭的方式。德國的煤
37、炭淘汰采用了公正轉型方法的三個主要要素:緩慢而漸進的轉型,并進行了高度的社會對話;積極的勞動力轉型管理;以及參與工業和區域發展。德國西部的魯爾地區曾經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幾十年來,標志性的工業景觀也成為去工業化和經濟多樣化的一個主要例子,在保持工業支柱的同時,該地區的主要優勢變成了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經濟。魯爾的經歷也從“公正轉型”的角度提供了一個教訓。曾經依賴采礦業的魯爾地區的經濟多樣化一直由聯邦和地區政府積極管理,重組過程植根于以工人參與的強大作用為特征的勞資關系文化中。此外,2018 年,聯邦政府成立了增長、結構變化和就業委員會,就逐步減少德國現有燃煤發電廠的產能提出建議。效果:效果
38、:JTF 將實施的地區在與歐盟委員會進行談判時通過的“地區公正轉型計劃”中有所定義,共批準了涵蓋 93 個地區的 67 個計劃。每個計劃都包括對綠色轉型的預期經濟和社會影響的分析,如失業以及如何減少生產過程造成的污染。為了有資格獲得在公正轉型機制下分配的資金,歐盟成員國被要求就被確定為在向碳中和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遭受負面社會經濟影響的地區的公正轉型計劃進行談判。除德國外,主要受益者大多是中歐成員國,它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相對較低,碳強度較高,受影響地區的集中程度較高??偟膩碚f,魯爾區的結構調整經驗也表明,從資源密集型工業基地向綠色資源材料和節能經濟轉型的復雜過程需要一個全面的政策框架。結構
39、和區域政策不僅包括產業政策、區域發展、城市娛樂政策,還包括教育、勞動力市場政策。此外,煤炭轉型政策的前瞻性要素是在煤炭淘汰后振興煤炭地區的區域和產業政策舉措;這些構成了德國案例的主要優勢。1314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4.煤炭三角區現狀分析和達峰路徑4.1.現狀分析4.1.1.二氧化碳排放4.1.1.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活動占據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 93%,工業過程占比 7%。在能源活動中,電力行業的貢獻最大,占到了 58%,緊隨其后的是工業過程,占比 30%。細分到工業領域,鋼鐵、石化化工、煉焦和供熱等行業也都有顯著的排放貢獻。此外,交通和建筑領域也分別貢獻了能源活動碳排放的 3
40、%和2%??傮w來看,工業領域的排放占據了 30%的比例,而交通和建筑等其他領域的排放也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圖 4-1 煤炭三角區 2023 年二氧化碳排放清單(億噸)4.1.2.煤炭生產4.1.2.煤炭生產2010 年至 2023 年,煤炭三角區的煤炭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到 2023 年煤炭三角區產量已達到34.5 億噸,其中內蒙、山西、陜西的煤炭產量分別為 12.1 億噸、13.78 億噸、7.61 億噸,內蒙、山西煤炭產量分別占全國煤炭產量的 26%、29%,陜西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 16%,寧夏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 2%,共計占全國煤炭產量的 74%,煤炭三角區作為全國能源保
41、供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4.1.3.新能源發展4.1.3.新能源發展2023 年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量為 6.1 億千瓦,煤炭三角區太陽能發電裝機量為 0.9 億千瓦;2023年全國太陽能發電量為 2940 億千瓦時,煤炭三角區太陽能發電量為 823 億千瓦時;2023 年全國風電裝機量為4.4億千瓦,煤炭三角區風電裝機量為1.2億千瓦;2023年全國風電發電量為8090億千瓦時,煤炭三角區風電發電量為 2198 億千瓦時。2023 年全國總發電量為 94564 億千瓦時,煤炭三角區總發電量為 17019 億千瓦時??傮w來說,煤炭三角區風光發電占全國的約 27%。省份省份裝機量裝機量發電量發電量
42、(億 kWh)(億 kWh)總發電量總發電量(億 kWh)(億 kWh)全社會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億 kWh)(億 kWh)山西249127543762885內蒙古229620574514823陜西229211129462450寧夏213723222461387煤炭三角區92168231701911545全國6094929409456492241省份省份裝機量裝機量發電量發電量(億 kWh)(億 kWh)總發電量總發電量(億 kWh)(億 kWh)全社會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億 kWh)(億 kWh)山西250047743762885內蒙古6961127174514823陜西1285171294
43、62450寧夏146427922461387煤炭三角區1221021981701911545全國4413480909456492241表 4-1 2023 年煤炭三角區太陽能發電裝機量及發電量表 4-2 2023 年煤炭三角區風電裝機量及發電量注:數據來源于國家能源局、國家統計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Wind 數據庫??偘l電量為該省區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總和。4.1.4.能源流通圖4.1.4.能源流通圖數據顯示,2023 年,煤炭三角區的煤炭生產量折合為標煤高達 24.3 億噸標準煤。在這 24.3 億噸標準煤的生產量中,有 16.8 億噸標準煤被調出,調出比例高達 6
44、9%。1516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圖 4-2 煤炭三角區 2023 年煤炭和新能源生產流通圖圖 4-4 煤炭三角區 20102023 年碳排放量驅動因素分解表 4-3 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及四省區碳排放驅動 LMDI 分解結果(億噸)圖 4-5 煤炭三角區 20102023 年碳排放及驅動因素效應特征4.1.5.排放驅動分析4.1.5.排放驅動分析運用對數平均迪氏指數法(LMDI),對煤炭三角區總體及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2010 年至 2023 年碳排放量變化進行定量分解。具體結果如下表,其中橙黃色代表正效應,綠色代表負效應,且顏色越深效應越大。對煤炭三
45、角區總體及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 2010 年至 2023 年碳排放量變化進行驅動因素分解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是煤炭三角區整體及四省區碳排放量增長的決定因素,能源消費強度是煤炭三角區整體及四省區碳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產業結構的促降效應次之,人口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影響效果較?。海?)經濟發展是碳排放量增長的決定因素,煤炭三角區整體人均 GDP 效應帶動碳排放增量為14.83 億噸。20102023 年間,煤炭三角區 GDP 從 28521 億元增長到 68324 億元(2010 年不變價)。而人口數量則相對穩定,由1.04億人增長到1.05億人,人均GDP從2010年的2.74萬元/人上升到
46、6.48萬元/人。具體來看,基于 20102023 年共 14 年數據分析,煤炭三角區 GDP 每增加 1%,排放增加269 萬噸,而由于人口數量相對穩定,人口效應貢獻相對較小,占比 2%。(2)能源消費強度是煤炭三角區碳排放的最主要促降因素,累計帶來 3.55 億噸減排量。煤炭三角區在 20102023 年期間的能源消費強度不斷下降。且對于能源消費強度變化導致碳排放變化而言,除寧夏以外,其余省區變動效應均為負值。(3)產業結構調整降低碳排放成效較為顯著,煤炭三角區產業結構效應總計貢獻了 0.60 億噸減1718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排量。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產業結
47、構中第三產業占比逐步增加,電力和工業等第二產業的占比下降。產業結構 20102023 年合計帶動煤炭三角區整體碳排放量減少貢獻度為 4.7%。(4)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對碳排放下降作用明顯,但實際能源結構調整降低碳排放量較低,煤炭三角區整體而言,有 1718 萬噸減排量。這主要是因為煤炭三角區尤其寧夏的能源結構改善的程度還不明顯,因此,未來必定要進一步調整能源占比,優化能源結構,以降低煤炭三角區人均碳排放。4.2.煤炭三角區 20102023 年歷史轉型效果評估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火電裝機容量、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國水平,煤炭三角區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非化石
48、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均低于全國水平,但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增速高于全國。煤炭三角區火電裝機容量20102023年年均增速為5.8%,高于全國火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速 5.3%。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 20102023 年年均增速 22.4%,為全國年均增速 1.5 倍。煤炭三角區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 2010 年的 3.0%增加至 2023 年的 12.5%,但其占比仍遠低于全國水平,而煤炭三角區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年均增速為 11.6%是全國的 2.3 倍。煤炭三角區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全區總發電量的比重也在增加,2023 年達到 18.2%,但也仍低于全國水平 30.0%。2010
49、2023 年,煤炭三角區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煤炭產量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國水平,碳排放強度年均降速低于全國水平。煤炭三角區 20102023 年碳排放量年均增速 4.7%、為全國水平的1.6 倍,人均碳排放量年均增速為 4.6%、為全國水平的 1.7 倍,煤炭產量年均增速 4.4%、為全國水平的1.8倍,然而,碳排放強度年均降速2.1%,低于全國水平3.3%,為全國碳排放強度年均降速的0.6倍。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 GDP 增速與全國 GDP 增速呈現相同變化趨勢,煤炭相關產業占GDP 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遠高于全國水平。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整體 GDP 與全國 GDP
50、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從煤炭相關產業占GDP比重看,煤炭三角區煤炭相關產業比重雖然整體為下降趨勢,但比例高于全國水平,煤炭三角區 2010 年煤炭相關產業占 GDP 比重 36.78%、為全國水平的 1.3 倍,圖 4-6 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與全國能源結構變化情況圖 4-7 20102023 年煤炭三角區與全國碳排放(左)和煤炭三角區與全國煤炭相關產業占 GDP 比重(右)2023 年煤炭三角區煤炭相關產業占 GDP 比重 25.02%、為全國水平的 1.4 倍,年均降速 0.6%、遠低于全國水平的 3.7%、僅為全國的 0.16 倍。注:本項目綜合應用 CAEP-CP 2.0 中
51、M3C-CGE 模塊測算全國和煤炭三角區煤炭相關產業不同年份增加值占GDP 比重,其中煤炭相關產業具體包括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學產品制造等行業。5.煤炭三角區轉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5.1.煤炭三角區在近 15 年的能源轉型中動力不足,未能推動整體取得明顯成效從 2010 年到 2023 年,煤炭三角區火電裝機容量增量為 1.4 億千瓦,火力發電量增量為 7390 億千瓦時,年均增速分別為全國水平的 1.1 倍和 1.3 倍。從 2010 年到 2023 年,煤炭三角區的煤炭產量增加了 14.7 億噸,年均增速為 4.4%,為全國煤炭產量年均增速的 1.8 倍,
52、年均增速遠高于全國水平。煤炭三角區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年均增速分別為全國水平的 1.7 倍和 1.6 倍,遠高于全國水平。雖然煤炭三角區的碳排放強度有所降低,但降速 2.1%低于全國水平 3.3%。因此,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成果不顯著的原因主要在于能源結構單一、依賴煤炭和火電、碳排放量高且增速快以及減排努力不足等方面。當前,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煤炭三角區的能源轉型路徑變得更加清晰和明確。這一目標約束為其能源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導。5.2.煤炭三角區過度依賴煤炭相關產業并形成路徑依賴,未來面臨碳鎖定風險煤炭資源型地區因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大力發展資源型產業,這使其經濟的發
53、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于煤炭,逐漸形成了依托煤炭開采和加工的優勢產業,進而影響著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當基于碳的穩定的技術制度系統成型后,系統就會保持穩定并抵制變化的發生。因此,受益于長期遞增報酬的以碳為基礎的能源系統可能會產生“鎖定效應”,妨礙低碳、可再生能源等技術創新。同時,受益于現有制度的參與者將試圖維持該種制度,這就進一步強化了現存技術系統的鎖定。目前工業化國家以碳為基礎的能源和運輸系統形成了鎖定的技術制度復合體,相應地也是碳鎖定。1920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5.3.重點地區轉型取得良好突破,已催生一批新興產業煤炭三角區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區域,近年來在重點地區的轉型工
54、作中取得了顯著的突破。根據課題組調研,煤炭三角區已經逐漸探索當地資源稟賦和自然資源特征,因地制宜開展創新示范工程,轉型曙光初現。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不斷探索新興產業模式,例如鄂爾多斯遠景零碳產業園通過為園區企業輸送綠電,提升了產品的低碳競爭力,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精尖企業入駐,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發展。又比如能源轉型與生態環境治理結合,標桿項目有鄂爾多斯庫布奇光伏治沙項目、寧夏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項目等,發展光伏的同時,實現了對當地沙漠環境的治理。再如能源轉型與鄉村振興結合,標桿工程有陜西克坊村光伏助農項目、臨汾浮山縣“沐光行動”16MW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實現了“企業村集體零碳能源”的三方共贏
55、。零碳產業園區、光伏治沙項目、光伏農業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綠色發展,也為全國乃至全球的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研究在煤炭三角區二氧化碳排放強化路徑約束下,充分考慮四省區資源稟賦、能源生產、能源消費、跨省電力交換、電網規劃等數據,結合文獻分析、專家研討和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基于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CAEP-CP 2.0)、包括 M3C-CGE 和新能源潛力評估等模塊,建立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推動煤炭三角區實現黑色能源(現狀)藍色能源(2035年)綠色能源(2060年)的轉型之路,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發展目標如下表所示。6.轉型路徑分析表 6-1 煤炭三角區能
56、源轉型路徑發展目標2122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6.1.煤炭三角區碳排放路徑社會經濟發展參數是模型開展模擬的基礎,項目組結合國內重要機構研究結果和國際最新權威報告,并與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的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廳、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規劃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蒲性核葯C構充分溝通,充分咨詢相關專家意見,并結合現場調研、政府座談等形式,通過反復迭代優化后進行綜合研判,形成煤炭三角區社會經濟發展基礎參數。GDP/億元GDP 增速人口/萬人2020年2020202520252030203020352020年2025 年2030 年2035 年山西178365.5%
57、(5.2%,5.8%)4.0%(3.5%,4.5%)3.2%(2.7%,3.7%)34903452(3383,3521)3420(3317,3523)3394(3224,3564)內蒙古173605.0%(4.7%,5.3%)4.5%(4.0%,5.0%)3.3%(2.8%,3.8%)24032432(2383,2481)2424(2351,2497)2392(2272,2512)陜西260146.0%(5.7%,6.3%)4.5%(4.0%,5.0%)4.1%(3.6%,4.6%)39554002(3922,4082)3977(3858,3096)3910(3715,4106)寧夏39566
58、.0%(5.7%,6.3%)4.5%(4.0%,5.0%)4.4%(3.9%,4.9%)721756(741,771)781(758,804)798(758,838)表 6-2 煤炭三角區社會經濟發展基礎參數基于中國工程院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研究(2021)和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若干重大問題研究(2024 年)的中國分省排放情景(政策情景和強化情景2),建立煤炭三角區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情景和強化情景。在煤炭三角區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情景中,2023 年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 23 億噸,為當前碳排放量的現實狀況。從 2023 年到 2030 年碳排放量一直呈增長趨勢,在 2030 年煤炭三角區
59、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控制在 26 億噸。在達峰之后,從 2030 年到 2035 年為平緩下降的路徑,到 2035年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 24.9 億噸,較 2030 年下降 5%。在煤炭三角區二氧化碳排放強化情景中,碳排放的峰值在 2027 年出現,達到 26 億噸,相較于2030 年提前達峰,從 2023 年到 2027 年為平緩增長路徑。在達峰之后,從 2027 年到 2035 年碳排放量下降較快,到 2035 年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 20 億噸,較 2027 年的峰值下降 23%。圖 6-1 煤炭三角區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情景(左)和強化情景(右)6.2.能源轉型路徑6.
60、2.1.能源轉型6.2.1.能源轉型2023 年煤炭三角區能源生產主要依賴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比例為 96:4,能源消費也主要為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比例為 92:8,能源消費中很少量為灰氫,碳移除量小于100 萬噸?;谥袊虚L期排放路徑模型(CAEP-CP 2.0),預計到 2035 年能源生產量總量為 22 億噸,其中化石能源占比 77%,非化石能源占比 18%,氫能占比 5%,氫能產量中灰氫與綠氫的比例為 1.2:1。到 2035 年,煤炭三角區的煤炭產量相較于 2023 年將出現大幅減少。具體而言,2035 年煤炭三角區的煤炭生產量折合為標煤將達到 17.2 億噸標
61、準煤,到 2035 年,煤炭三角區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占比將降低到 40%,氫能比重達到 12%,碳移除量大于 1000 萬噸。到 2060 年實現綠色能源的轉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生產和消費的 80%和 90%,氫能的生產和消費全部為綠氫,碳移除量約為 58 億噸。在煤炭調出方面,煤炭三角區也表現出明顯的特征。預計到 2035 年,該區域將調出煤炭 11.1 億噸標準煤,調出比例高達 65%。除了煤炭調出外,煤炭三角區各省區在電力調出方面,內蒙古自治區以高達 1.3 億噸標準煤的電力調出量領跑煤炭三角區各省區。2政策情景:綜合考慮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國家自主貢獻目標(2030年碳強度比2005年下
62、降65%)、各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等約束,結合對省份最新排放形勢研判,形成全國碳達峰目標下政策情景;強化情景:在政策情景的基礎上,考慮到國家和區域對高質量達峰和大力推動節能減排的要求、區域新能源快速增長等因素,構建實現高質量碳達峰目標下的排放情景。圖 6-2 煤炭三角區 2035 年煤炭和新能源生產流通圖2324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6.2.2.新能源發展潛力評估6.2.2.新能源發展潛力評估煤炭三角區是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最快的區域之一,也是未來發展潛力最為巨大的區域之一。根據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潛力評估(2024)研究報告,預計在 2025 年煤炭三角區太陽能裝機量將達到 1.
63、1 億千瓦,2030 年將達到 1.8 億千瓦。根據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潛力評估(2024)研究報告,預計在 2025 年煤炭三角區風電裝機量將達到 1.5 億千瓦,2030 年將達到 2.3 億千瓦。6.2.3.新能源消納與電網建設6.2.3.新能源消納與電網建設煤炭三角區域能源轉型在于新能源的大力發展與消納,關鍵在于新能源的消納,確保區域消費的能源逐步向以新能源為主過渡。具體包括:(1)科學確定煤炭三角區新能源消納目標。定期開展煤炭三角區電網新能源消納能力分析,保持新能源利用率在合理水平,提出新能源可接網消納規模;(2)推動新能源更大范圍優化配置。全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建成保障煤炭三角
64、區新能源外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全面形成向華北、華東、華中直流送電格局,進一步擴大煤炭三角區新能源開發和電力外送規模,促進新能源更大范圍優化消納,加快能源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3)持續提升電源側調節能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風況、光照的預測精度,提升功率預測準確度;(4)優化完善電網基礎設施。加強新能源富集地區配套電網規劃和建設,有針對性地補強電網薄弱環節;(5)推動電力需求側相應規?;l展。加快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推廣電采暖、電動汽車、電制氫等應用,擴大煤炭三角區新能源消納空間。加強需求側管理和響應體系建設,培育需求側響應聚合服務商等新興市場主體。6.3.技術轉型路徑煤炭三角
65、區能源轉型在保障安全生產、穩定能源供應的前提下,需要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著力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效清潔化利用。煤炭產業轉型的關鍵是燃料煤向原料煤的轉型、燃煤發電向新能源發電的轉型,重點需要突破電解水制氫技術、先進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氫儲能技術和 CCUS 托底技術等關鍵技術。最終,打通煤炭三角區新能源、新型現代煤化工與 CCUS 托底技術耦合發展的技術鏈條,2030 年有望實現綠氫占比超 50%、煤炭相關產業近零排放。具體技術轉型路徑:(1)高質量的智能化煤炭開采技術,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煤炭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這樣做的同時,應注
66、意即使是最高效的煤炭資產也可能因其他能源技術的進步而造成擱淺風險;(2)先進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推進燃煤發電向高參數、大容量、智能化發展,推進超高參數燃煤發電、新型動力循環系統、高靈活智能燃煤發電、燃煤高效低成本多污染物聯合控制,及資源化利用的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自主產業化,促進電力裝備技術升級和結構轉型;(3)通過優化組合煤、油、氣三種資源,打破傳統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單一加工模式,可有效解決煤制甲醇“碳多氫少”和天然氣制甲醇“氫多碳少”的難題,實現“碳氫互補”,開創能源化工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模式;(4)綠電制綠氫技術,耦合新型現代煤化工低碳清潔發展;(5)氫儲能技術,推進燃煤發電向新能源發
67、電全面轉型;(6)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能夠從發電和工業過程相關的排放源中分離 CO2,并將其轉化為有用產品或永久性封存,是煤炭三角區煤炭產業轉型過程中實現碳減排的托底技術;(7)國家與地方共同出資,成立“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創新技術研究中心”。6.4.產業轉型路徑煤炭三角地區產業轉型過程中,煤炭產量的下降會導致相關部門對 GDP 增量和就業的貢獻下降。以煤炭采選部門為例,2023 年煤炭采選對 GDP 增量的貢獻為 12.81%,2035 年貢獻率下降為 9.11%,隨著煤炭三角區產業轉型的持續推進,到 2060 年,煤炭采選對 GDP 增量的貢獻僅為 1.42%。煤炭采選部門對就業
68、的貢獻從 2023 年的 15.66%降為 2060 年的 1.62%,下降率高達 89%。另一方面,新能源產業發展會對煤炭三角地區整體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新能源產業帶來的整體經濟提升可以提高大部分行業的產出,影響行業的產值。獲利最大的行業包括與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和安裝相關的建筑、制造和工程行業。2023 年建筑、制造和工程行業對 GDP 增量的貢獻為 7.04%,2035 年和 2060 年分別上升為 8.36%和 8.80%。2023 年建筑、制造和工程行業對就業的貢獻是 3.52%,2060 年提高到 5.72%。傳統煤炭產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煤炭產量的下降會引發煤電、煤
69、焦、鋼鐵等傳統產業增加值的下降,使行業整體生產經營活動和狀況更趨惡化,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也會對煤炭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產生直接的就業沖擊。在煤炭三角區碳排放強化路徑約束和能源轉型驅動下,將產業與能源生產、分配和消費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高效、互動、可持續的系統,形成能源吸引產業、產業優化能源、產業能源一體化模式,旨在通過產業和能源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能源效率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煤炭三角區應依托區域內的風光、制造業要素等區域優勢資源,完善區域內“風光+”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體系,打造“風光+農業+食品加工業”、“風光+儲能+制造業”、“風光+氫+傳統行業”、“風光+新能源汽車”、“風光
70、+設備和組件回收”產業鏈等區域內低碳產業共生體系。2526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7.公正轉型在煤炭三角區這一重要能源基地的轉型過程中,區域公平問題日益凸顯,成為轉型過程中的一大挑戰。能源轉型不僅涉及能源的替代與更新,更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它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資金投入、資源重新分配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首先,在轉型過程中,新的能源項目、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這些資源往往難以在各區域之間實現均勻分配。其次,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公平性問題。一方面,經濟差距的擴大可能導致人口流動加劇,使得一些地區出現人口空心化現象,而另一些地區則可能因人口
71、過度聚集而面臨資源緊張、環境壓力增大等問題。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還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煤炭三角區的能源轉型對就業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傳統煤炭產業的衰退,大量從業人員面臨失業的風險,尤其是那些技能單一、難以適應新產業要求的工人。這種就業結構的變化可能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使得原本依賴煤炭產業的工人難以獲得新的就業機會,從而加劇社會不平等。此外,新能源產業的興起雖然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但這些崗位往往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對于原有煤炭產業工人來說,轉型的門檻較高,這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公平問題。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生態公平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傳統能源開采的生態修復會涉及到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
72、個方面。對于因煤炭開采而受到影響的當地居民和社區,需要建立公正的補償機制,確保他們因生態恢復而可能遭受的損失得到合理的補償。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如風電、光伏等,在選址、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也可能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例如,風電場的建設可能會破壞鳥類的棲息地,光伏發電設施的建設可能會改變地表的生態結構。這些影響往往由當地社區承擔,而經濟利益則可能被項目投資者所獲取,這種利益與成本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生態公平問題。此外,新能源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和監管也需要公平地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確保生態保護措施得到有效執行,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公平的損害。8.政策建議8.1.建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的國家級協調機制建議成
73、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領導小組,建立煤炭三角區一體化轉型協作機制。合理確定煤炭三角區在全國一盤棋下梯次達峰的功能定位,充分考慮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需求,明確全國對煤炭三角區的煤炭和煤電外送需求,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制定鼓勵新能源發電的優惠政策,建立電網消納的綠色通道,激勵非化石能源發電出力。優化煤炭三角區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和考核辦法。同時,充分考慮傳統能源低碳轉型對于弱勢人群、就業、生態等造成的沖擊和影響,探索建立公正轉型機制。鼓勵煤炭三角區與國際煤炭地區建立交流渠道,引領全球煤炭地區低碳轉型。8.2.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建議煤炭三角區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全面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
74、區”(簡稱“零碳特區”)機制,發揮土地廣闊、新能源裝機量大且與化石能源靈活互補潛力優勢,利用區域微電網新業態,以全區電力系統保障特區的零碳電力長期連續供應,并提供優惠的進出口稅收政策,面向全球大力吸引出口型企業入駐“零碳特區”?!傲闾继貐^”內部建設零碳數字認證體系,對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認證,賦予園區內產品可追溯、符合國際標準的“零碳認證”標識。建立“零碳電力產業和貿易特區”有望突破煤炭三角區新能源消納和產業轉型困境,有助于我國探索有效應對國際貿易碳規鎖。8.3.設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基金建議采取“政府引導基金+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機構+企業投資者”的混合融資模式,通過公共資本和國際開發資本
75、以優惠價格提供資本,驅動以市場價格提供資金的私營資本進場。其中,由煤炭三角區各省國資控股集團及各類綠色產業資金等組成催化資本,由來自煤炭稅收和政府般公共預算投資組成公共資本,吸引私營資本??捎擅禾咳菂^省級金融控股集團共同組建基金管理公司,負責轉型基金的專職管理。融資模式采取混合融資模式,基金管理人作為普通合伙人出資 1%。轉型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煤炭三角區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突破,例如綠氫與儲能技術、新型現代煤化工技術、CCUS 技術等,以及轉型中生態修復和各類補償機制。2728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參考文獻1 Agora Energiewende(2020)The Europe
76、an power sector in 2019 The European power sector in 2019(agora-energiewende.org)2 Akg M.,Arabadjieva K.and Galgczi B.(2022)Why the EUs patchy just transition framework is not up to meeting its climate ambitions,Policy Brief 2022.06,ETUI.https:/www.etui.org/publications/why-eus-patchy-just-transitio
77、n-framework-not-meeting-its-climate-ambitions3 Ang B W,2015.LMDI decomposition approach:A guide for implementationJ.Energy Policy,86:233-238.4 Betts K,2010.Can the US phase out coal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30?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44(11):4035-4036.5 Chen L,Xie J,Zhang X,et al.,20
78、23.Mining 5.0:Concept and framework for intelligent mining systems in CPS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8(6):3533-3536.6 Chen Q,Kang C,Ming H,et al.,2014.Assessing the low-carbon effects of inter-regional energy delivery in Chinas electricity sector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
79、views,32:671-683.7 Chen W,Wu F,Geng W,et al.,2017.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17:264-273.8 Conley S,Konisky D M,Mullin M,2023.Delivering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US st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stice40 initiativeJ.Publius-the Journal of Feder
80、alism,53(3):349-377.9 Dou L,Sun L,Lyu W,et al.,2023.Trend of global carbon dioxide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industry and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50(5):1246-1260.10 Du Z,Lin B,2018.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of Chinas metallurg
81、ical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76:1177-1184.11 European Commission(2022)REPowerEU:Affordable,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repowereu-affordable-secure-and-sustainable-energy-europe_en12 Feng K,Son
82、g K,Viteri A,et al.,2023.National and local labor impacts of coal phase-out scenarios in chil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414:137399.13 Galgczi B.(2018)Just transi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for all,ILO Actrav policy brief,2018,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83、.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dialogue/-actrav/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 647648.pdf.14 Galgczi B.(2020)The path to zero carbon in a post-Covid-19 world,in ETUC/ETUI(2020)Benchmarking Working Europe 2020,ETUI,75-94.The path to zero carbon in a post-Covid-19 world_2020.pdf(etui.org)15
84、 Gong J W,Li Y P,Lv J,et al.,2022.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bi-level model for Chinas multi-regional energy system planning under uncertaintyJ.Applied Energy,308:118299.16 Graf K,2021.EU-climate package“fit for 55”J.WOCHENBLATT FUR PAPIERFABRIKATION,149(7):371-371.17 He B,Shao Y,Wang S,et al.,201
85、9.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s assessment for product life cycl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33:446-460.18 Hill C A,Such M C,Chen D,et al.,2012.Battery energy storage for enabling integration of distributed solar power gene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3(2):850-857.19 Calipel C,Ant
86、oine B,Thomas P C.(2024)European climate investment deficit report,An investment pathway for Europes future,2024.02,I4CE.https:/www.i4ce.org/wp-content/uploads/2024/02/20240222-i4ce3859-Panorama-EU_VA-40p.pdf.20 ILO(2015)Guidelines for a just transi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economies
87、and societies for all,ILO.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emp/-emp_ent/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432859.pdf21 Jia Z,Liu Y,Lin B,2024.The impossible triangle of carbon mitigation policyJ.Energy Policy,189:114107.22 Johansson N,2021.Does the EUs action plan for a circular economy challeng
88、e the linear economy?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55(22):15001-15003.23 Keles D,Yilmaz H U,2020.Decarbonisation through coal phase-out in germany and europe-impact on emissions,electricity prices and power productionJ.Energy Policy,141:111472.24 Li H,Wu L,2014.Analysis of hubei province indust
89、rys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the LMDIC/Zhang L.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I:Vols.675-677.Durnten-Zurich: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td:1865-,.25 Liu B,Ding C J,Hu J,et al.,2023.Carbon trading and regional carbon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420:138395.26 Liu F,Lv
90、 T,2019.Assessment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in China for a low carbon electricity transi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12:655-665.27 Ning,S Z,Cao,D Y.Coal resources in shanxi,shaanxi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region and its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strategy-
91、all databasesEB/OL.(2010-01-01)2024-08-09.https:/ Oei P Y,Hermann H,Herpich P,et al.,2020.Coal phase-out in germany-implications and policies for affected regionsJ.Energy,196:117004.29 Ren K,Zhang T,Bai Y,et al.,2022.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assessment of high-value utilization routes for coke o
92、ven gas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353:131668.30 Rinscheid A,Wustenhagen R,2019.ENERGY POLICY german voters would prefer a more ambitious timeline to phase out coalJ.Nature Energy,4(12):1016-1017.31 Sanderson K,2023.COP28 climate summit signals the end of fossil fuels-but is it enough?J
93、.NATURE,2930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624(7992):484-485.32 Schulz F.(2020)Germany begins allocating 40 billion Euros to coal regions to start phase-out,Euractiv,31.08.2020.https:/ Singh G K,2013.Solar power generation by PV(photovoltaic)technology:A reviewJ.Energy,53:1-13.34 Song M,Wang J,Zhao J,2018.Coal
94、endowment,resource curse,and high coal-consuming industries location:Analysis based on large-scale data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29:333-344.35 Sun X,Li J,Qiao H,et al.,2017.Energy implication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New insights from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J.Applie
95、d Energy,196:118-131.36 Sun Z,Liu Y,Yu Y,2019.Chinas carbon emission peak pre-2030:Exploring multi-scenario optimal low-carbon behaviors for Chinas region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31:963-979.37 Tian JY,Yao W.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Shanxi Prov
96、inc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827:384-8.https:/doi.org/10.4028/ Unruh G C,Carrillo-Hermosilla J,2006.Globaliz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34(10):1185-1197.39 Wang G,Xu Y,Ren H,2019.Intelligent and ecological coal mining as well as clean utiliz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Review and prospec
97、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9(2):161-169.40 Wang J,Huang Z,2017.The rec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ining in ChinaJ.Engineering,3(4):439-444.41 Wang W,Liu X,Zhang M,et al.,2014.Using a new generalized 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method to anal
98、yze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J.Energy,67:617-622.42 WRI(2024)Worlds top emitters Worlds Top Emitters Interactive Chart I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org)43 Xiao K,Yu B,Cheng L,et al.,2022.The effects of CCUS combined with renewable energy penetration under the carbon peak by an SD-CGE model:Eviden
99、ce from ChinaJ.Applied Energy,321:119396.44 Xie Z,Wu R,Wang S,2021.How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ffects th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national panel quantile regress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307:127133.45 Xu B,Lin B,2016.Assess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100、:A dynamic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J.Applied Energy,161:375-386.46 Xu B,Lin B,2024.How can green finance effectively promote low-carbon cities?Evidence from 237 cities i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365:121641.47 Yan Q,Wang Y,Balezentis T,et al.,2019.Analysis of Chinas regional the
101、rm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CO2 emissions:De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divisia index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82:737-755.48 Yan Y,Borhani T N,Subraveti S G,et al.,2021.Harnessing the power of machine learning for 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and storage(CCUS)-a state-of-the-art
102、 reviewJ.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14(12):6122-6157.49 Yang L,Lin B,2016.Carbon dioxide-emission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60:258-267.50 Yuan J,Na C,Lei Q,et al.,2018.Coal use for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J.Resources,Conser
103、vation and Recycling,129:443-453.51 Zhang H,Shen L,Zhong S,et al.,2020.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energy-rich cities:The case of the contiguous area of shanxi and shaanxi provinces,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J.Sustainability,12(5):1875.52 Zhang
104、J,Liu L,Xie Y,et al.,2022.An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and multi-scale input-output model for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alysis of energy-econom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 a typical fossil-energy-dependent regionJ.Energy Strategy Reviews,44:100947.53 Zhao C,Dong K,Lee C C,2024.Carbon lock-in endgame:Can e
105、nergy trilemma eradication contribute to decarbonization?J.Energy,293:130662.54 Zhao C,Ma X,Che S,et al.,2024.Does climate aid alleviate carbon lock-in?A glob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449:141782.55 Zhou S,Tong Q,Yu S,et al.,2012.Role of non-fossil energy in meeting Chinas energy
106、and climate target for 2020J.Energy Policy,51:14-19.56 Zitek V,Klimova V,2023.Just transformation as a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sC/Klimova V,Zitek V.26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Regional Sciences.Brno:Masarykova Univ:84-92.57 黃武靖,司方遠,張寧,等,2023.面向韌性的城市能源系統安全規則提取及優化運行 J.電力系統自動化,47(1
107、2):1-8.58 賈佳,田世民,江恩慧,等,2023.黃河流域碳排放狀況及“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研究 J.人民黃河,45(12):8-13.59 劉佳穎,張柏楊,朱睿博,2023.公正轉型:概念、實踐與啟示 J.海南金融(5):53-65.60 劉立濤,沈鐳,高天明,等,2012.中國能源安全評價及時空演進特征 J.地理學報,67(12):1634-1644.61 牛鴻蕾,2023.中國制造業碳鎖定測度及時空演變特征研究 J.統計與決策,39(8):153-157.62 齊慧,2023.資源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鄂爾多斯市零碳產業園的樣本研究 J.內蒙古統計(3):67-69.63 王芳
108、,2024.鄂爾多斯為何能建成零碳產業園?J.風能(1):14-17.64 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 2018 年各?。▍^、市)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目標任務的通知 _ 部門政務 _ 中國政府網 EB/OL.(2018-08-27)2024-08-10.https:/ 楊博文,2024.我國實施碳排放“雙控”的漸進邏輯、轉型部署及制度取向 J.當代經濟研究(7):105-116.3132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66 中國 21 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3)EB/OL.(2023-12-29)2024-08-09.http:/ 生態環境部
109、環境規劃院.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潛力評估(2024)報告發布 EB/OL.(2024-6-14)2024-08-09.http:/ 袁家海,王媛,楊曉文,等,2023.“雙碳”目標下省級煤電退出的就業影響與脆弱性評估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33(7):67-80.69 張沈習,宋琪,程浩忠,等,2024.考慮能流-物流耦合的港口綜合能源系統規劃關鍵技術及挑戰 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20.70 張萬洪,宋毅仁,2024.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能源正義與公正能源轉型的新思考 J.江漢論壇(3):36-43.71 張為榮,袁家海,2021.全球 2溫升碳約束下中國煤電擱淺資產研究 J.氣候變化研究
110、進展,17(1):36-44.72 張瑩,姬瀟然,王謀,2021.國際氣候治理中的公正轉型議題:概念辨析與治理進展 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17(2):245-254.73 趙江燕,朱宇恩,馬建超,等,2022.山西省能源消費碳排放清單和影響因素研究 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53(6):989-996.74 朱繼忠,董瀚江,李盛附錄 A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1.研究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和現場調研、專家咨詢和政府座談等形式。具體來說:文獻調研:系統梳理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國際國內最新研究和典型案例,歸納總結國際國內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經驗?,F場調研:在煤炭三角區開展現場調研,組織國際國內能源領域權
111、威專家和項目研究團隊深入實地調研,系統評估煤炭三角區能源消費和生產底數,準確摸清煤炭發展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專家咨詢:針對煤炭三角區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新能源一體化產業配套建設路徑等問題召開系列專家咨詢會議,提出發展建議和戰略路徑。政府座談:全面開展煤炭三角區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省區發改委、生態環境廳等政府職能機構和科研機構座談會,深入探討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等區域社會經濟方面的重要影響,為未來轉型提供科學性政策建議。2.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 CAEP-CP 2.0中國中長期排放路徑模型 CAEP-CP 2.0 是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院士牽頭建立的中
112、國排放路徑綜合模型。CAEP-CP 2.0 模型基于自上而下宏觀模型和自下而上的演化模型,主要包括高空間分辨率排放網格化模塊、中長期能源模塊、M3C-CGE 模型、空間化新能源潛力評估模塊、減排技術評估模塊、碳移除模塊和關鍵產業預測模塊等。其中,自上而下宏觀模型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圖 A-1 研究技術路線3334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圖 A-2 CAEP-CP 2.0 模型中國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等目標約束,同時考慮技術可達性、措施可行性等因素,通過反復迭代優化,形成基于行業/領域的排放路徑;自下而上方法是在空間排放網格層面,以年為單位,通過特
113、定規則和約束,演化出不同階段的排放格局。CAEP-CP 2.0模型結果已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會議、中國工程院高層會議、生態環境部高層會議等重要會議多次匯報。該模型當前作為中國工程院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的綜合模型,統籌 40 多位院士和 300 多位專家的基礎數據和研究成果,持續完善和迭代升級。CAEP-CP 2.0 模型已經在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分析和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分析中得到了充分應用,為國家出臺各類政策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該模型在寧夏、江西、福建、山西等省區及煙臺市、南平市、武夷山市等城市的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撐了地方碳達峰方案
114、的出臺。2.1 M3C-CGE 模塊:宏微觀多維碳中和CGE2.1 M3C-CGE 模塊:宏微觀多維碳中和CGE該模塊是 CAEP-CP 2.0 模型中解決區域能源、產業、經濟關聯影響的重要模塊。M3C-CGE 模塊基于 CGE 模型構建,考慮不同經濟主體及不同市場之間聯系的多部門、多區域動態模型。CGE 模型運用大量數學方程刻畫不同經濟主體(企業、居民、政府、投資者、進出口商等)的生產、消費、投資、進出口等行為,在居民效用最大化、企業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資源與預算約束的情況下,得出市場均衡時生產要素或其他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從而得到均衡價格。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和
115、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基于 CGE 模型,綜合考慮環境、經濟、社會多個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涵蓋環境、能源類賬戶,分析不同區域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交互與反饋,從而得到“雙碳”約束下,不同減排情景對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以 2020 年省區投入產出表為社會經濟基礎數據,結合 2020 年省區能源平衡表、省份統計年鑒、省區碳排放等數據形成了基準年數據。模型涵蓋 40 個部門,包括生產模塊、國內外貿易市場模塊、政府和居民的收支模塊以及碳排放模塊,以 1 年為步長,動態地模擬了不同碳排放約束情景下,20202060 年期間省區產業經濟態勢、產業結構變化、能源消費及其碳排放量的變化。2.2 新
116、能源潛力評估模塊2.2 新能源潛力評估模塊基于 GIS 空間分析平臺,基于高分辨率風光資源圖譜(風資源圖譜(100 米高度)、地表總輻射、光伏發電潛力等效小時數據(等效小時數),結合限制因素數據庫(生態紅線、水域、居民區、機場跑道等)、地形參數庫(高程數據 SRTM、坡度、坡向)、地貌、設備數據庫、區域特性參數等等,通過 GIS 空間分析、最優設備選型、運營期發電量評估等評估算法,評估區域風電、光伏可開發區域,并結合區域內地形、資源特性選取適配的設備,最終得到區域內的風電、光伏理論可開發容量以及發電小時數。最優發電設備根據潛在可供可再生資源開發的區域內資源特征匹配。特別對于風電開發,風電機組葉
117、輪掃風面積、發電機功率、塔筒高度等決定了風能轉化效率。結合 80140 m 高度風資源稟賦情況以實現度電成本最低。風資源數據來自依據風電行業長期歷史實際測風數據訂正的高分辨率風資源圖譜。機組信息來自于行業主流機型技術參數數據庫及對未來技術發展的預估。圖 A-3 碳調節經濟模型(CARBON-CGE)模塊3536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3.開展現場調研和會議研討基于 CAEP-CP 2.0 構建煤炭三角區轉型路徑后,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開展了大量的現場調研和會議研討,保證與各省級行政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進行充分溝通,并得到及時反饋,從而動態調整轉型路徑研究結果。一方面,本課題組深入內蒙
118、古鄂爾多斯與陜西銅川地區,通過對多個新能源項目的實地考察與深入訪談,旨在探究煤炭三角區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的創新實踐與戰略規劃、轉型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問題。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的天驕綠能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有效利用了采煤沉降區的土地資源,還通過光伏發電技術,為地區提供了清潔能源,實現了生態修復與能源生產的雙重目標。中國神華煤制油項目則代表了煤炭資源深加工的前沿技術,通過將煤炭轉化為清潔油品,該項目為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遠景零碳產業園項目則展示了能源轉型在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方面的潛力。庫布奇光伏治沙項目通過光伏發電與沙漠治理的結合,不僅有效遏制了沙漠化進程,還為地區經濟
119、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銅川克坊村的光伏助農項目則體現了新能源技術在促進鄉村振興、擴大村集體經濟方面的積極作用。本次調研使我們對煤炭三角區在新能源發展模式、低碳產業布局等方面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這些地區的實踐表明,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新能源,可以有效促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自 2024 年 1 月課題啟動后,本項目組織了兩次線上研討和兩次線下會議。2024 年 5月線下會議在鄂爾多斯舉行,匯聚了多位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以及地方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包括劉世錦、黃慶學、Bla Galgczi、Pete Harrison、郭敬、黃少中、胡秀蓮等,他們分別從資源型地區的市場經濟解決方案、技術創新
120、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煤炭三角區碳達峰碳中和的困難與挑戰以及新型能源體系構建等多個維度,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和建議。地方參與單位包括生態環境局、能源局、工信局等,他們就資源能源輸出地區的碳排放配額、新能源試點、能源外送線路容量、氫能政策扶持等問題進圖 A-4 新能源潛力評估模塊行了深入討論,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2024 年 5 月研討會在陜西西安召開,圍繞煤炭三角區能源轉型路徑,項目負責人對現階段成果進行展示后,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的研究專家對本省的能源轉型情況進行了介紹,參會專家姜克雋、Bla Galgczi、韓文科、黃少中、續大康、高麗娟等就電力成本、產業鏈安全、技術經濟性、法律設定、國際貿易公平機制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并提出了具體修改方向和實施策略。地方部門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省社會科學院等,就風光項目對地方財政貢獻、土地和環保政策對新能源開發的影響、CCUS 政策出臺滯后等問題,進行了政策建議等相關內容討論。兩次研討均進一步探討了新能源發展的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不僅為地方能源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也為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和綠色低碳發展指明了方向。圖 A-5 課題組開展實地調研(左)和課題組舉辦研討會(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