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UNDP:2024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報告(5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UNDP:2024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報告(57頁).pdf(5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4.12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的影響TOWARDS A JUST TRANSITION FUTURE:THE IMPACT OF GREEN TRANSITION O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是北京大學下屬獨立科研實體機構。研究院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立足能源領域全局及國際前沿,利用北京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聚焦制約我國能源行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科技問題,按照“需求導向、學科引領、軟硬結合、交叉創新、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宗
2、旨,推動能源科技進展,促進能源清潔轉型,開展專業及公眾教育,致力于打造國際水平的能源智庫和能源科技研發推廣平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作,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石,致力于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使社會更具包容性并保護地球,確保改善人類福祉與保護生態雙管齊下。同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還協助各國政府制定政策,提升領導力、伙伴關系能力、機構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過去 40 多年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始終走在與中國合作的最前沿,通過在地項目和支持中國參與全球合作,全面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助力中國政府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
3、:綠色轉型對中國 綠色轉型對中國 不同區域的影響不同區域的影響Towards a Just Transition Future:The Impact of Green Transition o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2024 年 12 月致謝 本報告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組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團隊共同完成,我們感謝兩方團隊的辛勤工作。報告內容主要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組建的專家組撰寫,包括以下成員:楊富強;張瑩;曹佳;鄭平;李雨珊;何泓;賈明杰;李瑩;王雅婷;苗丹;秦艷;趙躍華;趙子??;陳丹。同時感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團隊石蓉
4、,田乙涵,康曉蒙對報告不同章節的增補和完善。報告的撰寫過程中,許多專家和學者也為報告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吳吟、白榮春、陳云等專家對報告內容的指導,還要感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發展經濟學家 Violante di Canossa 對于本報告的審閱以及寶貴意見;感謝 Roddy Flagg,Grace Brown 對于英文報告的編輯工作。免責聲明本報告所引材料不在任何程度和方面表達或暗示聯合國對于任何國家、地域、城市或地區的法律地位或合法性,以及其版圖及邊界劃分的立場和觀點。報告所述觀點僅代表編寫團隊的研究成果,不代表聯合國(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以及聯合國成員國(包
5、括中國)的相關工作的執行依據。本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編寫團隊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證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編寫團隊并不對使用本報告所包含的材料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相關的其他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目錄執行摘要 1第1章 研究背景 4第2章 公正轉型重點地區分析 62.1 煤炭資源的地區分布 72.2 煤炭行業就業的地區分布 82.3 重點地區的煤炭行業就業變化趨勢 10第3章 山西省能源轉型經濟與就業影響 123.1 煤炭發展對于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133.2 能源轉型背景下山西省煤炭洗選行業就業影響分析 163.3 能源轉型背景下山西省電力行
6、業就業影響分析 213.4 能源轉型給山西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 26第4章 國內典型地區的轉型經驗 294.1 以產業轉型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 304.2 多項安排減緩結構化轉型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 37第5章 政策建議 435.1 在國家層面建立區域支持機制減少綠色轉型帶來的區域差異化影響,鼓勵重點轉型地區先行探索將綠色發展的社會公正影響納入發展規劃 445.2 積極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多元化 445.3 通過鼓勵企業創新及綠色轉型助力經濟多元化發展 455.4 完善就業與社會保障,多措并舉做好受影響企業職工安置及技能培訓工作 465.5 創新資金支持機制 46附錄48表目錄表 3-1:山西
7、省煤炭產量預測 19表 3-2:不同技術情景關于山西省煤炭采選業勞動生產率的設定 20表 3-3:2020-2060年不同情景組合下山西煤炭行業的就業總量 20表 3-4:山西2012-2022年分電力來源結構統計表 23表 3-5:山西未來電力系統中的電力發展路徑預測結果 24表 3-6:山西不同電力部門單位發電環節就業因子變化情景設定 25表 3-7:山西未來電力部門就業規模變化情況預測結果 26圖目錄圖 2-1:2022年中國省份煤炭儲量 7圖 2-2:2022年中國主要產煤省原煤產量 8圖 2-3:2022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分布 9圖 2-4:2022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
8、人數占全行業比重 9圖 2-5:2022年全國分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 10圖 2-6: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 11圖 2-7: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的比重 11圖 3-1:2016-2022年山西GDP和全國煤炭消費關系 13圖 3-2:2015-2022年山西煤炭開采和洗選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 14圖 3-3:2022年資源稅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 14圖 3-4:2015-2022年山西資源稅收入 15圖 3-5:2015-2022年山西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15圖 3-6:山西省典型煤炭相關行業 16圖 3-7:1949-
9、2022年山西省煤炭產量變化趨勢 17圖 3-8:2000-2022年山西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 17圖 3-9:山西省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就業人數及女性就業人數和占比情況 18圖 3-10:山西省煤炭采選行業人員結構情況 19圖 3-11:2012-2022年山西省全社會電力消費總量及電力外送 21圖 3-12:2015-2022年山西省煤電裝機 22圖 3-13:山西省各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例 28執行摘要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要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并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為中國的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使
10、目前仍然高度依賴煤炭的能源系統和經濟社會脫碳。盡管這一轉型對于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但也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挑戰,特別是在那些高度依賴煤炭的地區。由于煤炭生產省份之間在就業規模、產業結構和增長潛力等方面存在差異,轉型的影響也將顯著不同。為了確保轉型的協調性和包容性,這些省級差異應納入國家規劃中加以考慮。山西省擁有中國超過 20%的煤炭儲量,雇傭了全國煤炭工人總數的 37%,面臨著一些最為嚴峻的轉型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并提供基于循證研究的見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合作開展了這項研究。本報告以山西省為重點,從省級視角分析了能源轉型的社會經濟影響。報告采用與上一期報告國家級分析相同
11、的方法,對山西省煤炭開采和煤電行業的就業進行了預測,并識別了關鍵社會經濟挑戰。主要發現包括:直接就業損失:2025 至 2030 年間,山西省煤炭行業的就業崗位預計將減少 32 萬至 33 萬個,超過2013-2019 年供給側改革期間減少的 20 萬個崗位。到 2060 年,根據不同的生產和技術情景,煤炭勞動力可能減少 96%-98%。間接就業損失:山西省煤炭行業的就業乘數較高,每一個煤炭直接就業崗位帶動 3.62 個間接就業崗位,遠高于全國 1.08 的平均水平。這表明,到 2030 年,與煤炭相關的上下游行業可能損失超過 180 萬至 200萬個崗位。綠色就業增長: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
12、源行業有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其中太陽能行業的就業崗位預計到 2060 年將增長 223%。然而,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提升,山西電力行業的整體就業可能下降 10%。本報告借鑒了中國過去在應對勞動力市場沖擊和推動資源型經濟多元化方面的經驗,為實現省級層面的公正轉型提供了政策建議。在供給側改革期間,中央政府曾撥款 1000 億元產業結構調整基金,用以支持煤炭和鋼鐵行業的員工安置和經濟調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指導方針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也幫助緩解了改革帶來的沖擊。同時,像烏海、滁州和大同等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也為其他煤炭依賴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包括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等勞動密
13、集型產業、積極培育接續替代產業等政策?;谌珖煌貐^的經驗,本報告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級層面提出了以下建議:建立國家協調機制:為了更好地支持山西省這樣的煤炭依賴地區,中央政府可以考慮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建立國家協調機制。同時,應制定各省煤炭消費和生產的明確預期,注重區域公平,以推動公平和協調的轉型。推動經濟多元化:煤炭依賴地區可以戰略性地吸引和發展替代產業。在選擇產業時,應充分考慮地方比較優勢和全球可持續性趨勢。此外,這些地區可以積極利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機會,構建關聯產業鏈,并通過包容性的產業政策提供支持。支持企業轉型:企業在提供就業崗位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政府應促進企業與學術機構
14、的合作,加速技術創新并建立共享研究平臺。對于國有企業,可以將環境和社會成果納入評估體系,以幫助企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積極創新。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措施: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對緩解轉型造成的就業沖擊至關重要。地方政府應優先為受轉型影響的工人提供就業服務,包括再就業計劃、創業支持和公益崗位。社會保障體系也需進一步優化,為從事臨時或非正式就業的個人提供靈活的繳費選項,確認其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此外,應針對女性等群體制定差異化的補償措施和就業援助政策,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創新資金支持機制: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實現包容性轉型的關鍵。在煤炭依賴地區,可通過試點轉型金融標準及探索混合金融的方式,來撬動更多的私
15、營資本支持包容性轉型。尤其是需要在創新金融工具中納入社會維度的指標,可以激勵轉型企業主動承擔員工安置和培訓的成本。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這些綜合性政策措施旨在促進中國乃至全球煤炭依賴地區實現包容、可持續的轉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承諾:保護地球,為后代創造可持續的未來,同時關注當下最脆弱的群體。Photo on Freepik1研究背景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52020 年,中國宣布將加速氣候行動,并承諾要在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后,中國積極的在全國層面推進能源及經濟結構以及生
16、產生活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盡管中國有望提前實現第一個雙碳目標,但由于中國地域寬廣,區域間自然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區省份在綠色轉型上進展并不一致,且不同區域受到能源轉型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在綠色轉型的進程上,根據中國科學院最新構建的綠色產業發展指數來看,目前中國東部與西部,南部與北部在綠色產業轉型上有較大的差異。其中沿海的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排名相對靠前,而山西、海南、黑龍江及西部地區的省份排名靠后。1 在第一期的報告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中國綠色轉型對就業的影響中,我們重點分析了綠色轉型對于煤炭洗選與煤電兩個行業在全國層面的整體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能源轉型在全國層面的勞動力市
17、場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在地方層面可能產生較大的影響。以能源轉型中受到最直接影響的煤炭洗選行業為例,在 2022 年該行業就業總數在 255 萬人左右,占全國總就業的 0.3%,而在有些省份,煤炭洗選行業的就業人員在占全省總就業的比重達到5%左右左右,是前者的十倍。2因此可以預見,退出化石能源產生的就業負面影響會主要集中在這些資源富集的地區。除了煤炭洗選行業本身,許多以煤炭為原材料的相關產業由于距離優勢也會選擇聚集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地區,導致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化。因此退減化石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對這些重度依賴煤炭的地區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特定產業,由于供應鏈的關系會傳導到更多上下游產業,并產生更多的“漣漪
18、效應”。這將給當地的經濟以及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當地財政的收入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進而使得當地的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了解轉型在地區和省級層面的影響十分重要,因為之前的討論表明轉型的影響在各地區之間可能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化的影響需要在國家層面的規劃中得到考量,以確保中國1 https:/ 2022 年煤炭洗選行業人數來自 CEIC 數據,2022 就業總人數來自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于 2015 年 11 月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 11 次會議提出。其目標是改善經濟的供給側結構,以推動可持續增長并提高整體經濟效率。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動,逐步淘汰低效和過剩的
19、產能,解決鋼鐵、煤炭、水泥等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的綠色轉型協調且包容。因此需要幫助政策制定者識別最需要關注及支持的重點地區,方便其在全國層面對轉型問題進行統籌布局。在此背景下,本報告重點關注在雙碳目標的約束下中國開展的能源轉型尤其是煤炭退出,在省級層面產生的經濟社會影響,旨在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制定支持,以實現公平的低碳轉型,不讓任何人掉隊。第二章通過對全國煤炭資源及行業就業的地區分布的分析,首先識別出有可能面臨嚴峻就業挑戰的省份。第三章以山西為例,深入探討山西在煤炭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社會經濟挑戰以及其特殊性,并針對山西省煤炭洗選行業以及煤電行業就業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第四章以案例形式展
20、示了國內不同區域在轉型過程中值得借鑒的經驗,其中包括不同省份在去產能過程中穩定勞動力市場的各項舉措以及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的產業政策。3最后,第五章結合山西的定量分析以及國內地區的轉型經驗梳理,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針對性且可落實的政策建議。2公正轉型重點地區分析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7本章節主要通過煤炭儲量、產量以及煤炭行業就業這兩個維度的綜合分析,評估不同省份在煤炭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可能受到的差異化影響。中國的化石能源產業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煤炭和煤電產業主要聚集于資源稟賦豐沛的地區。因此通過煤炭儲量和產量的地區分布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在產業及經濟上對
21、于煤炭重度依賴的區域。與此同時,回顧這些公正轉型重點地區在過去十年間煤炭就業的變化趨勢有助于了解這些省份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獨特壓力和挑戰。2.1 煤炭資源的地區分布我國化石能源結構的基本特點是“富煤、缺油、少氣”4,煤炭是我國儲量最為豐富,因此也是最為重要的化石能源。盡4 https:/ 數據來源:自然資源部2020 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https:/ 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顯示,山西省煤炭儲量達 483 億噸,在全國煤炭儲量中所占份額高達 23%,居全國之首。緊隨其后的分別是內蒙古與新疆,煤炭儲量分別為 411 億噸和 342 億噸,分別占全國煤炭儲量的 20%和 16%。這三個北方
22、省份的煤炭儲量占據全國煤炭儲量的 60%。,陜西和貴州緊隨其后,擁有可觀的煤炭儲量,而云南、安徽、寧夏、河南、甘肅、黑龍江、山東、河北的煤炭儲量估計在 20 至 70 億噸之間。(見圖 2-1)5。由于能源需求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煤炭資源的分布地與需求地之間存在錯配,因此需要“西煤東輸,北煤南運”。圖 2-1:2022年中國各省份煤炭儲量1?圖 2-1 2022 年中國省份煤炭儲量?圖?年中國主要產煤省原煤產量?山西內蒙古新疆陜西貴州云南安徽寧夏河南甘肅黑龍江山東河北四川遼寧青海吉林江蘇湖南福建江西廣西北京浙江湖北西藏天津上海廣東海南重慶(億噸)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安徽河南寧夏山東黑龍江云南
23、甘肅河北遼寧四川吉林江蘇青海湖南福建廣西江西湖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廣東海南重慶西藏(億噸)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8圖 2-2:2022年中國主要產煤省原煤產量1?圖 2-1 2022 年中國省份煤炭儲量?圖?年中國主要產煤省原煤產量?山西內蒙古新疆陜西貴州云南安徽寧夏河南甘肅黑龍江山東河北四川遼寧青海吉林江蘇湖南福建江西廣西北京浙江湖北西藏天津上海廣東海南重慶(億噸)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貴州安徽河南寧夏山東黑龍江云南甘肅河北遼寧四川吉林江蘇青海湖南福建廣西江西湖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廣東海南重慶西藏(億噸)數據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2023。從煤炭產量上看,各地區也顯示出與
24、儲量高度相似的特征(見圖2-2)。2022年,山西和內蒙古的原煤產量均超過10億噸,遠高于其他省份,分別占總產量的29%和27%。第三位是陜西,占全國原煤產量的 16%,大幅領先于排名第四的新疆(占比為9%)。整體來看山西,陜西和內蒙是中國三大煤炭生產省份,既是國家煤炭能源供應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未來在化石能源退出進程中潛在承壓最大的地區,因此是公正轉型需要關注的重點省份。2.2 煤炭行業就業的地區分布盡管煤炭行業的就業分布通常與煤炭儲量和生產分布相符,但就業模式在省份之間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如圖 2-3 所示,山西的煤炭從業人數最多,達到 80 萬人,是排名第二的河南省的四倍多,接下來是貴州
25、和陜西。從就業比重上來看(圖2-4 所示),2022 年山西、河南、貴州、陜西、山東和黑龍江這 6 個省份的煤炭開采和洗選就業人員總數占全行業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 70%以上,而其余 20 多個省級行政區的占比不足30%。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內蒙古雖然作為產煤大省,其煤炭產量與山西省相似,但是在煤炭行業的就業規模上,僅位于全國第九位,遠低于山西省的就業規模。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9圖 2-3:2022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分布2?圖 2-3 2022 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分布?圖 2-4 2022 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比重?山西河南貴州
26、陜西山東黑龍江河北安徽內蒙古遼寧甘肅寧夏新疆江蘇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吉林福建青海重慶廣西西藏湖北天津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海南(萬人)山西河南貴州陜西山東黑龍江其他山西河南貴州陜西山東黑龍江其他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023圖 2-4:2022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比重2?圖 2-3 2022 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分布?圖 2-4 2022 年中國各省煤炭采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比重?山西河南貴州陜西山東黑龍江河北安徽內蒙古遼寧甘肅寧夏新疆江蘇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吉林福建青海重慶廣西西藏湖北天津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海南(萬人)山西河南貴州陜西山東黑龍江其他山西河南貴州陜西山東黑龍江其他
27、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023 煤炭產業以及就業的地區分布差異主要與各地間煤炭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密切相關。圖 2-5 展示了我國不同省份的煤炭開采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看到內蒙古、新疆、陜西三個省份的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在全國范圍內處于較高水平。這主要是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0由于西部一些地區的礦區,開發時間較短,開發強度相對較低,由于開采條件較好,因此所需的勞動力相對較少。相比之下,中東部地區一些礦區,如位于河南焦作,山西臨汾等地區的煤礦經過多年高強度開發,煤炭資源瀕臨枯竭,由于開采技術要求隨之提高,相應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較低。除此之外,內蒙古煤炭資源分布相對集中
28、,含煤盆地特大型和大型煤田占全部的 40%以上,適合于規模集中開發,機械化程度高,因此該省的煤炭行業從業人員人均煤炭開采量要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為山西省的 8.8 倍。陜西省的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的人均煤炭開采水平也要比山西省高近 3 倍。這種巨大的勞動效率差異也解釋了為何山西、陜西、內蒙古三個主要煤產區的煤炭開采從業規模存在明顯差異。圖 2-5:2022年全國分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3?圖 2-5 2022 年全國分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圖 2-6 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內蒙古新疆陜西湖北青海云南寧夏山西安徽吉林甘肅貴州四川山東黑龍江遼寧福建河南河北湖南江蘇江西(噸 人)山西內蒙古陜
29、西(萬人)數據來源: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023、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2023計算得到。2.3 重點地區的煤炭行業就業變化趨勢山西、陜西及內蒙除了在整體煤炭就業規模上有所差異外,其在過去十年間,尤其是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行業的就業規模所經歷的變動也有所不同。圖 2-6 與圖 2-7 展示了三個重點地區煤炭行業的就業規模與占比在過去十年的趨勢,可以看到三個省份的煤炭就業規模都曾在 2013 年達到頂峰。在 2013年后由于國家節能政策的不斷出臺以及能源結構的優化,就業人數逐步減少。其中山西省煤炭就業規模在 2013 年超過了100 萬人,而后到 2019 年下降至 80.3 萬人,但 2022
30、 年又反彈至 85 萬人。雖然山西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規模在逐步縮減,但山西省煤炭就業人員總數占全國煤炭就業人數的比重卻一直上升,從 2013 年的 22.7%上升到 2022 年的 37.2%。同一時期,內蒙古的就業占比在波動中下降,在2022年僅占3.9%。而陜西省的就業占比也有小幅上升,在 2022 年達到 7%左右。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1圖 2-6: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3?圖 2-5 2022 年全國分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圖 2-6 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內蒙古新疆陜西湖北青海云南寧夏山西安徽吉林甘肅貴州四川山東黑龍江遼
31、寧福建河南河北湖南江蘇江西(噸 人)山西內蒙古陜西(萬人)數據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023。圖 2-7: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的比重4?圖 2-7 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的比重?圖 3-1 2016-2022 年山西 GDP 和全國煤炭消費關系?山西內蒙古陜西山西增速全國煤炭消費量增速數據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023。鑒于各省的不同背景,能源轉型對主要煤炭生產省份就業的影響很可能會有所不同。由于山西的勞動力規模遠大于內蒙古和陜西,因此在煤炭淘汰過程中,山西面臨的就業壓力可能會更大。本報告的其余部分將重點關注這一特定地區,考察能源轉型對山西經濟
32、和就業的潛在影響。3山西省能源轉型經濟與就業影響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3在第一期報告的行業研究基礎上,本章將深入探討受能源轉型影響最大的兩個行業:煤炭開采和煤電行業。其目的是回答兩個關鍵問題:全國轉型將對山西這兩個行業的就業產生什么影響?轉型對該省提出了哪些挑戰?6 山西省 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山西省人民政府()3.1 煤炭發展對于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山西的經濟增長與煤炭密切相關。如圖 3-1 所示,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與全國煤炭消費變化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2021 年,由于煤炭需求上漲,山西省 GDP 與煤炭產量再次反彈,名義增速飆升至
33、28%,成為全國大陸省份第一。由此山西部分煤炭企業轉型意愿減弱,轉型進程將可能放緩。圖 3-1:2016-2022年山西GDP和全國煤炭消費關系4?圖 2-7 部分產煤大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就業人數占全行業的比重?圖 3-1 2016-2022 年山西 GDP 和全國煤炭消費關系?山西內蒙古陜西山西增速全國煤炭消費量增速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2016-2023)、中國統計年鑒(2016-2023)煤炭采選行業對山西省工業發展的貢獻度仍較高。煤炭采選行業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地區工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近年煤炭行情轉好使煤炭行業在地區工業結構中的地位愈發凸顯。2015-2022 年
34、山西省煤采選行業對工業行業的營收貢獻、資產貢獻、稅費貢獻均有所上升,至 2022 年分別達到 42%、52%、73%。同時地區投資仍囿于煤炭行業,2022 年煤炭工業固定投資增長 18.4%,而非煤工業固定投資僅增長 10.5%6。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4圖 3-2:2015-2022年山西煤炭開采和洗選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5?圖 3-2 2015-2022 年山西煤炭開采和洗選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圖?年資源稅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營收貢獻稅費貢獻就業貢獻資產貢獻山西省內蒙古陜西寧夏貴州河南安徽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2016-2023)、中國工業統計
35、年鑒(2016-2017)。煤炭資源對區域財政收入的貢獻大。過去七年間山西省資源稅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占比增幅顯著,從 2015 年的 9%上升至2022年的22%,高于其他省份,位列全國第一(如圖3-3和 3-4 所示)。圖 3-3:2022年資源稅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5?圖 3-2 2015-2022 年山西煤炭開采和洗選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圖?年資源稅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營收貢獻稅費貢獻就業貢獻資產貢獻山西省內蒙古陜西寧夏貴州河南安徽數據來源:各省份 2023 年統計年鑒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5圖 3-4:2015-2022年山西資源稅收入7 數據
36、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2023,山西省統計局 https:/ 2015-2016 年平均用工人數缺失6?圖?年山西資源稅收入?圖 3-5 2015-2022 年山西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地方財政資源稅(億元)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營收貢獻稅費貢獻就業貢獻資產貢獻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2016-2023)電力行業對地區工業增長的貢獻亦不可忽視。電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在中國的產業部門劃分體系中,隸屬于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下,其對地區工業發展的貢獻雖不及煤炭采選行業,但營收貢獻常年維持在 10%以上,亦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行業之一。從整個行業的就業規模來看,20
37、22 年山西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平均用工人數約 10.67 萬,7對工業行業的就業貢獻約為 5%,就業壓力較為突出。圖 3-5:2015-2022年山西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6?圖?年山西資源稅收入?圖 3-5 2015-2022 年山西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對工業的社會經濟貢獻占比?地方財政資源稅(億元)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營收貢獻稅費貢獻就業貢獻資產貢獻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2016-2023)8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6煤炭相關行業高度聚集于山西。煤炭富集特征下,煤炭高投入的行業偏向在山西落地,以利用地理優勢貼近原材料產
38、地。根據 2017 年全國和山西省的投入產出表測算,山西省其他行業產出對煤炭的平均消耗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煤炭相關產業在山西省的聚焦度更高。9其中,山西省內對煤炭完全消耗排9 2017 年為山西省投入產出表可獲得的最新數據名前十的行業如圖 3-6 所示,包括石油加工、電力生產、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冶煉等行業。能源轉型下煤炭相關行業亦面臨行業發展空間收窄、就業吸納規??s減的挑戰,而這些行業在山西省空間分布集中的特征進一步加深地區公正轉型的任務量和復雜性。圖 3-6:山西省典型煤炭相關行業7?圖 3-6 山西省典型煤炭相關行業?圖 3-7 1949-2022 年山西省煤炭產量變化趨勢?完全消耗系數
39、行業平均值(山西)行業平均值(全國)煤炭產量(億噸)數據來源:2017 年山西和中國投入-產出表3.2 能源轉型背景下山西省煤炭洗選行業就業影響分析3.2.1 煤炭洗選行業發展現狀煤炭產量處于峰前攀升階段。山西煤炭行業在 2012 年前經歷了黃金十年,但隨后進入了產能過剩時期、2015 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要階段。從 2020 年開始,全球能源市場的不穩定,加上中國及全球轉型能源系統的新努力,導致煤炭行業短期和中期前景的不確定性加大。作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2021 年山西省提出“穩定保障能源生產、穩定保障電煤供應、穩定保障發電供電”的工作要求。在煤炭增產保供轉變為常態化形勢下,煤炭新增產能
40、持續釋放。按照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 年),到 2025 年,煤炭產能穩定在15.6 億噸/年以內、煤炭產量保持在 14 億噸/年。因此,短期內山西省煤炭產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7圖 3-7:1949-2022年山西省煤炭產量變化趨勢10 部分年份全國煤炭行業平均用工人數數值缺失7?圖 3-6 山西省典型煤炭相關行業?圖 3-7 1949-2022 年山西省煤炭產量變化趨勢?完全消耗系數行業平均值(山西)行業平均值(全國)煤炭產量(億噸)數據來源:山西統計年鑒。從中長期角度看,“雙碳”目標下山西省煤炭產量實質性下降是大勢所趨,但
41、下降趨勢和速率還會受到能源保障安全、新能源技術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鑒于我國資源分布情況,山西省承擔著我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任,因此煤炭產量趨向緩坡下滑。同其他產煤大省相比,山西省煤炭先進產能占比較低,機械化普及率相對較低。因此,盡管山西省煤炭產量可觀,但其勞動生產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 2022 年為例,全國煤炭采選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為 1711 噸/人,而山西僅為 1425 噸/人;從時間趨勢上來看,山西省的煤炭勞動生產率一直穩步提升。2000 年到 2022 年,山西省的煤炭采選業勞動生產率從 386 噸/人提高到 1425 噸/人(參見圖 3-8),年均增長率為 6%,相比全國同期 7%
42、的增速略低。圖 3-8:2000-2022年山西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噸/人)8?圖 3-8 2000-2022 年山西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噸/人)?圖?山西省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就業人數及女性就業人數和占比情況?山西省勞動生產率全國勞動生產率全部 人女性 人女性就業占比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10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83.2.2 山西煤炭洗選行業從業人員特征從本省范圍內來看,煤炭洗選行業規模近幾年一直維持在80 萬左右的水平,占全省總就業的 5%左右,其在第二產的比例更是高達 20%左右11。下面,我們通過對煤炭行業中部分企業的調查,描繪了該
43、行業員工的人口特征。12這將有助于在山西的綠色轉型過程中識別脆弱群體。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根據企業調研結果顯示,40-50歲之間的員工占比最高,達到 36%,50 歲以上員工占比22%,30-40歲之間占比30%,30歲以下員工占比僅為12%左右。11 比例計算源于 2022 年全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2 目前沒有省級層面的煤炭行業從業人員年齡或教育水平的數據,本研究參考了典型煤礦企業的調查結果13 史連新(2022).國有煤炭企業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探析.中國煤炭工業,2022(07),76-77.女性數量較少。從業人員性別構成中,男性占比達到 80%以上。調研結果顯示女性從事的崗
44、位多在管理和后勤部門,相比一線男性煤炭工人,煤炭企業中女性崗位代替性更強,平均工資也相對較低。在過去十年中,女性員工的比例穩步下降,2014 年出現過短暫的例外。到 2022 年,女性在勞動力中的比例僅為 13%,而 2014 年約為 17%。這一趨勢與我們早前報告中提到的全國趨勢一致:當行業萎縮時,女性受到的影響更大。此外,為了降低成本和薪資,越來越多的煤炭公司正在外包物流和后勤工作,這進一步影響了女性的就業。圖 3-9:山西省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就業人數及女性就業人數和占比情況8?圖 3-8 2000-2022 年山西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噸/人)?圖?山西省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就業人數及女性
45、就業人數和占比情況?山西省勞動生產率全國勞動生產率全部 人女性 人女性就業占比從業人員學歷偏低。根據典型企業調研結果,??萍耙韵聦W歷占比接近 90%,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不足 1%。這與全國范圍內煤炭洗選行業的教育程度分布一致。13 一方面,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的低學歷將增加未來轉崗、再就業難度。其次,高學歷人才缺失,也一直制約著煤炭行業未來的轉型以及可持續發展。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19圖 3-10:山西省煤炭采選行業人員結構情況14 煤炭產量預測基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政策規劃,2022 年 6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西省煤炭增產保供和產能新增工作方案提出 202
46、2 年比 2021 年增加煤炭產量 1.07 億噸,全年達到 13 億噸。力爭 2023 年比 2022 年再增加煤炭產量 5000 萬噸,全年達到 13.5 億噸。二是其他研究成果,中國煤炭工業協會2020 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指出,2020 年我國煤炭產量 39 億噸,同比增長 1.4%。到“十四五”末期,國內煤炭年產量將控制在 41 億噸,煤炭年消費量將控制在 42 億噸左右,年均消費增長 1%左右。9?圖 3-10 山西省煤炭采選行業人員結構情況?圖?年山西省全社會電力消費總量及電力外送?(億千瓦時)全社會電力消費電力外送?從業人員年齡構成?從業人
47、員學歷構成?歲以下歲歲歲??萍耙韵卤究拼T士及以上9?圖 3-10 山西省煤炭采選行業人員結構情況?圖?年山西省全社會電力消費總量及電力外送?(億千瓦時)全社會電力消費電力外送?從業人員年齡構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歲以下歲歲歲??萍耙韵卤究拼T士及以上從業人員年齡構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數據來源:山西科城能源環境研究院對山西省典型煤炭生產及洗選企業調研所得數據3.2.3 煤炭洗選行業就業影響預測在本節中,我們提出了煤炭生產和生產力的不同情景,以估計能源轉型對該行業就業的影響?;诮陙頇嗤墨I以及政府公布的地區能源轉型目標的分析,我們設立了兩種情景:一是高情景,主要以保障滿足省內和外送用煤需求為目標
48、,結合山西煤炭產量的歷史變動趨勢進行產量的預測;二是低情景,根據“雙碳”目標下全國煤炭需求量的預測,結合山西省占全國煤炭消費比重以及產出和消費間的比例關系倒推山西省煤炭產量(表 3-1)。14表 3-1:山西省煤炭產量預測(單位:億噸)情景名稱202020252030203520502060高情景10.813.910.99.98.55.7低情景10.813.110.08.45.83.8而在預測勞動生產率時,根據山西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的歷史變化趨勢及其發展規律,設定了兩種技術情景。一是基準技術情景,2020 年起山西省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促進原有勞動生產率提高,設定 2020-2030 年期間
49、年均增長 7%,略高于山西省過去 20 年的平均增長率,隨后技術增效左右回落將在 2030 年到 2060 年期間降至 5%。二是優化技術情景,假設隨著政策壓力疊加技術持續迭代進步,推動山西省煤炭行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速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直至 2060 年始終保持在 7.5%的高位。兩種情景下未來的勞動生產率變化趨勢如下表所示。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0表 3-2:不同技術情景關于山西省煤炭采選業勞動生產率的設定(單位:噸(人年)-1)情景名稱情景描述202020252030203520502060基準技術情景人均年煤炭生產量 2020-2030 年期間年均增長 7%,2
50、030-2060 年期間年均增長 5%1260176724793163657610712優化技術情景人均年煤炭生產量始終穩定提高,年均提高率約為 7.5%12601809259738811103122736結合山西省煤炭產量和勞動生產率的預測結果,圖 3-3 展示了不同情景組合下,山西省未來煤炭行業就業人員規模變化情況。在最保守的預測情景(高產量情景+基準技術率情景)下,山西省煤炭行業從業人數將由 2020 年的 85.62 萬人下降到 2060 年的 5.32 萬人,累計減少 94%;而在(低產量情景+優化技術情景)下,2060 年的就業規模降低 97%,縮減至約2.5 萬人。更重要的是,失
51、業壓力并非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時間段內。分時間段來看,2020 年到 2025 年,煤炭產量在兩種生產情景下預計將略有增加,因此勞動力僅會減少 7 至 13.2 萬人,然而在“十五五“計劃期間,為了保證在 2030 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山西省的煤炭生產將逐步加速退出步伐,就業也將迅速減少。2025 年到 2030 年期間,預計勞動力將縮減 33.8 萬至 34.9 萬人,這一幅度超過了山西在 2013 年至 2019 年期間所面對的 20 萬個煤炭行業工作崗位的縮減。表 3-3:2020-2060年不同情景組合下山西煤炭行業的就業總量(萬人)煤炭生產情景技術情景時間2020 年到2060 年間就業
52、規模變化比例202020252030203520502060高情景基準生產率情景85.6274.1340.3526.558.823.5595.85%優化生產率情景85.6272.4238.5122.535.261.6798.05%低情景基準生產率情景85.6278.6543.9831.312.925.3293.79%優化生產率情景85.6276.8441.9726.557.712.5197.07%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1前一部分的分析僅僅預測了煤炭行業在未來經歷的直接就業損失,由于山西省煤炭產選業與其他行業的關聯度較高,因此需要把間接的就業影響也納入其中。根據 20
53、17 年山西省的投入產出表數據測算,山西省煤炭采選業的間接就業系數與直接就業系數之比高達 3.62,這意味著煤炭采選行業崗位變動一個單位,會造成上下游其他行業崗位變化 3.6 個單位,遠遠高于全國平均 1.08 的水平。15 按照 3.6 的系數來測算,2020 到2030 年間由于煤炭洗選行業就業規模變動導致的上下游就業損失預計在 151-171 萬之間,約為 2020 年山西各行業總就業的 10%。因此,當煤炭洗選行業就業減少的同時,會給山西省整體就業市場帶來更大的沖擊。15 全國煤炭采選業的間接就業系數與直接就業系數之比數據來源于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中國綠色轉型對就業的影響16 山西科城
54、能源環境創新研究院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碳中和目標下山西省煤電產業轉型發展和定位研究17 https:/ https:/ 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山西省 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3.3 能源轉型背景下山西省電力行業就業影響分析3.3.1 山西電力行業發展背景背靠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山西省也是全國大型煤電和電力外送基地之一,承擔著京津冀、華中、華東地區的電力保供職責。2021 年,山西電力熱力生產用煤約占全省煤炭消費總量的 44.3%,碳排放約占全省總量的 46.0%16。從 2001 至 2022年間山西電力消費年均增長 8.2%。
55、2007 年-2016 年增速趨緩,2016 年后增速加快。2016 年到 2022 年期間,全社會電力消費總量年均增速達到 7.2%,高出全國 0.7 個百分比;同期,山西電力外送也較快提升,年均增速達 12.7%。(如圖 3-11 所示)圖 3-11:2012-2022年山西省全社會電力消費總量及電力外送9?圖 3-10 山西省煤炭采選行業人員結構情況?圖?年山西省全社會電力消費總量及電力外送?(億千瓦時)全社會電力消費電力外送?從業人員年齡構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歲以下歲歲歲??萍耙韵卤究拼T士及以上數據來源: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2022 年)從結構上來看,山西煤電
56、處于“增容控量”階段,煤電定位加速轉變。截至 2022 年底,山西省發電裝機容量 1.2 億千瓦,其中火電 7841.5 萬千瓦,占比 64.9%,高出全國超 13 個百分比17。山西省電力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到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22025 年,全省電源總裝機 1.8 億千瓦左右,其中煤電裝機規模 8300 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 8900 萬千瓦。綜合考慮山西省煤電發展規劃和“雙碳”目標要求,預計到 2025 年,全省煤電裝機將達到 8500 萬千瓦。在山西省“十四五”“十五五”時期,為了促進電力系統的綠色轉型,以新能源為主的非化石能源將逐漸由增量主力向
57、替代存量逐步轉變。然而為保障電力安全和新能源消納,煤電裝機規模仍可能會增長,其定位從電力電量主體電源向支撐性電源轉變,從保障基荷作用向系統調節作用轉變。圖 3-12:2015-2022年山西省煤電裝機10?圖 3-12 2015-2022 年山西省煤電裝機?圖?山西省各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例?煤電裝機(萬千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數據來源:國網新能源云、電力工業統計資料匯編3.3.2 電力行業就業影響預測在省級層面,為了推進落實“雙碳”目標,山西省人民政府、發改委、能源局等部門近年來發布了多項政策文件,包括山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山西省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58、年)山西省電力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山西省“十四五”節能減排實施方案等。這些政策文件提出了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有序推動在建煤電項目投產,加快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兼顧省內自用和外送需求;同時,優化推進風電和光伏發電分布式開發,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積極推進地熱能開發。2022 年,山西省發改委、能源局發布了山西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設定了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1.3 倍的目標,即從 2020 年的 3571 億千瓦時增至 2025 年的8324 億千瓦時。此外,該計劃還規定,到 2025 年,實現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 50%的目標。到 20
59、30 年,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 60%以上。這意味著新能源裝機占比需要在短時間內攀升,由 2022 年的 34%提升至 2030 年的 60%。山西電力供應部門結構性的變化也將導致其相關的就業規模發生較大變化。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3表 3-4:山西2012-2022年分電力來源結構統計表(單位:萬千瓦)18 由于未來四十年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創新水平、混合技術的使用、國際地緣政治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報告給出發展路徑將僅作為山西電力系統的一種預測和參考,模型技術細節詳見附錄。年份火電風電光伏發電水電裝機容量占比裝機容量占比裝機容量占比裝機容量占比20
60、155517.079.2%669.19.6%536.47.7%244.03.5%20166328.682.8%770.710.1%296.83.9%244.03.2%20176366.578.9%871.610.8%590.47.3%244.23.0%20186627.775.7%1043.211.9%864.19.9%222.82.5%20196687.272.3%1251.513.5%1087.811.8%222.82.4%20206877.666.2%1974.019.1%1308.712.6%222.82.1%20217532.966.4%2123.318.7%1457.712.9%2
61、24.12.0%20227841.564.9%2317.819.2%1695.714.0%224.51.9%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公報、統計年鑒要預測山西電力行業就業結構變化,首先要預測山西電力系統的未來結構。本報告根據發達國家人均用電量的達峰時間和達峰規模,結合最新國際國內形勢對我國近中期電力需求的影響,預測了山西省中長期的用電量和最大負荷。在此基礎上,報告結合了各資源發展潛力、不同發電機組組合、技術進步、市場機制、商業模型發展等因素,利用綜合資源規劃模型提出了山西電力系統的發展路徑。18預測結果如表 3-5 所示。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4表 3-5:山西未來電力系
62、統中的電力發展路徑預測結果19 這里就業指的是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就業,這是我國勞動力調查中使用的統計類別,包括城鎮法人單位,其中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制企業,但不包括個體戶和不屬于法律實體的小型企業。山西省統計年鑒 2023 https:/ Rutovitz,J.,Dominish,E.,Downes,J.,2015.Calculating Global Energy Sector Jobs2015 Methodology Update.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Futures,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ydney.https
63、:/opus.lib.uts.edu.au/bitstream/10453/43718/1/Rutovi tzetal2015Calculatingglobalenergysectorjobsmethodology.pdf.21 就業強度或因子主要指由于單位發電而產生的就業規模變動,主要是基于實地調研、統計資料測算或相關的文獻得出年份2020 年2025 年2030 年2035 年2050 年2060 年全社會用電量(億千瓦時)234231093591408049914866火電裝機(萬千瓦)68788500800075003400500風電裝機(萬千瓦)2123300042005300820
64、010000太陽能裝機(萬千瓦)145850008000100001700020000水電(萬千瓦)224360600100018001900生物質裝機(萬千瓦)30100300630780840山西省 2022 年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行業的就業規模在10.8萬左右。19 和煤炭洗選行業的整體規模相比,相對較小。同時,電力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電機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并且行業本身存在一定準入,其薪酬水平在所有行業部門中處于中上游水平。2021 年,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平均工資為 98017 元,為山西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平均工資最高,超過山西平均水平 26%。根據中
65、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報告,電力行業就業主要分為發電、供電和電力建設三個類別?;陔娏π袠I就業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所測算的電力行業就業只考慮發電端,也就是各種發電類型運維階段創造的就業機會,不考慮產業鏈相關的設備制造、項目建設與供應端產生的就業。參考 Rutovitz20提出的能源部門就業計算的方法學,本研究利用官方數據以及實地調研來計算就業強度或就業因子(employment factors)以估算不同發電類型下對于就業的創造能力21。并通過以下公式來對電力行業的不同發電類型下產生的就業進行測算:電力行業就業=累計裝機容量*運維就業因子其中,不同發電類型運維就業因子乘以各種
66、發電類型的實際裝機容量數據,可以匡算出每種發電方式生產端在運行維護環節相關就業的基本情況,由此來預測未來電力部門的就業規模和結構變化情況。在電力行業內部,不同類型企業之間人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5員構成情況之間的差異性也較大。由于山西電力企業眾多,逐一調研測算現階段運維就業因子難度大。本報告采取以下方式預測運維就業因子 1)在全國 2020 年不同電力部門單位發電環節就業因子的基礎上,根據山西電力行業整體就業因子與全國電力行業的總體比值匡算出山西 2020 年不同發電類型的就業因子。2)假設隨著科技進步與推廣,山西就業因子將線性趨于全國平均水平,由此預測山西就業因子
67、未來的情景,如表3-6 所示。表 3-6:山西不同電力部門單位發電環節就業因子變化情景設定(單位:人/MW)類別2020 年2025 年2030 年2035 年2050 年2060 年火電0.880.790.70.60.330.14風電0.870.790.710.620.380.21太陽能發電1.231.1110.880.530.29水電0.120.110.10.080.050.02生物質能7.026.295.554.822.621.15根據電力行業的未來發展情況和就業因子的預期變化,可以粗略測算山西不同發電類別的就業數字,如表 3-7 所示。由于煤電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繼續發揮電力安全保障托底
68、作用,山西作為傳統能源供應基地及火電裝機大省,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使命,其火力發電就業規模在“十四五”的五年期間預計還將有 10%的小幅上升。然而隨著接近 2030 達峰時間點,全國及山西電力系統低碳化轉型步伐將加快,因此火電就業規模在 2025-2030 年這五年間將會面臨約 17%的降幅。到 2060 年,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推動,山西火電機組將大量淘汰退出,行業整體規模將減少到 700 人,與 2020 年的水平相比減少 99%。這不僅會使火電部門本身就業受到影響外,還會間接的影響上游的設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等行業的發展。與火電就業規模在 2030 年之后逐步下降的趨勢相反的是以風能和太
69、陽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會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裝機規模的持續擴張的正面影響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的互動所決定的。但長期來看,這幾個行業還是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到 2060 年,預計山西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行業的就業人數將分別增加 2530 人(14%)、40067 人(223%)和 9660 人(359%)。除此之外,水電的就業也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整體趨勢。由于水電同等裝機容量下運維所需的就業人數非常小,因此整個行業就業的增幅有限,到 2060 年只增加 34%。目前山西常規水電發展空間相對匱乏,但其具備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天然資源條件。結合其電力系統調峰調頻需求,其抽水蓄能
70、裝機預計將不斷增加,然而水電發展可以帶動一定的相關的水利工程施工、水電機組設備制造業等相關部門的發展,因此對于就業的整體拉動作用可觀。山西火電部門運行維護所需的就業崗位比其他發電類型相對更低,說明同樣裝機容量的前提下,發展可再生能源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太陽能、生物質能的發展前景和就業吸納潛力均非常大。根據目前的預測,由于電力系統的清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6潔低碳化轉型,會促使電力行業的總就業規模在 2035 年前都持續增長,在 2035 年將達到 19.6 萬人,是 2020 年規模的兩倍。而后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運維因子的下降會使得總體的就22 財政部,
71、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2016,業規模緩慢回落,在 2060 年會降至約 9 萬人,比 2020 年減少 10%。表 3-7:山西未來電力部門就業規模變化情況預測結果(單位:人)類別2020 年2025 年2030 年2035 年2050 年2060 年2020-2060 間的變化火電6052667150560004500011220700-59826(99%)風電184702370029820328603116021000+2530(14%)太陽能發電179335550080000880009010058000+40067(223%)水電269246.450068075036
72、0+91(34%)生物質能210562901665030366204369660+7554(359%)總計9930515288618297019690615366689720-9585(-10%)3.4 能源轉型給山西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鑒于資源稟賦、政策制度、產業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差別,不同煤炭產區面臨的轉型挑戰和風險也有所區別。在前三小節對于山西省煤炭轉型對地區經濟與就業的影響分析基礎上,本節總結出山西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需重點考慮的挑戰和風險。3.4.1 挑戰一:就業安置群體規模大就業安置壓力大于去產能時期。根據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到,山西省煤炭洗選行業在短期內(到 2025 年)所面臨的壓力
73、都較為有限,然而在“十五”五階段會遭受較大的沖擊。根據預測,山西省煤炭洗選行業在這五年間將減員 32 萬人左右,遠大于其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經歷的就業損失。歷史上山西省煤炭行業就業從 2013 年的 101 萬減少到了 2019 年的 81 萬,七年間減少約 20 萬人。另一明顯區別是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國家安排了 1000 億元的去產能專項獎補資金,專門用來支持鋼鐵及煤炭下崗員工。22然而目前面對能源加速轉型背景下的就業損失,國家并未出臺統一的資金支持安排。因此,山西省需要充分重視 2025-2030 年間可能面臨的就業安置壓力。與此同時山西省煤炭行業對其他行業間接就業的帶動作用強,根據前述分
74、析山西省內每個煤炭采選行業的就業將關聯超過 3 個其他行業的間接就業機會。因此,煤炭行業就業減少也將給山西省整體就業市場帶來巨大沖擊。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7科技進步加劇煤炭洗選行業的就業壓力。研究團隊在調研中發現在智能化助力下,山西省煤炭產業就業需求呈下降趨勢。2020 年 2 月,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發布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同年山西省煤礦智能化建設實施意見印發并提出“2025 年全省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2035 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睘閼獙χ悄芑瘞淼臏p員問題,山西省于 2022 年發布關于做好煤礦智能化建設中富裕職工安置工作
75、的指導意見,預計到 2025 年和2030 年,全省煤炭減員比例分別達到 10%和 20%以上。目前,煤礦智能化建設正積極推進,山西越來越多的煤炭企事業單位開始部署智能化建設工作,如晉能控股集團已建成 43 個井下無人值守變電所、10 個無人值守水泵房,20 部帶式輸送機實現了集中控制,5 處煤礦應用了智能巡檢或撿矸機器人23。3.4.2 挑戰二:煤炭工人對轉型的知行薄弱煤炭行業就業人員轉型意識偏弱,意愿偏低。山西同時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個重大使命。短期內,煤炭行業仍承擔著國家能源保供的重要任務,且在當前十四五規劃中,山西省對于煤炭生產及煤電裝機的
76、規劃都較為積極,沒有較為明顯的煤炭退出信號。同時很多煤炭企業轉型戰略搖擺,煤炭工人轉型意愿下降,因為在經歷過去數輪煤炭市場起伏之后,他們容易錯把全球化石能源退減的不可逆趨勢和之前煤炭價格周期性漲跌帶來的行業景氣度變化混淆,仍然對于煤炭產業的未來持積極態度。近年來,通過企業開發接續項目、政府開發一些公益性崗位、勞動部和商務部與北京、天津、唐山等地進行銜接輸出勞務等方式,為安置下崗職工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根據實地調查發現,盡管相比其他大多行業,煤炭行業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但單位時間所獲得的報酬相對較高,因此部分人員從煤炭行業剝離后,寧愿賦閑在家,也不愿去往其他收入相對較低的行業就業。煤炭
77、行業就業人員轉型能力不足。資源型企業就業的普遍特征是吸納簡單勞動力較多,煤炭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比較差,改行比較困難,產業的調整將會帶來大量的失業人員,就業壓力異常沉重。煤炭行業就23 http:/ 挑戰三:缺乏新動能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山西產業結構失衡,資源依賴性強。從過去十多年的歷史趨勢來看,山西省在平衡產業結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自 2012 年后呈逐漸下降趨勢,與此同時第三產業比重穩步提升,在 2018 及 2019 年維持在 51%左右。然而受煤價上升影響,山西省自 2020 年起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加深,第三產業比重和全國水平
78、差距增大。2022 年山西省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 5.2%、54.1%、40.7%,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 12 個百分點。除此之外,第二產業中煤炭開采業的貢獻占據較大比例,第三產業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煤炭產業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因此在以煤炭為化石能源退出的過程中,這些相應的產業都將面臨轉型的壓力。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28圖 3-13:山西省各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例24 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愿景目標綱要指出,2035 年人均 GDP 要達到 2 萬美元,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0?圖 3-12 2015-2022 年山西省煤
79、電裝機?圖?山西省各行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例?煤電裝機(萬千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接替產業培育緩慢。目前,山西很多地區對煤炭的依賴有增無減,部分產煤地區煤炭相關產業占地區經濟總量近 80%,但作為解決未來煤炭工人再就業的重要出口,接替新產業發展卻較為緩慢。進入新發展階段,山西省煤炭地區多元化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較大阻礙,資源型經濟形成的路徑“依賴”卻對其他非資源型產業產生“擠出”效應,新舊產業在產值體量、就業容量、技能要求等維度存在失衡,難以為煤炭行業從業人員提供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同時,一些煤炭地區發展的新產業,在機械化和智能化推動下,用工需求少,與煤炭行業未來削減人數間存在較大缺口。地區面
80、臨經濟增長、低碳轉型、促進就業多重壓力。近年煤炭行業景氣度提高使山西省經濟增長率表現亮眼,在 2021及 2022 年分別達到 9.3%和 4.4%的增速。但隨著煤炭市場趨向理性,2023 年山西省經濟增長速度為 5%,已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的長期增長目標是在 2035 年人均 GDP 要達到2 萬美元的目標,這需要年均增速維持在 4.7%。24 為了在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兼顧碳達峰碳中和的任務,這需要來自中央、地方等多方的共同推動。Photo on Freepik4國內典型地區的轉型經驗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04.1 以產業轉型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 前兩章
81、的分析說明能源轉型對山西省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勞動力市場所承受的沖擊和壓力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山西省面25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252013 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 年)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繪制了路線圖,全面識別了全國 262 個資源型城市,并在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多元化、民生改善及生態保護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意見。該文件的政策部署反映了政府已充分認識到系統性方案對資源依賴型地區轉型的重要性,因此在發展規劃中統籌了經濟、民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考量。規劃還
82、強調了需要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和政策,包括加大中央財政對這些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并在項目審批、土地利用、融資服務等方面給予符合條件的接續替代產業支持。26迄今為止,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累計安排了約 2500 億元中央資金,用于支持資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區和獨立工礦區在社會民生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治理。27在此基礎上,2021年國家發改委聯合自然資源部及財政部共同印發了 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對資源型城市在“十四五”期間的工作重點進行了安排部署。28同年出臺的“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明確了對資源型地區發展更詳細的支持舉措,列舉了不同資源型城市重點培育的替代產業及重
83、點支持的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29在 2013 年規劃所列的 262 個資源型城市中,山西省占了 13 個。除了省會太原市外,全省其他城市均被列為資源型城市,這凸顯了山西省轉型任務的艱巨性,也表明山西省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前就已經開始布局轉型。為更好地支持山西省未來在產業升級轉型方面的探索,本節將回顧不同資源型城市在推動產業多元化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教訓?;谇笆鲆巹澪募?,政府在實現產業多元化方面的政策重點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培育新支柱產業;2)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特色服務業;3)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接續替代產業園區。接下來將從這三個方面選取代表性城
84、市進行深入案例分析,以期為山西省及其他同樣面臨能源轉型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的參考。4.1.1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產業體系不論是在 2013 年還是 2021 年指導資源城市轉型的政策文件中,都強調了在這些城市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要素稟賦差異,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明確轉型方向和發展重點”。這和新結構經濟提出的稟賦驅動的結構變遷機制(endowment 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1driven structural change)的核心觀點“最優的產業結構內生決定于要素稟賦結構”相一致。30這也表明地方政府在追求產業轉型的過程中,一個共識是需要首先了解當地
85、已有“稟賦”,并結合國家層面的政策優先事項和產業趨勢來確立未來支持的產業發展方向。在新結構經濟學的討論中,要素稟賦是指勞動力、物質資本、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除要素稟賦之外,更廣義的稟賦包括自然和制度稟賦。自然稟賦主要指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制度稟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稟賦,正式制度涵蓋諸如憲法、法律、政府政策等,而非正式制度則包括習俗、文化、社會資本等等。31稟賦概念涉及的范圍廣度反應了地方政府在識別當地比較優勢的復雜性,除此之外對于未來產業趨勢和國家戰略的把握也需要很強的前瞻視野,由此看出一個有效的產業發展規劃需要足夠的智力及資源支持。一些基層政府在這些方面能力相對較弱,導致地
86、方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存在向鄰近龍頭城市看齊的追隨行為。一項對于產業政策追隨行為效果評估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平均而言追隨行為效果為負,但當所學習的目標城市與當地具有相近的發展階段及要素稟賦結構時,則可以有效帶動本地產業發展。32從第二章節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為產煤大省的陜西及內蒙,在要素稟賦和自然稟賦都與山西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對于內蒙和陜西省典型煤炭資源城市產業轉型經驗的梳理,可以拓寬山西的轉型思路。30 王勇,湯學敏.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的新結構經濟學研究:定量事實與理論進展 J.經濟評論,2021(01):3-17.DOI:10.19361/j.er.2021.01.01.31 https
87、:/ 馮金梅,邵雨卉,王勇,等.產業補貼政策的追隨行為:隨波逐流還是見賢思齊?J.經濟評論,2024,(02):123-139.DOI:10.19361/j.er.2024.02.08.Photo on Freepik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2陜西榆林:陜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是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含煤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54%,煤炭預測儲量2800億噸,探明儲量 1527 億噸,此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33。但對煤炭資源的過渡依賴曾導致榆林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結構脆弱。為了打破資源型城市的路徑依賴,榆林深挖地方資源稟賦,正在探索產業升級的新路徑,包括兩
88、個方面的嘗試。首先,依托傳統煤化工產業的基礎與經驗,榆林市結合循環經濟的新需求,積極推動化工行業的低碳轉型。2022 年,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成功建成了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項目。與傳統聚烯烴塑料相比,這種煤基聚乙醇酸在降低原料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原料煤耗降低約 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約 65%。,盡管生產成本接近,但其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環保效益,這一項目的建成投產也標志著世界首套萬噸級煤基可降解材料示范項目實現工業化生產。34除此之外,榆林也以能源生產為基礎,著重發展與之相關的高端設備制造業,并且出臺了榆林市支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施行)鼓
89、勵相關企業落地榆林。其次,在全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榆林依托資源優勢,加速布局光伏、風電、氫能等新產業。榆林積極打造零碳產業園,吸引風機、儲能上游產業鏈落地,例如遠景科技集團于 2021 年在榆林高新區投資 50 億元,通過充分發揮智能風機和儲能電池頭部企業的聚集效應,在榆林形成以風電、儲能等為核心的高端綠色能源裝備產業集群。352024 年,榆林市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區若干政策(修訂)發布36,在氫氣的制備、應用和創新等方面均提供了資金支持,例如對采用先進技術的綠氫制備項目,按照固投的 20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 300 萬元。在榆林轉型過程中,政府在搭建產學研平臺、吸引專業化人才上發揮了
90、巨大的作用。榆林積極進行“三基地”建設,即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能源化工領域的科研創新基地、產業化示范基地、科教融合基地,這一模式讓科研成果有效轉化落地,實現能源化工領域全產業鏈培育孵化,為產業升級持續注入科技力量。37為了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榆林保障每年 1.5 億元的運行經費,建設院士工作站和高端人才公寓;通過設立“能源革命科技專項”基金,吸引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全國各高校的基礎研究成果在研究院進行中試放大,以助推其快速轉化落地38。33 http:/ https:/ http:/ https:/ https:/ https:/ 56 萬。作為 1958 年開始大規模建設的煤炭供應基地,烏海市早
91、期經濟高度依賴煤炭。2011 年,烏海市被中央政府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為擺脫對煤炭的依賴,烏海市積極探索經濟多元化和產業升級之路?;谪S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烏海市大力發展農業和旅游業。2014 年竣工的海勃灣水利工程為烏海市帶來了人工湖,改變了當地的自然景觀。沙漠區域被開發為沙漠競賽和沙地游戲的場所。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烏海市的葡萄酒產業也迅速發展,現有從業人員超過 1 萬人,4 家葡萄酒企業的多個品牌暢銷國內外市場。在產業升級方面,烏海市通過招商引資和完善配套支持,成功實現了從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型。市政府主動尋找目標企業,通過盡職調查鎖定目標產業區域,并與這些地區的
92、商會聯系,組織考察團。政府還與其他地區合作,舉辦投資推介會,吸引企業投資。2023 年前 7 個月,烏海市共吸引投資 126 億元,簽約項目 62 個,簽約金額達 1340 億元。為了簡化新入駐企業的落戶流程,烏海市在每個工業園區設立了管理委員會,搭建政企溝通的橋梁,建立互信合作關系。如今,烏海市已成為 130 多種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 GDP 的貢獻率約為 10%。光伏產業鏈涵蓋了從單晶硅、多晶硅到切片、電池和組件的生產。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帶動了就業增長,2020年化工行業就業人數達到15000人,超過了煤炭采掘業。39 https:/www.belfercenter.o
93、rg/research-analysis/just-transition-coal-regions-learning-two-coal-cities-western-china40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entities/publication/b5f153be-e867-5746-ad02-e12a0774e2d141 WTTC(2022),2022 Economic Impact Report.https:/wttc.org/Portals/0/Documents/Reports/2022/EIR2022-Global%20Trends.pd
94、f4.1.2 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特色服務業民生問題是資源城市轉型規劃中的另一個重點關注領域。2013 年的規劃中強調應該把“擴大就業放在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要防范產業波動導致的規模性失業風險”。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雖然沒有明確提及,公正轉型的核心觀念在高層級的規劃政策文件中一直有跡可循。體現到產業政策層面,各項政策文件明確在宏觀層面上要“積極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以及特色服務業”,在微觀層面要“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梢钥闯鰧τ诰蜆I的吸納能力成為了政府產業發展決策中的一個重要考量?;仡櫲驅用鎸τ诋a業發
95、展和就業創造的研究可以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了服務業在就業創造上的優勢。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增長速度高于工業。從 1991 年到2018 年的近 30 年間,中低收入國家工業部門在總就業中的份額保持在 20%的平均水平,而服務業在總就業中的份額從40%增加到 50%,抵消了農業部門份額的下降。40 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就業創造能力上也有明顯優勢。在疫情之前,全球每十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是由旅游業創造的;2021 年,這一比例降為每十一個工作崗位中有一個,但全球仍有 2.9 億人從事旅游業工作。41除了行業本身創造的就業外,旅游業涉及了一個復雜的產業鏈,涉及了食品、住宿
96、、交通、娛樂、商業和零售等不同部門,因此其對于其他行業的就業也有明顯的拉動作用。根據世界旅游與旅游理事會(WTTC)的報告,旅游業間接創造的就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4業機會大約是直接就業的 2.5 倍。42 除此之外旅游業的技術門檻較低,因此可以為更多弱勢人群提供就業機會,對于緩解轉型過程中潛在的勞動力市場沖擊,吸收下崗員工皆有助益。正是由于這些特征,國內資源轉型城市的實踐中,很多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了重點。42 WTTC,Economic Impact Research.https:/wttc.org/research/economic-impact43 http:
97、/ http:/ https:/ https:/ 2004 年申報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經過國土資源部評定,于 2005 年獲得礦山建設資格,成為我國首批 28 個國家礦山公園之一。43為了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集團關閉了年產 120 萬噸的南山井,其剩余的儲量將通過晉華宮礦大井采出。除此之外,集團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用于礦山治理和公園的建設?;跁r任管理人員的采訪,關閉南山井雖導致每年減少一億元利潤,但通過礦山公園的門票、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年收入可補充約 7000 萬至 8000萬元。44 通過工業旅游的嘗試,晉能控股集團不僅拓展了業務,實現了自身經營的多元化,同時也為地方旅游和經濟注
98、入了新鮮的活力。在此基礎之上,也改善了煤礦開采對于周邊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保護了與其隔河相望的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山西大同的案例充分展示了調動企業積極性的重要性,利用企業向非煤業務轉型的積極性帶動當地經濟轉型。除晉華宮煤礦之外,山西的一些其他旅游景區的開發背后也都有煤炭企業的身影。根據山西省統計局數據,隨著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的全面啟動和煤炭資源整合順利完成,以煤炭為首的資源型企業開始主動向旅游產業轉。到 2014 年底,全省有 215 家資源型企業投資開發旅游景區,總投資高達 320 億元。45 可以看出在山西省推進經濟多元化,發展旅游業的探索中,大型資源型企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彌補
99、了旅游產業發展前期資金的缺口。這也離不開一些政府在政策上的創新舉措,比如山西省鄉寧縣縣政府在全縣范圍內發起了一礦一業一事”倡議,倡導所有的合法煤礦,根據煤礦生產規模,按照每噸煤不少于 30元的標準投資“一礦一業一事”項目,其中 15 元用于興辦一個非煤產業,15 元用于興辦一項社會公益事業。46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試錯的過程,資源型企業在跨行業進行旅游業的投資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方面許多旅游項目的前期投資金額達,回報周期長,影響企業短期內的現金流和流動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更高層級戰略性的規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5劃,存在一些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對于游客
100、吸引力不強,對于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有限。47 這也為其他資源型城市在轉型旅游業的嘗試提出了警示。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業雖然在就業拉動以及民生改善上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其在稅收以及 GDP 增長的貢獻較為有限。2019 到 2022 年,全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平均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4.1%。48旅游業涉及的主體較多,很多都屬于非正規經濟范疇,因此稅收管理難度較大,且有很強的季節性。因此旅游業的發展仍需與其他產業的發展相配合,對于旅游業也應該保持合理的預期。此外,發展穩健且充滿活力的旅游業亟需有效釋放公眾的消費潛力。因此,需要強有力的需求側改革以增強信心、減少預防性儲蓄。47 http
101、s:/ 2019-2022 歷年統計計局數:https:/ https:/www.unido.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2020-05/International_Guidelines_for_Industrial_Parks_EN.pdf4.1.3 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接續替代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是地方為了實現產業結構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抓手。作為企業的空間載體,產業園區一方面推動了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聚集,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許多產業園是政府政策的試驗田,結合政府特定的優惠政策,有潛力帶動產業的聚集發展和轉型。49 產業園區在中國過去的產業迭代發展中起到了至
102、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央層面在引導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策文件中重點強調了要“打造接替產業園區”。尤其是在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十四”五規劃中,特別提出要“加強跨區域產業合作園區建設”來推動資源型地區與周邊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合作,促進資本、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動。這也體現了近年來國家對于區域間協調發展的重視。在這個大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城市有了成功的嘗試,也為山西提供有益的借鑒。Photo on Freepik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6滁州搭乘新能源快車實現產業升級安徽滁州市是 2013 年國家確立的 262 個資源城市之一,其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玻璃的原材料石英砂,遠
103、景儲量在100 億噸以上50。豐富的自然資源奠定了滁州的硅(玻璃)產業基礎。由于石英砂同時也是光伏產業重要的原材料,近年來滁州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心放在了光伏行業。通過集中力量引進細分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成功促進其產業轉型升級。2013 年至 2023 年,滁州地區生產總值 1418.9 億元增加 3800.0 億元,年均增長 10.4%,近十年GDP 年均增速居全國第一位。其光伏產業也高速發展,從 2016 年引入第一個光伏企業到 2023 年,光伏產業產值達到 1300億元,歷時僅 7 年。51滁州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產業的聚集效應。由于滁州石英砂的資源儲量
104、豐富,因此首先吸引了位于光伏產業鏈上游的光伏玻璃企業落戶。在此基礎之上,地方政府專門組建由高層領導負責的工作專班,編制了光伏產業鏈條的圖譜用來指導招商引資的工作,并出臺了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10 條”措施。截至 2023 年底,滁州光伏產業鏈企業達到 112 覆蓋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玻璃、等產業鏈條關鍵環節。這些企業的聚集,有效的降低了企業的倉儲、物流等運營成本,有利于促進企業間形成合力促進創新,更重要的是對更多的光伏產業企業產生了吸引效應,形成了良性循環。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承接臨近發達城市的產業轉移,是滁州產業轉型的另一個重要途徑。2010 年,國務院正式批準
105、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并于 2018 年上升至國家戰略。滁州根據其自身的區位優勢,抓住政策趨勢,主動融入“長江三角一體化“戰略。為打破跨區域合作的壁壘,滁州與南京、蘇州等長三角發達地區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采用股份合作、稅收共享的模式,通過適度讓利提高合作方的積極性。蘇滁高新區是中新集團走出江蘇、實行市場化合作共建的第一個開發區。高新區建立了“雙主體”管理運行機制,管理主體為園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中新集團持股56%,負責園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軟件轉移等,從招商、運營和服務中獲得利潤。蘇滁高新區與中新集團運營的產業園共享招商資源,主動承接蘇州工業園區轉移產業,吸引長三角高端裝備
106、制造、新能源材料等先進制造企業以實現產業集群式發展。此外,滁州借助國家的“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政策,搭建了長三角產業跨省轉移平臺,建設了多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南京、滁州兩市每年還會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組織產業鏈供應鏈對接交流活動。數據顯示,2023 年 1 季度,滁州市新簽約億元項目 161 個,總投資 911 億元,同比增長 18.8%,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材料和汽車零部件方面,承接滬蘇浙轉移或合作項目占比近 50%。50(聚焦高質量發展丨安徽滁州:“一粒砂”聚成千億光伏大產業,2023)51 https:/ 3-7 天。人才招引方面,滁州市開展重點產業緊
107、缺人才需求調查,建立了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組織了人大代表招才引智座談會;推進與上海、南京、蘇州等長三角地區高層次人才對接會,促進跨地區間人才交流合作。2023 年以來,滁州組織了 1400 多家企業赴近百所高校舉行 180 多場招聘活動,引進院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 670 人,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6 萬人。積極、主動、有作為的人才政策,為滁州產業轉型發展提52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多項安排減緩結構化轉型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根據第三章的預測,山西省在“十五”五期間可能面臨的勞動力沖擊規模將遠超其他省份,且預計會超過該省在供給側改革期間(2015
108、-2020)因煤炭洗選行業收縮所帶來的就業減少幅度。在這一背景下,為了幫助山西省更好地應對潛在的大規模失業風險,4.2詳細梳理了中國在供給側改革推動“去產能”過程中,為應對勞動力市場沖擊中央層面做出的政策安排,以及各地區為緩解就業壓力所涌現的創新舉措。供給側改革是中國自 2015 年起實施的一項關鍵經濟政策,旨在通過優化供給結構,化解過剩產能,并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率。2011-2015 年我國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重工業領域,尤其是鋼鐵、水泥等產業產能過剩全面加劇。2012 年底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 72%、73.7%、71.9%、73.1%和 75%,明顯低于國際
109、通常水平52。產能過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2008 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刺激計劃所形成的新增產能集中釋放,疊加宏觀調控政策收緊以及出口增速回落。隨著產能過剩問題不斷凸顯,政府將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2015 年 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其中“去產能”被列為首要任務,重點推進鋼鐵、煤炭等行業治理過剩產能53。到 2017、2018 年煤炭行業分別退出產能超過 2.9 億54、8 億噸55。煤炭行業去產能將不可避免地產生職工分流安置問題,為了減小去產能過程中在社會曾層面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央層面
110、在資金和勞動力安置兩個方面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在資金層面,2016 年我國設立了工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主要用于解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8決企業職工安置和就業問題,資金規模為兩年 1000 億元56。為了更好的調動地方積極性,在資金分配機制設計上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早退多獎勵”即對早退出的產能,更高的標準給與補貼。另一個方式是“基礎獎補和階梯獎補相結合”。其中,基礎獎補資金占資金總規模的80%,主要根據退出產能任務量、需安置職工人數、困難程度等按因素法分配;梯級獎補資金占資金總規模的 20%,與各省份、中央企業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完成情況掛鉤,對超額完成目標任務量的省份
111、、中央企業,按基礎獎補資金的一定系數實行梯級獎補57。2016 年中央財政撥付了各地方和中央企業基礎獎補資金 307 億元,梯級獎補資金為111.6 億元58。在勞動力市場方面,為促進結構性改革中的失業人員平穩轉崗就業 2016 年人社部等 7 部門出臺關于在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59。去產能的職工安置渠道主要有四個方面:企業內部分流、再就業創業、內部退養、公益崗位兜底安置等。同年,人社部啟動實施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力爭56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112、 年我國安置了 72.6 萬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企業職工61。在中央層面全面的政策部署下,各地方及企業也積極配合,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探索多渠道解決去去產能帶來的規模性失業問題。4.2.1 地方層面建立完善職工安置工作機制在接到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安排之后,各地區普遍建立了人社部門牽頭,發改、工信、財政、環保、國資、工會等部門聯動的職工安置工作機制,主要研究出臺針對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人社部門重點從穩定促進就業、失業保險穩崗降費、勞動關系等方面入手,省市縣三級聯動層層落實。其中山西和湖北作為去產能的重點省份,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地方特色的職工安置政策。從援企穩崗、失業調控、社保補貼、權益保
113、障等多方面構建覆蓋職工安置全過程的政策體系。案例:河北省先試先行“三補一降”援企穩崗早在 2014 年,河北省就出臺了“三補一降”的援企穩崗政策,即用失業保險金給與符合條件的企業轉崗培訓補助、崗位補助、社會保險補助,鼓勵企業積極安置職工,不裁員或少裁。2015 年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化解過剩產能涉及企業為重點,惠及所有參保企業的穩崗補貼政策體系。2015 年河北省全省為 298 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 5.87 億元,惠及職工28.75萬人;2016年為180戶去產能企業發放穩崗補貼10.69億元,惠及職工38.94萬人;自實施援企穩崗政策以來,河北省共發放穩崗補貼 18.4 億元
114、,惠及職工 186.8 萬人,從源頭上防止出現大規模失業。資料來源: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62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39案例:山西省出臺系列政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職工近年來,山西系統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1 年全省煤礦數量由 2012 年的 1078 座減少到 890 座,比 2012 年底減少 16.98%;推進煤炭先進產能建設,全省先進產能占比由不足 29%提高到 75%以上63。在煤炭行業去產能和轉型進程中,山西按照中央相關政策的要求,相繼出臺山西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關于全力做好職工就業安置的實施細則關于做好化解煤炭鋼鐵行業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
115、作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抓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落實開展“護航行動”的通知關于做好煤礦智能化建設中富余職工安置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通過內部安置、外部分流、轉移就業、創新創業、自主擇業、培訓轉崗、內部退養、靈活就業、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等多種方式妥善推進職工安置。除中央專項獎補資金和省配合獎補資金外,山西還從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中支出 22 億元,用于支持企業內部轉崗安置、對外轉移就業、職工創業就業等。2016 年,山西煤炭鋼鐵去產能共安置職工 31586 人,安置率 99.76%64。2017 年,山西省煤炭鋼鐵去產能分流安置 19757 人,安置率為 90%65。資料來源:山西省人力資
116、源和社會保障廳63(中國這十年)山西能源這十年如何由“大”向“強”?()64 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32 項地方典型經驗做法()65 山西省煤炭企業去產能中職工安置問題研究(20132017)()4.2.2 多項就業幫扶政策和托底幫扶公共就業服務齊發力公共就業服務是政府部門建立的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公共制度,是公益性的就業服務。各地人社部門根據當地化解過剩產能情況,普遍對去產能受影響人員實施了多項就業幫扶措施,以緩解潛在的不利社會影響,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類:1)就業安置與指導:例如為分流安置人員舉辦專場招聘會,提供失業人員免費就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咨詢服務。如陜西省銅川、渭南、韓城等地人社部門積
117、極與省內外用工企業搭建供需平臺,多次組織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務”職工轉崗就業專場招聘活動。;2)技能培訓與轉崗支持:積極組織開展轉崗轉業技能培訓,幫助受影響職工提升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3)創業扶持:對有意愿且適合創業的去產能企業職工和失業人員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咨詢服務等;4)公益性崗位開發:對確實無法通過其他渠道完成再就業的人員,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幫扶;5)勞動權益保障:開展勞動監察,督促去產能企業完善安置職工方案,依法變更勞動合同,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金,償還拖欠工資、補繳社保費等。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0陜西省銅川市煤礦工人安置經驗66銅川
118、市位于陜西中部,是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主要生產煤炭和水泥。2009 年其被界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2013 年被確定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城市之一,轉型發展成為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在過去的 20 至25 年中,由于煤炭開采效率提高、經濟放緩和政策導向等原因,銅川市的煤礦就業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為了解決煤炭工人就業安置問題,平穩過渡經濟轉型時期的社會成本,中央政府、市政府和國有煤礦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公正轉型。在市政府層面,市政府采用多種方法為煤炭失業人員和其他人員廣泛提供就業機會,包括:(1)完善就業信息共享制度;(2)完善政府就業服務體系,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包括機
119、構設置、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創業 培訓、創業服務等;(3)加強蘇陜合作,向江蘇用工緊缺城市輸出農民工;(4)優化創業環境,以創業帶動 就業,如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完善創業擔保貸款申請程序等;(5)為新興產業提供再就業培訓,以及(6)為臨時性崗位提供就業市場平臺。在企業層面,國有礦業公司為不同年齡或工種的人群提供了不同的選擇,費用由中央政府撥款、省政府支持和公司自有資金支付。例如,社保繳費大于15年、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職工,可以自愿選擇離崗退休,享受最低工資和工齡津貼、基本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待遇。此外,公司還多方努力幫助員工另謀職業,包括:(1)成立煤礦管理公司,與煤炭資源豐富地區的企
120、業合作,提供煤炭安全生產技術服務、鐵路運營、工程承包等服務;(2)母公司下屬子公司投資生活服務業、新能源新產業、旅游產業、農業等非煤產業;(3)與省、市政府人力資源部門密切合作,搭建轉移就業平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和努力下,1.3 萬名面臨失業風險的煤礦工人中的大多數通過獲得補償、福利或其他就業機會得以維持生計。66 https:/www.belfercenter.org/research-analysis/just-transition-coal-regions-learning-two-coal-cities-western-china Photo on Freepik走向公
121、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1山西省鼓勵離崗人員創業政策安排為促進山西省煤礦智能化改造,妥善安置山西省煤礦智能化建設中富裕職工,山西省人社廳在 2022 年出臺關于促進國有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若干意見(晉人社廳發202245 號)中將“妥善安置煤礦智能化建設富余職工”作為單獨一部分提出。其中特別提到:鼓勵職工離崗創業、支持企業內部分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實行企業內部退養和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山西省要求,妥善安置煤礦智能化建設富余職工。鼓勵職工離崗創業,對離崗職工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 1 年以上的,給予每年不超過 2000 元的場地租賃補貼,補貼期限不超過 3 年;按照每
122、帶動 1 人就業給予不超過 1000 元、總額不超過 5000 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小微企業吸納煤礦智能化建設富余人員就業,實施就業補貼翻番政策,即年度內新吸納100 人以下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按每吸納 1 人 2000 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年度內新吸納 100 人(含)以上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按每吸納 1 人 3000 元的標準給予補助。經營性人力資源機構免費為煤礦智能化建設富余人員成功介紹就業的,實施職業介紹補貼翻番政策,即每成功介紹 1 人,按照在縣內、縣外省內、省外就業分別給予 600 元、1000 元、1600 元的職業介紹補貼。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 5 年的煤礦智能化建設富余職工
123、,經職工自愿選擇、企業同意并簽訂書面協議后,可實行內部退養,由企業發放基本生活費,企業和個人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達到退休年齡時為其辦理退休手續。內部退養人員的基本生活費標準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 80%。資料來源: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4.2.3 積極落實援企穩崗政策,減輕企業負擔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就業的需求方,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如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也是政府政策的一個著力點。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發揮失業保險援企穩崗等舉措后,地方政府積極落實中央政策,并探索緩繳社會保險費的政策,進一步發揮社會保險“穩定器”功能作用。在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減輕企業負擔方面,湖北省政
124、府出臺關于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的意見(鄂政辦發 2016 27號),根據測算,每月可為當地某大型企業節省資金約 670 萬元。在增強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方面,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普遍制定了本地區具體政策措施,確保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企業及時得到穩崗補貼。如河北省制定實施了關于使用失業保險金援企穩崗的意見(冀政辦函201418 號)、關于進一步做好援企穩崗工作的通知(冀人社發201521 號)等。進一步明確了具體實施辦法,出臺了實施細則,明確了崗位補貼、轉崗培訓補貼、社會保險繳費補貼及降低失業保險繳費的標準和期限,進一步提高援企穩崗資金的補貼比例。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2案
125、例:湖北省開辟企業穩崗補貼綠色通道湖北省對當地代行企業申請穩崗補貼開辟綠色通道,2016 年共撥付該企業年度穩崗補貼資金達 1.24 億元。2015 年陜西省失業保險對 27 戶去產能煤炭困難企業開展了重點幫扶,給予穩崗補貼 1.2 億元,使 6.54 萬名職工受益。在各地積極探索實施緩繳社會保險費政策方面,各地因地制宜積極發力。如江蘇省無錫市人社局于 2016 年出臺了關于印發困難企業緩繳社會保險費有關問題的通知(錫人社發2016103 號),對于困難企業認定后,可緩繳社會保險費最長期限為 6 個月。資料來源: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4.2.4 推動企業向“非煤”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分流
126、安置職工能力退煤的路徑中,除了原有煤炭產業的綠化智能轉向,企業向“非煤”產業轉型升級也是企業發展和安置就業的一條新路。如河北開灤集團借助資金及政策,大力發展煤化工、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非煤”產業,使其總收入占比由 20%上升至 80%,大大提高企業分流安置職工的能力。案例:河北開灤集團職工安置經驗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 1878 年,為國有特大型煤炭能源企業,被譽為“中國煤炭工業源頭”。國家開啟化解過剩產能改革之后,開灤(集團)也面臨職工安置的問題。摸索了一系列符合公司實際的職工安置經驗。一是制定安置方案,盡量由企業內部消化。整個公司范圍內,必須優先招錄因化解產能需要安置的員工;開發
127、一些公益性、服務性崗位,暫時緩解職工就業壓力。二是制定待崗職工優惠政策,穩定職工隊伍。給待崗職工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待崗期間,仍舊按時按比例發放工資和補貼,待崗期間續接工齡工資,待崗期間仍舊享受社會保險和企業各種福利待遇等。三是積極培育新產業,促進員工轉移。對于非一線員工,充分利用技術優勢,推進煤化工、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非煤”產業發展。從而實現轉移部分人群到其他產業的目的。四是加強化解產能過剩職工技能培訓。將過剩員工技能培訓納入到企業工作計劃進行統籌安排,結合國家政策對該部分員工進行崗位技能、安全教育等培訓,提高了再就業人員素質。截止 2016 年,從企業的經營情況看,該企業單位產能用
128、工人數(人/單位產出)從 2011 年的 32.82 下降到 2016 年的21.28。從 2011 年起,銷售額略有下降。企業利潤增長,2011 年企業利潤為 2438 萬元,2016 年利潤最好,上升為 6769 萬元。企業成本連年明顯下降,從 2011 年的 43366 萬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26176 萬元;其中人工成本從 2011 年的 29821 萬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18852 萬元;特別是材料成本從 2011 年的 5423 萬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2236 萬元,說明企業受國家去產能政策的作用影響,企業經營和行業運行回暖明顯。資料來源:河北開灤煤炭集團有限責任
129、公司5政策建議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4盡管隨著上一輪去產能和現階段能源轉型的加速發展,我國部分地區積極實踐努力探索,針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充分就業問題出臺了具體措施,并取得積極效果,但一部分以山西為代表的煤炭依賴型地區情況更加特殊,在能源轉型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困難更加艱巨。由于其特殊性,更需要以全局性思維考慮產業發展,民生保障以及轉型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報告借鑒全國各地區先進經驗,從中央及地方兩個層面在支持企業、職工等不同主體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助力地方政府更好實現公正轉型。5.1 在國家層面建立區域支持機制減少綠色轉型帶來的區域差異化影響,鼓勵重點轉型地區
130、先行探索將綠色發展的社會公正影響納入發展規劃目前國家在綠色轉型方面做出了全面的政策安排,在 1+N政策框架基礎之上,2024 年 8 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并提出要“堅持協同轉型,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發展實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對于區域層面轉型公正性的考量,有利于防止區域間的發展不平等因為綠色轉型而加劇。在國家層面,為了達到“協同轉型”的目的,需要為不同地區設立科學的綠色轉型時間表,并進一步明確雙碳目標下不同地區的煤炭預期。除此之外,中央政府可以考慮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設立國家級協調機制,并在公共資源上對煤炭等化石能源依賴度較高等轉型較為艱難地區
131、進行一定傾斜。在地方層面,也需要鼓勵地區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地區實際,把推進公正轉型納入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024年山西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公正轉型”67“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正確處理相關社會問題,包括對就業和弱勢群體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確保公平公正”。這也引領了地區層面在探索公正轉型路徑的嘗試,然而相應的轉型框架和實施方案仍需進一步落實。第一期研究中基于國際最佳實踐,我們識別了五個對確保公正轉型至關重要的政策優先領域,包括:1)建立優化利益67 https:/ 2)促進經濟多元化 3)支持就業安置 4)強化社會保障 5)保證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五個重點領域在地
132、區層面也同樣適用,因此煤炭資源型地區在轉型框架的設計上,需要重點在產業政策、就業和社會保障、資金支持政策等方面發力,并協調相關政策組合,形成合力走出一條因地制宜且更加包容的轉型道路。這幾個重點領域都會在之后的政策建議要點中進行詳細討論。其中最為基礎的一點是強化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機制。公正轉型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方,地方政府可以考慮通過自身或依賴專業組織搭建包含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工會、企業職工、社區居民等的交流平臺。同時鼓勵公眾通過咨詢、聽證會、線上意見征集等方式參與到政策制定中。除了鼓勵公眾參與之外,也需要增加循證研究來提高相關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續性。識別在加速綠色轉型過程中
133、脆弱的人群,評估對不同崗位、年齡、學歷、性別等職工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以此來支持更有針對性的補償措施和差異化的就業扶持政策,強化對弱勢群體的就業幫扶和兜底保障。特別是前面有關山西省的分析再次表明,在煤炭行業收縮過程中女性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因此,需要及時提供分性別數據并據此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以便設計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性別響應干預措施來支持受影響的女性群體。5.2 積極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多元化為了保證轉型過程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煤炭依賴地區應根據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合理布局產業鏈,發展接續產業,在減少對煤炭產業依賴的同時構建后續經濟支撐。在接續產業的選擇上需要避免路徑依賴。由于煤炭資源地
134、區長期以來依靠煤炭行業支撐,許多地方政府容易形成慣性思維定式,考慮的接續產業也多以礦業及其延伸產業為主,然而這些產業大多仍屬于高耗能高碳排產業,在加速綠色轉型的背景下有可能面臨著更大的市場風險,也有可能需要面臨二次轉型的困境。因此建議當地政府部門能打破思維固式,借鑒學習其他資源枯竭型地區公正轉型的經驗教訓。在選擇接續產業的決策中需要重點考慮兩個因素,首先需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5要充分考慮當前全球數字化和綠色化的大趨勢,扶持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接替產業。其次是應結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并充分利用優惠資金及政策。尤其是十四五規劃以來,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成為全國層面規劃
135、政策的重點。因此煤炭資源地區可以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形成與發達地區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和行業鏈,具體經驗可參考 4.1.3 案例。產業政策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彌補市場失靈外,有效的產業政策能夠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68雖然產業政策的實施有其必要性,但產業政策的不當干預也會損害效率提升。一方面,有效的產業政策需要決策者對未來主導技術、主導產業及發展路徑有準確的預測,但由于人類的認知能力限制,創新與新產業很難預見。69另一方面,產業政策還可能會導致企業家和政府官員的尋租和設租行為,扭曲激勵機制,導
136、致一些產業出現過度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70 因此地方政府在扶持特定產業的時候也應同時關注如何設計和實施產業政策能夠讓其更有效。不同學者基于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發現當產業政策更具有普惠性質且支持競爭時,能夠對生產效率產生積極作用。71 這要求產業政策需要惠及行業內所有企業,而非僅針對特定企業。然而現有研究揭示目前政府在給與補貼的時候存在所有制和規模歧視,即更多的資源傾斜給國有制企業及規模較大的企業。72因此,地方在未來制定相應產業政策時仍有改進的空間,應盡量兼顧普惠性,尤其應關注小微企業及民營企業。除此之外,有效的產業政策需要完善的退出機制。當被扶持的產業逐漸成熟,國家產業政策的及時退出能夠有效
137、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降低企業的過度投資,以充分發揮市場競爭 68 http:/ 張維迎.我為什么反對產業政策與林毅夫辯 J.比較,2016,(6):174 202.https:/ https:/ Aghion,P.,Cai,J.,Dewatripont,M.,Du,L.,Harrison,A.,&Legros,P.(2015).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7(4),1-32.戴小勇,成力為.產業政策如何更有效:中國制造業生產率與加成率的證據 J.世界經濟,2019,42(
138、03):69-93.DOI:10.19985/ki.cassjwe.2019.03.005.72 聶輝華,李光武,李琛.關于企業補貼的八個關鍵問題兼評當下的產業政策研究 J.學術月刊,2022,54(06):47-60.DOI:10.19862/ki.xsyk.000429.王文甫、明娟、岳超云:企業規模、地方政府干預與產能過剩,管理世界2014 年第 10 期 孔東民、劉莎莎、王亞男:市場競爭、產權與政府補貼,經濟研究2013 年第 2 期73 戴宏偉,鄭立晨.當斷則斷:重點產業政策退出、過度投資緩解與企業績效高質量發展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03):68-88.DOI:
139、10.13653/ki.jqte.20240004.005.74 黃先海,宋學印,諸竹君.中國產業政策的最優實施空間界定補貼效應、競爭兼容與過剩破解 J.中國工業經濟,2015,(04):57-69.DOI:10.19581/ki.ciejournal.2015.04.006.75 https:/www.zgyhys.org/bencandy.php?fid=75&id=4346#_bdtz_ 7 家煤炭在“2020-2022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經歷了戰略性重組,形成晉能控股集團和焦煤集團能源產業“雙航母”領航新格局機制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優勢。73反之,當行業競爭程度已經過高時,繼續施加補貼
140、會降低企業對行業競爭壓力的敏感性,引致企業“為補貼而生產”和產能過剩風險。74因此,產業政策只是為了扶持某個產業發展的暫時性政策而非持久性政策,地方政府也需要根據經濟形勢對產業政策作出相應調整,并逐步退出對成熟產業或過剩產業的支持。5.3 通過鼓勵企業創新及綠色轉型助力經濟多元化發展企業是廣大勞動者就業的穩定器,是經濟活力和韌性的關鍵所在,因此宏觀的公正轉型實現有賴于微觀企業的平穩轉型與持續發展??萍紕撔略谶@一過程中至關重要,為此需要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鼓勵企業開展綠色創新轉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激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通過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可以設立跨行業和跨學科的聯合實驗室
141、或技術研究中心,形成共享的創新資源池。通過這些平臺,產業需求和學術研究能夠實現精準對接,企業可以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產業的技術升級。根據企業的不同規模、行業特點和技術需求,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對于中小型企業,政府可以為其提供孵化平臺、共享研發資源和技術支持;對于大型企業,則應充分發揮其在創新鏈條上的引領作用,與高校、科研機構協同創新。除此之外,配套完善的人才政策與良好的營商環境也是保障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國有煤炭企業在中國整體綠色轉型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以山西省為例,2020 年山西企業 100 強中,前五名均為煤炭國企,其營業收入占山西省百強
142、企業營業收入的 44.8%75。推動煤炭國企綠色轉型時,需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因為它們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6面臨著特殊的挑戰。一方面,這些企業承擔著國家能源安全保障任務76,需要優先滿足煤炭供應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向綠色業務轉型的靈活性和決策自由度。另一方面,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和考核主要集中在經濟效益和資產保值增值上77,綠色轉型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尚未成為主要考核指標。這導致了企業決策時優先考慮投資的安全性和回報率。目前傳統煤炭業務回報較為穩定且風險較低,而綠色轉型項目初始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市場和技術風險較高。為了應對上述挑戰,中國持續的積極探
143、索。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出了高層部署,其中一個重點任務是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78為了進一步激勵國有企業追求創新和綠色的發展路徑,可以考慮為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考核體系,并將環境和社會效益相關指標納入其中。5.4 完善就業與社會保障,多措并舉做好受影響企業職工安置及技能培訓工作為應對結構性轉型導致的失業問題,國際勞工組織在關于向人人享有環境可持 續的經濟和社會公正過渡的指導方針中提出了九大關鍵政策領域。其中,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被視為降低失業率并保持個體勞動力市場參與度的重要工具。這些政策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就業服務、就業補貼、教育與
144、培訓、自主就業和創業扶持等。在第四章的梳理中可以看到,中國充分利用這些措施在去產能的過程中積極解決受影響企業職工的安置問題?;谶@些本土經驗,本報告也提出以下相關建議,旨在提升這些政策的影響力。在地方層面,建議地方政府將這受轉型影響的職工作為就業工作重點群體,組建省級層面的人力資源協調安置機構,建立轉型職工臺賬,實行動態服務和管理??梢钥紤]建立地區間勞動力供需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人員的跨區域流動。動態跟蹤職工就業安置進展,及時總結成效及問題。對于選擇自主創業76 https:/ 78 http:/ 袁佳,陳波,吳瑩,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公正轉型對我國就業的挑戰與對策 J.金融發展評論,2022
145、,(01):44-51.DOI:10.19895/ki.fdr.2022.01.005.的失業人員,可以減免相關的工商管理行政性收費,降低他們的創業成本。此外,對于面臨再就業困難的失業人員,可以多渠道開發適合這類勞動群體的公益性就業崗位,并優先安排他們就業。在政策實施時,也應確保其與國際勞工標準保持一致,政策應尊重、促進并落實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在這個過程中也應優化社會保障方面,確?,F有的社保項目能夠支持到轉型中受影響更大的重點人群,例如一些再就業較困難者、經濟收入較低家庭等脆弱性群體。特別是對于靈活就業的失業人員,政府可以考慮延續疫情期間的一些做法,提供社保繳納的靈活性政策,如緩繳、部分
146、免繳以及繳費補貼等措施,幫助他們在轉型過程中減輕經濟壓力,確?;旧詈蜕鐣U系倪B續性。助力他們重新融入勞動市場,實現經濟自我重建。5.5 創新資金支持機制資金支持是轉型的基礎,較大的資金缺口掣肘了轉型的進展。盡管中國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為新能源等綠色新興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金融體系的綠色化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碳行業企業在低碳轉型方面融資的難度。在聚焦山西的調研過程中也有因為資金短缺而無法開展轉型行動的具體例證,譬如晉煤有限責任公司曾試圖建設礦山地質公園,并進行了尾礦綜合利用、發展輕型材料的前期調研和籌劃,但終因資金短缺導致項目難以實施。此外,為轉型過程中失業人員提供合理安置也需要大量
147、資金支持。根據中國學者預測,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造成我國高碳行業產生約 13514 至 18428 億元的公正轉型成本,而現行相關財政支出、社會保障資金對于公正轉型成本的覆蓋不足 0.5%。79因此亟需探索混合融資機制,撬動私營資本支持包容性轉型?;旌先谫Y的核心是通過引入公共部門或慈善部門的資金,來減少私營部門可能面臨的風險,以此來撬動更大規模的私營資本的參與。具有公共資金性質的資金來源多樣,包括財政資金,國內外發展融資機構提供的優惠貸款,以及國際組織或專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7項基金的贈款。煤炭依賴地區在轉型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積極與國際多邊開發銀行和國內政
148、策性銀行積極合作。例如,亞洲開發銀行聯合綠色氣候基金以及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和法國開發署共同支持設立了山東綠色發展基金。國際機構總共為該基金提供了 4 億美元的種子基金,并積極撬動了來自政府以及私營部門的資金,用來支持山東省內的綠色發展和工業轉型。80在鼓勵私營資本支持轉型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已牽頭起草國家層面重點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為豐富轉型金融“工具箱”提供基礎。當標準出臺后,應優先考慮在煤炭依賴地區進行試點。這些地區高碳行業的轉型融資需求較大,試點能夠為轉型活動提供創新的融資方案。為了更好的支持公正轉型,另一個重點是要設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及投資者將社會考量納入到投融資決策中。在這個
149、方面,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了相應的工具箱,梳理轉型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以及全球金融機構在確保公正轉型方面的一些新興做法。81 例如,施耐德電氣在其可持續發展掛鉤融資框架中納入了兩個社會維度的關鍵績效指標:招聘中的性別多樣性以及接受能源管理培訓的弱勢群體數量。這些創新設計可以激勵有融資需求的轉型企業,積極承擔員工培訓,安置等成本。最后,需要強化地方公共財政保障,推進可持續轉型。公共財政在地方層面保障公正轉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第二章的分析顯示山西省在 2025-2030 年間煤炭行業的就業壓力預計將超過供給側改革期間(2013-2019 年)。同時,宏觀經濟環境也將發生變化,預計 2025-203
150、0 年中國的平均增速為 3.8%至 4.3%,低于 2013-2019 平均 6%以上的增速。82 放緩的經濟增速將加劇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可能會壓縮用于保護轉型中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和其他方面的關鍵社會支出。因此,為確保地方層面轉型的可持續性,需要深化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向以消費驅動的高質量增長模式,為包容性轉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撐。80 https:/www.adb.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615076/climate-finance-shandong-green-development-fund.pdf81 https:/www.ilo.org/si
151、tes/default/files/wcmsp5/groups/public/ed_emp/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860182.pdf82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P/Issues/2024/11/15/Chinas-Path-to-Sustainable-and-Balanced-Growth-557369#:text=We%20project%20China%E2%80%99s%20potential%20growth%20over%20the%20medium,over%202031-40%20in%20th
152、e%20absence%20of%20major%20reforms.Photo on Freepik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8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目標函數: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 目標函數:()()122111111()1TJSDJttttttttttjjjSSSDDCOC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
153、;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jj COCOlimjR T eM=,2tj 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
154、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tjR為電廠類型j在t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j在t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j在t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 目標函數:()()122111111()1TJS
155、DJttttttttttjjjSSSDDCOC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jj COCOlimjR T eM=,2tj COe
156、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2tj 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
157、型 目標函數:()()122111111()1TJSDJttttttttttjjjSSSDDCOC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
158、jj COCOlimjR T eM=,2tj 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 目標函數:()()122111111()1TJSDJt
159、tttttttttjjjSSSDDCOC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jj COCOlimjR T eM=,2tj COe為電廠
160、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為供用電轉換效率;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 目標函數:()()122111111()1TJSDJttttttttttjjjSSSDDCOC
161、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jj COCOlimjR T eM=,2tj 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
162、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 目標函數:()()1221
163、11111()1TJSDJttttttttttjjjSSSDDCOC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jj COCOlimjR T
164、eM=,2tj 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1 附錄:綜合資源規劃模型 目標函數:()()122111111()1TJSDJttttttttttjjjSSS
165、DDCOCOitjsdjminCR T LCOERRCR CMPr=+tj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jT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總利用小時數;tjL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度電成本;tS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總裝機容量;tSC為儲能類型 s 在 t年的單位擴容成本;tDR需求側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總容量;tDC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激勵成本;2tCOM為 t 年的碳排放總量;2tCOP為 t 年的碳排放成本;r為貼現率。碳排放約束:,22,1Jttttjjj COCOlimjR T eM=,2tj COe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碳排放系
166、數;2,tCOlimM為 t 年的最高碳排放量。電量平衡:111JSDtttttttjjjSSDDjsdR TRER T=j為供用電轉換效率;tS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利用率;tDT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利用小時數;tE為 t 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電力平衡:()1111()JSDtttttjjjsDjsdRRgPR=+tj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資源發展潛力: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出力系數;tP為 t 年的最大負荷;g 為備用率。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綠色轉型對中國不同區域的影響49資源發展潛力:2 資源發展潛力:!,*+
167、,!,*12!,34456-,*+,-,*12-,34456/,*+,/,*12/,34456,j limR為電廠類型 j 的最大總裝機容量;,tj low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總裝機容量;2 資源發展潛力: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總裝機容量;!,./01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為儲能類型 s 的最大總裝機容量;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S limR為儲能類型s的最大總裝機容量;2 資源發展潛力:為儲能類型 s 的最大總裝機容量;#,),-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為儲能類型s在t年的最小新增總裝
168、機容量;為儲能類型 s 的最大總裝機容量;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總裝機容量;#,./01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D limR為需求響應類型 d 的最大容量;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t 年的最小新增容量;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容量。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容量;2 資源發展潛力: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t 年的最小新增容量;$,./01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容量。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容
169、量。,tjj limRR,tttj lowjj upperRRR,tSS limRR,tttS lowSS upperRRR,tDD limRR,tttD lowDD upperRRR,j limR為電廠類型 j 的最大總裝機容量;,tj low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總裝機容量;,tj upperR為電廠類型 j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S limR為儲能類型 s 的最大總裝機容量;,tS low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總裝機容量;,tS upperR為儲能類型 s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總裝機容量;,D limR為需求響應類型 d 的最大容量;,tD lowR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最小新增容量;,tD upperR為需求響應類型 d 在 t 年的最大新增容量。本報告采用環保紙印刷郵箱:CONTACTCCETP.CN網址:HTTPS:/WWW.CCETP.CN封面圖片:Photo on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