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究】寧德時代-面向兩大萬億賽道技術與成本造就鋰電王者-210303(4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公司研究】寧德時代-面向兩大萬億賽道技術與成本造就鋰電王者-210303(45頁).pdf(4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公司起源于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龍頭企業 ATL 動力電池部門,在 2011 年由曾毓群先生二度創業與 ATL 研發副總黃世霖共同設立,2017 年起占據全球動力電池龍頭,2020 年全球市占率25%,國內市占率維持一半。公司面向動力電池與儲能兩大萬億市場,發展空間極大。新能源車是一條確定性極強的高成長賽道,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約 3%,尚處發展初期,十年近萬億成長空間。儲能方面,新能源發電占比提升需要儲能提高電網消納能力,2025 年儲能市場空間將達到 62-130GWh,2030 年面向萬億市場。在動力電池方面,公司車企客戶資源豐富,積極擴大產能,穩固龍頭地位,自上市以來公告規劃的產能總投資額約1
2、500 億人民幣,對應超500GWh 產能。此外,新能源車換電開啟新生態,充分發揮公司產品特性。在儲能方面,公司和國家電網、科士達、易事特等進行合作積極布局,相關業務高速發展。我們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分解為兩大方面,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一方面,在龐大的資金和人員投入下,公司專利遍布電池各大環節,確保能夠引領技術變革的同時,也增強了產業鏈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從原材料、產線建設到管理方面,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都體現的淋漓盡致,盈利能力傲視群雄。在優秀的經營管理下,兩者相互結合,確保了公司能夠在動力與儲能這兩大賽道上持續領先。鋰電的技術更迭不止于此,公司專利遍布電池設計制造的各個環節。正極材料近
3、期看三元高鎳化和磷酸鐵鋰回暖,往后發展方向或有鎳酸鋰、錳酸鋰、磷酸錳鐵鋰等;公司數年前已有鎳錳酸鋰等無鈷正極材料的相關專利布局。負極材料目前仍以石墨為主,硅基負極極具發展潛力;公司在硅負極及補鋰方面也有大量專利。電解質方面,公司在新型電解液、涂覆隔膜方面均有相關專利,在固態電池方面也已研究多年。材料體系之外,公司在結構設計上的專利遍布電池的各個環節。智能制造為電池安全性和低成本保駕護航;公司的技術積累也深入到了設備環節。公司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保障了技術實力,擁有最為龐大的高質量研發團隊。公司 2019 年研發費用為 29.9 億,高于 LGC 電池部門的 23.5 億,僅次于比亞迪的56.3 億
4、。但比亞迪為整車制造商,其研發團隊包括除了電池外的諸多部門。公司擁有超五千人的動力電池研發團隊,碩博人數逾 2000,是目前最為龐大的研發團隊。公司 2019 年年報中披露的研發人員總數為 5364 人,遠高于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等國內廠家。LGC 的研發人員數為 5700 人,但考慮業務比重后預計動力電池部門的研發人數將顯著少于寧德時代。2019 年公司研發人員人均薪酬為 23 萬元,顯著高于同行;人均薪酬15.7 萬元,比同行的研發人均薪酬更高。公司持續補充人才,2021 年校招計劃超1500 人,其中研發類崗位占比過半。公司研發和工程制造類的招聘崗位遍布動力電池從研發到生產的各個環節,除電芯和電池系統外,尤其體現了對制造環節的重視程度。技術滲透下,公司掌握了產業鏈話語權。公司專利遍布產業鏈各大環節,技術向上游滲透。上半年疫情影響下,毛利率變化凸顯公司產業鏈龍頭地位。預收賬款彰顯對下游話語權,“CTP”和“CTC”技術向下游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