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德國商會:2024/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5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德國商會:2024/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52頁).pdf(5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本地化3.0商業信心調查 2024|20251中國德國商會代表了約2100家在華德國企業的聲音,其中許多企業數十年來一直與中國市場密不可分。我們的會員主要集中在機械、工業設備和汽車行業,他們不僅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通過其對質量和創新的不懈追求,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二十年來,我們的年度商業信心調查為了解在華德國企業的經營狀況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在當今復雜的經濟形勢下,這些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它為我們的會員制定戰略規劃和風險管理提供了指導,同時也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改善商業環境的事實依據。過去的一年是調整和校準的一年。雖然我們在上一份報告中預期的經濟復蘇并未如期實現,
2、但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表現出了非凡的韌性和決心。在我們的會員中,有 92%的企業計劃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的持久重要性。今年的調查顯示,德國企業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我們稱之為本地化3.0。除監管要求外,本地化的新階段還受到本地市場動態的驅動,反映出與中國商業生態系統的深度融合。企業正在采用更加本土化的思維方式,在運營上更加獨立于總部,不僅將自己定位為中國市場服務的企業,還將自己定位為立足于中國的全球企業。不斷變化的競爭格局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例如,我們注意到中國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各行各業的創新領導者。這一發展態勢說明中國市場充滿活力和創新,推動所有參與者不斷
3、提升自己的水平。雖然德國企業歡迎競爭,但這種競爭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尤其是在利潤率往往非常微薄的環境中。嚴峻的市場形勢,加上對市場準入和公平待遇的擔憂,已開始影響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這種觀念的轉變可能會對中國市場的整體吸引力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共同應對這些挑戰,確保中德兩國企業在公平競爭、互利共贏的環境中蓬勃發展,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根據這些調研結果,我們為中國政府和德國政府整理了一些重要建議,以便為2025 年及以后營造更有利的商業環境。這些建議旨在促進公平競爭,增強投資者信心,并最終惠及所有市場參與者。我們相信,序言2歐陽利文中國德國商會 華北及東北地區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成員馬銘博
4、中國德國商會 華東及華中地區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成員馬廷坤中國德國商會 華南及西南地區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成員通過解決這些領域的問題,我們可以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提高所有行業的生產力和創新能力。在此,我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次調查的企業,感謝中國政府在改善商業環境方面的不懈努力。正是通過這種合作和相互理解的精神,我們才能共同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展望未來,中國德國商會將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促進兩國之間穩固、互利的經濟關系。我們相信,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讓中德兩國企業都能蓬勃發展、不斷創新并為共同繁榮做出貢獻的環境。2024年12月3目錄*核心發現1.經濟、商業、投資:預期的調整2.競爭、價格壓力、購
5、買國貨趨勢、貿易緊張:挑戰全面增長3.創新市場、本地創新者、中國企業“走出去”趨勢:新機遇?4.本地化 3.0:市場動態引發下一波本地化浪潮5.致雙方政府6.倡議7.關于調查8.聯系方式Table58162631384247504圖表目錄1.經濟、商業、投資:預期調整圖 1.1 8中國經濟:預計中期會得到改善圖1.2 9本年度行業發展評估創歷史新低圖1.3 10與往年相比,本年度對未來一年的行業發展預期呈最不樂觀的態勢圖1.4 11行業的年均增長率預期更加保守:僅少數預期正增長,多數預期增長值較去年有所下降圖1.5 12本年度各項經營指標的預期均有下調,尤其在投資和人力領域圖1.6 12較去年
6、相比,今年企業對未來一年的展望更加保守圖1.7 13約半數德國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圖1.8 14盡管面臨多重挑戰,計劃離開中國的企業仍占極少數2.競爭、價格壓力、購買國貨趨勢、貿易緊張:挑戰全面增長圖2.1 17激烈競爭促使企業增加在華投資圖2.2 17超過90%的受訪企業表示,其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于中國市場盈利再投資或母公司的資金支持圖2.3 18新工廠/設備與研發創新是德國企業的主要的投資領域圖2.4 19市場前景乏力和激烈競爭導致投資計劃縮減圖2.5 20中國市場的需求疲軟及價格壓力是當前的主要商業挑戰圖2.6 21應對價格壓力,盡可能削減成本圖2.7 21考慮離開中國的原因:經營狀況惡化
7、是主要驅動因素圖2.8 22地方保護主義是最大的監管挑戰圖2.9 23三分之二的德企曾面臨知識產權方面的挑戰圖2.10 23貿易緊張局勢對大多數企業的業務產生負面影響圖2.11 24較去年持平,43%的企業正在采取風險緩解措施;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國經濟形勢和成本壓力是主要因素3.創新市場、本地創新者、中國企業“走出去”趨勢:新機遇?圖3.1 27創新潛力是中國市場中最突出的吸引力因素圖3.2 27中國市場的整體吸引力停滯,但創新潛力在日益提升圖3.3 28趨勢延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創新領導者圖3.4 29較去年相比,企業對以下所有商業機會的評估均有所下降圖3.5 29中國企業的國際
8、化帶來商業機遇4.本地化3.0:市場動態引發下一波本地化浪潮圖4.1 32為保持競爭力,德國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商業生態系統圖4.2 32采購和生產預計將在中期內實現更高程度的本地化圖4.3 33風險緩解措施促使更深層次的本地化,但同時削弱未來的投資和盈利能力圖4.4 33德國企業的風險緩解措施為本地化努力帶來顯著影響圖4.5 34去風險化的策略正逐漸傾向于本地化方案圖4.6 34在華研發活動與全球市場的關聯程度日益提升圖4.7 35本地化3.0:共同深化“在中國,為中國”與“在中國,為世界”5.致雙方政府圖5.1 39僅半數德企注意到了中國政府近期對改善營商環境所做努力圖5.2 39德國企業則期
9、望現有政策能繼續產生更大影響圖5.3 40中國在歐盟和德國的形象對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是一個挑戰圖5.4 40在華德企對德國政府的請求圖5.5 41只有17%的受訪企業開始實施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規定圖5.6 41供應商缺乏認知和知識是CBAM合規過程中的主要障礙5核心發現 中國經濟:預計中期會得到改善。行業發展預期趨于保守。約半數德國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盡管面臨多重挑戰,計劃離開中國的企業仍占極少數經濟、商業、投資:預期的調整 激烈競爭促使企業增加投資。近 90%的受訪企業通過投資來保持在中國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大多數受訪企業提到,對市場擴張的低預期和激烈競爭是減少投資或不再投資
10、的原因。需求疲軟是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其次是價格壓力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價格壓力和不可持續的利潤率導致盈利能力下降,這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在監管挑戰中,地方保護主義最為突出,其次是知識產權執法。三分之二的德國企業表示在知識產權領域面臨挑戰。企業正在采取風險緩解措施,主要原因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國經濟預期和成本壓力。競爭、價格壓力、購買國貨趨勢、貿易緊張:挑戰全面增長126本地化 3.0:市場動態引發下一波本地化浪潮致雙方政府45創新市場、本地創新者、中國企業“走出去”趨勢:新機遇?3 創新潛力是中國市場吸引力的一個顯著因素。趨勢延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創新領導者。在計劃增加投資的受
11、訪者中,一半以上將投資于研發和創新。中國企業的全球擴張帶來了商業機遇。為了保持競爭力,德國公司深度融入中國商業生態系統。風險緩解措施推動了本地化工作。本地化3.0:更深入的本地化服務于本地市場以及全球市場。在中國的研發對于全球市場變得越來越重要。倡議 僅半數德企注意到了中國政府近期為了改善營商環境所做努力的影響;另外,受訪德企期望大多數政策措施能產生更大的影響。中國在歐盟和德國的形象對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是一個挑戰。需要更加重視將中國作為合作伙伴。781經濟、商業、投資:預期調整圖1.1 中國經濟:預計中期會得到改善(n=537)(n=486)與去年相比,您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情況如何?您
12、認為2025年及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將如何變化?單選題(n=399)中國經濟:預計中期會得到改善行業發展預期趨于保守約半數德國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盡管面臨多重挑戰,計劃離開中國的企業仍占極少數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64%25%14%16%42%26%20%33%60%未來五年2025年2024年改善不變惡化953%31%33%59%24%21%42%32%31%28%21%31%27%35%15%38%39%20%45%52%23%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改善不變惡化與去年相比,您認為2024年您所在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如何?單選題(n=5
13、37)圖1.2 本年度行業發展評估創歷史新低機械/工業設備汽車相對保守的行業(受訪企業選擇“惡化”的百分比)相對樂觀的行業(受訪企業選擇“改善”的百分比)消費品/服務65%59%58%物流、運輸和配送22%化學工業22%商業服務20%按企業規模劃分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8%14%17%51%28%27%41%58%56%超過1000人250-1000人少于250人改善不變惡化10與2024年相比,您對2025年您所在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有何期待?單選題(n=537)圖1.3 與往年相比,本年度對未來一年的行業發展預期呈最不樂觀的態勢汽車物流、運輸和配送電子化學工業化學工業53%39
14、%37%44%37%33%Note:“I dont know”and blank answers are excluded.54%41%66%51%38%42%32%27%31%25%31%33%35%39%19%28%9%18%29%23%29%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改善不變惡化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消費品/服務按企業規模劃分31%31%33%35%42%38%34%27%29%超過1000人250-1000人少于250人改善不變惡化相對保守的行業(受訪企業選擇“惡化”的百分比)相對樂觀的行業(受訪企業選擇“改善”的百分比)1182%77%6
15、9%18%23%31%超過1000人250-1000人少于250人增長下降圖1.4 行業的年均增長率預期更加保守:僅少數預期正增長,多數預期增長值較去年有所下降相對樂觀的行業(受訪企業選擇“增長”的百分比)電子86%化學工業78%機械/工業設備74%按行業劃分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77%78%72%23%22%28%202220232024增長降低5%2%14%10%34%24%25%35%10%10%8%13%4%4%20232024大幅增長(超過20%)增長(10-20%)增長(5-10%)增長(最高5%)降低(最高5%)降低(10-20%)大幅下降(超過20%)53%53
16、%68%70%74%74%78%86%47%47%32%30%26%26%22%14%消費品/服務物流、運輸和配送塑料/金屬制品汽車商業服務機械/工業設備化學工業電子增長下降未來五年內,您認為貴公司所在行業的中國年均增長率是多少?單選題(n=499)按企業規模劃分122%2%7%3%7%6%8%8%18%14%18%14%17%16%26%25%59%59%48%56%36%38%34%35%17%21%15%17%28%29%21%22%5%4%11%10%12%12%11%10%2023年雇員人數2024年雇員人數2023年投資2024年投資2023年利潤2024 年利潤2023年營業額2
17、024年營業額大幅增長(超過20%)增長(5-20%)幾乎不變降低(5-20%)大幅下降(超過20%)圖1.5 本年度各項經營指標的預期均有下調,尤其在投資和人力領域圖1.6 較去年相比,今年企業對未來一年的展望更加保守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情緒指數*:上述每個經營指標的平均值(“大幅增長”、“增長”、“幾乎不變”、“降低”、“大幅降低”分別加權200、100、0、-100、-200)。當該值高于0時,表示正向趨勢;當該值低于0時,表示負向趨勢。數值越大,公司在該方面的樂觀情緒越強。3%2%5%3%3%3%6%5%20%16%23%18%31%23%42%36%64%65%
18、53%57%46%51%39%39%12%16%13%16%16%19%10%17%1%2%7%6%3%3%3%2%2024年員工人數2025年員工人數2024年投資2025年投資2024年利潤2025 年利潤2024年營業額2025年營業額大幅增長(超過20%)增長(5-20%)幾乎不變降低(5-20%)大幅下降(超過20%)與2023年相比,您認為2024年貴公司在以下方面的表現如何?單選題(n=535)與2024年相比,您認為2025年貴公司在以下方面的前景如何?單選題(n=626)25.6740.152.6714.44-4.536.26-0.57-11.73情緒指數*-0.23-0.0
19、4-5.00-4.08-3.72-1.18-2.36-0.93情緒指數*13圖1.7 近半數德國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按行業劃分,依據選擇“增加投資”的百分比排名)(按企業規模劃分,依據選擇“增加投資”的百分比排名)在未來兩年內,貴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計劃有什么變化?單選題(n=507)77%75%57%61%51%13%15%20%16%34%10%11%23%23%15%20202021202220232024增加投資不追加投資縮減投資38%44%47%51%51%52%58%61%73%44%46%32%37%34%24%29%33%14%19%10%21%12%15%23%13%6%14%
20、化學工業商業服務消費品/服務機械/工業設備所有行業汽車電子物流、運輸和配送塑料/金屬制品增加投資不追加投資縮減投資44%63%70%41%22%13%15%14%16%少于250人250-1000人超過1000人增加投資不追加投資縮減投資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14圖1.8 盡管面臨多重挑戰,計劃離開中國的企業仍占極少數是的,全部撤離,0.4%是的,部分撤離(比如出售部分業務),0.4%不,目前沒有具體計劃,但我們正在考慮,7%不,我們沒有這樣的計劃,92%貴公司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離開中國嗎?單選題(n=534)7%7%10%4%3%92%91%89%96%96%202420232
21、02220212020是的不,目前沒有具體計劃,但我們正在考慮不,我們沒有這樣的計劃15162激烈競爭促使企業增加投資。近 90%的受訪企業通過投資來保持在中國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大多數受訪企業提到,對市場擴張的低預期和激烈競爭是減少投資或不再投資的原因。價格壓力和不可持續的利潤率導致盈利能力下降,這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需求疲軟是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其次是價格壓力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在監管挑戰中,地方保護主義最為突出,其次是知識產權執法。三分之二的德國企業表示在知識產權領域面臨挑戰。企業正在采取風險緩解措施,主要原因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國經濟預期和成本壓力。競爭、價格壓力、購買國貨趨勢、貿
22、易緊張:挑戰全面增長17圖2.1 激烈競爭促使企業增加在華投資較2023年變化+8.0 p.p.-6.2 p.p.-7.8 p.p.+1.6 p.p.+7.1 p.p.-0.8 p.p.-3.6 p.p.-4.7 p.p.圖2.2 超過90%的受訪企業表示,其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于中國市場盈利再投資或母公司的資金支持51%計劃在中國增加投資貴公司在中國增加投資的原因是什么?本題目僅針對未來兩年計劃增加在華投資的51%群體;單選題(n=260)貴公司在中國增加投資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是?本題目僅針對未來兩年計劃增加在華投資的51%群體;單選題(n=260)中國市場收益再投資,66%來自母公司的資產轉移,
23、13%母公司貸款,11%當地銀行貸款,7%76%71%64%12%9%16%2%14%12%10%6%8%超過1000人250-1000人少于250人中國市場收益再投資來自母公司的資產轉移母公司貸款當地銀行貸款5%10%16%16%19%29%41%87%被擱置的投資計劃中國以自主可控為目標的經濟政策降低風險(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原因)需要順應當地的技術條件和標準與中國合作方共同創新對市場擴張抱有很高期望中國客戶或合作方需要更多本土化改進保持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18圖2.3 新工廠/設備與研發創新是德國企業的主要的投資領域機械/工業設備汽車商業服務電子塑料/金屬制品物流、運輸和配送新廠房或設
24、備58%58%33%71%88%50%研發創新63%77%14%64%50%10%自動化和數字化轉型48%49%38%50%63%60%脫碳及可持續發展21%28%19%21%25%30%投資中國本土公司12%7%19%7%0%10%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和空白答案圖表僅展示本題中樣本量大于10的細分行業細分行業的前一、前二、前三投資領域分別用以下顏色表示:,“其他”包括勞動力成本,本地化產品組合,設備升級等。51%計劃在中國增加投資未來兩年,貴公司計劃在中國哪些領域投資?本題目僅針對未來兩年計劃增加在華投資的51%群體;單選題(n=260)6%13%22%43%54%61%其他投資中國
25、本土公司脫碳及可持續發展自動化和數字化轉型研發創新新廠房或設備(按行業劃分)19“其他”包含地緣政治危機、風險環節措施等。N.A.:暫無數據(個別選項在2023年的問卷中沒有提及)較2023年變化+3.0 p.p.N.A.-5.9 p.p.-5.2 p.p.+0.5 p.p.-10.8 p.p.-4.1 p.p.-2.0 p.p.+1.3 p.p.N.A.+9.4 p.p.圖2.4 市場前景乏力和激烈競爭導致投資計劃縮減不追加投資 34%縮減投資15%增加投資 51%3%5%5%11%11%12%20%24%33%50%60%當地的技術條件和標準從事技術轉移的壓力其他*人力資源問題(例如,勞動
26、力成本上升,人才短缺)對商業決策施加政治影響因缺乏透明的監管框架而帶來的法律風險過去做過大量投資中國以自主可控為目標的經濟政策(如中國制造2025,支持本國產業)由于成本壓力增大和利潤率不可持續,經營狀況不斷惡化國內競爭加劇對市場擴張的低預期/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貴公司在中國不投資或減少投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題目僅針對未來兩年計劃縮減在華投資或不追加投資的49%群體;單選題(n=247)20圖2.5 中國市場的需求疲軟及價格壓力是當前的主要商業挑戰請選擇您認為最重要的三個有關運營和宏觀經濟對業務的挑戰。請選擇最多三項(n=500)1%1%1%5%9%10%10%10%18%24%27%2
27、9%33%52%56%被AI取代的風險其他難以獲得綠色能源腐敗問題不公平競爭侵犯知識產權運輸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國際制裁的影響運營成本上升(房地產、租金、水電費)尋找并留住合格的員工與不合規的競爭對手競爭全球需求疲軟勞動力成本上升價格壓力中國需求轉弱212%5%20%20%25%32%32%39%43%從事技術轉移的壓力當地的技術條件和標準因缺乏透明的監管框架而帶來的法律風險人力資源問題(例如,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才短缺)對商業決策施加政治影響中國以自主可控為目標的經濟政策(如中國制造2025,支持本國產業)對市場擴張的低預期/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國內競爭加劇由于成本壓力增大和利潤率不可持續,經
28、營狀況不斷惡化圖2.7 考慮離開中國的原因:經營狀況惡化是主要驅動因素圖2.6 應對價格壓力,盡可能削減成本8%決定離開中國或計劃離開中國貴司是如何應對當下價格壓力的?請選擇最多三項(n=516)6%9%11%18%21%33%41%42%54%降低產能將業務轉移至其他市場擱置新的(投資)項目做更多營銷推廣減少營銷支出以節約成本調整產品組合降低固定成本開支(如勞動力成本、辦公室租金等)降低價格尋找成本更低的供應商貴公司在未來兩年內離開或考慮離開中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題目僅針對未來兩年將離開中國或計劃離開中國的8%群體;請選擇最多三項(n=44)22圖2.8 地方保護主義是最大的監管挑戰4%5
29、%7%9%10%11%11%11%13%14%14%22%23%23%26%26%29%其他中國出口管制條例技術轉讓要求獲取相關執照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的難度大公共采購渠道不平等獲得資金或補貼的渠道市場準入壁壘和投資限制海關法規和程序資本轉移和跨境支付與其他市場相比,賦稅較高因缺乏透明的監管框架而帶來的法律風險網絡和數據安全法規互聯網接入限制知識產權執法對當地企業的優惠待遇/保護主義“中國制造2025,支持本國產業”的要求請選擇三個最具挑戰性的監管業務請選擇最多三項(n=500)23圖2.9 三分之二的德企曾面臨知識產權方面的挑戰(n=423)(n=423)圖2.10 貿易緊張局勢對大多數企業的業
30、務產生負面影響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中歐貿易緊張局勢中歐貿易緊張局勢強烈影響輕微影響沒有影響31%15%60%47%22%25%貴司在產權保護方面遇到了什么挑戰請選擇最多三項(n=495)我們曾遇到過產權保護方面的問題66%我們沒有遇到過產權保護方面的問題34%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是否對貴司的業務產生了負面影響?單選題(n=496)5%6%6%7%12%16%20%29%共同研發時的知識產權保護專利申請復雜費時品牌注冊問題法院判決等待時間長/程序冗長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文本保護不足向法院起訴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過程很有挑戰性公司和商業機密外泄假冒偽劣產品增加34%的受訪企業選擇了“我們沒
31、有遇到過產權保護方面的問題”(n=151)。不包含“不清楚”的回答。24圖2.11 較去年持平,43%的企業正在采取風險緩解措施;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國經濟形勢和成本壓力是主要因素電子57%消費品/服務55%塑料/金屬制品50%機械/工業設備47%化學工業42%按行業劃分貴公司總部是否正在采取措施降低與中國業務的相關風險?單選題(n=516)是的,43%沒有,41%不清楚,16%貴公司總部在中國業務上采取降低風險措施的原因是什么?請選擇最多3項(n=496)6%9%13%19%20%26%36%77%過度依賴中國客戶響應德國聯邦政府頒布的“中國戰略”來自西方消費者及投資者的壓力過度依賴中國供應
32、商中國市場更加注重經濟自立能力由于成本壓力增大和利潤率不可持續,經營狀況不斷惡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局面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在各行業中采取風險緩解措施的企業的百分比按企業規模劃分,大型公司更傾向于采取風險分散化的措施,其次是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2526創新市場、本地創新者、中國企業“走出去”趨勢:新機遇?3創新潛力是中國市場吸引力的一個顯著因素。趨勢延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創新領導者。在計劃增加投資的受訪者中,一半以上將投資于研發和創新。中國企業的全球擴張帶來商業機遇。2744%23%19%12%7%中國作為創新市場中國作為供應鏈市場中國作為銷售市場中國總體情況中國作為投資地點14%27%29
33、%39%56%圖3.1 創新潛力是中國市場中最突出的吸引力因素吸引力增長吸引力降低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安蛔儭钡拇鸢肝凑故驹诒緢D表中。圖3.2 中國市場的整體吸引力停滯,但創新潛力在日益提升三大投資領域61%54%43%(2024 vs.2023)數據來源:第二章,圖 2.3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在以下領域的吸引力是否發生了變化?單選題(n=511)37%44%12%12%48%42%44%49%15%14%44%39%2023年 中國作為創新市場2024年 中國作為創新市場2023年總體情況2024年總體情況增長不變減少28圖3.3 趨勢延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創新領導者“認
34、為中國競爭對手已經成為創新領導者”的前三個行業不同行業對“中國競爭對手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創新領導者”的看法汽車12%電子9%機械/工業設備7%中國的競爭對手已經是本公司所在行業的創新領導者,8%很可能,19%可能,28%一般,21%不太可能,19%非常不可能,5%2%1%5%8%7%15%14%12%12%15%16%19%28%27%22%35%29%34%30%28%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32024非常不可能不太可能一般可能很可能中國的競爭對手已經是本公司所在行業的創新領導者你認為中國的競爭對
35、手能夠在未來五年內成為您所在行業的創新領導者嗎?單選題(n=502)25%36%37%48%55%61%65%65%物流、運輸和配送塑料/金屬制品商業服務電子機械/工業設備化學工業消費品/服務汽車認為中國競爭對手在五年內可能成為、很可能成為或已經成為創新領導的受訪者在該行業所有受訪者中的占比29圖3.5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帶來商業機遇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圖3.4 較去年相比,企業對以下所有商業機會的評估均有所下降 針對貴公司的中國業務,請就一下機遇進行評估。單選題,受訪者從“顯著”、“中等”、“不顯著”、不清楚“中進行選擇(n=520)根據“顯著”排序備注:該圖表僅展示將該商業機遇評為“顯著
36、”的受訪者在所有答案中的占比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20242023202220212023-2024年度百分比變化中國企業國際化31%30%20%37%1 p.p.綠色經濟/脫碳相關的機會帶來的增長25%25%17%29%0 p.p.生產用于出口的商品、服務25%26%19%28%-2 p.p.采購24%26%25%39%-2 p.p.國內消費增長23%26%30%51%-4 p.p.參與數字技術(如電子商務、人工智能(AI)、自動駕駛)21%25%21%37%-4 p.p.參與國內創新21%25%20%42%-4 p.p.對國外品牌和質量的需求增加21%25%20%39%-5 p.p.參與
37、政府的倡議或項目,如設備更新17%N.A.針對貴公司的中國業務,請就一下機遇進行評估。單選題,受訪者從“顯著”、“中等”、“不顯著”、不清楚“中進行選擇(n=520)2020-2024年度對比。根據“顯著”的百分比排序17%21%21%21%23%24%25%25%31%參與政府的倡議或項目,如設備更新對國外品牌和質量的需求增加參與國內創新參與數字技術(如電子商務、人工智能(AI)、自動駕駛)國內消費增長采購生產用于出口的商品、服務綠色經濟/脫碳相關的機會帶來的增長中國企業國際化30314本地化 3.0:市場動態引發下一波本地化浪潮為了保持競爭力,德國公司深度融入中國商業生態系統。風險緩解措施
38、推動了本地化工作。本地化3.0:更深入的本地化服務于本地市場以及全球市場。在中國的研發對于全球市場變得越來越重要。32圖4.1 為保持競爭力,德國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商業生態系統 圖4.2 采購和生產預計將在中期內實現更高程度的本地化較2023年變化+3.9p.p.+3.2 p.p.-6.4 p.p.-3.4 p.p.+4.5 p.p.-1.1 p.p.+11.6 p.p.8%9%26%29%40%45%50%建立合資企業與中國競爭對手合作加大對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加大對制造能力的投資決策環節更加獨立于總部加大對研發的投資與中國合作方/客戶合作貴司在中國如何保持競爭力?單選題(n=516)12%16%
39、6%9%16%16%15%20%17%11%19%15%30%31%38%37%26%26%22%19%生產(未來五年)生產(當前)采購(未來五年)采購(當前)0%大約25%大約50%大約75%100%您認為在未來五年內,貴公司在中國的以下活動,在多大程度將致力于中國市場?單選題(n=473)33積極影響負面影響未來投資計劃盈利能力 人力資源調整競爭力研發和創新供應鏈客戶關系本地化工作產品組合圖4.3 風險緩解措施促使更深層次的本地化,但同時削弱未來的投資和盈利能力風險緩解措施是否對貴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運營產生了影響?本題目僅針對計劃采取風險緩解措施的43%群體;單選題(n=223)圖4.4 德
40、國企業的風險緩解措施為本地化努力帶來顯著影響風險緩解措施是否對貴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運營產生了影響?本題目僅針對計劃采取風險緩解措施的43%群體;單選題(n=223)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19%14%11%32%28%34%34%34%46%39%49%65%40%53%43%48%48%40%42%37%25%28%19%23%18%17%14%未來投資機會盈利能力人力資源調整競爭力研發和創新供應鏈客戶關系產品組合本地化工作積極影響沒有影響負面影響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情緒指數*:上述每個經營指標的平均值(“積極影響”、“沒有影響”、“負面影響”分別加權10、0、-10)。當該值
41、高于0時,表示正向評價;當該值低于0時,表示負向評價。數值越大,企業在該方面的樂觀情緒越強。3.191.691.541.140.850.39-1.44-2.22-2.31情緒指數*34圖4.5 去風險化的策略正逐漸傾向于本地化方案圖4.6 在華研發活動與全球市場的關聯程度日益提升Change from 2023-4.9 p.p.-3.5 p.p.+11.3 p.p.-6.7 p.p.-1.2 p.p.-2.4 p.p.-0.3 p.p.-3.7 p.p.+3.9 p.p.備注;不包含“不相關”的答案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1%6%10%13%18%25%37%38%40%銷售部分在中國的業
42、務將研發轉移出中國沒有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風險管理采取“輕資產”模式(即出售自己在中國的資產,并重新從買方租賃該資產)將部分在中國的業務轉移至國外在中國建立額外的供應鏈在其他國家設立額外的業務分支(“中國+1”策略)增加公司在中國本土的研發建立服務于不同市場的獨立供應鏈貴司總部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其中國業務的風險?請選擇最多三項(n=208)18%11%35%21%26%35%未來五年當前非常相關逐漸增加相關輕微相關不相關貴公司當下及未來五年在中國的研發活動與貴司全球市場的相關性如何?本題目僅針對計劃采取風險緩解措施的43%群體;單選題(n=223)35機械/工業設備汽車 商業服務電子 塑料/金屬制
43、品消費品/服務化學工業物流、運輸和配送更多實行“在中國、為中國市場”65%75%50%70%82%70%63%35%更多實行“在中國、為全球市場”33%26%29%22%9%15%42%41%以更具當地特色的思維方式運營(如本地流程、獨立于總部等)39%48%25%43%23%45%32%41%本地化的管理高層29%23%23%39%27%25%42%18%加快在中國的研發和創新37%45%6%48%41%20%42%6%與中國企業建立更多合作關系16%20%27%22%18%20%21%35%圖4.7 本地化3.0:共同深化“在中國,為中國”與“在中國,為世界”在貴司,“本地化”意味著什么?
44、請選擇最多三項(n=472)備注:不包含“不清楚”和“不適用”的答案1%2%2%22%31%31%36%40%71%其他讓中國公司成為股東收購中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建立更多合作關系更多實行“在中國、為全球市場”本地化的管理高層加快在中國的研發和創新以更具當地特色的思維方式運營(如本地流程、獨立于總部等)更多實行“在中國、為中國市場”備注:圖表僅展示本題目的前六個選項細分行業的前一、前二、前三的選項分別用以下顏色表示:,(按行業劃分)36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的本地化經歷了幾個階段。我們建議將這些發展分為三個關鍵階段:本地化 1.0:主要受市場準入限制的驅動,如必須與中國合作伙伴建立合資企業才可以進
45、入中國市場。本土化 2.0:三年前,我們在商業信心調查報告中介紹了這一階段,它強調了中國對自力更生和本土創新的追求,并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激勵措施。本地化 3.0:今年的調查顯示了第三波本地化浪潮,其特點是企業加大力度,通過更加獨立于總部的運營來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價格壓力。這種轉變反映了一種思維方式的變化,即更像本地企業那樣運作。此外,企業以全球市場為目標,正在深化在中國的本地化戰略,-基本上采取了“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世界”的方法。此外,企業繼續實施本地化戰略,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第三階段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因為除了監管要求外,本地化現在還受到當地市場動態的驅動。本地化戰略是如何演變的?3
46、738致雙方政府5僅半數德企注意到了中國政府近期為了改善營商環境所做努力的影響;另外,受訪德企期望大多數政策措施能產生更大的影響中國在歐盟和德國的形象對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是一個挑戰。需要更加重視將中國作為合作伙伴。39圖5.2 德國企業則期望現有政策能繼續產生更大影響圖5.1 僅半數德企注意到了中國政府近期對改善營商環境所做努力45.7%40.5%13.8%2.0%我沒看到影響略有影響強烈非常強烈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您怎么評價中國政府近期為改善外資企業營商環境(如24條措施)對您企業的實際影響?單選題(n=457)貴司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在以下領域的努力?單選題(n=495)9%9%10%
47、10%11%12%15%18%19%25%27%40%45%47%61%46%52%54%60%54%47%51%46%45%47%44%30%44%37%34%25%28%33%23%26%15%國有企業改革放寬跨境數據傳輸在當地/地方一級執行中央法規強化私營部門平等參與公共采購監管框架的透明度為個別企業提供支持改善法治改善外國公司的公平競爭環境招聘外國人并改善他們在中國的生活條件市場開放措施綠色轉型/去碳化足夠中性不夠備注:不包含“不清楚”的答案40圖5.4 在華德企對德國政府的請求圖5.3 中國在歐盟和德國的形象對德國企業的中國業務是一個挑戰在中國與歐盟/德國的關系下,貴公司業務面臨哪些
48、特別的挑戰?請選擇最多三項(n=486)7%8%14%19%23%25%44%58%其他出口管制許可證的檢查繁冗歐盟保護貿易和經濟的手段(如反補貼調查)對某些領域的合作越來越敏感(如高科技、學術等)德國/歐盟采取的其他影響商業的報復性措施歐盟/德國法規(例如 CBAM、電池法規、供應鏈法)減少依賴/去風險德國/歐盟對中國的看法備注:“其他”包含獲得德國簽證問題的阻礙5%11%14%31%36%38%41%73%其他為 去風險 提供更多指導增加對在華競爭力的(財政)支持在互惠和改善市場準入方面提供更多支持更多的經濟合作框架和雙邊機制修訂德國中國戰略,使之與 去風險 的實際業務實踐(如本地化)保持
49、一致歐盟對中國的獨立態度更多強調中國是合作伙伴備注:“其他”包括簽證問題、出口許可證更快的批準、貿易平等您希望德國政府未來會采取哪些新的行動?請選擇最多三項(n=485)41圖5.5 只有17%的受訪企業開始實施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規定圖5.6 供應商缺乏認知和知識是CBAM合規過程中的主要障礙貴司開始落實歐盟談邊境調整機制了嗎?單選題(n=497)是的,我們開始實施,18%我們有出口業務,但是還沒有實施,14%沒有,因為我們不涉及出口業務,25%我們的產品不在此條例約束范圍內,20%不清楚,24%貴司在實施碳邊界調節機制的時候面臨了什么挑戰?本題目僅針對已經開始實施碳邊界調節機制
50、的19%群體;請選擇最多三項(n=87)13%20%20%21%22%44%46%57%歐盟沒有具體建議官僚主義負擔總部沒有具體建議供應商不愿意提供要求的數據合規成本高供應商不知道如何滿足條件供應商缺乏必要的工具來提供數據供應商不知道碳邊界調節機制421.保障中國高質量發展中國將高質量發展設為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這對德國企業而言是利好消息,因為他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能夠就此提供強大助力。然而,今年嚴峻的價格壓力使得德國公司難以在中國市場推廣其高質量產品,這可能促使他們將高端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市場。這一趨勢會對寄予希望的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因此,我們建議擬定采購高質量產品的激勵措施,并
51、向地方政府分配必要的預算和監管支持。2.充分利用中國作為創新市場的潛力德國公司認識到中國在創新市場中的重要性。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能夠引入并推動創新,同時深入參與本地市場,在中國為全球市場創造產品。因此,德國企業將助力中國實現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目標。我們希望能夠將德國公司,特別是隱形冠軍,納入“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創新項目。這將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定位其產品和解決方案,從而為中國的創新發展做出更大貢獻。3.促進中德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德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愈加本地化,這包含與中國公司在多種形式上深度合作。通常,他們向中國公司供應其先進的、創新的和綠色的產品,并幫助這些公司走向全球。為了持續這種助力,我們
52、鼓勵政府盡可能地支持這些合作。例如,可以在地方層面提升對相關國際法規(如跨境碳調整機制)的認識。此外,我們也歡迎減少國際合作的行政阻礙,例如出口管制。我們的主張給中國政府的10條倡議:如何在2025年為所有市場參與者創造更優質的商業環境434.引入更多財政刺激措施以支持經濟發展德國公司致力于中國市場,絕大多數公司沒有撤離的計劃。然而,受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到2024年,企業的商業預期變得更加保守。他們仍然將持續疲軟的國內需求視為主要痛點。為了增強企業對未來的信心,我們鼓勵中國政府推出更多針對消費者和私營經濟的財政措施。5.為德國公司建立更平等的競爭環境過半在華德企持續在華投資,這仍然是一個強勁
53、的數字。然而,在華德企投資的主要原因由以往的是市場潛力變為了如今的應對激烈的的競爭。德國企業愿意加入競爭,并渴望參與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然而,德國公司只有在公平和健康的商業環境中才能充分發揮其高質量、創新和綠色的潛力。因此,我們敦促中國政府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德國公司和中國公司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業務。6.實施平等待遇政策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例如與在中國的伙伴合作、增加本地研發投入或擴大生產能力。然而,“購買國貨”政策和地方保護主義帶來了顯著的監管挑戰。為了支持德國公司的本地化努力,并確保經濟和社會能夠從高質量產品中受益,我們呼吁中國政府全面實施平等待遇政策,尤其是在公共
54、采購活動中落實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的要求。7.消除隱性市場準入壁壘我們對近期的市場開放舉措表示贊賞,這些舉措對德國企業釋放了積極信號。但同時,解決仍然存在的隱性壁壘至關重要,例如口頭拒絕產品許可證、難以獲取與地方保護主義相關的未公開文件或難以獲取許可證。我們敦促中國政府就這些問題對地方官員進行培訓,并確保中央市場準入政策在地方的有效執行。448.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了鼓勵外國公司向中國市場提供更多專業知識和寶貴技術訣竅,健全的知識產權(IP)保護和執行措施至關重要。此外,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我們觀察到對外國公司侵權的不當指控有所增加,這可能對企業運營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倡導加強知識產權的執行力度,加
55、大對侵權者和攻擊者的打擊措施,并減少企業在法庭訴訟階段時所面臨的障礙。9.增強網絡安全透明度網絡和數據安全法規一直是德國公司關注的重點。因此,我們高度贊賞最近幾個月的各種放寬措施。為了提高跨境數據傳輸的透明度和確定性,我們倡導明確各行業“重要數據”的定義,以及增加與中央及地方主管部門對話的機會。10.最大化提高現有政策的影響力近年來,中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外國公司商業環境的高層文件和舉措,例如“外資24條”。然而,為了使這些舉措對德國企業產生更大的實際影響,我們鼓勵中國政府不僅要完善這些領域的政策框架,還要在地方層面更深入地實施這些政策,并支持地方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做出更多努力。451.建
56、立更平衡的雙邊關系盡管系統性差異日益顯著,中國仍然是未來幾年關鍵的全球增長市場和創新驅動者。德國公司在中國的參與對于其增強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德國企業呼吁與中國建立更平衡的關系,強調中國作為合作伙伴的角色。我們鼓勵德國政府支持德國公司在這一關鍵增長市場的參與。2.認可在華德企在風險緩解方面做出的努力德國公司正通過多元化運營來應對地緣政治和貿易緊張局勢。同時,他們進一步投資于本地化,例如本地研發不僅是為了降低其在中國運營的風險,還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競爭力。我們倡導持續認可德國公司多樣化的風險緩解策略,以便更好地在地方和全球競爭中立足。3.增強經濟交流機制我們建議建立更有力的機
57、制,以經濟交流為重點,為德國企業提供實地支持-這也需要中國德國商會的幫助。這些對話應增進對挑戰的相互理解,并改善中德企業之間的合作。即使是象征性的會晤,也能有效地敞開大門,讓德國企業有機會與中國政治決策者進行溝通。在中國經濟領先和具有競爭力的領域,有針對性的合作可以助力技能向德國產業轉移。給德國政府的5條倡議:如何促進德國公司在中國及全球業務成功464.在德國促進對中國更細致的理解德國公司發現,德國/歐盟對中國日益惡化的看法對他們的商業活動造成了特別大的挑戰,尤其是在地緣政治和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時期,關于中國的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變得愈發重要。因此,我們倡導在德國加強對中國更細致的理解,并在經濟
58、、政治和社會領域投資更多資源,來培養與中國相關的專業知識。5.支持可持續發展努力當德國公司在中國及其供應商需要遵守德國和歐盟的立法框架時,例如在供應鏈或碳核算方面,至關重要的是他們可能需要首先提高供應商對新法規的認識。此外,德國公司經常面臨從供應商處獲取相關數據方面的難題。因此,我們倡導對這些復雜情況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例如,提供更靈活的時間框架。47關于調查中國德國商會于2024年9月3日至10月8日期間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546家會員企業參與了此次調查。我們對參與企業表示真摯的感謝。自2007年首次推出以來,中國德國商會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已成為評估德國企業在華運營情緒的重要工具。同時,該報告
59、也是我們進行政府倡導工作的主要工具。546名 會員企業2024年9月3日-2024年10月8日參與者在中國運營年限的分布情況參與調查的會員企業信息16-25年44%超過25年27%11-15年20%6-10年6%2-5年3%2年以下1%貴司在中國運營多久了?單選題(n=546)48參與企業地區分布按行業分列的參與企業分布情況請說明貴司本地業務部門的員工數量。單選題(n=546)貴公司位于哪個省/地區/城市?多選題(n=546)34%9%9%5%4%3%2%2%1%1%1%1%1%少于250人,67%250-1000人,21%超過1000人,12%49按企業規模分列的參與企業分布情況請說明貴司所
60、屬的主要行業。單選題(n=546)0%1%1%1%1%1%1%2%2%2%3%4%4%4%4%5%10%16%37%媒體與出版時裝與紡織品食品與飲料航空/航天金融服務(如銀行、保險)制藥零售和酒店業信息技術/通訊(服務、基礎設施)醫療器械電力、熱力、燃氣、能源與其他商品建筑和土木工程化學工業物流、運輸和配送消費品/服務塑料/金屬制品電子商業服務汽車機械/工業設備聯系方式上海市靜安區成都北路333號招商局廣場北樓23層電話:+86 21 5081 2266 chamber-eastchina.ahk.de中國德國商會|華北及東北地區北京市朝陽區東方東路19號DRC亮馬橋外交辦公大樓D1座0601
61、B室電話:+86 10 6539 6688 chamber-northchina.ahk.de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32號利通廣場19層03A號單元電話:+86 20 8755 2353 chamber-sswchina.ahk.de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及華中地區中國德國商會|華南及西南地區中國德國商會媒體垂詢聯系方式政府事務垂詢聯系方式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系Carina Mingle媒體公關部高級總監電話:+86 132 6043 8380mingle.carinachina.ahk.deDr.Constanze Wang中國區政府事務高級總監電話:+86 21 3858 5010wang.con
62、stanzechina.ahk.de劉晨曦經濟分析師電話:+86 21 5081 2266liu.aurorachina.ahk.de中國德國商會目前擁有約2100家會員企業,是在華德企之間和在華德企與當地社群之間聯絡的重要交流平臺。商會在中國三個區域設立地區分會,分別服務于華北及東北、華東及華中和華南及西南地區。每年,我們為會員企業舉辦超過350場活動,出版一系列內容豐富的出版物,并有效地代表德國企業向政府倡議。中國德國商會商業信心調查報告2024/2025以及往年版本的電子版均可通過 https:/china.ahk.de/下載。如您想要及時了解我們的活動、出版刊物及更多信息,請在社交媒體
63、上關注我們:https:/china.ahk.de/info-hub/social-media。51Published by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www.china.ahk.deDisclaimer2024 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GCC).No part of this content and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prior permission.For further questions,please refer to the provid
64、ed contact persons.While every reasonable effort is made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accurate,no guarantees for the currency or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are made.All material relating to information,products,and services(or to third party information,products and services),is provided
65、as is,without any representation or endorsement made and without warranty of any kind,including the implied warranties of satisfactory quality,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non-infringement,compatibility,security and accuracy.The contributors ar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ntent thereof.Views e
66、xpresse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ose of the 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and these entities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whatsoever arising from infringement or any defect of rights of the content.This information includes links to other websites.These links are provided for your convenience to provide further information.They do not signify that we endorse the website(s).We have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 of the linked web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