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2024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5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歐盟商會:2024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50頁).pdf(5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CMYCMMYCYCMYKBCS2024_Final print_CN.pdf 1 2024/5/10 11:29 2024 中國歐盟商會版權所有。未經中國歐盟商會書面許可,任何人或單位不可復制印刷本商業信息調查的部分或全部。封面 張燁,中國歐盟商會保留所有權本文所包含的信息來自于 2024 年 1 月至 4 月期間收集的調查信息和分析。本文信息僅供參考,不對任何具體事實或情況給予商業或法律建議。本報告的任何用戶在沒有尋求適當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不應根據所包含的任何內容采取或不采取任何行動。中國歐盟商會對本書所含信息的準確性與完整性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European Union Chambe
2、r of Commerce in China 中 國 歐 盟 商 會 中國歐盟商會目 錄概要.1一、2023 年表現低于預期,導致對于經濟不利因素的擔憂加劇.31.1 再投資額減少.41.2 中國不再是所有企業的不二之選.41.3 中國本土企業也正在將部分投資轉出中國.7二、“清零”政策現已取消,經濟問題一覽無余.82.1 不再將所有問題歸咎于“清零”政策.82.2 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有所增加.92.3 宏觀經濟因素也對利潤率產生了負面影響.92.4 內需持續疲軟加劇產能過剩和競爭.102.5 企業營收略有改善.132.6 盈利能力遭遇打擊.14三、企業調整預期:負向循環正在成形.19 3.
3、1 報告稱在華經商難度升級的受訪企業人數創歷史新高.19 3.2 監管障礙仍未得到解決.20 3.3 數據合規是眾多企業的關切.22 3.4 因市場準入和監管阻礙而損失業務的情況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23 3.5 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執行仍為企業關切.253.6 樂觀情緒消退與悲觀展望.263.7 企業為應對經濟增長放緩而采取的策略或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28四、企業愈加需要應對經濟安全相關的政治因素.294.1 商業政治化仍在持續.294.2 企業困于相互沖突的法律制度之間.294.3 政治化消費者需求日益政治化產生挑戰.324.4 對多元化的需求加劇,但多元化并非一蹴而就.32五、取得進展需要時
4、間和精力,并可能無法完全達到預期.355.1 關于市場開放的看法有所改善.355.2 即便市場更為開放,許多企業仍不會貿然增加投資.375.3 總部與中國運營部門的脫鉤進一步降低了效率和投資者信心.385.4 外籍員工數量下降導致脫鉤加速.39六、附錄.40七、關于調查動機與問卷設計.43八、關于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44九、關于中國歐盟商會.44中國歐盟商會圖表目錄圖 1: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計劃減少再投資.3圖 2:中國位列首要投資目的地的比例創歷史新低.4圖 3: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因行業而異.5圖 4:在華擴展計劃的比例處于歷史最低水平.5 圖 5:移出中國的投資有所增加.6圖 6
5、:投資主要流向東南亞國家聯盟和歐洲 .6圖 7:近半數受訪企業觀察到其中國本土合作伙伴已將投資轉出中國.7圖 8:新冠相關因素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正在淡化.8圖 9: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放緩是主要的商業挑戰.9圖 10:宏觀經濟因素對盈利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最為顯著.10圖 11: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其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的情況.10圖 12:不同行業中觀察到的產能過剩情況有所不同.11圖 13:對生產能力的投資過剩和需求疲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主要驅動因素.11圖 14:近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反映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緊縮趨勢.12圖 15:五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被中國本土競爭者搶占市場份額.12圖 16:
6、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反映營收縮減.13圖 17:行業營收:結果喜憂參半.14圖 18:凈利潤與 2022 年持平.14圖 19:僅有十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報告稱其在華息稅前利潤率高于全球其他市場.15圖 20:各行業在華利潤占全球利潤比重有所不同.16圖 21: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反映在華營商難度增加.19圖 22:營商難度全面升級.20圖 23:法規的不明確和不可預測是監管環境存在的首要問題.20圖 24:首要監管問題因行業而異(第一部分).21圖 25:首要監管問題因行業而異(第二部分).22圖 26:缺乏重要定義和容易觸發的安全評估被視為主要挑戰.22圖 27:數據條例推動本地化.23圖
7、 28:超過半數受訪企業因市場準入和監管障礙而錯失商機.23圖 29:市場準入和監管障礙的普遍程度因行業而異.24圖 30:反映錯失機會等同于其一半以上年度營收的受訪企業數量達到歷史新高.25圖 31:近半數受訪企業認為知識產權法律和條例未得到充分執行.25中國歐盟商會圖 32:知識產權侵權略有增加 .26圖 33:近半數受訪企業預計會出現更多監管障礙.26圖 34:商業展望愈加悲觀(第一部分).27圖 35:商業展望愈加悲觀(第二部分).27圖 36:超過半數受訪企業計劃削減成本.28圖 37: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計劃通過裁員來減少成本.28圖 38:大多數受訪企業反映過去 12 個月間政
8、治化程度有所上升.29圖 39: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對缺乏開展獨立第三方審計的能力感到擔憂.30圖 40:近半數受訪企業預計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將影響在華業務.30圖 41:44%的受訪企業預計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將影響在華業務.31圖 42:近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預計將受到美國出口管控政策的影響.31圖 43:反映消費者需求愈加政治化的受訪企業比例小幅上漲.32圖 44: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已在過去兩年間審查了自身的供應鏈.33圖 45:歐洲、印度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是供應鏈多元化的主要受益方.33圖 46:大多數受訪企業進口的關鍵零部件無法輕易替代.34圖 47:近半數受訪企業反
9、映某種程度的市場放開.35圖 48:某些行業在市場準入方面迎來了來之不易的進展.36圖 49:近 40%的受訪企業認為所處行業將會實現向外資企業全面開放.37圖 50:在可能獲得更寬松的市場準入情況下計劃增加投資的受訪企業比例同比下降.37圖 51:十分之四的受訪企業反映脫鉤情況.38圖 52:總部與中國運營部門的脫鉤主要影響了效率和投資計劃.38圖 53:近 40%的受訪企業在吸引或留住國際人才方面面臨困境.39圖 54:缺乏調動意愿是吸引外籍人才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40圖 55:超過十分之七的受訪企業正對在華業務進行脫碳.40圖 56:超過半數受訪企業計劃在 2030 年之后實現碳中和.4
10、1圖 57:能源脫碳是企業采用的首要脫碳策略.41圖 58:可再生能源的獲取渠道受限是首要挑戰.421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概要在中國解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重新開放后的第一年,在華運營的歐洲企業感受到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最初,疫情防控措施的解除為企業帶來了樂觀情緒,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差旅的恢復讓企業得以與歐洲總部重新建立互動。但企業很快意識到,經濟復蘇并不會迅速實現。中國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內需疲軟、地方政府負債嚴重和持續的房地產困境,仍將繼續影響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前景,以及整體經濟狀況。中國政府試圖在加強安全監管與發展經濟之間取得平衡,所釋放出的復雜信號進一步削弱了企業的信心。關
11、于商業政治化的總體看法略有改善,這很大程度上源于 2023 年初中國政府取消了“新冠清零”政策。但仍有超過半數受訪企業(55%,同比下降 4 個百分點)認為過去一年間商業環境的政治化程度有所上升。鑒于歐盟、美國和中國都在構建自身的風險管理和經濟安全強化框架,法律制度間的沖突和客戶需求的政治化給企業造成了愈加強烈的壓力。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增加,無論在中國還是海外,企業打造供應鏈的多樣化和孤島化的趨勢仍在延續,但眾多企業卻發現要找到某些零部件或設備的替代品非常困難。目前將中國列為當下和未來的最佳投資目的地的受訪企業比例處于歷史最低水平(分別為 15%和 12%)。很多企業不斷將原計劃在華投資轉移
12、到更具可預測性、可靠性并且信息更透明的其他市場。與此同時,計劃于未來一年內擴大當前在華業務的受訪企業比例也降到了歷史低位(42%,同比下降 6 個百分點)。許多企業還減少了在華利潤的再投資,35%的受訪企業 2024 年的再投資計劃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用實際行動表達態度的不僅是歐洲企業:比往年更多的受訪企業(45%,同比上升 7 個百分點)稱其中國本土供應商或客戶也在將業務轉移到其他市場。鑒于投資決策以周期計算、而非一蹴而就,因此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調查顯示的一項積極結果是,認為其所處行業市場得到放開的受訪企業比例顯著增加(占 45%,同比上升 9個百分點)。令人鼓舞的是,其中一
13、部分行業正是中國歐盟商會工作組積極倡導放開準入的領域。然而,在能獲得更寬松市場準入的前提下,有可能增加投資的受訪企業比例卻未出現相應提升,反而出現了大幅下降(53%,同比下降 10 個百分點),這再次表明,即使個別問題得到解決,要將投資吸引回中國也并非易事??傮w營收也遭遇打擊,僅有不足五分之二的受訪企業(39%,同比下降 2 個百分點)表示 2023 年營收出現增長,該比例為歷史最低水平。盡管有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69%)報告凈利潤為正值,但該比例與 2022 年并列成為 2015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凈利潤率受到多項挑戰的不利影響,其中被提及次數最多的是宏觀經濟因素(68%)。與此同時,受訪企
14、業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也急劇上升,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55%,同比上升 19 個百分點)將該因素列為三大商業挑戰之一。內需持續疲軟進一步削弱了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同時也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36%)稱,其行業在 2023 年出現產能過剩,五分之二的受訪企業(42%)稱,這將導致通貨緊縮。2023 年,在經濟形勢更為嚴峻的同時,監管障礙基本保持不變,進一步對業務前景產生了負面影響。某些問題例如中國的網絡和數據法規、政府采購活動中對外資企業的區別對待等對特定行業產生了尤為突出的影響。歐洲企業著重指出,總體而言,不夠明確的規章制度(46%,同比上升 1 個百分點)和中國難以預測
15、的立法環境(35%,同比下降 1 個百分點)是其面臨的主要監管問題,其中,前者已經連續第八年被列為首要挑戰。此類長期存在的商業挑戰得不到解決,造成了對中國監管環境將有所改善抱有樂觀態度的受訪企業比例進一步下降。僅有 16%的受訪企業預計監管障礙將會減少,處于歷史最低水平。對商業前景的展望也是自歐盟商會開展商業信心調查以來最為低迷的一年,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6%,同比上升 17 個百分點)對公司的增長潛力持悲觀態度,44%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18 個百分點)對未來的盈利能力持悲觀態度。2中國歐盟商會鑒于此,歐洲企業不斷調整其在中國市場的定位。令人擔憂的是,企業為應對經濟持續放緩而計劃采取的一
16、些策略,或將加劇中國的經濟困境,形成惡性循環。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52%,同比增加 11 個百分點)計劃削減成本,其中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計劃通過裁員來實現這一目標,這將進一步加大本就緊張的就業市場壓力。一個需要密切關注的趨勢是,即便歐洲企業的中國業務部門發現了業務擴展的機會,也會因為與公司總部脫鉤而愈加難以獲得批準。五分之二的受訪企業報告了與總部脫鉤的情況,具體表現為溝通減少,總部對中國當地實際情況的了解減少。加劇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在獲取有關中國經濟情況的真實信息時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歐盟商會之前已提出警示,此類脫鉤會對雙方的相互理解,以及更廣泛而言,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造成不利影響。1值得擔憂的
17、是,如果營商環境無法得到切實改善,如果外界無法重新獲得對合法可信的中國經濟數據來源的全面訪問權限,可能會導致更多投資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市場。原因在于,許多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會認為,在缺乏信息透明度和法律確定性的情況下,無法向董事會證明增加在華投資、甚至維持現有投資的必要性。對于歐洲在華企業而言,2023 年是值得深思的一年,也是重新開啟合作機遇的一年。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承諾表達了改善營商環境的意愿,尤其是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以及商務部辦公廳關于請做好內外資不合理 差別待遇專項清理工作的函。2 和 3 中國歐盟商會對這些舉措深感鼓舞,并將繼續以此為基礎,與相關
18、政府部門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交流,為改善營商環境建言獻策。1商業信心調查 2023,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6 月 2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第 2 頁,2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國務院,2023 年 8 月 13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3 商務部辦公廳關于請做好內外資不合理 差別待遇專項清理工作的函,商務部,2023 年 11 月 8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3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1.2023 年表現低于預期,導致對于經濟不利因素的擔憂加劇中國在 2023 年初重新開放,引發了
19、各方對于其消費驅動型經濟快速復蘇的預期。然而,這種信心很快就被中國經濟是否能實現復蘇的不確定性所取代。中國政府釋放出的復雜信息,加上缺乏提振經濟的實際行動,由此降低了外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4 消費和投資決策也因此受限,外國直接投資的官方數據也顯示出大幅下降。5 和 6 1.1.再投資額減少外國直接投資縮減的一般原因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許多外商投資企業不再依賴其海外總部注資,而是利用中國的利潤進行再投資,以支持新項目開發或擴展計劃,或強化現有業務。事實上,75%的受訪企業計劃將 2023 年中國區的部分利潤再投資于中國市場。然而,這些企業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再投資額將低于歷史平均水平。7
20、 4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6 日,第 4-14 頁,5 根據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的中國國際收支差額修正數據,2023 年進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到了 23 年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不足 2022 年數值的四分之一。Qing,Na,進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跌至 23 年來的最低水平,財新網,2024 年 4 月 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4 月 3 日,6 盡管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更為樂觀,但也顯示出 2023 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 8%。新的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
21、資為 1.1 萬億人民幣,仍然處于歷史上第三高的水平。然而 緊隨著 2022 年全國各地頻頻封城并嚴重干擾商業運營的情況下,2023 年的外商直接投資相比上一年仍然驟降,更表明了即便在中國重新放開后,投資者的信心也仍在繼續縮減。進入中國的新外國直接投資跌至三年來的最低水平,彭博社,2024 年 1 月 19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4 月 1 日,7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差額數據與商務部的已使用 FDI 數據之間的差距縮小,也反映出了這一點?!半S著外商企業將利潤匯回,而不是使用收益進行再投資,或是從中國撤出投資,該差距自 2016 年起就在持續縮小。此種模式的例外情況發生在 2021
22、年,彼時疫情阻斷了國際資本流動(包括跨國企業的利潤匯回),擴大了數據間的差距?!盠o,Chi,中國外國直接投資驟減緣由解讀,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2023 年 12 月 8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6 日,12%14%18%22%10%7%18%2024N=34725%16-25%11-15%5-10%5%在中國無盈利不打算再投資19%16%44%15%5%2024N=332明顯更多更多一些基本相同更少一些明顯更少圖 1: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計劃減少再投資貴公司計劃將 2023 年在中國大陸所獲利潤的多少比率再投資到中國大陸?1)貴公司計劃的再投資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如何?1)2)1
23、)不包括回答“不知道”或“其他”的受訪企業2)就問題“貴司計劃將 2023 年在中國大陸所獲利潤中的百分之多少再投資到中國大陸?”選擇“不知道”的受訪企業,不參與此問題。4中國歐盟商會1.2 中國不再是所有企業的不二之選僅有 15%的受訪企業仍將中國視為當前的首要投資目的地(同比下降 4 個百分點),該比例處于歷史最低水平;8 僅有 13%的受訪企業目前將中國列為未來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同比下降 3 個百分點),同樣是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3%的受訪企業沒有計劃在中國進行任何進一步投資,該比例達到了歷史最高點。未來最不具備意愿甚至不可能在中國進行投資的行業中,包括了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其中
24、22%的受訪企業表示沒有在中國未來投資的計劃,而僅有 28%的受訪企業將中國列入未來投資目的地前三。這反映出在該行業經營業務的企業遭受了各種因素的不利影響,包括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中國愈加嚴苛的數據管理規定,以及中國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雖然與其他行業相比,來自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企業將中國列為前五大甚至更靠前的投資目的地的比例相對較低,但該行業仍有超過半數企業作此選擇。這或許是因為部分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細分領域(例如為汽車等其他行業供應電子零部件的企業)對于在華業務普遍更為樂觀。因為與 5G 技術或云技術等限制較多的領域相比,這些企業面臨的障礙較少,對中國業務的發展也就更為樂觀。對于從事制藥行業的會員
25、企業來說,中國作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外商投資限制,以及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中國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對人類體干細胞和基因療法領域的外商投資加以限制;9 與此同時,對于新進入中國市場的藥品缺乏有效的專利期限延長機制和數據保護,也是歐洲制藥企業的關切所在。8 此問題于 2010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9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 年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 年 12 月 27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6 日,當前未來6%7%8%9%10%10%7%8%9%7%6%7%13%8%9
26、%13%6%5%5%6%4%6%4%7%6%15%19%16%9%9%12%10%11%8%7%9%9%9%38%41%43%15%17%14%18%15%14%15%15%18%17%33%24%21%40%37%36%41%42%44%41%43%40%40%21%21%23%18%20%19%26%23%19%15%201520142013202320222021N=556 N=554 N=552 N=541 N=506 N=562 N=531 N=5852012N=585 N=581 N=5272024N=4873%20202019201820172016N=626首要投資目的地前3大
27、投資目的地前5大投資目的地前10大投資目的地前10大投資目的地之外無計劃投資5%5%5%9%10%10%7%7%8%6%6%8%13%7%9%11%5%5%5%4%5%6%12%19%16%9%8%11%11%11%10%7%9%12%11%46%44%48%18%17%17%18%15%14%12%15%20%17%30%23%20%39%40%39%44%45%46%44%47%39%40%20%20%20%17%17%19%27%21%16%13%2020201920183%20173%201620152014N=496 N=464 N=552 N=541 N=506 N=562 N=5
28、31 N=5852012N=585 N=576 N=5272024N=48220132021202320223%3%N=626圖 2:中國位列首要投資目的地的比例創歷史新低對貴公司而言,中國作為當前和未來投資目的地在全球范圍內的排名如何?1)1)不包括回答“不適用”的受訪企業5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僅有 42%的受訪企業(同比下降 6 個百分點)計劃于 2024 年擴展在華業務,該比例為歷史最低水平。10 與此同時,未來一年間不考慮擴展在華業務的受訪企業比例升至歷史最高點,達到了 35%(同比上升 8 個百分點)。調查顯示,已經或決定將現有投資轉出中國的受訪企業比例有小幅上升。65%的受訪企業
29、(同比下降 4 個百分點)表示將維持現有在華投資,而維持未來投資的受訪企業比例則降至 58%。此外,已經或決定將未來投資轉投其他市場的受訪企業比例也同比上升了 4 個百分點。10 此問題于 2012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317%2%12%12%12%11%22%16%6%12%12%13%33%18%10%10%10%5%10%6%18%7%17%9%10%60%10%8%2%15%9%26%11%17%11%12%29%13%18%30%30%20%19%21%17%15%12%17%33%26%18%35%12%13%18%40%44%56%39%32%21%50
30、%28%37%53%53%41%47%25%36%40%20%12%14%7%26%12%11%11%12%6%7%25%10%專業服務 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零售信息和通信技術醫療器械食品和飲料 制藥法律 運輸、物流和配送教育 土木工程和建筑公用事業N=52N=43N=41機械N=34N=18N=18N=19N=17N=17N=17N=15N=12N=11N=10化妝品海事制造N=10N=10汽車石油化工N=34收到投資目的地前3大投資目的地前5大投資目的地前10大投資目的地前10大投資目的地之外無計劃投資13%12%6%5%11%12%17%18%40%41%13%12%2024年總數2
31、024年指定行業N=482N=378圖 3: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因行業而異對貴公司而言,中國作為未來投資目的地在全球范圍內的排名如何?1)418%13%24%21%24%23%22%19%17%26%23%25%31%29%28%21%21%26%22%21%27%35%57%56%47%51%55%56%51%59%62%48%42%201920212022202320202014N=552N=541N=5062015N=531N=585N=626N=585N=620N=5622024N=529201620172018N=570是否未決定圖 4:在華擴展計劃的比例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貴公司
32、是否考慮在 2024 年擴大當前的在華業務?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及以上受訪企業6中國歐盟商會隨著中國作為外商投資目的地吸引力減弱,東南亞國家聯盟連續第二年成為主要受益方,21%的受訪企業已經將原計劃的在華投資轉移到該地區,或正在考慮做此決策。歐洲是投資轉入或可能轉入的第二大替代目的地(19%),其次是印度(15%)和北美(15%)。69%65%13%15%7%8%11%13%20232024 N=448N=378我們已將投資轉投到其它地方/已決定將投資轉投到其它地我們正在考慮將投資轉投到其它地方我們正在推遲做任何決定我們不打算將投資轉投到其它地方67%58%11%16%14%14%8%
33、12%20232024 N=404N=343當前在華投資原本計劃的未來在華投資69%65%13%15%7%8%11%13%67%58%11%16%14%14%8%12%圖 5:移出中國的投資有所增加貴公司是否考慮將當前在華投資或計劃在華投資轉投到其他市場?1)6圖例21%19%15%15%13%6%5%東南亞國家聯盟歐洲印度北美亞太其他地區(不包括東南亞國家聯盟、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東南美2%非洲1%日本1%韓國1%中國臺灣1%其他N=17715%印度15%北美13%亞太其他地區3)6%中東5%南美2%非洲韓國日本21%其他1%中國臺灣383427262310942211東南亞國家聯
34、盟19%歐洲1%2023-2024 百分點2)-6%-2%0%2%-3%1%0%1%-2%-1%-3%-1%21%19%15%15%13%6%5%2%1%1%圖 6:投資主要流向東南亞國家聯盟和歐洲 您已將投資轉向/考慮將投資轉向哪些市場?1)2)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1)此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會將當前在中國的投資或計劃在中國的投資轉投到其他市場?”這一問題中回答已轉移在華投資或考慮轉移此類投資的受訪企業;2)允許多選;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7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1.3 中國本土企業也正在將部分投資轉出中國2023 年,表示其中國合作伙伴正在將業務轉移到其他市場的受訪企業
35、比例也有所上升。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同比提增長 8 個百分點)表示,中國客戶將投資轉移到了其他市場,而 27%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表示,中國本土供應商也有此行動。N=528否是,一些供應商已將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是,一些客戶已將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291142140-7%2023-2024 百分點2%8%55%27%27%圖 7:近半數受訪企業觀察到其中國本土合作伙伴已將投資轉出中國 貴公司是否觀察到中國本土供應商/客戶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市場?1)1)允許多選;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8中國歐盟商會2.“清零”政策現已取消,經濟問題一覽無余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嚴格的新冠疫情“
36、清零”政策已成歷史,疫情防控措施對企業決策的影響逐漸淡化。隨著突然封城或其他干擾運營的因素消失,阻礙企業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其他問題愈加凸顯。2.1 不再將所有問題歸咎于“清零”政策在商業信心調查 2023中,29%的受訪企業表示當時已經轉移了在華投資,或者正在考慮做此決策。原因在于中國的防疫政策導致業務經營過于困難,而該因素列為轉移投資的五大原因之一。11 為反映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對投資決策是否造成后續影響,商業信心調查 2024中列出了兩個與中國“清零”政策相關的選項。從結果來看,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對業務的影響已大幅減弱。大多數受訪企業選擇的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選項(“由于中國新冠防控舉措干擾了業務運
37、營,我們已經轉移了投資”),在總體排名中僅列第八位(13%);而僅有 8%的受訪企業表示,其轉移投資的原因是企業的決策制定者無法到訪中國,該理由在總體排名中位于第十二位。11 商業信心調查 2023,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6 月 2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6 日,第 10-11 頁,8圖例47%為了把握其他市場的商機39%中國的商業環境太不確定26%為了更靠近我們的客戶25%為了降低成本23%為了改善供應鏈的彈性15%為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13%由于中國新冠防控舉措干擾了業務運營,我們已經轉移了投資11%為了利用好政府激勵計劃10%由于在中國開展業務會導致聲譽風險10%中
38、國的市場開放程度太低、太晚8%由于決策者(首席執行官、董事等等)無法到訪或極難到訪中國,我們已經轉移了投資6%由于員工面臨的已感知風險(例如:國家安全相關法規的不確定性;任意拘留)其他494941272647%1613111024862為了減輕中國與第三方國家/地區脫鉤的影響10N=104 2023-2024 百分點2)3%16%-3%-1%-1%-8%-3%不適用5%-3%-11%不適用不適用不適用39%26%25%23%15%13%11%10%10%8%6%47%47%圖 8:新冠相關因素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正在淡化貴公司為什么已經/正在考慮將當前或計劃在華投資轉投到其他市場?1)2)3)2%
39、1)此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會將當前在中國的投資或計劃在中國的投資轉投到其他市場?”這一問題中回答已轉移在華投資或考慮轉移此類投資的受訪企業;2)允許多選;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3)“不適用”是指新選項或與前一年不同的選項9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減少中國與第三方國家/地區脫鉤的影響仍是造成轉移投資或計劃轉移的主要因素,有 47%的受訪企業作此選項(同比上升 3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表示主要動機是抓住其他市場機遇的受訪企業比例有顯著提升(同比上升 16 個百分點)。39%的受訪企業因為商業環境不確定性過高而轉移了在華投資、或正在考慮作此決定,這進一步證明中國作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正
40、在減弱。如果商業環境得不到重大改善,更多企業將會前往可靠性、可預測性和信息透明度更高的其他市場尋求機遇。2.2 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有所增加 商業信心調查 2024顯示,將中國經濟放緩列為未來在華業務所面臨的三大挑戰之一的受訪企業比例顯著上升(同比上升 19 個百分點),其中,將該因素列為最大挑戰的受訪企業比例同比上升 20 個百分點,達到了 39%,這反映出中國經濟面臨不利形勢的憂擔憂緒蔓延之快。12 全球經濟放緩這一因素緊隨其后,有 30%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1 個百分點)將此其列入三大擔憂之一,而有 19%的受訪企業(同比下降 5 個百分點)將中美緊張關系視為三大挑戰之一。2.3 宏觀
41、經濟因素也對利潤率產生了負面影響對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擔憂與日俱增,其背后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宏觀經濟對企業盈利能力已經產生影響,多達 68%的受訪企業表示受到影響。盡管中國政府已承諾改善國內消費疲軟的現狀,13 但仍有 57%的受訪企業認12在 商業信心調查 2023 中,19%的受訪企業將中國的經濟放緩列為了首要商業挑戰,12%的受訪企業將該因素列為第二大商業挑戰,6%的受訪企業將其列為第三大商業挑戰。商業信心調查 2023,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6 月 2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6 日,第 9 頁,13Tan,Clement,中國政府承諾“恢復和擴大”消費,以促進增長,
42、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2023 年 7 月 18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全球經濟放緩美中關系緊張地緣政治風險/地區沖突來自中國私有企業的競爭產能過剩模棱兩可的規則和條例脫鉤日益上漲的人工成本中國的自給自足動力與不合規競爭者進行競爭人才吸引和留任來自中國國有企業的競爭市場準入阻礙和投資限制中國的公司債務危機日益上漲的原材料/商品價格許可/認證規則經濟民族主義化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中國的數據新規中國的經濟生產率較低55%30%19%15%14%12%11%11%10%10%10%8%8%8%7%6%6%6%5%5%5%中國經濟放緩#1#2#3N=529 2023-20
43、24 百分點1)19%1%-5%不適用0%6%4%-4%0%3%-4%0%5%1%1%-2%1%-4%-6%-3%-1%39%15%6%3%4%3%3%3%1%3%2%1%1%3%3%1%1%1%1%1%10%11%8%4%6%4%4%5%3%3%3%2%4%3%3%2%2%2%3%2%2%7%4%5%7%4%4%4%3%6%5%4%5%3%2%4%2%4%2%3%2%圖 9: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放緩是主要的商業挑戰請為貴公司在上方選擇的前三大商業挑戰排序1)2)1%1)在回答問題時,受訪企業被要求對他們之前在“請至少選擇貴公司認為會對其在中國的未來業務產生最大影響的三項挑戰”問題中選擇的三大
44、挑戰進行排序;2)“不適用”是指今年新出現的選項或與上一年不同的選項10中國歐盟商會為情況尚未得到明顯改善,這些受訪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受到需求側的負面影響。2.4 內需持續疲軟加劇產能過剩和競爭隨著國內消費下滑,產能過剩在去年成為了更為顯著的問題。14 總體而言,36%的受訪企業表示 2023 年其所在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另有 10%的受訪企業預計近期內將出現產能過剩。在表示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受訪企業中,土木工程和建筑行業占比最高(69%)。處于該行業的會員企業認為,原因在于中國房地產行業沖擊,導致新業務銳減。14Boullenois,Camille;Kratz,Agatha 和 Rosen,D
45、aniel H.,產能過剩將至,榮鼎集團,2024 年 3 月 26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26%26%10%16%9%5%42%31%39%39%15%21%27%21%19%39%33%71%57%58%10%16%10%9%9%10%9%8%2%宏觀經濟因素需求因素成本因素競爭因素融資因素監管因素供應鏈中斷N=529N=529N=5292%N=5292%N=5293%2%N=5292%N=5292%明顯積極影響有點積極影響幾乎無或完全無影響有點消極影響明顯消極影響圖 10:宏觀經濟因素對盈利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最為顯著請指出以下因素影響貴公司 2023 年在華凈利潤
46、率的嚴重程度是否不適用不知道否,但我們預計會在不久的將來遇到這一問題193157765251N=52936%30%14%10%10%圖 11: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其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的情況過去一年中,貴公司是否在所處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的情況?11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汽車行業占比位列第二(62%),這一結果符合近期的發展走勢。2023 年 10 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這項調查的背景是,各方擔心中國電動汽車蓄電池供應過??赡軐档蛢r格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人為地提高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優勢。15 在表示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的受訪企業中,五分之三的企
47、業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產能投資過剩;半數受訪企業認為源于國內需求不足;34%的受訪企業則認為是由海外需求不足所致,該原因也被視為導致此問題的第三大影響因素。15Grieger,Gisela,歐盟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歐洲議會專家小組,2023 年 10 月 18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部(包括保險業務)零售醫療器械食品和飲料制藥法律運輸、物流和配送教育土木工程和建筑公用事業化妝品N=53N=45N=41N=38N=37N=22N=21N=20N=20N=19N=19N=18N=16機械N=13N=11N=11汽車是不適用否,
48、但我們預計會在不久的將來遇到這一問題不知道否7%29%38%9%10%20%20%5%53%22%19%8%9%18%4%4%10%8%5%14%14%15%15%5%17%25%23%18%36%32%2%16%27%29%27%36%24%45%30%58%26%11%31%69%36%45%8%11%10%8%8%5%14%10%16%6%6%55%62%51%26%22%36%38%10%35%21%16%44%19%36%圖 12:不同行業中觀察到的產能過剩情況有所不同過去一年中,貴公司是否在所處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的情況?1)2%信息和通信技術國內市場缺乏產品需求對國內產能的投資
49、過剩低息信貸的可用性政府補貼海外市場缺乏產品需求122152284582其他7N=24462%50%34%18%11%3%圖 13:對生產能力的投資過剩和需求疲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主要驅動因素您認為在中國導致貴公司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么?1)2)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及以上受訪企業1)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2)此問題僅針對在“過去一年中,您是否在自身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的情況?”這一問題中回答觀察到其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受訪企業12中國歐盟商會在表示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的受訪企業中,超過 70%的企業表示出現了價格下降,42%表示價格大幅下降。16近年來
50、,隨著中國本土冠軍企業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的市場份額競爭日趨激烈。17 超 40%的受訪企業已被中國本土競爭對手奪去了部分市場份額。如果內需疲軟與產能過剩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競爭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這也符合 60%受訪企業的預期(見圖 34)。16國家統計局數據也表明,工業制品的生產者價格在 2023 年整年均有所下降,較前一年總體下降 3%。2023 年 12 月份工業生產者價格變動情況,中國國家統計局,2024 年 1 月 13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17例如,在汽車行業,“2023 年中國國內市場中,中國品牌(51%)將在幾十年來首次超越外國品牌,
51、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65%的市場份額?!痹谌蚱囀袌鰪吞K速度低于預期,中國迅速崛起成為汽車行業超級大國,艾睿鉑,2023 年 6 月 27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否是,價格已大幅下跌是,價格已略微下跌不知道461037124N=24442%29%19%10%圖 14:近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反映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緊縮趨勢過去一年,貴公司是否在所處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緊縮趨勢?1)N=43442%6%29%22%是,我們的市場份額已不斷被國內本土競爭對手搶占是,我們的市場份額已不斷被非國內競爭對手/國際競爭對手搶占是,我們已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否圖 15:五
52、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被中國本土競爭者搶占市場份額過去五年,貴公司的市場份額是否有所變化?1)1)此問題僅針對在“過去一年中,您是否在自身行業中觀察到了產能過剩的情況?”這一問題中回答觀察到其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受訪企業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13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2.5 企業營收略有改善39%的受訪企業(同比下降 2 個百分點)表示公司營收增長,處于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18 雖然報告收入下降的受訪企業(28%)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 2 個百分點,但仍然處于歷史第二高的水平。從行業來看,在運輸、物流配送、土木工程和建筑、海事、教育、法律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等行業,表示營收減少的受訪企業
53、要多于營收增加的企業。運輸、物流配送行業的受訪企業認為,營收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 2023 年外貿量下降,19 突顯出物流供應商尤其易受需求波動的影響。房地產行業低迷導致建筑行業整體蕭條,土木工程和建筑業的營收因此受到負面影響。20 處于該行業的會員企業還強調,由于中國的建筑市場由國有企業主導,外資企業獲取項目的難度越來越大。21 對于直接從事建筑或建筑材料業務的企業而言,2023 年的政策轉變也對營收產生了影響,該政策將重點從建造新建筑轉向對現有建筑進行高質量翻修或再利用,使其在環保程度、智能度和安全性方面得到提升,這也對企業營收產生了影響。22 需求側挑戰同樣存在,主要原因是大眾對此類升級項
54、目的價值缺乏了解,因此尤其在消費行為更為謹慎的時期,要想以更高價位向消費者銷售此類升級樓盤變得尤為困難。18此問題于 2010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19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2023 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數量同比減少 0.5%。世界貿易組織 預計全年交易數會有 0.8%的小幅提升,而 2022 年第四季度的低基礎可以從部分方面解釋這種預測,該組織還著重指出,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對預測的解結果產生負面影響。全球貿易展望和統計數據(更新時間:2023 年 10 月),世界貿易組織,2023 年 10 月,查閱日期 2023 年 3 月 27 日,20截至2023年,房地
55、產新屋開工面積較疫情前水平下降超 60%,銷售面積也有所下降。Hoyle,Henry 和 Jain-Chandra,Sonali,中國房地產行業:應對中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4 年 2 月 2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212023 年,國有開發商或政府支持的開發商在住房銷售方面占據前六位。中國國有開發商在 2023 年主導銷售和土地市場調查,路透社,2024 年 1 月 2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22Ji,Siqi,中國的房地產新模式以“三大工程”為基礎,為進城務工人員和年輕人提供價格更優惠的住房,南華早報,2023 年 11 月 13
56、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164%3%5%4%5%8%10%6%5%12%9%10%12%10%7%8%12%16%7%20%22%16%18%23%29%25%35%33%26%28%32%33%24%30%33%37%39%40%36%43%36%39%47%46%39%32%44%32%30%41%36%22%23%17%15%16%19%13%11%10%22%9%9%20121%20113%1%202320223%202120202019201820172%N=262N=224N=452N=453N=199N=506N=546N=4992%N=588N=546N=
57、588N=538202420162%201520142013N=493N=535大幅增長(20%)增長(5-20%)下降(5-20%)大幅下降(20%)保持不變(+/-5%)圖16: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反映營收縮減貴公司 2023 年在中國大陸的總營收與 2022 年相比有何變化?1)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14中國歐盟商會2.6 盈利能力遭遇打擊總體而言,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盈利能力與 2022 年持平。近 70%的受訪企業實現了息稅前利潤正增長,另有 16%的企業實現了收支平衡;虧損企業的比例(15%)連續第二年保持在 2015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評估其公司在華業務利潤占全球業務
58、利潤總額的比重時,僅 30%的受訪企業表示中國業務的利潤率高于全球業務的平均水平,該比例為八年來最低。雖然表示中國業務的利潤率低于全球業務平均值的受訪企業比例略有下降(34%,同比下降 2 個百分點),但仍是自 2015 年以來的第二高記錄。與此同時,37%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4 個百分點)表示,在華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率與全球業務利潤持平。汽車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零售醫療器械食品和飲料制藥法律運輸、物流和配送教育土木工程和建筑機械海事制造N=53N=43N=40N=37N=34N=19N=18N=19N=16N=16N=17N=17N=14N=12N=10N=10公用事業大
59、幅增長(20%)增長(5-20%)保持不變(+/-5%)下降(5-20%)大幅下降(20%)2024 年總數 2024 年指定行業N=493N=37511%10%8%6%5%6%21%25%13%6%18%7%17%40%10%19%19%20%14%15%26%33%21%31%25%29%35%36%33%20%30%21%21%2%40%41%44%16%28%53%38%50%47%29%43%25%40%30%30%44%25%32%26%42%28%5%6%12%18%18%7%17%30%19%14%5%5%9%11%5%7%8%6%7%22%22%33%30%30%32%9%9
60、%圖17:行業營收:結果喜憂參半貴公司 2023 年在中國大陸的總營收與 2022 年相比有何變化?1)信息和通信技術1821%18%11%13%15%16%14%11%8%9%10%13%8%15%15%16%23%16%14%20%14%20%17%16%16%15%14%13%16%16%63%58%74%73%64%70%66%71%77%75%75%73%79%69%69%2015201620172019202020212022202320182009N=230N=390N=2622010N=452N=199N=506N=563N=532N=585N=626N=224N=620N=5
61、692024201120122013N=529N=585盈余收支平衡虧損圖18:凈利潤與 2022 年持平請說明貴公司 2023 年在中國大陸的息稅前利潤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及以上受訪企業15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近三分之二法律行業的受訪企業表示,其在華業務息稅前利潤率低于全球業務平均值。這一結果與這些企業營收方面的調查結果相符。與 2022 年相比,有更多法律行業受訪企業表示 2023 年營收不增反減(見圖 17)。對于提供在中國香港或美國首次公開募股相關服務的律師事務所來說,情況尤其如此,由于中國企業在這些市場的首次公開募股數量相對較少,也影響了這些律所的在華利潤。23 信息和通信
62、技術行業的受訪企業表示,2023 年在華業務的息稅前利潤率最多與全球業務平均水平持平;然而,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表示,在華息稅前利潤率要低于全球業務平均水平。會員企業認為,這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本地競爭加劇、勞動力和研發成本上升,以及 2023 年經濟增長速度低于預期。232023 年有 24 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交易所上市,首次公開募股募資總額為 6.56 億美元。這相較 2022 年募資總額 4.68 億美元的 14 項首次公開募股有所增長,但仍遠低于 2021 年 34 項中國首次公開募股總計募資 126 億美元的水平。在美國主要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企業,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202
63、4 年 1 月 8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Yu,Yifan,中國對在美首次公開募股的熱情尚未有復蘇跡象,日經亞洲,2023 年 10 月 12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 1934%30%29%34%33%36%35%28%22%25%28%20%24%36%34%29%37%29%34%38%36%42%41%42%36%34%28%34%33%37%37%33%42%33%30%28%24%31%35%39%38%51%42%31%3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
64、019N=262N=224N=450N=453N=199N=506N=563N=532N=411N=389N=436N=451N=43320242021202220232020N=388N=464高于企業全球平均值與企業全球平均值低于企業全球平均值圖19:僅有十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報告稱其在華息稅前利潤率高于全球其他市場貴公司 2023 年在中國大陸的息稅前利潤較全球業務的平均息稅前利潤而言表現如何?1)16中國歐盟商會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以上受訪企業2024 年總數2024 年指定行業N=388N=276機械汽車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零售醫療器械食品和飲料制藥法律運輸、
65、物流和配送土木工程和建筑N=46N=36N=38N=27N=26N=12N=16N=14N=10N=14N=11N=16N=10高于企業全球平均值與企業全球平均值相同低于企業全球平均值30%28%34%41%31%42%56%21%30%43%64%6%50%39%25%29%37%42%33%44%36%70%14%18%50%30%30%47%37%22%27%25%43%43%18%44%20%34%34%37%35%30%30%圖 20:各行業在華利潤占全球利潤比重有所不同貴公司 2023 年在中國大陸的息稅前利潤率較全球平均息稅前利潤率而言表現如何?1)信息和通信技術17合作伙伴 中
66、國歐盟商會負向循環正在成形歐洲企業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加劇55%的受訪企業將中國經濟放緩列為三大商業挑戰之一(同比上升 19 個百分點)對營商環境的看法降至歷史最低水平,2023 年大部分監管障礙仍未解決68%的受訪企業認為在華營商更為困難58%的受訪企業反映因市場準入/監管阻礙而錯失業務機會。公司調整預期后采取的相應策略,或將加劇中國的經濟困境 52%的受訪企業計劃削減成本 26%的受訪者計劃通過裁員來減少成本企業開始減少業務擴展計劃:2024年,42%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考慮擴展在華業務處于歷史最低水平CMYCMMYCYCMYKBCS2024_graphic_CN.pdf 1 2024/5/13
67、 10:4818中國歐盟商會對未來前景的樂觀情緒消退對在華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受訪企業比例大幅下降(同比下降 23 個百分點)44%的受訪企業對在華盈利能力持懷疑態度13%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或決定轉移當前在華投資公司調整預期后采取的相應策略,或將加劇中國的經濟困境 52%的受訪企業計劃削減成本 26%的受訪者計劃通過裁員來減少成本企業開始減少業務擴展計劃:2024年,42%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考慮擴展在華業務處于歷史最低水平CMYCMMYCYCMYKBCS2024_graphic_CN.pdf 1 2024/5/13 10:4819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3.企業調整預期:負向循環正在成形在經歷了
68、充滿挑戰的 2022 年之后,許多歐洲企業非但沒有迎來預期的反彈,反而在 2023 年陷入困境。由于一系列長期存在的監管障礙仍未得到解決,24 企業對中國監管環境得到改善的前景并不看好。企業在今年對商業展望的悲觀值為歷年最高,對增長和盈利能力的預期雙雙下調,對競爭的擔憂加劇。歐洲企業正在調整對中國市場的預期,并且為應對預期的經濟放緩而采取相關策略,這些都有可能使中國經濟陷入負向循環,從而加劇經濟困境。3.1 報告稱在華經商難度升級的受訪企業人數創歷史新高 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68%,同比上升 4 個百分點)表示,2023 年在華營商難度增大,該比例為歷年最高。25 相反地,僅有 6%的受訪
69、企業表示,2023 年營商難度相較上一年降低,該比例為 2016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土木工程和建筑行業的會員企業認為,當前的營商環境已進一步向中國本土企業傾斜,尤其在中國樓市低迷期內建筑項目減少,導致競爭加劇,此問題更為凸顯。該行業由國有企業主導,外國設計師由于缺乏政府支持而處于劣勢,對于其中部分企業來說,這甚至導致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生存岌岌可危。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出現產能過剩的企業中,來自建筑行業的企業比例最高(見圖 12),其營收減少的比例也高居第二(見圖 17)。醫療器械行業五分之四的受訪企業表示,過去一年間營商難度增加。根據該行業會員企業所述,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注冊流程漫長,導致部分
70、產品或許難以在中國上市。26會員企業的另一個擔憂是政府集中帶量采購招標活動的頻繁,給投標企業造成了壓力,導致企業必須在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同時縮減成本。此外,一些省市的實際采購量沒有達到合同約定的數量。另有一些情況,醫院在商定最低價之后要求額外折扣、或拖延付款。24歐盟商會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包含了創紀錄的 1,058 條建議,其中許多建議已在列多年,這些建議介紹了如何處理在華運營的歐洲企業所遇到的特定問題。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6 日,25此問題于 2014 年加入商業
71、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26大多數進口醫療器械在中國注冊前都需要在原產國獲得上市批準,這使得進入中國市場至少延遲了一年。此外,在對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醫療器械產品進行升級時,企業還需要申請注冊變更。與大多數其他經濟體的要求不一致,國家藥監局沒有獨立的、簡化的注冊變更通道。事實上,此項手續所需的文件和時間幾乎與新注冊無異。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第 241242 頁,2151%56%49%48%53%49%47%60%64%68%41%38%45%44%40%42%43%
72、30%29%26%8%6%6%8%7%9%10%10%8%6%20192020202220232021N=541N=5062015N=532N=585N=626N=585N=620N=5702024N=529201620172018N=570經商已變得更容易基本相同經商已變得更困難圖 21: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反映在華營商難度增加貴公司所處行業的商業環境在過去一年有何變化?20中國歐盟商會3.2 監管障礙仍未得到解決法規和條例缺乏明確性連續第八年被列為會員面臨的最大監管障礙,近半數的受訪企業(46%,同比提增加 1 個百分點)將其列為三大問題之一。法律行業的會員企業表示,合規已經愈加成為他們
73、所面臨的問題。根據要求,外國律師事務所必須有兩名外籍代表,而在歐中雙邊跨境投資和各種項目均出現減少的情況下,律所很難繼續滿足這一要求。那些主要提供在中國香港和美國首次公開募股相關服務的在華企業也遭遇了新業務量和營收的下降。隨著市場上的項目減少,競爭也就愈加激烈。此外,外國律師事務所還必須進行調整,來同時遵守歐盟和中國關于跨境數據流動的規定,從而在兩個不同的監管框架下處理客戶的個人數據。汽車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零售信息和通信技術 醫療器械食品和飲料制藥法律運輸、物流和配送教育土木工程和建筑公用事業化妝品海事制造機械N=45N=41N=38N=37N=22N=21N=20N=2
74、0N=19N=19N=18N=16N=13N=11N=11N=10N=53經商已變得更容易基本相同經商已變得更困難2024 年總數 2024 年指定行業N=529N=41474%76%73%58%68%64%76%80%65%68%79%56%56%92%64%64%50%15%18%27%37%32%27%14%10%30%26%21%33%31%27%27%50%11%7%5%9%10%10%5%5%11%13%8%9%9%68%69%26%24%6%6%圖 22:營商難度全面升級貴公司所處行業的商業環境在過去一年有何變化?1)N=529法規和條例不明確難以預料的立法環境市場準入阻礙和投資
75、限制規則和條例執行隨意行政管理問題(例如稅務相關事務、企業融資)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和數據相關法律和條例產品許可要求/注冊流程在政府采購方面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區別對待海關手續不確定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獲得融資方面的限制技術轉讓要求其他獲得法律補救(如法庭)的阻礙46%35%27%26%25%24%24%21%20%17%9%9%9%5%4%#1#2#3 2023-2024 百分點1%-5%-1%1%0%2%-4%0%-3%0%3%-1%0%1%0%16%14%12%8%7%8%6%8%7%3%2%4%2%2%16%10%7%9%9%9%8%7%7%6%3%3%3%14%11%8%8%10%7%10%6
76、%6%8%4%2%3%3%2%1%圖 23:法規的不明確和不可預測是監管環境存在的首要問題貴公司在中國大陸經商時遇到的前三項重大監管障礙是什么?1)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以上受訪企業1)數字表示將各個問題視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大監管障礙的受訪企業比例;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21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有些挑戰所帶來的影響是普遍共存的,例如長期存在的模糊的法規和條例,以及市場準入限制等,但其他挑戰則因行業而異。例如,對于機械、汽車或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的企業來說,許可要求/注冊流程算不上困難,而對于醫療器械和化妝品行業的企業來說,此類流程則是一項嚴重問題。醫療器械行業的會員企業表示,在這方面
77、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不同行業都有獨特的許可要求,導致跨職能工作更為復雜。此外,獲取許可證和完成注冊的流程也頗為耗時。例如,新產品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或現有產品變更所需的時間通常比預計時間更長,導致產品上市延期,從而阻礙運營且大大增加了成本。雖然網絡和數據相關法律和條例可能不是每個行業都面臨的突出問題,但仍然位列公用事業、汽車和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的前五大監管障礙,并且是金融服務行業面臨的首要挑戰。金融服務行業的會員企業反映,由于工作中涉及大量數據,因此受到相關法規的影響尤為嚴重。與此同時,由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尚未對金融行業“重要數據”作出明確定義,企業難以確定哪些數據必須通過安全評估,以及對
78、該行業的安全評估要求有多嚴格。會員企業還擔憂,不同監管機構發布的數據目錄之間存在潛在沖突。在本報告撰寫之時,一些數據清單草案雖尚未正式公布,但已通過保密方式與一些業內人士分享,對此會員企業表示,不同監管之間的數據清單的確存在差異。由于金融服務領域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的規模往往相對較小,法規不明確會給企業帶來重大的行政管理負擔,甚至可能威脅到企業運營。N=529汽車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醫療器械零售機械N=53N=45N=41N=38N=37N=22N=21N=20法規和條例不明確產品許可要求/注冊流程規則和條例執行隨意難以預料的立法環境市場準入阻礙和投資限制網絡和數據相關法律和條
79、例管理問題(例如稅務相關事務、企業融資)知識產權保護海關手續不確定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在政府采購方面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區別對待111251165373547324314624312271673105138810117268991361113139815815109139128131317821110獲得融資方面的限制12121081310715技術轉讓要求獲得法律補救(如法庭)的阻礙1011131491415151415109121111143563456554485811239圖 24:首要監管問題因行業而異(第一部分)貴公司在中國大陸經商時遇到的前三項重大監管障礙是什么?1)2)3)信息和通信
80、技術22中國歐盟商會3.3 數據合規是眾多企業的關切在所有行業中,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55%)表示,中國數據法規中關鍵術語的定義(例如“重要數據”)不明確,導致企業面臨困難。半數受訪企業認為,有太多跨境數據傳輸場景可能會觸發監管安全評估。自商業信心調查 2024開展以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最終版,有望緩解企業跨境數據傳輸相關的行政負擔。27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本文撰寫之時,關鍵術語的定義仍尚未明確。27歐盟商會已就規范草案提交意見和建議,并欣慰地看到商會會員企業的部分建議被納入考量、并體現在了終稿中。這些建議包括將簽署標準合同或申請認證的觸發門檻從 1 萬
81、人提高到 10 萬 人,以及擴大豁免相關管理要求的適用場景范圍。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24 年 3 月 22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1)表中的數字是每個問題在各行業的排名。每個問題的重要性按加權總分排序;2)并未列出所有挑戰;3)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及以上受訪企業1)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2)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N=529法規和條例不明確產品許可要求/注冊流程規則和條例執行隨意難以預料的立法環境市場準入阻礙和投資限制網絡和數據相關法律和條例管理問題(例如稅務相關事務、企業融資)知識產權保護
82、海關手續不確定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在政府采購方面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區別對待獲得融資方面的限制技術轉讓要求獲得法律補救(如法庭)的阻礙制藥法律運輸、物流和配送教育土木工程和建筑公用事業食品和飲料N=20N=19N=19N=18N=16N=13N=1111111012417312686999861210791014151112291331021231978121297761310121479815121013化妝品N=112169631010101013131015海事制造N=101610310681328134551447102356121222455833310121335793558104410
83、3310圖 25:首要監管問題因行業而異(第二部分)貴公司在中國大陸經商時遇到的前三項重大監管障礙是什么?1)2)3)N=27855%重要定義(例如:“重要數據”)有待闡明50%有太多跨境數據傳輸場景可能觸發監管安全評估32%不同的政府部門有重疊/相互沖突的要求28%難以計算出口的數據量28%觸發門檻低,限制了低風險情境下的跨境數據傳輸選擇。25%寬限期太短6%其他152138907978701855%50%32%28%28%25%6%圖 26:缺乏重要定義和容易觸發的安全評估被視為主要挑戰貴公司在中國已生效且具有約束力的數據條例方面面臨哪種合規困難?1)2)23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近四分之
84、一的受訪企業(23%)已經或正在考慮將數據、信息技術系統和/或業務本地化,以適應中國的數據條例規定;近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合規成本因此增加。3.4 因市場準入和監管阻礙而損失業務的情況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2023 年,超過半數受訪企業(58%,同比下降 4 個百分點)因市場準入或監管障礙而錯失了在華業務機會。與 2022 年相比,該比例略有下降(主要與疫情相關限制解除有關),但仍然處于歷史第二高水平。28 28 此問題于 2015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1)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N=528它們改進了我們現有的數據安
85、全管理機制尚無重大影響我們推遲了與產品相關的決策(例如,將創新產品和服務引入中國或推出新產品功能的決策)我們正在考慮將投資轉向其他市場我們已經將投資轉向其他市場我們推遲了投資決策合規成本增加5129621101121102其他我們已經完成或正在考慮將數據、信息技術系統和/或業務本地化512456%23%19%10%4%4%2%2%1%圖 27:數據條例推動本地化已生效且具有約束力的數據本地化和跨境數據傳輸規則對貴公司的業務和運營決策有何影響?1)57%55%54%57%56%55%58%38%42%43%45%46%43%44%45%42%62%58%201720242023202220212
86、02020192018N=506N=562N=532N=585N=626N=585N=618N=447N=3962016是否57%55%54%57%56%55%58%38%42%43%45%46%43%44%45%42%62%58%圖 28:超過半數受訪企業因市場準入和監管障礙而錯失商機貴公司是否因為市場準入限制或監管阻礙而錯失過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機會?1)24中國歐盟商會制藥行業受訪企業反映錯失業務機會的比例最高(93%)。會員企業歸結出三個主要成因。第一,跨國藥企的藥品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方面存在困難,29 導致某些外國制造商將部分產品線徹底移出了中國市場。第二,即便成功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
87、錄的藥品也無法及時實現醫院列名,30 該問題影響重大,因為面向醫院的藥物銷售在中國醫藥市場占有很大比例。31 同時,中國疫苗市場準入也存在限制。32 醫療器械行業的跨國公司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在政府采購規則指導醫院購買國產設備的情況下,進口醫療器械缺乏市場準入。33 醫院只有在出具正當理由 比如缺乏國產替代申請豁免時才能選用進口醫療器械。然而,會員企業表示,醫療器械的銷售端也遭遇阻礙,這一點在二三線城市尤為突出。因市場準入或監管障礙而錯失業務機會的受訪企業中,五分之一的企業遭受的營收損失超過了年度營收的四分之一;損失年度營收一半以上的受訪企業比例達到了歷史最高點(9%,同比提上升 4 個百分點
88、)。3429 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機制并不認可創新藥品的價值,尤其是那些無法用傳統成本效益模型或增量成本效益比充分衡量的藥品,如罕見?。òê币娔[瘤)或精神疾病藥品。因此高價值藥品很難在不降價的情況下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第 277 頁,302021 年 5 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和國家衛健委 聯合發布了旨在加速實現醫院和藥房進藥的指南。然而,由于大多數醫院不會定期舉辦藥品委員會會議,最新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無法及時進入醫院。同上;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建立
89、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國家醫療保障局,2021 年 5 月 1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312023 年上半年,銷往公立醫院的藥物銷量占到中國三個醫藥市場終端總銷量的 62.8%。Wang,Grace,2023 年上半年中國零售藥房銷量迅速提升,BaiPharm,2024 年 1 月 10 日,2024 年 3 月 28 日,32例如,國家免疫規劃僅采購國產疫苗產品,將安全、價格實惠的急需進口疫苗排除在采購外。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7 日,第
90、279 頁 33中國財政部指出,公立醫院在其經常預算范圍內進行采購,無論預算來源如何,都必須適用政府采購規則,這意味著,公立醫院必須優先購買中國制造的醫療器械。財政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 8584 號建議的答復,財政部,2021 年 8 月 10 日發布,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34此問題于 2015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機械汽車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零售醫療器械食品和飲料制藥法律運輸、物流和配送土木工程和建筑N=43N=34N=33N=33N=29N=15N=16N=11N=13N=14N=17N=17N=10是否2024
91、年總數 2024 年指定行業N=396N=28549%65%58%30%31%47%31%9%54%7%18%35%50%51%35%42%70%69%53%69%91%46%93%82%65%50%42%41%58%59%圖 29:市場準入和監管障礙的普遍程度因行業而異貴公司是否因為市場準入限制或監管阻礙而錯失過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機會?1)信息和通信技術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及以上受訪企業25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3.5 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執行仍為企業關切絕大部分受訪企業(84%,同比上升 4 個百分點)對中國的成文法律和條例表示肯定,認為其合格甚至出色,但近半數受訪企業(46%,同比上
92、升 1 個百分點)認為這些法律法規的執行差強人意。3046%49%49%45%50%50%47%47%43%41%42%35%39%36%36%37%38%37%10%8%12%12%8%11%9%11%6%8%5%6%4%5%9%20202019201820174%20162%2024202320222021N=172N=213N=1824%N=222N=215N=209N=196N=150N=197我們錯失的業務機會相當于0-10%的年度營收我們錯失的業務機會相當于11-25%的年度營收我們錯失的業務機會相當于26-50%的年度營收我們錯失的業務機會相當于50%以上的年度營收圖 30:反映
93、錯失機會等同于其一半以上年度營收的受訪企業數量達到歷史新高貴公司是否因為市場準入限制或監管阻礙而錯失過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機會?1)成文法律和條例法律和條例的執行情況38%35%26%24%30%29%29%23%20%21%17%20%16%56%58%68%67%63%61%63%67%69%65%69%71%73%6%7%6%10%7%10%7%9%10%14%14%9%11%20162017201820202021202220232019N=484 N=457 N=4512012N=428 N=459 N=448 N=449 N=523 N=459N=430N=41920242013201
94、42015N=391N=474出色充分不足81%84%79%70%71%65%60%55%51%50%46%45%46%17%15%19%26%27%31%35%40%44%40%46%51%47%4%5%5%5%10%8%5%7%1%20132%2014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N=4812023N=455 N=434 N=423 N=457 N=450 N=445 N=626N=459N=465 N=41120242%2%2012N=388N=448圖 31:近半數受訪企業認為知識產權法律和條例未得到充分執行貴公司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和執行體系
95、的有效性如何?1)貴公司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和執行體系的有效性如何?1)1)不包括回答“否”或“不知道”的受訪企業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26中國歐盟商會16%的受訪企業表示遭遇知識產權侵權,同比上升了4 個百分點,是自 2017 年來的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未遭遇知識產權侵權的受訪企業占比(60%)較上一年下降了 6 個百分點,處于六年來最低水平。在反映遭遇侵權的企業中,超過四分之一(26%)的侵權行為發生在過去一年間。24%的受訪企業將知識產權保護列入了前三大監管挑戰(見圖 23),餐飲、土木工程和建筑行業的受訪企業將該問題列為了首要監管挑戰(見圖 25)。3.6 樂觀情緒
96、消退與悲觀展望預期監管障礙降低的受訪企業比例跌至歷史最低水平(16%,同比下降 1 個百分點)。近半數受訪企業(47%)預測未來五年內監管障礙會增加,而 37%的受訪企業預期未來五年內情況會保持不變。N=212 1)40%67%65%63%61%66%60%42%25%24%23%26%22%24%18%8%11%14%14%12%16%N=336N=585N=626N=585N=615N=570N=529202220212020201920242023201826%21%25%11%17%1年前1-2年前2-5年前5-10年前10+年前很少否經常圖 32:知識產權侵權略有增加 貴公司是否在中
97、國遭受過知識產權侵權?侵權發生在多久之前?1)336%5%18%25%23%20%16%14%14%27%25%28%30%28%33%37%36%31%30%34%36%38%36%18%16%14%12%18%12%11%20222021202020192%20183%20242%20233%N=4562%N=615N=540N=551N=500N=435N=528將大幅增長將稍微增長將保持不變將稍微下降將大幅下降圖 33:近半數受訪企業預計會出現更多監管障礙您預計貴公司未來五年在中國大陸面臨的監管阻礙數量會如何變化?1)1)該問題僅針對在:“您是否在中國遭遇過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中回答“
98、經?!被颉安怀!钡氖茉L企業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27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對未來兩年在華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受訪企業比例(32%)較上一年大幅下降了 23 個百分點,不足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仍持樂觀態度,處于歷史最低水平。35 相反,對未來兩年在華發展潛力抱有疑慮態度的受訪企業比例創歷史新高(26%,同比上升 17 個百分點)。五分之三的受訪企業預計競爭壓力將加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有信心在競爭中獲勝的受訪企業首次降至 10%以下。42%的受訪企業過去五年間遭遇被中國本土企業搶占市場份額(見圖 15),因而對競爭加劇產生擔憂。對在華盈利能力抱有顧慮的受訪企業比例創下了歷史新高(44%
99、,同比上升 18 個百分點),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8%,同比下降 3 個百分點)對于所在行業未來兩年的生產力保持樂觀態度。35此問題于 2011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增長競爭壓力6%5%8%15%11%7%15%17%6%9%9%26%19%22%27%34%40%33%30%41%36%25%30%36%42%78%72%68%58%45%56%62%45%48%68%61%55%32%201620172018202020212022202320193%N=5432012N=550 N=539 N=498 N=557 N=519 N=584 N=626N=60
100、0N=620 N=5702024N=517201320142015N=58534%39%39%40%44%44%44%43%45%43%41%46%61%48%45%47%44%42%40%41%45%41%44%44%42%31%17%16%14%16%14%16%14%12%14%13%15%12%9%20182020202120222023201920122013N=528 N=589 N=5472014N=494 N=552 N=516 N=584 N=626 N=585N=533N=5702024N=513201520162017N=620樂觀中立悲觀圖 34:商業展望愈加悲觀(第一
101、部分)貴公司會如何形容未來兩年所處行業在中國的商業展望?1)盈利能力生產力16%19%17%23%32%29%24%27%31%20%25%26%44%48%51%52%49%49%47%52%51%48%51%48%51%41%36%30%32%28%19%23%23%22%21%29%27%23%15%20182020202120222023201920122013N=525 N=597 N=5412014N=497 N=556 N=521 N=584 N=626 N=585N=535N=5702024N=512201520162017N=620樂觀中立悲觀6%6%6%10%15%16%1
102、4%12%9%8%11%11%16%54%55%54%53%57%52%54%59%59%58%52%58%56%40%39%40%37%28%32%31%30%31%34%37%31%28%20182020202120222023201920122013N=483 N=569 N=5182014N=475 N=533 N=496 N=584 N=626 N=585N=501N=5702024N=491201520162017N=620圖 35:商業展望愈加悲觀(第二部分)貴公司會如何形容未來兩年所處行業在中國的商業展望?1)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28中國歐盟商會3.7 企業為應對
103、經濟增長放緩而采取的策略或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計劃在 2024 年削減成本的受訪企業比例(52%)較去年激增了 11 個百分點,達到歷史最高水平。36 不到一半的訪企業(48%)表示沒有此類計劃。實現成本縮減的最普遍措施是裁員(26%,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其次是削減營銷預算(21%,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和縮小辦公室面積(14%,同比上升 1 個百分點)。歐洲企業減少員工數量,可能會加劇中國就業市場與日俱增的壓力。37 和 38 36 此問題于 2013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372023 年,中國城市失業率調查結果達到 5.2%,較 2022 年下降 0.4%。
104、盡管情況有所改善,但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仍公開指出中國就業市場面臨著不利因素,并且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來穩定就業。企業尤為對 1624 歲城市年輕人的失業數據表示擔憂,自 2023 年 6 月此比例達到創歷史新高的 21.3%后,國家統計局就暫停了該數據的每月發布。該數據于 12 月重新開始公布,并采用了另外一種計算模式,現已不再將學生計算在內,12 月公布的比例為 14.9%。2023 年中國新增 1,244 萬城市崗位,表明今年還需開展更多工作,路透社,2024 年 1 月 24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38中國官方的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顯示,2023 年除
105、2 月就業率分指數顯示出略微提升之外,其余每個月企業都在縮減員工人數。2023 年 12 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2024 年 1 月 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3676%61%59%62%54%57%53%62%70%59%48%24%39%41%38%46%43%47%38%30%41%52%2014201520162017201820202021N=552N=198N=505N=5622022N=585N=626N=585N=620N=531202420232019N=529N=570是否圖 36:超過半數受訪企業計劃削減成本貴公司是否計劃在 20
106、24 年削減在華成本?20232024裁員采用零基預算設置共享服務中心外包支持職能生產線自動化將業務運營/職能移出中國減少營銷成本降低辦公室規模其他N=473N=5934%4%13%14%19%21%4%3%13%10%10%9%8%7%7%6%24%26%圖 37: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計劃通過裁員來減少成本貴公司計劃如何削減成本?1)2)3)1)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2)該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計劃在 2024 年削減在華成本?”問題中回答“是”的受訪企業;3)“N”是指回答總數29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4.企業愈加需要應對經濟安全相關的政治因素隨著歐盟、美國和中國
107、都在推進各自的風險管理和經濟安全強化框架,39 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于相互沖突的法律制度和更加政治化的消費者需求。盡管企業仍在探索通過供應鏈多元化和孤島化來構建更能抵御外部沖擊的運營方式,但許多會員企業仍然很難找到某些零部件或設備的替代來源,從而導致生產時間線不明確和成本增加等問題。4.1 商業政治化仍在持續與上一年中國“清零”政策給業務運營帶來嚴重挑戰時相比,受訪企業對商業政治化的整體看法在今年略有改善。然而,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55%,同比下降 4 個百分點)表示,2023 年中國的商業環境變得更加政治化,僅有 6%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表示政治化程度有所
108、下降。4.2 企業困于相互沖突的法律制度之間歐盟和中國近期已經或即將通過的相關立法中,都對企業合規提出了要求,導致企業面臨著被夾在相互沖突的法律制度之間的風險。歐盟最近出臺了法律,以確保在其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經營的企業遵守人權和環境標準。40 和 41 美國也已經制定了相關法律,要求進口商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進入美國的貨物不是通過強迫勞動生產的。42 目前尚39欲了解關于三種不同方法的詳細分析,請參閱歐盟商會的報告:關于風險策略的思考:定位經濟安全中的政治因素,中國歐盟商會和 China Macro Group,2024 年 3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4 月 1 日,40歐盟企業
109、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于 2023 年 1 月 5 日生效,要求廣泛范圍內的企業“披露關于其視為來自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風險和機遇的信息,以及關于其活動對人和環境影響的信息?!逼髽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歐盟委員會,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41 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由歐盟委員會于 2022 年 2 月 23 日擬定。該指令要求某些歐盟企業建立盡職調查程序,以確保其整個運營(包括子公司和上下游供應商)符合歐盟的人權和環境標準。42美國維吾爾族強迫勞動預防法于 2022 年 6 月 21 日生效。實施情況,美國國務院,2022 年 6 月 2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110、 日,20222023N=620N=5702024N=529政治化程度大幅上升政治化程度略有上升無變化政治化程度略有降低政治化程度大幅降低3%2%5%45%35%41%37%38%36%13%21%19%2%1%2%圖 38:大多數受訪企業反映過去 12 個月間政治化程度有所上升過去一年間,中國商業環境的政治化程度是否有所上升?30中國歐盟商會不清楚企業如何能夠遵守這些要求,因為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獨立的第三方審計很難按要求證明企業在其供應鏈的任何環節不存在強迫勞動,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完全不可能展開調查。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對此表示擔憂,比上一年增加了 4 個百分點。另有 40%的受訪企業不確定是
111、否會受到影響,這更加表明了新出臺和即將出臺的法規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于 2023 年初生效,但實際影響要到 2024 財年才開始顯現。屆時,相關企業需要準備可持續發展報告,其中包括關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和行動、社會責任和員工待遇,以及尊重人權等信息,并在 2025 年進行提交。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 適用于所有大型歐盟企業和上市公司(包括中小型企業),以及在歐盟年凈營業額達到 1.5 億歐元和擁有至少一處位于歐盟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非歐盟企業。43 多達 46%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表示,該指令將會影響在華業務;10%的受訪企業預計影響巨
112、大。但仍有 15%的受訪企業對此尚不知情,鑒于此項法規涉及范圍頗為廣泛,這一現象令人擔憂。43 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歐盟委員會,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20232024N=407N=387是否不知道38%40%45%40%16%20%圖 39: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對缺乏開展獨立第三方審計的能力感到擔憂考慮到新出臺和即將出臺的法規要求,貴公司是否對缺乏在中國開展獨立第三方審計的能力感到擔憂?1)20232024N=418N=404是,會產生重大影響是,會產生一些影響預計不會產生影響我們不知道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17%15%38%39%33%36%11%10%圖 40:近半數
113、受訪企業預計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將影響在華業務貴公司預計歐盟推行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是否會影響在華業務?1)1)不包括選擇“不適用”的受訪企業1)不包括回答“不適用”的受訪企業31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根據歐洲議會于 2024 年 4 月 24 日批準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及最新措辭,該指令將適用于員工超過 1,000 人、全球年凈營業額超過 4.5 億歐元的歐盟企業,要求這些企業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包括上游和下游)建立盡職調查流程。超過 40%的受訪企業預計會受到該法規影響,8%的受訪企業預計會受到重大影響。然而,目前尚有 16%的受訪企業還不了解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鑒
114、于該立法的重要性,這一現象令人擔憂。44 美國新出臺和即將出臺的先進計算技術和半導體制造技術出口管制政策也必然會對眾多歐洲在華企業產生影響。45 近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3%,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預計此類政策會對業務造成影響,而十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尚不清楚是否會受到影響,再次證明了條例的實施尚存諸多不確定性。44 商業信心調查 2024在該指令的適用門檻抬高之前開展調查。此前草案中的門檻是適用于超過 250 名員工和全球凈營業額超過 4,000 萬歐元的歐盟公司,以及企業營業額超過 1.5億歐元、其中在歐盟產生營業額至少 4,000 萬歐元的非歐盟企業。45美國商務部于 2022 年 10
115、月 7 日發布了新的規則,禁止美國企業對華出口用于生產先進計算芯片和超級計算機的技術、軟件和設備。在此等規則中,美國還禁止在未獲得美國政府許可的情況下為某些在華芯片企業提供支持。美國商務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先進計算和半導體制造的出口管制新規,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2022 年 10 月 7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N=394是,會產生重大影響是,會產生一些影響預計不會產生影響我們不知道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8%36%40%16%圖 41:44%的受訪企業預計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將影響在華業務貴公司預計歐盟推行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是否會影響在華
116、業務?1)20232024N=570N=528是否不知道31%32%48%45%21%23%圖 42:近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預計將受到美國出口管控政策的影響貴公司的業務是否曾經或預計將會受到新出臺和即將出臺的美國出口管控政策/條例的影響?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32中國歐盟商會4.3 政治化消費者需求日益政治化產生挑戰受訪企業中,反映因消費者需求日益政治化而面臨挑戰的比例上升至 29%(同比上升 3 個百分點)。部分企業收到了來自中國和西方客戶的相互矛盾的要求:迫于壓力,超過三分之一(37%)的受訪企業必須為中國市場生產不含美國制造零部件的商品;而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則必須為歐洲和其他市
117、場生產不含中國制造零部件的商品。4.4 對多元化的需求加劇,但多元化并非一蹴而就歐盟正在對其風險管理戰略進行微調,各成員國也在推進各自的供應鏈立法,以增強市場面對潛在沖擊和“黑天鵝”事件的應變能力,46 并加強人權和環境保護。這些舉措導致歐洲在華企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壓力,需要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約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76%)已在過去兩年中審查了供應鏈。正在采取行動的受訪企業中,有 18%進一步強化了在中國的在岸外包供應鏈,另外 3%則實行了全面的在岸外包,以保證中國業務免遭外部干擾的風險。另有 12%的受訪企業在保留現有的中國供應鏈基礎上,正在建立中國以外的備選采購途徑,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僅
118、有 1%的受訪企業將當前在中國的供應鏈全部替換成了其他市場的供應鏈。此類多元化工作的主要受益者包括歐洲(45%)、印度(36%)和東盟地區(36%)(見圖 45)。46德國的供應鏈盡職調查法于 2023 年 1 月 1 日生效,要求企業第一步首先評估其供應鏈中的風險,然后根據評估結果采取措施,來避免人權侵犯問題或環境破壞。該法規還規定了定期報告供應鏈管理情況的義務。2023 年期間,該法規僅適用于德國境內至少擁有 3,000 名員工的企業,但自 2024 年開始,其覆蓋范圍擴展到了至少擁有 1,000 名員工的企業。供應鏈法 供應鏈盡職調查法,聯邦勞工和社會事務部,查閱日期 2024 年 3
119、月 28 日,N=99N=390客戶要求在中國的某些地區(例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維持運營要求為中國市場生產不含美國產零部件的商品要求為歐洲市場/世界其他地區(例如美國)生產不含中國產零部件的商品客戶要求停止在在中國的某些地區(例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的運營聲譽管理相關挑戰(例如:由于公司發言人發表被視為親近或反對中國的言論)其他6372620292520232024N=410N=390是否-41%2023-2024 百分點17%12%4%17%4%37%26%20%29%25%74%71%26%29%圖 43:反映消費者需求愈加政治化的受訪企業比例小幅上漲貴公司是否遭
120、遇過客戶需求政治化程度加深所帶來的挑戰?1)貴公司遇到了哪種挑戰?1)2)3)6%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2)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3)該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遭遇過客戶需求政治化程度加深所帶來的挑戰?”問題中回答“是”的受訪企業33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2)“不適用”是指新選項或與前一年不同的選項1)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2)不包括東南亞國家聯盟、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臺灣N=342否是,但我們沒有正在計劃任何重大變更是,我們正在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岸外包供應鏈是,我們正在在中國境外構建替代的供應鏈,但
121、中國境內的現有供應鏈將保留是,但我們并未正在計劃任何變更(例如: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是,但我們尚未做任何決策是,我們正在全面建立中國在岸外包供應鏈是,我們正在完全將中國境內的現有供應鏈轉移到其他市場1%2023-2024 百分點-12%N/A1)N/A1)-1%N/A1)N/A1)-2%24%23%18%12%11%10%3%1%圖 44: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已在過去兩年間審查了自身的供應鏈貴公司的在華子公司是否已在過去兩年中審查了自身的供應鏈策略?1)2)N=441%2023-2024 百分點5%7%-1%2%2%7%0%歐洲印度東南亞國家聯盟亞太其他地區2)北美南美日本中國臺灣中東非洲韓國其
122、他2016161298322211%5%-2%5%0%45%36%36%27%20%18%7%5%5%5%2%圖 45:歐洲、印度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是供應鏈多元化的主要受益方貴公司將全部或部分供應鏈轉移到了何處?1)2)大多數正在探索供應鏈多元化的企業都面臨著尋找可行替代品的困難。47 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30%,同比上升 5 個百分點)不會向中國進口在供應中斷時無法輕易替代的零部件或設備,略高于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1%,同比下降 11 個百分點)進口的關鍵零部件沒有替代來源。47參與歐盟商會關于風險管理和經濟安全主題報告采訪調查的會員表示,這正是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到運營工廠所需
123、的先進技術或制造設備時,會員企業通常會從自己的母國市場進口這些技術和設備。關于風險策略的思考:定位經濟安全中的政治因素中國歐盟商會和 China Macro Group,2024 年 3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34中國歐盟商會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5%,同比上升 11 個百分點)能夠找到替代品,但替代品存在兼容性問題;另外 13%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則表示替代品成本更高;同時 11%的受訪企業(同比下降 16 個百分點)表示替代產品質量更差。1)不包括回答“否,我們不是生產企業”的受訪企業N=321否,我們沒有此類零部件或設備是,沒有可行的替代
124、品是,但存在質量更低的替代品是,但存在有兼容性問題的替代品是,存在成本更高的替代品96693480425%2023-2024 百分點-16%2%-11%11%30%21%25%11%13%圖 46:大多數受訪企業進口的關鍵零部件無法輕易替代貴公司是否從海外進口無法找到與之相當的替代品的設備或零部件,或者要找到這些設備或零部件的替代選項就需要接受更低的品質、更高的成本或存在兼容性問題?1)35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5.取得進展需要時間和精力,并可能無法完全達到預期商業信心調查 2024顯示,多個行業的近期政策發展有助于放寬外資企業準入限制,因此企業關于市場開放的看法有顯著改善。但是,哪怕在獲得更
125、寬松的市場準入情況下,歐洲企業增加在華投資的可能性仍然顯著下降。這表明,中國要想恢復投資者信心、扭轉企業將投資分散到其他國家/地區的趨勢(見圖 5 和圖 6),亟需在市場開放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歐洲企業仍有機會擴展在華業務,卻愈加難以說服總部,這也體現了市場開放的必要性。會員表示,其中國業務所雇傭的歐洲員工數量減少是導致總部與中國業務脫鉤趨勢的關鍵因素,進而造成相互理解和信任度的降低。48 盡管新冠疫情相關的限制已經解除,但歐洲企業的中國業務仍然面臨著吸引和保留國際人才方面的挑戰。因此,歐洲企業很高興能看到中國政府近期出臺的相關積極政策,包括外籍個人津補貼等有關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繼續延長四年、4
126、9中國面向多個歐洲國家延續免簽試行政策,50以及出臺相關政策以幫助外籍人士解決在華居住或來華旅行時所面臨的困難。51 5.1 關于市場開放的看法有所改善 報告其行業市場取得放開的受訪企業比例(19%)同比上升 9 個百分點,達到九年來最高水平。與此同時,11%的受訪企業表示,所在行業的外資企業市場準入有所收緊。48 商業信心調查 2023 顯示,在 78%的受訪企業中,外籍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 10%或者更低,還有 16%的受訪企業在中國沒有外籍員工。商業信心調查 2023,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6 月 2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第 16 頁,49 中國外籍個
127、人免稅補貼政策延長至 2027 年底:關鍵要點,China Briefing,2023 年 8 月 3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50Chiappa,Claudia,中國再對 6 個歐洲國家的公民實行免簽入境政策,Politico,2024 年 3 月 7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51Zhou,Qian,中國實施五項新舉措,方便國際旅客來華,China Briefing,2024 年 1 月 11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201820172016201520192023N=541N=506N=562N=532N=585N=626
128、N=585N=6202024N=443202220212020N=471顯著開放有點開放不變有點封閉顯著封閉1%1%2%3%3%11%9%10%9%6%9%7%9%13%8%43%52%52%52%53%50%50%46%47%44%37%30%32%31%31%31%32%30%26%26%7%7%6%9%10%10%13%10%19%2%2%2%2%2%圖 47:近半數受訪企業反映某種程度的市場放開對貴公司所處的行業的外國公司而言,中國大陸是否出現市場開放?1)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或“不適用”的受訪企業36中國歐盟商會金融服務行業的受訪企業對于市場開放最為樂觀,該行業 80%的受訪企業
129、表示,金融服務行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開放。會員企業強調了在華工作外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繼續延長四年這一利好政策。中國歐盟商會財務與稅務工作組一直在積極倡導此項政策的延長。52 促進行業市場放開的另一項積極進展是,多家外資銀行在 2023 年獲得了從事公債基金管理和證券業務的許可牌照。53 反映市場開放的三分之二的食品飲料行業受訪企業認為,部分原因是中國海關總署在 2022 年末簽發的說明文件,確保了中國生產的食品和進口食品適應新標準時擁有可享受統一的寬限期。54 此舉消除了之前存在的貿易障礙,該障礙造成了企業生產的嚴重材料浪費、給海外生產商造成生產壓力。對此項新政策,該行業外資企業表示歡迎。中國
130、歐盟商會的農業、食品和飲料工作組及其子工作組之前就此問題進行過倡導,因此該政策對于歐盟商會及其會員企業而言,是政策倡導的一個成功案例。該行業的一些會員企業反映,另一項積極進展是,按照中國海關總署要求,外資企業終于得以完成針對海外食品生產商的強制性注冊程序。55 鑒于 2023 是要求完成全面注冊的第一年,大部分注冊步驟尚未明確,制造商和主管部門都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壓力。中國歐盟商會為此組織了一系列培訓課程,旨在幫助相關企業應對注冊手續的變更。對業界而言,能夠完成注冊實屬寬慰,避免了貿易中斷的擔憂?;瘖y品行業的會員企業強調了加強與監管機構合作的積極影響。一個重要成果是,化妝品企業在提交化妝品
131、配方中使用的原材料信息方面獲得了更大的靈活性。過去兩年以來,中國歐盟商會化妝品工作組一直在積極倡導這一點。56 52 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第 51 頁,53 中國推進金融開放,渣打銀行和摩根大通獲批,環球時報,2023 年 1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施羅德獲準在華成立外商獨資公債基金管理公司,施羅德,2023 年 1 月 13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54 海關總署公告 2022 年第 136 號(關于嬰幼兒配方食品、再制干酪等
132、產品進口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相關要求的公告),海關總署,2023 年 12 月 3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55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管理規定(海關總署令第 248 號)于 2022 年 1 月生效,要求 18 種食品的進口商通過外國主管當局進行注冊,相關主管當局需對制造商進行審查,并代表其向海關總署提交推薦注冊函和申請材料。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第 147-148 頁,56 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國歐盟商會,2023
133、年 9 月 20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5 日,第 192-193 頁,汽車石油化工專業服務金融服務(包括保險業務)零售I信息技術和電信醫療器械餐飲制藥法律運輸、物流和配送教育土木工程和建筑N=43N=39N=38機械N=37N=17N=20N=19N=18N=16N=15N=16N=12N=10化妝品N=11N=282024 年總數 2024 年指定行業N=443N=351顯著開放有點開放不變有點封閉顯著封閉9%11%53%15%11%11%6%33%6%8%10%9%63%8%14%16%24%10%11%22%31%53%44%17%10%45%9%46%42%54%54
134、%24%30%32%33%50%13%38%42%40%18%19%15%29%14%27%30%26%33%13%13%33%20%27%28%26%7%15%21%20%3%3%3%8%8%44%42%26%26%19%19%3%3%圖 48:某些行業在市場準入方面迎來了來之不易的進展對貴公司所處的行業的外國公司而言,中國大陸是否出現市場開放?1)1)所列行業均包含 10 家及以上受訪企業37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受訪企業中反映所處行業市場已全面開放的比例同比有小幅提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39%,同比上升 1 個百分點)。57 另有 10%的受訪企業預期兩年內會實現重大開放,19%的受訪企
135、業認為重大開放將出現在未來二至五年內。同時,也有相當高比例的受訪企業(22%,同比下降 4 個百分點)預計不會出現任何重大開放。5.2 即便市場更為開放,許多企業仍不會貿然增加投資盡管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53%)表示,如果中國能進一步放開市場,他們仍有可能增加在華投資,該比例較上一年大幅下降了 10 個百分點。57 此問題于 2018 年加入商業信心調查,并且自此之后每年均有提出。20222023N=620N=5702024N=529非??赡芗哟笸顿Y略有可能加大投資無影響36%37%47%36%39%35%28%24%18%圖 50:在可能獲得更寬松的市場準入情況下計劃增加投資的受訪企業比例同
136、比下降如果貴公司所處行業的外國企業獲得更寬松的市場準入,會對貴公司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決策產生何種影響?10 年我司預計無法看到有意義的開放我司所在行業已全面開放2%3%N=2641)N=626N=5852023N=5702024N=5293%2019202220212%2020N=620N=52939%10%19%5%4%22%33%21%20%24%26%22%5%4%14%7%6%7%4%5%27%23%23%19%18%19%17%17%15%12%11%10%5%31%33%36%38%39%2%2%3%3%圖 49:近 40%的受訪企業認為所處行業將會實現向外資企業全面開放貴公司是否預
137、計所處行業將會迎來重大開放?1)1)來自商業信心調查 2019的數據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因為此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在中國面臨市場準入限制?”問題中回答“否”的受訪企業38中國歐盟商會5.3 總部與中國運營部門的脫鉤進一步降低了效率和投資者信心商業信心調查 2024結果顯示,在過去兩年中經歷了總部與中國業務之間某種形式脫鉤的受訪企業比例大幅上升(同比上升 14 個百分點)。最常見的結果包括:現有業務放緩(44%,同比下降 1 個百分點),以及新項目或投資計劃的變現能力降低(43%,同比上升 10 個百分點)。約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26%)被迫調整或改變商品或服務,24%的受訪企業表示其因此需
138、要為中國、歐洲或第三方市場開發替代供應鏈。202220232024N=420N=404N=411是否80%73%59%20%27%41%圖 51:十分之四的受訪企業反映脫鉤情況貴公司在過去兩年間是否經歷了總部與中國運營部門之間某種形式的脫鉤?1)N=169是,已導致新項目/投資計劃的變現能力降低是,已導致現有運營放緩(例如,由于流程需要更長時間或者無法與總部協調)是,已導致需要關閉/縮減運營是,已導致需要調整/更改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是,由于需要針對中國和歐洲/世界其他地區開發替代性的信息技術或數據存儲系統是,由于需要針對中國和歐洲/世界其他地區開發替代性的供應鏈727425443540-1%20
139、23-2024 百分點10%-4%N/A2)-13%-4%44%43%26%24%21%15%圖 52:總部與中國運營部門的脫鉤主要影響了效率和投資計劃貴公司在過去兩年中是否經歷了總部與中國運營部門之間某種形式的脫鉤?1)2)3)1)不包括選擇“不清楚”或“其他”的受訪企業1)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2)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3)“不適用”是指新選項或與前一年不同的選項39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5.4 外籍員工數量下降導致脫鉤加速公司在華業務雇傭的外籍員工數量減少,是導致中國業務與總部聯系減弱的一個關鍵因素。58 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在中國吸引或留住國際人才方面
140、面臨挑戰,70%的受訪企業指出,潛在候選者不愿意進行調動是主要原因(見圖 54)。58例如,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北京和上海來自發達經濟體的外籍人口密度歷來較高,兩地的外籍人口數量分別從 2010 年的 107,445 人下降到 2021 年的 62,812 人,從 2010 年的 208,602 人下降到 2021 年的 163,954 人。上海和北京的外來人口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居民。居住在中國的外籍人口數量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Registration China,2021 年 5 月 15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28 日,否是N=52938%62%圖 53
141、:近 40%的受訪企業在吸引或留住國際人才方面面臨困境貴公司當前是否面臨著在中國吸引/留住國際人才方面的任何挑戰?5419%5%缺乏價格適中且優質的子女教育項目15%11%6%互聯網/媒體限制16%17%30%較高的工資/薪酬期望17%14%5%簽證/工資許可限制10%24%17%缺乏調動意愿7%其他8%缺乏優質的醫療設施41%33%64%37%70%11%17%5%4%1%3%36%#1#2#3N=201圖 54:缺乏調動意愿是吸引外籍人才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請列出貴司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所面臨的前三大挑戰1)1)該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當前是否面臨著在中國吸引/留住國際人才方面的任何挑戰?”問題
142、中回答“是”的受訪企業40中國歐盟商會6.附錄 碳中和 中歐合作的成熟領域脫碳是中國政府的一個主要的政策重點,中國政府目標在 2030 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以及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3060”目標)。59 然而,中國在實現 2060 年目標取得了一些進展,歐洲企業(大部分也在力求實現碳中和)卻面臨一些障礙,可能既會阻礙企業實現自身減排承諾,又會阻礙企業為中國的“3060”目標作出充分的貢獻。令人擔憂的是,盡管歐洲在華企業面臨著實現脫碳要求以實現全球目標、遵守嚴格的歐盟條例以及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日益增長的需求等壓力,但會員企業們還是在修改時間表、推遲脫碳目標。歐洲企
143、業正在修改自身的脫碳時間表積極采取措施實現碳中和的受訪企業比例(54%,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越來越高,還有 7%的受訪企業(同比上升 1 個百分點)已經或幾乎實現了碳中和。但眾多企業仍在調整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推遲實現目標的時間。根據商業信心調查 2024的結果,計劃到 2030 年實現脫碳的受訪企業比例同比下降 5 個百分點,而計劃到 2040 年(30%,同比上升 3 個百分點)或 2050 年(19%,同比上升 2 個百分點)實現脫碳的受訪企業比例有所提升。59Farand,Chlo 和 Darby,Megan,習近平:中國將力爭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氣候之家新聞,2020
144、年 9 月 22 日,查閱日期 2024 年 3 月 19 日,20222023N=619N=5702024N=529是,我們已經實現或接近實現碳中和是,我們正在采取措施實現碳中和是,但我們目前僅處于規劃階段否,我們并未正在積極追求碳中和,但打算在未來探索否,我們不打算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樣做其他7%5%11%9%8%16%15%15%16%14%12%46%52%54%5%6%7%4%圖 55:超過十分之七的受訪企業正對在華業務進行脫碳貴公司是否提倡實現碳中和的理念?41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綠色能源的獲取渠道受限是首要挑戰大部分受訪企業(82%)主要通過能源脫碳來實現碳中和,因而迫切需要獲取綠
145、色能源。五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表示,可再生能源的獲取渠道受限是脫碳工作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并強調這一現狀亟需改善(見圖 58)。20222023N=407N=4072024N=386我們已實現碳中和2020 20302031 20402041 20502050 年后其他6%16%17%19%23%27%30%48%46%41%5%3%3%4%3%4%2%3%圖 56:超過半數受訪企業計劃在 2030 年之后實現碳中和貴公司計劃何時實現碳中和?對能源使用進行脫碳(安裝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能源需求(投資于節能減排技術)抵消能源/碳使用(例如:碳信用、封存和儲存,等等)其他3052401598N=373
146、1%2023-2024 百分點-4%-4%-1%82%64%43%2%圖 57:能源脫碳是企業采用的首要脫碳策略貴公司正在考慮/已經采用哪些策略來實現碳中和?1)2)1)該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提倡實現碳中和的理念?問題中回答“已實現或幾乎實現碳中和,并正在采取措施或正在計劃實現脫碳”的受訪企業1)該問題僅針對在“貴公司是否提倡實現碳中和的理念?問題中回答“已實現或幾乎實現碳中和,并正在采取措施或正在計劃實現脫碳”的受訪企業;2)可能有重復回答;百分比基于受訪企業總數計算42中國歐盟商會1)不包括回答“不知道”的受訪企業N=346缺乏來自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行業指南和最佳做法參考中國國家碳交易
147、市場的不確定缺乏低碳文化缺乏先進的脫碳技術缺乏先進的綠色融資渠道其他62%51%51%53%47%32%4%11%9%能源組合中的可再生能源渠道有限26%15%12%18%19%14%13%23%14%17%19%10%12%14%5%3%1%42%#1#2#3-9%2023-24 p.p.-3%8%-3%1%4%1%圖 58:可再生能源的獲取渠道受限是首要挑戰可能阻礙貴公司在中國實現其脫碳目標的前三大困難/挑戰是什么?1)43合作伙伴 中國歐盟商會7.關于調查動機與問卷設計中國歐盟商會開展商業信心調查的目的是概括分析歐盟企業每年在華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該調查 自 2004 年發布以來,為
148、中國歐盟商會全面評估歐洲公司目前和將來在華經營環境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中國歐盟商會邀請會員企業于 2024 年 1 月至 2 月參與了為期四周的 2024 年度調查。本次調查與羅蘭貝格合作進行,于 2024 年 5 月發布。共 529 家符合條件的受訪企業完成了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達 44%。高回收率是高質量調查結果的重要前提,為此,問卷設計最大程度上保持精煉,同時保留適當數量的問題以供跨時段對比。為此,中國歐盟商會為符合條件的會員公司設置了在線調查平臺(需密碼登錄)。問卷設計和數據分析過程中重點考慮一致性等關鍵因素,這樣就可以根據往年收集的數據來跟蹤和了解公司 戰略和看法的發展變化。調查問卷的
149、主要目的是收集在華經營的歐洲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持續的挑戰和機遇,并 針對歐盟企業過去三年在華面臨的主要挑戰設計了最新的問題。調查問卷共涉及 50 個問題,按照以下三個普遍議題和四個關鍵主題分組:-公司概況和財務業績-中國經營環境展望 -公司戰略展望-供應鏈的前景展望-商業政治化的前景展望-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前景-企業的環境戰略-產能過剩問題的展望本報告重點介紹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的調查結果。為了簡單和一致起見,所有結果都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數。因此,報告中的一些柱狀圖和數字百分比求和可能是 99%或 101%。44中國歐盟商會8.關于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是全球領先的戰略咨詢公司之一,為相
150、關行業和業務職能提供廣泛的服務組合。羅蘭貝格成立于 1967 年,總部位于慕尼黑。羅蘭貝格以其在轉型、創新和績效改進方面的專長而聞名,并始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融入開展的項目。9.關于中國歐盟商會中國歐盟商會由 51 家會員企業于 2000 年成立,其目的是代表歐盟不同行業和在華歐洲企業的共同聲音。中 國歐盟商會是一個在會員指導下開展工作的、獨立的非營利性機構,其核心結構是代表歐洲在華企業的 26 個工作 組和 9 個論壇。中國歐盟商會現在有 1,700 多家會員公司,在九個城市設有七個分會:北京、南京、上海、沈陽、華南(廣 州和深圳)、西南(成都和重慶)、天津。每個分會都由當地董事會管理,并
151、直接向執行委員會匯報。中國歐盟商會作為在華歐洲企業的獨立官方代言機構,得到了歐盟委員會和中國政府的一致認可,也是在民政部注冊的外國商會。中國歐盟商會是正在成長中的歐洲商業組織的成員之一。該組織將來自全球 50 個非歐盟國家的歐洲商業團體和商會聯系在一起。原則 我們是一家在會員指導下開展工作的、獨立的非營利性機構。我們為歐洲企業爭取利益。我們在中國大陸內作為獨立的網絡化機構運作。我們與中國和歐盟的政府機構保持密切的、有建設性的關系,同時 也保持我們的獨立性。我們希望在會員企業范圍內,成為歐洲在華企業的最廣泛利益代表,代表來自各歐盟成員國,在中國各地 從事不同行業的大中小型企業。我們遵照中國的法律
152、法規運營。我們以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待所有會員、商業伙伴與商會員工。北京電話:+86(10)6462 2066傳真:+86(10)6462 2067郵箱:南京電話:+86(25)8362 7330傳真郵箱:上海電話:+86(21)6385 2023傳真:+86(21)6385 2381郵箱:沈陽電話:+86(24)3198 4229傳真:+86(24)3198 4229郵箱:廣州電話:+86(20)3801 0269傳真:+86(20)3801 0275郵箱:深圳電話:+86(755)8632 9114傳真:+86(755)8632 9785郵箱:成都電話:+86(28)8527 6517傳真:+86(28)8527 6517郵箱:重慶電話:+86(23)6308 5669傳真:+86(23)6308 5669郵箱:天津電話:+86(22)5830 7608傳真:+86(22)5830 7608郵箱:+86(25)8362 7331Annual_Report_2022 EN.indd 342023/4/19 11:34CMYCMMYCYCMYKBack of cover_2023_P_CN.pdf 1 2023/6/7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