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投:2024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究報告(6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深企投:2024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究報告(62頁).pdf(6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2024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究報告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智智能能網網聯聯汽汽車車零零部部件件重重點點增增長長賽賽道道研研究究:風風好好正正是是揚揚帆帆時時,國國產產替替代代勢勢不不可可擋擋深深企企投投產產業業研研究究院院行行業業研研究究系系列列報報告告2 20 02 24 4 年年 1 12 2 月月I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目 錄一、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主要增長賽道.1二、域控制器市場格局.3一、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主要增長賽道.1二、域控制器市場格局.31.總體情況.32.動力域控制器.53.底盤域控制器.64.智能座艙域控制器.75.車身域控制器.9三、線控底盤市場格局.9三、線控底盤市
2、場格局.91.總體情況.92.線控制動.113.空氣懸架.144.線控轉向.17四、多合一電驅動市場格局.20五、車載電源集成市場格局.21四、多合一電驅動市場格局.20五、車載電源集成市場格局.211.車載電源.222.無線充電系統.24六、新能源熱管理系統.25七、汽車雷達和車載攝像頭.31六、新能源熱管理系統.25七、汽車雷達和車載攝像頭.311.激光雷達.31II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2.毫米波雷達.323.車載攝像頭.33八、高壓高速線束.35九、智能后視鏡.38十、抬頭顯示.41十一、全景/調光天幕.46十二、智能車燈.48十三、車載聲學.51十四、車聯網盒子.八、高壓高速線
3、束.35九、智能后視鏡.38十、抬頭顯示.41十一、全景/調光天幕.46十二、智能車燈.48十三、車載聲學.51十四、車聯網盒子.53.53III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表目錄圖 1智能電動汽車的域控制器分布以及對主控芯片的要求.4圖 22023-2030 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及增速.5圖 3線控底盤產業鏈.11圖 42024 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線控制動市場份額.12圖 52023-2026 年我國空氣懸架市場規模及銷量(保守估計)16圖 62024 年前三季度我國空氣懸架系統裝機量(萬臺).16圖 72024 年前三季度國內乘用車(不含進出口)前裝 EPS 市場份額.1
4、8圖 82023 年國內電驅動系統配套市場份額.21圖 92023-2027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車載電源市場規模(億元)23圖 102024 年第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 OBC 市場份額.24圖 11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技術趨勢.26圖 12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核心組件單車價值量(元).27圖 132022-2025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系統市場規模(億元).28圖 142022 年國內汽車空調壓縮機市場份額.29圖 15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激光雷達裝機量格局.32圖 162022-2030 年全球車載高壓線束和高速市場規模(億元)36圖 172021-2024 年 4 月國內乘用車流媒體后視
5、鏡安裝量及增速39圖 182024 年 1-4 月國內乘用車前裝后視鏡市場份額.40圖 192020-2024 年 9 月國內乘用車 W/AR HUD 前裝搭載量.42IV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202024 年 1-10 月中國市場 HUD 裝機量(不含進出口).44圖 212024 年 1-10 月中國市場 AR-HUD 裝機量(不含進出口)44圖 22車燈按功能分類.49圖 232022-2026 年中國智能車燈(ADB+DLP)市場規模(億元)50圖 242019-2026 年中國車載聲學市場規模(億元).52圖 252021-2028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市場規模(億元
6、).54表 1汽車電子架構演進帶來的供應商體系變革.2表 2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動力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6表 3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底盤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7表 4中國智能座艙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7表 5中國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8表 6中國車身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9表 7國內線控制動主要企業及基地分布.13表 8線控轉向系統產業鏈代表企業.19表 9全球及我國毫米波雷達主要企業.33表 10車載攝像頭重點企業.34表 11全球及中國汽車線束重點企業.36表 12國內汽車電子后視鏡重點企業.40表 13國內外 HUD 主要企業.44表 14國內全景天幕及調光玻璃產業鏈主要企業.471深
7、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市場迎來快速增長。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車載攝像頭、雷達系統(包括激光雷達和 4D 毫米波雷達)、高壓高速線束、智能后視鏡、抬頭顯示、全景天窗、智能車燈(如 ADB/DLP 車燈和氛圍燈)、車載聲學以及車聯網終端T-BOX等細分市場規模合計超過2000億元,預計未來幾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在 10%至 50%之間,2025 年合計市場規模超 3500 億元。一、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主要增長賽道一、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主要增長賽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發生整體變革。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發生整體變革。與傳統汽車相比,新能源
8、汽車在構成部件方面,減少了內燃機(發動機)、變速箱、燃料箱、發電機、加油口和油路系統、排氣管等,新增了動力電池、電機、電機控制器、電池管理系統(BMS)、整車控制器(VCU)、高壓總成、充電系統、逆變器等電機及電子部件,且三電系統占據了零部件增加值的主體。插電和增程式混動汽車保留了發動機,但變速箱結構大大簡化,國內供應商實現自主供應。汽車底盤也被智能化、電動化要求重塑,傳統燃油車的底盤部分主要是機電一體化產品,比如汽車制動系統一般由機械和液壓、電動助力部件組成,該系統還包含控制軟件。而智能電動汽車底盤結構重構,采用電控的汽車部件越來越多,軟硬件可以分離,原來分布在各個系統中的控制軟件也可以集成
9、,改由域控制器或中央計算統一控制。2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汽車供應鏈體系從鏈狀向網狀發展。汽車供應鏈體系從鏈狀向網狀發展。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整車廠和供應鏈企業的分工邊界正逐漸模糊,中國汽車產業生態正在從鏈狀變成網狀。大型車企向零部件領域拓展,比亞迪是供應鏈垂直整合的典型代表;也有供應鏈企業如寧德時代、華為等,掌握了從核心零部件到關鍵系統的開發能力,對整車研發的影響力愈發提升,深度參與產業變革之中。從汽車電子情況看,傳統的分布式架構向域控制器集中架構、中央集成架構演進,原有的一二三級供應商體系面臨整體變革,如下表所示。表 1汽車電子架構演進帶來的供應商體系變革表 1汽車電子架構演進
10、帶來的供應商體系變革架構類型架構類型車輛功能控制形式車輛功能控制形式供應商體系供應商體系分布式架構分布式架構車輛功能由不同模塊、分布式汽車電子控制器(ECU)控制供應商分為一二三級層級,提供包含軟硬件的功能模塊和系統,車企整合域集中架構域集中架構車輛功能集中為幾個功能域控制器,比如智能駕駛域控制器、智能座艙域控制器等,并開始出現跨域融合新的系統控制軟件供應商進入,部分傳統供應商轉為只提供硬件,部分車企自研軟件中央集成架構中央集成架構車輛功能進一步集中為中央計算,車輛和云端計算協同原有的供應商分級重構,可能出現新的系統級供應商,部分車企仍然全棧自研資料來源:博世汽車電子架構演進圖、財新網。智能網
11、聯快速推進,智能化滲透率逐步提升。智能網聯快速推進,智能化滲透率逐步提升。2023-2024 年,工信部等多個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支持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政策文件,鼓勵整車廠商加快 L3 及以上級別智能駕駛車型的商業化應用。2024年 1-9 月,我國乘用車智能駕駛等級達到 L2 及以上的車型滲透率為3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54.3%,其中價格區間在 20-30 萬元之間的車型智能駕駛 L2 及以上滲透率達到 83.75%,汽車智能化已經勢不可擋。電動智能網聯帶動相關零部件高增長。電動智能網聯帶動相關零部件高增長。除了電池系統伴隨新能源整車放量高增長以外,電動、智能、網聯趨勢帶動的增量汽車零
12、部件包括域控制器、線控底盤(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空氣懸架、可調阻尼減震器等)、多合一電驅動、車載電源集成(多合一小三電)、新能源熱管理、一體化壓鑄部件(見汽車輕量化材料研究部分)、車載攝像頭、汽車雷達(激光雷達、4D 毫米波雷達等)、高壓高速線束、智能后視鏡 CMS、抬頭顯示 HUD、全景/調光天幕、智能車燈(ADB/DLP車燈、氛圍燈)、車載聲學、車聯網遠程通信終端 T-BOX、功率半導體模塊等。二、域控制器市場格局二、域控制器市場格局1.總體情況1.總體情況智能電動汽車的域控制器可以分為動力域控制器、底盤域控制器、座艙域控制器、智能駕駛(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車身域控制器等功能域控制器。這些
13、域控制器共同構成了智能電動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每個域由一個域控制器進行統一的控制,實現了從分布式架構向集中式架構的轉變。4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1智能電動汽車的域控制器分布以及對主控芯片的要求圖 1智能電動汽車的域控制器分布以及對主控芯片的要求資料來源:億歐智庫。2024 年中國域控制器市場規模超千億元。2024 年中國域控制器市場規模超千億元。根據億歐智庫報告顯示,2023 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銷量 583.9 萬輛,對應域控制器市場規模達到 934.2 億元,預計 2024 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銷量 983.2 萬輛,域控制器市場規模達到 1376.5 億元;2030 年中國智能電動
14、汽車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將超 2800 億元,如下圖所示。5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22023-2030 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及增速圖 22023-2030 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域控制器市場規模及增速資料來源:億歐智庫,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麥肯錫預測,2025 年、2030 年,全球域控制器市場規模有望分別達到 1280 億美元、1560 億美元;其中,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市場規模有望分別達到 520 億美元、710 億美元。智能電動汽車的域控制器企業主要有四種類型:智能電動汽車的域控制器企業主要有四種類型:傳統 Tier 1(一級供應商)份額有限,本土企業如德賽西威憑
15、借靈活開發占據優勢;消費電子與互聯網企業憑借軟件與算法能力切入;整車廠自研投入大,依賴規模效益;跨界企業如芯片與軟件平臺公司也在積極拓展。隨著(跨)域集中的發展,未來“主機廠聯合 Tier1”合作開發和“主機廠自研”域控制器兩種模式將成為主要方向。2.動力域控制器2.動力域控制器動力域控制器主要控制車輛的動力總成,優化車輛的動力表現,保證車輛的動力安全。包括發動機管理、變速箱管理、電池管理、動6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力分配管理、排放管理、限速管理、節油節電管理等。國內主要廠商如下表所示。表 2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動力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表 2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動力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企業類型企
16、業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外資馬瑞利、大陸集團、博世(合資公司聯合汽車電子)等本土華為、東軟集團、智新控制系統(A 股奧??萍迹┑荣Y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3.底盤域控制器3.底盤域控制器底盤域控制器主要控制車輛的行駛行為和行駛姿態,其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制動系統管理、車傳動系統管理、行駛系統管理、轉向系統管理、車速傳感器管理、車身姿態傳感器管理、空氣懸掛系統管理、安全氣囊系統管理等。隨著底盤系統價值鏈的重塑以及軟件定義汽車和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的發展,原來由傳統 Tier1 把持的分布式黑盒系統將逐步打開,帶來底盤域控制器作為整車“小腦”的發展機遇,進而推動線控底盤的集成化。在智能化浪潮下,本土
17、 Tier1 零部件企業也開始從單區域控制執行單元切入多功能集成的域控制器領域,部分線控制動、線控轉向和線控底盤企業會同時涉及底盤域控制器的研發制造。國內主要廠商如下表所示。7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表 3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底盤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表 3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底盤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企業類型企業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外資博世、采埃孚、大陸、麥格納、安波福等本土科博達(A 股)、伯特利(A 股)、經緯恒潤(A 股)、上海同馭汽車、比博斯特、格陸博、聯創汽車電子、清車智行(蘇州)、蘇州蓋茨電子等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4.智能座艙域控制器4.智能座艙域控制器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主要控
18、制車輛的智能座艙中的各種電子信息系統功能,這些功能包括中控系統、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抬頭顯示、座椅系統、儀表系統、后視鏡系統、駕駛行為監測系統、導航系統等。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4 年 1-10 月國內智能座艙域控裝機量達到 481 萬套,前 10 名供應商分別為德賽西威(15.8%)、和碩/廣達(特斯拉)(10.5%)、億咖通(8.9%)、車聯天下(8.5%)、鎂佳科技(7.6%)、博泰車聯網(4.9%)、博世(4.6%)、安波福(4.5%)、偉創力(4.4%)、華陽通用(4.2%)。國內主要廠商如下表所示。表 4中國智能座艙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表 4中國智能座艙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企業類型
19、企業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外資博世、大陸、安波福、偉創力、和碩(臺資)、廣達(臺資)、偉世通、電裝、馬瑞利、佛吉亞、哈曼等本土德賽西威(A 股,國內智能座艙域控制器龍頭)、億咖通、8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車聯天下、鎂佳科技(北京)、博泰車聯網(上海)、華為、華陽集團(A 股)、東軟集團(A 股)、中科創達(A股)、華陽集團(A 股)、均勝電子(A 股)、諾博汽車系統(長城)、深圳航盛電子、深圳卓馭科技(大疆車載)、蘇州蓋茨電子等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智能駕駛域控制器智能駕駛域控制器智能駕駛域控制器負責實現和控制汽車的自動駕駛功能,其需要具備對于圖像信息的接收能力、對于圖像信息的處
20、理和判斷能力、對于數據的處理和計算能力、導航與路線規劃能力、對于實時情況的快速判斷和決策能力,需要處理感知、決策、控制三個層面的算法,對于域控制器的軟硬件要求都最高。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2024上半年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出貨量接近 150 萬套,市場滲透率接近 13%。國內主要廠商如下表所示。表 5中國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表 5中國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企業類型企業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外資品牌博世、大陸集團、采埃孚、安波福、麥格納、電裝等國內品牌德賽西威(A 股)、科博達(A 股)、華陽集團(A 股)、華為、深圳卓馭科技(大疆車載)、武漢環宇智行、杭州宏景智駕、廣州文遠知行(美股
21、)、福瑞泰克(嘉興)、諾博汽車系統(長城)、上海創時汽車(聯創汽車電子)、東軟睿馳(上海)、北京易航遠智等9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5.車身域控制器5.車身域控制器車身域控制器主要控制各種車身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對于車前燈、車后燈、內飾燈、車門鎖、車窗、天窗、雨刮器、電動后備箱、智能鑰匙、空調、天線、網關通信等的控制。目前,傳統汽車車身控制模塊 BCM 逐漸向 BDC(車身域控制器)和 ZCU(區域控制器)演進。國內主要廠商如下表所示。表 6中國車身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表 6中國車身域控制器總成主要企業企業類型企業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外資品牌德國大陸集團、現代
22、摩比斯、美國李爾等國內品牌科博達(A 股)、經緯恒潤(A 股)、諾博汽車系統(長城)、蕪湖埃泰克、卓品智能(無錫,商用車電控)等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三、線控底盤市場格局三、線控底盤市場格局1.總體情況1.總體情況線控底盤是一種對汽車底盤信號傳導機制進行線控改造的技術,它通過電子信號取代傳統的機械連接和液壓系統,實現對車輛底盤核心系統的控制,由于線控結構之下操作單元和執行單元之間不存在機械能量的傳遞,同時具備高精度、高安全性、高響應速度等優勢。線控底盤的核心特點在于可實現“人機解耦”,即將原先由人直接控制的底盤部分轉化為執行器在自動駕駛系統的控制下進行操作,使其更10深企投產業研究院
23、戰略新興系列加適用于自動駕駛車輛。線控底盤系統是實現高階自動駕駛不可缺少的環節。線控底盤的具體結構包括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懸架(空氣懸架)、線控油門(線控驅動)和線控換擋五大系統。1)線控制動,負責汽車縱向操控的減速功能,同時兼顧能量回收以提升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2)線控轉向,負責汽車橫向操控,通過機械解耦,提升駕駛手感和碰撞安全性;3)線控懸架,通過主動懸架依據實時路況,實現對減震器阻尼和車身高度的調節,優化駕駛體驗;4)線控油門,負責汽車縱向操控的加速功能,通過電信號控制節氣門/電門,以達到加速的目的;5)線控換擋,負責汽車底盤的傳動功能,是燃油車實現自動泊車的關鍵技術。線控油門和線控
24、換擋已經成熟,市場增量有限。線控油門及線控換擋由于技術難度較低、已于上世紀 90 年代初開始逐步量產上車,線控油門目前滲透率已近 100%,線控換擋也已成熟,適用于燃油車,發展面臨瓶頸。線控制動市場快速增長,線控懸架(空氣懸架)、線控轉向當前滲透率低,市場前景廣闊。線控底盤產業鏈如下圖所示。11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3線控底盤產業鏈圖 3線控底盤產業鏈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2.線控制動2.線控制動線控制動市場快速增長。線控制動市場快速增長。線控制動系統可分為電子液壓制動 EHB和電子機械制動 EMB 兩大類,EHB 是短期主流、屬于過渡方案,EMB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線控制動
25、系統。根據高工產研數據,2023 年我國市場乘用車(不含進出口)線控制動前裝搭載率達到 37.6%,其中新能源汽車線控制動滲透率已經達到 74.3%,相較 2022 年的 63.9%大幅提升。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2024 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線控制動滲透率為 45.8%,特斯拉、理想、問界等品牌已實現線控制動全系標配;其中 EHB 線控制動裝配量接近 400 萬臺,同比增長 101%,占據主體地位,預計 2024 年全年 EHB 線控制動滲透率可達到 50%。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到 2025 年和 2030 年我國乘用車線控制動12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滲透率將增至 65%和 9
26、5%,市場規模分別達 247 億元和 347 億元,2021-2030 年復合增長率 CAGR 達 25%。市場格局方面,目前我國線控制動市場集中度較高,2024 年 1-6月 TOP3 廠商(博世、伯特利、弗迪動力)占據 84%市場份額。以博世為代表的外資廠商仍占據主導地位,其他外資品牌還有大陸集團、采埃孚、漢拿萬都、摩比斯等,2023 年外資品牌占比達 80%。圖 42024 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線控制動市場份額圖 42024 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線控制動市場份額資料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國內自主品牌廠家可分為主機廠系列和第三方廠商。主機廠通過內部體系孵化培育、自建子公司
27、、投資合作等多種模式開啟線控制動“自研+共研”模式,加強對關鍵系統的掌控度,主機廠旗下線控制動廠商主要有弗迪動力(比亞迪)、菲格智能(長城汽車)、聯創汽車電子(上汽)、江蘇威肯西(吉利)等。第三方線控制動企業以伯特利為龍頭,利氪科技、拿森電子、千顧科技等正在快速上量,其他企業還有耐世特、拓普集團、亞太科技、同馭汽車、英創匯智、恒創智13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行、比博斯特、格陸博、經緯達等。隨著智能化加速滲透,未來國產廠商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提高。國內線控控制動主要企業如下表所示。表 7國內線控制動主要企業及基地分布表 7國內線控制動主要企業及基地分布序號序號企業名稱企業名稱規模及基地分布規
28、模及基地分布1 1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德資、全球 500 強,上海(中國總部基地)、無錫、蘇州、重慶(研發)、長沙(研發)、保定(研發)等2 2弗迪動力有限公司比亞迪旗下,深圳、西安、長沙、惠州、太原等3 3蕪湖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股份有限公司A 股上市,合作車企包括奇瑞、吉利、長安、理想等,蕪湖(總部基地)、威海、唐山、遂寧、寧波、上海4 4漢拿萬都(蘇州)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韓資,配套吉利、上汽通用、起亞、現代、長安、奇瑞等,蘇州(中國總部基地)、寧波5 5大陸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德資、全球 500 強,上海(總部基地)、國內 27 個生產基地6 6采埃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德資、全球 50
29、0 強,國內 33 家生產企業7 7利氪(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車企包括奇瑞等,上海、杭州、合肥、蘇州、南京、安徽宣城廣德、蕪湖8 8菲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隸屬長城汽車,基地:蘇州張家港9 9上海拿森汽車電子有限公司規劃產能 300 萬套,合作車企包括北汽、長安、上汽、大眾、比亞迪等,上海(總部基地)、杭州1010上海千顧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線控底盤國產品牌前 3,2023 年國產乘用車車身穩定性控制系統市場占有率達 30%,當前 ESC 月供貨量穩定在 6 萬余套,基地:上海(總部基地)、蘇州常熟1111現代摩比斯韓國現代汽車旗下、主要供應現代系,中國基地:北京、上海、天津、鹽城等1212上海同馭
30、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年產能 150 萬套,合作車企包括哪吒、吉利、東風、江淮、江鈴等,上海嘉定(總部基地)、江西宜春1313寧波拓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 股上市,合作車企包括吉利、一汽紅旗、東風納米等,擁有懸架系統、空氣懸架、線控剎車 IBS、線控轉向 EPS 等產品線,基地見上1414耐世特汽車系統集團有限公司港股上市,涵蓋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蘇州(總部基地)、柳州、重慶、蕪湖、河北涿州1515布雷博(南京)制動系統有限公司意大利企業,主要生產制動系統零部件(制動盤等),為小米汽車等企業供應,南京(總部基地)1616恒創智行(浙江)電控制動系統有限公司瑞典瀚德集團與萬安股份等合資,研發 EMB,主
31、要用于新能源商用車,紹興諸暨(總部基地)、上海14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1717浙江亞太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亞太科技)A 股上市,合作車企包括奇瑞、華為、長安、長城等,產品涵蓋防抱死制動系統 ABS、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汽車電子操縱穩定系統 ESC、智能制動系統 IBS等,基地見上1818北京英創匯智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獲得東風汽車訂單,產品涵蓋線控制動、線控轉向,北京(總部基地)、天津、湖北黃岡1919比博斯特(上海)汽車電子有限公司線控底盤全系列產品,年產能超 150 萬套,上海(總部基地)、南通(生產基地)、北京(研發)2020聯創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上汽下屬公司,產品包括智能轉向系統、
32、智能制動系統、智能車聯網中斷系統、智能駕駛決策控制系統、輪胎安全系統等,上海(總部基地)、南通2121京西智行(北京)汽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20 億元 A 輪融資,產品內涵蓋線控制動、空氣懸架及其他線控底盤零部件和電子系統,北京(總部基地)、上海2222江蘇威肯西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吉利系公司,鹽城(總部基地)、上海、紹興、湖州2323格陸博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包括 EPB、ABS、ESC+GDBC(two-box)、GIBC(one-box)、EMB(電控機械制動系統)、GASC(集成閉式空氣懸架控制系統)、iCDS(底盤域控制器)等,南通(總部基地)、上海(研發)、蕪湖(研發應用)2424南京
33、經緯達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初創企業,產品涵蓋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底盤等,南京(總部基地)、上海(研發)、山東淄博、安徽銅陵2525蘇州坐標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初創企業,產品涵蓋線控制動、線控制動踏板、線控轉向、域控制器等,蘇州(總部基地)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3.空氣懸架3.空氣懸架懸架是汽車車架與車橋之間所有傳力連接裝置,主要承擔傳遞車輪和車架之間的力和力矩,緩解因不平整路面對車架或車身產生的沖擊,以及減少由此產生的震動,確保汽車能夠平穩行駛,可以分為被動懸架、半主動懸架和主動懸架三類。主動懸架能提前預判路況調整懸架阻尼、剛度、高度三者部分或全部參數,有效優化操控與舒適性,保障行車安
34、全,提升整體駕乘體驗。主動懸架方案呈現多樣化的局面,目前為多方案共存,空氣懸架+電磁閥式減振器+預瞄系統方案為主流,15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尤其是空氣懸架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預計未來幾年空懸方案仍將占據比較大的市場。受益行業成本迅速下探,空氣懸架滲透率迅速提升。受益行業成本迅速下探,空氣懸架滲透率迅速提升。海外車企較早涉及空氣懸架領域,核心供應商包括德國大陸集團、德國威巴克Vibracoustic、美國威伯科 WABCO 等,形成較長時間的市場壟斷,并導致價格居高不下,受限于成本絕大多數應用于高端車型。其中,大陸集團在中國市場提供定制化的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并將整條產業鏈本土化,常熟基地年
35、產能達到 20 萬套。2021 年以來,在孔輝科技、保隆科技、中鼎股份等國內企業推動下,海外供應商的壟斷局面逐步被打破,空氣懸架系統核心部件的價格迅速降低,目前,國內廠商空氣懸架的性能已與國外產品不相上下。隨著國產替代降本,未來整體硬件的價格有望降至 8000 元左右水平,裝配率將快速提升。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2 年至 2023 年,我國乘用車空氣懸架滲透率由 1.2%提升至 2.7%,搭載量同比增幅高達 137%。至 2024 年 4月,空氣懸架滲透率已達到 4.5%。配置空氣懸架車型的價格區間也不斷下探,目前已降至 25 萬元以內,空氣懸架正從高端走向大眾。根據國元證券數據,2023
36、年我國空氣懸架系統銷量 56.4 萬套,市場規模50.2億元,保守估計2026年市場規模為128.11億元,2023-2026年 CAGR 為 36.66%。16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52023-2026 年我國空氣懸架市場規模及銷量(保守估計)圖 52023-2026 年我國空氣懸架市場規模及銷量(保守估計)資料來源:國元證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2023 年本土品牌空氣懸架市場份額已超 65%。進入 2024 年,國產廠商份額進一步提升,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本土品牌孔輝科技、拓普集團、保隆科技三家企業合計市場份額已超 85%。威巴克、大陸等廠商份
37、額下降速率顯著。圖 62024 年前三季度我國空氣懸架系統裝機量(萬臺)圖 62024 年前三季度我國空氣懸架系統裝機量(萬臺)資料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17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空氣懸架系統國產供應商方面目前基本形成孔輝科技(湖州)、拓普集團(A 股,寧波)、保隆科技(A 股,上海)三強爭霸的競爭格局,其他布局企業還有中鼎股份(A 股,收購德國 AMK,安徽宣城)、瑞瑪精密(A 股,蘇州)、天潤工業(A 股,山東威海)、京西智行(北京)等企業。主動懸架關鍵零部件方面,主要龍頭企業通過收并購和自主研發,基本實現空氣彈簧與空氣供給單元國產化;減振器(如可變阻尼減振器)
38、成為核心部件中尚未被國內廠商廣泛攻克的環節,市場主要份額仍然掌握在倍適登、采埃孚、馬瑞利、等外資企業手中,國內開展研發布局并取得進展的企業主要有南陽淅減(港股,已量產)、富奧股份(A 股,已量產)、寧江山川(長安汽車旗下,已量產)、孔輝科技(即將量產)、保隆科技(即將量產)、中鼎股份(開發階段)、拓普集團(開發階段)、上海琳頓(開發階段)等。4.線控轉向4.線控轉向線控轉向(SBW)處于產品導入期。線控轉向(SBW)處于產品導入期。線控轉向取消了方向盤與轉向結構之間的機械連接,代之以電信號連接,相對于傳統機械結構存在一系列優勢,如提升安全性、舒適性等,同時由于技術難度大,安全冗余要求較高,目前
39、市場滲透率極低。當前無論是國際廠商還是本土廠商均未實現線控轉向技術的大規模量產,國內外企業幾乎同步開始研發,處于同一起跑線。根據電動汽車聯盟發布的智能電動底盤技術路線圖,乘用車線控轉向的發展目標是 2025 年滲透率達到 5%,2030 年達到 30%。預18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計2025年線控轉向單車價值量4000元左右。根據東方財富證券數據,按照 5%的滲透率,預計 2025 年國內市場規模為 63 億元,2030 年為376 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速為 42.8%;2025 年全球線控轉向市場規模為 186 億元,2030 年為 1004 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速為 40.2%。傳統 E
40、PS 市場由外資巨頭主導。傳統 EPS 市場由外資巨頭主導。從市場格局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的傳統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巨頭仍然占據著當前轉向系統的大部分市場,尤其是冗余 EPS 系統,國內企業仍然處于追趕的狀態。從 2024 年前三季度國內乘用車前裝 EPS 情況看,前十名企業中外資及合資品牌7家,分別為博世華域、采埃孚ZF、捷太格特JTEKT、日本精工 NSK、現代摩比斯、萬都、蒂森克虜伯,合計占國內 65.74%的市場份額,如下圖所示。圖 72024 年前三季度國內乘用車(不含進出口)前裝 EPS 市場份額圖 72024 年前三季度國內乘用車(不含進出口)前裝 EPS 市場份額資
41、料來源:高工汽車,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國內外零部件廠商爭相布局 SBW 線控轉向技術。國內外零部件廠商爭相布局 SBW 線控轉向技術。隨著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鏈日漸成熟,一些企業也開始逐步掌握轉向系統乃至 SBW 的核心技術,未來有望打破技術壁壘,搶占市場份額。目前市場布局線控19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轉向產品主要企業為博世、捷太格特、舍弗勒、萬都、采埃孚等傳統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巨頭。國內企業中,耐世特、浙江世寶、豫北轉向、拓普集團、伯特利、拿森電子、同馭科技等正在研發線控轉向系統,湘油泵、德昌股份等大力布局核心部件。隨著自動駕駛水平進一步提高,SBW 的不斷滲透給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本
42、土企業大舉研發投入的背景下,具備 EPS 量產經驗和技術沉淀的廠商有望在 SBW 技術上有更好的表現。依托于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及新能源車基本盤,SBW 國產化將快速推進。表 8線控轉向系統產業鏈代表企業表 8線控轉向系統產業鏈代表企業產品環節產品環節代表企業代表企業線控轉向系統方案外資:外資:德國博世(國內合資公司博世華域,預計 2024 年量產,基地-上海、武漢、煙臺)、德國采埃孚、捷太格特、舍弗勒、萬都等內資:內資:耐世特(港股,中航汽車聯合亦莊國投收購控股)、浙江世寶(A 股,義烏)、寧波拓普集團(A 股)、豫北轉向(IPO,新鄉)、蕪湖伯特利(A 股)、上海拿森電子、上海同馭科技、天
43、津德科智控、中汽創智(南京,一汽、東風、長安等合資)、聯創汽車電子(上海)、江蘇智馭汽車(蜂巢/長城)、清車智行(蘇州)、南京經緯達、愛思盟(重慶)、蘇州坐標系智能等上游零部件ECU:博世、安波福(德爾福)、電裝等電機:三菱電機、博澤、尼得科、德昌股份等傳感器:海拉、法雷奧、博世等齒輪齒條:中馬、浙江世寶等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20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四、多合一電驅動市場格局四、多合一電驅動市場格局多合一電驅技術,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關鍵創新,其核心在于將多個動力單元及相關組件進行模塊化整合,構建出高度集成的電驅動系統。此技術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整車的能效與性能,還優化了成本效益
44、,因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與快速發展。多合一電驅的發展路線是一個從獨立分布到高度集成的演變過程。起初,車輛僅配備獨立電機與高壓電池,各部件分散布局,效能受限。隨后,“三合一”方案涌現,將電機、減速器和電機控制器 MCU集成,顯著提升了效率與空間利用率。而今,“多合一”電驅方案更進一步,不僅集成 MCU,還融合了 DCDC、DCAC、OBC、PDU 等關鍵部件,實現了更高度的系統集成。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乘用車電氣化配置數據,2022 年至 2023 年,多合一電驅市場裝機量從 50.9 萬套激增至 87.8 萬套,滲透率亦由9%提升至 11%,彰顯了市場的強勁增長動力和廣泛的技術認可
45、。電驅動主機廠自主配套為主。電驅動主機廠自主配套為主。根據 NE 研究院數據,2023 年國內電驅動系統配套 TOP10 企業分別為弗迪動力(比亞迪,27.6%)、特斯拉(12.9%)、聯合電子(7.8%)、蔚來驅動科技(5.9%)、匯川聯合動力(5%)、中車電驅(4.5%)、尼得科(4.5%)、威睿電動(3.9%)、華為數字能源(3.7%)、大眾變速器(2.9%),前 10 企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 78.8%,其中第三方供應商市場份額為 32.3%,車企自主配套占比 43.4%。21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82023 年國內電驅動系統配套市場份額圖 82023 年國內電驅動系統配套市場
46、份額資料來源:NE 研究院,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從多合一電驅動來看,在車型配套與裝機量市場格局中,長安新能源、弗迪動力、特斯拉、北京新能源等主機廠占據了高達 92%的市場份額;第三方供應商占據的市場份額僅為 8%,其中英博爾作為代表性企業,主要為吉利汽車、東風汽車等主機廠提供高效的車型配套解決方案。第三方供應商布局多合一電驅動的還有法雷奧西門子、舍弗勒、上海電驅動、聯合電子、精進電動、安徽巨一(合肥道一動力)、華為、上海威迪斯電機(威邁斯)等。五、車載電源集成市場格局五、車載電源集成市場格局新能源汽車電源產品中的車載充電機 OBC 和車載直流轉換器DC/DC,一般被統稱為車載電源。車載充電機
47、 OBC 主要應用于交流電充電方式的場景中,依據電池管理系統(BMS)提供的數據,將單相22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交流電(220V)或三相交流電(380V)轉換為動力電池可以使用的高壓直流電,從而實現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充電。車載直流轉換器DC/DC是將動力電池輸出的高壓直流電轉換為低壓直流電的電壓轉換器,為車載低壓用電設備和低壓蓄電池提供電能。車載電源集成或新能源汽車的“多合一小三電”是指將車載充電器 OBC、直流轉換器DC/DC、高壓配電盒/電源分配單元 PDU 等關鍵部件集成在一起的系統。這種集成化設計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和效率,同時降低成本、重量、體積和復雜性?!靶∪姟?/p>
48、高度集成的充配電單元已經逐漸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流。1.車載電源1.車載電源由于每輛新能源汽車都要配備車載電源,同時高壓快充滲透率提高帶動車載電源價值量提升,因此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車載電源集成市場快速增長。2023 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 OBC 裝機量 706 萬套,同比增長 37.6%。根據華泰證券預測,2023 年全球車載電源市場規模 313億元,預計到 2027 年增長至 593 億元,2023-2027 年復合增速為17.31%。由于 2024 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已占到全球的 70%左右,因此車載電源市場也以中國為主體。23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92023-2027 年
49、全球新能源汽車車載電源市場規模(億元)圖 92023-2027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車載電源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華泰證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從配套情況來看,車載 OBC 產業格局相對穩定,頭部企業基本維持不變,產業集中度較高,弗迪動力和威邁斯穩居一、二位,占據了整個國內 OBC 市場的半壁江山。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 OBC 市占率前 10 企業分別為弗迪動力(比亞迪,32%)、威邁斯(15%)、富特科技(9%)、新美亞(配套特斯拉,8%)、英搏爾(5%)、欣銳科技(3%)、鐵城科技(3%)、科世達(3%)、華為數字能源(2%)、力華集團(2%)。2024 年一季度
50、,TOP10 企業基本維持不變,匯川聯合動力進入前 10(份額 2%),力華集團退出前 10。從企業梯隊來看,比亞迪、特斯拉采用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鏈模式,威邁斯、富特科技、英搏爾、欣銳科技為頭部主流第三方供應商。其他份額較低的供應商還有臺達電子、麥格米特、法雷奧等。24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102024 年第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 OBC 市場份額圖 102024 年第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 OBC 市場份額資料來源:NE 研究院,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2.無線充電系統2.無線充電系統隨新能源技術快速進步,各大主機廠積極探索更效率、更便捷的充電方式,此前奔馳、智己、紅旗等車企均推出支持動力
51、電池無線充電車型,近期特斯也宣布正在積極研發無線充電技術。無線充電技術可有效解決傳統插電源充電便利差及安全風險等痛點,隨著智能駕駛技術普及,市場對于無線充電的需求有望快速提升。國內擁有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總成技術方案的廠商主要是均勝電子和敏實集團,國內還有較多企業布局無線充電賽道,如安潔科技、萬安科技、威邁斯、有感科技等。作為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充電基礎設施,充電樁市場快速發展,預計 2025 年全球充電樁市場規??蛇_千億元。我國充電樁的裝配制造企業數量眾多,技術門檻比較低,產品同質化程度較為嚴重,具備核25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心零部件充電模塊、直流充電樁、充電樁運營垂直整合能力以及獲得海外
52、市場認證的企業發展前景較好。六、新能源熱管理系統六、新能源熱管理系統燃油車時代,整車熱管理分為汽車空調系統和發動機冷卻系統兩大獨立的模塊。前者用于保障車廂內部始終處于一個適宜的溫度,后者用于發動機及變速箱的冷卻。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按照功能主要分為座艙熱管理系統(制熱和制冷)、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制熱和制冷)以及電機電控冷卻系統三部分。隨著汽車的電動化(單車載電量及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智能化(電子電器功率件增多)的發展,為保證功能單元維持最佳工況溫度區間以及提升整車能量利用效率,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變得愈發重要。根據申萬宏源測算,傳統燃油車熱管理系統單車價值量 2260 元左右,而沒有搭載熱
53、泵空調的電動汽車、插電混動汽車的熱管理系統單車價值量分別為 5650 元、6650元,搭載熱泵系統需要額外增加 1000 元。26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11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技術趨勢圖 11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技術趨勢資料來源:申萬宏源。在熱管理方案中的主要應用零部件可分為:1)換熱器類。1)換熱器類。包括蒸發器、冷凝器、散熱器、中冷器、油冷器、水冷卻器 Chiller、電池冷板、芯片冷板等。換熱器是熱管理的核心部件,用于不同系統之間的熱量傳遞與交換,由通冷卻水的鋁管和散熱片裝配而成。傳統燃油車單車價值量約 1230 元,新能源汽車單車價值量約 1600 元(純電動車型)或 2000 元(
54、插電混動車型),熱泵空調車型還要額外增加座艙蒸發器等(300 元)。2)壓縮機類。2)壓縮機類。壓縮機是新能源熱管理系統價值量最高的部件,傳統燃油車使用機械壓縮機,單車價值量約 500 元,新能源車使用電動壓縮機,單車價值量約 1200 元,熱泵空調車型對壓縮機功率要求更高,額外增量 300 元左右。3)閥類。3)閥類。包括電子膨脹閥、多通閥、截止閥等其他閥類。傳統燃油車僅需要 1 個膨脹閥,27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價值約 30 元,純電動車型單車價值量提升至約 650 元,插電混動車型約 850 元,熱泵空調車型還要額外增加 400 元。4)泵類。4)泵類。傳統燃油車使用機械水泵,單
55、車價值量約 100 元,電動車型使用的電子水泵單車價值量約 400 元,插電混動車型約 600 元,熱泵空調車型還要額外增加 200 元。5)其他零部件。5)其他零部件。包括管路(電動車型單車價值 400元、混動 800 元)、PTC 加熱器(電動車型單車價值 1000 元、混動 500元,熱泵車型不需要)、傳感器、氣液分離器、風扇等。PTC 加熱器早期電動汽車使用較多,其制熱原理簡單、成本低,但能耗較高,影響續航里程,冬季耗電量約占電動車總電量的 10%,最高可使續航里程下降 40%,隨著熱泵的普及,PTC 用量逐步減少。圖 12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核心組件單車價值量(元)圖 12新能源汽車熱管
56、理核心組件單車價值量(元)資料來源:三花智控可轉換債券募集說明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根據申萬宏源測算,2023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系統市場規模 1033 億元,預計 2025 年增長至 1616 億元,2022-2025 年復合增速為 31%;2023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市場規模 539 億元,預28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計 2025 年增長至 878 億元,2022-2025 年復合增速為 45%。圖 132022-2025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系統市場規模(億元)圖 132022-2025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系統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申萬宏源,深企投產業
57、研究院整理。從熱管理系統的企業陣營來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傳統燃油車熱管理市場主導的外資寡頭,比如日本電裝、韓國翰昂、法國法雷奧、德國馬勒四家巨頭在 2021 年占全球汽車熱管理市場份額的 50%,依托其客戶資源進行新能源全線布局。二是國內優質的零部件供應商,在新能源車領域與國際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賽跑,依托本土配套優勢成功突破外資寡頭壟斷格局。三是家電及零部件廠商的多元化布局,比如美的、海信等企業在空調壓縮機和閥件方面有技術和成本壁壘,同樣進行新能源汽車市場拓展。國產供應商在下游整車自主新能源浪潮下,從單個零部件開始逐步實現對外資的國產替代,當前已搶占較大外資份額。國產供應商在下游整車自主新
58、能源浪潮下,從單個零部件開始逐步實現對外資的國產替代,當前已搶占較大外資份額。新能源時代下,自主供應商憑借拳頭產品打開市場,并逐漸橫向拓展豐富產品矩陣。一方面,新能源熱管理系統與傳統燃油車有較大的技術革新,為本土供應商帶來了彎道超車實現國產替代的機會;并且本土供應商也憑借29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在單一的零部件上的鉆研(如壓縮機、泵閥、換熱器等)實現了客戶突破,進入特斯拉、比亞迪、新勢力等品牌供應鏈。而在集成化趨勢下,三花智控、銀輪股份、拓普集團等頭部供應商也逐步向系統解決方案發展,直接與頭部新能源主機廠形成配套,從二級供應商逐步轉向一級供應商供應模式,加速實現國產替代??照{壓縮機??照{
59、壓縮機。全球外資主要廠商包括日本電裝、德國馬勒、法國法雷奧、韓國翰昂、日本三電,此外還有杰克賽爾、日本精工、日本松下、日本三菱重工、德爾福、偉世通等。國產主要廠商包括華域汽車(A 股,華域三電汽車空調)、奧特佳(A 股)、蘇州中成新能源、弗迪科技(比亞迪)、美的威靈、(A/H 股)等。2022 年國內市場前 5 中僅有法雷奧一家外資供應商(市場份額 8%),華域三電、奧特佳、中成、弗迪科技合計占國內市場份額的 67%。圖 142022 年國內汽車空調壓縮機市場份額圖 142022 年國內汽車空調壓縮機市場份額資料來源:Marklines、申萬宏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熱泵系統。熱泵系統。外資
60、廠商主要有日本電裝、德國馬勒、法國法雷30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奧、韓國翰昂等,國產廠商主要有銀輪股份(A 股)、三花智控(A 股)、拓普集團(A 股)、奧特佳(A 股)、華域汽車(A 股)、美的威靈、海信家電(A/H 股)、富奧股份(A 股)等。換熱器。換熱器。外資廠商主要有日本電裝、德國馬勒、法國法雷奧、韓國翰昂、德國貝洱、日本康奈克、美國德爾福等,國產廠商主要有銀輪股份(A 股)、奧特佳(A 股)、三花智控(A 股)、松芝股份(A股)、中鼎股份(A 股)等。閥類。閥類。全球主要企業包括三花智控(A 股)、盾安環境(A 股)、日本 TGK、日本不二工機、韓國翰昂等,國內布局企業還有浙
61、江新勁、拓普集團(A 股)、克來機電(A 股)、美的威靈等,其中三花智控、盾安環境已成為全球龍頭。三花智控電子膨脹閥(2022 年全球份額55%)、四通換向閥(2022 年全球份額 53%)、電磁閥、微通道換熱器的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截止閥(2022 年全球份額 32%)、車用熱力膨脹閥是產率全球領先,當前在海外多地布局生產基地。盾安環境2023 年截止閥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四通閥、電子膨脹閥位列全球第二。電子水泵。電子水泵。外資廠商主要有日本電裝、德國馬勒、法國法雷奧,國產主要廠商包括銀輪股份(A 股)、三花智控(A 股)、盾安環境(A 股)、拓普集團(A 股)、華域汽車(A 股)、美的威靈
62、、海信家電(A 股)、富奧股份(A 股)、騰龍股份(A 股)、飛龍股份(A 股)等。PTC。PTC。外資廠商主要有日本電裝、德國馬勒,國產主要廠商31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包括銀輪股份(A 股)、松芝股份(A 股)等。七、汽車雷達和車載攝像頭七、汽車雷達和車載攝像頭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及未來的自動駕駛系統都需要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及超聲波雷達等傳感器對外界信息的實時探測。1.激光雷達1.激光雷達激光雷達裝機量快速上行。激光雷達裝機量快速上行。激光雷達是汽車智能駕駛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是實現 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標配。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預測,中國市場乘用車 NOA
63、搭載率預計在 2025 年突破 20%;城市 NOA 占比將在 2024 年突破 50%,2025 年達到 65%。與之對應,激光雷達市場快速增長。2023 年,中國市場乘用車(不含進出口)前裝標配激光雷達交付新車 44.03 萬輛,合計 57.09 萬顆,同比增長 341.19%;2024 年前三季度,搭載量達到 99.41 萬顆。隨著ADAS 車型尤其是支持 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快速上量,以及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拐點式爆發增長,根據 YOLE 預測數據,2025 年量產乘用車領域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 10.62 億美元,ROBOTAXI 領域將達到 2.36
64、億美元。市場格局看,速騰聚創、華為技術、禾賽科技和圖達通等供應商憑借其各自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策略,在市場中占據了領先地位,其他供應商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小。32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15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激光雷達裝機量格局圖 15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激光雷達裝機量格局資料來源:蓋世汽車,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2.毫米波雷達2.毫米波雷達根據佐思汽研的數據,2023 年中國乘用車毫米波雷達(含 3D、4D)裝配量達到 1093.3 萬輛,裝配率 52.0%;2024 年 1-7 月,裝配量數據達到 653.1 萬輛,裝配率升至 57.3%。2023 年中國乘用車毫米波雷達市
65、場規模達到了 58.2 億元,同比增長 13.0%;2024 年 1-7 月市場規模為 30.1 億元,同比微增 3.4%。預計 2024 年全年,市場規模將突破 60 億元。就安裝量而言,博世、大陸、電裝是中國前三大前向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市場份額總計 70%以上。但在國內供應商沖擊下,TOP3 的份額處于逐年遞減狀態(TOP3 份額變化:2022 年 84.1%,2023 年 82.1%,2024.1-7 月 74.6%);而森思泰克、承泰科技、華為等國內供應商份額正在不斷擴大,2024 年 1-7 月三家市場份額合計占比已達 13.3%。4D 毫米波高分辨率雷達憑借其強大的環境適應性和經濟
66、性,已33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成為激光雷達的有力替代方案。就國內廠商布局看,已形成以德賽西威、華域汽車等為代表的老牌的 Tier1(一級供應商),以華為為代表的跨界巨頭,以森思泰克、承泰科技、賽恩領動、楚航科技、木??萍?、福瑞泰克為代表的科創公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格局,且有部分廠商已經實現量產。表 9全球及我國毫米波雷達主要企業表 9全球及我國毫米波雷達主要企業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3.車載攝像頭3.車載攝像頭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根據 Yole 發布的 2023 年車載攝像頭報告,2022 年全球車載攝像頭總體市場收入為 54 億美元,預
67、計類型類型主要企業主要企業國際整機德國博世、德國大陸集團、日本電裝、英國安波福、德國采埃孚、法國法雷奧、瑞典維寧爾 Veoneer、韓國現代摩比斯、美國天合汽車集團、美國德爾福、德國海拉(佛吉亞)、韓國萬都Mando、美國 Oculii Corp 傲酷雷達、以色列 Arbe、以色列Mobileye、以色列 Vayyar、美國安霸 Ambarella 等國內整機汽車零部件及自動駕駛廠商:惠州德賽西威(A 股)、華域汽車(A 股,上海)、上海保隆科技(A 股)、浙江萬安科技(A 股,紹興)、北京經緯潤恒(A 股)、無錫威孚高科(A 股)、納瓦電子(上海)、弗迪科技等跨界廠商:華為創業企業:蕪湖森思
68、泰克、南京楚航科技、北京木牛領航科技、深圳承泰科技、賽恩領動(上海)、福瑞泰克(嘉興)、縱目科技(上海)、湖南納雷科技(長沙)、上海幾何伙伴、北京行易道、復睿智行(上海)、蘇州安智汽車、北京傲圖科技、北京川速微波、南京隼眼電子、蕪湖易來達雷達、北京天地一格、蘇州豪米波、為升科(上海)、深圳安智杰、杭州智波科技、蘇州豪米波技術、長沙莫之比等光學廠商:歐菲光(A 股)、中山聯合光電(A 股)等34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到 2028 年將達到 94 億美元,CAGR 為 10.6%;2022 年全球車載攝像頭總體出貨量為 2.18 億顆,預計 2028 年達到 4.02 億顆,94%的汽車將配
69、備 ADAS(高級輔助駕駛)攝像頭。從國內情況看,根據佐思汽研數據,2024 年 1-10 月乘用車新車整體攝像頭安裝量達到 7345.3萬顆,同比增長 35.6%,預計全年安裝量將沖擊 9000 萬顆。松下、法雷奧、富士通、大陸集團、麥格納、索尼、MCNEX 等海外廠商均有一定份額,國內頭部企業包括舜宇光學、聯創電子、歐菲光等。從產業鏈各環節看:1)攝像頭系統集成。1)攝像頭系統集成。根據 Yole 數據,2022年 ADAS 攝像頭市場中,法雷奧 Valeo 排名第一,其次為采埃孚 ZF、安波福 Aptiv。2022 年影像攝像頭市場中,大陸集團排名第一,其次為法雷奧 Valeo、麥格納
70、Magna。2)CMOS 圖像傳感器。2)CMOS 圖像傳感器。根據 Yole 數據,2022 年全球汽車 CIS(CMOS 圖像傳感器)市場中,安森美 Onsemi占據 40%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豪威科技(韋爾股份)占據 26%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其次是索尼和三星。3)車載鏡頭。3)車載鏡頭。舜宇光學常年市占率在 3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2022 年市占率達到 36%。以色列Mobileye 在 ADAS 視覺處理器市占率達到 52%。表 10車載攝像頭重點企業表 10車載攝像頭重點企業類型類型主要企業主要企業系統集成國際:松下、法雷奧、大陸集團、麥格納、采埃孚等國內:經緯潤恒、同致電子、
71、德賽西威、蘇州智華、福瑞泰克(嘉興)等攝像頭鏡頭模組國際:松下、索尼、法雷奧、麥格納、富士通、大陸集團、德國哈斯科 HASCO 等國內:舜宇光學(港股)、丘鈦科技(港股)、聯創電子(A 股,35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八、高壓高速線束八、高壓高速線束汽車線束是汽車電子電路的網絡主體,是汽車電子系統的血管和神經。線束通過連接車內電子元件、ECU、傳感器、執行器等電子電氣設備,將電力和信號傳輸到汽車各部位。按電壓范圍,汽車線束可分為高壓線束和低壓線束。高壓線束電壓在 60V 以上,耐溫、耐壓、抗電磁干擾等特性都好于低壓線束。伴隨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智能化持續滲透
72、,車用高壓和高速線束市場規模有望持續增長。伴隨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智能化持續滲透,車用高壓和高速線束市場規模有望持續增長。純電動車的動能 100%由高壓電池提供,因此電池容量和電機功率最大,高壓線束的性能需求和價值量最高,單車價值量最高可達 2000-3500 元左右。根據招商證券報告,2023年全球車載高壓線束市場規模 397 億元,預計 2024 年達到 484 億元,至 2030 年增長至 998 億元,2023 年至 2030 年 CAGR 達到 14.1%。在智能化推動下,車輛主流數據傳輸速率從 150Mbps 拓展至 24Gbps,催生相關高速連接器和相關線束的應用需求。預計高速線
73、束整車價值量在 300-1500 元之間,隨汽車智能化程度和配置提升。2023 年全球車載高速線束市場規模 168 億元,預計 2024 年達到 278 億元,至 2030年增長至 816 億元,2023 年至 2030 年 CAGR 達到 25.3%。南昌)、歐菲光(A 股,深圳)、信利光電(汕尾)、合力泰(A股,莆田)、廣達、大疆、縱目科技、華為、經緯恒潤等36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162022-2030 年全球車載高壓線束和高速市場規模(億元)圖 162022-2030 年全球車載高壓線束和高速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招商證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全球汽車線束市場由日本、美
74、國巨頭壟斷。全球汽車線束市場由日本、美國巨頭壟斷。目前日本廠商住友電工、矢崎的全球汽車線束市場市占率合計在 50%以上。其他如美國的安波福、德國萊尼、印度薩瑪、美國李爾等也占據較大份額。在國內汽車線束市場,本土廠商數量眾多、集中度和市占率相對較低,份額提升空間較大。國內線束企業可分自主線束廠、車企配套線束廠、外資廠、合資廠 4 類。國內汽車線束競爭格局與全球基本一致,主要由外資和合資線束企業壟斷,國內廠商數量多但規模較小。近年來伴隨汽車三化快速發展、自主品牌崛起,本土線束廠商份額占比有所提升。表 11全球及中國汽車線束重點企業表 11全球及中國汽車線束重點企業企業類型企業類型主要企業主要企業國
75、際 日本:住友電工(2023 年汽車線束營收 137 億美元)、矢崎(2023 年汽車線束營收預計 107 億美元)、古37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招商證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連接器位于線束的兩端,是實現線束與用電設備連接的重要部件。車載高壓線束、高速線束市場中,連接器市場預計分別占 55%、65%。全球汽車連接器市場中,美日企業占據主導地位,龍頭格局相對穩定,主要企業包括瑞士泰科電子、日本矢崎、美國安波福、日本航空電子JAE、德國羅森伯格、日本壓著端子 JST、日本住友電工、日本意力河、藤倉美國:安波福(2023 年汽車線束營收預計 73 億美元)、李爾(2023 年汽車線
76、束營收預計 17 億美元)德國:萊尼(2023 年汽車線束營收 61 億美元)、德科斯米爾、科侖伯格舒伯特公司、科絡普韓國:京信、欲羅、悠進印度:薩瑪(2023 年汽車線束營收 32 億美元)國內 自主線束廠:立訊精密(A 股,深圳)、滬光股份(A 股,昆山)、河南天海(鶴壁)、柳州雙飛、德潤電子(A 股,深圳)、長春燈泡電線、長春捷翼、四川泛華航空儀表電器(成都)車企配套線束廠:弗迪科技(比亞迪等)、豪達(吉利)、保定曼德(長城)、合肥江淮新發(江淮)、沈陽華晨安泰(華晨)、襄陽群龍(東風)、蕪湖瑞昌(奇瑞)合資線束廠:南通友星、江蘇華凱、上海金亭、青島悠進電裝、德州錦城電裝、鄭州上河38深
77、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速 IRISO、日本京瓷、美國安費諾等。國內廠商主要有蘇州瑞可達(A股)、中航光電(A 股,洛陽)、永貴電器(A 股,臺州)、電連技術(A股,深圳)、立訊精密(A 股,深圳)、東莞林積為、維峰電子(A 股,東莞)、溫州意華股份(A 股)等,近年來在高壓、高速連接器多環節取得突破,依托成本優勢和本地化服務逐步推進國產替代,并跟隨整車出海進行海外擴張。九、智能后視鏡九、智能后視鏡電子后視鏡(簡稱 CMS)是由攝像機與監視器(高清顯示屏)組成的系統,通過高清攝像頭采集圖像,并將實時畫面傳輸到車內的顯示屏上,在規定視野內需要看清車輛后方、側方視野,是一種新型間接視野裝置。電子
78、后視鏡按照安裝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電子內后視鏡,即車內流媒體后視鏡,以及電子外后視鏡。2023 年 7 月 1 日,GB15084-2022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正式實施,該政策規定 M 類、N 類機動車輛可以安裝電子后視鏡,并取代傳統的光學外后視鏡(即依靠鏡面反射的傳統玻璃后視鏡)。目前電子外后視鏡選裝價格較為昂貴,導致上量不及預期。據不完全統計,A 股已有超過 30 家上市公司涉足 CMS 相關產品業務,但目前乘用車搭載 CMS 的量產車型為個位數,遠低于市場預期。目前已有車型出現了 HUD 帶有數字后視鏡影像功能,可以將車身兩側的盲區影像投射在 HUD 上,實現了 CMS 低成
79、本的功能落地。如果電子外后視鏡無法顯著降低成本,則可能被“類電子后視鏡”功能的顯示終端如39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HUD 所替代。根據佐思汽研報告,2022 年,國內乘用車前裝流媒體后視鏡裝配量接近 32 萬輛,裝配率 1.60%;2023 年裝配量 49.1 萬輛,同比增長 54.8%,裝配率約 2.3%;2024 年 1-4 月,流媒體后視鏡裝配量完成 15.9 萬輛,同比增長 33.8%。佐思汽研發布的2024 年全球及中國電子后視鏡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部分主機廠也正在規劃 CMS搭載車型,預計會在 2025 年至 2026 年大幅增長。按照 CMS 出廠單價4000 元計算,2
80、023 年國內市場規模約 19 億元;按照 2025 年滲透率5%、單價 3000 元,2026 年滲透率 10%、單價 2500 元計算,預計 2025年、2026 年國內市場規模分別達到 35 億元和 60 億元。圖 172021-2024 年 4 月國內乘用車流媒體后視鏡安裝量及增速圖 172021-2024 年 4 月國內乘用車流媒體后視鏡安裝量及增速資料來源:佐思汽研,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國內電子后視鏡的市場集中度較高,遠峰科技龍頭地位較為穩固,行業內部競爭加劇。國內電子后視鏡的市場集中度較高,遠峰科技龍頭地位較為穩固,行業內部競爭加劇。根據佐思汽研數據,2023 年國內電子內后視
81、鏡40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市場份額 CR5 及其份額分別為遠峰科技(57.4%)、美國鏡泰 Gentex(17.0%)、華陽集團(4.3%)、輝創電子(臺資,3.5%)、寧波峰梅(1.7%),遠峰科技連續六年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一。2024 年 1-4 月,與 2023年對比,電子內后視鏡市場份額 TOP 5 格局發生改變,遠峰科技、鏡泰仍為前兩名,歐菲光取代華陽集團第三名的位置,弗迪科技擠入前五名。圖 182024 年 1-4 月國內乘用車前裝后視鏡市場份額圖 182024 年 1-4 月國內乘用車前裝后視鏡市場份額資料來源:佐思汽研,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國內電子后視鏡主要企業如下表
82、所示。表 12國內汽車電子后視鏡重點企業表 12國內汽車電子后視鏡重點企業企業類型企業類型主要企業及中國總部基地主要企業及中國總部基地外資品牌美國鏡泰 Gentex(上海)、輝創電子(蘇州,臺資)、法可賽Ficosa(蘇州太倉、重慶、沈陽)、德國梅克朗 MEKRA Lang(上海,用于商用車)、石通瑞吉 Stoneridge(蘇州,用于41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十、抬頭顯示十、抬頭顯示抬頭顯示(HUD)是一種光學器件,其工作原理與投影儀基本相同,將需要顯示的信息投影到駕駛員前方的透明介質(如擋風玻璃)上,通過與行車電腦、導航儀及倒車雷達等設備配合,實時顯示
83、車速、發動機轉速、擋位狀況、轉向燈、導航提示、故障提示、巡航狀態、前車距離等信息。隨著座艙電子產品的增多,駕駛員在查看導航和車輛信息時更容易分心,增加了駕駛風險。傳統告警方式如聲音、震動和圖形建模,需要駕駛員花費時間處理,從而增加了反應時間,影響了駕駛安全。而 HUD 可以為駕駛員提供更加直觀簡潔的信息和更加舒適方便的信息查看方式,增強駕駛員的環境感知能力,有效減少駕駛員視線離開路面的時間,降低盲駕風險,提高駕駛安全。當前 HUD 技商用車)、日本東海理化 Tokai Rika(蘇州、佛山、無錫、天津)、法雷奧、博世、大陸、麥格納等本土品牌遠峰科技(東莞,IPO)、惠州華陽集團(A 股)、弗迪
84、科技(比亞迪,深圳)、惠州德賽西威(A 股)、合肥疆程技術、北京經緯恒潤(A 股)、深圳歐菲光(A 股)、浙江唯聯科技(紹興)、寧波華翔(A 股)、上海寅家電子、天瀚科技(蘇州)、上海金脈電子、上海豫興電子(用于商用車)、青島即東、鄭州森鵬電子(用于商用車)、廣州融盛科技(用于商用車)、蘇州智華汽車電子、深圳自行科技等42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術路徑呈現明確發展趨勢,W-HUD 逐步成為主流,AR-HUD 為未來確定趨勢。HUD 市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當前國內前裝標配滲透率已接近15%。HUD 市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當前國內前裝標配滲透率已接近15%。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的數據,202
85、3 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 W/AR HUD 的交付量為 225.43 萬輛,同比增長50.26%,滲透率首次突破 10%大關,達到 10.68%。2024 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 W/AR HUD 交付 135.56 萬輛,同比增長 45.82%,前裝搭載率提升至 14.01%。其中,AR-HUD 前裝標配搭載量合計交付 34.81 萬臺,同比上年同期增長 5 倍,交付占比突破 25%,成為市場新風向,有望在接下來的兩年里迎來更大規模的放量。在新能源車型中,HUD 的占比高達 66%。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預計,2024 年中國市場 HUD 整體搭載量有望
86、沖擊 400 萬輛,到 2025 年中國 HUD 市場規模達到 244.8 億元,2020-2025 年的復合增速超 50%。圖 192020-2024 年 9 月國內乘用車 W/AR HUD 前裝搭載量圖 192020-2024 年 9 月國內乘用車 W/AR HUD 前裝搭載量43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國產品牌已全面實現彎道超車,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國產品牌已全面實現彎道超車,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2021 年中國 W/AR-HUD 市場份額中,前 6 名供應商依序為日本電裝(39.4%)、華陽集團(16.2%)
87、、怡利電子(16.0%)、德國大陸集團(11.1%)、日本精機(9.3%)、江蘇澤景電子(3.4%),三家外資品牌合計占比 60%。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4 年 1-10 月,國內市場 HUD 出貨量排名中,前 10 企業分別為華陽多媒體(22.0%)、澤景電子(16.6%)、未來黑科技(10.8%)、怡利電子(9.8%)、日本電裝(9.8%)、弗迪精工(8.7%)、日本精機(5.5%)、華為(4.9%)、水晶光電(4.5%)、德國大陸集團(2.5%),前 10 名國產品牌占 7 家,合計市場份額達到 77%,國產品牌已占據主導地位。從 AR-HUD 供應商裝機量來看,前 10 企業分別為怡
88、利電子(29.5%)、華為(18.0%)、水晶光電(16.5%)、華陽多媒體(15.5%)、弗迪精工(7.8%)、經緯恒潤(7.6%)、韓國 LG(2.4%)、疆程技術(1.6%)、前海智云谷(0.7%)、重慶利龍(0.2%),前五大國產供應商共占據超 87.3%的份額,主導市場走向,推動市場快速增長。44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202024 年 1-10 月中國市場 HUD 裝機量(不含進出口)圖 202024 年 1-10 月中國市場 HUD 裝機量(不含進出口)資料來源:蓋世汽車,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圖 212024 年 1-10 月中國市場 AR-HUD 裝機量(不含進出口)
89、圖 212024 年 1-10 月中國市場 AR-HUD 裝機量(不含進出口)資料來源:蓋世汽車,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國內外 HUD 主要企業如下表所示。表 13國內外 HUD 主要企業表 13國內外 HUD 主要企業45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液晶儀表盤類型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國際日本電裝、日本精機、德國大陸集團、德國博世、韓國 LG電子、韓國現代摩比斯、美國偉世通、日本先鋒電子、日本松下、日本麥克賽爾、日本矢崎、法國法雷奧(佛瑞亞)、意大利馬瑞利、美國哈曼、瑞士 Way Ray、英國 Envisics、美國 CY Vision、日本阿爾卑斯阿爾派等國內
90、前 10:前 10:惠州華陽集團(A 股,子公司華陽多媒體)、江蘇澤景電子(揚州)、未來(北京)黑科技、臺灣怡利電子(大陸基地在蘇州)、弗迪精工(深圳,比亞迪)、華為、浙江水晶光電(A 股,臺州)其他:其他:北京經緯恒潤(A 股)、合肥疆程技術、深圳前海智云谷、重慶利龍中寶、上海浦創汽車、深圳銳思華創、深圳瀚思通、業成光電(富士康)、東軟集團(A 股)、南京睿維視、深圳光峰科技(A 股)、歐菲光(A 股)、常州星宇股份(A 股)、上海寅家電子、北京一數科技、極米科技(A股,成都)、三極光電(蘇州)、浙江熾云科技(杭州)、深圳點石創新等46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十一、全景/調光天幕十一、全
91、景/調光天幕全景天幕,是一種位于汽車車頂的天窗,通常覆蓋了前座和后座之間的大部分區域,以及部分車頂區域。又稱作不可開啟的全景天窗,取代汽車傳統頂蓋,打破了傳統汽車天窗的尺寸和視野限制。電動汽車受限于底盤電池組的厚度,車內垂直高度有限,傳統的天窗機構尺寸較厚,對于后排人員的空間舒適度不友好,改成天幕玻璃,就能在不改變原有汽車高度的同時節省出額外的空間。此外,傳統汽車天窗系統的開關系統零部件較多,構造相對復雜,單車價值量約為2000-5000 元左右,而天幕玻璃由于沒有復雜的開關滑動系統,去除了不常用的功能,成本相對較低,單車平均 1500 元(與普通玻璃相當),可開啟式的全景天窗因結合其他零部件
92、,單車價值約3000-10000元。天幕玻璃有美觀、性價比高等多種優勢,但也帶來了光照過強、隔熱效果差等問題。因此車企對隔熱的需求隨著天幕玻璃的滲透率上升而不斷上升,也因而轉換為對調光玻璃的需求上升。調光天幕,指的是在汽車天窗的玻璃中間加裝膜結構,再通過施加電壓控制玻璃,可以實現對光線的智能調節的玻璃產品。調光玻璃具體到汽車領域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為 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EC(電致變色)、SPD(懸浮粒子)和 DLC(染料液晶),它們均屬于電控型調光玻璃,但原理和效果存在差異。根據佐思汽研數據,2024 年 1-5 月,中國乘用車全景天幕裝配量為 90.3 萬輛,同比增長 80.4%,
93、裝配率為 11.4%,比 2023 年同期47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增加 4.6 個百分點。其中,純電動乘用車全景天幕裝配量為 63.2 萬輛,同比增長 129.6%,占市場總裝配量的 70.1%;其裝配率為 33.4%,遠高于市場整體。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預計 2027 年我國乘用車全景天幕的市場規??蛇_ 181.4 億元。全景天幕由汽車天窗系統企業供應,根據上海毓恬冠佳招股說明書,2023 年中國汽車天窗市場供應商前 5 名分別為偉巴斯特(32%)、上海毓恬冠佳(16%)、英納法(10%)、弗迪科技(9%)、西艾科德(8%)。從上游調光玻璃來看,圣戈班、Gentex、View、A
94、sahi Glass 和 PPG共占有全球智能玻璃市場 80%以上的份額,而福耀玻璃在汽車調光玻璃占據絕對優勢。表 14國內全景天幕及調光玻璃產業鏈主要企業表 14國內全景天幕及調光玻璃產業鏈主要企業類型類型代表企業代表企業全景天幕總成商:德國偉巴斯特 Webasto(中國基地-上海、襄陽、鹽城、長春、廣州、重慶、北京、武漢)、上海毓恬冠佳(IPO)、荷蘭英納法集團(被北汽海納川收購,中國基地在煙臺)、弗迪科技(比亞迪)、西艾科德 CIE Golde、日本愛信精機、日本八千代工業(中國基地在中山)、江蘇鐵錨科技(南通)等調光玻璃福耀玻璃、法國圣戈班、日本旭硝子 AGC、日本板硝子 NSG、以色
95、列 Gauzy、美國鏡泰 Gentex、德國偉巴斯特等調 光 膜 材料PDLC 調光膜:美國 Polytronix、日本凸版印刷、以色列Gauzy、隆晟光電、海優新材等48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資料來源: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十二、智能車燈十二、智能車燈汽車車燈按功能大致分為照明燈、信號燈和裝飾燈三大類,根據燈的位置區分為車內燈和車外燈,前照燈(大燈)是單車照明系統中價值量最高的車燈產品,單車價值量 400-2000 元,占比 66%;其次是尾燈,單車價值量 400-1000 元,占比 17%。前照燈方面,從發展路徑看,前照燈產品升級路線為鹵素燈-氙氣燈-LED 燈-ADB 燈-DLP燈
96、,當下鹵素燈、氙氣燈基本被 LED 燈替代,2022 年 LED 車燈滲透率已達到 78%,完成傳統照明產品的升級,正在向更高分辨率的智能大燈(ADB、DLP)方向發展,同時技術升級使車燈價值量大幅提升,ADB 單車價值量 3000-4000 元,DLP 單車價值量 15000 元以上。EC 調光膜:光羿科技等SPD 薄膜:Research Frontiers、以色列 Gauzy、Resnoac、精一科技等LC:京東方等ITO 導電膜日久光電、嵩陽光電等49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圖 22車燈按功能分類圖 22車燈按功能分類資料來源:新產業智庫。智能大燈安裝量持續上升。智能大燈安裝量持續上
97、升。智能大燈能夠實現自動駕駛輔助、車外交互、投影娛樂等功能。從智能功能看,智能大燈按功能主要分為AFS、ADB、DLP。AFS 為自適應前照明系統,主要功能是根據不同工作模式照射光型,例如根據天氣、環境、道路狀況燈調整照明模式;ADB 為自適應遠近光系統,主要功能為自動切換遠近光燈、調節遠光束的分布(矩陣式 ADB);DLP 為數字光處理,主要功能為各種光型分布以及支持道路投影、行人預警等;其中 ADB 為 AFS 的衍生產品,技術壁壘相對較高。氛圍燈滲透率迅速提高。氛圍燈滲透率迅速提高。車內燈光主要包括氛圍燈、閱讀燈、行李廂燈、門燈、儀表燈等。根據佐思汽研數據,氛圍燈在 2023 年的滲透率
98、為 44.1%,近五年平均年增長率為 16.3%,佐思汽研預測 2025年的氛圍燈標配安裝量達到 1300 萬輛,滲透率接近 60%。2019-2023 年,智能大燈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9-2023 年,智能大燈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根據浙商證券統計50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數據,2017-2023 年國內 ADB 車燈滲透率由 1%提升至 13.7%,搭載車型平均售價由40萬元下降至32萬元,DLP滲透率由0.5%提升至2.0%,搭載車型平均售價由35萬元提升至42萬元。根據浙商證券測算,2023年我國汽車前照燈市場規模 567 億元,其中 ADB 燈市場規模為 157 億元,DLP
99、燈市場規模 84 億元;預計 2026 年 ADB、DLP 滲透率分別達到 35%、6%,市場規模分別為 351 億元、214 億元,帶動前照燈市場規模達到 805 億元;2024-2026 年智能車燈(ADB+DLP)復合增速有望達 22%。圖 232022-2026 年中國智能車燈(ADB+DLP)市場規模(億元)圖 232022-2026 年中國智能車燈(ADB+DLP)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浙商證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全球車燈市場前五強格局基本穩定,國內呈現兩強格局。全球車燈市場前五強格局基本穩定,國內呈現兩強格局。小糸、海拉、馬瑞利、斯坦雷、法雷奧位居前五,合計占全球車燈 6
100、5%左右的份額。國內市場方面,華域視覺、星宇股份處于第一梯隊,華域視覺在前照燈和尾燈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超過 20%,星宇股份51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市場份額達到 15%;外資車燈廠小糸、海拉、馬瑞利、斯坦雷等處于第二梯隊;其他自主車燈廠與外資車燈廠處于第三梯隊。2023 年中國乘用車 ADB 車燈的主要企業品牌包括華域視覺、星宇股份、海拉、法雷奧、馬瑞利、斯坦雷等。DLP 產業化方面,目前國內外主流廠商均已實現 DLP 技術的突破,但目前國內僅華域視覺、星宇股份實現量產。Micro LED技術的HD智能大燈預計2024量產,國外重點廠商MicroLED 技術已達量產水平,整體產
101、業進程領先國內。十三、車載聲學十三、車載聲學車載聲學系統(音響系統)主要包括揚聲器、功放(功率放大器)、聲學警報系統(AVAS)。揚聲器負責將電能轉換為聲能。功放是揚聲器的驅動,用于放大音頻信號,以提升聲音輸出品質。AVAS 通過發出發動機模擬聲音提高其可察覺性,在為行人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時,為駕駛者帶來更好的駕駛體驗。傳統汽車上單車揚聲器數量在 4-8 個,高端車型或配置上揚聲器數量可達 8 個以上。隨著新能源車興起,造車新勢力將音響系統作為新的切入點,帶動單車揚聲器搭載量提升,2024 年一季度新能源車型單車揚聲器數量平均達到 8.7 個。中低端車型揚聲器數量少,對功放性能、功率要求低,功放
102、通常集成在車機內;對于配置較高的車載音響系統,揚聲器數量增多、引入低音炮等對功放的功率及性能要求更高,需要搭載獨立功放。數字功放、獨立功放成為趨勢,帶動車載功放市場規模提升。目前,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均52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出臺了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新能源車低速行駛時發出警示音。隨著各地標準和法規逐步落地,AVAS 有望成為新能源車剛需增量?,F階段新勢力和自主品牌 20 萬元以上價位段車型開始聲學硬件規模升級,未來幾年有望向大眾價位、海外品牌大規模滲透。根據東北證券測算,2023 年中國乘用車車載聲學市場空間 54 億元,預計 2026 年達到 99.7 億元;20
103、23 年全球乘用車車載聲學市場空間 160.4 億元,預計 2026 年達到 247.8 億元。圖 242019-2026 年中國車載聲學市場規模(億元)圖 242019-2026 年中國車載聲學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東北證券,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從供應商類型來看,車載揚聲器行業主要包括普瑞姆、艾思科、豐達電機、先鋒電子、豐達電機、索尼、偉世通、德爾福、阿爾派等海外廠商和上聲電子、吉林航盛等本土廠商。由于日韓系車企優先選擇日韓本土供應商,豐達電機、先鋒電子在日韓系車企中占主導地位,而歐美系以及中國車企在揚聲器供應鏈上較為開放,各車載揚聲器供53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應商充分競爭。其
104、中,上聲電子 2023 年全球市場占有率 13%左右,中國市場占有率 20%左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功放作為電子產品,前裝市場參與者較多、行業集中度較低,主要玩家可以分為三類:國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此類企業在汽車產業布局早,與車企存在較密切的聯系,在車載功放行業競爭地位較穩定,如偉世通、德爾福、電裝等;電子產品企業,此類企業具備良好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和電子產品領域的技術積累,如先鋒電子、阿爾派等;電聲企業,通常具備車載揚聲器以及車載音響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能力,如普瑞姆、艾思科、上聲電子等。十四、車聯網盒子十四、車聯網盒子車聯網遠程通信終端 T-Box(Telematics Box)是一種集成車
105、身網絡和無線通訊功能的智能終端設備,又稱 TCU(Telematics ControlUnit 車聯網控制單元),是前裝車聯網的核心硬件產品,一般安裝在儀表盤下方。其功能包括:1)遠程通信:T-Box 內含 SIM 卡,支持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的網絡,使得車輛能夠連接到互聯網,實現數據傳輸和接收。2)遠程控制:通過 T-Box,用戶可以遠程控制車輛的一些功能,如遠程啟動或停止發動機、開啟或關閉空調、控制天窗、后備箱門、車門等。3)定位服務:T-Box 配備 GPS 天線,可以提供車輛定位服務,幫助用戶實時跟蹤車輛位置。4)數據采集與監控。T-Box 能夠采集車輛的運行數據,如車速、續航、
106、油量等,并監控車輛狀態,包括故障監控和駕駛行為分析。5)OTA 升級:T-Box54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支持通過無線傳輸方式進行軟件下載和軟件更新,為車端添加新功能、修復漏洞等。6)緊急救援服務:T-Box 可以提供緊急呼叫服務,在車輛發生碰撞事故時自動觸發緊急救援。7)信息交互:T-Box 通過云平臺實現車輛終端、手持設備、路邊單元以及使用 V2V、V2R、V2H、V2S 通信的公共網絡之間的信息交互。根據佐思汽研數據,2023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裝配量和裝配率保持增長,其中裝配量達到 1642.7 萬輛,同比增長 25.8%;裝配率為 78.1%,較 2022 年增加 1
107、2.5 個百分點;預計 2028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裝配量達到 2140.9 萬輛,裝配率達到 98.9%。2023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市場規模達到 155.9 億元(含非獨立式 T-Box),目前車輛聯網率仍有上升空間,同時隨著非獨立式 T-Box 的占比的提升,T-Box 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到 2028 年,T-Box 的市場規模達到 265.3 億元。圖 252021-2028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市場規模(億元)圖 252021-2028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佐思汽研,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整理。55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
108、2021 到 2023 年,搭載高精定位、V2X 功能的 T-Box 產品的裝配量逐年上升,同時智能天線、帶通信模塊的域控、帶通信模塊的車機等集成產品的裝配數量也保持增長。5G T-Box 前裝搭載率進一步提升,2023年中國乘用車5G T-Box裝配量為145.2萬輛,裝配率為6.9%,相比 2022 年的 29.3 萬輛,實現近 5 倍增長。從競爭格局來看,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但頭部企業優勢仍然明顯。從競爭格局來看,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但頭部企業優勢仍然明顯。2023年中國乘用車T-Box供應商TOP10的市場份額總計約76.2%,比 2022 年下降 3.7 個百分點;而 TOP3 份額
109、總計約 37.7%,相比 2022年卻增加 4.1 個百分點,T-Box 市場進一步向頭部集中。根據佐思汽研報告,2023 年國內乘用車 T-BOX 供應商 TOP10 企業為韓國 LG(17.0%)、東軟集團(11.4%)、日本電裝(9.3%)、德國大陸集團(6.0%)、法雷奧(5.8%)、華為終端(5.7%)、高新興(5.6%)、慧翰微電子(5.4%)、經緯恒潤(5.3%)、聯友科技(4.6%)。其他供應商還有三菱、導遠電子等。56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戰略新興系列企業簡介企業簡介1c商務合作:王女士 13168781866座機:0755-82790019郵箱:網址:http:/ 7B1深企投集團深企投產業研究院深企投集團深企投產業研究院產業咨詢業務產業咨詢業務聯系我們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