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電子行業:中日先進制造業國際比較研究老齡化與產業升級、產業轉移、人工替代、牛股-210621(8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研報】電子行業:中日先進制造業國際比較研究老齡化與產業升級、產業轉移、人工替代、牛股-210621(88頁).pdf(8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制造業出口的興起主要從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如服裝、鞋襪、家居用品、紡織物等)開始,在70-80 年代不僅推動了中國國內制造業出口的發展,也對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的發展有相當的拉動作用。正如四小龍后期向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及服務業轉型一樣,中國也在近年已經開啟了由“世界工廠”向“世界研發中心”轉型的進程。這樣的轉型也意味著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出增長將有所放緩,其趨勢可以從三方面看出:1)近年來國內老齡化進程導致了勞動人口占比呈下降趨勢;2)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工程師紅利不斷釋放;3)中國勞動密集產業出口額的全球占比已經有所下滑(2020 年占比上
2、升主要由于疫情影響,另外部分國家數據提交也有所延遲,并未計入全球總額統計,因此或導致中國占比被高估)。事實上,四小龍在轉型期間也經歷過同樣的階段,自步入轉型期之后,四小龍勞動力密集產業的全球出口占比數量下降顯著。一旦成功實現轉型,中國將逐漸將資源向先進制造、智能化服務等技術密集、創新導向的領域轉移,這也意味著其他國家(比如目前勞動力成本依舊較低的周邊鄰國)將獲得接收勞動力密集產業的歷史機遇。近年來,隨著中國勞動密集產業出口值占比趨穩甚至回落,東南亞其他勞動成本較低國家的占比開始有所提高,其中越南提高尤為明顯,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21 世
3、紀之后中國的人力成本逐漸開始升高(尤其是在開發程度較高的珠三角地區及長三角地區),再疊加土地成本升高、勞動人口欠缺、政策變化等因素,受影響的產業已經開始逐漸向中國內陸、東南亞地區等低成本地區進行轉移。就21 世紀早期來看,向中國內陸轉移的趨勢也較為明顯。根據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與英國海外發展研究所在2017 年發布的推進經濟轉型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和走出去調研項目調查結果來看,國內勞動密集型輕工業企業應對成本上漲的方式以技術升級、成本控制、產品線條擴張為主,而非選擇在其他低成本地區設立新的廠區,主要因為中小企業常常并不具備在外地設廠的實力與條件這些企業在管理能力、商業網絡及資金籌措方面都有相當的短板。而大型企業及外資控股企業則更有通過在其他地區(包括海外國家)設廠來利用低成本地區優勢的能力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