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電子行業中日先進制造業國際比較分析報告(8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電子行業中日先進制造業國際比較分析報告(82頁).pdf(8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從中日勞動力結構變化挖掘人工替代的投資機會根據機器人應用環境的不同,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類。其中,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工業自動化方面,不但能節約人力成本,而且在操作的高度、重量、溫度、速度等方面都較人類有所放寬,能長時間替代人類自動執行單調、頻繁和重復的作業。相較于會產生疲勞的人類,自動化設備通常并無此類困擾,因此還能減少人為失誤并提高效率。工業機器人的具體應用包括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包裝機器人、噴涂機器人、切割機器人和凈室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則指在非結構環境下為人類提供必要服務的多種高技術集成的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公共服務機器人、個人/
2、家用服務機器人、特種服務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家庭陪伴與代替人從事各種生產作業。過去多年,由于中國國內低廉勞動力的幾乎無限量供應,使得國內相關行業通過人口紅利取得了競爭優勢。但隨著國內就業人口數量增長放緩、老年人口占比上升,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勞動力供給的緊張局面將持續甚至加劇。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勞動用工成本不斷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 2011 年的41,799 元上升為2019 年的90,501 元,用工成本上升一倍。由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斯坦福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發起的中國企業勞
3、動力匹配調查(China Employer-Employee Survey,CEES)顯示,“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企業管理者認為妨礙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中的第一位,超過市場需求、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等因素。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將迫使制造企業不斷加大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擴展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度。老齡化、成本上升、產業替代助推工業自動化發展由于勞動力缺乏因素,以及電子、汽車等工業發展對高產能、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日本最早在 60 年代就開始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機器人產業,川崎重工在 1967 年率先從美國引進“Unimation”及相關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其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在此后兩年內就在可靠性方面趕超了美國。進入 70 年代后,日本逐步加大機器人方面的投入,并推出機電法、機情法等政策扶持,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1980 年日本在工業機器人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了 75%左右,其后伴隨著 IT 技術的進步而長期維持在高位,甚至一度達到 90%以上。近年來由于中國、德國、美國、韓國在機器人市場的占比逐漸提升,日本工業機器人市占率則出現了下滑,但依舊維持在 60%左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