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大浪智庫:2025年AI短?。褐悄芤暵犘挛锓N激發新質生產力.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傳媒大學&大浪智庫:2025年AI短?。褐悄芤暵犘挛锓N激發新質生產力.pdf(1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出品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媒體研究院大浪智庫發展背景:AI視頻生成技術迎來突破,開啟視頻原生時代大模型技術取得重要突破,AIAI視頻生產技術加速落地1 1AIAI視頻生成應用場景得以極大拓展,AI AI 短劇爆款頻出2 2從早期的GAN(生成式對抗網絡)和VAE(變分自編碼器)發展到擴散模型和Transformer模型,這些技術的發展為視頻生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在流暢性、真實性和可信度方面得到極大提升。2024年,AI視頻生成領域迎來了多項重要突破。AI視頻生成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影視、廣告、電商、社交媒體等領域,降低了制作成本,加快了制作周期,提高了用戶的觀看興趣
2、和消費欲望。由于短視頻和短劇商業化發展迅猛,“AI+短劇”當前成為AI視頻生成的前沿熱門應用領域。2024年2月,OpenAI發布視頻生成模型Sora,能生成包括多個角色、特定類型動作和主題背景的長達60秒的高保真視頻,遠超行業當時只有平均“4秒”的視頻生成長度。2024年4月,生數科技聯合清華大學發布Vidu模型,突破了視頻模型從未被解決的“一致性”難題,新增“多圖參考”功能,僅需幾張設定圖,即可高效生成連續多個視頻內容片段。2024年6月,Luma AI發布了Dream Machine,在保持對象和角色一致性方面表現出色。同月,快手在6月發布自研模型可靈AI,支持生成長達兩分鐘的30fps
3、的超長視頻,分辨率高達1080p,并支持多種寬高比。2024年5月,抖音發布“即夢AI”,11月15日即夢AI推出包含具有首幀一致性的S2.0 Pro和具有極高提示詞遵循能力P2.0 Pro視頻生成模型。2024年8月,昆侖萬維推出首個集成視頻大模型與3D大模型的AI短劇平臺SkyReels,單次可生成180秒視頻,幫助創作者“一鍵成劇”。12月10日,SkyReels在北美上線。2024 年 12 月 10 日,OpenAI正式推出SoraTurbo,生成速度和視頻質量顯著提高,可生成高達1080p分辨率、最長20秒的動態視頻內容。2024年12月16日,谷歌推出Veo2,它能夠創建長達兩分
4、鐘的 4K分辨率視頻,分辨率是Sora的4倍,時長是Sora的6倍,在保真度、準確度和相機控制上都有很大增強。根據德塔文電視劇數據庫報告,2023年共有1059部長短視頻平臺微短劇上線。2024年1-8月長短視頻平臺(包括抖音、快手、騰訊視頻、芒果TV、優酷、愛奇藝、嗶哩嗶哩)已有900部微短劇上線,預計到2024年年底數量可達1350部,預計同比增長27.5%。2024年微短劇行業市場規模預計達到504.4億元,根據高盛報告,國內短劇/迷你劇市場規模(TAM)年化值已超電影市場,接近長視頻流媒體市場的70%。預計2027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短劇發展勢頭迅猛。從用戶角度來看,
5、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微短劇已成為數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微短劇用戶規模已超越網絡外賣、網絡文學、網約車和網絡音頻等多類基礎數字服務。以短視頻平臺為例,抖音的微短劇內容覆蓋了4.74億用戶,日去重用戶數超過1億,而快手的微短劇日活躍用戶達到2.6億,核心用戶規模增長超過29%。這不僅表明微短劇正逐漸成為內容行業新焦點,也彰顯出其巨大的商業潛力和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國家對短劇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自2022年6月1日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包含微短劇在內的網絡劇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這標志著短劇從“上線備案”邁入“網標”新時代。今年,在加大對
6、短劇內容質量和合規性的監管力度的同時,“短劇+”模式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AI短劇”模式開始出現。發展背景:國內短劇商業化狂飆突進,AI短劇迎來重大機遇商業化政策AI短劇究竟是什么?AI短劇通常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參與創作或制作的短劇。這些短劇可能由AI生成劇本、輔助角色設計、場景構建,甚至生成視頻內容。發展背景:國內短劇商業化狂飆突進,AI短劇迎來重大機遇AI負責生成劇本或故事大綱,提供創意基礎。z技術驅動釋放壓力上手極簡劇本生成型角色設計型場景構建型視頻生成型主要類型主要特征AI技術能夠提供新穎的敘事方式和創意內容,打破傳統創作的局限。
7、AI參與的短劇制作流程可以大幅提高效率、縮短制作周期。AI短劇的核心特征是技術驅動,依賴先進的AI算法和模型來生成或輔助創作內容。AI輔助設計角色外觀、性格特征等。AI技術用于構建虛擬場景或輔助實景拍攝。AI直接生成視頻內容,包括角色動畫和場景渲染。發展背景:短劇引發網絡熱議,話題閱讀量邁入10億大關1.2%29.8%35.5%33.5%#AI短劇#相關話題參與用戶年齡分布70后80后90后00后AIAI短劇話題熱度榜短劇話題熱度榜#AI微短劇中國神話#被國產AI短劇硬控了四分鐘#AI做的動態短劇海報已next level#AI微短劇科普鵲橋二號中繼星奔月路#AI短劇卷到哪兒了#AI也拍短劇了
8、#AI短劇#國內首部AI全流程制作微短劇#AI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55.2%44.8%#AI短劇#相關話題參與用戶性別分布女性男性發展背景:AI短劇成為新關注點激發討論,大眾期待度高以“AI短劇”相關話題熱度第一#AI微短劇中國神話#為例:微博智搜顯示:大眾情緒86%為“開心”,體現出當前大眾對國產AI短劇抱以較高的期待。討論詞云顯示:用戶對于“短劇”“AI神話”“全流程”“傳統文化”等討論度較高。典型觀點顯示:用戶態度整體積極向上,認可度較高。該作品的成功體現了AI技術在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通過新穎的呈現方式拓寬了傳播路徑,提升了觀賞體驗。央視利用AI技術制作的中國神話微
9、短劇,展現了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令人印象深刻。AI技術為中國神話帶來了全新的呈現方式,使得古老的傳說煥發出新的活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千秋詩頌依托“央視聽媒體大模型”率先推出國內首部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 題材:文學、古詩、歷史 故事大綱:聚焦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中的200多首詩詞,講述詩人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故事,通過AI技術呈現獨具中國審美特色的美術視覺,展現中華經典詩詞中的家國情懷和人間真情。時長:第一輯推出6集,第二輯推出5集,每集大約10分鐘左右 制作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播出平臺: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40檔播出,同時也在央視頻、央視網等新媒體平臺發布。開播時間:第一輯于2
10、024年2月26日播出,第二輯于2024年10月17日播出。技術支持:依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聽媒體大模型”,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通用大模型強大的多模態融合、優秀的開放世界理解和內容生成能力。樣本觀察:主流媒體戰略布局,借勢AI短劇頻推文化精品央視頻:中國神話中央媒體率先探索AIGC前沿,推出國內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 題材:中國傳統神話 故事大綱:包括補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和嘗百草六個故事,傳統神話元素與當代科技發明聯動,展現民族精神的時代回響。時長:共6集,每集時長約5分鐘 制作方:由央視頻、總臺人工智能工作室聯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合作推出 播出平臺:央視頻AI頻道
11、 首播時間:2024年3月22日 技術支持:美術、分鏡、視頻、配音、配樂等全部流程都由AI完成,展現了AI在視聽產業的創新性應用。傳播效果:全網播放量接近2000萬次,引發了行業內外的熱議。樣本觀察:主流媒體戰略布局,借勢AI短劇頻推文化精品河南衛視中國瑞獸省級媒體緊跟潮流,AI賦能傳統文化多樣化呈現 題材: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神話 故事大綱:通過AI技術展示中國瑞獸的文化,每集短視頻聚焦一種或幾種故宮太和殿屋脊上的瑞獸,如龍、鳳、麒麟等,講述它們的緣起、傳說以及功用和象征意義。內容包括騎鳳仙人龍騰屋脊鳳舞九天獅威凜凜獨行天馬海馬入淵龍子狻猊等。時長:第一季共12集 制作方:河南廣播電視臺 播出
12、平臺:首發于大象新聞客戶端 首播時間:2024年5月30日樣本觀察:主流媒體戰略布局,借勢AI短劇頻推文化精品抖音: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平臺自有AI模型+專業影視團隊,挑戰歷史奇幻題材短劇霸榜抖音短劇熱榜TOP5 題材:科幻、歷史文化、文化旅游 故事大綱:在不遠的未來,地球上的古文明遺跡突然發生異變,引起了全球古文明研究組織的高度關注。主角考古學家江城生自四川廣漢一個世代從事三星堆考古的家庭,家族幾代人都在研究三星堆遺址的秘密。機緣巧合下,江城與科學家吳星言聯手揭開了古蜀國和南方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尋找拯救文明的密碼。時長:全劇13集,總時長50分鐘左右 制作方:由抖音和博納影業AIGMS制作中
13、心聯合出品 播出平臺:抖音、優酷 首播時間:2024年7月8日 技術支持:由基于抖音自研豆包大模型的應用產品“即夢AI”提供 傳播效果:抖音短劇熱榜TOP5樣本觀察:商業平臺加碼探路,試水AI短劇全新賽道快手: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國內首部 AIGC 原創奇幻微短劇快手可靈AI提供技術支持,上線以來播放量超5000萬 題材:奇幻、中國神話 故事大綱:漁村少年李行舟出海捕魚時,意外獲得了傳說中的山海奇鏡。不料卻引來了怪獸九嬰,九嬰出現后,燒毀了房屋、傷人無數,行舟的娘親也被九嬰抓走了。為救出娘親,行舟獨自踏上征程,一路遇贏魚、戰共工、取水神戟,劈開無望海,最終斬殺九嬰。時長:每集3分鐘,共5集 制作
14、方:快手與影視導演陳坤聯合打造 播出平臺:快手星芒短劇全網獨播 首播時間:2024年7月13日 技術支持:運用Midjourney進行文生圖,再用快手可靈圖生視頻,部分配樂通過AI生成。傳播效果:上線以來播放量超5000萬樣本觀察:商業平臺加碼探路,試水AI短劇全新賽道目前的AI短劇題材多為玄幻、中國神話,對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定價值。如中國神話中國瑞獸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題材都是源自中國神話故事。由于技術限制,短劇內容題材受限,偏向現實主義的故事在AI的鏡頭語言下進行敘事時難度較大,而需要想象力的場景和角色形象反倒容易創造,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AI短劇題材的多元化拓展。熱議焦點:
15、弘揚傳統文化導向 or 受制敘事題材局限?AI短劇是內容和技術的新物種,一些作品的熱播也帶來了話題熱度,短時間內就有如#AI微短劇中國神話#AI短劇卷到哪兒了#被國產AI短劇硬控了四分鐘#等多條話題引起熱議,平臺閱讀量和討論量迅速增長。通過數據可得,AI短劇的傳播效果存疑,目前仍局限在科技愛好者圈層,能否去“噱頭化”真正破圈、觸及大眾,成為AIGC商業化的新賽道,仍需繼續觀察。熱議焦點:平臺熱播聲量高漲 or 用戶實際破圈存疑?AI短劇的出現顛覆了以往影視上特效制作的制作流程,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部分鏡頭質量頗高,有望重塑內容生態。以快手可靈AI支持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為例,其制作周期只用
16、了兩個月,畫面清晰度、流暢度、自然度都得以大幅提升。目前AIGC技術難以支撐起作品敘事,3-4秒的鏡頭所承載的敘事內容有限,比起講好故事,技術帶來的更多是視覺奇觀刺激。熱議焦點:長期重塑內容生態 or 短期技術奇觀刺激?AI+劇本撰寫角色設計場景搭建特效制作前景探討:AI視頻模型新挑戰,探索技術與商業潛能理想與現實仍有差距多重技術挑戰仍需創新突破商業模式尚不明確難以平衡高額投入與商業回報AI視頻生成技術旨在創造高質量、連貫且實用的視頻,但目前仍面臨圖像清晰度、動作準確性和場景邏輯性等技術挑戰。測試顯示,各AI產品表現不一,有的能生成清晰且邏輯性強的視頻,但動作和場景轉換仍不自然。這表明AI視頻
17、生成技術雖潛力巨大,但實際應用仍需應對技術和算法挑戰。符合通專融合路徑仍是實現AGI的關鍵所在目前AI視頻商業模式尚不明確,巨額資本支出與收入產出脫節,短期內難以實現投資與商業回報的平衡,主要體現為:一是模型訓練與拓展成本高昂;二是算力與能源成本高昂;三是運營成本高昂;四是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接受度處于較早階段,投資回報率仍然較低;五是融資壓力高漲。視頻生成模型有望成為世界模型、AGI的重要組成部分,AI視頻生成技術的發展符合通專融合路徑,即同時具備專業性和通用泛化性,這是實現AGI的關鍵。AI視頻生成技術發展不僅推動了多模態理解和生成能力的提升,而且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拓展應用場景,為實現A
18、GI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和應用實踐。植根于多元文化,將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融入AI短劇創作中,為用戶提供豐富的觀看體驗。通過AI技術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故事結合,創作出既有深度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從而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同時,AI短劇也能夠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本地化和內容創新,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觀眾都能享受到符合自己文化背景的優質內容。趨勢展望:AI短劇新物種,激發新質生產力文化引領,為AI短劇注入有趣靈魂視頻模型的不斷迭代升級,讓短劇視覺效果和敘事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例如快手的AI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使用可靈AI提供視頻生成技術支持,其人物動作既符合物理世界規律,又具備較大的運
19、動幅度,呈現出生動流暢的視覺效果,擺脫了PPT的既視感。同時推動AI工具集成平臺的構建,全流程支持劇本生成、角色定制、分鏡設計到最終的視頻合成。技術賦能,為AI短劇打造好看皮囊趨勢展望:AI短劇新物種,激發新質生產力隨著AI短劇數量的增加,用戶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他們對短劇的質量、創意和文化價值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AI短劇的創作者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待。同時,用戶的反饋也是AI短劇不斷進步的動力,通過用戶反饋,創作者可以調整和優化內容,使其更加貼合市場和用戶的喜好。用戶認可,為AI短劇標注價值標尺平臺不僅提供了展示和分發AI短劇的渠道,還通過提供技術支持、資金投入和市場推
20、廣等方式,幫助創作者實現創意。例如,快手和抖音等平臺已經開始探索AI短劇的商業化路徑,通過內容付費、品牌合作等方式為短劇創作者提供收益。此外,平臺也在加強對AI短劇內容的監管和引導,以確保其健康有序的發展。平臺加碼,為AI短劇構建健康生態出品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媒體研究院大浪智庫專家顧問:趙子忠,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王巍,微博COOCOO,新浪移動CEOCEO,新浪AIAI媒體研究院院長項目負責人:徐琦,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媒體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導喬宇,微博年輕用戶發展部總經理、大浪智庫秘書長項目團隊(按姓氏拼音排序):崔偉、宮辰、李川、梁宇、呂華錦、孫慧姝、張洋版權聲明:未經報告編委會允許,本報告任何內容不準用作商業用途;若需引用、轉載有關報告內容,請事先與本報告編委會項目負責人聯系(cn),正式獲得授權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