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湖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4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湖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44頁).pdf(4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湖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 監測規劃 2022 年 3 月 目 錄 一、現狀與形勢.1(一)生態環境監測取得積極進展.1(二)生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與不足.3(三)生態環境監測面臨的形勢與需求.4 二、總體要求.7(一)指導思想.7(二)基本原則.7(三)規劃目標.8(四)基本思路.9 三、主要任務.11(一)大氣環境監測.11(二)地表水環境監測.15(三)土壤環境監測.18(四)地下水環境監測.19(五)聲環境監測.21(六)生態質量監測.22(七)污染源監測.26(八)應急監測.28(九)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管理.29(十)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及應用.30 四、改革創新.33 (一)優化完
2、善體制機制.33(二)提升服務供給能力.33(三)加強科技支撐.34 五、重大工程.35(一)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建設項目.35(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運行保障工程.40 六、綜合保障.40(一)加強組織領導.40(二)加強政策保障.40(三)加強隊伍建設.40(四)加強宣傳引導.41 1 湖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笆奈濉睍r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的重要時期,也是我省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機遇期。為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
3、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 2021-2025 年。一、現狀與形勢 我省環境監測從上世紀 70 年代的艱難起步,到 80 年代的成長發展,到 21 世紀的跨越提升,從最初“三廢”調查,到現在全方位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全省環境監測系統始終站在環境保護的第一線,緊緊圍繞環境管理需求,不斷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技術水平、升級監測裝備、加強科研創新、深化業務拓展。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守土有責、守
4、土盡責,認真做好應急監測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做出了積極貢獻。(一)生態環境監測取得積極進展(一)生態環境監測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監測網絡不斷完善。一是監測網絡不斷完善。印發 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完善,已建成涵蓋空氣、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生態、噪聲等要素,覆蓋全省的監測網2 絡體系。地表水、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加速形成,全省已建成聯網的水質自動站 192 座,城市空氣自動站 169 座,基本實現全省重要水體和重點斷面以及縣級以上行政單元水、氣自動監測的全覆蓋。大氣組分監測網絡不斷完善,建設完成 10 座大氣超級站。建成 4 座國家大氣
5、區域站、13 座工業園區站、5 座工業港口站、3 個省級邊界站和 4 個路邊站,填補了我省主要大氣傳輸通道、重要工業園區及港口空氣自動監測的空白。土壤監測持續推進,由試點監測拓展至例行監測,監測點位已達 6000 余個。地下水監測網絡逐漸完善,59 個國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覆蓋全省地級行政區域和三級水文地質分區。二是支撐作用日益突顯。二是支撐作用日益突顯。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等專項行動,不斷改進和完善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質量監測業務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從城市到農村、從水里到岸上、從地上到地下延伸。開展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城市黑臭水體監測、入河排污口監測、地下水
6、環境質量監測等工作,生態環境監測的支撐、引領作用充分發揮。三是數據質量明顯提高。三是數據質量明顯提高。堅持“保真”與“打假”兩手抓,不斷加強監測質量管理,完善監測技術體系、量值溯源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監測數據科學、客觀、準確。加強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開展省級空氣和水質自動監測站點省級運維,加強自動站點運行維護的監督管理,完善運行維護管理體系,運維工作質量不斷提高,監測數據獲取率、質控合格率不斷提升。四是社會影響持續走強。四是社會影響持續走強。從定期發布全省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到實時公開空氣、地表水監測數據,及時發布環境質量排名、大氣預
7、警預報信息等,面向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已從傳統的3 紙質媒介,延展至網絡、APP、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和平臺,踐行監測為民宗旨,有效保障了公眾對環境質量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以國家水站文化建設為契機,豐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屬性,湖北省 6 座水站入選全國 100 座“最美水站”,為老百姓走進環保、了解環保、參與環保提供了平臺,在普及宣傳生態環保知識、增強公民生態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隊伍建設成效明顯。五是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快速推進,15 個省廳駐地方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全部掛牌,已按照新的職能和機
8、制開展工作。全省監測系統人員結構逐漸完善,隊伍素質不斷提升,隊伍能力全面加強。持續加強業務培訓,培養了一批生態環境監測“三五”人才、技術大比武能手,監測隊伍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監測領域“放管服”改革,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監測服務,社會檢測力量不斷壯大,各級各類環境監測機構達到 200 余家,全社會環境監測從業人員超過 1.5 萬人,形成了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二)生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二)生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性、艱巨性更加凸顯。面對“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
9、險”的管理需求,我省生態環境監測面臨新的挑戰。一是監測網絡尚不滿足生態環境管理需求。一是監測網絡尚不滿足生態環境管理需求。隨著地下水、水功能區、入河排污口、農業面源、應對氣候變化等職能劃轉至生態環境部門,現有監測網絡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面,地表水、地下水等監測網絡布局需整合優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監測能力不足,生態狀況監測網絡亟待加強,農業面源、農村水4 源地等監測工作剛剛起步,現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能完全滿足生態環境質量評估、考核、預警的需求。二是監測技術能力不能全面支撐當前業務需求。二是監測技術能力不能全面支撐當前業務需求?!笆奈濉逼陂g,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深化,
10、生態環境監測的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系統集成整合、互聯共享和大數據分析應用相對滯后,部分要素領域監測的技術體系有所欠缺,研究性監測、調查性監測和環境健康風險監測技術體系的實用性和先進性有待加強,現有監測技術體系難以支撐新形勢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發展。三是監測信息供給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監測信息供給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當前環境管理目標正由污染控制向環境質量改善轉變,面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的總體要求,生態環境監測服務供給數量、質量和時效性相對薄弱,與說得清現狀、說得準問題、說得明環境污染的成因與改善措施的目標還存在差距?,F階段,公眾對健康環境和優美生態的迫
11、切需求與日俱增,環境參與意識和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對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產品和服務水平提出更多訴求。四是監測基礎保障與實際工作要求存在差距。四是監測基礎保障與實際工作要求存在差距。隨著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行使生態環境監管職責。在職責劃轉的同時,與工作任務相關的人員、裝備和設施大多未實現同步劃轉,生態環境監測部門缺乏相應的監測力量和資源,存在履職風險。隨著監測垂管改革,我省原有監測機構的組織關系和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監測機構編制、專業技術人員普遍欠缺,實驗場所條件簡陋,儀器裝備普遍老化,系統內監測機構能力弱化現象突出。(三)生態環境監測面臨的形勢與需求(三)生態環境監測面臨的形勢與
12、需求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統籌推進,先后印發生5 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 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生態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后,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職能在支撐、服務和引領的深度和廣度上發生了較大轉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要求,確定了新目標,新任務。要實現“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任務和 2035 年“美麗中國建設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文
13、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應當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展現更大擔當,實現更大作為,不負歷史使命。一要對標經濟社會發展大目標。一要對標經濟社會發展大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態格局更加穩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是我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進入新階段要有新作為,應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努力反映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新特點,促進高水平保護下的高質量發展。二要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總要求。二要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
14、保護總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綠色發展水平、環境風險防控能力、環境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是“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總體要求。生態環境監測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承擔起支撐生態環境質量評估、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污染減排等重要職責,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有力支撐。三要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要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生態環境監6 測要為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處理、打擊環境污染違法行為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重要支撐。同時,深入打好污染防
15、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將生態環境監測業務重心向支撐考核排名、服務環境治理延伸,破解重污染天氣、長江流域水污染、黑臭水體、生態破壞等突出環境問題,系統解決區域性、布局性、結構性環境風險。四要把準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大趨勢。四要把準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大趨勢。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破解復雜環境問題的攻堅期,生態環境的管控因子將從常規污染物向新型、復合型、持久性污染物轉變,并逐步對生態系統和環境健康有所側重。環境管控方式要從“控源減排”和環境質量達標考核逐步向風險防控和生態修復轉變,環境監測業務要從環境質量評價向生態健康評價延伸,環境監測指標要從常規理化指標向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
16、、生態指標拓展,環境監測手段要從傳統手工監測向空天地一體、自動智能、科學精細、集成聯動的方向發展。五要回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態環境新期待。五要回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態環境新期待。當前,關心生態環境質量已成為綠色生活新時尚,公眾對健康環境和優美生態的迫切需求與日俱增。人民群眾對進一步擴大和豐富環境監測信息公開、宣傳引導、公眾監督內容、渠道、形式等提出更高、更精細的要求,對進一步加強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指標的監測與評估提出更多訴求,對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響應時效提出更高期待。生態環境監測必須堅持“監測惠民、監測利民、監測為民”的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傮w來看,當前
17、和今后一段時期既是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攻堅的關鍵期,也是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機遇期,只有牢牢把握7 住新時期生態環境監測的新定位,充分利用好新機遇新條件,才能確保全省監測事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目標,堅持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以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更加突出監測工作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創新性,鞏固環境質量監測、強化污染源監測、拓展生態質量監測,為“
18、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中展現生態環境監測新作為。(二)基本原則(二)基本原則 立足全局,聚焦主業。立足全局,聚焦主業。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監測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支撐、引領、服務作用。面向管理,強化支撐。面向管理,強化支撐。堅持問題導向和決策管理需求導向,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強化監測數據信息化和綜合分析,有效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促進發展,服務公眾。促進發展,服務公眾。優化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拓展生態環境監測領域,
19、科學評價發展成果和污染防治成效,深化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公開的深度、廣度和溫度,回應公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萍家I,融合創科技引領,融合創新。新。依靠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加強監測科研和綜合分析,強化 5G、區塊鏈、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先8 進裝備與系統的應用,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權責清晰,協同高效。權責清晰,協同高效。明確各方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新格局。(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 到 2025 年,基本實現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全面建成水陸統籌、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高
20、水平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更加科學、獨立、權威、高效。實行“誰考核、誰監測”,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推動實現環境質量預報預警,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推進信息化建設,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臺賬、一張網絡、一個窗口?!耙粡埦W”智慧監測。深度融入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有效銜接市縣監測網絡,點位覆蓋全部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和大型工業園區。VOCs 自動監測實現地級以上城市全覆蓋,全省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成運行,污染源監測覆蓋全部重點監管企業。監測、監控、執法融合聯動、協同增效?!耙惶讛怠比鏈蚀_。建立健全
21、覆蓋全部監測活動的質量監督體系,統一規范覆蓋全部管控指標的監測標準體系,強化重點領域量值溯源能力。統一整合優化點位設置、監測分析方法、評價技術規范,強化監測數據的可比性。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責任體系,強化誠信監測理念?!耙惑w化”科學評估。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與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及關聯信息集成聯網,統一各部門間監測評價體系,數據信息整合利用、深度挖掘能力大幅增強。監測信息依法依規主動公開,提升信息發布的普惠性、親民性、交互9 感?!耙槐P棋”高效有序。統一監測、分工負責的部門合作機制基本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參與的監測評估機制基本形成,省與地方事權劃分清晰,省級能預警、市
22、縣能執法的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與職能任務相匹配的高水平監測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四)基本思路(四)基本思路 突出湖北生態環境格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特點。突出湖北生態環境格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特點。在加強湖北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基礎上圍繞“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生態環境格局,進一步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評估,突出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等指標。體現國家戰略的湖北作為。體現國家戰略的湖北作為。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江大保護戰略,為湖北做好長江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學支撐。針對 PM2.5和 O3協同控制以及新型污
23、染物防治等國家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結合湖北實際,加強監測及基礎研究。優化完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優化完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加快構建和完善水陸統籌、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覆蓋全省城市、鄉村、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區域,涵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態、溫室氣體、噪聲等環境要素。全面、準確、科學評價全省生態環境質量,說得清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說得準生態環境問題及潛在生態環境安全風險,說得明污染來源、成因機理及對策建議??茖W合理布局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茖W合理布局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以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為龍頭
24、,駐地方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核心,市、縣(區)生態環境監測站為基礎,填平補齊基礎監測能力,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優化監測能力布局,鞏固省生態環境監10 測中心站“高精尖新”監測能力,加強武漢、襄陽、宜昌、黃石、荊州 5 個監測中心能力建設,強化區域監測服務功能。做強各地優勢監測能力,圍繞各地生態特點和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監測能力。做實市縣應急和執法監測能力,更好地適應監測體制改革與監測工作的新變化。持續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支撐服務引領功能。持續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支撐服務引領功能。有力有序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監測能力現代化,有效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生態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25、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地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職能,科學全面反映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以及高質量發展成色。始終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堅持“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理念,引領治污防污,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頂梁柱”作用。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運用 5G、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運用先進監測技術手段,加強監測分析評價,說清污染來源、成因、機理,提出對策建議,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技支撐。切實加強新型污染物監測和新環境問題的前瞻性研究,充
26、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的支撐引領作用。圍繞生態環境大保護形成大監測格局。圍繞生態環境大保護形成大監測格局。切實加強黨對生態環境監測的領導,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大格局”。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開創職責定位清晰、運轉順暢有序、信息開放共享、服務供給有效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新局面。切實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打造生態環境鐵軍先鋒隊,在奮進“十四五”新征程上建功立業。11 三、主要任務(一)大氣環境監測(一)大氣環境監測 圍繞“補短板、提效能”,以點位增補、指標拓展、功能升級為主要方向,加強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著眼城市大氣環境質
27、量達標管理,形成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茖W監測,科學評估,為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深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深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在現有省控空氣站基礎上,按照“科學延續、全面覆蓋、均衡布設”的總體原則優化完善全省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全省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由 166 個增加至 244 個,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滿足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要求。進一步深化空氣質量背景監測和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掌握我省大區域范圍內環境空氣質量本底水平。加強全省空氣質量監測質量控制,定期開展 PM2.5手工比對監測和臭氧量值溯源工作,提高監測數據質量。有序更新全省城市空氣質
28、量監測網自動監測設備,確保監測穩定有效運行。各地結合實際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綜合標準站、微型站、單指標站、移動站等多種模式,實現縣城和污染較重的鄉鎮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保障公眾健康為導向優化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設置,逐步開展環境健康風險監測,監測可吸入顆粒物及相關重金屬。專欄專欄 1 1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根據城市建成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范要求,在確保監測數據連續性的前提下,每個縣市實現至少有兩個監測點位。武漢:國控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站點(以下簡稱“城市站”)10 個,省控城市站 21 個,超級站 2 個(省站、武漢市各 1
29、 個)。黃石:國控城市站 5 個,省控城市站 9 個,超級站 1 個。十堰:國控城市站 5 個,省控城市站 16 個。荊州:國控城市站 4 個,省控城市站 14 個。宜昌:國控城市站 6 個,省控城市站 22 個,超級站 1 個。12 襄陽:國控城市站 6 個,省控城市站 16 個,超級站 1 個。鄂州:國控城市站 3 個,省控城市站 4 個,超級站 1 個。荊門:國控城市站 5 個,省控城市站 9 個,超級站 1 個。黃岡:國控城市站 3 個,省控城市站 18 個,超級站 1 個。孝感:國控城市站 2 個,省控城市站 14 個,超級站 2 個(孝感、安陸各 1 個)。咸寧:國控城市站 4 個
30、,省控城市站 11 個,超級站 1 個。恩施:國控城市站 3 個,省控城市站 14 個。隨州:國控城市站 3 個,省控城市站 4 個。仙桃:省控城市站 4 個。潛江:省控城市站 4 個。天門:省控城市站 2 個。神農架:省控城市站 3 個。專欄專欄 2 2 背景、區域(農村)空氣質量監測背景、區域(農村)空氣質量監測 一、背景空氣質量監測(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神農架國家大氣背景監測站。(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SO2、NO2、O3、CO、PM10、PM2.5、氣象五參數、黑碳、降水量、電導率、pH、主要陰陽離子、CO2、CH4、N2O。(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
31、測。二、區域(農村)空氣質量監測(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隨縣、英山縣、監利市、鐘祥市(鐘祥市農村站“十四五”期間計劃停運)。(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隨縣、英山縣、監利市區域站監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等;鐘祥農村站監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測。加強加強 PMPM2.52.5和和 O O3 3協同控制監測。協同控制監測。完善全省 PM2.5和 O3協同控
32、制監測網絡,注重指標、時空、城鄉協同布局,提高 PM2.5與 O3污染綜合分析與來源解析水平,支撐大氣污染分區分時分類精細化協同管控。全面掌握 PM2.5和 O3前體物濃度水平、生成轉化條件和區域傳輸關系,實現大氣污染精準溯源常態化。充分利用全省大氣復合污染監測超級站的建設成果,實現重點城市顆粒物組分、光化學和污染傳輸立體監測的全覆蓋。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做好全省重點城市顆粒物和 VOCs 組分手工監測工作。在武漢城市圈13 O3污染嚴重城市,適當增加 VOCs 組分自動監測點位,覆蓋城市建成區、城市主導風向、O3高值區及重點工業園區。推動多手段融合應用,形成衛星遙感監測鎖定高值區、走航雷達監測
33、識別特征組分、地面監測精確定量的 VOCs 監測模式。推動工業園區建立監測預警體系,規范開展園區內部、邊界和周邊傳輸通道大氣監測,大型石化基地、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等重點地區按要求加強環境質量監測。強化監測質量控制與儀器設備量值溯源,提高監測結果準確性。專欄專欄 3 3 PMPM2.52.5和和 O O3 3協同控制監測網絡協同控制監測網絡 一、光化學網監測網(一)(一)監測范圍:監測范圍: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陽、鄂州、荊門、黃岡、孝感、咸寧、隨州、恩施等重點城市。(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VOCs 組分(PAMS 物質、醛酮類、TO15 等)、NMHC、O3、二氧化氮(NO2)
34、、一氧化碳(CO)、氣象五參數、降水量、甲醛(HCHO)、紫外輻射強度、邊界層高度等。二、顆粒物組分監測網(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陽、鄂州、荊門、黃岡、孝感、咸寧、隨州、恩施等重點城市。(二)自動監測項目:(二)自動監測項目:PM2.5質量濃度,PM2.5中的水溶性離子、有機碳、元素碳、無機元素等。(三)手工監測項目:(三)手工監測項目:PM2.5質量濃度,PM2.5中的水溶性離子、有機碳、元素碳、無機元素等。三、工業園區三、工業園區 VOCsVOCs 監測監測 (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涉 VOCs 排放的工業園區。(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
3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VOCs 組分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測。加強大氣污染監控監測。加強大氣污染監控監測。深化大氣遙感監測業務化運行,以襄陽、荊門、宜昌、荊州,孝感、武漢、黃岡、黃石、鄂州、咸寧等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為重點,開展大尺度 PM2.5、O3、NO2等主要污染物水平分布和柱濃度分布監測。加強秸稈焚燒、沙塵遙感監測與跨境傳輸分析預警。建立涵蓋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14 舶的移動源監測體系,重點區域城市加強機場、港口、鐵
36、路貨場、物流園區等內部或周邊大氣污染監測監控和管理。開展大氣污染傳輸立體監測和移動監測,加強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機理研究,提升外來傳輸污染對我省空氣質量影響預判能力及應對措施。專欄專欄 4 4 邊界空氣監測邊界空氣監測 (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襄陽市、孝感大悟縣、黃岡黃梅縣、荊州石首市。(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襄陽市邊界站監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黑碳、顆粒物傳輸通量等。孝感大悟、黃岡黃梅邊界站監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
37、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顆粒物傳輸通量等,黃梅縣邊界站新增臭氧傳輸通量監測。荊州石首市邊界站監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VOCs、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顆粒物及臭氧傳輸通量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測。專欄專欄 5 5 移動源監測移動源監測 一、道路交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覆蓋全省重點城市交通流量較大的城市主干道。(二)監測項目:
38、(二)監測項目: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碳組分(黑碳、有機碳、元素碳、總碳)、非甲烷總烴、車流量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測。二、港口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全省重點港口區域。(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PM1、一氧化碳(CO)、臭氧(O3)、碳組分(黑碳、有機碳、元素碳、總碳)、重金屬(釩、鐵、鋅、鎘、鉻、鈷、砷、鋁、
39、錫、錳、鎳、硒、硅、鈦、鋇、銅、鉛、鈣、鎂、鈉、硫、氯、鉀、銻等 24 種元素)、氣象五參數(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測。提升預報預警能力。提升預報預警能力。加強全省空氣質量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區域層面具備未來 15 天空氣污染潛勢預報能力,省級層面具備未來 10 天空氣質量級別報能力,預報級別準確率達到 70%以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探索開展空氣質量預報工作。加強氣象與環保15 部門合作,強化數值預報模式檢驗,探索開展氣象條件影響量化評估研究,提高 O3預報和受沙塵、秸稈焚燒影響地區的預報準確率。開展溫室氣體監測。開展溫室氣體監測。圍繞實現二氧
40、化碳排放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加強溫室氣體監測。開展區域大尺度甲烷、氫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開展石油天然氣開采等重點行業甲烷排放監測。統一溫室氣體監測評估體系,提升全省氣候治理能力。專欄專欄 6 6 溫室氣體監測溫室氣體監測 (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陽、鄂州、荊門、黃岡、孝感、咸寧、隨州、恩施等重點城市。(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甲烷、氫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化碳、CO2、N2O 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手工和連續自動監測相結合。(二)地表水環境監測(二)地表水環境監測 圍繞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
41、資源保護“三水共治”需求,深化水環境監測,提升水環境預警和水污染溯源能力,構建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完善地表水監測網絡。完善地表水監測網絡。遵循“全面設點、全省聯網”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監測、厘清責任、三水統籌”為原則,綜合考慮點位的科學性、代表性、延續性、全面性,結合“十四五”水環境管理精細化需求,優化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實現全省河長 50km 以上的河流、水域面積大于 20km2的湖泊和庫容大于2 億 m3的水庫全覆蓋,跨省、市、縣界河流和湖庫全覆蓋,各縣級行政區域全覆蓋,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全覆蓋。深化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深化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拓展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在省控湖泊
42、實現自動監測,監測指標在“9 參數”的基礎上增設藻密度16 和葉綠素 a。提升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其上游水質自動監測預警和風險源識別能力,探索增加生物毒性等綜合性監測預警指標,確保飲用水源安全。優化水生生物監測網絡,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探索開展生態流量、污染通量監測。專欄專欄 7 7 “十四五”湖北省地表水監測網絡“十四五”湖北省地表水監測網絡 一、總體目標 基本實現全省河長 50km 以上的河流、水域面積大于 20km2的湖泊和庫容大于 2億 m3的水庫全覆蓋,跨省、市、縣界河流和湖庫全覆蓋,各縣級行政區域全覆蓋,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全覆蓋。二、工作思路 三水統籌、
43、服務管理;全面設點、科學評價;厘清責任、強化縣域;注重延續、平穩過渡。三、設置原則(一)科學性(一)科學性 充分考慮河流長度、流域面積、湖泊面積、水庫庫容等自然屬性,在河流方面重點增設全省河長 50 公里以上的河流,以及跨省、跨市和跨縣的主要河流;在湖庫方面重點增設面積大于 20 平方公里的湖泊、庫容大于 2 億立方米的水庫,以及跨省、跨市和跨縣的主要湖庫。(二)代表性(二)代表性 堅持流域與區域相結合,在“十三五”省網和“十四五”國家網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國家長江經濟帶跨界斷面,同時重點增補重要水體的源頭區、河口區、支流匯入口,以及跨省、市、縣交界斷面等,強化縣域單元的地表水斷面設置,客觀、準
44、確評價流域、區域、縣域主要水體水質狀況。(三)延續性(三)延續性 在現有省控斷面、水功能區斷面以及現有的市控和縣控斷面基礎上進行篩選調整,增加的斷面優先從現有水功能區斷面,市控和縣控斷面中選取,保證我省環境監測數據的歷史延續性。(四)全面性(四)全面性 在全面反映流域水生態環境狀況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全省水功能區水質評價需求,保障水體使用功能,推動水質監測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監測過渡。四、設置情況“十四五”期間湖北省擬布設 361 個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點位),其中河流斷面 275 個、湖庫點位 86 個,涉及 124 條河流、24 個湖泊的 29 個水域和 22 個水庫。17 專欄
45、專欄 8 8 試點開展湖泊水生態通量監測試點開展湖泊水生態通量監測 我省湖泊數量眾多,但部分湖泊水質污染較為嚴重,水體呈現富營養化狀態,入湖河流水質是影響湖泊水質的關鍵因素,控制湖泊污染和富營養化,應該優先控制入湖河流污染物和營養物的輸入。試點開展重點湖泊入湖河流通量監測,核算主要污染物入湖負荷,在“十四五”期間探索建立水質污染負荷耦合關聯模型,為湖泊精準治理提供技術支撐。(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梁子湖武漢水域、梁子湖鄂州水域、龍感湖、洪湖、長湖等湖泊主要入湖支流。(二)監測指標(二)監測指標:水溫、pH、溶解氧、濁度、電導率、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總氮、流量。(三)監測方式(三)監
46、測方式:自動監測。拓展流域水生態監測。拓展流域水生態監測。開展主要河流和重點湖庫水生生物監測和生物完整性評價,研究開展河湖緩沖帶、生態用水、濕地恢復與建設遙感監測,探索建立重要水體親民指標監測技術體系。整合監測資源和力量,打破屬地化限制,按片區成立統一的現場監測和實驗室隊伍,實現“統一采樣、集中分析”。到“十四五”末,開展流域水生態監測調查,建立生物標準樣品庫,建成湖北省水生態監測體系并業務化運行。專欄專欄 9 9 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 (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長江干流、漢江、三峽庫區支流、丹江口水庫,梁子湖、洪湖、長湖、斧頭湖、龍感湖、黃蓋湖等重點湖泊。(二)監
47、測指標(二)監測指標:結合流域特征,開展大型底棲動物、著生藻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類、水生維管束植物等水生生物監測,同時按照相關標準開展水質理化指標和物理生境指標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開展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態質量評價。(三)監測方式(三)監測方式:手工監測。開展入河排污口監測和面源監測。開展入河排污口監測和面源監測。建立入河排污口監測制度,明確自行監測、執法監測責任主體和要求。完善長江、漢江入河(湖)排污口監測體系,在重點污染河段率先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水量實時監測和上下游走航巡測,摸清水污染排放底數,推動水污染溯源和“水岸聯動”預警監測。18 推進水質預測預警業務化應用。推進水質預測預警業務化
48、應用。構建架構統一、業務協同、資源共享的水環境質量預測預警體系。建立上下游聯動機制,試點開展流域水質預測預警業務,鼓勵各地市開展小流域或重點河段水質預測預警試點,建立本地化、精細化水質預測模型,實現基于水質目標管理的預測預警業務化應用。(三)土壤環境監測(三)土壤環境監測 以土壤污染防控為需求,以土壤風險管控為核心,優化完善全省土壤環境監測網絡,不斷深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科學評價土壤環境質量。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堅持分類監測、動態調整、輪次開展、部門協同的原則,優化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說清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變化趨勢、支撐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提升提升土壤監測分析能
49、力。土壤監測分析能力。統籌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土壤監測能力建設,加強武漢、黃石、宜昌、襄陽、荊州、鄂州、荊門等重點城市土壤監測能力建設,形成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兼具特色的土壤監測分析能力布局。加強全省土壤重金屬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現場快速篩查能力,填平補齊重金屬和有機物分析能力。探索開展嚴格管控類耕地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實施情況的衛星遙感監測。深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深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分層次、分重點、分時段開展土壤環境例行監測,與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普查有序銜接。持續開展土壤背景點和基礎點監測,每 5-10 年完成一輪監測,掌握全省土壤環境狀況現狀和變化趨勢。強化土壤風險點位監測,國家重點關注的風險
50、監控點每年完成一輪監測,一般風險監控點每 3-5 年監測一輪次,及時跟蹤土壤環境污染問題。各地以土壤污染風險19 防控為重點,完善土壤環境監測點位,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至少完成一輪監測。持續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點位監測,每 4 年完成一輪,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需求。以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區域為重點,兼顧糧食主產區,開展大氣重金屬沉降、化肥等農業投入品、農田灌溉用水、作物移除等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的輸入輸出因素長期觀測,研究支撐土壤污染責任認定和損害賠償。專欄專欄 10 10 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土壤環境監測網絡 一、土壤環境監測網絡 國控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合計 1588 個,其中:背
51、景點位 36 個、基礎點位 1130 個、風險點位 422 個。省控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合計 4080 個,其中:背景點位 14 個、基礎點位 1989 個、風險點位 1462 個、城市綠地點位 585 個、水產養殖點位 30 個。二、監測項目(一)(一)基礎點位監測指標基礎點位監測指標 (1)理化指標:土壤 pH、有機質含量和陽離子交換量。(2)無機項目:鎘、汞、砷、鉛、鉻、銅、鋅、鎳。(3)有機項目:六六六、滴滴涕和多環芳烴。(二)(二)風險點位監測指標風險點位監測指標 在基礎點位監測指標基礎上選擇特征污染物進行監測。(三)(三)背景點位監測指標背景點位監測指標 在基礎點位監測指標基礎上增
52、加鈷、氟、錳、硒、釩、鋰、鈉、鉀、銣、銫、銀、鈹、鎂、鈣、鍶、鋇、硼、鋁、鎵、銦、鉈、鈧、釔、鑭、鈰、鐠、釹、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镥、釷、鈾、鍺、錫、鈦、鋯、鉿、銻、鉍、鉭、碲、鉬、鎢、溴、碘和鐵等元素的全量。三、監測頻次(一)國控土壤(一)國控土壤 背景點和基礎點監測,每 5-10 年完成一輪監測。重點風險監控點每年完成一輪監測,一般風險監控點每 3 年完成一輪監測。(二)省控土壤(二)省控土壤 背景點、基礎點、城市綠化點、水產養殖點,每 5-10 年完成一輪監測。一般風險監控點每 5 年完成一輪監測。(四)地下水環境監測(四)地下水環境監測 圍繞統一規劃、分級分類的思路,構
53、建重點區域地下水質量監管和“雙源”(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和重點地下水污染源)20 監控相結合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支撐地上-地下協同監管。組建地下水監測網絡。組建地下水監測網絡。以繼承發展、全面覆蓋、突出重點為原則,組建國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設置 59 個監測點位并根據需要適時增補完善,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風險源和飲用水水源地。以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為重點,在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主要補給徑流區、化工石化類工業聚集區周邊、礦山地質影響區、農業污灌區等地下水污染風險區域的布設省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科學反映地下水環境總體狀況和變化趨勢。聯合有關部門組建資源與環境要素協同的地下
54、水監測網,明確數據共享與發布機制。提升地下水監測能力。提升地下水監測能力。統籌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地下水監測能力建設,各駐地方監測中心逐步具備地下水監測能力。鼓勵有條件地方開展地下水監測井建設,實現全省統一運維和質量控制。布局地下水質量監測。布局地下水質量監測。國控監測網絡由國家統一組織監測、質控和評價。各地加強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的監測。督促化學品生產企業、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及工業集聚區依法落實地下水自行監測要求。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現場巡查等手段,對典型污染源(區域)及周邊地下水污染開展執法監測。專欄專欄 11 11 地下水監測網絡地下水監測網絡 一、監測點位
55、國控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共計 59 個。其中,區域監控點位 45 個,“雙源”考核點位 14 個。二、監測指標 必測指標: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常規指標中的 29 項,21 包括 pH、硫酸鹽、氯化物、鐵、錳、銅、鋅、鋁、揮發性酚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耗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硫化物、鈉、亞硝酸鹽、硝酸鹽、氰化物、氟化物、碘化物、汞、砷、硒、鎘、鉻(六價)、鉛、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和甲苯。特征性指標:在基本指標的基礎上,根據監測點位所在區域污染源特征,增加特征指標。全指標: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中全部 93 項指標。三、監測頻次 每年至少開
56、展 1 次監測;飲用水源點位可每 2-3 年開展一次豐水期水質全指標監測。(五)聲環境監測(五)聲環境監測 以聲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完善聲環境監測網絡,提高聲環境自動監測能力,推動聲環境質量監測,提升公眾生活質量。完善聲環境監測網絡。完善聲環境監測網絡。開展全省聲環境監測點位規范性核查和調整,進一步完善全省聲環境監測網絡,提升全省聲環境監測網絡覆蓋面。城市區域聲環境監測覆蓋整個建成區,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位涵蓋城市建成區內各類道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含軌道交通走廊的道路及穿過城市的高速公路等),功能區聲環境監測點涵蓋所有類別功能區。提升聲環境自動監測能力。提升聲環境自動監測
57、能力。推動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到 2025 年全省 13 個重點城市及仙桃、潛江、天門、神農架林區建成區均實現自動監測。開展噪聲專項監測。開展噪聲專項監測。以噪聲污染防治為導向,針對機場、交通干線、風力發電場等群眾投訴強烈、監測技術難度大的噪聲源開展專項監測工作。鼓勵各地繪制噪聲地圖,在重點污染區域及學校、居民區等重點噪聲敏感區域開展試點監測,在超大、特大城市開展道路交通噪聲影響調查。加強環境振動和光污染監測技術研究,在典型城市試點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和鐵路沿線振動污染調查監測,探索開展光污染監測和光環境質量評價研究。22(六)生態質量監測(六)生態質量監測 按照天地融合、資源共享、全面覆蓋
58、、服務監管的原則,構建完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為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監管執法提供技術支撐。健全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健全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提升多源生態數據獲取能力。結合“長江大保護”戰略部署和“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生態格局,在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自然保護地和重要水體等重要生態空間建立 16 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和 976 個監測樣地,205 個水生態監測樣點,覆蓋我省典型森林、農田、濕地、草地和水體生態系統,初步形成包含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遙感地面驗證和生態科研的監測網絡。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通過推動部門監測站點資源共享、
59、推進環境監測站點向生態環境監測綜合站點改造升級、補充設置新的生態監測站點和生態監測樣地(帶)等方式實現。優化完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提升生態質量監測能力。提升生態質量監測能力。在國家生態質量監測信息平臺系統框架下,構建湖北省生態質量信息平臺和預警體系,研發生態質量監測數據采集終端、遠程傳輸系統、數據庫和信息平臺,規范生態質量監測數據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生態質量評價技術體系和預警模型體系,深化生態系統質量、功能基值及變化臨界值確定技術。優化整合縣(市、區)監測系統能力資源,提升基層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監測業務能力。整合農村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增強農村環境質量分析評價能力。深化
60、生態質量監測業務。深化生態質量監測業務。完善生態質量報告制度,每年開展全省、重點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23 等五個尺度的生態質量監測評價,為省級生態補償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提供技術支撐。嘗試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優先推進生態質量排名示范應用。組織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指導實施灌溉規模10 萬畝及以上農田灌溉用水、千噸萬人及以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日處理能力 20 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自行監測、農村黑臭水體監測、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等專項監測,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從城市向鄉村延伸覆蓋。積極探索開展水生態、土壤生態監測及相關生態脆弱區地下水位監測,不斷加大我省典型水域生態監測力度。專欄
61、專欄 12 12 生態質量生態質量監測監測網絡網絡 一、森林生態站 5 個 十堰市(秦巴山脈森林生態系統)、神農架林區(大巴山森林生態系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脈森林生態系統)、咸寧市(幕阜山森林生態系統)和黃岡市(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二、濕地生態站 8 個 長江宜昌段(含三峽庫區)、長江荊州段(含洪湖)、長江黃石段(含網湖)、漢江十堰段(含丹江口庫區)、清江(恩施段),以及梁子湖(鄂州)、斧頭湖(咸寧)和長湖(荊門)。三、農田生態站 2 個 襄陽市、荊州市。四、城市生態站 1 個 武漢市天興洲。專欄專欄 1 13 3 生態質量監測與評估生態質量監測與評估 一、湖北省生態質量年度監
62、測評價(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全省 13 個市(州)、3 個省直轄市和神農架林區。(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生態質量指數,包括生態格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脅迫四個方面中的生態組分、生態結構、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態宜居、生態活力、重點保護物種、重要生物功能群種、人為脅迫等指標。(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每年監測一次。二、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評估(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生態保護紅線區。(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性質、功能、人類活動現狀與變化等,開展生態狀況與服務功能評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與數據庫建設、生態保護成效評估。(三)監測頻次:(三
63、)監測頻次:每年監測一次。三、自然保護地生態質量監測評估 24(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區域。(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人類活動(人類活動類型、面積、分布格局、影響評估)、生態系統格局變化、生態保護成效評估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每半年監測一次。四、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質量監測評價(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32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市、區)和 14 個省級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市、區)。(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自然生態功能狀況、環境質量狀況、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狀況等。
64、(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每年監測一次。五、長江流域生態質量監測評估五、長江流域生態質量監測評估 (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長江干流及其兩岸植被典型斷面。(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在長江宜昌段、荊州段、黃石段分別開展陸生和水生維管束植物、魚類、鳥類、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類群的群落狀態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結合所在區域的地表水、大氣、土壤等環境要素評估長江生態保護的成效。(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每年監測一次。專欄專欄 1 14 4 生態地面監測生態地面監測 一、點位數量 16 個省級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976 個植物監測樣地、205 個水生生物監測點;按需要設
65、置魚類監測點、鳥類和陸生動物監測樣線。二、監測范圍 森林、濕地、水體、農田等典型生態系統,以及生態保護紅線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自然保護地等重要區域。三、監測項目 森林、濕地、農田、水體、城市等生態系統的生物要素、環境要素以及景觀格局等。四、監測頻次(一(一)陸地植物群落監測)陸地植物群落監測 每 3-5 年 1 次。(二(二)湖泊生物群落監測)湖泊生物群落監測 每年監測一次。(三(三)環境要素監測)環境要素監測 水、空氣和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與國家或省級例行監測同步;氣象要素觀測與監測區域或周邊自動氣象站同步。(四(四)景觀格局監測)景觀格局監測 每年監測一次,與陸地生物要素監
66、測同步。25 專欄專欄 15 15 衛星遙感監測衛星遙感監測 一、突發水環境災害事件遙感應急監測(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全省典型水域。(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災害事件類型(如水華、外來物種入侵等)和災害程度(空間分布情況,面積,濃度等)。(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每年監測一次。二、重點湖庫及漢江中下游水華遙感監測與預警(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漢江中下游,梁子湖,洪湖,丹江口庫區,三峽庫區,以及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大中型湖庫。(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水華爆發面積、比例、分布,以及動態發展。(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每年監測一次。三、重點生態區域自然生態
67、破壞遙感監測(一)監測(一)監測范圍:范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二)監測內容(二)監測內容:監測范圍內的人類活動和生態破壞(主要是新增建筑用地)的面積、空間分布和擴張過程,重點針對監測范圍內的資源開發、新增或規模擴大開發建設等嚴重干擾行為開展監測。(三)(三)監測監測頻次:頻次:每年監測一次。專欄專欄 16 16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農村環境質量監測 一、村莊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一)(一)點位數量點位數量 農村環境監測點位包括重點監控村莊和一般監控村莊的監測。我省有重點監控村莊 17 個,一般監控村莊 110 個。(二)(二)監測項目監測項目 (1 1)環境空氣質量)環境空氣質量 二氧
68、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2 2)地表水水質)地表水水質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表 1 中基本項目(共 24 項)。有條件的地區加測流量和硝酸鹽(以 N 計)2 項指標,按照采測分離方式開展監測的監測斷面可不監測糞大腸菌群。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斷面監測流量、總氮、總磷、氨氮、硝酸鹽(以 N 計)、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 7 項指標。(3 3)土壤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 必測項目:pH、陽離子交換量;鎘、汞、砷、鉛、鉻、銅、鎳、鋅等元素的全量。選測項目:基本農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監測特
69、征有機污染物。工業型村莊根據具體情況,增加特征污染物項目的監測。(三)(三)監測頻次監測頻次 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每季度監測 1 次、全年 4 次,采用自動監測方式的報送每天的日均值;地表水水質每季度監測 1 次、全年 4 次;生態狀況每年監測 1 次;26 土壤環境質量每 5 年的第 1 年監測 1 次。二、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一)點位數量:(一)點位數量: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點位按實際情況每年進行動態更新。(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 (1)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表 1 的基本項目(23 項,化學需氧量除外,河流總氮除外)、表
70、2 的補充項目(5 項),共 28 項。(2)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表 1 中 37 項常規指標(總 放射性和總 放射性指標為選測項目)。(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 地表水水源地每季度監測一次,全年 4 次;地下水水源地每半年監測一次(前后兩次監測至少間隔 4 個月),全年 2 次。三、農田灌溉水質監測(一)點位(一)點位數量數量 灌溉規模在 10 萬畝及以上的農田灌區。根據管理需求進行動態更新。(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表 1 的基本控制項目 16 項。根據本地區農業水源水質特點和環境、農產品管理
71、的需要,選擇表 2 中的選擇性控制項目開展監測,作為基本控制項目的補充指標。(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 根據當地主要灌溉作物的用水時間,每半年監測 1 次、全年 2 次。四、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自行監測(一)點位數量(一)點位數量 日處理能力 20 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點位按實際情況每年進行動態更新。(二)監測范圍(二)監測范圍 日處理能力 20 噸及以上的所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三)監測項目(三)監測項目 必測項目:水溫、pH、化學需氧量(CODcr)、懸浮物和氨氮;選測項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總氮、總磷、糞大腸菌群、動植物油。(四)監測頻次(四)監測頻次 日
72、處理能力 100 噸及以上的設施,每季度監測 1 次,全年監測 4 次;日處理能力100 噸以下的設施每半年監測 1 次、全年 2 次。五、農村黑臭水體水質監測(一)點位數量(一)點位數量 國家監管清單中已完成整治的農村黑臭水體。(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 必測項目:透明度、溶解氧、氨氮;(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 每年第三季度監測 1 次。選擇水體水量正常的時期采樣,應避免雨季和汛期采樣。(七)污染源監測(七)污染源監測 27 建立健全污染源監測體系,構建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壓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監測,構建企業履責、政府監管、社會參與、公眾監督
73、的污染源監測格局。建立完善污染源監測體系。建立完善污染源監測體系。加快重點工業園區、化工園區VOCs 等特征污染物監控網絡建設,建立重點監管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監測體系;完善涵蓋在用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的移動源在線監測體系,建立覆蓋儲油庫、油品運輸、加油站、原油成品油碼頭的油氣回收在線監測網絡;加快建立完善覆蓋鄉鎮工業企業污水排放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出水、畜禽規模養殖場排污口、水產養殖集中區養殖尾水等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壓實企業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壓實企業自行監測主體責任。督促企業規范開展自行監測、加強數據公開,接受社會監督。開展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專項檢查,加強在線監控
74、數據雙隨機抽測比對,落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責任。深化信息公開,推進污染源監測數據聯網,加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和污染源監督監測數據公開力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有效督促排污單位自覺守法、自律監測。強化污染源執法監測。強化污染源執法監測。針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重點行業,開展 POPs、Hg、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排放和執法監測,實現執法監測全覆蓋。推進衛星遙感、熱點網格、無人機無人船等非現場執法監測手段應用,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風險源、工業園區、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場等遙感排查和動態監測。28 專欄專欄 17 17 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監測體系監測體系 工業園區內排污單位按照排污許可管理要求開展自行
75、監測。工業園區設立園區站、邊界站、傳輸站,開展空氣、水等特征污染物監測,制定特征污染物名錄庫。石化、冶煉等重點行業工業園區試點推行用能、工況、視頻實時監控系統安裝與聯網。屬地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工業園區周邊環境質量監測和工業園區污染排放執法監測。完善工業園區應急監測體系,加強應急監測人員配備和應急監測物資儲備。(一)監測范圍:(一)監測范圍:覆蓋全省 17 個市、州、直管市工業園區。(二)監測項目:(二)監測項目:排污許可證管理要求、園區特征污染物。(三)監測頻次:(三)監測頻次:連續自動監測。切實加強基層執法監測能力建設。切實加強基層執法監測能力建設。按照國家指導、省級統籌、市縣承擔的原則,推進
76、執法監測重心下沉。圍繞執法監測領域謀劃重點工程,制定出臺基層監測機構現代化評估標準。重點對傳統的污染源監測設備進行補充更新,配備低濃度污染物及便攜式 VOCs、重金屬快速檢測儀等監測設備,滿足日常執法監管快速響應要求。(八)應急監測(八)應急監測 建立健全全省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規程和應急監測快速響應體系,開展日?,F場應急監測演練,增強應急監測隊伍實戰能力。完善應急監測網絡。完善應急監測網絡。按照平戰結合、分區分級、屬地管理、區域聯動的原則,以省站為中心,建立武漢、黃石、襄陽、宜昌、荊州應急監測分中心,構建全省“1+5+N”生態環境應急監測網絡,打造 2 小時應急監測響應圈。提升應急監測支撐能
77、力。提升應急監測支撐能力。制定全省應急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清單和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規程,打造應急監測指揮中心、專家組、裝備庫、“工具箱”。分級分區開展應急監測能力評估,強化車輛、無人機(船)、便攜式現場監測裝備配置。探索應急29 監測社會力量支援和依效付費機制,增強應急監測隊伍實戰能力。強化應急監測工作基礎。強化應急監測工作基礎。建立全省重點風險源名錄庫、污染源排放清單,開展污染物排放溯源分析,加強應急監測演練。(九)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管理(九)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管理 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建立監測機構質量監督核查機制和考核體系,建設監測質量管理平臺,健全
78、生態環境監測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強化質控體系,有效防范和遏制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和行政干預等行為。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逐步在全省駐地方監測中心部署統一管理、聯網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監測活動全流程可追溯。建立省內區域質控分中心,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質量控制。進一步完善省控環境空氣、水質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實驗室手工監測與自動監測數據比對核查機制,提升自動監測數據質量。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加強質量管理基礎能力建設。依托省級計量研究機構和環境監測機構建設省級環境監測量值溯源與傳遞實驗室,提升省級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水
79、平,確保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能夠溯源到國家計量基準。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運用區塊鏈和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實現對各地區各行業以及監測機構環境監測數據邏輯性的綜合分析,研判數據質量突出問題及隱患,提升監測活動實時監控、全程留痕和異常信息發現鎖定能力。進一步健全常態化的,覆蓋空氣、水、土壤、污染源30 等監測領域的質量監督核查機制和考核體系。加強數據造假行為打擊力度。加強數據造假行為打擊力度。嚴格依照“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依法依規查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雙隨機”
80、監督檢查機制,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名錄庫、檢查人員名錄庫。聯合發改委、市場監管等部門,加強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信用管理,建立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市場和行業禁入措施,實施聯合懲戒。對涉嫌數據造假行為的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強化警示和震懾作用,形成“不敢假、不能假”的行業氛圍。(十)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及應用(十)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及應用 推動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及數據互聯共享,實現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與監控數據“一套數”,建成生態環境監測“智慧云”,加強多元數據應用。建設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在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的總體架構下,建成省級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
81、全面匯集全省各級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建立覆蓋范圍廣、時間序列長、監測要素全、標準規范統一的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資源池,加快推進監測數據互聯共享,并進一步提升質量管理、科學決策、預報預警、綜合評估、公共服務等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提高我省生態環境監測智慧管理和決策保障水平,推進全省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專欄專欄 18 18 監測數據應用場景監測數據應用場景 一、建設全省環境監測數據資源中心 對各類環境監測業務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收集、存儲、整合、管理分析,推動信息資產的管理、共享和利用,實現省、市、縣三級環境數據的集中和共享,消除應用“煙囪”,解決數據“孤島”問題,提升環境監測數據管理水
82、平。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與其他領域(如氣象、水文、自然資源、科教單位、社會團體等)信息的有效交互、31 互利共享,促進監測數據用活、用好,最大限度發揮監測數據的信息價值和服務能力。二、建設異常檢測與實時預警平臺 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端邊云的協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形成數據采集端-邊緣云-大數據中心的三層體系架構?;跇嫿ǖ拇髷祿脚_,充分利用已有的海量環境數據,快速構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利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的區域細粒度畫像。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水平?;谏鷳B環境監測大數據資源池,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綜合展示與集成分析,加強生態環境質量、
83、污染源、環境承載力等多源數據的關聯分析和綜合研判,強化經濟社會、基礎地理、氣象水文和互聯網等數據資源融合利用和信息服務。在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基礎上,集成大氣、水、土壤、聲、污染源等各類生態環境監測要素,以“一張圖”的形式綜合展示各類環境監測數據,實現大數據成果的可視化應用。同時,充分利用空間表征與空間分析的優勢,形成多專題、多尺度和多時相的綜合展示、統計分析和應用集成能力,實現對生態環境狀況的動態監測、集成分析與綜合評估,全面提高環境形勢、環境質量、環境風險的智能研判和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領域的技術支撐。專欄專欄 19 19 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化應用信息化
84、應用 一、生態環境監測全景決策綜合分析 基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發展態勢,依據不斷發展中的最新評價與排名規則,建立涵蓋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質量、環境風險的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估體系,統籌兼顧現狀評估、預測預報評估、風險評估,深化生態環境質量分析評價,通過排名、通報等措施傳導壓力,充分發揮監測數據對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督促各級單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完善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評估,為污染防治對策等環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等提供決策支撐。二、建設環境監測人工智能 利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全省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的建設標準,使環境自動監測規范化、智能化,實現視覺圖像、傳感器數
85、據智能處理能力。通過人工智能與自動監測相結合,實現全省水、氣環境質量全面實時動態感知及智能監控。三、建設環境監測數據區塊鏈管理系統 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環境數據流驅動的可信、可監管的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結合目前環境監測運行機制和區塊鏈技術的維度特點,設計滿足環境32 監測要求和區塊鏈支持的分布式環境數據管理方案。目標是區塊鏈實現對環境數據的安全管理,提供防篡改和透明分布式數據管理網絡。構建基于智能合約的環境監測設備和管理人員的多級協同方案。研究環境監測中不同設備類型的接入方式,提出對于不同接入方式采取不同認證與存儲方式,對環境監測設備上傳的數據進行價值認知與密度篩選,最優化數據傳輸與設備接入
86、過程。四、建設湖北省水環境質量預報預警系統 依托湖北省水質監測體系,建立面源污染模擬和水體水質模擬相耦合的多模型數值集合預報系統,實現污染物追因溯源模擬、水環境風險評估、河流突發水污染事故應急模擬、河湖長制決策支持、流域控制單元管理支持、水質管理決策支持能力,并實現系統自動化運行,為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撐服務。五、建設湖北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業務系統 全面對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信息系統主要功能,建立生態紅線綜合數據庫和“一張圖”,實現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區、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與評價功能,全面、規范、準確開展生態格局、生態質量、生態服務功能監測評估。按照現行國家技術規范要
87、求監測評價全省典型區域生態環境狀況、變化趨勢,分析影響因素和潛在風險,結合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需求,形成快速、高效、遙感與核查相結合的技術服務支撐能力,系統整體達到業務化、規范化、自動化水平。六、建設湖北省環境監測公共發布平臺 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的內容、流程、權限、渠道,明確由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統一發布生態環境質量和其他重大環境信息,提高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著力拓展監測信息公開的深度和廣度,探索地圖化、圖表化、動態、多層次表征方式。積極改進視覺呈現和交互效果,并提供區域單元、周邊環境信息自動展示、信息推送、關注訂閱、數據查詢等多種服務。建立全媒體發布渠道,全天候服
88、務百姓、全方位接受監督。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科普宣傳,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正確引導輿論,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進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數據交換共享體系,橫向加強與水利、長委、國土、氣象等其他部門的數據共享,縱向貫穿省級和地方,解決數據產品不出部門的問題。統籌建設涵蓋省、市、縣三級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形成上下協同、共享的監測網絡,集成共享各類監測數據,充分發揮自動監測預警作用,實現人工智能分析,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綜合分析及評價結果應用。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與政務服務、征信服務的互聯互通機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與政務服務、征信服務的互聯互通機
89、制。制。利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大數據協同共享,為33 安全與合規下的數據分享提供新的技術路徑,解決數據倫理中的機構秘密問題,實現面向服務的按需、實時、高效、動態擴容與優化,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轉化為生產要素,構建監測數據為政務服務、征信服務的互聯互通機制,促進環境信息公開。四、改革創新(一)優化完善體制機制(一)優化完善體制機制 以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為契機,強化生態環境監測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各級生態監測機構職責職能以及事權和支出責任,形成高效有序,上下聯動的“一盤棋”工作格局。加強國家監測任務銜接,統籌落實國家事權,適度擴大省級事權,提高資金保障水平。強
90、化省級監測機構對各級監測機構的業務指導,暢通各級監測機構為政府提供服務的資金保障渠道,積極推動市、區(縣)環境監測機構融入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專欄專欄 20 20 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設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設 (一(一)湖北省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點運維管理辦法湖北省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點運維管理辦法(二(二)湖北省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點運維管理辦法湖北省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點運維管理辦法(三(三)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辦法(修訂)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辦法(修訂)(四(四)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及監督管理辦法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及監督管理辦法 (五(五)地方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
91、標準地方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標準(二)提升服務供給能力(二)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面向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的總體要求,提供更多的監測數據產品、綜合分析報告,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說清環境問題,說明環境污染成因及改善措施。加強對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指標的監測與評估,推動監控手段和監測方向逐步向風險防控和生態修復延伸,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34 環境的需求。進一步強化市場的配置作用,引入更多的市場供給主體進入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優化服務供給,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三)加強科技支撐(三)加強科技支撐 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向研究型事業單位轉型,在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污染成因分析和生
92、態環境質量改善措施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為環境管理服務的能力。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積極推進湖北省大氣復合污染研究中心建設,提升大氣環境質量預報預警、污染溯源追因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國家二噁英華中分中心能力建設,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抗生素、環境激素、消耗臭氧層物質等新型污染物的監測研究。創新監測科研體制機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為全省生態質量改善注入科技創新動力。專欄專欄 2 21 1 湖北省大氣復合污染研究中心建設湖北省大氣復合污染研究中心建設 一、建設目標(1 1)打造國家級科研平臺)打造國家級科研平臺: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研究中心為基礎,聯合推動建設“湖北省大氣
93、環境質量與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力爭 3 年內創建省部級研究平臺,5 年左右達到國家級科研平臺水平。(2 2)建立科學的大氣污染)建立科學的大氣污染成因與防控成因與防控研究體系研究體系:組建研究團隊,重點開展大氣復合污染監測與快速解析技術、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快速診斷技術、復合型大氣污染理化特征及傳輸機制、大氣復合污染防治與控制措施等一系列前瞻性、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為國家和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控提供有力技術支撐。(3 3)建設湖北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人才培養基地和智庫)建設湖北大氣污染防治領域人才培養基地和智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和地方提供一批大氣污染防控領域優秀的創新型骨干人才和領軍人才,推
94、進相關研究成果向智庫型轉化,提升科研成果服務政府決策管理能力。二、研究內容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2)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和格局影響因子研究;(3)大氣組分的物理和化學特性、遷移轉化規律以及它們與人類活動、氣象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研究;(4)大氣遙感、生態遙感相關研究;(5)區域大氣復合污染聯防聯控、大氣污染防治策略研究。35 專欄專欄 22 22 湖北省新型污染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湖北省新型污染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 一、建設目標 以國家環境二噁英監測中心華中分中心為依托,建立湖北省新型污染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開展新型污染物監測與識別技術、消減與預警
95、技術及控制技術研究,建立健全新型污染物監測評估體系。以新型污染物技術研發為重點,聚集和培養我省新型污染物領域的創新性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構建我省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污染物研究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為我省新型污染物決策與管理提供可靠技術保障。二、研究內容 開展我省水、空氣、土壤等環境介質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抗生素、環境激素、藥品與個人護理用品(PPCP)、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消毒副產物等新型污染物的監測技術研究和調查性監測工作,篩查識別具有我省區域性特征的污染物,研究制定我省新型污染物監測布點、監測和評價技術標準規范。五、重大工程(一)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建設項目(一)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
96、建設項目 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測“1 15 5N N”體系?!斌w系。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在實現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監測能力全覆蓋的基礎上,引領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抗生素、環境激素、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和消毒副產物等新型、前沿性污染物監測技術和調查研究,全面形成“高、精、尖”的監測分析能力,數據綜合、關聯分析能力,充分發揮組織協調、質量監督與技術引領作用,成為全省環境監測的技術中心、網絡中心、數據中心、質控中心和培訓中心。強化武漢、襄陽、宜昌、黃石、荊州等 5 個駐市監測中心能力建設,形成區域監測服務功能,實現危險廢物鑒別、常規有機污染物、飲
97、用水和地下水全指標及土壤監測能力(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及二噁英類外),武漢監測中心同時具備空氣全項監測能力。做強各駐地方監測中心優勢監測能力,滿足轄區內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基本需求,同時圍繞各地生態特點及轄區產業結構,鞏固基礎優勢,形成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監測能力,十堰監測中心重點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全項監測分析能力,鄂州、荊門監測中心重點加強土壤全項監測能36 力、武漢、荊州監測中心重點加強新型污染物監測能力。地市本級、縣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污染源、執法監測能力建設,根據環境敏感區分布情況進行監測隊伍的優化配置,配備相應監測儀器設備,豐富執法手段,提升污染源與執法監測的快速響應能
98、力。突出湖北特點,加強專項監測能力建設。突出湖北特點,加強專項監測能力建設。開展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依托“湖北省大氣復合污染研究中心”,深入分析我省大氣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服務決策管理,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大氣復合污染研究基地,服務全省及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提升我省在大氣環境科學領域的影響力。依托國家環境二噁英監測中心華中分中心,建立湖北省新型污染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開展新型污染物的監測、消減及控制技術研究。建立健全新型污染物監測評估體系,加強基于高分辨率質譜的非靶標化合物篩查技術、污染成因與溯源監測技術研究和應用,促進我省新型污染物研究在理念、技術等方面實現單純數據監測到防控一體的轉變,
99、為履約成效評估、講清污染來源、開展精細化管控等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加強生態質量監測、衛星遙感監測能力建設,強化“兩湖兩庫”水生態監測,開展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以及飲用水源區、重大開發活動區域等生態環境敏感區遙感監測評估,為國家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評估提供技術支撐。推進市、縣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標準化建設。推進市、縣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標準化建設。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提效能”,加快地市本級監測中心實驗室整修或重建,推進縣級監測機構實驗用房標準化改造與建設。積極主動爭取人員編制,強化人員經費保障,培養環境監測技術骨干,形成穩定的監測隊伍,保障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的良性發展。37 專欄專欄 23 23 “1 1
100、5 5N”N”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及現場監測能力布局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及現場監測能力布局 監測類別監測類別 地表水地表水 空氣空氣 土壤土壤 地下水地下水 生物生物 生態遙感生態遙感 污染污染源源 應急應急 監測依據 地 表 水環 境 質 量標準(GB 3838-2002)(全項 109項)重點地區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方案(全項 117 項)、環境 空 氣 質 量 標準(GB 3095-2012)(全項 10 項)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全項 85 項)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除放射性外全項 91 項,放射性
101、兩項由省核與輻射監測中心承擔)大氣污染物綜 合 排 放 標準 (GB 6297-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及排污許可證管理要求 關于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意見(環辦監 測 函 201840號)、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指南(環辦監測 函 2020597號)省中心站 具備地表水、地下水、空氣、土壤、固體廢物、生物和生態遙感、污染源、應急等全項目監測能力,引領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等新型污染物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監測。鄂東 區域 武漢(區域中心)全項 全項 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二噁英類外的 80 項 全項(不含放射性兩項)具備 能力 具備 能力 全項 全
102、項 鄂南區域中心 孝感 常規 61 項 NMHC 基 本 項 目 45項,表 2 其它項目中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 常規指標 37項,其余非常規指標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黃石(區域中心)全項 NMHC,其余項目由黃石協調,三站互為補充。土壤制備中心,具備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二噁英類外的其余 80 項 全項(不含放射性兩項)/全項 全項 38 專欄專欄 23 23 “1 15 5N”N”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及現場監測能力布局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及現場監測能力布局 監測類別監測類別 地表水地表水 空氣空氣 土壤土壤 地下水地下水 生物生物 生態遙感生態
103、遙感 污染污染源源 應急應急 鄂州 常規 61 項 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二噁英類外的其余80 項 常規指標 37項,其余非常規指標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咸寧 常規 61 項 基本項目 45項,表 2 其它項目中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黃岡 常規 61 項/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鄂中 區域 荊州(區域中心)全項 NMHC,其余項目由荊州協調,三站互為補充。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二噁英類外其余 80項 全項(不含放射性兩項)具備 能力 具備 能力 全項 全項 荊門 全項 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二
104、噁英類外的其余80 項 常規指標 37項,其余非常規指標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 具備 能力 具備 能力 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漢江 常規 61 項 基本項目 45項,表 2 其它項目中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 常規指標 37項,其余非常規指標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鄂西 區域 宜昌(區域中心)全項 NMHC,其余項目由宜昌協調,三站互為補充。土壤制備中心,具備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全項(不含放射性兩項)具備 能力 具備 能力 全項 全項 39 專欄專欄 23 23 “1 15 5N”N”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及現場監測能力布局生態環境
105、監測實驗室及現場監測能力布局 監測類別監測類別 地表水地表水 空氣空氣 土壤土壤 地下水地下水 生物生物 生態遙感生態遙感 污染污染源源 應急應急 二噁英類外的其余 80 項 恩施 常規 61 項 基本項目 45項,表 2 其它項目中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 常規指標 37項,其余非常規指標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神農架 常規 61 項/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鄂北 區域 襄陽(區域中心)全項 NMHC,其余項目由襄陽協調,三站互為補充。除多氯聯苯、多溴聯苯和二噁英類外其余 80項 全項(不含放射性兩項)/全項 全項 十堰 全項 基 本
106、 項 目 45項,表 2 其它項目中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 全項(不含放射性兩項)具備 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隨州 常規 61 項 常規指標 37項,其余非常規指標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監測能力/全項 具備本地區特征指標應急監測能力 市、縣級 監測機構 省級層面制定出臺基層監測機構能力建設指導意見和建議標準,各地市根據本地區實際,推進市、縣級監測機構實驗用房標準化建設和改造,鼓勵整合區縣監測力量,結合轄區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統籌配備特征污染物監測裝備和能力,形成污染源和執法監測能力。40(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運行保障工程(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運行保障工程 加強空
107、氣、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生態、噪聲等監測網絡點位優化及監測站點建設、升級改造和更新設備,滿足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考核,預報預警的需要。建立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運行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監測網絡站點正常運行和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正常開展。六、綜合保障(一)加強組織領導(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切實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本規劃在本地區本部門落實落地。要把規劃涉及的內容納入地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予以統籌謀劃。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配套實施方案,推動地方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與國家及省級規劃配套銜接,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
108、、保障到位、落實到位。(二)加強政策保障(二)加強政策保障 加大財政投入,將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項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確保有力有序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加強改革創新,充分運用市場手段引導更多市場主體進入生態環境監測領域,提升生態環境監測供給能力水平。鼓勵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機構尤其是市場主體加大生態環境監測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在監測技術、裝備等領域展示湖北作為。(三)加強隊伍建設(三)加強隊伍建設 堅持好干部標準,加強系統內各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領導41 班子建設,確保黨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加緊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營造有利于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人才快速成長的政策制度環境,搭建能讓人才脫穎而出的干事創業平臺。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加強人才儲備和人才梯隊建設,大力培養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才,建設一支有專長、有影響的湖北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專家人才隊伍。(四)加強宣傳引導(四)加強宣傳引導 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網站、媒體、公眾號等多種宣傳形式,提升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公開水平,增加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對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環境問題及時回應,保障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引導公眾科學看待環境問題,加大權威專家解疑釋惑力度,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信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