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水網建設規劃數字孿生水網(2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水網建設規劃數字孿生水網(24頁).pdf(2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上 海 市 水 網 建 設 規 劃上海市水網建設規劃 上海市水務局 2023 年 12 月目 錄content前 言 01第一章 規劃基礎 02(一)現狀情況 (二)存在問題 (三)形勢要求 第二章 總體要求 06(一)指導思想 (二)規劃原則 (三)規劃范圍與水平年 (四)規劃目標 第三章 水網總體布局 第四章 構建安全優質、互聯互濟的水源配置體系 第五章 完善水災防御、安全韌性的防汛減災體系 第六章 營造生態綠色、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水網 第七章 建設智慧賦能、精準調控的數字孿生水網 第八章 保障措施 02030406060707080912151820 推進國家水網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
2、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21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2022 年 5 月,水利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省級水網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科學編制省級水網規劃,加快省級水網建設。2023 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明確了國家水網的框架結構、總體布局和重點任務。省級水網在國家水網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國家水網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濱江臨海、地勢低平,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是河網密布、水情復雜,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超大城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3、水務工作,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上海在防洪除澇、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新發展階段,上海正在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對水網的內涵、功能和能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本市水網建設,進一步保障城市安全,助力上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規劃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立足本市治水格局,依托國家水網和流域綜合治理,順應水情工情新變化新形勢,以城市未來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聯網、補網、強鏈構建引排通暢的水網,提升水網的調控能力和綜合服務能級,以數字孿生智慧管控為驅動
4、,重點聚焦水網的水資源配置、防洪除澇減災、水生態修復三大核心功能。本規劃是未來一段時期上海水務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的建設性、戰略性規劃,是上海全面推進水網建設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和重要依據。1前 言2第一章 規劃基礎 (一)現狀情況 縱橫交錯的河湖水系,為構建上海水網提供了良好的本底條件。上海地域水系由長江江陰以下河口三角洲發育和發展形成,分屬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水系,河道水流呈往復流狀態,有著典型的河口平原感潮河網特征。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開始大規模的梳理、歸整、開挖地區河網,先后整治開挖了淀浦河、大治河、川楊河、太浦河等骨干河道和眾多中小河道,建設了一批控制性水閘工程,基本形成了有綱有目、能控能調的水
5、系網絡。目前,上海市河流數量達 4.7 萬余條,總長度超 3 萬公里,縱橫交錯,形態多樣。有序建設的流域及區域水利工程,為增強水網調控能力提供了設施基礎。近年來,太湖流域先后開展了太浦河、杭嘉湖北排通道、紅旗塘、擴大攔路港泖河及斜塘、黃浦江上游干流防洪等十一項綜合治理骨干工程建設,以及 21 項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流域防洪與水資源調控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工程建設,全市水利綜合治理格局已經形成,千里海塘和千里江堤的防洪(潮)戰線已經建立,能有效抵御風暴潮洪的侵害。全市 14 個水利分片除 2 個敞開片外,均已形成有效控制體系,低洼圩區建設有序推進,區域除澇能力穩
6、步提升,依托泵閘等設施,可實現活水暢流調度,調控景觀和生態水位。全市水文監測站(點)基本建成全覆蓋多功能水文站網。長江口和黃浦江上游已建成 4 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青草沙水源和黃浦江上游水源實現部分互通。防洪除澇、原水配置體系基本形成。持續向好的河湖水環境,為強化水網服務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撐。上海充分發揮河湖長制長效機制作用,強化污染源的控制,加強河湖綜合治理,堅持“以水質論英雄”,構建“監測、預警、評價、考核”為一體的河湖水質管護“四全”工作體系。在全面消黑除劣基礎上,河湖水質持續穩定向好,目前國控斷面和市控斷面達到或優于 III 類的占比均超過 90%,鎮管以上河湖斷面達到或優于 III
7、類的占比超過 80%,無劣 V 類水體。以“一江一河”為引領,全面加快濱水空間貫通,打造“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美麗幸福河湖。不斷創新的管理機制,為水網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修訂)水資源管理、防汛管理、供水管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規 6 項,起草(修訂)地方治澇標準、原水引水管渠保護、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標準和規范性文件 20 余項,上海水務的地方標準體系、法3規體系不斷完善。注重規劃、建設、管理整體推進,強化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場景應用,不斷提高水務設施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水務管理從建管并重到智慧管理轉型發展。對接全市“一網統管”,建設“上海市防汛防臺指揮系統”,整合水資源管理、供水安全保
8、障監管、排水運行調度監管等業務應用系統,初步實現“態勢智能感知、趨勢智能判斷”的階段性目標。(二)存在問題 水源供給存在風險,原水品質不高。一是水源地水質風險依然存在。本市水源地處于流動性、多功能、開放型水域,遭遇突發水質污染事故風險仍然存在;受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流域水情工情變化等因素影響,河口型水源地遭遇極端咸潮的風險也有所增大。二是市域內水源地間連通互濟保障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長江青草沙與陳行系統之間連通能力較小,長江與黃浦江上游系統之間互濟保障能力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市域內多水源聯合調度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現有水源地原水品質需進一步提升。上海處于長江、太湖流域
9、最下游,水源地水質風險依然存在。黃浦江上游金澤水源地受太湖及太浦河沿岸支流影響,氨氮、高錳酸鹽指數、藻類、致嗅物質等關鍵指標季節性波動較大,且平原水網型河庫水質整體穩定改善難度較大、周期較長。防洪體系尚有短板,防災韌性不足。隨著水情工情變化,防洪除澇工程體系仍存在短板,防御韌性不足。一是黃浦江實際防御能力明顯下降。流域、區域與城市洪澇特性發生改變,上游洪水下泄量和強度加大、速度加快,加之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極端事件多發頻發等因素,黃浦江水位出現趨勢性抬高,歷史最高水位不斷刷新,中上游部分岸段已出現漫溢等險情。二是區域除澇能力還未達標,內澇災情時有發生,水利片外圍水閘和除澇泵站的實施率距規
10、劃要求存在差距,且部分水閘存在安全隱患;三是長江口部分規劃工程未實施,部分河段整治目標尚未實現,局部區域河勢仍有不利影響。河湖生態整體脆弱,濱水質量欠佳。上海水網的連通性還不完善,全市骨干河道中仍有幾十處斷點,一些重要的通江達海骨干河道如北橫河、泰青港等尚未全線貫通;此外,骨干河道未全部達到規劃標準,輸水和調蓄能力不足;部分中小河道也存在連通性欠佳、河道淤淺的情況。全市河湖水環境質量已大幅度改善,但河道生態系統仍較脆弱,需加快修復,水綠融合、林水復合不足,河道濱水空間建設品質和水文化弘揚仍需進一步提升。4 管理調度精細化水平不夠,智慧管理能級有待提升。部分河道、泵閘、堤防、海塘等水利設施監測點
11、覆蓋不全,感知數據質量管理水平不高,難以滿足全市統一調度和精細化調度需求。大部分圩區缺乏水位計量設施,難以實現實時、靈活、協同及精準調度。水網智慧管理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應用功能停留在數據報送、集合展示、統計分析等階段,云計算、AI 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不夠,與國家提出的建立數字孿生水網仍有差距,支撐決策能力和水網智慧管理能級需進一步提升。體制機制創新不足,綜合管理有待提升。適合上海水網特點的建設、運行管理體系需進一步完善,與水網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創新,涉及流域和鄰近省市的區域協同和合作機制較缺乏。水法律法規體系、水行政執法等法治基礎需進一步夯實,執法監管能力需進一步提高。河湖
12、長制等有關體制機制仍需持續完善,“放管服”改革力度仍需加強。(三)形勢要求 加快建設水網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必然選擇。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相繼實施,上海作為“一帶一路”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交匯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龍頭”城市,肩負著“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以及“引領區域發展”的重大任務。上海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本市濱江臨海、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謀劃好上海市水網建設,強化水網基礎支撐和服務保障,推動上海水網在長三角區域甚至更大區域范圍內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形成與國家水網、長三角水網協同
13、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水網是支撐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內在需要。上海濱江臨海,處于流域最下游,無論是防洪還是水資源供給,受到外海和上游雙重影響,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限制條件。因此需在流域統籌前提下,做好水網頂層設計,系統謀劃一批重點骨干水務基礎設施,加強數字孿生水網建設,建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具韌性、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現代水網,增強本市水網在防洪和水資源上的調控、配置能力,提高風險防控水平,以高質量現代化水網支撐上海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5 加快建設水網是實現上海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期間,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
14、念。市委、市政府明確指出,要著眼于滿足超大城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讓上海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對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高品質的飲用水、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宜人的濱水空間需求日益增長,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階段治水的主題,要逐步實現從單一目標治理向多功能協同、多維度治理轉變,從被動應對水安全事件轉向主動防控水安全風險發展,從改善水質向打造幸福健康美麗河湖邁進,從傳統工程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系統工程轉變。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的重要
15、講話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國家骨干網為依托、以市域自然河湖水系為基礎,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和風險防控能力為目標,以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防洪除澇減災體系、水生態保護治理體系為主要任務,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建立“系統完備、集約高效、引排通暢、安全可靠、調控有序、綠色智能”的市級水網,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為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二)規劃原則 堅持以民為
16、本、保障民生。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本市水網規劃與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市水網在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城鄉生態中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用,保障城鄉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不斷提高水網建設的現代化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尊重自然、系統謀劃。立足江南水鄉的水網特色,遵循平原感潮河網地區的自然特點,將水資源配置、防洪除澇減災、河湖生態等多種功能融入到“一張水網”,繪就成“一張藍圖”。從長三角甚至更大范圍系統謀劃上海市水網的頂層設計,注重與國家骨干水網對接、與江浙皖省級水網的銜接,增強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水網的整體性、協調性,以水為脈,延續江南水鄉文化,拓展濱水空間多功能
17、開發,促進人水和諧。堅持兩手發力、分步實施。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引導作用,積極利用各種要素資源,高效推進上海市水網建設。近期聚焦水網突出短板、城市重點發展區域和承載重要功能河段,持續推進工程建設,補齊水網中的短板。遠期全面實現供水網絡系統、黃浦江堤防、主海塘、水利片外圍泵閘、骨干河道等水利設施的達標建設,河湖生態質量明顯提升,充分發揮出全市水網整體效能和綜合效益。6 堅持數智賦能、智慧管理。全面推進上海市水網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夯實數據底座,研發數字孿生平臺,建設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孿生水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和智慧管理,加快構建系統完善的現代化智慧水利體系,為新
18、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力驅動。(三)規劃范圍與水平年 規劃范圍為上海市域行政轄區?,F狀水平年為 2022 年,規劃水平年為 203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四)規劃目標 到 2035 年,全市現代水網基本建成,市級水網與國家骨干網互連互通,各級水網協同融合;水資源保障水平和戰略儲備能力明顯增強,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顯著提升,河湖生態系統有效改善,水網智慧化水平顯著提高,有效支撐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7第三章 水網總體布局 構建“上承流域、下聯江海、遵循自然、適應發展”的“三江一網十樞”市級水網總體布局。三江指長江、黃浦江(太浦河-斜塘-黃浦江干流)、吳淞江(吳淞江
19、-蕰藻浜-羅蕰河)。長江是本市水資源最主要的來源;黃浦江、吳淞江是太湖流域洪水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承載著澇水承泄、水資源配置、航運、景觀等綜合功能。一網為一張原水連通主干管網和一張主干河網融合成的水資源配置網。一張原水連通主干管網對外銜接流域區域引水工程,對內依托長江和黃浦江上游水源水庫,實現原水系統互聯互通、互濟互補、聯合調度;一張主干河網由 66 條重要河道組成,均為各行政區重要引排水通道、湖泊,是各水利片防汛、排水、水資源配置、生態及航運等功能承載的重要河道。十樞指水源地水庫、泵閘和重要的湖泊。在黃浦江上游、長江口布置的青草沙、陳行(寶鋼)、東風西沙、金澤四處水源地水庫
20、是保障全市供水的命脈;布設在沿長江、杭州灣上的黃浦江河口閘、新川沙泵閘、趙家溝東泵閘、大治河東閘和金匯港南閘等五處泵閘是全市水網防洪除澇、引排暢流、水資源調控、航運等重要的結點工程;淀山湖為本市最大的湖泊,是水系功能重要的調蓄節點。規劃以三江為“綱”,一網為“目”,十樞為“結”,形成市級水網“綱目結”體系。按照“上承流域、下聯江海、遵循自然、適應發展”的思路,構建“三江一網十樞”的上海市級水網總體布局,筑牢上海水安全屏障?!叭睘殚L江、黃浦江(太浦河-斜塘-黃浦江干流)、吳淞江(吳淞江-蕰藻浜-羅蕰河)。三江融入國家主干網,橫向上對接江浙重要河湖庫,充分體現綱的銜接、融合、支撐作用?!耙痪W”
21、為一張原水連通主干管網和一張主干河網融合成的市域內水資源配置網。原水連通主干管網對外銜接流域區域,市域內依托長江和黃浦江上游水源水庫,實現長江青草沙、陳行和黃浦江上游原水系統互連互通、互濟互補、聯合調度;主干河網較均勻分布在各水利片,承載各水利片防汛、資源配置及生態、通航等功能?!笆畼小睘殚L江口、黃浦江上游布置的四處水源地水庫,包括長江口的青草沙水庫、陳行(寶鋼)水庫、東風西沙水庫和黃浦江上游的金澤水庫;布設在沿江沿海的五座重要水(泵)閘,包括黃浦江河口閘、新川沙泵閘、趙家溝東泵閘、大治河東閘和金匯港南閘五座樞紐;本市最大湖泊淀山湖。上 海 市 水 網 總 體 布 局 示 意 圖8第四章 構建
22、安全優質、互聯互濟的水源配置體系 市域內秉承兩江并舉的發展戰略,堅持“集中取水、水庫供水、互連互通、一網調度”的總體思路,不斷完善“1、2、4、X”水源地及原水系統布局。按照水源地百年大計的要求,不斷增強水源地及原水系統間連通互濟能力,同時,堅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依托國家水網建設、對接區域流域,謀劃抗風險能力更強、品質更優的區域性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9上 海 市 水 資 源 配 置 布 局 示 意 圖 (二)構建多水源聯合調度體系,提高水源地抗風險能力 基于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本市多水源聯合調度體系,提升咸潮嚴重入侵、突發污染、事故、重大設施維護等多種非常規工況下全市供水安全
23、保障能力。立足底線思維,全面提升應對極端咸潮等突發事件的預警監測和應急反應能力。一是提升咸潮預警預報能力,根據大通流量變化預警分級標準以及長江口咸潮入侵形勢,實施并持續完善青草沙水庫高水位運行方案,充分發揮青草沙水庫超大庫容在保障本市供水安全中的壓艙石作用;二是實施上海市供水保障實施方案,依托原水系統連通互濟能力,統籌系統調度和管理措施,完善咸潮應急應對機制,全面提高本市應對極端咸潮入侵的應急處置能力。10陳行水庫青草沙水庫東風西沙水庫 金澤水庫 (一)完善原水連通管網系統,增強市域內原水安全保障能力 規劃建設青草沙-陳行庫管連通、原水西環線工程等原水連通項目,增強水源地間連通互濟能力,提升青
24、草沙至陳行、青草沙至黃浦江上游、黃浦江上游至陳行的互濟互補能力。工程建成后,極大提升陳行水源地抗咸潮能力。11 (三)加強長江口戰略儲備水源地研究,提升長江口水源地抗風險能力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結合長江口咸潮演進趨勢,深入謀劃長江口戰略儲備水源地、跨區域長江口水庫鏈及取水口(應急)上移方案。充分對接長江口綜合整治規劃(2021-2035 年)等,基于咸潮入侵規律研究、河勢演變分析及工程地質等,戰略儲備長江口新水源地。對接流域區域,統籌考慮上海市及江蘇太倉等長江口水源地抗咸潮風險能力提升,開展區域水庫鏈構建、取水口(應急)進一步上移等方案研究。(四)依托國家水網主干網、東南區域水網
25、,謀劃長三角優質水資源一體化配置,提升上海原水品質 著眼更長遠、更大范圍的水源體系,依托區域水資源格局、經濟發展布局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長三角優質水資源一體化配置戰略研究,打造抗風險能力更強、品質更優的區域性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提升長三角城市群水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第五章 完善水災防御、安全韌性的防汛減災體系 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堅持“外擋內控、分片治理、蓄排結合”治理思路,遵循濱江臨海和平原感潮的自然規律,統籌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深化完善“2 江 4 河、1 弧 3 環、1 網 14 片”組成的行洪擋潮、海塘防潮和城鄉除澇的防洪除澇體系和格局,構建能適應未來
26、極端氣候挑戰高標準、安全韌性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一)建設黃浦江中上游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和河口閘工程,提升黃浦江防洪能力,提高城市防洪韌性 黃浦江防洪能力提升總體方案為“河口建擋潮閘和中上游堤防加高加固”。該方案投資少、工期短、用地省、安全度高、生態景觀好、社會影響小,以點帶線及面,縮短防洪戰線,可實現防洪工程效益最大化,是增強河口城市防洪韌性的最佳選擇。建閘后,防洪(潮)體系將由“單一堤防”防洪體系轉變為“河口閘+堤防”組合防洪(潮)體系,河口閘與閘外段防汛墻主要承擔防潮任務,閘內段防汛墻由防御“潮、洪、澇”任務調整為主要防御“洪、澇”任務為主。通過“河口閘+堤防”組合防洪(潮)體系,總體上實
27、現市區段滿足千年一遇防洪(潮)要求,上游段實現百年一遇防洪要求。12 (二)完善重點河流(河口)防洪減災體系 實施吳淞江行洪工程(上海段)。規劃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恢復吳淞江行洪通道功能,規劃河線由東太湖出口瓜涇口閘開始,向東經瓜涇港、吳淞江入蕰藻浜至陳行后分為兩支,一支向北經羅蕰河(楊涇,蒲華塘)接新川沙河入長江;另一支經蕰藻浜入黃浦江。吳淞江河道工程按照防御流域百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河道按規劃新開、拓浚,新建堤防、護坡和防汛公路。新建新川沙河樞紐,擴建蕰西樞紐,擴建蕰東樞紐,新建蘇州河西閘;新建、改建沿線跨河橋梁等,調整兩岸受影響水系。(三)推進主海塘達標建設,筑牢海塘安全屏障 根據“1弧3
28、環”的主海塘規劃布局,按照“全線封閉、保障安全、城鄉一體、整體防御,確保主塘、分類指導”的布局原則,將大陸和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的主海塘進一步完善形成四個獨立的防御工程體系,加強主海塘達標建設,2035 年,上海市主海塘全面達到防御 200 年一遇高潮位+12 級風疊加影響的能力。同時,充分考慮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頻發帶來海岸侵蝕、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風險的加劇,密切關注海塘外側岸灘穩定情況,及時實施保灘工程;統籌防潮洪安全與城市建設和景觀需求之間的關系,逐步推進海塘生態提質,提升沿江濱海人居環境品質。推進長江口綜合整治。根據長江口綜合整治規劃確定的河口治導線,加快推進橫沙淺灘固沙保灘工程實施
29、,促進長江口北港河勢整體穩定;協助推進新瀏河沙沙頭導流壩、新瀏河沙潛堤下延、扁擔沙整治等工程實施,穩定南北港分流通道,改善南北港分流比;加快北支整治,研究北支建閘咸潮控制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海寶山小沙背堤防生態化改造項目13上 海 市 防 洪 除 澇 規 劃 布 局 示 意 圖 (四)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快外圍泵閘建設,提高區域除澇能力 提高河網調蓄能力。在河湖水面率規劃管控上,通過各層級的規劃來逐步落實,以河道藍線的劃定來實現管控。在河湖水面率增加實施的路徑上,保護好現有河湖,加大包括骨干和支級河道在內的整體河網建設力度,增加河湖水面率,同時,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鼓勵通過林水復合、水綠融
30、合增加水域面積,降低局部綠地地坪高程,構建水、城共生的“濕地城市”,增加澇水臨時應急滯蓄空間,增強城市防洪除澇的韌性。加強河道綜合整治。將補網強鏈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優先安排市級河網斷點打通工程,按照“一斷點一方案”的工作加快推進,力爭在“十四五”末打通大部分斷點。需進一步實施完善骨干河網布局,對承擔輸水排水功能主體的規劃骨干河道尤其是通江達海的河道優先安排實施,包括新開疏拓羅蕰河、外環南河、北橫河、泰青港等。加快建設水利片外圍泵閘。水利片外圍泵閘是水網實施主動調控的最主要手段,既是提升防洪除澇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各水利片活水暢流調度能力的需要,全市各水利片現狀外圍泵閘規模距防洪除澇規劃要求尚有
31、一定差距,需要加快推進建設。同時需開展新一輪水閘安全鑒定,對已鑒定為三類、四類的病險水閘加快開展前期工作,盡快實施改造。下階段應及時跟蹤研究本市降雨規律,根據城市建設進展和需要,進行充分論證后適時調整優化治澇標準,擴大水利片外圍泵閘規模,以保障地區除澇安全。14第六章 營造生態綠色、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水網 (一)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 加強河湖水域空間管控。規劃控制全市河湖水面率不低于 10.5%。依據河湖岸線利用不同特點和使用要求,合理劃分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嚴格管控開發利用強度和方式,并將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融入“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水源保護區水生態空間管控。
32、上海市對四大水源地即東風西沙、陳行、青草沙和黃浦江上游水源地劃定了一級和二級水源保護區。全市共劃定一級水源保護區面積95.07 平方公里,二級水源保護區 318.18 平方公里。根據上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規定加強管控。完善水土保持空間管控。根據上海市水土保持規劃,劃定易發區總面積約 2405 平方公里,包括重點保護區域和集中式建設開發區域;劃定水土保持重點預防區總面積1835 平方公里。建立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制度,進一步完善上海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易發區和生態脆弱區等區域劃定,明確空間管控要求,嚴格落實預防保護及管控措施。上 海 市 水 生 態 布 局 示 意 圖 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大保護
33、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全市“2 區 1 類”的水生態綜合治理格局。加強水生態空間分類管控,實施河湖生態保護與治理修復,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保護傳承江南水鄉特色文化,全面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建生態綠色、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網。15 (二)復蘇河湖生態質量,建設“城水相依、藍綠交織、人水和諧”的生態空間,建成覆蓋全市的生態清潔小流域 全域共生,實施藍綠生態空間廊道工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綠生態網。努力增加水網生態空間,堅持高標準全流域治理水環境,加強生態空間互聯互通,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綠生態網絡。郊區凸顯河道濱江生態的輻射滲透效果,推動濱江生態空間沿河道及路網
34、向支流和腹地延伸,形成互聯互通的生態網絡結構。持續推進攔路港、大治河、金匯港、油墩港等黃浦江支流濱水廊道及綠道建設,推動藍綠融合,形成林水復合水生態空間廊道。與本市生態空間規劃錨固的環城綠帶、九廊十區緊密結合,建設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在園中、林廊環繞、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三)推進一江、一河、一湖濱水空間建設,以淀山湖、元蕩岸線生態修復為牽引,推動一批河湖岸線生態治理 堅持發展為要、人民為本、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的發展理念,努力增加濱江空間,聚焦重點板塊、突出核心功能、提升空間品質、加強整體統籌四大策略,提出以高品質公共空間為引領,打造城市地標,建設人民共建、
35、共享、共治的世界級濱水區。持續推進“一江一河一湖”高品質濱水空間上下游延伸貫通。實施淀山湖生態岸線整治一期、二期工程,以環湖岸線貫通為核心,打通堵點斷點,建成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車道慢行系統,實現淀山湖岸線貫通和堤防達標。蕰藻浜水庫村16 (四)推進朱家角、楓涇等江南古鎮和五個新城的江南韻味水網建設 五個新城以水為脈、打造江南水城。按照一城一湖的布局,打造新城湖泊濱水空間,豐富新城濱水景觀,促進湖區周邊公共活動中心集聚,提高新城的活力與魅力。加快新城骨干河道水岸空間高品質貫通,通過水脈連接、打造,突出以水為脈的肌理特色,河網聯通,藍網綠脈相通,水綠交融,成環成網,形成林水相依的高品質環城綠帶水
36、脈。對中心城區及郊區城鎮區域市級水網建設條件較好的河道,推進兩岸濱水空間高品質貫通,高標準建設魅力濱水空間。加強朱家角、楓涇、新場、南翔等江南古鎮水鄉文化風貌保護,推進特色村落水系保護,開展江南韻味水網建設,構建“生態健康、靈動多樣、生機盎然、活力魅力”的現代江南水網。協同上游太湖流域推進水環境治理,與上游水域形成連續的涵養林生態防護帶。加強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水域對接,實現互聯互通,建設高品質的濱水空間網絡。17第七章 建設智慧賦能、精準調控的數字孿生水網 按照水利部“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上?,F代水網智慧化體
37、系,融合上海市“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部署,提高水網智能化管理調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為新階段上海水務高質量發展、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力驅動。(一)完善水網信息基礎設施,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水務監測感知網,完善多算力融合水之云 按照“整合已建,統籌在建,規范新建”要求,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集約優化,高水平建設水務信息化基礎設施。增強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高清視頻等多種監測手段的運用,以及感知終端的智能化升級,監測感知由傳統水文向水生態、水空間、水工程、水管理等領域拓展;加強水務工程的智能化改造,同步實施數字孿生工程,構建水務工程的實時控制網和過程監控網;依托大數據中心,提升水網信息
38、高速傳輸能力、云存儲能力,逐步建成“泛在互聯、云網融合、靈活高效、實時精準、開放共享”的監測感知和工程控制網絡;依托現有防汛指揮系統,充實調度實體環境,完善軟硬件應用支撐。(二)推動數字孿生水網平臺建設,推進數字孿生流域與工程建設 在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利用三維仿真技術,對河湖、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對象、影響區域等物理水網進行數字映射,構建上海水網數字孿生平臺,利用模型平臺和知識平臺實現智慧模擬、仿真推演,支撐水務業務應用。按照“大系統設計、分系統建設、模塊化鏈接”的思路,分期開展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數字孿生試點工程建設,逐步形成對水務業務智慧化支撐能力的全覆蓋。18 (三)提高水網綜
39、合調度管理水平,重點構建模擬仿真模塊,搭建防汛“四預”業務平臺 在現有防洪系統基礎上,擴展定制上海市水災害防御數字化場景,升級完善洪水預報、預警功能模塊,建設預演模塊,支撐預案的選擇,實現防洪“四預”功能。共享流域、市域監測數據以及區域重點水利工程實時調度數據,整合水情、雨情、工情、災情等信息,構建區域洪澇風險智慧防控系統,形成水旱災害風險智慧防控體系,為水工程聯合調度管理提供智能化、科學化技術支持。19第八章 保障措施20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和關于治水重要講話及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認識水網建設的重要性,把落實規劃任務作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
40、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動新階段上海水務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水務、發改、財政、規劃資源、住建、交通、生態環境及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協同,形成合力,保障水網建設項目有序推進。(二)加強前期工作 統籌本市水網基礎設施體系的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河湖生態保護等多元功能,科學確定建設任務、時序,充分發揮重大工程以點帶面的綜合效用。完善市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兩庫一計劃”工作機制,扎實做好水網工程建設前期工作,加強建設方案比選論證,加快推進項目落實落地。(三)加強要素保障 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水務建設資金,協同多部門研究制定水網建設投資政策。加大對水網新型基礎設施投入,研究采取多種金融手段,增強水網發展資金保障力度。加強水網建設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積極做好重大工程與“三區三線”劃定的協調,夯實重大工程落地建設基礎,及時申報項目用地需求,保障水網建設工程順利實施。進一步優化完善配套政策,加強在立項、資金、土地、生態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四)加強科技創新 聚焦水網及數字孿生水網建設需求,切實加大研究經費投入,依托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加強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應用性重大課題研究及關鍵技術攻關。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成熟適用技術推廣、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合作交流,強化水利科技人才隊伍培育,為實現上海水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