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水務海洋信息化十四五規劃(4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水務海洋信息化十四五規劃(41頁).pdf(4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上海市水務海洋信息化“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海洋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目錄 一、“十三五”實施情況.1(一)主要成效.1(二)存在問題.3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5(一)城市數字化轉型對水務海洋信息化提出新要求.5(二)水務海洋事業發展對信息化提出新需求.6(三)新技術對水務海洋信息化賦予新動能.6 三、“十四五”總體思路.7(一)指導思想.7(二)基本原則.7(三)規劃目標.8 四、總體設計.10(一)整體定位.10(二)總體框架.11 五、重點任務.14(一)感知網絡體系建設.14(二)數據大腦體系建設.16(三)技術支撐體系建設.18(四)智能應用體系建設.
2、19(五)安全保障體系及智慧標準體系建設.27 六、實施保障機制.30(一)加強領導、優化機制.30(二)完善標準、保障安全.30(三)注重人才、深化應用.30(四)加強統籌、推進落實.31 附件:“十四五”規劃項目匯總表.32 1 一、“十三五”實施情況(一)主要成效(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來,上海市水務海洋信息化緊緊圍繞上海治水管海統籌、流域區域水務協調、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加強物聯網和“大、云、平、移”等新技術的應用,基本建成與“智慧城市”相適應的“智慧水網”總體框架,服務水務海洋業務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升,信息化繼續保持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尤其在基于平臺信息化轉型發展、跨部門政務
3、業務協同應用上處于領先水平。在公共服務方面,結合網上政務大廳和“一網通辦”建設,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服務,重點圍繞信息公開、網上辦事、政民互動,對接“上海發布”“隨申辦市民云”“高德地圖”等平臺,構建了以“網站、微博、微信、熱線、移動APP、短信、移動電視”為一體的全門戶體系,初步實現了個性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水務海洋公共服務。在政務協同方面,在全市創新建成政務協同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了全局統一門戶訪問、統一用戶管理,完善公文流轉、檔案管理、會議管理等電子辦公功能,推動全局無紙化辦公與移動辦公。加強流程優化再造,完善跨部門信息流轉,初步實現市、區兩級水務海洋規劃、許可、建設、監管、執法等業務
4、網上協同。在行業精細化管理方面,推進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2 等應用市區兩級縱向覆蓋延伸,形成“業務拉條、上下聯動”。優化完善了防汛指揮系統,拓展形成了覆蓋全市的防汛信息采集網,提升了視頻資源整合水平及視頻會商高清服務能力,完善了預警發布機制,持續提升了水情預報精度和服務質量;強化原水、制水、管網和二次供水四大環節的供水調度監測,完善重要水功能區、排水設施水質水量的在線監測分析;加強水資源監管,完善了水資源綜合管理體系,增強了水資源定量管理和考核能力;建立全市統一的河長制工作平臺,基本實現了“各級河長一管到底、河湖管理一網協調、河道要素一目了然、社會公眾一鍵參與”;拓展水務專業網格化在全市河湖
5、管理中的應用,初步實現河湖管理的常態化監測、精細化管理、動態化評價;通過對接會商會議系統、車、船(艇)視頻采集等應用,初步實現了水務海洋執法指揮精細化調度及執法全過程管理。在智能化應用探索方面,初步建成智能防汛、智能蘇州河等智能應用,整合各層級信息資源,加強數據分析,進一步提升水務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智能防汛”,基于水雨情自動測報、積水監測及防汛風險圖成果,實現了防汛排水工作的智能分析及聯動協同。探索“智能蘇州河”,融合蘇州河水系水雨情監測和巡查管理信息,基于雨量預報、水文水力模擬、智能預警和智能調度等關鍵技術,初步實現蘇州河水系防汛排水、水資源調度、水環境整治的綜合智能管理。在海洋信息化管
6、理方面,服務國家和上海海洋開發戰略,3 開展“數字海洋”上海示范區、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海洋經濟調查成果應用等工作,搭建了海洋信息化框架體系,基本實現對海洋觀測、防災減災、海域海島動態監管、海洋經濟調查等信息化技術支撐。在平臺信息化建設方面,開展“水之云”平臺建設,運用容器、微服務等技術,優化信息系統基礎架構,基本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化管理,初步探索軟件資源平臺化服務,推動信息化資源的融合共享;匯聚整合水務海洋基礎、監測、管理數據,打破數據孤島,基本建成整合共享的數據中心,提供統一的在線地圖服務、數據服務,實現了全局信息化基礎設施虛擬化、業務應用模塊化、技術服務平臺化。在安全及標準保障方面,組織
7、實施了水務海洋網絡基礎設施等級保護三級安全改造,構建了網絡安全綜合管理平臺,提升了安全防護能力。建立網絡安全應急體系,提升了安全風險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完善信息化建設管理、數據資源整合共享、網絡安全管理等制度標準,規范了全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二)存在問題(二)存在問題 感知監測能力不足。感知監測能力不足。在供水、排水、水利、水文、海洋等業務領域,部分區域監測點覆蓋不全、感知數據質量管理有待提高,缺乏對監測設備的運維管理,不能滿足精細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要求。4 數據服務質量不高。數據服務質量不高。數據重復冗余、數據孤島等現象依然存在,數據標準化和整合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8、;缺乏統一有效的數據資源目錄管理及對外服務,內部信息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偏低。智能應用水平不高。智能應用水平不高。智能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應用功能停留在數據報送、集合展示、統計分析等階段,缺乏云計算、AI 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支撐各項業務的智能分析和輔助決策能力有待提高。5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指出,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要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信息系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隨著數據資源在鏈接服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引領型、功能型、關鍵型要素地位不
9、斷突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成為上海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揚水利改革發展精神,按照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思路和水利網信發展要求,推動數字基礎設施高效聯通,數據資源規模和質量加快提升,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下階段水務海洋信息化著重把握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城市數字化轉型對水務海洋信息化提出新要求(一)城市數字化轉型對水務海洋信息化提出新要求 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是面向未來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上海將大力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聚
10、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全面賦能數字經濟三大建設重點,夯實“城市大腦”、信息設施、網絡安全三大基礎保障,不斷提升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水務海洋是城市數字6 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更安全、更優質、更生態、更智慧的水”對水務海洋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水務海洋事業發展對信息化提出新需求(二)水務海洋事業發展對信息化提出新需求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海洋強國戰略賦予了新時期治水管海的新內涵、新要求、新任務。上海將以“補短板、強監管、提品質、創品牌”為發展主線,通過信息技術驅動引領,深度融合、貫通應用,進一步提升建設與監管效能,全面
11、提升治水管?,F代化水平。(三)新技術對水務海洋信息化賦予新動能(三)新技術對水務海洋信息化賦予新動能 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政府管理服務。充分應用前沿技術,用技術和數據驅動業務管理的提效和變革,重塑水務海洋信息化發展模式,提升水務海洋信息化對業務的支撐服務能級。7 三、“十四五”總體思路(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順應新一輪信息技術和科技革命發展浪潮,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海洋
12、強國戰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背景下,根據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思路,按照上海水務海洋“更安全、更優質、更生態、更智慧的水”的目標要求,持續推進信息化與水務海洋業務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治水管?,F代化水平,有力支撐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二)基本原則(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統籌規劃、整合共享堅持統籌規劃、整合共享 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對標一流,高水平謀劃水務海洋信息化格局,圍繞“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把分散式信息系統整合起來,推進數據匯聚、管理、治理、開發利用的全面升級。2.堅持行業主導、業務驅動堅持行業主導、業務驅動 堅持以業務需求為牽引,
13、加強信息化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在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海洋等業務發展過程充分應用物聯傳感、實時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智能預測等技術,提升行業管理水平。8 3.堅持建管并重、安全為先堅持建管并重、安全為先 堅持建管并重,邊建邊用、邊用邊改,加強對信息化規劃、設計、建設、應用等全過程的管理。高度重視信息安全,以安全保發展、在發展中求安全,從基礎設施、物聯通信、數據共享、業務應用等多維度全方位保障網信安全。(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 結合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要求,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務海洋業務深度融合,到 2025 年底構建智慧水務海洋新格局,基本實現智能感知、智能調度、智能決策、智能服務,以智
14、能化應用縱深推進水務海洋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治水管?,F代化水平。信息化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具體表現在:1.橫縱互聯、融合兼容的基礎支撐橫縱互聯、融合兼容的基礎支撐 充分利用政務云等設施資源,完善水務海洋平臺信息化架構體系,實現對于云資源、云數據、云開發、云應用的平臺化高效管理和深度利用。2.水陸空天、物物互聯的全域感知水陸空天、物物互聯的全域感知 打造覆蓋市、區共享、高速互聯的水陸空天感知體系,提升各類監測設備統一管理能力,實現設備及數據的集約共享、智慧感知。3.清潔透明、人人可用的數據資產清潔透明、人人可用的數據資產 完善水務海洋數據目錄,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成熟工9 具,對數據進行建模
15、、畫像,形成業務主題全覆蓋、人人可用、鏈路可視化的豐富數據資產。4.“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精細服務“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精細服務 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和“高效處置一件事”,充分利用行業內外的大數據,驅動業務流程再造,建設一批智能化應用,提升水務海洋公共服務和精細化監管能力。5.態勢感知、精準研判的安全防護態勢感知、精準研判的安全防護 圍繞端、網、云,構建態勢感知和風險發現體系,提升安全威脅監測及分析研判能力,提升水務海洋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和應急響應水平。10 四、總體設計(一)整體定位(一)整體定位 “智慧水務海洋”是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重要組成,是城市運行的重要環節?!笆奈濉逼陂g,
16、通過共建感知設備、計算資源、網絡通道等新型基建設施,共享全域數據、算法能力、應用生態等豐富生態資源,實現與城市整體數字化轉型的云邊融合、數智共生、政務通辦、業務統管。1.與城市數字底座云邊融合與城市數字底座云邊融合 在基礎云平臺方面,充分對接、融合運用上海市政務云基礎資源,提升信息化建設與運維的集約化水平;邊緣感知方面,在完善全行業感知網建設的同時,加強與氣象、生態環境、交通等行業外部的共建共享,形成全城覆蓋的水務海洋“神經元”體系。2.與城市數據中樞的數智共生與城市數據中樞的數智共生 依托數據共享交換機制,豐富水務海洋業務數據來源,強化水務海洋數據與城市運行數據的互通融合,借助數據挖掘、聯合
17、分析手段,提升數據能效,拓展水務海洋管理對城市環境、經濟民生數據的綜合應用,同時滿足環保、城管、建設、規劃等相關行業對于水務海洋數據的深度應用,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下的水務海洋相關數據共建、共享、共生。3.與政務服務的“一網通辦”與政務服務的“一網通辦”圍繞上海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目標,11 大力推進水務海洋政務流程再造,依托全市“一網通辦”技術支撐平臺,推進行政審批、公共服務與“一網通辦”總門戶、“隨申辦”移動端無縫集成,全面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提升服務能級。4.與城市治理的“一網統管”與城市治理的“一網統管”依托上海市政務云,通過加強與城市各類運行系統的互聯互通,將水安全保障、水
18、環境治理、水資源管理、海洋綜合管理等城市治理高頻、強相關業務逐步納入城市運行一體化體系,緊扣“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目標,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協同運行體系。(二)總體框架(二)總體框架 圍繞建設“智慧水務海洋”,依托市統一共性技術賦能平臺和數據中心平臺,構建五大體系:全域感知體系、數據大腦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智能應用體系、安全保障與標準體系,強化條線貫通、業務協同,全面提升水務海洋行業信息化應用水平。12 1.自然空間與水的全域感知體系自然空間與水的全域感知體系 綜合運用物聯網、無人機、智能視頻、衛星遙感圖像解譯等技術,完善物聯管理標準及管理機制,建立一體化動態監測網,基于水域空間模
19、型、自然地理模型、水工程及城市BIM 模型,打造開放、共享的自然空間與水的全域感知體系,滿足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和海洋綜合管理需求。2.匯聚共享的水務海洋數據大腦體系匯聚共享的水務海洋數據大腦體系 完善數據資源目錄,提升數據規范性,推動歸集數據分類存儲、集中管理,加強數據質量審查和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設,提高數據資源共建共享水平,為業務應用、輔助決策、綜合運維和公共服務提供全量的、標準的、干凈的、智能的數據,深化數據價值挖掘。3.穩定可靠、能力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穩定可靠、能力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 依托政務云基礎資源,提供網絡、計算、存儲等資源池化能力和按需彈性服務,充分利用市共性技術賦能平臺通用
20、13 能力,整合業務個性技術支撐功能,為各類智慧應用提供統一的資源支撐。4.覆蓋行業的決策支撐與智能應用覆蓋行業的決策支撐與智能應用 整合優化現有的應用系統,充分運用大數據算法、水利模型、機器學習等能力,通過信息融合共享、工作模式創新、流程優化再造,建設涵蓋城市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海洋管理等業務的智慧應用綜合系統,提升智能化、精細化管理能力。5.安全保障與標準體系安全保障與標準體系 構建覆蓋綜合感知、分析處理和智能應用全過程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和安全監測預警感知體系,按照系統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原則,建立“智慧水務海洋”建設、運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指導和促進行業單位的智慧應用與建設。14 五、
21、重點任務(一)感知網絡體系建設(一)感知網絡體系建設 補充優化現有水文、供水、排水、海洋監測站點,推動IPv6 部署,借助新一代物聯網絡,推進北斗等先進技術手段和儀器設備應用,進一步細化監測粒度,建立市、區共建共享機制,提升監測設備集約化管理水平,形成全市覆蓋、全景全息的水務海洋感知網絡,助推上海人工智能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1.擴大感知覆蓋范圍擴大感知覆蓋范圍 水資源方面,在規模以上取用水監測數據接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接入整合各行業單位的監測數據,實現重要取用水戶分級、分類的取用水監測覆蓋,為取用水監管與節約用水管理提供決策支撐。供水方面,通過增加采集點、加強數據歸集,以及外部數據接入等方
22、式,逐步歸集各區二次供水監測數據、各供水企業大用水戶用水監測數據、地下水位監測數據,強化對供水服務薄弱地區、重點區域及重要場所的監測,形成覆蓋全市原水、供水水廠、泵站、管網與用戶的供水智能監控“一張網”,做到對“取、供、用”全行業管理的數據感知。排水方面,建立覆蓋全市的排水監測體系,加強對污水管網、重力流支線、排水管道、泵站、調蓄池和污水廠等設施運行信息監測,及時準確掌握管線滲漏、溢流、淤堵等問15 題和排水系統運行狀態。水安全方面,通過數據共享機制,歸集獲取上游來水、省市邊界及跨部門監測數據;利用視頻、無人機、形變監測等方式,對水利工程建設、重要水利設施、防汛重點區域等開展實時監測和風險隱患
23、排查。水生態環境方面,通過新建水質站點、共享環保監測數據,結合遙感、視頻等方式,對水域變化、岸線四亂、水面、水體生態、水質污染等進行全面實時監測。海洋觀測方面,以上海沿海人口密集區、開發強度大的產業園區、涉海重大工程所在區、海洋災害易發區等為重點區域,布設海洋岸(島)基站、浮標站、X波段雷達和海床基觀測系統,逐步形成立體化、實時化和多要素的業務化海洋綜合觀測體系,為海洋防災減災和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保障。水務海洋監管執法方面,增加移動單兵設備、智能安全帽、無人機等設備,結合物聯網、人臉及行為識別技術,豐富執法采集方式,提高監管執法效能。2.豐富監測感知手段豐富監測感知手段 基于衛星、雷達等遙感監測
24、數據,通過解譯加工處理、智能 AI 分析、時空數據應用,實現對水雨情、工情、險情、水土流失、水質水環境、非法建筑、水域岸線占用、海域管理等大尺度業務場景的動態監測預警;利用視頻智能分析技術,實現上海市域范圍內的水情、非法采砂、非法侵占岸線、水面漂浮物、工程調度運行狀況、水工建筑物安全狀況等的16 動態監測,提升對防汛重點區域、重大水務工程實時狀況的智能感知水平;利用無人機、無人船、機器人等監測工具,實現對河湖、水工程、水下地形、堤防維護、施工監測、海洋葉綠素和波高、海域開發活動等場景的動態感知;構建物聯通信網絡,加強 NB_IOT、5G、衛星互聯網等新一代物聯通信技術的應用,提升復雜場景下水務
25、海洋物聯感知能力。3.加強物聯智能管理加強物聯智能管理 加強各種智能傳感設備、控制執行設備和精準計量設備的升級與應用,實現感知終端向高可靠、模塊化、微型化、低功耗、少維護、易校準的標準升級;加強水務海洋各類傳感設施統一接入及運維,借助物聯管理平臺技術,實現智能終端的自我診斷、異常數據的自我處置,提升感知數據穩定性和可用性;強化物聯數據智能調度管理,加強不同軟硬件的靈活搭配與互動,降低物聯感知應用開發、集成、運維管理難度,助力物聯感知業務場景的發展與創新;利用區塊鏈技術,將各類關鍵感知事件進行上鏈管理,防止感知數據篡改,保障數據有效性,提升水務海洋取證、執法能力。(二)數據大腦體系建設(二)數據
26、大腦體系建設 針對全景全息、全生命周期的水務海洋業務管理需求,匯集多層次數據資源,依托市大數據中心平臺,開展數據治理,推動建立可靠、完整數據更新維護機制,提升水務海洋大數據存儲管理、共享交換、分析計算、應用服務等能力。17 1.構建多層次數據構建多層次數據 按監測數據、基礎數據、業務應用數據等多個層次,制定空間數據統一匯聚更新的機制,對感知獲取的水務海洋監測數據及視頻資源進行全量整合與存儲;對工程目錄、特征參數、三維 BIM、河湖界線、管理設施、供排水管網等基礎數據進行補充采集與治理完善;對防汛風險圖、地下水資源、涉水企業人員信用、社會執法信息等業務數據進行匯總關聯、應用分析,形成一套覆蓋水務
27、海洋各項業務的查詢統計、預測預報、決策分析的多層次數據體系,提高行業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2.數據分析應用數據分析應用 參考水利部水利對象分類與編碼總則等行業規范,按照城市防汛、城市供水等行業及專題業務的需求,整合分散在多個系統、多個版本、多個部門中的共性數據,形成標準一致的數據資源,促進業務對數據的共享和重用?;跀祿_發平臺,實現各類數據融合、敏捷開發、離線存儲、場景計算、數據檢索等能力,滿足對整個水務海洋業務領域的全局和實時數據分析和研判。3.數據管理和服務數據管理和服務 建設數據資產管理體系,跟蹤和監管水務海洋數據資源和服務,通過數據資產化的管理和運營分析,實現數據采集、傳輸、存儲、
28、整合、加工、呈現、分析應用、歸檔和冷熱數據遷移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數據共享需求,開展數據資18 源的調查、梳理和規劃,優化現有數據編目,完善數據資源目錄管理的維護和機制,加強目錄版本和權限管理,支撐多樣化的數據資源類型、精準的數據資源檢索以及靈活的外部數據對接管理;明晰數據共享的范圍、內容、權責,統籌完善行業數據歸集與共享,推動數據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制定更新和完善相關標準規范,構建基于業務場景的自服務管理,實現基于水務海洋“神經元”體系的智能服務能力。(三)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三)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基于全市統一的基礎設施,整合水務海洋信息化建設成果,將水務海洋技術支撐能力、智慧應用的業務
29、專業能力與市共性技術賦能平臺通用能力進行整合,形成工具復用、數據共享、接口統一、功能強大的應用支撐平臺能力,為業務應用建設、智能化監管提供有力的支撐體系。1.融合公共基礎設施資源融合公共基礎設施資源 依托政務外網、政務云等基礎設施,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設施資源,實現云數網一體化的服務能力提升,完成與政務云各類基礎設施資源的深度融合,提供計算、存儲和網絡的資源池化能力和按需的彈性服務。以平臺信息化的理念,開展各類業務應用的上云重構,提升平臺應用標準化和服務能力;推進信息化平臺底層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更新,將防汛會商指揮中心建設成為集“一網統管”“防汛會商”“視頻會議”三位一體的多
30、功能平臺,滿足水19 務海洋全程可視化和各種資源的融合調度需求。2.強化業務應用支撐能力強化業務應用支撐能力 對水務海洋平臺信息化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提升,將統一用戶、統一地圖、統一消息、統一流程、統一安全等各類業務專題應用的共性需求,進行業務切分、功能抽取和模塊化封裝,形成支撐水務海洋業務應用的通用技術組件資源庫,面向市、區兩級部門,以接口形式,為業務系統快速搭建提供通用基礎功能定制化服務,實現數據、業務能力的平臺化共享。3.提升模型算法分析水平提升模型算法分析水平 充分利用現有成熟的排水模型、水力模型、水污染擴散模型、洪水風險分析預報模型、風暴潮預報模型等水務海洋算法模型,應用機器學習、深度
31、計算等大數據分析技術,依托市共性技術賦能平臺,優化各類模型算法開發、分享、訓練、部署、監控等服務,提升智能識別、變化檢測等智慧能力。(四)智能應用體系建設(四)智能應用體系建設 結合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建設要求,基于感知網、水務海洋數據大腦及技術支撐體系,利用以上體系提供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區塊鏈、BIM、AR/VR 等新技術,全面開展水務海洋智能應用系統建設,支撐水務海洋公共服務、智能監管、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20 理、水資源管理、海洋綜合管理等工作,服務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1.“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建設“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建設 完善政務協同平臺。完善政務協同平臺。推
32、進全局 CA 認證應用,完善統一身份認證和權限管理,持續提升公文處理、督查督辦、辦公協同、人事綜合管理、物資管理、移動辦公等功能,開展電子檔案建設,提升全行業政務協同能力。提升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效能。提升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效能。依托上?!耙痪W通辦”總門戶建設,推進“一梁四柱”、電子證照等功能對接,促進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流程再造,深化跨部門協同、并聯審批,聚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不斷拓展服務場景,擴大“隨申辦”受惠面,利用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推動線下窗口和線上服務融合,提升以用戶服務為中心的水務海洋智慧便捷服務能力。提升熱線處置能級。提升熱線處置能級。優化熱線系統功能,提升問題處置快速響應、多部
33、門聯動能力。加強熱線數據分析,支撐輿情熱點智能預判、預警,服務決策管理。強化網站和新媒體建設。強化網站和新媒體建設。建立健全網站管理辦法和信息發布機制,充分利用全市集約化平臺,持續優化信息發布、信息公開、熱點解讀、便民服務、互動交流、智能搜索等網站功能,推進政務新媒體與網站融合發展,完善行業新媒體矩陣體系,強化輿論引導、掌上服務等能力,持續提升水務海洋公眾服務水平。21 2.“一網通辦”智能監管建設“一網通辦”智能監管建設 構建水務工程建設智能監管。構建水務工程建設智能監管。推進智慧工地建設,綜合利用感知體系抓取的各類現場事件及數據大腦提供的數據分析結果,創新工程監管和項目管理模式,構建“政府
34、智慧監管、法人智慧建設及現場智慧工地”三級聯動的管理體系,實現精細化、智能化、可視化、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監管應用;加強水工程建設運行全過程監管,建設實景化的工程建設和設施運行監管平臺,實時掌握水利、供水、排水工程建設以及設施運行過程中各要素的運行狀態,建設張涇河、吳淞江、楊樹浦水廠等重點工程信息化示范樣板工程,實現全過程、可視化管理,提升行業精細化監管水平;完善安全質量監督全過程信息化管理,開展項目劃分確認、項目評定標準核備等功能建設,實施水利工程監督檔案電子化和供排水工程竣工備案信息化建設,實現安全質量監督全過程閉環信息化管理。建設水務海洋執法監管指揮平臺。建設水務海洋執法監管指揮平臺。建設以
35、指揮調度為主要場景的綜合監管指揮平臺,形成集語音、視頻、圖像監控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指揮中樞,滿足日常指揮調度和突發狀況下的應急指揮調度需求;建設執法監管督查系統,在執法督查流程中同步實現督查任務發起、跟蹤、檢查、提醒、定期匯報等功能,實現執法工作逐級分解、協作溝通、結果實時反饋,為督辦任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撐;建設分析研判系統,圍繞行政執法事前事中事后,以一張圖的形式展22 示所有執法資源和執法數據,并施以動態分析,實現指令及時下達、任務靈活可控、信息實時共享、定位動態可視的執法監管指揮體系?;诂F有的 AI 識別和智能發現體系,進一步探索非現場執法模式,提升執法效能。繼續推進誠信體系建
36、設。繼續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水務工程參建單位及法人誠信行為的自主采集,強化與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完善水務行業單位誠信數據及等級評價的多渠道采集,持續推進水務工程參建單位的信用體系建設。3.“一網統管”水安全保障建設“一網統管”水安全保障建設 推進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推進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建設新川沙泵閘樞紐、黃浦江、攔路港、蘇西閘等數字孿生系統,全面融合系統數據,打造數字底板、模型平臺、知識平臺等智慧應用,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及共建共享機制,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智慧能力的數字孿生平臺。防汛防臺智能指揮。防汛防臺智能指揮。圍繞“互聯互通、智能指揮”防汛系統建設總目標,建設防汛儲備物資管理、人員
37、安置轉移系統,優化防汛泵車調度系統,實現防汛應急響應期間各類物資、設施、人員的網上監管、智能調度。圍繞暴雨積水事件的預報預警、感知發現、報警聯動、搶險處置、反饋解除等閉環管理,建設應急處置等智能指揮應用,切實提高積水事件的發現率、處置率和信息傳遞效率。聚焦重點防汛風險,提升風、暴、潮、洪綜合預報預警能力,耦合水文、氣象、風暴潮數值模型,深度融合機理模型和 AI 智能模型,結合23 未來預測信息、經驗模式識別、實時數據校正,實現云平臺多模型、多場景、多方案預報集合和預報概率,搭建歷史經驗知識庫,深度學習歷史水情場景,結合數值預報和大數據分析,構建不同場景風暴潮組合的智慧模擬,開發時空自匹配的交互
38、智慧預報、動態模擬預(反)演,提高關鍵期預報精度和預演效能,支撐本市水旱災害防御決策。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監管系統。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監管系統。對標國際大都市,進一步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推動智能供水向風險預警、防控及應急處置方向發展,化解城市安全隱患。持續推進智能供水建設,實現智能供水從原水覆蓋到龍頭(二次供水),從市區覆蓋到郊區;完善跨行業、跨部門的信息共享,依托多元數據支撐,實現供水管理的精細化、精準化預警報和快速化評估處置;建立立體化、信息化的智能供水防控體系,實現由供水預警為主向供水安全分析評估為主、供水安全風險隱患分析為輔的轉變,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應用水平;依據飲用水水質國家和地方標準,
39、健全水質檢測,加強水質智慧監管能力。強化取用水(設施)數字化動態監管,打通取水、用水兩個環節、實現數智化全流程管理;集成、整合已建取水、用水監測點各類監測數據,與市民防辦和應急管理局共享聯動,實現深井健康狀態智能分析評估、自動化運行和遠程控制,提升應急供水保障水平。建設智慧排水系統。建設智慧排水系統。整合決策調度、防汛應急、污水監管、運維管理等各子系統,針對中心城區污水三大片區現有24 雨、污水系統,以及郊區城鎮化地區污水系統、強排雨水系統,逐步構建地表產流、匯流、管道流在內的水力模型,以及水質模擬等排水模型,為排水系統現狀評估、城市洪澇災害預測評估、排水系統運行現狀和運行方案評估、規劃和工程
40、方案評估,以及泵站聯動調度控制等提供支撐,提升排水智能應用和智慧決策能力;推進排水設施維護監管信息化,實現對設施維護工作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建設全市排水設施“廠站網”一體化運行調度平臺。建設全市排水設施“廠站網”一體化運行調度平臺。構建覆蓋全市的排水運行調度平臺和監管平臺,推進現有系統集成整合和行業資源共享,提升“廠站網”運行監管、數據統計分析、監測站點運維管理、應急指揮調度水平,逐步形成輔助決策能力,實現對污水處理廠、泵站等排水設施的“智慧監管”。建設智能水文信息綜合應用管理平臺。建設智能水文信息綜合應用管理平臺。持續推進水文信息系統云平臺整合和重構,強化數據應用支撐和接口服務,優化水文業務
41、需求、管理、服務的數字化流程。升級改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構建水情特征資源庫和算法庫,建設水情分析評價應用模塊。建設水文資料在線整編模塊,實現水文資料自動化整編。開發水文分析計算模型,強化水文信息服務功能,提升全市及分區分片水文要素和出入邊界水資源分析評價能力。加強城市運行水安全防御監管。加強城市運行水安全防御監管。依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平臺,利用數據大腦提供的上游水情、雨情、工情、災情等25 數據,強化水情數據共享和治理分析。構建洪澇風險實時動態分析平臺,有序推進洪水風險圖編制工作,強化動態洪水風險分析預報能力,完善內澇積水預報預警機制,開展風暴潮預報模型研究,不斷提升水情預報預警能力,為防汛抗
42、洪搶險救災提供決策依據。提升堤防精細化管理。提升堤防精細化管理。在現有海塘、黃浦江和蘇州河堤防條段化管理的基礎上,拓展巡查范圍,整合巡查隊伍,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遙感、北斗導航、視頻分析、虛擬實境等技術,推進對堤防設施的網格化管理,實現對設施部件和事件的全過程感知化監控、精細化管理、動態化評價;探索應用移動互聯技術建設防汛災情巡查報送系統,結合城市網格化治理體系,實現對災情的巡查、發現、處置等全過程精細化管理,以及各類隱患問題的聯防及協同。泵閘智能管理建設。泵閘智能管理建設。以“安全泵閘”“精細泵閘”為建設理念,通過新技術應用,不斷拓展泵閘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建設完善的安全智能監測體
43、系,逐步實現泵閘智能化運行,并形成運行、巡檢、維修及資產管理為一體的泵閘智能化管理新模式。4.“一網統管”水環境治理建設“一網統管”水環境治理建設 深化和擴展水環境管理應用協同。深化和擴展水環境管理應用協同。建立全市統一的河長制工作平臺,完善“上海河湖”隨行服務系統,推進河湖基礎數據在公共電子地圖上應用,逐步推進市、區兩級水環境管理應用;以上海市世界級濱水空間精細化管理示范區建設26 為契機,聚焦黃浦江、蘇州河沿岸,通過共享長三角上下游、左右岸、各部門的數據資源,實現上海市河長平臺與長三角河長管理、上海城市大腦的信息聯動,全面支撐各級河長、湖長、河長辦管理河湖,實現信息報送、信息發布、巡河管理
44、、事件處理、督導檢查、考核評估、公眾監督等跨區域、跨部門應用協同;在河長制工作平臺的基礎上,建設智能水生態管理系統,提升覆蓋河湖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灘涂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土保持等業務的智能監管能力。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系統。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系統。在完成業務數據梳理的基礎上,開展相關業務功能模塊開發,實現規模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運行、出水水質等數據采集,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智能化管理水平。5.“一網統管”水資源管理建設“一網統管”水資源管理建設 全面提升水資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水資源管理水平。以水資源管理系統為基礎,依托水資源實時數據,圍繞取用水監管、節約
45、用水、飲用水保護等重點,整合、拓展應用體系,積極對接全市“一網統管”平臺,逐步實現由“看”到“管”的管理模式轉變,持續提升上海水資源管理的能力水平。推進取用水監管能力提升,整合全市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與電子證照應用,并實現與國家的融合貫通,加強現場巡查與取用水核查、行政執法等應用的規范化建設,嚴格取用水許可、計劃、監測與統計考核的全過程監管;開展節約用水監管能力建設,推進節水載體的建設管理,強化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加強飲用水保護監管能力建設,27 通過強化取水工程監管,提升智能監測和告警能力,健全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探索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提升水網智能化管理調控能力。6.“一網統管”海洋綜合管
46、理建設“一網統管”海洋綜合管理建設 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強化項目用海監管、自然資源監管、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修復等綜合管理能力,推動海洋管理應用場景建設。加強遙感、視頻、實景、基礎調查等多源數據集成,推進海域海島審批、監管和基礎資源數據的互聯,實現數據智能分析在海域監視監測、海洋經濟統計核算分析評估、海洋災害應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應用。提升海洋觀測預警預報能力。提升海洋觀測預警預報能力。拓展海洋觀測預報業務領域,搭建海洋觀測預報一體化平臺,建立基于云端的觀測體系運維管理、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海洋生態監測調查協作環境,利用云協作功能開展海洋數值模式集成管理,開發海洋災害智能
47、決策服務產品,暢通海洋災害預警發布通道,形成專業定制、業務協同和智能應用的海洋觀測預報信息綜合體系。(五)安全保障體系及智慧標準體系建設(五)安全保障體系及智慧標準體系建設 1.安全保障體系安全保障體系 構建網絡安全防御體系。構建網絡安全防御體系。針對網絡邊界、內部網絡、互聯網應用、門戶網站等,推動建立全網安全主動防御、持續監測系統,形成大縱深、立體化、可追溯的網絡安全縱深防28 御體系。充分利用已有網絡安全設備,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先進成熟技術,形成全面完整的防控預警態勢,開展互聯網網絡安全風險、漏洞等提示通報,實施網絡安全攻防測試,加強水務海洋行業關鍵信息系統檢查,全面提高網
48、絡安全風險評估、風險排查、風險預警,以及網絡安全事件溯源能力。推動水務海洋數據分級分類管理等工作,加強數據安全自查、抽查,開展數據安全應急處置演練,構建與城市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網絡數據安全能力體系。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水務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加強系統信息產生、傳輸、訪問、轉化等過程中的身份認證及訪問控制,形成支撐的水務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研究多層次動態化的水務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風險分析機制,構建水務行業系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形成水務行業系統風險要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實現對區域化和全局化水務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健康
49、狀態分析、評估和驗證。強化安全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強化安全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根據等級保護基本要求和平臺安全設計技術要求,建立支撐平臺信息化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策略體系以及應急處置體系。完善安全信息通報預警機制,明確通報預警工作流程,建設專業高效的通報預警平臺,實現風險研判、安全傳輸、及時發布、定點跟蹤、加固建議等功能。完善網絡安全應急處置預案,提升網絡安全應急處置能力。29 2.智慧標準體系智慧標準體系“智慧水務海洋”建設標準?!爸腔鬯畡蘸Q蟆苯ㄔO標準。遵循“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有關要求,在整合完善現有水務海洋信息化技術標準規范的基礎上,制定數據采集、共享、質量評價標準,微服務、微
50、應用的開發、應用標準,以及網絡安全管理等相關標準,不斷提升“智慧水務海洋”建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爸腔鬯畡蘸Q蟆痹u價標準?!爸腔鬯畡蘸Q蟆痹u價標準。參考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框架 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分項制定的總體要求,對“智慧水務海洋”的應用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按照系統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原則,考慮“能力、應用、成效”等方面,建立“智慧水務海洋”建設、運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指導和促進各部門的系統建設與應用。30 六、實施保障機制 (一)加強領導、優化機制(一)加強領導、優化機制 加強水務海洋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市、區各單位(部門)的信息化領導體系和組織機構,落實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責
51、任主體,強化信息化規范管理,進一步理順推進機制,強化信息共享與應用協同,實現信息化建設的全過程監管。(二)完善標準、保障安全(二)完善標準、保障安全 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加強適合本市水務海洋行業特點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制定,以標準規范促系統整合,促數據更新,促數據共享治理。落實等保測評工作,進一步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快威脅感知預警能力建設,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守牢網絡安全底線。(三)注重人才、深化應用三)注重人才、深化應用 加強多渠道人才引進和結構優化,合理搭建人才梯隊,重點提升人才隊伍綜合素質,滿足水務海洋行業信息化建設與管理需求。進一步推進信息系統在水務
52、海洋業務工作中的深度應用,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轉變工作方式中的重要作用。31(四)加強統籌、推進落實(四)加強統籌、推進落實 對接國家相關部委和上海市總體要求,梳理各項工作任務的工作計劃,明確工作分工、任務要求和時間節點,助推數字鄉村、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等工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部委、市級專項資金,拓寬資金供給渠道。加強全過程的統籌協調,將信息化各項工作任務納入到對各單位(部門)的效能考核,確保各項任務全面落地,規劃目標全面實現。32 附件“十四五”規劃項目匯總表 序序號號 類類型型 項目名稱項目名稱 新開新開或結或結轉或轉或預備預備 建設內容建設內容 項目總投資項目總投資
53、(萬元)(萬元)“十四“十四五”安排五”安排 資金資金(萬元)(萬元)用地用地 需求需求(公(公頃)頃)是否是否重點重點區域區域 備注備注 1.感知網絡 感 知 能 力建設 新開 在水資源、供排水、水安全、水生態、海洋監測、監管執法等領域,通過新建、集成已有站點,使用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等方式,對視頻、水文、水量、水質、管線等數據進行全面采集,通過高速物聯網絡、智能物聯平臺進行傳輸和管理,為業務智能應用提供實時全面的數據支撐。5000 5000 執法總隊、供水事務中心、排水事務中心、堤防建設運行中心、水文總站、供水調度中心、安質監站、海洋測報中心等相關單位 33 2.數據大腦 水 務 海
54、洋數據中臺 新開 完善局數據資源目錄編制,優化基礎數據、專題數據的多層次體系,提升數據治理能力,支撐全市水務海洋行業智能化應用。制定更新和完善相關標準規范,構建基于業務場景的自服務管理,實現基于水務海洋“神經元”體系的智能服務能力。1000 1000 防御技術中心、大數據中心 3.數據大腦 水 情 數 據共 享 和 治理分析 新開 借助長三角一體化平臺,加強上游水情、雨情、工情、災情等信息的數據共享,建立智能化分析模型,對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分析、挖掘、歸類等業務處理與應用,實現水情數據的精細化管理以及水情業務的智能化應用。500 500 防御技術中心、水文總站 4.技術支撐 防 汛 會 商系統
55、 新開 開展防汛會商系統升級改造,利用全市政務外網網絡平臺將防汛視頻會商功能向鄉鎮(街道)及相關的水務管理部門延伸,實現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等國家部委、市防汛指揮相關部門、區防汛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四級貫通、智能調度,支撐全市“一網統管”。3500 3500 防御技術中心 5.政務服務“一 網 通辦”政務服務 系 統 建設 結轉 開展電子證照、電子簽章等應用,建立電子文件歸檔管理體系,優化熱線系統快速響應、多部門聯動等功能,探索輿情熱點智能預判應用,推進一網通辦“一件事”等流程再造,實現市、區兩級行政審批工作協同,支撐長三角地區電子證照互認和政務服務業務連通。1255 1255 行政服務中心 34
56、 6.政務服務 網 站 及 政務 新 媒 體建設 新開 整合對外業務系統,實現“一站式”訪問;優化智能搜索、信息發布、解讀回應、辦事服務、互動交流、個性化服務等網站功能,打造智慧型政府網站。推進新媒體與網站互聯互通,優化“掌上服務”和定制功能建設,打造具有水務海洋行業特色的個性化、便捷化、智能化政務服務移動平臺。600 600 防御技術中心 7.智慧監管 水 務 海 洋執 法 監 管指揮平臺 新開 充分應用數據大腦及統一認證等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水務海洋執法監管指揮平臺,開發集成網上督察、執法監管指揮模塊,優化專業執法終端,提供電子證據管理、考核管理、綜合展示、動態監測、預警聯動、分析研判等監管
57、能力。850 850 執法總隊 8.智慧監管 安 全 質 量監 督 及 定額 造 價 管理 系 統 建設 新開 加強實名信息、信用信息、重大工程 BIM 等信息的數據共享交換,推進水務工程監督檔案電子化,完善水務工程參建單位的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全市水務工程監督一張網;建設水務工程定額造價管理模塊,完善全市水務工程定額造價工作。300 300 安質監站 9.智慧監管 水 務 工 程建設“智慧監管”新開 整合升級水務工程信息平臺,實現水務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精細化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監管應用,推進工程誠信體系建設,以張涇河、吳淞江、楊樹浦水廠為對象,基于統一的水務工程建設管理平臺,建立重點工程信息化示
58、范樣板,推進智慧工地建設管理。800 800 安質監站 35 10.水安全 推 進 數 字孿 生 工 程建設 新開 建設數字孿生新川沙泵閘樞紐、數字孿生黃浦江子系統、攔路港數字孿生子系統、數字孿生蘇西閘等,全面融合系統建設數據,構建 L3 級數字底板、模型平臺和知識平臺,重點開展應用系統 建設,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及共建共享機制,構建“四預”智慧體系的數字孿生平臺。3000 3000 科信處、建管處、防御處、堤防建設運行中心、防御技術中心、城投集團 11.水安全 取用水(設施)數字化動 態 監 管子系統 新開 打通取水、用水兩個環節、實現數智化全流程管理;集成、整合已建取水、用水監測點各類監測數據
59、,形成水資源動態考核機制;整合地下水應急供水監測數據,與市民防辦和應急管理局共享聯動,實現深井健康狀態智能分析評估、自動化運行和遠程控制,提升應急供水保障水平。152 152 供水事務中心 12.水安全 上 海 市 排水 綜 合 業務 管 理 平臺 及 智 慧應用 新開 完善排水行業信息庫,拓展智慧應用和數據共享,整合排水行業信息系統,形成規劃管理、工程建設、設施管理(靜態)、運行管理、運維管理、數據管理、監測站點管理、防汛管理等覆蓋行業監管的應用,建成覆蓋中心城區、郊區城鎮化區域的雨污系統排水模型,構建一體化排水運行監管平臺,提升行業精細化監管水平,提升排水設施運行調度效率,支撐“兩水平衡”
60、。6380 4960 排水事務中心 36 13.水安全 水 務 海 洋規 劃 業 務綜 合 管 理系統 新開 建設規劃數據、業務、服務等各類微服務能力,形成水務海洋規劃業務中臺,與工程建設數據共享對接,實現從項目規劃編制、項目建設全過程、規劃指標落實反饋的全閉環信息化管理,實現規劃過程及成果的智能化分析、二三維可視化、業務智庫管理等,實現河道藍線市、區兩級“一網統管”。550 550 規劃院 14.水安全 水 利 工 程設 施 智 慧建 設 與 管理 新開 在現有堤防、海塘網格化管理和泵閘自動化集控基礎上,結合全景及數字模型應用,組建堤防、海塘、泵閘安全運行全要素感知體系,完善堤防泵閘等工程設
61、施智能運行管理系統;并以水利工程數字化模型管理平臺、工程項目管理系統、概預算執行管理系統為基礎,串聯工程建設、運維的全過程管理環節,對工程建設、工程運行,以及資產管理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管理。5700 3600 堤防建設運行中心 15.水安全 供 水 安 全保 障 綜 合監管系統 新開 對照飲用水水質新地標、新國標,建設并集成供水應急處置安全保障、智能健康評估、水質安全保障監管,實現供水安全突發事件的預警、研判、聯勤聯動以及處置決策支持,提供供水重要環節的運行風險監控及健康評估,形成供水知識沉淀及管理、智能分析診斷及知識服務能力。900 900 供水調度中心 16.水安全 智 能 防 汛指揮
62、系統 新開 對現有防汛指揮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加強前端采集及視頻點建設,積極推進視頻智能識別等防汛智能化應用,加強防汛指揮應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強化應急處置聯勤聯動;加強智能預報預警,逐步達到防汛信息“全、新、準”和防汛處置的“快、聯、閉”的目標。2000 2000 防御技術中心、排水事務中心 37 17.水安全 水 旱 災 害風 險 圖 及風險區劃 新開 開展洪水風險圖編制與完善工作,增加防潮保護區的風險圖編制工作。構建洪澇高效分析與影響評估模型,繪制覆蓋上海市全境的洪水風險圖,開發預報數據以及實時監測數據交互的數據接入系統,建立洪澇風險實時動態分析平臺。優化動態洪水風險圖分析預報模型,建
63、立內澇積水的預報、預警以及發布機制。開展風暴潮預報模型技術研究,提升風暴潮災害防御技術能力。3200 3200 防御技術中心 18.水安全 水 情 預 測預 報 能 力提升 新開 構建風、暴、潮、洪綜合預報預演子系統,開展精細化數值預報模型研究,耦合水文、氣象、風暴潮數值模型,結合未來預測信息、經驗模式識別、實時數據校正,實現云平臺多模型、多場景、多方案預報集合和預報概率;深度融合機理模型和 AI 智能模型,搭建影響上海的歷史臺風風暴潮增水、水利片暴雨增水經驗知識庫,深度學習歷史水情場景,結合數值預報和大數據分析,構建不同場景風暴潮組合的智慧模擬,開發時空自匹配的交互智慧預報、動態模擬預(反)
64、演,提高關鍵期預報精度和預演效能,支撐本市水旱災害防御決策。500 500 水文總站 19.水環境 水 環 境 管理 應 用 協同 新開 深化全市統一的河長制工作平臺應用,優化“上海河湖”隨行服務系統,建設智能水生態管理系統,建立水質分析智能應用集群,提升水環境協同監管能力,支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900 900 河長處、水利事務中心、水利處、堤防建設運行中心 38 20.水環境 上 海 市 水利 綜 合 管理平臺(一期)新開 搭建上海市水利綜合管理平臺(一期),整合水務專業網格化(河道管理養護)、泵閘監測系統、農村生活污水信息化管理系統、水利專項項目管理等子系統,開發水票支持
65、系統等,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設施運行監管、水利專項項目管理等數字化應用,升級水務專業網格化(河道管理養護)等,持續提升水利行業精細化管理水平。1600 1600 水利事務中心 21.水資源 水 文 信 息綜 合 應 用管理平臺 新開 升級改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構建水文水資源全量全要素實時采集、監控、應用、管理子系統;建設水文數據在線自動化整編子系統;持續推進水文業務應用管理子系統云環境整合和重構,強化水文數據應用支撐和數據接口服務,形成水文業務流和管理流程的數字化閉環;拓展水情特征資源庫和算法庫,構建水情特征分析應用、水資源分析評價、水文專題應用等功能模塊。450 450 水文總站 22.水資源
66、水 資 源 監測 能 力 建設與完善 新開 持續推進水資源監測能力建設與完善,夯實監測感知能力,實現全市取用水、水質信息的智能感知和精細化監管,提高水資源監管水平與應急能力。900 900 水資源處、供水事務中心、供水調度中心 23.海洋綜合 海 洋 事 務綜 合 管 理平臺 新開 集成海域海島監管、經濟統計調查服務等系統,建設海域海島智能監管、海洋風險區劃智能分析應用等模塊;形成海域、海島、海洋經濟、海洋減災、海洋調查等海洋綜合管理和信息服務的統一應用門戶,為提高海洋綜合管理、監管決策、減災決策提供支撐服務。800 800 海洋事務中心、防御技術中心 39 24.海洋綜合 海 洋 觀 測預
67、報 一 體化平臺 新開 拓展海洋觀測預報業務領域,搭建海洋觀測預報一體化平臺,建立基于云端的觀測體系運維管理、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海洋生態監測調查協作環境,利用云協作功能開展海洋數值模式集成管理,開發海洋災害智能決策服務產品,暢通海洋災害預警發布通道,形成專業定制、業務協同和智能應用的海洋觀測預報信息綜合體系。1000 1000 海洋監測預報中心 25.安全保障 提 升 監 測預 警 與 技術 檢 查 能力 新開 開展互聯網網絡安全風險、漏洞及風險提示通報,實施網絡安全攻防滲透測試,針對水務海洋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重要信息系統開展安全專項檢查,組織實施全局安全等級保護工作。600 600 防御技術中心 26.安全保障 提 升 關 鍵信 息 基 礎設 施 安 全防護能力 新開 研究多層次動態化的水務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風險分析,構建水務行業系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形成水務行業系統風險要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措施,建立水務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600 600 防御技術中心 27.安全保障 網 絡 數 據安 全 體 系建設 新開 構建與城市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網絡數據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數據分級分類管理、重要數據目錄制定、數據安全評估等工作,組織實施數據安全自查和抽查,開展數據安全應急處置演練。750 750 防御技術中心 合計 43787 3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