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2025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重塑商業模式賦能新質路徑(3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普華永道:2025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重塑商業模式賦能新質路徑(30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0重塑商業模式,重塑商業模式,賦能新質路徑賦能新質路徑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01普華永道全球CEO年度調研報告已出品至第 28 期,每一期皆從全球數千名CEO視角出發,分享其對當前宏觀經濟格局的關鍵洞察。今年的調研規??涨?,共有4,701名CEO參與,其中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的CEO有181名。在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和堅定致力于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本期中國報告突顯了CEO對于商業創新的緊迫意識,特別是在人工智能(AI)和氣候變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他們正積極采用創新方案,以應對市場的重大變革,并進行商業模式轉型。前言前言在中國,許多CEO正迅速抓住由時代決定性力量驅動的增長和價值來創造機遇
2、。他 們 大 力 投 資 生 成 式 人 工 智 能(GenAI),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重塑運營和商業模式,以創新的方式創造價值。然而,還是有一些CEO由于受到傳統領導思維和流程的阻礙而停滯不前,落在了后面。對于兩組的CEO而言,發展道路都清晰可見:他們必須果斷采取行動要么加快轉型步伐,開辟新路徑并抓住新興機遇;要么通過精準調整現有運營策略,確保商業模式在價值重塑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2主要發現包括:主要發現包括:前景謹慎樂觀:來自中國內地(72%)、香港(81%)、和全球(53%)的CEO對公司未來三年的業務增長持樂觀態度,這反映出他們對中長期發展的積極
3、預期。中國CEO與全球CEO一樣,對宏觀經濟波動(41%)和通貨膨脹(38%)感到擔憂。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和供應鏈問題,中國CEO的敏感性更高。業務轉型需求:44%的中國CEO認為,若不進行重大轉型,他們的公司難以在未來十年內存活,其中許多人指出監管變化和供應鏈風險是長期發展的關鍵挑戰。GenAI的積極影響:66%的中國CEO已經體驗到GenAI帶來的效率提升,其中64%注意到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別是在先進制造業和高價值服務領域。AI集成到關鍵流程:超過一半(53%)的中國CEO信任將AI嵌入關鍵流程,其中48%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其集成到技術平臺,34%計劃集成到
4、核心業務流程中。員工增長:46%的中國CEO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增加員工數量,這一比例是計劃減員的兩倍多。同樣,34%的中國CEO表示,GenAI帶來了就業增長而非相反,顯示出GenAI在推動創新中的作用。氣候投資與挑戰:得益于政府的激勵政策,在中國,與氣候相關的投資使61%的CEO實現了收入增長。然而,包括投資回報率低在內的諸多挑戰依舊存在,成為啟動這些投資的障礙。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3第一部第一部經濟展望與商業信心經濟展望與商業信心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40%10%20%30%40%50%60%70%202320242025圖圖 1.認為全球經濟會在未來認為全球經濟會在未
5、來 12 個月有所增長的個月有所增長的 CEO 比例比例(顯示“非常有信心”(顯示“非常有信心”和“很有信心”的回應)和“很有信心”的回應)宏觀預期:在不確定性中保持謹慎樂觀宏觀預期:在不確定性中保持謹慎樂觀中國CEO普遍對全球經濟狀況持樂觀態度。59%的中國內地CEO認為,未來12個月全球經濟增長將有所改善,相較之下,62%的香港CEO以及58%的全球CEO持相同看法。這種信心復蘇凸顯了中國企業的韌性,盡管他們面臨著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特朗普2.0時代中美之間日益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疊加國內經濟挑戰,為商業領袖們創造了一個復雜的環境,需要他們巧妙應對。中國政府正從戰略層面統籌實施各項舉措,
6、以鞏固2025年國內經濟發展態勢。最近閉幕的全國兩會,為實現5%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推進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實施路徑。改革重點將聚焦擴大內需、優化經濟結構、提振市場信心、同時列明產業優先事項、關注吸引外國投資、推動中國綠色轉型以及緩解金融風險。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全球市場的“重要橋梁”,已準備好在2025年重振市場活力,并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特區政府近期公布了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旨在通過取消房地產市場的所有限制并采取措施提振市場信心以促進經濟增長。普華永道預計,2025年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融資金額將達到1300億至1600億港元,并有望躋身全球三大IPO市場之
7、列。2023 2024 2025中國內地中國內地香港特區香港特區2023 2024 20252023 2024 2025全球全球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5圖圖 2a.CEO 對公司對公司未來未來12個月個月營收增長營收增長的信心的信心業務預期:增長前景依然可期業務預期:增長前景依然可期CEO對未來一年公司收入增長的信心正在增強。在中國內地,有27%的CEO預計他們的企業收入將實現增長,較2024年提高2個百分點,盡管這一比例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8%。香港CEO對業務收入增長的信心顯著提升,增長了9個百點。同時,來自中國內地(72%)、香港(81%)和全球(53%)的CEO對公司未來三年
8、的業務增長持樂觀態度,這反映出他們對中長期發展的積極預期。這表明,盡管當前挑戰可能會影響短期預期,但人們依然對中長期內的經濟復蘇和增長潛力抱有信心。這一信心在中國企業的招聘計劃中得到了直接體現。中國內地有44%的CEO(香港55%)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增加員工數量,這一比例顯著高于預期減員的CEO比例(中國內地24%、香港14%)。全球范圍內也存在相似趨勢,有42%的受訪CEO預計其公司將增加員工。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圖圖 2b.CEO 對公司未來對公司未來3年營收增長年營收增長的信心的信心非常和極度有信心31%48%48%25%27%31%29%18%29%38%36%56%42%37
9、%38%20212022202320242025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0%10%20%30%40%50%60%70%80%90%ChineseMainlandHong KongSARGlobal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非常和極度有信心6圖圖 3.在未來在未來12個月內,您的公司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或減少員工?個月內,您的公司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或減少員工?0%20%40%60%80%100%120%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GlobalNet:decreaseLittle to no changeNet:i
10、ncrease當前關注的主要風險是什么?當前關注的主要風險是什么?與全球CEO相比,中國CEO面臨的關鍵風險暴露程度更高,尤其是在宏觀經濟波動(中國內地35%、香港64%,全球29%)和通貨膨脹(中國內地35%、香港48%,全球27%)方面。從外部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美國加征關稅,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拓展,并帶來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從內部來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期,新舊動能有序轉換還需一定時間。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中國政府正從多維度優化政策體系和豐富治理工具,以穩固經濟發展和提升經濟韌性。此外,29%的中國內地CEO視技術顛覆為主要擔憂,同時還有缺乏具備關鍵技能的員工(27%
11、)和網絡風險(22%),這反映出在中國復雜營商環境中企業面臨的獨特挑戰。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減少(凈值)幾乎無變化増加(凈值)70%10%20%30%40%50%60%70%Macroeconomic volatility(including in GDP andeconomic cycle,unemployment)Inflation(increase in prices and decrease in thepurchasing value of money)Technological disruptionLower availablity of worker
12、s with key skillsCyber risks(including hacking,surveillance,disinformation)Climate change(including physical risks andtransition risks such as risks in policy and legal,markets,technology and reputation)Social inequality(including inequality stemming fromincome,gender,race and ethnicity)Geopolitical
13、 conflict(including resource and tradedisputes,terrorism,interstate violence)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0%20%40%60%80%圖圖 4.企業對未來企業對未來 12 個月內主要威脅的暴露程度(顯示“適度”、“高度”和個月內主要威脅的暴露程度(顯示“適度”、“高度”和“極度暴露”的回應)“極度暴露”的回應)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具備關鍵技能的人才正成為一個普遍的挑戰傳統行業正在轉型,需要新的技能組合。這一背景有助于理解中國企業為何急于擴大員工規模,以有效應對人才短缺問題。在香港
14、,盡管科技和金融服務行業的公司努力吸引優秀人才,但它們仍面臨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的局面。在這些行業中,對專業技能的需求量遠遠超過了合格人才的供應量,導致人才缺口不斷擴大。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社會不平等(包括基于收入、性別、種族和族裔等方面的不平等)宏觀經濟波動(包括GDP、經濟周期和失業率方面的波動)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和貨幣購買力下降)技術領域的顛覆缺乏具備關鍵技能的員工網絡風險(包括黑客攻擊、監視、虛假信息)地緣政治沖突(包括資源和貿易爭端、恐怖主義、國家間暴力沖突)氣候變化(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如政策和法律、市場、技術和聲譽風險)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8Germany 11%A
15、ustralia 11%Singapore 16%UK 23%US 46%Hong Kong SAR 30%Japan 9%Thailand 8%UAE 5%Canada 6%中國內地CEO德國 11%澳大利亞11%泰國 8%新加坡 16%英國 23%美國 46%香港特區 30%日本 9%阿聯酋 5%加拿大6%Chinese Mainland 9%India 7%UAE 6%UK 14%US 30%Australia 5%France 7%Germany 12%Singapore 5%Mexico 5%全球CEO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主要投資于哪些市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主要投資于哪些市場?場?全
16、球投資布局方面,中國內地CEO計劃在 未 來 12 個 月 內 將 公 司 資 本 支 出(CAPEX)的最 大 比例分配到 美國(46%)、香港特區(30%)、英國(23%)、新加坡(16%)、澳大利亞(11%)和德國(11%)等外部市場。受訪全球CEO認為美國是進行國際業務資本支出的首選地,這主要得益于該國強勁的經濟、快速的AI創新和活躍的資本市場。此外,公司稅率可能降至15%以及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升值可能會進一步吸引投資。在全球CEO心目中,中國內地緊隨美國、英國和德國之后,成為第四大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圖圖 5.貴公司在未來貴公司在未來 12 個月的計劃資本支出中,哪三個外部市場的支出
17、比例最大?個月的計劃資本支出中,哪三個外部市場的支出比例最大?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中國內地 9%印度 7%新加坡5%墨西哥5%阿聯酋 6%英國 14%美國 30%澳大利亞5%法國 7%德國 12%9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前存在貿易方面的限制,中國企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以實現其國際增長。因此,不斷變化的中美關系以及全球貿易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可能會對投資流和供應鏈造成巨大的破壞。全球和中國內地的CEO們在向總部所在市場以外的國際業務投入資金時均表現得較為謹慎,超過40%的CEO(中國內地43%,全球42%)表示未來12個月內沒有相關投資計劃。不過,有相似比例的中國內地CEO(4
18、1%)計劃將不超過20%的資本支出用于支持國際業務。相較之下,香港特區的商業領袖更加關注國際市場,充分利用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區域商業樞紐的優勢地位只有24%的香港CEO表示無意進行海外資本支出,50%則表示他們將投入高達20%的資本支出用于國際業務。圖圖 6.貴公司未來貴公司未來 12 個月計劃用于國際業務的資本支出占比?個月計劃用于國際業務的資本支出占比?50%無投資計劃20%的資本支出將被投資于國際業務超過20%的資本支出將被投資于國際業務不知道/不愿作答中國內地中國內地香港特區香港特區全球全球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10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第二部第二部商業模式全面革
19、新商業模式全面革新11圖圖 7.認為其業務模式在十年或更短時間內無法生存的認為其業務模式在十年或更短時間內無法生存的CEO比例比例中國中國CEO如何看待其公司的長期生存能力如何看待其公司的長期生存能力及驅動因素?及驅動因素?中國內地CEO對企業的長期生存能力越來越有信心,僅有44%認為如果公司繼續按照當前的發展軌跡前進,可能會在十年內面臨生存挑戰,這一比例較2024年的75%有了顯著下降。香港市場也呈現出類似的樂觀趨勢。這與中國CEO對中國中期至長期營商環境不斷增強的信心相一致。隨著國家轉向以新質生產力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電動汽車、AI模型和先進制造等戰略行業的表現尤為突出。這明顯變化表明中國
20、CEO在過去一年在快速調整自身的業務模式以適應可持續發展。67%65%39%75%71%45%44%45%42%0%10%20%30%40%50%60%70%80%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2023 2024 20252023 2024 20252023 2024 2025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中國內地中國內地香港特區香港特區全球全球12圖圖 8.對貴公司業務可行性影響最大的因素有哪些?對貴公司業務可行性影響最大的因素有哪些?在影響業務可行性的關鍵因素上,中國CEO的看法可分為涇渭分明的兩組:低可行性組(即認為其商業模式將在十年內失效的CEO
21、)和高可行性組(即對企業 運 營 模 式 的 長 期 發 展 充 滿 信 心 的CEO)。有趣的是,低可行性組傾向于將公司的脆弱性歸咎于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如監管環境變化(中國36%,全球42%)、供應鏈高風險(中國30%,全球17%)和高強度的競爭壓力(中國29%,全球28%)。高可行性組則更加注重內部因素,他們優先考慮提高運營效率(中國39%,全球48%)和做出明智的戰略選擇(中國32%,全球55%),這表明其在推動企業轉型過程中愿意承擔更多的責任。低可行性低可行性組組(認為其商業模式將(認為其商業模式將在十年內失效的在十年內失效的CEOCEO)36%30%29%29%26%Changes
22、 in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High levels of supply chain riskStrong incumbent competitionDifficulty obtaining fundingImplementation diffculties高高可行性可行性組組(對企業運營模式的(對企業運營模式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的CEOCEO)39%32%30%30%30%Organisational efficiencyCorrect strategic choicesEase of implementationSufficient skill
23、s needed for the competitiveChanges in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Sufficient skills needed for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監管環境變化供應鏈高風險高強度的競爭壓力融資困難執行層面的困難運營效率明智的戰略選擇易于執行具備應對競爭環境的足夠技能監管環境變化13圖圖 9.過去五年,貴公司在多大程度上采取了以下行動?(顯示“在很大和非常大過去五年,貴公司在多大程度上采取了以下行動?(顯示“在很大和非常大程度上”的回應)程度上”的回應)中國中國CEO在推動
24、變革方面是否行動迅速?在推動變革方面是否行動迅速?無論具體原因如何,CEO的情緒通常被視為能夠反映更廣泛經濟情況的先行指標,因為他們對未來的預期可能會影響其當前的決策和行動??梢杂^察到的是,大多數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的CEO都堅定地致力于加速企業重塑,他們在過去五年中至少實施了一項重大舉措。最常見的舉措包括產品和服務創新(中國內地36%、香港43%,全球38%)以及開拓新客戶群體(中國內地29%、香港43%,全球32%)。然而,較少的公司正在解決更高風險的挑戰,例如探索新市場渠道(中國內地29%、香港29%,全球25%)或采取新的定價模式(中國內地26%、香港31%,全球24%)。0%5%10%
25、15%20%25%30%35%40%45%50%Developed innovativeproducts or services(including thedigitisation of analgueproducts)Targeted a newcustomer base(e.g.,selling to companies innew industries orconsumers in newmarkets)Collaborated with otherorganisations(e.g.,other companies,universities ormanaged services)Tar
26、geted new routes tomarket(e.g.,sellingdirectly to consumersrather than throughintermediaries)Implemented newpricing models(e.g.,changing your productsor services into asubscription model)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產品和服務創新(包括模擬產品的數字化)開發新客戶群體(例如向新行業公司或新市場消費者銷售產品)與其他組織(如其他公司、大學或管
27、理服務機構)合作探索新市場渠道(例如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而不是通過中間商)采取新的定價模式(例如將產品或服務改為訂閱模式)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14圖圖 10.在過去五年,貴公司收入的多大比例來自以下業務?在過去五年,貴公司收入的多大比例來自以下業務?在確保業務相關性方面在確保業務相關性方面CEO們是否采取了們是否采取了足夠明顯的行動?足夠明顯的行動?CEO們在業務重塑行動中表現出的風險規避態度也反映在企業收入來源上。以中國內地企業從新業務中獲得的收入為例(這是衡量其核心業務之外增長的重要指標),我們的分析顯示,過去五年中,只有11%的收入(香港特區10%,全球7%)來自與其核心業務根本不同的業務
28、。這表明中國企業和其全球同行在收入來源多元化方面遇到了挑戰,且業務模式重塑的進展相對緩慢。同樣,在上一財年和本財年之間,不同業務部門資源再分配規模方面,49%的中國內地CEO(香港特區42%,全球47%)表示其正在重新分配不到20%的財務資源,57%(香港特區49%,全球55%)正以同樣的方式處理企業的人力資源。充足和及時的資源再分配對于成功轉型至關重要如果想要快速推出一項重要的新業務,需要從低優先級項目中戰略性地轉移資源。然而,許多中國企業在快速重新分配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以適應不同項目和業務部門的需求方面遇到挑戰。這可能是它們在開拓新收入來源方面相對保守的原因之一,亦由此影響了其在競爭環境中
29、的增長和適應能力。0%20%40%60%80%100%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Core business(es)operating in the last five yearsExtensions to core business(es)add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e.g.,new locations or product lines)Fundamentally distinct business(es)add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過去五年經
30、營的核心業務過去五年核心業務的擴展(如新地點或產品線)過去五年新增的與核心業務根本不同的業務15中國中國CEO中國的產業融合將如何發展?中國的產業融合將如何發展?在過去三十多年中,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不同產業之間的界限不再那么涇渭分明。氣候變化、AI等重大趨勢的相互作用將進一步加快這一變革,并創造出超越傳統產業限制的新增長機會。中國電動汽車(EV)行業領軍企業的最新舉措即反映了這一變化,它們不僅推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車型,還積極將業務拓展到電池技術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領域,通過垂直整合價值鏈,與海外競爭對手展開角逐。全球全球CEO0%2%4%6%8%10%12%14%16%Technolog
31、yBusinessservicesHealth servicesConsumerTransportationand logisticsTechnologyBusiness servicesHealth servicesConsumer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圖圖 11.在過去五年在過去五年CEO開始運營開始運營的新領域的新領域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0%5%10%15%20%25%RetailTechnology Real Estate InsuranceBankingand capitalmarkets零售技術房地產保險銀行和資本市場技術商業服務健康
32、服務消費運輸和物流16圖圖 12.過往交易和未來收購計劃過往交易和未來收購計劃我們的調研顯示,22%的中國內地企業(香港特區31%,全球38%)已經開始在以前沒有涉足過的行業中競爭。過去五年,中國CEO新進入的行業包括零售、技術和金融服務等熱門行業。這其實還可表明中國企業正面臨來自各行各業新競爭者的壓力。例如,科技公司正在為企業提供云服務和數據分析服務,從而進入商業服務市場。在健康服務領域,我們看到保險公司開始涉足醫療保健服務,并通過服務整合來提升患者的護理體驗。同時,銀行也在探索新的業務機會,例如提供財富管理和定制化金融規劃等增值服務。0%10%20%30%40%50%60%Made a m
33、ajor acquisition(more than 10%ofassets)in the last three yearsOne major acquisitionNo major acquisition in the next three yearsTwo major acquisitions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為了創造價值,中國企業正越來越多地跨越自身行業界限,尋求外部機會。受高利率、估值難和地緣政治不明朗等因素影響,近年的跨境并購活動有所減少,根據Dealogic的預測,2025年的并購交易將更多集中在國內市場,而非跨境交易。我們的調研
34、顯示,59%的中國內地CEO(香港特區62%,全球38%)計劃在未來三年內至少完成一次收購活動。過去幾年并購活動減緩使中國市場上積壓了大量需求,特別是在科技和綠色能源領域,以及那些競爭激烈且有部分企業成為整合并購目標的行業。無論如何,快速業務模式創新至關重要,通過并購來獲得新能力是實現這一變革的有效手段。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過去三年進行過一次重大收購(超過資產的 10%)計劃進行一次重大收購未來三年無重大收購計劃計劃進行兩次重大收購17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第三部第三部利用利用AI和氣候賦能因素和氣候賦能因素促進增長促進增長18圖圖 13.GenAI在在過
35、去過去12 個月內對生產力的預期和實際提升(顯示“凈增長”)個月內對生產力的預期和實際提升(顯示“凈增長”)AI賦能后的業績表現是否達到中國賦能后的業績表現是否達到中國CEO的的期望?期望?隨著AI在全球范圍內被以驚人的速度廣泛接受,中國內地(49%)和香港特區CEO(67%)對將AI融入其核心流程表現出了較高的信任度,而全球CEO的這一比例僅為33%。這種信任對于充分發揮AI技術的潛力并在組織內推動創新至關重要。建立對AI的信任不僅需要證明技術的有效性,還需要解決數據隱私和道德方面的擔憂。高信任度部分源自于中國企業在過去一年從GenAI中獲得的顯著收益,盡管實際收益略低于2024年的預期。6
36、4%的中國內地CEO(香港特區73%,全球56%)認為其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63%(香港特區68%,全球34%)表示盈利能力有所增強。這些數據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可以看出AI在提升中國企業運營表現方面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數據分析、任務自動化和客戶互動等多個方面。AI賦能因素賦能因素0%10%20%30%40%50%60%70%80%90%ChineseMainlandHongKongSARGlobalChineseMainlandHongKongSARGlobalChineseMainlandHongKongSARGlobalChineseMainlandHongKongSARGlob
37、alEfficiencies in my own time atworkEfficiencies in my employeestime at workRevenueProfitabilityExpectedActual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盈利收入員工的工作效率我自己的工作效率實際預期19作為在全球范圍內與其他先進大語言模型競爭的重要力量,DeepSeek的橫空出世表明中國AI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速度遠超出許多人的預期。這一積極的影響力量已經傳播到許多中國企業,涵蓋電信、能源、汽車制造和互聯網等行業領域,它們
38、都在運營中整合了DeepSeek R1模型。AI模型訓練中采用的創新且成本效益高的方法,將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生產力提升,并為更快地采用AI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有效縮小預期與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負責任的負責任的AI整合道阻且長整合道阻且長對于未來三年AI技術的應用,各方表態各異:與全球CEO相比,盡管中國內地CEO對AI持有更高的信任和更樂觀的看法,但他們在將AI系統性地整合到關鍵業務領域顯得較為保守,核心業務戰略方面(中國內地31%,全球24%)除外;香港特區CEO則對AI整合表現出了更大的熱情,尤其是在技術平臺以及業務程序和操作流程方面。圖圖 14.未來三年計劃將未來三年計劃將AI融入
39、哪些業務流程?(顯示融入哪些業務流程?(顯示“很大”和“非常大程度”“很大”和“非常大程度”的回應)的回應)0%10%20%30%40%50%60%Technology platformsBusiness processes and workflowsWorkforce and skillsNew products/services developmentCore business strategy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技術平臺業務程序和操作流程勞動力和技能新產品/服務開發核心業務戰略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20這一差異
40、可能揭示了不同地區市場的特點。例如,面對愈具挑戰的運營環境和消費增速放緩的局面,中國企業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實現短期商業目標上,中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也減輕了追求AI自動化技術的緊迫性。相較之下,由于勞動力市場緊張和商業運營成本較高,香港特區CEO更有動力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從而推動AI技術整合。值得注意的是,在AI整合程度最低的業務領域(即勞動力和技能),僅有27%的中國內地CEO(香港特區31%,全球31%)預計未來三年會有顯著進展。這一發現揭示了兩個層面的現實:一方面,商業領袖在處理與勞動力相關的問題時往往表現得較為謹慎,主要是考慮到勞動法規以及AI可能導致就業崗位流失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
41、,正如我們的調研顯示,很多中國和全球企業在尋找具備關鍵技能的人才以推動AI技術應用方面遇到了挑戰。圖圖 15.過去過去12個月采用個月采用AI后的員工數量變化后的員工數量變化實際上,36%的中國內地CEO(香港特區32%,全球17%)表示,企業員工數量將隨著AI的引入而有所增加;相較之下,只有31%的內地CEO(香港特區7%,全球13%)表示員工數量將有所減少。這說明,盡管AI可能會自動化某些任務,但它同時也為需要人類監督和發揮創造力的領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這與我們之前發布的2024年期待與忐忑全球職場調研中國內地報告的調研結果相呼應,其中顯示,77%的受訪中國員工認為其已經準備好適應由Ge
42、nAI帶來的新型工作方式。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0%20%40%60%80%100%120%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IncreaseLittle to no changeDecreaseDont know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增加幾乎沒有變化減少不知道21CEO中逐漸流行薪酬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掛鉤中逐漸流行薪酬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掛鉤78%的中國CEO(全球56%)表示,其在當前財年的個人薪酬中至少有一部分與可持續發展指標相關。參與本期調研的上市企業比例較高,而這些企業通常有更嚴格的報告制度,于是我們對部分CEO的訪談揭示出一個有趣的模式:一些CE
43、O利用與ESG相關的薪酬來達到可持續發展基準,從而享受到優惠稅率或稅收減免。還有一些人表示,將可持續發展激勵措施正規化,同時支持如“美麗中國”等國家倡議,將有助于提升企業聲譽和股東價值。從氣候投資中獲得回報從氣候投資中獲得回報內地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氣候相關投資可獲得的財務回報,60%的內地CEO(香港特區61%,全球33%)表示其與氣候相關的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有所增長,43%稱與這些舉措相關的成本有所下降(香港特區24%,全球18%)。此外,46%的內地CEO(香港特區51%,全球23%)表示,政府激勵措施有所增加,這極大支持了他們向更可持續的運營方式的轉變。氣候賦能因素氣候賦能因素第28期全球
44、CEO調研中國報告220%10%20%30%40%50%60%70%CostsRevenue fromproducts/servicessalesGovernmentincentivesreceivedCostsRevenue fromproducts/servicessalesGovernmentincentivesreceivedDecreaseIncrease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60%-40%-20%0%20%40%60%圖圖 16.過去過去 5 年氣候友好型投資的財務成果年氣候友好型投資的財務成果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財政激勵和稅收抵免
45、措施積極支持低碳行業發展。在太陽能和風能安裝量激增之后,中國政府正有序調整補貼方案,如更注重能源系統的整體轉型和智能化建設等。同時,香港財政司司長在2024-2025年度預算中提議,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延長至2027年,并將補貼范圍擴大至包括轉型債券和貸款,旨在鼓勵地區各個產業利用香港的轉型融資平臺進行脫碳努力。成本產品/服務銷售收入政府激勵措施減少減少增加增加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23克服啟動氣候投資的障礙克服啟動氣候投資的障礙在考慮過去12個月中阻礙企業進行氣候友好型投資的各種障礙時,中國內地CEO將投資回報率較低(28%,香港特區41%,全球18%)列為
46、首要障礙,其次是監管復雜(23%,香港特區22%,全球24%)和缺乏可用資金(17%,香港特區15%,全球14%)。相關信息顯示,雖然中國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比例較高,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氣候行動投資回報率較低的問題,但企業領導者還應繼續保持靈活,以應對監管變化和向更綠色實踐過渡的復雜性,同時還應確保財務可行性。圖圖 17.在過去在過去 12 個月中,下列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阻礙了貴公司啟動氣候友好型投個月中,下列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阻礙了貴公司啟動氣候友好型投資?(顯示資?(顯示“很大”“很大”和“和“非常大程度上非常大程度上”的”的回應回應)過去一年,53%的中國內地CEO(香港55%)經歷并接受
47、了其氣候友好型投資回報率低于其他投資最低可接受回報率的情況,超過25%的全球平均水平。這一點亦得到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的呼應普華永道2024 年全球投資者調研顯示,近 66%的中國投資者敦促企業增加旨在減少碳排放的投資,即使這會影響短期盈利能力。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0%10%20%30%40%50%Lower returns for climate-friendly investmentsRegulatory complexity(e.g.policy changes,inconsistent local requirements)Lack of available financeLa
48、ck of demand from external stakeholders(e.g.,customers,investors)Lack of buy-in from my management team or theboard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SARGlobal氣候友好型投資回報率較低監管復雜(如政策變化、地方要求不一致等)缺乏可用資金缺乏來自外部利益相關者(如客戶、投資者)的需求缺乏管理團隊或董事會的支持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全球2425%38%26%11%53%46%1%55%40%5%中國中國CEO香港特區香港特區CEO全球全球CEO圖圖 18.CEO是否
49、是否接受氣接受氣候友好型投資的較低回報率候友好型投資的較低回報率?是我們沒有在過去 12 個月進行過氣候友好型投資否不知道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25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第四部第四部三管齊下助力企業謀發展三管齊下助力企業謀發展26未來之路未來之路普華永道第28期全球CEO調研揭示了中國企業面臨的復雜但樂觀的前景。雖然存在諸多重大挑戰,但業務模式重塑(BMR)、AI應用以及氣候投資可以為實現增長潛力和未來成功開辟新的路徑。我們鼓勵中國CEO利用這三個增長支柱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支柱一:業務模式重塑中國CEO必須加快重塑步伐,才能在持續的行業重組中保持競爭力。這一趨勢往往被中
50、國受訪者所忽視,因為他們更傾向于依靠核心業務和現有產業來實現收入增長,需知兼顧內外戰略的平衡方法至關重要。對外來看,CEO們應該通過識別潛在客戶和創新商業模式來探索新的價值機遇。參與不同行業的合作生態系統不僅可以促進創新,還能為保住財務底線做出貢獻。精明的領導者都明白,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產生的價值,可超過任一組織所能單獨實現的價值。密切關注市場趨勢,對即將到來的行業變化跡象保持警覺(如出現新競爭對手或市場份額變動)并主動適應,這些對領導者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深入了解客戶痛點、未滿足的需求以及影響其決策的社會動態也極為重要。對內來看,應專注于能帶來長期價值的高影響力項目。為了確保行之有效的預
51、算,應通過實施客觀流程來消除偏見,從而突出最具前景的想法。在重新分配資源時要具備膽識,將財務和人力資本導向優先項目。此外,建立強大的員工價值主張(EVP)對于吸引和留住推動重塑戰略向前發展所需的人才至關重要。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27支柱二:人工智能 GenAI 仍處于技術演進的早期階段,剛剛開始在中國企業中廣泛應用。因此,許多公司尚未從這項技術中獲得切實的財務收益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隨著國內大模型開發的最新突破,中國CEO應利用模型訓練和整合的低成本優勢來簡化成本并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同時保持對AI長期潛力的明確關注。鑒于GenAI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基本預期,捕捉其生產力潛力將很快成為
52、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要實現這些優勢,需采取系統性的方法,包括就在何處實施這項技術做出戰略決策、投資于數據準備工作,并將GenAI無縫集成到現有技術平臺和工作流程中。中國CEO對員工數量增長的樂觀態度和對AI技術的高度信任表明,企業應優先考慮員工發展和培訓。通過為員工提供使用AI技術所需的技能,企業可以提高生產率并推動創新。這可能包括投資于專注于數字技能和AI素養的培訓項目。支柱三:氣候問題 若想通過可持續發展創造價值,CEO們首先要迎接挑戰,向市場推出氣候友好型產品、服務和技術。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和強有力的氣候激勵措施為私營部門提供了先發優勢。目前,許多內地和香港公司都從過去五年的氣
53、候投資中獲得了收益,且隨著中國向去碳化轉型,這一趨勢還將不斷加強。除此之外,徹底評估公司的資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情況亦十分重要。這就需要解決能源三難題:確??煽康哪茉垂?,同時減少排放和控制成本。能源格局正在發生變化,許多組織都扮演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角色。這些“產消者”不僅依靠電網供電,還自行生產、儲存和銷售能源,從而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此外,實施強大的數據策略對于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這將幫助組織滿足新的報告要求,并為各業務的領導者提供準確、數據驅動的洞察,從而指導其戰略決策。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28致謝致謝報告編輯報告編輯 項目管理項目管理 設計設計雷國鋒梁杉Clara Chiu林駿豪聯系人聯系人王崧王崧市場主管合伙人普華永道中國周星周星公共事務主管合伙人普華永道中國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周偉然周偉然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普華永道中國h普華永道第28期全球CEO調研中國報告本文僅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應用于替代專業咨詢者提供的咨詢意見。2025 普華永道。版權所有。普華永道系指普華永道網絡及/或普華永道網絡中各自獨立的成員機構。詳情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