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2024年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報告(4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I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2024年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報告(43頁).pdf(4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23編制單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2006 年機構成立并發布蔚藍地圖數據庫(),2014 年上線“蔚藍地圖”APP。成立以來機構一直致力于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助力環境知情和社會監督,賦能企業綠色轉型和發展,促進環境治理機制的完善和環境質量的改善。技術指導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CRAES)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RAES)是國家級社會公益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成立于 1978 年 12 月 31 日,業務上接受中華
2、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指導。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科研國家隊和主力軍,CRAES 長期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展創新性、基礎性重大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致力于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決策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撐,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環境問題的工程技術與咨詢需要。支持單位:能源基金會(EF)能源基金會(EF)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注冊的專業性非營利公益慈善組織,于 1999 年開始在中國開展工作,致力于中國可持續能源發展?;饡诒本┮婪ǖ怯浽O立代表機構,由北京市公安局頒發登記證書,業務主管單位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基金會的愿景是通過推進可持續能源促進中國和世界的繁榮發展和氣候安全。
3、使命是通過推動能源轉型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中國和世界完成氣候中和,達到世界領先標準的空氣質量,落實人人享有用能權利,實現綠色經濟增長。能源基金會致力于打造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專業基金會,作為再捐資者、協調推進者和戰略建議者,高效推進使命的達成。報告編制:技術支持:指導專家:數據處理:技術開發:設計及可視化:阮清鴛、馬軍、馬瑩瑩、沈蘇南、王晶晶陽平堅、彭栓、吳雪芳楊尚寶、柴麒敏、朱媛媛、李岱青、劉欣、蔡博峰、覃櫟果葉、祝莉、朱化寧、何方輝、李振山孫振方、余顯芬、張靜慈、劉琳楠陳雙麗、郭華鑫、石歡、張楠、司文俊致謝:感謝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陽平堅、彭栓、吳雪芳等專家的技術支持。感謝王金南、萬軍、王倩、
4、白志軍、秦昌波、汪震宇、艾濛、梁斯煒、吳琪、楊君、方應君等專家對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框架建設及報告編制的指導。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編制和評價,融入了 CRAES 與 IPE 合作編制并持續開展的省市雙碳指數研究,以及 IPE 在萬科公益基金會支持下編制并持續開展的城市垃圾分類指數研究。感謝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萬科公益基金會對省市雙碳指數、城市垃圾分類指數項目的支持。合作伙伴楊菲,實習生吳俊茹、蘇航瑩、王茜對該項目研究亦有貢獻。封面圖片來自蔚藍地圖網友,感謝 嘚嘣嘚 _1147479、以馬內利 _985364、蔚藍 _903320、蔚藍無憂、燕超、春風揚州路、蔚藍乖乖兔等蔚藍網友。城市綠
5、色共建指數45目錄CONTENTS1、項目背景2、指標框架 2.1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邏輯框架 2.2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框架 2.3 指標釋義、評價方法和數據來源 2.4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3、評價方法 3.1 綜合打分法 3.2 標準化賦分法 3.3 分位數賦分法 3.4 氣候行動分指數指數評價模型4、評價范圍一、研究背景080909101319212122232324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綜合評價結果2、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結果 2.1 環境改善 2.2 氣候行動 2.3 生態提升 2.4 高質量發展252929303132(一)、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主要
6、發現(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發現 1、環境改善 2、氣候行動 3、生態提升 4、高質量發展333738535860建議與展望附錄 1、市民眼中的綠色城市附錄 2、市民的氣候行動附錄 3、市民眼中的生物多樣性附錄 4、市民眼中的美好生活附錄 5、參考資料687476788082二、評價結果三、評價發現四、建議與展望摘要城市綠色共建指數6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城市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前進的動力源泉之一。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環境污染、高碳排放、垃圾圍城、水資源
7、短缺、生態退化等挑戰日益凸顯。如何平衡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保障市民的健康福祉,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社會發展正踏上全面綠色轉型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 提出要“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而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也要求推廣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為助力多元參與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城市建設工作,在中國環科院的技術指導和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構建了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體系,并開發上線城市綠色共建公眾參與平臺。在首期開展的
8、全國 100 城市評價中,寧波、深圳、北京排名前三,廣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廈門進入前十。第一梯隊里,來自東部沿海的寧波、廣州、威海綜合表現優秀,福州、廈門環境質量領先,特大城市北京、深圳等高質量發展表現突出。來自西南的成都、昆明通過“以電代煤”和非化石能源開發領跑氣候行動,而中部城市宜昌則在生態提升方面走在前列。城市綠色低碳建設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元共生、特色彰顯”的。各城市正在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發展階段,探索差異化綠色發展路徑,共同繪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圖景。環境改善維度,廈門以 78.35 分居榜首,與福州、南寧、惠州、遵義、珠海、泉州、廣州、深圳、龍巖共同構成了先鋒
9、榜 TOP10;氣候行動維度,成都以 82.43 分居榜首,與昆明、深圳、威海、北京、寧波、宜昌、德陽、天津、西寧共同構成了先鋒榜 TOP10;生態提升維度,漳州以 79.91 分居榜首,與宜昌、九江、溫州、玉溪、柳州、福州、攀枝花、臺州、龍巖共同構成了先鋒榜 TOP10;高質量發展維度,北京以 73.52 分居榜首,與無錫、深圳、蘇州、上海、常州、南通、廣州、南京、廈門共同構成了先鋒榜 TOP10。本次評價的有三項主要發現。第一項發現,是歷經十年不懈治理,我國城市的“顏值”顯著提升。大氣污染治理使得全國城市 PM2.5平均濃度十年間下降 57%,不僅有效降低了市民環境健康風險,也大幅提升了城
10、市能見度,令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長期困擾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廈門筼筜湖和廣州流溪河等城市河湖治理可圈可點,全國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在 2024 年首次提升至90%以上。森林覆蓋率持續上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十年間增長近 30%,令更多城市仿佛置身綠海。城市環境改善不但體現在數字上,也反映在市民的眼中。中國環境記協和 IPE 聯合開展的“指尖上的環?!惫婊顒?,收集了蔚藍地圖網友 7 年來上傳的 338 萬張帶有環保水印的城市影像,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推窗見綠”帶來的美好體驗,一批領先城市已經開始邁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生態宜居目標。摘要本次評價的第二個主要
11、發現,是在雙碳戰略的引導下,一批領先城市的氣候行動正在提速。本次評價融入了中國環科院和 IPE 持續三年開展的中國城市雙碳指數研究,對城市最佳實踐進行了梳理。其中深圳清潔能源100%全額消納,處于南方電網最優水平。???、上海以政策目標為導向,在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領跑全國。蘇州創新標準化垃圾分類驛站建設,有效動員市民自覺開展社區垃圾分類。本次評價的第三個主要發現,是一批城市通過做強技術研發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其中,北京市2023 年技術研發投入達到 2947.1 億元,強度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 3;而同年深圳研發投入達到 2236 億元,總量和強度居全國城市“雙第二”??萍紕撔?/p>
12、促進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一批城市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無錫、南通、南京、廣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術,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在發現積極進展的同時,本次評價也識別了城市低碳轉型和綠色共建的短板和挑戰。首先是空氣、水等環境質量的改善仍處于初級階段,2024 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PM2.5 尚未達標。其次,氣候行動得分總體偏低,部分評價城市“十四五”以來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另一項主要差距,是公眾參與平臺的建設,還遠不能夠滿足多元共建綠色城市的迫切需要。針對識別的問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報告提出四個方面建議。首先是加速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升級,以此引導環境質
13、量持續改善和高質量發展。建議對照美麗中國所設定的 2035 年目標,參考世衛組織過渡階段標準,加快完成空氣質量標準升級。實現更高的空氣質量目標不能僅憑末端治理,需要通過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運輸結構,加速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報告提出的第二個建議,是將碳排放雙控目標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雙碳工作的約束激勵機制。應對氣候變化是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建設的關鍵舉措,建議按照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引導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發自主創新,形成先行先試的驅動力。建議參評城市加強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費等關鍵指標的統計和公開,以利于動員各界參與城市雙碳進程。報告的
14、第三個建議,是培育城市綠色轉型創新能力,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智能化運行,讓城市建設、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建議城市完善綠色科技發展機制,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報告建議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成都、西安、武漢、重慶等先發城市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全國城市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參與并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城市的綠色低碳轉型建設,離不開市民的廣泛參與。報告特別建議構建公眾參與信息化平臺,賦能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加入城市綠色共建。作為嘗試,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本期報告發布的同時,推出的“城市綠色共建公眾參與平臺”。這一平臺集成指尖上的環保、城市中控臺、雙碳小講堂、城市微調查等
15、功能模塊,旨在幫助市民便捷獲取城市環境、氣候、生態相關信息,及城市在綠色低碳轉型建設中的優秀案例,同時提供便捷渠道,降低市民參與門檻,助力實現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共建共享。城市綠色共建指數8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城市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前進的動力源泉之一。城市是美麗中國建設、新型城鎮化和“雙碳目標”三大戰略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環境污染、高碳排放、垃圾圍城、水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等挑戰日益凸顯。如何平衡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保障
16、市民的健康福祉,成為全球和我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傲己蒙鷳B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美好的生態環境質量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涉及心理健康以及精神愉悅和文化享受等。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2013 年 9 月起,中國先后啟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全面推進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標志性戰役,2021 年又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八大標志性行動,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
17、、全局性的變化。在 2020 年 9 月中國提出力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后,碳達峰、碳中和開始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2023 年 7 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今后 5 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
18、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根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解決力度,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意見提出建設美麗城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的美麗城市建設。同時明確,要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培育弘揚生態文化,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參與行動體系,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習近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求是雜志,2023/11/151.一、研究背景1.項目背景美麗中國的
19、成果人人共享,城市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載體,美麗中國的建設也需要人人參與。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特別提到全社會行動的重要性,要求“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行為自覺,鼓勵園區、企業、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綠色、清潔、零碳引領行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助力綠色低碳城市的多元共建,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指導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開展了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到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以生態環境部門為主、諸多政府部門開展的相關監測和發布,企業依法和自愿信息披露,以及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形成的眾包數據,都為獨立開展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研究提供了條件。課題組希
20、望借助環境大數據,客觀分析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環境質量、擴大綠化面積、提升生態質量、實現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衡量和反映城市在綠色低碳轉型建設方面的進展和成效;期望通過持續開展指數評價,識別差距和最佳實踐,推動城市間相互學習和借鑒,助力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2.指標框架課題組認為,城市綠色共建指數不僅是衡量城市環境是否優美、生態是否宜居的指標體系,還應該是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具。課題組希望通過科學合理的指標設計和評估方法,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協助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建設綠色低碳城市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21、城市的綠色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環境優美、生態健康,還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綜合發展目標。通過示范帶動和成功經驗的推廣,城市綠色化建設可以加速美麗中國的整體建設進程,實現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助力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美麗中國愿景?;诖?,構建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邏輯框架須基于對美麗中國關鍵措施的識別和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為新時代城市的綠色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路徑,課題組以此為重要依據,構建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邏輯框架。綠色低碳是新時代美麗城市建設的重要底色。城市作為碳排
22、放的絕對主體,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碳排放,可以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將帶動其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路徑。以環境優美和安全健康為導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也最能喚起人們對城市綠色建設的向往和追求。城市作為經濟活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污染防控壓力大。通過嚴格的水、氣、聲、渣污染控制措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保護公眾身心健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能夠為城市綠色建設和居民健康安全提供堅實的環境質量基礎。生態宜居這一導向強調了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旨在提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確保生態服務
23、的持續供給,保護身邊的物種,改善局地小氣候,提升城市的生態承載力,增強城市的氣候韌性;增加城市的綠地覆蓋率,通過空間規劃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能夠美化城市景觀,提升城市顏值,增加綠色空間,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智慧高效,是信息化時代城市建設的新趨勢。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加速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應急響應能力,讓居民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服務。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流程,將為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2.1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邏輯框架城市綠色共建指數1011摘要 研究背
24、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綜上所述,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積極開展如下行動,以達成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目標:改善環境質量,減少污染排放,保護公眾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應對氣候變化,落實雙碳戰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城市氣候韌性;提升生態質量,加強生態保護,綠化、美化城市,保障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宜居;提升城市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讓決策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同時賦能各界參與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課題組深入進行政策學習,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和中央相關政策文件,借鑒中國工
25、程院王金南院士等權威專家關于美麗中國的指數理論論述。指標體系構建的初期階段,課題組組織了文獻調研,系統梳理了相關政策文件,借鑒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就美麗中國評價體系所做的研究、“全國及分?。▍^、市)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開發的“城市低碳發展指標體系”、江蘇省地方標準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原環境保護部、中央組織部 2016年制定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等,擬定了初步的指標框架。在初步設計的指標框架基礎上,課題組邀請了能源、發展、氣候、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框架體系展開了多
26、輪深入細致的研討。在多領域專家學者的指導下,課題組確立了由改善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生態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四大一級評價指標,即“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核心框架評價體系,并以此為具體行動導向,細化了 15 個二級指標與 35 個三級指標,構建了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完整指標體系。2023 年 7 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今后五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將著力打造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省份、美麗城市、美麗鄉村2;202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明確“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一體開展“美麗系列”建設
27、工作3;2024 年度“美麗中國百人論壇”年會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美麗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萬軍發布美麗中國在行動 2024報告,介紹了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等系列行動方案的制定情況4;2024 年 8 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進一步明確要“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5。據此課題組在指標體系中設立了附加分,將“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規劃”、“美麗河湖建設”、美麗海灣建設”等建設情況納入評價體系。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并答記者問,國新網,2023/7/2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國環
28、境報,2023/12/27美麗中國百人論壇 2024 年年會:美麗先行區建設成焦點,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是關鍵,21 世紀經濟報道,2024/5/2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新華社,2024/8/112.3.4.5.2.2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框架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環境改善大氣環境PM2.5平均濃度O3平均濃度優良天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水環境城市地表水水質城市水源地水質廢棄物管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聲環境晝間功能區聲環境測點次達標率夜間功能區聲環境測點次達標率氣候行動能源消費全社會
29、電力消耗強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經濟社會結構二產占比新能源車滲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6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量單位 GDP 碳排放量達峰趨勢碳排放趨勢檢驗減排效率碳排放脫鉤指數碳排放量變化率表 1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框架以 IPE 開展的垃圾分類指數分析6.城市綠色共建指數121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生態提升生態質量生態格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脅迫城市綠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變化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科技創新R&D 內部經費支出強度智慧發展智慧環境監測智慧污染源監管智慧公
30、共服務綠色高效單位 GDP 建設用地使用面積能源消費7附加分美麗中國建設美麗城市建設規劃“無廢”城市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已通過氣候行動分指數評價城市能源消費情況7.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建立在以生態環境部門為主開展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基礎上。評價選用的基礎數據包括“蔚藍地圖”數據平臺通過公開渠道、信息公開申請渠道獲取的各類環境監測、污染源監管、統計數據,同時采納了環保組織和環保志愿者們通過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指尖上的環?!惫婊顒娱_展的社區垃圾分類調研等眾包數據。2.3 指標釋義、評價方法和數據來源O3平均濃度優良天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城市地表水水質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以 IP
31、E 開發的蔚藍城市地表水水質指數評估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建立水質評價結果(水質類別)與數值的對應關系,將評價周期內城市各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歷次水質評價結果轉化為相應系數,根據各監測點得分進行算術平均。公開渠道獲取的國家和地方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監測數據。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 AQI 達到五級(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氣污染天。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值 200 的天數。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優或良的天數占總天數的比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值 100 的天數 總天數 100%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城市
32、空氣質量日報。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評價城市一定周期內 O3濃度。評價周期內城市 O3日最大 8 小時平均值第 90 百分位數。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日報。PM2.5平均濃度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評價城市一定周期內 PM2.5濃度平均值。評價周期內城市 24 小時 PM2.5平均濃度值的算術平均值。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城市水源地水質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以 IPE 開發的蔚藍城市水源地水質指數評估城市水源地水環境質量。將水源地水質評價周期內各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歷次水質評價結果轉化為相應系數,計算算術平均值,結合水源地超標次數和水源地
33、環境問題整治進度加權計算。公開渠道獲取的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公開的縣級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數據,以及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進度。城市綠色共建指數1415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晝間功能區聲環境測點次達標率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在特定功能區內,晝間時段內噪聲測量點達到國家規定環境噪聲限值標準的點次所占的比例。晝間功能區聲環境測點次達標率=晝間達標點次 晝間總監測點次 100%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地方生態環境狀況/質量公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及依申請公開結果。夜間功能區聲環境測點次達標率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在特定功
34、能區內,夜間時段內噪聲測量點達到國家規定環境噪聲限值標準的點次所占的比例。夜間功能區聲環境測點次達標率=夜間達標點次 夜間總監測點次 100%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地方生態環境狀況/質量公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及依申請公開結果。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8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納入固體廢物申報登記范圍的工業企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該指標是用于促進全面降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源頭產生強度的綜合性指標。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工業增加值。因工業增加值數據可及性較差,本期以地區生產總值中的第二產業生產總值代替。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國
35、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及依申請公開結果。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9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納入固體廢物申報登記范圍的工業企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的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該指標是用于促進全面降低工業危險廢物源頭產生強度的綜合性指標。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 工業增加值。因工業增加值數據可及性較差,本期以地區生產總值中的第二產業生產總值代替。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及依申請公開結果?!盁o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2021 年版),生態環境部“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2021 年版),生態環境部“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2021 年版),生態環境部8.9.1
36、0.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10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占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包括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的比率。城市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具體類別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作為自選指標,如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粉煤灰綜合利用率等。該指標用于促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減少工業資源、能源消耗。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當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00%。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及依申請公開結果。醫療廢棄物處置率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及其他
37、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在特定時期內實際處置量與產生量之比,反映了醫療廢棄物處理系統的效率和完整性。直接引用數據。地區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千瓦時/萬元)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因城市尺度的能源數據缺失較大,此處采用單位 GDP 全社會用電量代替綜合能耗強度,又稱單位 GDP 電耗,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每生產一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電力,該指標是反映一定時期內電力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標。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全社會用電量/GDP全社會用電量來自城市統計年鑒和城市統計公報,GDP 數據來自城市統計年鑒。非化石能源
38、消費占比(%)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值,表征一個區域的能源消費結構的清潔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能夠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直接引用數據。城市統計年鑒、城市十四五規劃文件。二產占比(%)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表征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其中又以工業為主,因此能夠反映一個區域產業結構的低碳化程度。直接引用數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新能源車滲透率(%)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在一定時期內,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占汽車新車銷售總量
39、的比重。新能源車滲透率=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狹義乘用車市場全年銷量。新車交強險購買數。人均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輛/萬人)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一定時期內,按城市人口計每萬人擁有的公共交通車輛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低碳出行程度。人均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全年公共汽(電)車擁有量/年末城市常住人口。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城市綠色共建指數161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以 IPE 開展的垃圾分類指數代入分析。該指數基于“蔚藍地圖”APP 垃圾分類隨手拍問卷設計,利用大規模隨手拍數據,結合各地政策調研
40、結果,從社區垃圾分類實際表現、社區垃圾分類管理措施、垃圾分類清運情況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四個維度,對地級及以上城市、區(市)、居住社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實際情況進行量化評價,評價結果動態更新。直接引用數據蔚藍地圖人均碳排放量(噸/人)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一個統計期內,平均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人均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末常住人口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自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年末常住人口來自各城市統計年鑒。單位 GDP 碳排放量(噸/萬元)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每生產萬元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強度高低不表明效率高低,一般來說該指標會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而下降,
41、能夠表征區域經濟發展的碳排放績效水平。單位 GDP 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來自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GDP 數據來自城市統計年鑒(GDP 采用 2015 年不變價)。碳排放趨勢檢驗測算方法:數據來源:采用 MK 檢驗方法來判斷各城市碳排放趨勢。首先對各城市 20052021 年間的碳排放進行最大值篩選,若該地區碳排放最大值出現年份后數據量大于等于 5,則對該地區碳排放最大值后的碳排放數據進行 MK 檢驗。若最大值年份后的地區排放有顯著下降趨勢,則認為該地區達峰;若沒有顯著下降趨勢,則認為該地區處于下降趨勢不顯著狀態,此處顯著性水平分別取 a=0.01、0.05、0.
42、1;若出現最大值年份后排放出現波動變化,則認為該地區處于平臺期。對于碳排放最大值出現年份后數據量小于 5 的地區,因為當數據量過少時無法進行趨勢檢驗,且一個地區達峰后需要有一段時間證明其是否為虛假達峰,故認為這部分地區暫時處于未達峰狀態。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來自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碳排放脫鉤指數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一定時期碳排放量平均增長率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的比值,反映碳排放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關系。碳排放脫鉤指數幾何平均值=(2021 年碳排放量/2017 年碳排放量)1/4)-1)/(2018GDP 指數*2019GDP 指數*2020GDP 指數*2021GDP 指數)
43、1/4-1)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來自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GDP 指數數據來自城市統計年鑒。生態質量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城市在“生態格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脅迫”四維度的綜合評估結果。評價城市轄區內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結果面積加權平均。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依申請公開結果,縣域面積數據來自統計年鑒。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變化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是指評價周期內建成區內綠化覆蓋面積與區域面積的比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變化為其年度變化結果?;瑒?5 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變化幾何平均。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城市統計年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
4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內,按全部常住人口平均計算的地區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 年平均常住人口統計年鑒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是指 GDP 的年度增長率,是宏觀經濟的四個重要觀測指標之一?;瑒?5 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幾何平均。統計年鑒碳排放量變化率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一定范圍內一個核算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上一核算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率,反映區域碳排放同比變化趨勢。碳排放量變化率=(2021 年碳排放量/2017 年
45、碳排放量)1/4-1碳排放數據來自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R&D 內部經費支出強度11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強度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R&D 經費支出強度已成為監測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在宏觀決策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地區 R&D 經費支出 地區生產總值 100%統計年鑒、依申請公開什么是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及投入強度,國家統計局網站,2023.01.011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181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智慧環境監測
46、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與環境監測業務深度融合,對生態環境數據信息產品生產加工全鏈條進行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改造,優化業務流程、提高運行效率、增強生產效能,切實提升感知網絡、技術裝備、業務支撐、質量監督、基礎保障的現代化水平12。建模量化分析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發布的大氣,水,聲,生態質量監測信息,生態紅線信息,三線一單信息,以及相關調研結果。智慧污染源監管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指通過在線監控、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等智慧感知端監控污染排放情況,同時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協助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精細化、精準化。建模量化分析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發布
47、的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包括固定污染源、移動源以及施工工地等,公開渠道獲取的機動車保有量信息、城市招掛拍土地成交面積等。智慧公共服務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廣泛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政務服務移動化、智能化,提升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便捷度和滿意度。建模量化分析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發布的空氣預報預測信息,投訴舉報信息,環保設施開放信息等。單位 GDP 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指標解釋:測算方法:數據來源: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是一個衡量土地使用效率的指標,它反映了在創造一定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時所消耗的建設用地面積。這個指標有助于評估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以及土地資源的利用
48、效率。建設用地總面積 地區生產總值統計年鑒張大偉:以數智化轉型加快推動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國環境,2024.4.1812.2.4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旨在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動,消除貧困、保護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來,17 項目標于 2015 年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致通過,是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組成部分。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指標,與 SDG目標 1、3、6、7、8、9、11、12、13、14、15,均有關聯。一級指標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環境改善氣候行動生態提升高質量發展表 2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目標(SD
49、G)城市綠色共建指數202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分目標1.1:消除極端貧困3.9:減少危險化學品和污染造成的疾病和死亡6.1: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6.3:改善水質,廢水處理和安全再利用6.6: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7.1:普遍獲得現代能源7.2: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比例7.3:能效改善率提高一倍8.1:可持續經濟增長8.2:實現經濟生產力的多樣化,創新和升級8.4:提高消費和生產的資源效率9.1:發展可持續,有彈性和包容性的基礎設施9.2:促進包容性和可持續的工業化9.4:升級所有行業和基礎設施以實現可持續性9.5
50、:加強研究和升級工業技術11.2:經濟實惠和可持續的運輸系統11.3:包容和可持續的城市化11.6:減少城市的環境影響12.2:可持續管理和使用自然資源12.4:化學品和廢物的負責任管理12.5:大幅減少廢物產生表 3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分目標13.1:加強抵御和適應災害能力13.2:將氣候變化措施納入政策和規劃14.2: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14.3:減少海洋酸化15.1:保護和恢復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15.2:終止砍伐森林并恢復退化的森林15.3:結束荒漠化并恢復退化的土地15.4:保護山地生態系統15.5: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棲息地15.9: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51、納入政府規劃針對定性指標,采用了基于決策者偏好的主觀客觀相結合的打分方法,結合主要按照指標內涵、各地區實際情況以及國家“雙碳”目標導向,確定分級標準并賦分,具體如下:碳排放趨勢檢驗:碳排放未出現峰值(即 2021 年為最大值)的不得分,出現最大值后年數小于 5 年的得分計 20 分。對于出現最大值且最大值后年數滿 5 年的,對最大值年到 2021 年的碳排放數據進行 MK 檢驗,其中 Z 值 0 的,即碳排放處于波動變化狀態,計 40 分;Z 值為負但下降趨勢不顯著的計 50 分;Z 值為負且在 0.1 水平顯著下降的,計 60 分;Z 值為負且在 0.05 水平顯著下降的,計 80 分;Z
52、值為負在 0.01 水平顯著下降的,計 100 分。3.評價方法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根據各項分指數特性采用綜合打分法、標準化賦分法以及分位數賦分法等進行量化打分。以氣候行動分指數為例,評價方法說明如下:3.1 綜合打分法城市綠色共建指數222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對于定量指標數據,由于指標的單位、數量級有差異,因此需要消除因量綱對評價過程的影響。計算過程中首先對每個指標進行無量綱轉換。本著正向指標值越大越優,逆向指標則相反的原則,對于正向指標,最大值計分為 100 分,最小值計分為 1 分;對于逆向指標,最大值計分為 1 分,最小值計分為 100
53、 分;其余城市得分參照最高和最低城市的得分,采用 Min-max 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轉換。3.2 標準化賦分法正向指標標準化賦分公式逆向指標標準化賦分公式針對靜態指標,需消除計分為 0 分情況,因此對計算公式進行修正,具體如下:正向指標修正后的計算公式逆向指標修正后的計算公式其中,Xij為第 i 城市第 j 個指標的原始數據,Xij為標準化后的得分,minxij、maxxij 為 100 城市第 j 個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若有指標對應的序列數據存在極值情況,采用分段標準化賦分。為了縮小極值對分數的影響,確保每個特征的統計屬性都位于同一范圍,增加評價結果年度可比性,采用分位數賦分法。以起
54、始評價年度統計指標的數據為基準,根據當前評價年度指標極值設定截至 2030 年目標值,采用百分位數計算方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轉換。具體的評價方法和目標值設定依據詳見表 4 和表 5。3.3 分位數賦分法分數區間段說明(90-100以當前評價年度極值和根據該極值估算的2030年目標值為區間,進行百分位數評價。對于正向指標,目標值計分為 100 分,最大值計分為 90 分;對于逆向指標,目標值計分為 100 分,最小值計分為 90 分。1-90以起始評價年度統計指標測算數據為基準,百分位數評價。對于正向指標,最大值計分為 90 分,最小值計分為 1 分;對于逆向指標,最大值計分為 1 分,最小值計分
55、為90 分。表 4 分位數賦分設定方法指標名稱目標值目標值參考文件人均碳排放量2.5tCO2e/人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單位 GDP 碳排放量評價年度城市最小值*(1-18%)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到 2025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下降 18%”表 5 部分指標目標值設定式中,C(t)為目標層評價指數,t 為評價年份;m,n,q 分別為準則層、要素層、具體指標層指標個數,Pi為準則層第 i 個指標的綜合評分,Wi為第 i 個準則層指標的權重;Fj為要素層第 j 個指標的綜
56、合評分,Wi為第 j 個要素層指標的權重;Sk為第 k 個具體指標層指標的綜合評分;為第 k 個具體指標層指標的權重。3.4 氣候行動分指數評價模型綜合指數采用百分制,計算公式25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城市綠色共建指數244.評價范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已經成為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城市也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責任。首期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選取 100 個城市為評價對象,包括 19 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23 個長三角地區城市、9 個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8 個珠三角地區城市。評價選取城市主要為:GDP 總量高
57、于 1000 億、人均 GDP 超過 8000 美元(約 5.5 萬元人民幣)、城鎮常住人口大于 30 萬的城市,為考量我國低碳試點城市的綠色轉型建設表現,將其中 GDP 總量高于 1000 億元、人均 GDP 超過 5 萬元且有公開信息的低碳試點城市也納入評價范圍。圖 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對象分布評價結果顯示,100 個評價城市得分分布于 44-72 分之間,顯示了城市綠色建設處于不同階段。其中寧波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得分 71.3 分,位列榜首,與深圳、北京、廣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廈門共同構成了綠色城市先鋒榜 TOP10。二、評價結果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綜合評價結果分析綠色城
58、市先鋒榜 TOP10 城市的各項得分表現,發現 TOP10 城市均展現出各自的優勢領域,成都和昆明在氣候行動分項表現亮眼;廈門、福州、廣州、深圳、寧波、威海在環境改善分項表現不俗;宜昌、福州在生態提升分項表現領先;北京、深圳在高質量發展分項表現突出。值得注意的是,TOP10 城市在各項評價指標上的整體表現相對均衡,顯示出它們在綠色低碳城市全面建設方面所作的努力。環境改善氣候行動生態提升高質量發展圖 2:綠色城市先鋒榜 TOP10圖 3:綠色城市先鋒榜 TOP10 城市得分分布城市綠色共建指數262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表 6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
59、結果(進度條體現評價細項得分情況)城市綠色共建指數282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4: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得分分布2.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結果圖 5: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環境改善分指數先鋒榜 TOP10綠色城市建設環境改善分項,綜合考慮城市大氣環境、水環境、廢棄物、聲環境四個關鍵領域相應的治理成效,展開定量分析評價。分析結果顯示,100 個評價城市,環境改善分指數平均得 61.67 分,其中廈門以 78.35 分居榜首,與福州、南寧、惠州、遵義、珠海、泉州、廣州、深圳、龍巖共同構成了環境改善分指數先鋒榜 TOP10。環境改善分指數的前十名均在長江以
60、南,且集中在北緯 28 度以南,顯示華南在環境質量維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2.1 環境改善圖 6: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環境改善分指數得分分布城市綠色共建指數303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8: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氣候行動分指數得分分布綠色城市氣候行動分指數,從能源消費、社會經濟結構、碳排放水平、達峰趨勢、減排效率等五個維度展開定量分析評價。分析結果顯示,100 個評價城市,氣候行動分指數平均得 41.79 分,其中成都以82.43 分居榜首,與昆明、深圳、威海、北京、寧波、宜昌、德陽、天津、西寧共同構成了氣候行動分指數先鋒榜 TOP10。2.2 氣候行
61、動圖 7: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氣候行動分指數先鋒榜 TOP10圖 9: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生態提升分指數先鋒榜 TOP10圖 10: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生態提升分指數得分分布綠色城市生態提升分指數,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為基礎,結合城市歷年綠地率變化情況,進行量化分析評價。評價結果顯示,100 個評價城市中,生態提升分指數平均得 60.12 分,漳州以79.91 分居榜首,與宜昌、九江、溫州、玉溪、柳州、福州、攀枝花、臺州、龍巖共同構成了生態提升分指數先鋒榜 TOP10。2.3 生態提升3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城市綠色共建指數32
62、圖 1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高質量發展分指數 TOP10圖 12:城市綠色共建指數-高質量發展分指數得分分布綠色城市高質量發展分指數,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城市建設統計數據為基礎,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智慧發展、綠色高效四個維度,進行量化分析評價。其中科技創新主要通過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強度進行分析評估13;智慧發展,以 IPE 開展的城市智慧環保指數結果評估城市智慧化、數字化發展程度。評價結果顯示,100 評價城市,高質量發展分指數平均得 58.38 分,北京以73.52 分居榜首,與無錫、深圳、蘇州、上海、常州、南通、廣州、南京、廈門共同構成了高質量發展分指數先鋒榜 T
63、OP10。2.4 高質量發展什么是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及投入強度,國家統計局,2023/01/0113.在2024年9月25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美麗中國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可以形象地表達為“外美、內麗、氣質佳”?!巴饷馈本褪巧鷳B環境美,這是美麗中國最重要、最顯著,也是最根本的標志,也就是天藍、地綠、水清,城鄉人居環境優美14。中國工程院王金南院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中也談到,美麗中國,怎么看美不美,最核心的是看生態環境質量好不好。王院士進一步提出,面向 2035 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碧水、藍天、凈土、
64、青山、綠地、藍海等“顏值”指標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核心評價指標。本期評價中課題組看到,在涉及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顏值”指標上,中國城市在過去十年間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在空氣質量方面,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治理 PM2.5的發展中國家,2013-2022 年十年間中國環境空氣質量顯著改善,PM2.5平均濃度下降 57%,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其中北京從 2013 年的 89.5g/m下降到 2024 年的 30.5g/m。PM2.5對能見度有著極大的影響,當霧霾褪去,藍天背景下,一座座經歷四十年蓬勃發展和基礎建設的城市,其顏值往往能讓市民和訪客們感受到煥然一新的魅力。隨著碧水保衛戰的深入開展
65、,中國水環境質量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根據 2014-2023 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地表水國控斷面 I-類水比例從 2014 年的 71.2%上升到 2023 年的 89.4%,劣 V 類水比例從 2014 年的9.0%下降到 0.7%;劣四類海水從 16.2%下降到 7.9%,2024 年,地表水國控斷面 I-類水比例更是首次提升至90%以上15。一座座依水而建的城市,一座座海濱城市,都因為水質的大幅改善而煥發出不同以往的神采。同時中國持續推進高質量國土綠化,森林面積由十年前的 31.2 億畝增加到 34.65 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近20年來通過大規模國土綠化
66、,中國為全球貢獻了約 1/4 的新增綠化面積1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十年前的 39.22%提高到 42.69%,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十年前的 11.8 平方米提高到 15.29 平方米17。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近年來,在機場起飛降落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仿佛錯落點綴在綠海之中,綠色底色越來越濃。更好的環境質量,更多的綠化美化,為市民們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活環境。市民眼中的城市顏值,實際上是對城市是否環境優美和綠色低碳的最直接、最真實的檢驗。中國環境記協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指尖上的環?;顒?,借助蔚藍地圖 APP 開展隨手拍,收集用戶拍攝上傳的城市圖景逾 300 萬張,
67、疊加空氣質量水印,成為城市顏值的真實反映,也從側面反映了市民對城市環境的滿意度,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三、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一)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主要發現主要發現一:城市“顏值”大幅提升,持續改善有利健康福祉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美麗中國”:外美、內麗、氣質佳,中國新聞網,2024-09-25生態環境部公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和 112 月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_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央視網,2024-03-21我國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 218 個 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至 42.69%,央視網,2023-9-1414.15
68、.16.17.城市綠色共建指數3435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13:指尖環保-市民眼中的城市顏值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仍處于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整體仍未擺脫氣象條件影響,部分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時有發生。2024 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 PM2.5尚未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PM2.5整體水平距離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 年修訂的全球空氣質量指導值(2021)(AQG2021)尚有顯著差距。水環境方面,當前我國地表水水質改善仍處于初級階段,水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
69、然比較突出,水生態破壞以及河湖斷流干涸現象還比較普遍,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一些短板,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遠,地下水污染形勢仍十分嚴峻,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依然存在,而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危害的新污染物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薄弱。除此之外,城市污染治理還面臨著噪音污染、光污染以及電子廢棄物等環境問題的挑戰,保護公眾賴以生存的環境、維護公眾健康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城市綠色共建指數363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主要發現二:氣候行動形成良好實踐,分解推廣仍有挑戰圖 14:評價城市及 TOP 城市分項得分分布深圳電網清潔能源電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
70、區報,2021/08/30成都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成都經濟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2023 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改善(新華社),生態環境部,2024-04-23 18.19.20.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源頭。作為仍在發展中的經濟大國,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仍在增長,因此調整能源結構就格外重要。課題組對 100 城市能源消費指標連續3 年的評價結果顯示,評分呈平穩上升趨勢,顯示在雙碳戰略的引導下,中國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正在持續向綠色低碳轉型。其中該指標評分領先的深圳,其電網清潔能源電量占比已近七成,且清潔能源 100%全額消納,處于南方電網最優水平18;另一個領跑城市成都,則借助自身
71、自然稟賦,大力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行動,嚴控新建燃煤鍋爐工業項目,“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44.2%,較“十二五”末提升了 5.3 個百分點19;北京也著力建設環京 200 公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圈層,計劃到 2025 年,外調綠色電力規模力爭達到 300 億千瓦時。社會經濟結構是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在二產占比、新能源車滲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 4 個具體指標中,都有一批表現突出的城市。以新能源車平均滲透率為例,得益于海南禁售燃油車的政策,??谛履茉窜嚌B透率 2023 年超過 50%;上海憑借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消費端、基礎設施等優
72、勢,2023 年電動汽車充電量同比增長 90%。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指標顯示,蘇州、上海已實現社區居民主動分類,北京、廈門等也依靠政策措施基本達成分類目標。雖然有這些良好案例,但從下圖可以看到,與環境改善、生態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分指數相比,氣候行動分指數得分率偏低,平均 41.79 分,反映出城市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加強節能降耗方向仍面臨挑戰。在碳排放強度和達峰趨勢指標上,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相當一批評價城市“十四五”以來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20,其中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現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趨勢檢驗得分顯著下降,導致達峰趨勢指標出現較為顯著的下降。而城市碳排放脫鉤指數指標得分下降幅度
73、也較大。持續三年開展的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CCNI 研究顯示,重點城市碳達峰目標和“雙碳”行動路徑需要進一步明確。多數城市碳達峰目標尚待明確,僅有 2 個城市公布碳中和目標。當前距離全國實現碳達峰期限還有不到 6 年,各城市有必要依據全國一盤棋的要求,分解目標,明確“雙碳”路徑,增加低碳轉型和綠色投融資所需要的可預期性,以利于引導各界參與,形成合力。綠色科技創新投入是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R&D 投入是衡量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20152023 年,我國 R&D 內部支出由 10589 億元增長至
74、33357.1 億元,R&D 投入強度由 2.06%增長至 2.65%21。本次評價發現,部分重點城市在創新投入方面也有突出表現。2023 年,北京市 R&D 投入強度達到 6.73%22,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 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北京市在全球城市群創新力排名中位列第 3,處在國際領先水平。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其他城市在創新投入方面同樣表現突出,深圳 2023 年 R&D 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6.46%,居全國城市“第二”反映出深圳強勁的科技創新發展動力23。主要發現三:通過綠色轉型帶動高質量發展,創新能力是關鍵圖 15:20152023 年全國 R&D 內部支出及投入強度
75、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投入形成了眾多突破性成果,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資源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方面,以新能源技術為例,我國光伏發電技術快速迭代更新、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升、水電技術領跑全球、核電技術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前,風電、光伏已成為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全球領先,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第三代核電技術品牌,山東石島灣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工程建成投運。新能源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經濟綠色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同時,新能源產業還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例如光伏、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帶動了裝備制造業提質增效。此外,在支
76、撐污染防治攻堅方面,大氣、水、土壤和固廢等領域的污染控制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例如,電除塵、脫硫脫硝、污水處理等技術工藝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重金屬固廢安全處置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推動了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城市層面,不僅持續加強綠色科技研發投入,而且積極促進技術推廣應用。2022 年以來,北京市遴選出 26 個項目作為先進低碳技術試點,涵蓋綠色制造、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匯、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重點領域,發揮重要的示范推廣效應。深圳市綠色低碳發展年度報告(2023)顯示,深圳市積極建設綠色平臺以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應用,
77、當前在新能源領域和節能環保領域分布有 168、81 個創新載體,成為其他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范本。然而,本期評價結果也顯示出城市間創新投入強度差距明顯,尚有較多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不足24。其中,35 個城市 R&D 投入強度低于 2%,而且有 6 個城市R&D 投入強度低于 1%,未來這些城市應該加強科技創新投入,發揮綠色科技對于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2023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72.62.52.42.32.22.12R&D/億元R&D/強度(%)2023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
78、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2024-10-02 2023 年北京市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北京市統計局,2024-10-18深圳去年研發投入 2236 億元 首次實現總量和強度居全國城市“雙第二”,深圳特區報,2024-11-13本期評價選用數據為 2021 年度統計結果。21.22.23.24.城市綠色共建指數383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生態環境部公布 2024 年 12 月和 112 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生態環境部,2025/1/24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兩會“部長通道”答記者問,生態環境部,2025/03/08大氣司司長:藍天不是等來的
79、,是拼出來的!|新聞發布會答問實錄,生態環境部,2025/02/24生態環境部公布 2024 年 12 月和 112 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生態環境部,2025/01/24【專題報道】北京“治霾”20 年歷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聯合國新聞,2019.4.16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 年 3 月十年接續奮斗 實現藍天常駐 30!2022 年北京市 PM2.5年均濃度再創新低,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023.01.04美麗中國先鋒榜(26)綜合施策 全面治理 堅決打贏首都藍天保衛戰北京 20132018 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生態環境部,2019.09.
80、242024 年北京市收獲 290 個優良天,為歷年最多 PM2.5年均濃度 30.5 微克/立方米 連續四年穩定達標,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025/01/0225.26.27.28.29.3031.32.33.(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發現2012 年以來,中國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始與國際接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接連實施,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公眾的藍天獲得感明顯增強。2024 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環境空氣質量新改善主要表現在,2024 年度全國 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 29.3 微克/立方米25
81、,這是除了疫情期間的 2022 年以外,PM2.5全國年均濃度首次降到 30 微克/立方米以下26。與 2015 年相比,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了 63%,汽車保有量增長了 111%的情況下,2024 年度 PM2.5濃度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 68%,PM2.5年均濃度達標城市數量達到 252 個27。1.1 大氣環境圖 16:全國 PM2.5平均濃度(單位:微克/立方米)1 環境改善圖 17:重點區域 PM2.5平均濃度(單位:微克/立方米)北京大氣環境治理29,30,31,32,33案例 1作為一座快速發展的特大型國際化大都市,首都北京在過去 20 年經濟快速騰飛的同時,承受了巨
82、大的環境壓力,尤其在社會生產生活高位運行和不利的地形氣候疊加下,大氣污染問題突出。2013 年 1 月,北京市發生了持續性、大范圍、高濃度的空氣重污染過程,當月 PM2.5平均質量濃度接近160g/m,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2013年,北京 PM2.5年均質量濃度 89.5g/m,超出國家二級標準限值155.7%;PM10為108.1g/m,超標 54.4%;NO2 為 56g/m,超標 40.0%;全年重污染天數共 58 天,占全年的 15.9%,相當于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污染。為應對嚴峻的空氣污染問題,2013 年以來,北京市采取了力度空前的大規模治理。2021 年北京市 PM2.5降到 3
83、3g/m,首次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2022 年,北京市PM2.5濃度進一步降至30g/m,與2013年相比,累計下降了近 60g/m,相當于平均每年下降 6g/m。北京大氣治理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2024年北京空氣質量保持持續改善趨勢,PM2.5年均濃度進一步降至 30.5 微克/立方米,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優良天提升至290 個,重污染天數降至 2 天。較之 2013 年,北京 市 PM2.5年 均 濃 度 下 降 65.9%,優 良 天 提 升64.8%,重污染天下降 96.6%,實現了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
84、物濃度快速下降,空氣質量大幅改善。已經退出大氣重點區域的珠三角地區,2024 年 PM2.5平均濃度為 20 微克/立方米,連續 5 年穩定優于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二階段標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36”城市 2024 年 PM2.5平均濃度為 42.2 微克/立方米,長三角地區31 個城市 PM2.5平均濃度為 33.0 微克/立方米,汾渭平原 13 個城市 PM2.5平均濃度為 39.6 微克/立方米,大氣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8。城市綠色共建指數404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案例 1圖 18:2013 年以來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
85、能源消耗總量、機動車保有量增速與各項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圖片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開資料)圖 19:2013-2022 年 PM2.5年均濃度空間分布變化(圖片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開資料)案例 1圖 20:北京空氣質量日歷(截圖來自蔚藍地圖)城市綠色共建指數424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過去十年,隨著碧水保衛戰的深入開展,中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和海水水質持續向好。根據 2014-2023 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地表水國控斷面 I-類水比例從 2014 年的 71.2%上升到 2023
86、年的 89.4%,劣 V 類水比例從 2014 年的 9.0%下降到0.7%。2024 年,全國 3641 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類)斷面比例為 90.4%,同比上升 1.0個百分點;劣類斷面比例為 0.6%,同比下降 0.1 個百分點36。圖 21:2014-2024 年全國地表水水質類別比例生態環境部公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和 112 月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_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36.1.2 水環境在看到治理成就的同時,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夠穩固,空氣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整體仍未擺脫氣象條件影響。而與此同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
87、,也給大氣污染治理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大氣污染治理已進入深水區,主要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難度大,一些地區在經濟下行中存在環保要松一口氣的想法,出現超標排放、環保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和低效失效等問題。2024 年多地因空氣污染反彈問題被中央生態環境督察通報34、35。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生態環境部,2024-11-02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七),生態環境部,2024-06-1334.35.地區城市通報情況通報主要問題江蘇淮安、宿遷、徐州淮安、宿遷、徐州空氣質量排名在全省長期靠后,2023 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出現反彈,優良天數比率同比下降,未完成年度目標
88、任務。2024 年 19 月三市 PM2.5濃度排名全省后三位,淮安、徐州較上年同期繼續反彈,升幅分別為 8.5%、7.4%。1、涉氣行業治污不力。2、有的“兩高”項目產能置換不規范。3、機動車尾氣檢測和治理機構違規操作弄虛作假。安徽宿州、淮北、蚌埠2024 年 19 月,宿州、淮北、蚌埠三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 13.9%、8.7%和 7.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分別下降 0.3、3.1 和 4.7 個百分點。1、“兩高”項目違規上馬。2、涉氣違法排污問題突出。3、機動車檢驗弄虛作假問題多發。四川瀘州、內江、樂山2023 年瀘州、內江、樂山三市空氣質量均出現明顯反彈,瀘州
89、市重污染天數同比增加,且為全省最多;內江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同比上升 24.6%,在全省 15 個重點城市中上升最多;樂山市 PM2.5濃度連續三年上升。1、“兩高”項目盲目上馬。2、部分行業大氣污染治理不到位。3、重污染天氣應對不力上海上海2024 年 15 月,全市細顆粒物濃度同比上升 16.1%,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 3.3 個百分點。1、機動車污染防治不到位。2、工地揚塵管控不力。3、企業違法排污問題多發。浙江杭州、湖州、嘉興、紹興杭州、湖州、嘉興、紹興,2023 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均未完成考核目標。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四個城市還出
90、現了重污染天氣。2024 年一季度四市 PM2.5濃度同比上升25.6%、26.8%、22.2%、27%。1、“兩高”項目盲目上馬控制不嚴。2、一些行業監督管理不到位。3、重污染天氣應對不力。湖北荊州、黃岡、孝感“十四五”期間,湖北省多個城市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不降反升,荊州市、黃岡市、孝感市細顆粒物濃度逐年上升,2023 年比 2021 年分別升高 34.3%、29%、27.3%。1、“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管控不力。2、一些行業污染治理不到位。3、監測檢測弄虛作假問題多發。湖南衡陽、郴州、婁底、益陽湖南省 2023 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 36.4 微克/立方米,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6.
91、4 微克/立方米,益陽、婁底、衡陽三市 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均有反彈,空氣質量明顯下降。1、“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管控不到位。2、部分行業存在多種違法違規問題。3、第三方檢測機構數據造假。重慶潼南區、涪陵區、綦江區、江津區重慶市潼南區、涪陵區、綦江區、江津區 2023 年細顆粒物濃度比2020年分別上升37%、36.7%、26.5%、5.3%,優良天數分別減少27天、40 天、35 天、12 天,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嚴峻。1、“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監管缺位。2、涉氣行業管理不到位。3、督察整改不力。表 7 通報情況和發現的主要問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4445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
92、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22:2016-2024 年蔚藍地圖城市水環境指數 廈門筼筜湖37、38、39、40案例 230多年前,筼筜湖是遠近聞名的“臭水湖”,被廈門人稱作“廈門之殤”。它最早是一個連通大海的港灣,叫筼筜港。上世紀 70 年代,為增產糧食,圍海造田,形成內湖,人口和工廠大量增加,環湖 37 平方公里內,數十萬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上百家工廠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湖。至80年代,筼筜湖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水體黑臭,蚊蠅滋生。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專題會議,確定“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治湖方略,開啟了筼筜
93、湖的生態修復治理之路。廈門在筼筜湖生態治理上,通過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完善湖長制,創新治理機制,按照源頭控制、中間減排、末端治理的科學治理思路,統籌協調,推進綜合施策,建立共商、共建、共治筼筜湖理念,發動沿湖企業和居民積極參與湖區志愿治理,打造湖區公園的“市民園長”“市民湖長”管理模式,實現了共治、共管、共享。筼筜湖整治后,生態環境各項指標持續改善,水體無機氮濃度從 1985 年的 16.90 毫克/升降至 2022年的0.48毫克/升??値烊菘蛇_380萬立方米,提高了水體流動性,雨季行洪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累計發現鳥類 95 種、浮游動植物近 200 種,出現中國鱟、粗皮鲀、栗喉蜂虎
94、、田鹀等珍稀保護動物。建成廈門首座國家重點開放式公園,筼筜湖成為城市核心區的“綠肺”。1994 年,中國廈門筼筜湖綜合治理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和管理示范項目”;2021 年,筼筜湖生態修復再度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生態文明論壇典型案例。廈門筼筜湖,生態環境部,2024/3/1聯合國專家:廈門筼筜湖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成功經驗和范式,中國新聞網,2024/06/06守青山疊翠 護碧水悠悠為生態文明法治建設貢獻人大力量,光明網,2024/5/25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9)丨廈門市筼筜湖生態修復,自然資源,2021-10-2937.38.
95、39.40.圖 23:筼筜湖整治前后對比41圖片來自:廈門筼筜湖,生態環境部,2024/3/14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464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24:廣州市 2023 年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類別比例,及 2018 年國考斷面水質類別比例47 開門治水 智慧治水廣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之道42、43、44、45、46案例 32016 年以來,廣州開始創新實施綜合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水策略。通過“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河長領治部門聯動”、“實施網格化治理,掛圖作戰銷號管理”、“鐵腕查控污染源頭,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排水綜合管理,實現專
96、業化精細化”、推動“數字水務”向“智慧水務”轉型等系列舉措,2018 年以來,廣州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治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3 年,廣州市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連續四年全面達標,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5.0%,劣類水體斷面比例保持清零。2024年1-5月,廣州市 20 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階段性全面達標,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 100%,劣類水體斷面比例保持清零。廣州市治水工作也從水質達標攻堅階段逐步轉入美麗河湖建設階段,2024 年 6 月廣州發布了 15 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包括一度遭受嚴重污染的流溪河。流溪河干流全長 157 公里,流域面積 2290 平
97、方公里,共有一級支流 89 條,是廣州的母親河,因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流溪河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也在下降。2016 年底,流溪河 89 條一級支流中,46條水質為劣 V 類,11 條重度黑臭。通過治理,流溪河89 條一級支流全部消除劣 V 類,2022 年以來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 100%,2023 年以來,流溪河從化段 56 條一級支流水質全面達標。圖 25:流溪河482018 年2023 年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自古就有嶺南水鄉的美譽。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交替演進,廣州市水問題交錯交織,治水難度大、復雜程度高。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當
98、前中國水環境改善仍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水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水生態破壞以及河湖斷流干涸現象還比較普遍,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一些短板,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遠,地下水污染形勢嚴峻,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依然存在。2024 年 5-6 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通報了一批水生態環境問題典型案例,涉及多個地區濕地生態環境破壞,河道侵占,水環境基礎設施存在短板,污水收集和處理不到位,導致湖泊水環境生態持續下降、黑臭水體問題突出等多個方面,被點名批評的既有區縣也有城市,既涉及地表水也涉及岸線和灘涂,給地方水環境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其中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水環境分項得分 58.9 分,
99、排名 76 位的昆明被指入湖河道整治不到位。云南省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明確要求,滇池35 條入湖河道應于 2023 年底前達到水功能區劃考核目標要求,實際仍有 6 條未達到,其中廣普大溝、海河水功能區劃目標為類,目前仍為 V 類。抽查發現,部分河段存在雨天均有大量污水直排河道、污水溢流情況突出等問題,造成水質惡化49。入湖河道整治不力,是滇池水質未能有效改善的重要原因。監測結果顯示,2023 年,滇池外海水質為類,6 月至 7 月甚至出現劣 V 類。據統計,滇池藍藻水華 2022 年發生 5 次,2023 年驟升至 62 次,2024 年以來已發生 22 次50。開門治水 智慧治
100、水廣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之道,經濟日報,2020/07/27河長統領 全民參與 共建共享廣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徑,廣州市人民政府網站,2020/7/8共 15 個!廣州第一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出爐,廣州日報,2024/6/24廣州破譯流溪河治理“綠色密碼”,珠江環境報,2024/3/2流溪河變身美麗河湖 繪就綠美廣州新畫卷,廣州日報,2023/11/29數據來自 2023 年廣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8 年廣州市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圖片來源:共 15 個!廣州第一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出爐云南省部分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不力,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2024/06/13云南省部分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不
101、力,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2024/06/1342.43.44.45.46.47.48.49.50.城市綠色共建指數484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2023 年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 2022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 96.0,夜間為 86.6,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但局部噪聲投訴舉報持續居高,2022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2345 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以及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約450.3萬件,同比增加 49.3 萬件。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
102、、天津、武漢等 8 個超大城市 4 噪聲投訴總件數約 148.5 萬件,占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總量的三分之一。圖 26:2022 年全國噪聲投訴案件分布城市名稱監測方式達標率(%)城市名稱城市名稱監測方式達標率(%)晝間夜間晝間夜間北京自動88.980.6青島手工9495天津手工/自動*96.282.5鄭州自動91.154.4石家莊手工97.890.2武漢手工92.579.2太原手工91.776.7長沙手工10083.8呼和浩特手工10087.2廣州手工96.287.3沈陽手工96.679.3深圳自動10075大連手工97.489.6南寧手工/自動97.585長春自動92.262
103、.5??谧詣?3.373.3哈爾濱手工97.586.2重慶自動90.976.1上海自動93.884.6成都手工93.469.1南京手工/自動97.991.6貴陽手工10093.5杭州手工/自動93.887.5昆明手工92.586.2寧波手工97.689.3拉薩手工91.791.7合肥手工93.370西安手工10092.5福州手工10094.7蘭州手工98.198.1廈門手工98.785.9西寧手工93.3100南昌手工93.880銀川手工9590濟南手工94.689.3烏魯木齊自動9080表 8 2022 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51數據出自2023 年中國噪聲污染防治
104、報告,生態環境部,2023/07/2851.1.3 聲環境報告顯示,在聲環境質量監測方面,2022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功能區 3618 個點位中,絕大多數采用手工監測,只有 308 個站點向國家報送自動監測數據,占總數的 8.5%。2022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約 4.1萬個施工工地安裝了自動監測設備(揚塵噪聲在線監測設備),在城市軌道交通沿線設置了 1300 余個噪聲監測點位。2023 年 1 月印發的“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噪聲污染防治精準化管控提出“開展城市噪聲地圖應用試點,建立試點城市噪聲實時監測網絡。鼓勵有條件的城市依托噪聲地圖、噪聲溯源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噪聲污
105、染防治精準化管控”等要求。根據2023 年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目前已有北京、上海、臺州等市開展噪聲地圖應用。其中臺州市椒江區構建了全國首個以一個城區為范圍的三維噪聲地圖,可立體化、多方位、直觀性展示一棟建筑不同樓層的噪聲分布情況?!笆奈濉痹肼曃廴痉乐涡袆佑媱澾€對市級以上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的建設運維,明確了分步實施的部署安排:2023 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工作,并與省級和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聯網;2024 年底前,其他設區的市級城市完成相應工作。鼓勵有條件的縣級城市開展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2025 年 1 月 1 日起,
106、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統一采用自動監測數據評價。2024 年底,項目組觀察到云南、貴州、重慶、上海、安徽、河北、陜西、天津、四川等地區,陸續開發并上線聲環境質量信息發布平臺,向公眾實時公開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結果。圖 27:云南省聲環境質量信息發布平臺城市綠色共建指數505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28:椒江區噪聲 3D 地圖固體廢物管理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密切相關,是整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物、
107、醫療廢物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就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管理領域先后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涉及禁止洋垃圾進口、“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白色污染”綜合治理、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利用處置、尾礦庫污染治理等多個方面53。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國辦發2018128 號),在深圳等 11個城市和雄安新區等地區開展改革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為了加強固體廢物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組織編制了“十四五”時期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 和 “無廢城市”建設指標
108、體系(2021 年版),提出“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大幅降低固體廢物產生強度”,以持續提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的目標。1.4 廢棄物管理中國環境|誰在為噪聲制作 3D 地圖?臺州生態環境,2023.3.7生態環境部 11 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生態環境部,2020.11.30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郭伊均:加快推動典型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進一步促進“無廢城市”高標準建設,環境保護,2024.8.21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六),生態環境部,2024-06-06江西省一些地方建筑垃圾等固體廢物違法違規堆存處置問題突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
109、督察協調局,2024.6.652.53.54.55.56.根據2022 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2022 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41.1 億噸,綜合利用量為 23.7 億噸,處置量為 8.9 億噸;全國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 9514.8 萬噸,利用處置量為 9443.9 萬噸。課題組通過采集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公開發布的廢棄物產生數據,結合第二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分析發現全國可獲得相關數據的 123 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分布于 0.01410.472 噸/萬元之間,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分布于 0.000080.318 噸/萬元之間,城市廢棄物產生強度存在較大差異。此外
110、,當前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工業副產石膏、冶煉渣、建筑垃圾和農作物秸稈等產生量較大、堆存占地面積大的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處置已成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特別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54。2023 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多起建筑垃圾違規處置污染環境的典型案例,包括湖北省武漢市和神農架林區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破壞生態;云南省部分市州建筑垃圾管控不力,侵占金沙江干流岸線河道等問題頻發;海市建筑垃圾存在私拉亂倒現象,違法違規處置問題頻發,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55。同時披露的還包括一些綜合利用企業嚴重違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情況。通報顯示,“宜春樟樹市鑫泉固廢處理公司處理水平低下,在貯存倉庫已飽和情況
111、下,仍然大量接收固體廢物以獲取委托費用。2024 年 1 月,督察組暗查發現,廠區外空地上違法堆存大量建筑垃圾、污水處理廠污泥、堿渣等固體廢物,沒有設置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措施。更為惡劣的是,此次督察進駐前,為了掩蓋非法堆存行為,企業將 430 噸污泥和 10 噸堿渣就地覆土填埋。督察還發現,萍鄉市上栗縣洋灃禮花制造公司擅自在廠區挖出簡陋土坑,長期以來露天焚燒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督察組現場督察時,仍露天堆存工業固廢 60 余噸、危險廢物 0.6 噸”56。圖 29:綠色江南調研照片(圖片由綠色江南提供,攝于 2023/8/13)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噪聲 3D 地圖52案例 42
112、022 年 6 月,臺州市椒江區噪聲地圖建設項目啟動,臺州市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的具體建設內容。2022 年 12 月,椒江區噪聲地圖建設項目完成驗收。在噪聲 3D 地圖中,噪聲能被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地圖上顏色越深,噪聲級別越高。椒江區噪聲地圖依托“衛星遙感、交通、車輛源強、噪聲監測”等數據,為支撐噪聲地圖開發運行,椒江區在臺電小區、臺都花園、警察學校、耀達百貨等 11 個站點各安裝了一套噪聲自動檢測子站;在椒江一中、市人民檢察院兩個站點各安裝一套氣象自動監測子站;在市人民檢察院安裝一套車流量自動監測子站。目前噪聲地圖已經實現了根據自動監測設備采集到的數據,實時更新噪聲
113、地圖,更新頻率為每隔 1 小時更新一次,使得噪聲地圖更具有現勢性,能夠較為貼合地反映當前城市聲環境的狀況,開展噪聲研究和治理提供更直觀、更有效的技術支撐。城市綠色共建指數525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 蘇州:循環利用、智慧監管,賦能“無廢園區”建設實踐57案例 52022 年,蘇州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建設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項目,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化改造等工作。根據蘇州市產業結構特點,指導重點企業試點建設“無廢集團”。新建污泥、廢鹽、含銅廢物等綜合利用項目,鞏固固廢處置利用能力。督促 2 萬余家企業納入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落實按包裝
114、掃碼轉移等信息化、精細化管理要求。以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為例,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 2019 年建成省內首個“危險廢物智能監管平臺”,覆蓋全區 95 家產廢單位、10 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實現區內危險廢物從產生、出入庫、轉移、利用處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監控。2022 年園區危險廢物產廢量 7.78 萬噸,通過危廢二維碼標簽、GPS 等技術實現全過程可追溯監管。區內化工生產企業被按照風險等級,以紅、橙、黃、藍四色劃分,每家企業危廢產出情況、關鍵生產數據等都實時顯示在地圖上。蘇州市通過加強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風險管控、提檔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促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再生利用、治
115、理農業固廢助力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多措并舉推動全市五大類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水平穩步提升。2022 年,蘇州危險廢物產生強度較“十三五”末降低 16%,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95%,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經驗獲國家發改委認可。蘇州健全危險廢物集中收集體系,服務小微生物藥企危廢“日產日清”實踐作為自貿區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蘇州還努力探索打造“無廢工廠”“無廢供應鏈”,積極打造行業固廢治理示范。圖 30:危險廢物智能監管平臺58蘇州:循環利用、智慧監管,賦能“無廢園區”建設實踐,江蘇省生態環境廳,2023.5.5循環利用、智慧監管,賦能“無廢園區”建設實踐,蘇州市生態環境
116、局,2023.4.857.58.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仍在增長,但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逐年上漲,能源消費結構正在持續向綠色低碳轉型。2013 年到 2023 年,煤炭消費比重從 67.4%下降到55.3%,累計下降 12.1 個百分點,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及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 10.2%提高到 17.9%,累計提高 7.7 個百分點59。根據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2 個具體指標的得分,加權得到各城市能源消費指標的評價結果。對比 3 個年度該指標的評價結果,能源消費指標的評分呈逐年平穩上升趨勢。深圳、成都、廣州 3 年來穩居 Top3,晉城、唐山 3 年來排名最后。
117、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 個直轄市評分三年都較為穩定,上海、重慶位于前 20 名以內,北京逐年上升到前 30 名,天津則排名較為靠后。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即單位 GDP 電耗,與單位 GDP能耗指標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反映了經濟發展與能源使用效率之間的復雜關系,二者的協調發展對于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單位 GDP 電耗和單位 GDP 能耗之間的關系還體現在電力在總能耗中的占比,在終端消費電氣化程度提高的趨勢下,單位 GDP 電耗的降低對單位 GDP能耗指標的達成具有重要貢獻。三年來 100 個評價城市的全社會電力消耗強度指標呈微幅上升趨勢,也反映了完成能耗指標的挑戰性。對于更為關鍵的非化石
118、能源消費占比指標,本次 100 個評價城市中約有三分之一優于全國平均60,一方面顯示多數評價城市需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特別是加強分布式光伏、海上風光等建設;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東部城市能源轉型受自身自然稟賦條件的局限,需要通過全國一盤棋來解決。但要用好清潔外電,也需要城市自身加強儲能和需求側管理能力。深圳作為中國的一線城市,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相關資料顯示,深圳在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上,已經展現出了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費減量,天然氣占比提升、終端消費電氣化程度提高的趨勢。特別是在清潔能源方面,“十三五”期間,深圳電網清潔能源電量占比已近七成,且清潔能源 10
119、0%全額消納,處于南方電網最優水平61。西南城市成都大力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行動,嚴控新建燃煤鍋爐工業項目,改造或關停一批工業企業燃煤鍋爐,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替代步伐不斷加快?!笆濉蹦┓腔茉凑既心茉聪M比重達到44.2%,較“十二五”末提升了 5.3 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62。北京發布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提出新增能源消費量將優先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到 2025 年四分之一用電量來自綠電。與此同時,綠電正在加速進京。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提到,“本市將加快建設京津冀區域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環京 200 公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圈層?!钡?2025 年,外調綠色電
120、力規模力爭達到 300 億千瓦時。2 氣候行動2.1 能源消費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能源局),國新網,2024/06/20各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2021 年官方發布數據較少,數據存在依據 2020 年數據估算的情況,因此三分之一為估算數值。深圳電網清潔能源電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區報,2021/08/30成都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成都經濟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59.60.61、62、(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發現城市綠色共建指數5455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根據二產占比、新能源車滲透率、人均公共交通
121、車輛擁有量、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 4 個具體指標的得分,加權得到各城市經濟社會結構指標的評價結果。得分最高的為上海,為 75.6 分,其次是??诤捅本?;延安、東莞、榆林居后三位。在 4 個經濟社會結構指標中,三年來變化最快的是新能源車滲透率指標。這個指標的攀升,促使參評城市經濟社會結構的平均分逐年上升。在終端用能電氣化方面,新能源汽車成為交通電氣化的主要路徑。2023 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累計為 773.6 萬臺,在狹義乘用車市場全年滲透率達 35.3%。100 個參評城市 2023 年新能源車平均滲透率為 33.3%,雖然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增速38.2%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前達到
122、國家“十四五”20%的目標值的城市超過九成。??谶@兩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增長,2023 年超過50%,得益于海南禁售燃油車的政策。上海 2023 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過 40%,接近 50%,憑借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消費端、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優勢,上海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為保障新能源汽車出行需求,上海大力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上海市密集出臺 上海市新能源充(換)電設施“十四五”發展規劃關于本市進一步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上海市鼓勵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發展扶持辦法上海市居民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全力推進充電設施建設服務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截至 20
123、23 年底,上海有公共充電樁 19.6 萬個(含 0.26 萬個換電設施),個人充電樁報裝接電 51.81 萬戶。2023 年上海市電動汽車充電量 34.27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90%。產業結構,特別是排放相對較高的二產占比,對一個城市的碳排放影響顯著,因此也獲得較高權重。多數在經濟社會結構分指數排名靠后的城市,與其二產占比特別偏高有一定關系。2.2 經濟社會結構圖 31:城市 2023 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布示意圖根據人均碳排放量、單位 GDP 碳排放量 2 個具體指標的得分,加權得到各城市碳排放水平指標的評價結果。成都 3 年來逐步升高到排名第一,其次是深圳、南寧、昆明、長沙,三年穩居前十
124、名的范疇;而榆林、濱州、銀川3 年來則一直位于后三位??傮w來看,由于參評城市的選擇主要集中在人均 GDP 大于 8000 美元(約 5.5 萬元人民幣),GDP 總量大于 1000 億元的條件下,城鎮人口在 50100 萬、3050 萬人口的城市,因此多數參評城市之間的碳排放水平指標差距不大;部分城市因產業和經濟結構優勢,表現特別突出;還有少量城市因能源產業劣勢,呈現較差狀態。深圳由于 2021 年碳排放量有所上升,使得人均碳排放量指標超過 2.5tCO2e/人的先進值而在該指標上從第 2降為第 4,而南寧保持人均碳排放的下降,位居第一。人均碳排放最低的10個城市分別為南寧、成都、昆明、深圳、
125、德陽、???、長沙、株洲、西安、十堰;人均碳排放最高的10個城市分別為銀川、榆林、包頭、濱州、唐山、舟山、馬鞍山、日照、攀枝花、烏魯木齊,均高于 20tCO2e/人。從空間分布來看,中南部地區的城市人均碳排放較低,西北部地區及個別南方城市人均碳排放較高。作為唯一的北方城市,西安的人均碳排放低得益于政策引導高耗能企業的退出,取得了良好的節能降碳的效果。西安市“鐵腕治霾保衛藍天”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西安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企業將全部搬遷或關停。雖然疫情期間西安 2021 年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但相較疫情前碳排放水平增幅不大。碳排放強度最低的10個
126、城市分別為深圳、長沙、廣州、成都、昆明、北京、南寧、株洲、南昌,碳排放強度最高的 10 個城市分別為銀川、濱州、榆林、馬鞍山、唐山、日照、衢州、棗莊、包頭、舟山。從能源經濟發展特點來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強度較高,經濟發達以及清潔能源利用較好的城市碳排放強度較低。深圳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2年,全市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已分別低于 0.16 噸標煤/萬元、0.2 噸二氧化碳/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1/3、1/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63。碳排放強度最高的 Top10 中,南方城市衢州、舟山由于碳排放量在 2021 年增幅較大,而經濟發展速度遠慢于其工業能源
127、消費大幅提升的速度,因此碳排放強度處于較高水平。衢州產業結構偏重,以化工、鋼鐵、造紙和水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為主;能源結構偏煤,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高達 60%,面對低碳轉型挑戰較大。舟山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導,特別是石化產業,2021 年二產占比三年來持續增長且增幅較大,以工業能源消費為主的碳排放源占比較高且增加顯著,2021 年碳排放量增長一倍,從而導致碳排放強度增長較快。2.3 碳排放水平“十四五”以來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64,其中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現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趨勢檢驗得分顯著下降,導致達峰趨勢指標得分出現較為顯著的下降。按照城市 20052021 年碳排放數據,進
128、行碳達峰趨勢檢驗,經檢驗出現峰值的共有 46 個城市,其中已經顯著達峰的城市有 20 個,部分城市碳排放趨勢及碳達峰趨勢檢驗如下圖所示。2.4 達峰趨勢生態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四)廣東省深圳市,環資司,2023/09/222023 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改善(新華社),生態環境部,2024-04-23 63.64.城市綠色共建指數565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圖 32:典型城市碳排放趨勢圖根據碳排放脫鉤指數、碳排放量變化率 2 個具體指標的得分,加權得到各城市減排效率指標的評價結果。延安排名第 1,其次是吉林、西寧;溫州、濟南、棗莊排
129、名后三位。減排效率指標總體得分下降較多,主要是由于碳排放脫鉤指數指標得分下降幅度較大引起的。根據脫鉤指數計算方法,著重考慮 20172021 年城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聯關系,經計算,將所有城市脫鉤程度分為強脫鉤、弱脫鉤、擴張連接、擴張負脫鉤及衰退脫鉤 5 類,具體如下圖所示。其中焦作受疫情影響GDP 增速降幅較大,導致進入衰退脫鉤的象限。2.5 減排效率圖 33:100 個城市碳排放與 GDP 脫鉤程度分城市綠色共建指數585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根據2023 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3 年,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 59.6,生態
130、質量為二類,與2022 年相比無明顯變化,表明中國生物多樣性較豐富、自然生態系統覆蓋比例較高、生態結構較完整、功能較完善。公報顯示,2023 年生態質量一類的縣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 27.8%,二類的縣域面積占 31.7%,較 2022 年上升 0.2 個百分點;三類的縣域面積占 33.4%,較 2022 年上升 2.5 個百分點;四類的縣域面積占 6.3%,較 2022 年下降 2.6 個百分點;五類的縣域面積占 0.9%。圖 34:2023 年全國縣域生態質量分布65圖片來自2023 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十四五”規劃綱要解讀文章之 25|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
131、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2021/12/2565.66.但,2023 年以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集中通報了一批生態環境破壞的典型案例,包括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開發中,存在無序擴張、違規取水、侵占草地等問題;張掖市黑河流域違規取水建設人工水面、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違法毀林開墾問題突出,加劇水資源緊張狀況,加大生態環境退化風險;海南省一些地方紅樹林保護不力,非法占用紅樹林保護區,破壞損毀紅樹林等問題依然突出;甘南州采砂行業無序發展、違規占用草原林地、生態修復不力;泉州市一些縣(市)借礦山修復、土地平整之名違規開山采礦,監管不力,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荊州市洪湖流域生態保護治理不力,洪湖水環境質量下降
132、和生態退化問題突出;環洞庭湖的益陽、常德、岳陽等地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洞庭湖濕地生態破壞問題突出;重慶市云陽縣、奉節縣對長江岸線保護不力,部分港口碼頭違規建設,破壞岸線自然生態;云南省一些市州天然林毀壞屢禁不止,公益林管理漏洞頻出,經濟林更新偷梁換柱,森林保護不到位;上海市林地保護工作存在短板漏洞,非法毀林問題突出;溫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不力,在紅樹林保護、用海用島、海洋特別保護區保護等方面違法違規問題依然存在等。生態破壞案例提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雖持續好轉,但成效并不穩固。受資源稟賦、歷史原因和發展階段等限制,自然生態系統總體較為脆弱、生態承載力和環境容量較低、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
133、足,重要生態系統質量總體不高66。需進一步深化生態保護改革創新,引入市場力量參與,引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創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3 生態提升(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發現2023 年 7 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生態環境部先后印發實施了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暫行)等,基本形成了“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其中“5”是指持續開展全國生態狀況、重點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 5 方面的監測評估。黃潤
134、秋部長還表示,在生態監測手段上,生態環境部門已經利用衛星資源、航空有人和無人機、地面固定和移動巡視監測等手段,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重點圍繞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溫州三垟濕地:生態修復 向綠而行67案例 6十多年前,三垟濕地周邊遍布電鍍基地,小作坊以及垃圾漂浮的“污水坑”,部分水域水質為劣 V 類。從2014 年開始,溫州用四年時間,完成了 2 個區 4 個街道 14 個村 8000 余戶的拆遷任務,為濕地保護建設贏得發展空間。2016 年,溫州生態園三垟濕地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復。溫州錨定將三垟濕地建成集生態保育、休閑娛樂、科普教
135、育為一體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目標,以生態保護為重點,通過開展剿劣治水、生態修復等綜合舉措,恢復三垟濕地“昔日容顏”。自此,保護三垟濕地、促進生態修復的持久戰正式打響通過對重點污染行業進行整治,溫州全面關停拆除 20.2 萬升電鍍容量的黃嶼電鍍基地和涉及 59 戶230 條拉絲生產線的黃嶼拉絲基地、關?!八臒o”生產經營企業(作坊)575 家;通過開展剿劣治水等舉措,溫州創新利用土工管袋方式實施濕地全水域清淤達 200多萬立方米,封堵舊村排污口 820 多個、創建美麗河湖18.24 公里。據近五年不完全統計,與 2003 年調查數據相比,三垟濕地維管束植物增加 400 余種,鳥類增加 20 多種,
136、生物多樣性指數(BI)為 59.6,提升了 16 個點,濕地平均水深由 2.53 米增加到 3 米,水域容積由 765 萬立方米增加到 905.7 萬立方米。2022 年 10 月,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向群眾開放。該片區以原生態、鄉土味為本底,通過實施水下森林、物理隔斷、降濁活水、礫石床凈水等一系列水質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強了濕地的凈化能力,優化濕地生態環境。圖 35:三垟濕地生態修復前后三垟濕地:生態修復 向綠而行,溫州市委宣傳部,2023/4/1967.修復前修復后城市綠色共建指數606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新能
137、源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統計,2023 年新能源產業為中國 GDP 增長貢獻了約40%68,可見其作用不可小視。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產業鏈日益完善。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攀升,成為拉動相關產業增長的重要動力。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直接貢獻 GDP,更重要的是對傳統產業的拉動作用。例如光伏、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帶動了裝備制造業提質增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的完善也推動了材料、電池等配套產業升級。新能源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隨著該產業的不斷發展
138、壯大,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偟膩碚f,新能源產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未來其在 GDP增長中的貢獻有望進一步提升。2023 年,光伏是新能源產業增長的最大貢獻者。雖然中國長期以來在光伏制造和裝機領域都占據主導地位,但 2023 年該行業的增長速度仍是空前的。在裝機領域,“整縣光伏”和“風光大基地”這兩個重要的中央規劃推動了裝機量的大幅增長。另外,為了應對房地產行業的疲軟,中央政府在 2023 年年初推出了一項新政策,旨在鼓勵在閑置和現有建筑用地上發展光伏產業。繼 2023 年 6 月突破 13 億千瓦后,全國可再生
139、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屢創新高,10 月底突破 14 億千瓦,截至2023 年 12 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 15.16億千瓦。2024 年第一季度,風光裝機突破 11 億千瓦,按照 2024 年度新增 2 億千瓦的計劃,國家設定的 2030年風光裝機 12 億千瓦的目標有望在今年達成。新能源汽車在未來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還是電網的一個移動儲能工具,可以解決能源的消納問題。在未來,分布式光伏、電動汽車充電、放電、儲能、風電等融為一體,形成在大電網支撐下的小型交直流用電系統。電動汽車達到一定數量,可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就地消納、就地存儲、就地平衡,隨光而充、隨風而充,實現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
140、實現主動式配電網的高效互動,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新載體69。2024 年 1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提出初步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魯、川渝等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開展車網互動規?;圏c示范,力爭 2025 年底前建成 5 個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 個以上雙向充放電示范項目。近期,無錫車網互動示范區已經實現商用70,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車網互動示范區,一期工程共配置 59 臺60 千瓦 V2G 直流充電樁。示范區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落成后會增加超級充電、移動充電等元素,可一次性滿足 144 臺車的充電需求、50 臺車的放電需
141、求、400 臺車的換電需求,整體兼顧日常對外開放、與電網實時互動及科研認證等多種功能需求。深圳也已成功開展全國首次城市級規?;嚲W互動示范應用實踐71,深圳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 100 萬輛,部分車型已具備反向放電功能。如果100 萬輛新能源汽車全部具備反向放電功能,車載電池的儲能潛力可達 5000 萬千瓦時,最大可控負荷將超 300萬千瓦,相當于約 5 臺中型燃煤發電機組連續 1-2 小時的發電量。4.1 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clean-energy-was-top-driver-of-chinas-economic-gro
142、wth-in-2023/多地用電破紀錄:能源求變,風光裝機崛起進行時,新京報,2023-07-31無錫車網互動示范區實現商用規模全國最大,新能源車可反向放電得收益,新華日報,2024-07-14深圳開展全國最大規模車網互動應用 新能源汽車變身移動充電寶,經濟日報,2024-5-2768.69.70.71.4 高質量發展(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分項評價發現科技創新是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科技有關部門和科技工作者們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雙碳承諾的部署和安排,依照科技部等九部門編制的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 年),逐步完善了創新體制機
143、制,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加快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的同時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全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4.2 科技創新支撐雙碳目標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能力把應對氣候變化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建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在水土保持碳匯能力、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模式、交通領域科技示范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相關研究。持續開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推動燃料電池、建筑綠色低碳、新能源汽車等 3 家“雙碳”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目錄編制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等 20 余個重點專項以及“變革性
144、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等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探索“技術+金融”融合的轉移轉化模式。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示范應用,石油石化企業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正式投運。編制印發涵蓋節能減排與低碳等六個領域 85 項技術的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以及涵蓋節能提高能效、非化石能源等領域 35 項技術的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城鄉建設與交通部門低碳零碳技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在 2023 年 9 月公布了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能將建材的排放量降低至傳統建材的 6%-25%。湖北襄陽“智能網聯+智慧交管”系統將對城市400 多個點位路口對交通碳排放進行實時監測,打造交通領
145、域“可核算、可交易”的新型應用場景。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CCUS 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進行再利用和封存。根據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年度報告(2023),截至 2022 年底,中國已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 CCUS 示范項目已接近100 個,具備二氧化碳捕集能力約 400 萬噸/年,注入能力約 200 萬噸/年,分別較2021 年提升 22%和 65%左右,增長顯著。城市綠色共建指數626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 河鋼集團首創富
146、氫氣體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技術72案例 72022 年 12 月 16 日,河鋼集團張宣科技 120 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線貫通,該工程(以下簡稱河鋼氫冶金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氫氣體(焦爐煤氣)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氫冶金示范工程。與傳統碳冶金相比,氫冶金以氫氣為燃料和還原劑,可以使煉鐵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河鋼氫冶金示范工程的核心內容是全球首創的“焦爐煤氣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工藝技術,實現目前工業化生產中含氫比例最高的氣基豎爐直接還原工藝。河鋼集團通過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助力下游汽車行業減排,推動氫基 DRI 的生態價值實現。河鋼集團不僅通過正在通過氫基豎爐還原技術提
147、高清潔生產水平,還同時采用貫通富氫氣體凈化、碳捕集及再利用、EAF 潔凈鋼冶煉等綠色短流程,形成“CO2捕集+CO2精制”的創新應用。據測算,與同等生產規模的傳統“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河鋼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每年可減少 CO2排放 80 萬噸,減排比例達到 70%以上,同時 SO2、NOx、煙粉塵排放分別減少 30%、70%和 80%以上,且生產每噸直接還原鐵可捕集二氧化碳約 125 千克。圖 36:河鋼集團張宣科技 120 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現場73全球首例!河鋼集團 120 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線貫通 河鋼:氫啟未來 向綠而行,中國日報網,2022-12-17圖片來源:全球首例!
148、河鋼集團 120 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線貫通河鋼:氫啟未來 向綠而行,中國日報網,2022.12.1772.73.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創造多項世界第一74案例 8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以下簡稱張北柔直工程)是世界上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擁有680 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匯集能力,是世界首個輸送大規模風能、太陽能、抽水蓄能等多種形態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電網。張北柔直工程于 2018 年 2 月開工建設,2020 年 6 月竣工投產,新建張北、康保、豐寧、北京 4 座換流站及 500 千伏直流輸電線路 666 千米。工程顯著提升了張北地區新能源外送能力,全面提高了京津冀地區綠色電能比例,助力
149、 2022 年北京冬奧場館歷史性地實現 100%綠電供應。通過張北柔直工程,每年 140 億千瓦時清潔電能輸入北京地區,約占北京市年用電量的十分之一,相當于減少標準煤燃燒 490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 1280 萬噸。張北柔直工程首次提出了高可靠性、強韌性的柔直組網系統方案,攻克了大規模新能源接入直流電網的穩定控制難題,實現了直流輸電從“線”到“網”的質變,解決了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難、遠距離傳輸難、源網荷平衡難等問題,進一步推動全國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和直流電網創新發展。圖 37:張北柔直工程鳥瞰75馭風而上 逐光向前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建設紀實,國家電網,2023-03-20圖片來源:創造
150、12 項世界第一,全球首個直流電網正式投運,澎湃新聞,2020.6.3074.75.城市綠色共建指數6465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城市智慧化與數字化作為當代城市發展的核心趨勢,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宜居、高效且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系統。通過信息技術的深度滲透與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城市智慧化與數字化顯著提升了城市運作效率,優化了公共服務質量。自 2013 年住建部啟動首批 90 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以來,至 2023 年,我國已成功構建起 40 個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標志著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76。為進一步推動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深化智慧城市發
151、展,2024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了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到 2027 年,全國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一批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到 2030 年,全國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全面突破,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現一批數字文明時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在生態環境領域,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應用,我國多座城市已率先啟動“智慧環?!毕到y建設。通過集成遙感衛星、自動監測站、微型監測站
152、、無人機、無人船及移動監測設備等多元化技術手段,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環境監控網絡,實現了環境管理與監測能力的飛躍。這種新型監管模式不僅擴大了環境監控的覆蓋范圍,還以更加精細化和動態化的方式促進了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智慧化轉型。根據連續五年的追蹤觀察,中國城市智慧環保整體呈現逐年穩健提升,反映了評價城市在環境治理進程中,積極應用新科技技術,優化提升執法效能、提高監測能力,生態環境治理不斷現代化、智慧化。100 評價城市中,無錫、南通、北京、南京、蘇州五市得分均超過 80 分,排名分列前五。2023 年 12 月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技術指導委員會發布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案例評選結果,共評選出 1
153、2 個優秀案例,22 個示范案例,包括無錫市新吳區智慧水質監測實驗室、北京市基于區塊鏈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融合系統、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精準溯源“熱力圖”、山東省空氣質量高值識別與閉環管理應用系統、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業務監管系統等77?!笆奈濉鄙鷳B環境監測規劃進一步強調了生態環境監測的現代化進程,明確提出要加速推進監測數據的智慧創新應用,強化全國監測數據的集成共享、整合利用與深度挖掘,以大幅提升大數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應用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數字賦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實施生態環
154、境信息化工程,加強數據資源集成共享和綜合開發利用。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水平加快形成智慧執法體系。面對“提升空氣質量、降低碳排放、強化生態保護、增加水資源、穩固土壤、防范環境風險”的多元管理需求,當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正積極融合更多元化的監測與監控技術手段,旨在全面提升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智慧感知、監測、監控及預警能力。同時,依托大數據管理方法與技術,深入挖掘數據價值,發揮“數字感知、全景洞察、智能執行、智慧決策”的綜合優勢,開展精準的預測與趨勢分析,實現環境管理的全方位、多層級、多維度動態管控,推動決策過程向更加智能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不斷促進城市生態環境
155、治理的現代化與智慧化進程。4.3 城市發展智慧化、數字化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邁入新階段,人民網,2024/8/1關于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案例評選結果的通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技術指導委員會,2023.12.1276.77.山東智慧環保78案例 92022 年納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的山東已經打造了“生態環境數據超市”和“空氣質量高值區智慧管理”兩個試點應用場景,深化數據挖掘,創新提出“關聯產生數據,數據強化關聯”的分析新模式,加強環境質量與周邊污染源的數據關聯,成為山東省推進精準治污重要手段?;谥腔郾O測應用平臺建立的“數據超市”,實現了數據服務方式由過去各業務
156、部門分散的共享交換向依托資源中心統一的集中服務轉變,數據“一個入口”統一匯聚、“一個模式”統一治理、“一個出口”統一服務,構建起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的數據資源體系,實現了環境監測數據的“即產生、即匯聚、即共享、即開放”??諝赓|量高值區閉環管理工作機制和大數據綜合分析系統在全省 16 市推廣應用以來,已成為山東省推進精準治污,有效傳導治污壓力,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重要手段。系統已累計鎖定并消除400 多次高值區,指導各地對癥下藥、掐尖削峰,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圖 38:山東省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案例79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省級典型案例分享,生態環境監測總站,2023.04.07山
157、東省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場景建設實踐,生態環境監測總站,2023.04.0778.79.城市綠色共建指數666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 江蘇無錫:“城市家具”讓幸福生活可感可及80、81、82、83、84案例 10從 2018 年開始,無錫市多次提出提升城市總體形象,優化空間品質,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等要求。據此,無錫市啟動建設了全國首個以“城市家具”為主題的展示區,編寫并發布了無錫市城市家具導則。按照無錫市城市家具導則,秉承以人為本、綠色生態、歷史文化、智慧科技等原則,2022 年以來,無錫全面推進城市家具改造提升,將人文關懷、智慧科技融入城市“軟
158、裝”,進一步增強市民對錫城的歸屬感。作為物聯網首航之城,無錫市在城市家具的規劃建設中,充分運用物聯網、3D 空間模型和 5G 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對交通系統、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和海綿城市等城市家具進行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在交通系統中,集成AI、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等技術,實現交通狀況與參數的實時可視化;基礎設施方面,連接智慧路燈,包括設備檢測、視頻監控、故障報警、照明開關控制等;環境衛生領域,通過智慧公廁與智慧垃圾桶的聯網,精確掌握公廁使用狀態、環境濕度及用戶滿意度等關鍵數據;海綿城市建設中,智慧噴灌與雨水回收系統聯網,直觀展示雨水管理流程圖,實現精準調控。無錫城市家具的打造,圍繞清潔、有序、減污、
159、無廢四大核心目標,構建了包含 62 項具體指標的精細化管理體系,聚焦于提升道路與綠化區域的“地面潔凈指數”及空氣質量的“藍天指數”,旨在通過精細化管理手段,全面優化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讓市民切實感受到生活的品質與幸福。憑借在城市智慧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現,無錫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展的 2023 年度 150 城市智慧環保評價中榮登榜首。隨著“城市家具”理念逐漸融入錫城的發展脈絡,無錫市大力推進城市家具的系統化管理,伴隨著公共座椅、智慧步道燈等城市家具的迭代升級,城市也變得越來越美好。圖 39:咖啡館的物聯網數據大屏,實時顯示光伏屋頂,照明、空調、采暖等數據(拍攝人:馬軍)市城管委辦大力推進城市家具系
160、統化管理,無錫市城市管理局,2023-04-21“錫”引力丨物聯網“首航之城”無錫:萬物互聯場景加速落地,無錫市政府網站,2024-08-28聚焦“城市家具”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中國建設新聞網,2022-11-17設計有“靚度”城市有“溫度”無錫城市家具 3 年內將集中上新,江南晚報,2022-11-08城市家具生態公園簡介,無錫市生態環境局80.81.82.83.84.圖 40:無錫市城市家具主題展區(圖片來自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城市綠色共建指數686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四、建議與展望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于2012
161、年修訂發布、2016 年全面實施。在空氣質量標準的引領下,過去十年中國大氣環境治理取得歷史性進展,全國 PM2.5年均濃度從 72 微克/立方米降至 2024 年度的 29.3 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達標城市比例從2013 年的 4.1%,升至 2024 年的 74.34%。但當前我國整體大氣環境質量仍處于初級階段,PM2.5年均濃度二級標準限值(35 微克/立方米),對應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的第一階段過渡期目標,即最初級目標。為更好地保護人群健康,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世衛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AQGs),修訂后的空氣質量指導值進一步加嚴,其中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的
162、空氣污染物 PM2.5年均濃度指導值從 10 微克/立方米收嚴到 5 微克/立方米。1.對照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修訂升級空氣質量標準,引導環境改善和高質 量發展污染物平均時間國家標準AQG(2021)一級二級過渡期目標指導值1234PM2.5(g/m)年均值153535251510524h 平均3575755037.52515PM10(g/m)年均值4070705030201524h 平均50150150100755045O3(g/m)暖季峰值(6 個月)1007060日最大 8h 平均100160160120100NO2(g/m)年平均40404030201024h 平均80801205025S
163、O2(g/m)年平均206024h 平均501501255040CO(mg/m)24h 平均4474表 9 中國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與 2021 版 AQG 及過渡期目標2024 年,我國仍有逾四分之一的城市 PM2.5濃度超過空氣質量二級標準,PM2.5達標城市中,仍有近半數城市PM2.5濃度高于“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來的2035年目標,同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 2021 年修訂的全球空氣質量指南中第二階段目標值25 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引領作用已完成其階段性目標,持續引領作用明顯減弱,需要進一步提升標準,以達到人體健康保護需求,以及引領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
164、目標要求85。建議加速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升級,對照美麗中國所設定的 2035 年目標,參考世衛組織過渡階段目標值,以及歐美等國家空氣質量標準限值,將 PM2.5年均濃度二級標準限值加嚴至 25 微克/立方米,將 PM2.524 小時平均濃度二級標準限值(PM2.5分指數 AQI 良等級)加嚴至50 微克/立方米,以引領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在前期空氣質量已經大幅改善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標不能僅僅憑借末端治理完成,而應基于大氣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性,通過新標準進一步引導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和雙碳行動的協同,帶動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來實現。圖 41:168 城市 2024 年
165、PM2.5濃度大氣司司長:藍天不是等來的,是拼出來的!|新聞發布會答問實錄,生態環境部,2025/2/2485.城市綠色共建指數707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培育城市的綠色創新能力,是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內在要求,是加速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動力引擎。評價發現,北京、深圳等城市通過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成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國乃至全球高地,有力帶動了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無錫、南通、南京、廣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166、,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然而,本期評價結果也顯示出城市間創新投入強度差距明顯,尚有較多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不足,其中,35 個城市 R&D 投入強度低于 2%,6 個城市 R&D 投入強度低于 1%。城市管理智慧化發展亦存在明顯差距。建議城市完善綠色科技發展機制體制,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力爭更快在重點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同時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示范應用與推廣。建議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成都、西安、武漢、重慶等先發城市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帶動全國城市綠色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參與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建議城市在智慧化管理中,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治理的智慧化進程中,充分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自身
167、特點,采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通過精準定位、靶向施策,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協作機制下,交流生態環境治理智慧化經驗,共享技術成果,提升區域整體環境治理智慧化水平;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數據共享機制,推動跨部門、跨領域的數據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壁壘,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科學決策和精準治理提供有力支撐。3.培育城市綠色轉型創新能力,以信息科技助力城市更加智慧高效在城市雙碳進程普遍取得進展的同時,評價發現,相比較于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的環境改善、生態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維度,城市氣候行動得分總體偏低。評價發現部分評價城市“十四五”以來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二氧化碳排放
168、量出現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趨勢檢驗得分顯著下降,導致達峰趨勢指標得分出現較為顯著的下降。本次評價還識別出氣候相關信息公開的不足。降碳是今后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綠色城市建設的關鍵舉措,能夠帶動城市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路徑?;谠u價發現,課題組建議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向加強城市雙碳工作。從外部來看,建議完善城市雙碳工作的約束激勵機制,為城市降碳創造外部環境。建議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近期發布的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域和功能定位、產業和能源結構等因素,將碳排放雙控指標合理分解至各省份,進
169、而進一步細化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壓實地市控排減排責任。建議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在制定省級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辦法、對各省份開展評價考核的基礎上,將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延伸到地市級,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指標為重點,納入關鍵指標開展考核。同時,推動省市兩級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正如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莊貴陽所說,有必要從弱約束、弱激勵轉變到強約束、強激勵,引導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發自主創新,形成先行先試的驅動力。從內部來看,建議各城市依據國務院部署,結合實際開展碳排放核算,按年度開展碳排放情況分析和目標預測,并加強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工作協同。建議按照國務院工作方案的要
170、求,在 2025 年底前開展碳排放預算試編制工作;“十五五”時期,根據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編制碳排放預算并動態調整;“十六五”時期及以后,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剛性約束機制,實行五年規劃期和年度碳排放預算全流程管理。在指數評價中,課題組深感能源統計信息披露不足,碳排放數據披露制度有待統一。為此建議參評城市加強全社會分品類分行業能源消費、能源消費結構等指標的統計和公開,特別是對雙碳工作至關重要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以利于推動各界共同加入雙碳工作,提升降碳和達峰進展的公信力。2.將碳排放雙控目標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雙碳工作的約束激勵機制圖 42:城市綠色共建指數一級指標平均得分圖 43:機器狗“入
171、職”杭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86“機器狗”出馬!5 分鐘搞定水質監測,人類:我酸了,杭州市生態環境局,2025/04/0486.城市綠色共建指數727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城市的綠色建設,離不開市民的廣泛參與。建議在提升環境質量、改善基礎設施、擴展綠色空間、提供綠色就業機會之外,進一步強化環境信息披露,讓廣大市民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污染防治、綠化美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面臨的挑戰,增強公眾對環境治理的知情權和參與感,形成全社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除信息的透明公開
172、外,還需大力開拓公眾參與渠道。在當今信息時代,建議特別關注通過信息技術,構建城市綠色共建的參與平臺,讓公眾可以便捷、全面地獲得與城市環境改善、氣候行動、生態提升、高質量發展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同時增加參與的方式和渠道,降低公眾參與的門檻,讓市民能夠便捷參與,形成合力,切實推進。通過賦能市民和社區參與城市綠色建設的決策和管理,擴展民主決策,助力科學決策,提高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擁有感,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包容性發展和公正轉型,實現城市綠色共建和共享。4.打造公眾參與的信息化平臺,引導廣大市民加入城市綠色共建圖 44:“指尖上的環?!惫妳⑴c平臺87https:/ 研究背景
173、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市民眼中的綠色城市以下是在中國環境記協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指尖上的環?;顒又?,借助蔚藍地圖APP收集的隨手拍城市圖景中的部分美圖。城市圖片總數逾300多萬張,疊加空氣質量水印,反映了市民眼中城市環境的質量和變化。附錄 1城市綠色共建指數7677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市民的氣候行動以下是在指尖上的環?;顒又?,借助蔚藍地圖 APP 開展的打卡氣候行動的部分圖片,總數近 20 萬張,基于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因子庫 CPCD 和產品碳足跡檢索平臺 PCFD,對出門自帶杯、公交/地鐵上下班、光盤
174、行動等 38 種低碳生活場景進行分析,計算低碳行為的減碳量,為公眾提供直觀、具體的減碳成效反饋。附錄 2城市綠色共建指數7879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市民眼中的生物多樣性以下是指尖上的環?;顒又?,借助蔚藍地圖 APP 收集的身邊的物種隨手拍美圖節選,總數逾 67 萬張?!拔锓N隨手拍”行動旨在通過 AI 工具,協助市民輕松識別動植物物種,從而認識自然,親近自然。附錄 3城市綠色共建指數8081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市民眼中的美好生活以下是在指尖上的環?;顒又?,蔚藍地圖 APP 網友上傳的部分人物圖片,反映
175、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映射出市民對生態環境質量、對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關注。附錄 4城市綠色共建指數8283摘要 研究背景 評價結果 城市綠色共建指數評價發現 建議與展望 附錄1.習近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求是雜志,2023.11.15.2.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 2023.12.31.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新華社,2024.01.11.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新華社,2024/8/115.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部,2024/3/4
176、6.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發改數據2024660 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2024/5/147.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2013.9.10.8.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2015.4.2.9.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2016.5.28.10.“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2021.12.3.11.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印發,林草局網站,2022.12.30.12.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 年),生態環境部,2024.01.18.13.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
177、規劃(20212035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2020.6.3.14.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生態環境部,2022.12.27.15.生態環境部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試行),生態環境部,2021.11.19.16.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新華社,2024.03.17.17.一圖讀懂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生態環境部,2021/11/1618.十四五”規劃綱要解讀文章之 25|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2021/12/2519.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邁
178、入新階段,人民網,2024/8/120.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省級典型案例分享,生態環境監測總站,2023.04.0721.“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2021 年版),生態環境部22.歷年生態環境統計年報,生態環境部網站23.歷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生態環境部網站24.歷年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生態環境部網站25.廣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網站26.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 2024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生態環境部,2024.01.27.27.張大偉:以數智化轉型加快推動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國環境,2024.4.1828.2035 年美麗中國建設目
179、標及路徑機制研究,萬軍、王金南、李新、秦昌波、強燁、蘇潔瓊,中國環境管理,2021 年第 5 期29.美麗中國,王金南、陸軍、萬軍、秦昌波,科學普及出版社,2024.30.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能源局),國新網,2024/06/2031.生態環境部總工劉炳江: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南方周末,2023/7/1932.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郭伊均:加快推動典型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進一步促進“無廢城市”高標準建設,環境保護,2024.8.2133.生態環境部 11 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生態環境部,2020.11.3034.江西省一些地方建
180、筑垃圾等固體廢物違法違規堆存處置問題突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2024.6.635.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央視網,2024-03-2136.我國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 218 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至 42.69%,央視網,2023-9-1437.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十九),生態環境部,2023/12/01參考資料附錄 538.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生態環境部,2023/12/0839.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二),生態環境部,2023/12/2240.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四),生態環境
181、部,2024/05/1741.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六),生態環境部,2024/06/06 42.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二十七),生態環境部,2024/06/1343.深圳電網清潔能源電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區報,2021/08/3044.成都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成都經濟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45.生態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四)廣東省深圳市,環資司,2023/09/2246.【專題報道】北京“治霾”20 年歷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聯合國新聞,2019.4.1647.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C
182、ities:Financ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UN-HABITAT,2023.1148.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 年 3 月49.十年接續奮斗 實現藍天常駐 30!2022 年北京市 PM2.5年均濃度再創新低,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023.01.0450.美麗中國先鋒榜(26)綜合施策 全面治理 堅決打贏首都藍天保衛戰北京 20132018 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生態環境部,2019.09.2451.美麗中國先鋒榜(29)江蘇蘇州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推動生態美麗河湖建設的實踐,生態環境部,2019.09.2952.
183、健全監管制度 嚴守生態底線,中國環境報,2022/8/3053.蘇州強化河湖長制 建設幸福河湖,新華日報,2023.11.0954.循環利用、智慧監管,賦能“無廢園區”建設實踐,蘇州市生態環境局,2023.4.55.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2018.0556.深圳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及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研究調研報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網站,2021.8.2457.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深圳市生態環境局,2023 年58.如何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政策問答2024 年中國經濟
184、這么干),人民日報,2024.02.1859.開門治水 智慧治水廣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之道,經濟日報,2020/07/2760.河長統領 全民參與 共建共享廣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徑,廣州市人民政府網站,2020/7/861.共 15 個!廣州第一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出爐,廣州日報,2024/6/2462.廣州破譯流溪河治理“綠色密碼”,珠江環境報,2024/3/263.流溪河變身美麗河湖 繪就綠美廣州新畫卷,廣州日報,2023/11/2964.廈門筼筜湖,生態環境部,2024/3/165.聯合國專家:廈門筼筜湖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成功經驗和范式,中國新聞網,2024/06/0666.守青山疊翠
185、 護碧水悠悠為生態文明法治建設貢獻人大力量,光明網,2024/5/2567.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9)丨廈門市筼筜湖生態修復,自然資源,2021-10-2968.中國環境|誰在為噪聲制作 3D 地圖?臺州生態環境,2023.3.769.三垟濕地:生態修復 向綠而行,溫州市委宣傳部,2023/4/1970.多地用電破紀錄:能源求變,風光裝機崛起進行時,新京報,2023-07-3171.無錫車網互動示范區實現商用規模全國最大,新能源車可反向放電得收益,新華日報,2024-07-1472.深圳開展全國最大規模車網互動應用新能源汽車變身移動充電寶,經濟日報,2024-5-2773.全球首例!河鋼集團
186、120 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線貫通河鋼:氫啟未來 向綠而行,中國日報網,2022-12-1774.馭風而上 逐光向前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建設紀實,國家電網,2023-03-2075.創造 12 項世界第一,全球首個直流電網正式投運,澎湃新聞,2020.6.30城市綠色共建指數84本研究報告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撰寫,研究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并盡可能保證可靠、準確和完整。本報告不能作為 IPE 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IPE 將根據相關法規要求及實際情況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并盡可能及時發布。IPE 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如引用發布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 IPE,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報告之聲明及其修改權、更新權及最終解釋權均歸 IPE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