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2012年低碳示范城鎮項目中國發展報告(4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APEC:2012年低碳示范城鎮項目中國發展報告(41頁).pdf(4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APEC低碳示范城鎮項目中國發展報告2012APEC低碳示范城鎮項目 中國發展報告 2012 121世紀初充滿新的前景和挑戰。目前,亞太地區經濟正從全球金融危機中逐漸復蘇,影響力日益上升,但在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面臨的挑戰更加突出。2010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齊聚橫濱,圍繞“變革與行動”的主題,共同探討21世紀亞太地區更加整合的愿景和實現途徑,提出創建低碳社會,推進低碳政策,發展低碳產業的APEC增長戰略。在該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做了“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講話,并提出了“加強低碳城鎮示范項目合作,促進節能減排和提高能效領域合作”的倡議。
2、為積極落實APEC領導人會議精神,促進與APEC各經濟體在低碳發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國家能源局組織開展了本次對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狀態的調研,通過文獻調研、專家咨詢、問卷調查和現場調研,完成了APEC低碳示范城鎮項目中國發展報告。本報告旨在通過與APEC各經濟體分享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理念和實踐經驗,共同探索APEC的低碳發展之路。中國一貫以來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資源的合理利用,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國家戰略,把低碳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要內容。在國內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國內社會的積極推動下,目前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已經起步并取得了較大進展,體現在:1)出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城
3、鎮的重要政策措施;2)低碳能源技術迅速發展,節能減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速度最快;3)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對低碳城鎮發展理念和實現途徑的理解和認識;4)低碳城鎮的試點示范已經從局部地區拓展到全國范圍;5) 出現了一批具備特色的低碳城鎮發展的優秀實踐案例;6)國際合作不斷深入,對低碳城鎮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谥袊吞汲擎偘l展的實踐經驗,我們嘗試總結了幾條對APEC各經濟體低碳城鎮發展的倡議,希望能夠對APEC各經濟體低碳城鎮發展政策和規劃的研究、制定提供支持。這些倡議包括:1)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以及促進低碳城鎮發展的政策等,對低碳城鎮發
4、展至關重要;2)城鎮可持續發展是低碳城鎮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的。低碳城鎮發展在追求碳減排的同時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多重紅利,例如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3)低碳城鎮發展有六條主要實現途徑:低碳產業、低碳布局、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資源再生。這些途徑可根據城鎮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運用。雖然能源、建筑、交通等調整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效的國際通行的低碳途徑是重要基礎,但對于正處于大規模經濟基礎建設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低碳產業和低碳布局等途徑對于低碳城鎮的發展也至關重要;4) 國際合作對于低碳城鎮發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應繼續深入開展APEC框架下的低碳城鎮領域的國際合作。
5、總體來看,中國城鎮發展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國也有強烈的意愿希望能夠借助APEC的平臺,繼續深化合作,實現雙邊以及多邊合作的互利共贏發展。同時,中國也期待著憑借自身的優勢,為促進APEC更高層次上的交流合作做出積極貢獻。前言2第一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概況第二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理念 第三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實踐 第四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國際合作結束語主要參考文獻031115373940目錄 3第一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概況近年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機動化并舉快速發展,導致能源消費和碳排放迅速增長。城鎮化在促進中國人口、經濟和交通日益向城鎮地區集中的同時,也使城鎮地區成為了中國能源
6、消費和碳排放的主要地區。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低碳城鎮試點示范工作的開展,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積極和廣泛的響應。目前,中國已經有數十個城市開展了低碳城鎮試點示范的工作。一、中國能源消費迅速增長中國是一個有著13多億人 口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機動化并舉快速發展的階段(圖1-1),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圖1-2),能源消費總量巨大且快速增長。在并舉的快速工業化、城鎮化、機動化進程的推動下,2000年至2010年,中國平均每年增加的能耗在1.8億噸標準煤左右,其中平均每年增加的化石能源消費量在1.6億噸標準煤左右(圖1-3)。圖1-1
7、 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機動化并舉快速發展示意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1)民用汽車保有量鋼材產量水泥產量GDP城鎮人口數總人口數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700600500400300200100 0相對指數,以2000年的值為1004水 電 、 核 電和風電, 8.6%天然氣, 4.4%石油, 19.0%煤炭, 68.0%圖1-2 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1)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
8、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水電,核電,風車天然氣石油煤炭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億噸標準煤)圖1-3 1990年-2010年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1)二、中國城鎮化加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圖1-4)。201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49.68%,城鎮人口達到6.66億人,共有657個城市(建制市)、1578個縣(含自治縣)和19410個鎮。2000年至2010年,中國
9、的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1.36%,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17萬人。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中國在區域空間上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三個大的城鎮密集地區,以及遼中南、中原、山東半島、武漢、長株潭、成渝、關中天水、閩東南、環北部灣等城鎮群。這種以一個或多個城市為核心,多個城鎮共同組成的城鎮密集地區和城市城鎮群,已經成為各地重要的經濟、社會增長極,對區域發展發揮了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5圖1-4 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變化趨勢(1949年-2010年)(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1)1949年1950年1951年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
10、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5040302010 0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快速城鎮化在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口、經濟和交通等能源消費因素向城鎮地區的高度集中,使其成為了中國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區域。環北部灣長株潭山東半島遼中南成渝關中天水閩東南中原武漢6
11、三、中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政府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專欄1),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圖1-5 1990-2020年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1;新華社, 2011;BP, 2011)199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7654321 016%14%12%10%8%6%4%2% 0%單位GDP二氧化
12、碳排放( 噸/萬元(2005年價格) )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專欄1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政策歷程 2006.12: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發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06: 國務院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2008.10: 國務院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2009.09: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發表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講話 2011.03: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將單位GDP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11.4%1990至2005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6%,非化
13、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從5.1%增長到6.8%;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又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等目標(圖1-5),并以此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國“十二五”(2011-2015)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1.4%。 7四、中國低碳城鎮發展已進入全國大規模試點階段由于中國的能耗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發展低碳城鎮成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通過中央政府政策的
14、有力推進、地方政府的主動實踐和國際合作的積極推動,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已經起步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中央政府政策方面,從2005年開始,住建部(原建設部)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推進城鎮地區公共交通和低碳建筑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在隨后開始著手推進低碳城鎮的試點示范工作。201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開展五省八市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同年12月,國務院也在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中提出“建設低碳城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2011年3月,國務院在關于落實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中,再次提出“推進低碳城市試點”??稍偕茉窗l展十二五
15、規劃中提出,在2015年前建設100座新能源城市,支持在城市中推進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綜合應用。除此之外,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也得到了中央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積極、廣泛的響應,也紛紛提出了相關或配套的政策措施(專欄2)。 2010.07: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五省八市”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 2010.12: 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中提出“建設低碳城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2005.09: 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 2006.03: 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
16、準 2006.09: 建設部與財政部-關于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的實施意見 2006.12: 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 2010.01: 住建部與深圳市-共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合作框架協議 2010.07: 住建部與無錫市-共建國家低碳生態城示范區無錫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協議 2011.01: 住建部關于成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1.07: 科技部關于印發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發展低碳城鎮規劃、綠色建筑設計、建筑節能等技術”和“低碳與和諧社區示范”等 2011.06: 環保部國家環
17、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研究“建設低碳城市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管理和績效評估等技術” 2011.03: 國務院關于落實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提出“推進低碳城市試點”其他部委(住建部(原建設部)、科技部、環保部等)專欄2 中國發展低碳城鎮的部分政策措施 國務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8在中央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加上地方政府的主動實踐和國際合作的積極促進,短短幾年內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就已經從早期僅幾個試點示范項目,進入到了全國范圍大規模試點示范的階段(圖1-6)。表1-1列出了當前中國一些低碳城鎮的發展概況。除了表中列舉的城市和地區外,蘇州、連云港、廈門和長株潭城市群等地也開展了低碳
18、建設。吉林鞍山北京保定南陽西安大同銀川哈密德州蘇州杭州廈門深圳珠海南寧南昌武漢宜昌重慶成都大連日照上海天津沈陽圖1-6 中國低碳城鎮試點示范的分布示意圖 2011.07: 住建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低碳生態試點城(鎮)申報管理暫行辦法地方政府 2009.12: 浙江省杭州市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 2010.01: 四川省成都市建設低碳城市工作方案 2010.05: 福建省廈門市低碳城市建設規劃 2010.08: 上海市關于選擇若干區域開展低碳發展試點工作通知 2010.10: 河北省保定市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 9中國低碳經濟合作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全民低碳行動試點項 目首個低碳經濟示范區 (
19、國家發展改革委)中英低碳城市試點 ( 國家科技部與英國研究理事會 )“氣候中和” 網絡城市成員其他低碳實踐重慶南昌保定廣東湖北11個城市吉林4個試點城市日照珠海天津杭州北京成都南寧深圳無錫酷中國2009全民低碳行動老工業基地的低碳經濟轉型引入國際低碳城市建設的先進理念與技術建成真正的太陽能“日照” 之城生態優先GDP聯合國希望在天津建立一個低碳經濟發展中心低碳產業和低碳城市綠色北京低碳生活和低碳產業增強碳匯低碳產業低碳中國貢獻城市規劃兩江低碳產業園 , 吸引低碳產業落戶發展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科技創新 “六個一” 工程探索保定市繼電谷和太陽能城之后如何發展完成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編制,探索
20、成熟的編制方法, 推動廣東經濟向低碳轉型實現產業和地區聯動 , 建立武漢鋼鐵冶金走廊、 宜昌荊門化工產業帶、襄樊十堰汽車產業帶、 天仙潛江輕工產業帶和鄂西生態圈碳匯基地天津、 上海、 西安、 銀川、 南京、 常州、 蘇州、 廣州、 廈門、 沈陽和重慶1 1個城市重點向社會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提高全民節能減排意識重視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大力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中國社科院公布了評估低碳城市的新基準體系, 吉林市成為東北地區首個適用此基準的城市廣州市、 上海市閔行區、 西安市和南陽市的西峽縣, 成為全國首批中英低碳城市建設試點; 目 的是為引入國際低碳城市建設的先進理念與技術, 科學指導中國低碳城市
21、建設試點工作十二五規劃低碳成為主題; 區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99%, 公共照明設備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超過60000平方米的大棚利用太陽能集熱板保溫, 太陽灶和太陽能冬暖式大棚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建立東方墅 “低碳住宅集群式展示基地1號館” ; 橫琴島風電場項目 ,世界首座綜合利用太陽能、 風能、 波浪能的海島可再生獨立能源發電的電站將落戶珠海擔桿島規劃中新天津生態城, 到2020年全部采用清潔能源, 100%為綠色建筑,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20%; 未來兩年濱海新區將出資140億元,圍繞6類重點工程建立低碳產業集群; 建立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提出要在全國率先打造低碳產業和低碳城市, 并
22、著手規劃建設杭州低碳博物館; 率先啟動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繼承綠色奧運遺產 , 醞釀出臺低碳規劃建設零碳旅游產業示范園區, 南部新區已先行試點 “免費自行車” 行動 , 以鼓勵市民低碳出行爭取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林業總產值要突破200億元國內首個低碳經濟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已經確定選址深圳寶安; 政府聯合比亞迪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建設 “生態城、 高科技產業城、 旅游和現代服務城、 宜居城” 的4城目標; 突出源頭控制、 強化綜合治理、 發展綠色經濟、 建設低碳城市探索低碳經濟試點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在全國推廣提供經驗類別 地區 口號或主線 具體行動10本次調研對全國各省市低碳城鎮發展的最新情
23、況所開展的問卷調查(共收回72份有效問卷)表明,在所調查的城鎮中,絕大多數(92%)已經開展了相關項目建設;大多數(72%)已提出定量減排目標;81%的城鎮出臺了低碳政策。本次調查將城鎮按區域的經濟類型分為綜合型、資源型、工業型、農業型(產業以農產品生產、加工及其他附屬行業為主)和旅游型五類進行統計。其中,有明確計劃開展低碳城鎮建設的大多數為綜合型城鎮,其次為工業型、農業型和資源型城鎮(圖1-7)。綜合型城鎮因其功能完備、布局完善、政策推動力強,對于低碳發展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有較為樂觀的估計,因而對于低碳發展倡議的響應比較積極。圖1-7 中國開展低碳城鎮建設的城鎮類型分布5.55%9.72%
24、15.28%15.28%綜合型城鎮工業型城鎮農業型城鎮資源型城鎮旅游型城鎮54.17% 11第二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理念發展低碳城鎮已成為了中國城鎮新一輪發展的理念和重要標識。通過近年來的城鎮實踐和理論上的探索,中國已經對低碳城鎮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實現途徑形成了一些具備本國特色的理解和認識。一、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主要特色如前所述,中國正處于動態發展、大規?;A建設和消費升級的經濟、社會特殊發展階段。廣大城鎮的能耗和碳排放仍處于持續快速增長過程中,其中生產、建設型能耗和碳排放是主要的部分,占到了全國城鎮總能耗和碳排放的80%-90%。與此同時,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中國城鎮在資源、環境、經濟、社會
25、等各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矛盾集中體現。例如,除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外,嚴重的常規環境污染仍然是中國廣大城鎮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雖然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也同樣強調碳減排目標和戰略的制訂和實施,但其內涵更主要是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減少碳排放,以及和可持續發展其他目標的協調,而不是在近期單純追求降低絕對的碳排放總量。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主要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條。這些特色導致了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理念和實現途徑有別于已經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 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強調在發展中減少碳排放,例如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同時,強調碳減排和常規污染減排、經濟發展等可持續發展
26、其他目標的協調 強調產業的持續發展、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以及建設型能耗的節約。其目的在于最終形成低碳的經濟結構和低碳的生活方式,避免發展過程中由于重復建設、錯誤建設和過度建設所導致的生產型、建設型能耗的浪費(產能過剩),以及由于能源服務水平的不恰當定位所導致的能耗浪費 強調在城鎮主要設施建設、運行和退役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實現累計碳排放的最小化,例如廣泛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持續改善管理水平,促進退役設施再利用和廢棄資源循環利用二、基本理念可持續發展為根本與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生態城鎮”、“節能城鎮”等概念類似,“低碳城鎮”同樣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理念,以建設可持續城鎮為根本目的,但更側重于城市系統
27、的能源供需和環境影響部分(圖2-1)12如果拋開城鎮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目的,片面或單獨追求某一環節的低碳排放,甚至可能會引發整個城鎮系統生命周期的高碳排放。換言之,中國的低碳城鎮發展并不僅僅追求碳減排,而是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多重紅利,例如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因此,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框架,強調從城鎮的生產、生活、交通以及社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各個層面實現低碳排放: 生產層面:可持續、低碳強度的經濟 交通層面:可持續、低碳的交通 生活層面:良好的住房和生活環境,低碳的建筑和設施 社會層面:公眾參與、社會公正、文化與智慧傳承,低碳價
28、值觀和生活方式 自然資源層面:簡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最少的資源消耗 生態環境層面:最少的污染和廢棄物排放,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三、主要實現途徑產業、布局、能源、建筑、交通、再用依據中國城鎮的實踐情況,中國發展低碳城鎮的主要做法可以歸納為六方面:低碳產業、低碳布局、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資源再生(圖2-2)。低碳城鎮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布局低碳交通資源再生圖2-2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主要實現途徑示意圖圖2-1 中國低碳城鎮與可持續城市及相關概念的相互關系生態城市可持續城市節能城市低碳城鎮 131. 低碳產業促進和引導低碳生產方式的形成。一方面包括城鎮建設初期的產業規劃,以及后期對現有
29、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例如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能等;另一方面是約束、引導和促進生產和服務部門的碳排放績效,尤其是工業的節能減排,實現以同樣或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創造更多的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2. 低碳布局主要是通過空間結構優化和與之配合的城市功能優化,引導和實現總交通量需求的減少、機動交通量的減少以及公共交通分擔量的增加。此外,還包括通過細致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避免基礎設施過度建設、重復建設和錯誤建設導致的建設能耗的浪費;通過能源、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優化,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3. 低碳能源發展和利用低碳新能源技術,改善一次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供應效率,減少化
30、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4. 低碳建筑對新建建筑選用合適的建筑材料、設計和技術,并在后期運行管理上加以控制,減少建筑物本身以及建筑內的用能設備與系統的能源消耗。5. 低碳交通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倡導低碳出行、發展公共交通、改善燃油經濟性、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減少交通的能耗和碳排放。在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中,以引導低碳生活方式為目的的低碳消費也相當重要。但本次調研沒有專門對此進行歸納,主要是在交通領域的低碳出行上進行了體現。6. 資源再生在主要的市政、民用和工業設施退役后,做好設施的再利用和材料回收利用;促進產品、廢棄物的資源循環再利用,發展社會再生資源利用產業。14第三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實踐
31、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的實踐,并涌現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優秀實踐案例。以下將結合低碳城鎮發展的六條主要實現途徑,對典型的實踐案例進行介紹。其中涉及的17個案例分布在14個中國城鎮,這些城鎮的分布如圖3-1所示。圖3-1 中國低碳城鎮實踐案例的城鎮分布示意圖吉林鞍山北京西安大同哈密德州杭州深圳珠海武漢大連上海天津一、低碳產業中國城鎮能耗主要來自于產業,通過產業發展提供對外經濟服務也是城鎮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因此,低碳產業對于低碳城鎮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對綜合型、工業型和資源型城鎮而言,大量的能耗和碳排放來自于其工業園區內開采、加工和制造等產業的生產過程碳排放。因此,限制或淘汰高耗能、高
32、排放產業,發展高附加值、低排放的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是該類城鎮節能減排的關鍵方面之一。 15表3-1 中國各省市的“十二五”節能目標18%17%16%15%10%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北京、河北、遼寧、山東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陜西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甘肅、寧夏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地區由于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的約束性政策指標,中國所有省市均制定了相應的節能計劃,如表3-1所示。在“五省八市”低碳城鎮試點示范工作的區域,一些省市提出了更為積極的目標,如表3-2所示。
33、這些節能和碳減排目標的制訂,將有力促進各省市低碳產業的發展。表3-2“五省八市”中部分省市的碳減排計劃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廣東省重慶市南昌市湖北省保定市云南省天津市深圳市杭州市353532353530以上3619137162以上57.543244153以上45以上4545454840以上4445以上502315152230以上59-6045以上284425以上5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 費 比 例(%)森林覆蓋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例(%)森林覆蓋率(%)省市2015年目標2020年目標16中國的產業節能減排政策對城鎮低碳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
34、的推動作用。例如,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聯合出臺了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2006年至2010年需實現節能量1億噸標準煤的目標;2007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10個方面45項節能政策措施,建立了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重點耗能企業能效水平對標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在鋼鐵、燒堿和水泥三個行業開展對標試點。本次問卷調查表明:雖然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發展低碳產業可能會在短期內影響城鎮的經濟發展,但長遠來看仍將有利于城鎮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本次問卷調查表明,某些城鎮由于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滯后,為實現低碳發展,需在短期
35、內進行落后產能的淘汰、關停和改造。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放緩經濟發展速度,但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完成后,即可通過重點布局節能環保產業及低碳經濟特色明顯的產業門類,如污染治理成套設備、節能產品、新能源等,獲取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案例一: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搬遷與發展三產北京市石景山區是北京八個市區之一,之前為重工業企業、高科技單位和體育運動中心的聚集區。而經過“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圖3-2),石景山區重新定位為北京的文化娛樂休閑區。 第三產業比重29.2%第三產業比重55%2005年2010年第二產業比重70.8%第二產業比重45%圖3-2 2005年(左)與2010年(右)石
36、景山二、三產比重對比圖 1 數據來源:石景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1北京石景山區產業調整最重要的措施是完成區域內最大的重工業企業北京首鋼集團的搬遷。北京首鋼集團是以鋼鐵業為主的大型企業集團,2007年占石景山區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與此同時,首鋼集團在該區的長期生產運行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1755%59%75%45%41%25%首鋼集團對石景山區財政貢獻石景山其它財政收入首鋼集團工業廢氣排放量北京市其它單位廢氣排放總量首鋼集團對石景山區財政貢獻石景山其它單位廢氣排放總量圖3-3 首鋼集團財政收入全區占比(左)、廢氣排放量全市占比(中)、廢氣排放量全區占比(右) 2數據
37、來源:首鋼搬遷壓產后石景山區替代產業發展研究22005年,國務院批準首鋼集團分批分階段減產、遷移。到2010年底,首鋼已經完成了所有高耗能產業的轉移,在北京僅保留了總部與研發部門。除此之外,石景山區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等一系列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圖3-4),已經由原來的工業主導產業體系,轉變為了新的服務主導型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文化創意、高新技術、商務服務、現代金融和旅游休閑五大新型主導產業。圖3-4 北京市石景山區第三產業比重變化圖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605040302010 0所占比例/%1)污染排放嚴重,是北京和
38、石景山區的重要排放源(圖3-3);2)水資源消耗巨大,而北京市水資源非常緊張;3)與城市整體發展戰略不符,北京市的計劃是重點打造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4)給北京市的交通帶來了較大負擔,其生產需要運輸大量的礦石與焦炭。18案例四:企業碳排放績效遼寧省鞍山市鞍鋼節能降耗鞍山鋼鐵集團是中國第二大鋼鐵國有企業,鐵、鋼年產量超過3000萬噸,是鞍山市重要的稅收來源,但同時也是主要的能耗與碳排放來源。2006年鞍鋼集團參加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承諾“十一五”期間節能200萬噸標準煤。為實現節能目標,鞍鋼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淘汰大量低效率的耗能設備,建立節能高效的新型設備(圖3-7左);同時采用世界先進的
39、緊湊型、大型化和短流程的新型工藝線使噸鋼綜合能耗大幅下降(圖3-7右);利用高爐煤氣進行發電,建成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通過一系列節能措施,2006年到2009年間鞍鋼集團噸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了136千克標準煤,實現節能268萬噸標準煤,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了2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目標。圖3-5 吉林市生產的動車機組試運行圖3-6 大同市同煤集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案例二:產業結構調整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吉林市城市轉型吉林市是中國東北的著名老工業基地,之前以重型汽車、化工、鋼鐵和石油為主要產業,而通過因地制宜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格局,顯著降低了全市的能耗和碳排放強度。例如,依靠東
40、部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物和醫藥業;依據其礦產資源與工業制造基礎,發展軌道客車(圖3-5)以及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業。吉林市通過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推動新興產業,使產業結構更為合理。案例三:產業結構升級“中國煤都”山西省大同市城市轉型大同市是中國重要的煤炭產地,號稱“中國煤都”,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為避免優質煤炭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大同市通過產業升級、發展循環經濟等方式實現了城市轉型。大同市將之前單純的煤炭輸出轉變為了煤炭工業產品的輸出,將煤轉化成電和煤基清潔能源產品,形成了以煤炭為基礎、以電力、能源替代品和石油化工替代品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產品體系。同時,大同市積
41、極發展資源循環型產業(圖3-6)。例如采用廢棄煤矸石生產煤矸石墻體材料和高檔建筑玻璃;利用焦爐煤氣生產甲醇和合成氨;利用礦渣、電廠粉煤灰制水泥和空心磚等。 19二、低碳布局城鎮的空間布局決定了城鎮交通出行的分布狀況,也同時會影響到基礎設施能效和建設過程能耗。對于已建成的城鎮或區域,由于基礎設施的“鎖定”效應,改造十分困難。因此,低碳布局主要應用于新建城鎮或區域。低碳布局已經成為了中國城鎮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2010年12月,國務院在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中提出秉承“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的開發理念,提出“建設低碳城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案例一:能
42、源、功能、交通綜合布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戰略性合作項目,在原來無法利用的廢鹽池和鹽堿地(圖3-8左)上興建新型生態城市(圖3-8右),計劃通過對城市布局、城市產業以及交通系統的綜合布局規劃,成為先進的生態節能城鎮的典型示范。圖3-7 鞍鋼新建高效率鋼鐵廠(左)與新型工藝線(右)圖3-8 中新天津生態城原來的廢鹽池(左)與現在改造成的動漫中心(右)20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空間布局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原則,采用緊湊型城市布局,根據各個區域的生態與地理特點,將生態城規劃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圖3-9左),并設計不同的以低耗能服務業為主的支撐產業(圖3-9右)。圖3-9 中新
43、天津生態城城市空間規劃(左)與產業規劃(右) 21中新天津生態城通過空間布局建設綠色交通系統,以公共軌道交通為骨架(圖3-10左)、慢行交通為血管(圖3-10右),最大限度減少機動車出行需求。圖3-10 中新天津生態城公共交通系統(左)與慢行交通系統(右)案例二:低碳布局和低碳施工天津于家堡金融區于家堡金融區位于天津濱海新區,定位為新的高端金融產業聚集地。該區于2009年開工建設,計劃在8至10年內建成。作為新建開發區,于家堡金融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區域的空間布局規劃,以提高空間利用度、優化功能區和能源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減少交通能耗。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綠色生態建筑:建設內
44、容包括雨水最佳管理系統、區域蓄能空調系統、分布式供能系統、節能幕墻系統、可再生能源策略和種植屋面等。該區的城鎮綠化率目標是30%(圖3-11)。(2)發展地下軌道交通:計劃實現建筑與地下通道和地下空間直接相連。地下軌道交通將串聯全區,通過高鐵直接通達天津市區和北京(圖3-12)。22圖3-13 于家堡金融區的建設者之家平面圖(左)和公建組團(右)圖3-12 于家堡金融區地下軌道交通規劃 圖片來源:http:/ 于家堡金融區遠景規劃圖 圖片來源:http:/ 23三、低碳能源城鎮的碳排放與能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密切相關。中國發展低碳能源的主要內容包括:1)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提高化石能源的轉化
45、效率,以及發展碳捕獲和封存技術;3)發展智能電網等。中央政府政策對中國低碳能源的發展起到了有力推動作用。例如,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2006年中國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根據其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當年先后頒布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調配暫行辦法,建立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費用分攤制度,對除農業生產外的銷售電量每千瓦時征收1厘錢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2006年6月起),財政部也于同年發布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電監會發布了關于2006年度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的通知,首次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
46、;2008年,財政部發布了風力發電設備專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09年,財政部發布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4月,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進一步規定了可再生能源在資源勘探、規劃、科研、產業發展、投資、價格和稅收方面的配套政策。在能效方面,2007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了關停小火電行動的實施辦法;同年,中國修訂了節約能源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節約資源為基本國策。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中國低碳能源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增
47、長速度最快,化石能源轉化效率的改進力度最大。全國低碳能源發展概況甘肅酒泉市風電基地風電:2010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了18.9 GW(其中并網15 GW),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8 GW(其中并網31 GW),是2000年的127倍(圖3-14)。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和總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24圖3-14 2000年-2010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50000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 50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中國風電裝機容量(MW)太
48、陽能光伏發電:201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約893 MW,是2000年的47倍(圖3-15);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8 GW,占全世界產量50%以上。為推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發展,2009年中國政府啟動了 “金太陽”計劃和“太陽能屋頂”項目,特批了13個光伏電站項目,累計在建規模達到1000 MW。圖3-15 2000年-2010年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
49、0 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MW)云南昆明大型并網光伏電站 25太陽能熱水器:2009年中國太陽能集熱器年產量4200萬,接近世界總產量的60%;保有量1.68億,占世界總量的80%左右。沼氣:2010年,中國建成了大約4000多個大中型沼氣工程,還有6萬多處小型沼氣工程遍布各地農村。有近4000萬農戶使用戶用沼氣,涉及人數約1.5億。屋頂太陽能熱水器沼氣電站儲氣罐核電:2010年,中國已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共13臺,總裝機容量10.8 GW左右,在建機組達28臺、累計31 GW,在建核電機組規模居世界第一。田灣核電站高效燃煤發電技術:通過發展先進的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以及淘汰能效落后的小機
50、組,中國燃煤發電的效率持續提高、供電煤耗持續下降(圖3-16)。2010年,中國投產、建設和訂貨的600 MW和1000 MW的超臨界及超超臨界機組共150多臺,新建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于能玉環電廠超超臨界機組26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IGCC是將煤氣化技術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相結合的清潔、高效的先進燃煤發電技術。2009年,中國華能集團在天津啟動了中國第一臺250 MW級IGCC機組的建設,預計于2012年6月底投產。該項目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引入碳捕獲和封存,建成近零碳排放的燃煤發電機組。圖3-16 2004年-2010年中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的變化情況2004 2005 2006 2
51、007 2008 2009 2010 380370360350340330320310中國火電供電煤耗(gce/kWh)中國華能集團綠色煤電示范工程碳捕獲與封存(CCS):中國以煤炭利用的二氧化碳捕獲為重點,開展了多種形式的CCS技術示范,如:1)天津IGCC項目的燃燒前捕獲的技術示范(在建);2)北京高碑店電廠(已建成,每年捕獲3000噸二氧化碳)、上海石洞口第二電廠(年捕獲10萬噸二氧化碳)的燃燒后捕獲技術示范;3)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煤制油項目的中國第一個CCS全流程項目示范(已建成,鹽水層封存)。上海石洞口第二電廠 27智能電網:該技術通過先進的傳感、測量、控制和決策系統,實現電網的智能化
52、,實現電網可靠、安全、低碳的運行目標?!叭娼ㄔO堅強智能電網”已經成為了中國電網建設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2011年9月,中國首個城鎮的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投入運營。案例一:民用太陽能技術山東省德州市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太陽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92小時,日照率為61%,太陽總輻射量為124.8千卡/平方厘米。該市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用太陽能技術,包括:1)屋頂太陽能熱水器:實施了“百萬屋頂”計劃,在建筑上端和外壁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圖3-17)。2010年,全市城鎮住宅熱水器應用比例達到50%,新建建筑達到95%,應用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集熱器面積超過
53、60萬平方米。圖3-17 德州市建筑屋頂式太陽能熱水器(左)與壁掛式太陽能熱水器(右)智能電網遠景模擬圖2)光電示范工程:主要在交通系統中安裝太陽能道路信號燈、路燈以及景觀燈等(圖3-18)。目前,已建成80個太陽能信號燈,50條城市道路和15個重點景區的太陽能路燈、景觀燈,太陽能路燈覆蓋的總里程已達到137公里。28圖3-20 哈密市風電場(左)與光伏發電站(右)圖3-18 德州市太陽能路燈圖3-19 德州市住宅小區33 kW光伏發電系統運行圖3)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在建筑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圖3-19),為建筑提供日常用電。目前,已有33 kW的光伏發電系統投入運行,256 kW光伏
54、電站已招標在建,規劃總裝機容量50 MW。案例二: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基地新疆省哈密市哈密市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擁有可開發風能資源75 GW,全年日照時數達3380小時。該市已被定為中國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2011年在建風電裝機容量1.65 GW,2015年該市風電總裝機容量計劃達6 GW。同時,哈密市在2011年底建成了20 MW的光伏電站。 29四、低碳建筑建筑能耗已經成為了中國城鎮,尤其是商業區,能耗的主要部分。為促進建筑節能,住建部于2005年頒布了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6年與科技部聯合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7年,住建部發布了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第一次把
55、建筑節能工程明確規定為一項分部工程,節能成為單位工程竣工驗收的強制性標準。同年,國務院發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規定在25個省市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額制度,實現節能1250萬噸標準煤的目標;2008年,國務院發布民用建筑節能條例與公共機構節能條例,規定國家辦公機關建筑與大型公共建筑應該建立能耗計量和完成能源審計,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制定當地公共建筑用電限額,并提出“十一五”期間節能20%的目標。2011年8月,住建部發布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建筑產品施工過程的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新建工程的工程設計符合國家建筑節能標準要達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
56、工符合國家建筑節能標準要求”。案例一:建筑能效監控平臺上海虹橋經濟開發區上海虹橋經濟開發區擁有大量的商業辦公、大型會展、賓館酒店和商業住宅等各種類型建筑,建筑綜合能耗總量占當地總能耗(不含交通能耗)80%以上。為實現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長寧虹橋區建設了建筑能效監控平臺,通過對區內既有建筑的電器設備能耗進行在線實時監測(圖3-21),改正和優化由于電器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而導致的能耗浪費。 該建筑能效監控平臺主要監測的設備包括:空調系統及其配套設備、電梯動力設備、照明設備和辦公電器等(圖3-22)。通過實時掌握耗能設備的實際運行數據,該平臺能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行建筑耗能設備的調整與優化,達到節能
57、和減排的目的:1)及時發現錯誤開啟運行的機電設備;2)及時發現由于控制或匹配原因導致未滿負荷或超負荷的設備;3)根據建筑實際需求對設備機組進行優化。圖3-21 長寧虹橋區既有建筑能耗實時監控平臺的界面圖3-22 長寧虹橋區既有建筑內主要電器設備能耗的監控圖30目前,該區有45座建筑已經完成能效監控系統的安裝。實際運行結果表明,所有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設備能耗管理漏洞。而通過該平臺對管理方案的修正,建筑能耗可降低5%-10%。若進一步優化和改造機電設備的運行方式,建筑能耗可降低30%左右。案例二:超低能耗示范摟北京市清華大學2005年3月清華大學建成中國首座超低能耗示范樓,建筑面積20268平方
58、米,匯集了當時世界上80%的節能技術,與國內同等規模的建筑相比,估計可節約70%左右的能源。清華節能樓在外壁四周采用真空玻璃(圖3-23左),形成“暖瓶效應”,具有很好的隔熱、保溫性能和防結露、隔聲等性能。在頂樓采用表面鍍有氧化物納米膜層的自潔凈玻璃,可利用太陽光紫外線降解有機物,不易附著無機物,可以保持潔凈和節省清潔費用。節能樓東、南立面的部分幕墻上裝有百葉窗智能遮陽設備(圖3-23右),可隨陽光照射角度自動調節角度。夏季在遮擋太陽直射光線的同時利用部分反射及散射光給室內采光,冬季百葉與太陽光線平行,讓盡可能多的太陽光進入室內。圖3-23 清華節能樓真空玻璃(左)與百葉窗智能遮裝置(右)節能
59、樓一層的天花板上密布直徑6毫米的塑料管通過水循環形成“輻射吊頂”,冬季水溫32,夏季水溫18,避免直接吹空調帶來的不適,建筑舒適度大大提高。節能樓在地板上采用了特殊的相變材料作為蓄熱體,可白天吸熱,晚上放熱,節省冬季采暖能耗。部分地板表面布滿小孔,能把戶外的新鮮空氣送到室內節能樓應用樓頂的綠化帶(圖3-24右)與中庭水池花園(圖3-24左),除了可改善樓頂環境和豐富建筑景觀外,還可用來凈化雨水和大樓生活廢水。 31圖3-24 清華節能樓中庭水池(左)與樓頂花園(右)案例三:節能建筑法規與示范工程引導廣東省珠海市為減少城市建筑能耗,珠海市2009年頒布珠海市建筑節能辦法,對全市建筑的低碳建設、節
60、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新建建筑必須通過建筑能效測評與審查。近日出臺的珠海市建筑節能“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全市新建居住建筑100%達到國家規定的節能標準。為推動全市建筑節能發展,珠海市政府為公共建筑制定節能改造方案,啟動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通過應用節能墻體、中空隔熱玻璃、照明節能技術和太陽能熱泵熱水技術(圖3-25)等技術對珠海報業大廈和珠海市第一中學等公共建筑進行改造,減少公共建筑能耗,帶動全市建筑節能技術發展。圖3-25 珠海新建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左)與地源熱泵系統(右)32五、低碳交通中國城鎮交通能耗日益增長。通過倡導低碳出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高燃油經
61、濟性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城鎮交通的能耗。例如, 在公共交通方面,2005年9月,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2006年12月,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共同發布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2010年10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城市公共交通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國家應當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優先發展,確保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導地位。 在燃油經濟性方面,2004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批準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
62、值標準,是中國第一部燃油經濟性國家標準,該標準以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形式,以乘用車車重最為劃分標準,規定了每個車重區間的燃油消耗量限值;2007年,中國頒布了第一部商用車燃油經濟性國家標準輕型商用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該標準以“汽車總質量+發動機排量”作為輕型商用車輛限值的評價體系,對汽油車和柴油車采用不同的總質量和發動機排量分段;2009年,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獲得通過,該標準是對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的進一步改進,標準為每個車重區間設定了燃油消耗量目標值,并按照產量加權平均的方式規定了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標值;2010年6月,交通運輸部啟動全國“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
63、,以“車船路港”千家交通運輸企業為載體,結合行業特點綜合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2009年,中國啟動了“十城千輛”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該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力爭2012年新能源汽車的運行規模占汽車市場份額的10%。目前,中國已有25座城市參與了該工程。案例一:低碳出行陜西省西安市西安市政府為宣傳綠色生活理念和提高公眾環境意識,舉辦了第四屆中國無車日活動和“千人健走”活動(圖3-26),號召全市市民減少汽車使用,采用自行車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以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環保理念。案例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浙江省杭州
64、市杭州市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長江三角洲第二大經濟城市和南翼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和風景名勝旅游城市。為減少汽車交通擁堵和污染,針對旅游景點臨近和游客繁多等特點,2008年起杭州市在全國率先運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圖3-27),為市民免費發放自行車公交卡(圖3-28左)。通 33過刷卡,市民可在任意自行車站點間借還自行車。同時還有專門的自行車電動運調運車對全市自行車站點的自行車儲量進行合理調節,確保人數較多處的自行車數量滿足要求(圖3-28右)。目前,杭州市擁有超過5萬輛自行車和2050個自行車站,日使用量25萬輛次。案例三:低碳公共交通系統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市長期致力于
65、城市低碳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2008年,打造了東北首條BRT(快速公交系統)快速路(圖3-29左);先后建設4個公交樞紐、170個港灣式公交車站以及12條共56公里的公交專用車道。目前,大連市萬人擁有公交車輛24標準臺,比國家標準的17標準臺高出41%。大連公交日均客運量210萬人次,市民公交出行率達到45%以上。目前為止,大連市已有248臺新能源公交車輛參與運營,其中混合動力汽車222臺(圖3-29右)、純電動汽車26臺。并引進低排放的柴油公交車與LNG(液化天然氣)公交車。 在軌道交通方面,大連市大力發展城市輕軌(圖3-30左),已建成的通車軌道88公里,占全市公交通車里程的5.9%;軌道
66、交通日均客運量20.4萬人次,占全市公交日均客運量的8.2%。同時,還有多條軌道線路在建。建設目標是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和以公交車為補充的立體公交系統(圖3-29右)。圖3-25 珠海新建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左)與地源熱泵系統(右)圖片來源:http:/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站圖3-28 杭州市公共自行車刷卡處(左)和自行車電動調運車(右)圖片來源:http:/ 深圳市電動汽車及充電站圖3-30 大連市輕軌列車(左)與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圖(右)圖3-29 大連市快速公交專用道(左)與混合動力公交(右)深圳市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擁有上千萬人口。2010年深圳市三產比重達到
67、52.7%,萬元GDP能耗為0.51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接近新加坡與韓國的水平。此外,深圳將電動汽車產業作為主力新能源產業來發展,并在市內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圖3-31)。預計在“十二五”末期,深圳市將有50%以上的公交車換成純電動汽車。 35表3-3 社會再生資源回收的障礙運輸人工成本回收方式形象與宣傳如何解決生活廢棄物回收工作量少、次多和分布散的問題如何讓企業與個人感到方便快捷如何塑造綠色環保的形象,如何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存在障礙具體內容如何提供專業和高水準的處理技術,如何提高回收效率,如何防止二次污染處理工藝該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主要由回收平臺和回收點構成,目前主要開展
68、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厥掌脚_為用戶免費提供“阿拉環??ā焙蜅l形碼。用戶將條形碼貼到電子廢棄物上,集中投放到就近回收點的再生資源回收箱內?;厥障渚哂屑t外線傳感功能,當回收箱滿后自動報警發送信息給回收平臺(圖3-32)提醒回收?;厥掌脚_將掃描廢棄物上的條形碼,按廢棄物的類型兌換成積分打入用戶阿拉環??ǖ膶~戶中,該積分可兌換現金,也可在簽約的商場和超市中使用。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的運作方式如圖3-33所示。該平臺通過這一創新的經營模式,大大減少了再生資源回收的開支與人力成本,使運輸費用下降了80%。由于回收運輸工作外包給當地物流公司,僅需30人便可負責整個平臺的運作與管理。六、資源再生隨著中國
69、經濟高速發展,工業與生活廢棄物也隨之大量增加。積極開展資源的再生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對城鎮的低碳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中國2008年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針對傳統的高耗能、高排放和低利用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進行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等活動。本次問卷調查的城鎮中,許多城鎮選擇了廢棄物利用和冶金行業余熱余壓利用等技術,作為低碳發展的重要內容。案例一: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上海市金橋出口加工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位于浦東新區北部,是集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為一體的綜合性開發區。金橋出口加工區高度重視園區內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循環再生利用,以減少能耗和碳排放??紤]到社會再生資源回
70、收行業的發展在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等環節中存在一些障礙(表3-3),該區采用了創新的經營模式,結合電子商務、物聯網和生產外包等,建立了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36圖3-34 武漢市的高爐爐渣(左)制成的青磚(右)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自2010年6月開始推廣,目前注冊會員數已超過6.5萬人,年收集電子廢棄物約70萬件。當前回收網絡主要分布于浦東新區,平臺計劃在兩到三年內深入上海其它地區街道,甚至將來走出上海遍布長江三角洲。據估計,未來電子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可提升到1000萬件左右。今后,再生資源回收平臺回收的廢棄物也將進一步拓展到紙張、玻璃、塑料和金屬等其他種類的再生資源上。圖3-33
71、 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的廢棄物回收流程示意圖圖3-32 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的回收箱報警實時監控圖案例二:重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市是中國中部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也代表了目前中國大多數重工業城市的發展情況。該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鋼鐵、石化、電力等重工業的工業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從而實現節能減排。例如,鋼鐵廠的煤氣被提供給化工廠和熱電廠,爐渣提供給水泥廠和建材公司(圖3-34);石油化工的廢氣脫硫后作為燃料使用,副產品硫磺和廢渣提供給建筑公司;熱電廠的灰渣用作建材或筑路,脫硫副產品制作商品級石膏,脫硝副產品制作尿素與氨氣。 37第四章 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國際合作國際合作對于中國
72、低碳城鎮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近年來,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國際合作不斷走向深入,體現在:1)不斷拓寬合作范圍;2)不斷完善合作機制;3)持續引入國際先進理念。一、不斷拓寬合作范圍中國低碳城鎮發展的國際合作范圍不斷拓寬,首先體現在合作方的不斷拓展上。既有政府間的多邊合作,例如APEC框架下的低碳城鎮發展合作;也有政府間的雙邊合作,例如和新加坡政府合建中新天津生態城,和英國政府在國家氣候變化戰略合作框架下的“低碳經濟方法學及低碳經濟區發展案例研究”項目合作,和瑞典環境部的“中瑞低碳生態城項目”合作等。其次,體現在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寬上。目前,全面合作共建低碳試點示范城鎮,已經成為國際合作的
73、主要發展方向。例如,APEC首例低碳城鎮示范項目天津于家堡金融區,其國際合作領域覆蓋了該區域的低碳評價指標體系、交通系統、地下空間規劃、區域能源供應、節能建筑、熱島效應分析、能效管理和低碳建設等諸多方面。二、不斷完善合作機制以APEC框架下的低碳城鎮發展合作為例,從最早的示范項目的提出,到專家工作組的成立、領導人會議的討論以及低碳城鎮示范論壇的召開,其合作機制不斷走向完善:2010年6月,中日兩國在APEC能源部長會上聯合推出了低碳城鎮示范項目,確定天津于家堡金融區為首例示范城鎮;同年7月,首次APEC低碳示范城鎮工作組會議正式組建了APEC低碳示范城鎮工作組(LCMT);同年11月,低碳城鎮
74、發展作為重要議題引入APEC領導人會議;2011年5月,APEC低碳示范城鎮工作組第二次會議通過了LCMT行動計劃,并建立了兩個專家小組,負責對APEC經濟體的低碳城鎮調研、政策法規研究以及LCMT項目的評審和改進意見;2011年6月,APEC低碳示范城鎮論壇在天津召開,APEC低碳城鎮示范項目工作組和與會專家就低碳城鎮的概念、模式、政策舉措和能源規劃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三、持續引入國際先進理念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充分吸收了國際先進的規劃設計理念。例如,首例APEC低碳示范城鎮天津于家堡金融區邀請了多個國家的設計團隊為其進行規劃設計。經過一年的運作,項目組在低碳城鎮的概念方面進
75、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首例低碳城鎮的可行性報告。又如,中瑞低碳生態城項目計劃通過學習和借鑒瑞典先進生態城市的建設理念和成功經驗,緊密結合無38錫自然、社會及產業實際,以可持續城市功能、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能源利用、可持續固廢處理、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可持續綠色交通和可持續建筑設計為生態城市建設標準(圖4-1),在3到5年的時間內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完成生態城建設,將其打造成為國際有影響力的低碳生態示范工程 。此外,中國在低碳城鎮發展的指標體系的國際合作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進展。2010年3月19日,“低碳經濟方法學及低碳經濟區發展案例研究”項目成果吉林市低碳發展計劃正式公布(圖4-2),其中一項重要
76、的成果是制定了低碳經濟的衡量指標體系,涵蓋了碳生產力、消費方式、能源結構和低碳政策四個層面。圖4-1 中瑞低碳生態城的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INO SWEDISH ECO-CITY中瑞生態城Eoo City Characteristics生態城特征Sustainable urban functions(housing , industry , services)可持續市政功能(住房、工業、服務)Sustainable energy可持續能源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可持續廢物管理Sustainable watersupply and sanitation可持續供水和
77、衛生Sustainable traffic and transport可持續交通運輸Sustainable traffic and landscape planning可持續環境和景觀規劃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可持續建筑設計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 如何建設生態城We have divided the significant task of designing a masterplan for an Eco-City into 7 distinct categories which are explored in this chap
78、ter我們把生態城總體規劃工作劃分為7個不同類別,將在本章節內展開研究。Beyond Eco-towns Applying the Lessons from Europe圖4-2 吉林市低碳發展計劃封面 39目前,亞太地區經濟雖然正從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逐步復蘇,但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而城鎮化所面臨的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的挑戰更是日益突出。中國與其他APEC經濟體既面臨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又面臨紛繁復雜的能源環境挑戰。因此,APEC各經濟體應加強合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并推進低碳城鎮發展。城鎮已成為中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主體,中國政府已將發展低碳城鎮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79、的重要內容,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促進低碳城鎮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得到了眾多中國城鎮積極和廣泛的響應。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通過低碳產業、低碳布局、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資源再生等六條主要實現途徑的綜合運用,追求碳減排與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協調一致。目前,中國已有許多優秀的低碳城鎮實踐經驗可資借鑒。在中國低碳城鎮的發展過程中,APEC框架下的國際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中國將繼續秉承平等互利和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如既往地繼續推動APEC低碳城鎮發展領域的合作,繼續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共享發展成果。相信通過中國與APEC其他經濟體的共同努力,APEC低碳城
80、鎮發展領域的合作一定會向更大規模、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不斷發展,為APEC各經濟體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和諧亞太地區作出更大的貢獻。結束語40 BP, 2011.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 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0.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0: scenarios & strategies to 2050. Peter P. Rogers, Kazi F Jalal, John A. Boyd, 2006. An intr
81、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Division. 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府,2011.石景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陳蔚鎮,盧源,2010.低碳城市發展的框架、路徑和愿景-以上海市為例.北京:科學出版社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2011.中國風電發展線路圖2050. 國家統計局,2011.中國統計年鑒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國務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 雷紅鵬, 莊貴陽, 張楚, 2011. 把脈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北京:中
82、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毛其智,2011. Megacities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aving: Challeng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2011 World Engineers Convention. http:/www.wec2011.ch/convention-and-program/presentations/ 牛文元,2011.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 北京:科學出版社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1.能源報告-2050年: 100%可再生能源. 新華社,2011.授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ht
83、tp:/ 新華網,2009.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全文). http:/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1.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2011.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課題組,2011.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09年.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莊貴陽,2008.“低碳經濟方法學及低碳經濟區發展案例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吉林市召開. http:/ 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09.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 北京: 科學出版社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