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學會:2017歷史文化名街保護發展評價體系研究之一——大數據支持下的十大活力指標(3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文物學會:2017歷史文化名街保護發展評價體系研究之一——大數據支持下的十大活力指標(38頁).pdf(3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1 2 目錄 1. 研究背景 . 4 存量規劃背景下的歷史文化名街發展范式轉變 . 4 歷史文化名街精細化、動態化管理的現實需求 . 4 互聯網技術對文化遺產保護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 4 2. 研究框架 . 7 整體理念 . 7 研究內容 . 7 核心價值 . 9 3. 指標體系 . 11 指標體系 . 11 分析思路 . 12 4. 指標分析 . 15 文化類設施發展 . 15 使用者特征 . 19 受歡迎程度 . 22 5. 未來展望 . 32 物聯網支持下的歷史街區實時監測 . 32 感官地圖直觀地表達并加強歷史文化名街特色 . 35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公眾參與 . 35 基于街景圖片
2、識別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識別 . 36 參考文獻 . 39 責任聲明 . 39 3 4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存量規劃背景下的歷史文化名街存量規劃背景下的歷史文化名街發展范式轉變發展范式轉變 一、一、從靜態的單一保護規劃,轉變為動態的綜合治理從靜態的單一保護規劃,轉變為動態的綜合治理 將歷史文化名街視為一種動態型的城市遺產, 按照歷史文化街區內在的發展規律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有機更新”的方式實現歷史文化名街的動態式發展保護,強調對物質空間環境與文化社會的持續綜合治理。 二、二、從街區建成環境的改造從街區建成環境的改造 ,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環境塑造,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環境塑造
3、及時、全面地了解城市包括原住民在內的使用者實際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完善歷史文化名街的相關設施配置與環境改善。 歷史文化名街精細化、歷史文化名街精細化、動態化動態化管理的現實需求管理的現實需求 一、一、維護歷史文化街區功能的延續和歷史文化的傳承維護歷史文化街區功能的延續和歷史文化的傳承 “歷史文化街區是活態的文化遺產,不能只保護那些建筑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存文化多樣性。 ” (單霽翔,2014) 。通過對歷史文化名街功能的監管與引導,謹防過度旅游和商業開發導致其“原真性”的喪失。 二、二、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同保護、共同受益的體制機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同保護、共同受益的體
4、制機制制 通過多源渠道建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規劃中的公眾參與機制, 包括保護規劃公示與意見征詢、文化遺產監督管理、相關輿情分析等。 信息信息技術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的發展帶來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新機遇機遇 一、一、 ITIT 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為遺產信息的全面記錄為遺產信息的全面記錄與呈現與呈現,提供了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逐步改善原先由于遺產數字記錄標準和習慣的缺失, 導致的大量非數字化記 5 錄信息無法傳承問題。 通過將歷史遺產資料信息化檔案的建立,完善對遺產信息的全面記錄。通過三維場景下的虛擬現實,對遺產進行原址虛擬呈現。 二、二、 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豐富
5、了公眾與文化遺產互動的可能性豐富了公眾與文化遺產互動的可能性 新媒體通過形象生動的傳播以及創新的互動方式,提供了文化遺產領域中公眾參與的平臺,可向公眾提供文化遺產信息查詢、評論、保護監管等功能。 6 7 2.2. 研究框架研究框架 整體整體理念理念 基于中國城市發展的普遍現狀與現實需求,提出以共享信息為核心,各行業協同實現的“感知-應用-共享信息”的智慧城市體系架構(圖 1) 。通過智慧城市理念與體系架構在歷史文化名街中的應用,輔助其更好的實現保護與發展。 圖1. 清華同衡智慧城市和城市數據運營體系結構 研究內容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 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
6、3 年連續 5 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批準后由中國文化報社聯合中國文物報社舉辦的評選推介活動所產生的共 50 條歷史文化名街為研究對象(圖 2) ,具體包括: 第一屆: 北京市國子監街、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南大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央大街、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黃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東省青島市八大關、山東省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谑序T樓街(區) (??隍T樓老街)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八廓街; 第二屆: 8 江蘇省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江蘇省揚州市東關街、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
7、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羅西亞大街、北京市煙袋斜街、福建省漳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漳州古街) 、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第三屆: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晉商老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漁梁街、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江蘇省無錫市惠山老街、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歷史文化名街、廣東省潮州市太平街義興甲巷、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店頭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古街、 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翹街; 第四屆: 福建省廈門市中山路、四川瀘州堯壩古街、西藏江孜縣加日郊老街、陜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江蘇省南京市高淳老街、山東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浙江省臨海市紫陽街、吉林省長
8、春市新民大街、廣東省深圳市中英街、安徽黃山市休寧縣萬安老街; 第五屆: 廣東省廣州市沙面街、上海市靜安區陜西北路、河南省濮陽縣古十字街、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河口明清古街、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龍川水街、廣東省珠海市斗門鎮斗門舊街、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永寧老街、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松口古街、江蘇省泰興市黃橋老街、四川省大邑縣新場古鎮上下正街。 本研究試圖在新興大數據的基礎之上, 建立 1 套歷史文化名街的活力指標體系, 并以 9 條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街為重點研究對象, 針對指標體系中的 10項核心指標進行分析說明。 9 圖2. 我國現狀 50 條歷史文化名街分布 核心價值核心價值 一、一、認知認
9、知層面層面:數據輔助現狀問題識別:數據輔助現狀問題識別 通過新興大數據的運用,發現傳統數據環境下未發現的現狀問題。 二、二、業務業務層面層面:數據:數據引領決策方式轉變引領決策方式轉變 通過數據支持下的定量研究結論, 為歷史文化名街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三、三、方法方法層面:層面:數據支持下數據支持下保護規劃方法探索保護規劃方法探索 通過新興大數據在歷史街區層面的應用探索, 力求在未來對傳統歷史文化名街保護規劃的方法體系進行補充。 10 11 3.3. 指標體系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指標體系 本指標體系借鑒 1994 年美國頒布的社會影響評價指導原則 ,結合在其基礎之上構建
10、的我國規劃類項目綜合評價的理論框架,包括社會結構、經濟特征、社區特征、組織制度、社會文化與社會資本五個評價維度(劉佳燕,2007) 。 在社會影響評價的框架基礎之上增加“環境” ,形成歷史文化名街評價的五個維度 (圖 3) 。 基于現有數據的可行性, 本研究主要針對社會結構方面的使用者來源地與使用者身份特征,經濟結構方面的業態結構與外來游客人數,社會文化方面的文化類設施、文化品牌與社會文化認同展開評價。 圖3. 歷史文化名街評價的五個重要維度 本研究報告中的十項核心活力指標,主要通過騰訊位置大數據、大眾點評興趣點等互聯網大數據計算獲得,重點關注歷史文化名街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社會文化三個方面
11、。其他大數據在歷史文化名街規劃建設與管理中的應用,如物聯網支持下的歷史街區監測系統等,將在報告第 5 部分“未來展望”中,進行簡要介紹。 12 表1. 十大核心指標構成及其含義 關注點關注點 核心指標核心指標 評價方式評價方式及其含義及其含義 文化類設施文化類設施 文化類設施比例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類設施街區所有功能中比例 文化類設施構成特征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類設施的具體構成 文化類設施分布特征 人流集中地文化類設施與保護建筑容納的文化類設施占比 最受大眾認可的文化類設施 根據評價篩選最受公眾好評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餐飲類、非餐飲類) 使用者特征使用者特征 使用者來源地 歷史文化名街中非外
12、地游客的占比,以及外地游客的主要來源地識別 使用者身份特征 歷史文化名街使用者與關注者年齡與性別構成比例特征 受歡迎程度受歡迎程度 使用者口碑 五個旅游平臺景點評論的正負面情緒比例指數、游客負面評價的主要原因挖掘 名街特色認知 正面評價中的街區特色高頻詞辨識 名街最受歡迎季節 不同季節游客平均數所占比例 名街影響力 歷史文化名街的旅游與歷史文化的百度搜索指數與其所在城市相關的搜索指數之比 分析思路分析思路 一、一、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歷史文化名街典型歷史文化名街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作為重點研究對象 將歷史文化名街距離其所在城市中心的距離作為橫軸, 將歷史文化名街的百度搜索指數作為
13、縱軸,圓圈大小表示歷史文化名街所在城市的人口規模,可以將50 條歷史文化名街大致分為三類(圖 4) 。 本研究重點選取的九條典型歷史文化名街案例, 涵蓋了上述三種類型。 其中, 煙袋斜街、中英街、清河坊、平江路、三坊七巷屬于類型一,其特征為位于大城市中心且知名度較高。翹街、萬安老街、漁梁街屬于類型二,其特征為位于不同規模城市中心但知名度較低。南詔古街屬于類型三,其特征為位于中小城鎮邊緣且知名度較低。 13 圖4. 50 條歷史文化名街分類 二二、將“街區”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對象將“街區”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對象 歷史文化名街是典型的線性空間要素,但其社會文化內涵與影響力往往以街區作為整體呈現。因此,
14、本研究中針對的九條典型歷史文化名街空間范圍,均以“街區”作為標準(圖 5) ,與其申報審核過程中的空間界定具有一致性。 圖5. 歷史文化名街研究范圍舉例. 左:福州三坊七巷,右:蘇州平江路 14 15 4.4. 指標分析指標分析 文化類設施發展文化類設施發展 文化類設施發展評價主要由四個方面構成,包括文化類設施比例、文化類設施構成特征、文化類設施分布特點以及最受大眾認可的文化類設施。評價主要基于通過互聯網抓取的大眾點評興趣點(POI,Points of Interests)以及騰訊位置大數據。 指標一:指標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設施比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設施比例 將所有設施分為文化事業、文化產
15、業、一般消費以及其他設施四種類型。其中, “文化事業”是指,以本地歷史文化傳播為目標、非經營性為主的設施,例如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宗教建筑、故居、會館等歷史建筑等。 “文化產業”是指,依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的經營性設施,例如老字號餐飲、店鋪,以及經營性歷史文化展示場館等。 “一般消費”是指,與本地歷史文化特色無關的經營性設施,例如一般餐飲、商店,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 “其他設施”是指,不屬于上述三類的設施,例如銀行、停車場、管委會、辦事處、公園、公廁等。 圖6. 各街區四類設施所占比例 在所有重點研究的名街案例中,一般消費類設施均占主導地位,因此所有名16 街在設施經營上仍有改進空間。不同歷史文
16、化名街,文化類設施所占比例相差較大,與其所在城市的人口規模、知名度以及區位并無明顯關聯。在位于大城市中心, 且知名度相對較高的歷史文化名街中,清河坊與三坊七巷的文化類設施所占比例較高;在位于不同規模城市中心,但知名度相對較低的歷史文化名街中,萬安老街的文化類設施所占比例較高。 指標指標二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構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構成 在文化類設施數量較多的名街中,文化事業類主要由景點、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構成(圖 7) 。在文化產業方面,以地方菜、茶館、小吃、茶莊四類組成的餐飲類設施所占比例較高,不同歷史文化名街在老字號、服裝、民俗工藝等多個方面形成各自特色(圖 8) 。因此,相較于文化事業
17、,文化產業的種類更為豐富,對街區歷史文化的推動作用更強。 圖7. 文化事業類設施構成及其數量 17 圖8. 文化產業類設施構成及其數量 指標三:指標三: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分布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分布 從研究范圍中, 篩選出兩類特殊空間: 歷史保護建筑范圍以及人流集中區域。分別對街區整體以及兩類特殊空間中的文化類設施占比進行計算,可以發現:文化類設施在歷史建筑中所占比例,普遍高于街區整體水平,而人流密集區域的文化類設施所占比例相對較低,一般消費與其他設施占比較多(圖 9) 。 圖9. 不同空間文化類設施所占比例 可見,文化類設施是吸引外來訪客的吸引點,但產生消費行為的并非這類空18 間。在重點研究
18、案例中,南詔古街、平江路、翹街、清河坊、三坊七巷均符合上述規律。煙袋斜街、萬安老街、漁梁街以及中英街的文化類設施總量均較小,未表現出上述規律。 其中,人流集中地的篩選主要根據騰訊位置大數據(LBS) ,采用 30 米30米的網格尺度,分別統計兩類典型街區活動時間段的人流指數累積值。為方便多個街區的橫向比較,對各街區的累積人流指數進行了歸一化處理。并選取 GIS 自動分段得到的人流指數最高區間,定義為“人流密集區” (圖 10) 。 圖10. 某個典型工作日煙袋斜街不同時段人流累計數量統計示意(顏色越紅,代表某段時間內累計人流越多) 指標四:指標四:最受大眾認可的文化類設施最受大眾認可的文化類設
19、施 基于大眾認可、文化業態多樣性以及街區歷史文化傳承傳播的原則,設定了街區文化設施品牌的推薦方法。首先以大眾認可度為標準,結合大眾點評數據的評論數、 評價星級篩選出各類文化設施評論數靠前、 評價星級準四星以上的設施;其次, 基于業態多樣性以及街區歷史文化傳承傳播的標準,結合各設施評論的語義分析以及設施是否位于歷史建筑中的空間關系, 從文化設施的各類業態中篩選出受歡迎并體現街區文化的業態。最后再根據語義分析的負面評論排除服務、環境受到投訴的品牌,得到街區的十大推薦品牌。 與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結合緊密的文化類設施受到大眾認可度較高, 包括故居、博物館、老字號餐飲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店鋪(表 2)
20、 。 19 表2. 最受大眾認可的文化類設施舉例 歷史文化名街歷史文化名街 文化事業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餐飲)文化產業(餐飲) 文化產業(非餐飲)文化產業(非餐飲) 清河坊清河坊 (杭州)(杭州) 朱炳仁銅雕博物館 吳敬齋舊居 御樂堂戲茶食驛 新豐小吃 知味觀 王潤興酒樓 竹安堂油紙傘 王星記 方回春堂 胡慶余堂國藥號 平江路平江路 (蘇州)(蘇州) 耦園 洪鈞故居 錢伯煊故居 伏羲古琴文化會館 平江園 相思閣茶坊 思慧堂 王小慧藝術館 友蘇美術館 羿唐絲綢 停云香館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 (福州)(福州) 福建民俗博物館 博覽苑(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衣錦坊水榭戲臺 小黃樓 同利肉燕老鋪 蒸好
21、吃生炊吉庇店 福來茶館 行樂茶食 雕刻藝術館(三坊七巷館) 山園茗茶 使用者特征使用者特征 使用者特征主要由使用者來源地分布、 使用者性別與年齡構成特征兩個方面。研究主要通過騰訊位置大數據的使用者身份標簽展開分析, 并以百度搜索的用戶標簽描述歷史文化名街關注者的身份特征。 指標五:指標五:使用者來源地使用者來源地分布分布 根據騰訊位置大數據提供的人群畫像數據, 可得到不同歷史文化街區使用者的來源地分布。 其中,將來源于歷史文化街區所在城市的人數與出現在歷史街區的總人數之比,計算為“本地使用者占比” ,可知:所有九條案例名街,都仍然以本地使用者為主(圖 11) 。 20 圖11. 本地使用者所占
22、比例 位于大城市中心且知名度較高的歷史文化街區,非本地使用者相對較多,外來客源地分布相對較廣,因此其文化傳播能力更強;而其他兩類知名度較低的歷史文化街區,本地使用者相對較多,外來客源地分布相對集中,因此本地文化傳承能力更強(圖 12) 。 圖12. 工作日外來客源地分布舉例 指標六:指標六:使用者構成特征使用者構成特征 將百度搜索的人群標簽中, 歷史文化名街的關注者與旅游關注者整體的結構相比,可知:女性與 30 歲以下青年游客群體,更關注歷史文化名街(圖 13、圖14) 。在位于大城市中心,且知名度較高的 5 條歷史文化名街中,僅“中英街” , 21 未表現出上述特征。因此,在未來歷史文化名街
23、的設施布局、品牌運營管理等方面,建議進一步重點關注特定性別與年齡段人群的需求。 歷史文化名街街區范圍內的騰訊位置大數據,也同樣佐證了相似的結論:外來訪客較多的周末,歷史文化名街街區范圍內,女性、少年與青年人比例較工作日普遍有所上升(圖 15、圖 16) 。 圖13. 歷史文化名街關注者性別構成 圖14. 歷史文化名街關注者年齡構成 22 圖15. 歷史文化名街工作日與周末人群性別構成 圖16. 歷史文化名街工作日與周末人群年齡構成 受歡迎程度受歡迎程度 受歡迎程度主要通過使用者口碑、名街特色認知、名街最受歡迎季節以及名街影響力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由于目前針對本地居民的公開輿論平臺較少,本研 23
24、 究暫時選用螞蜂窩、攜程、去哪兒、大眾點評以及百度旅游等五個以游客為主的平臺,開展不同歷史文化名街受歡迎程度的評價(圖 17、圖 18) 。 圖17. 各歷史文化名街五個平臺評論總數 圖18. 各歷史文化名街單個平臺平均評論總數 指標七:指標七:使用者口碑使用者口碑 通過語義分析, 將評論分為積極情緒、 中性情緒以及消極情緒三種情感類型,并根據不同程度進行打分,建立情緒指數將情緒評價標準化為 0-1 的數值。情緒指數約靠近 0, 則消極負面評價越多; 情緒指數約靠近 1, 則積極正面評價越多。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情緒指數= (積極情緒評論在所有評論數中所占比例-消極情緒評論在所有評論數中所占比
25、例)0.5+0.5 情緒指數較高的名街包括:武康路、陜西北路、東關街、紫陽街、清名橋等(圖 19) 。 24 圖19. 歷史文化名街情緒指數 針對 24 條評論數較多的歷史文化名街的消極負面情緒評論(共 6339 條,占總評論數約 12%) ,進行了語義打分與排序,對每條歷史文化名街消極得分最低的 5 條評論進行分類總結, 統計歷史文化名街負面評論產生的主要原因,具體數值表示涉及上述問題的名街條數(圖 20) 。 圖20. 歷史文化名街負面評論原因統計 歷史文化名街的負面評論主要來源于, 缺乏歷史文化特色以及過度商業化兩個方面,24 條名街中有 20 條存在缺乏歷史文化特色,18 條存在過度商
26、業化的負 25 面評論。 此外, 歷史風貌與新建筑之間的協調性較差、 商業管理缺位導致的假貨、宰客、商品質量較低,人多擁擠以及物質空間與環境維護管理缺位等,亦是歷史文化名街管理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指標八:指標八:名街名街特色認知特色認知 選取語義分析后,積極正面的評論進行詞頻分析,研究歷史文化名街在評論者印象中出現最多的詞或概念(圖 21) 。大眾對歷史文化名街的特色認知,通常與其所在地域、歷史文化內涵、構筑物與特色設施、空間類型、建筑、名人、食物等方面關系密切,應當針對這些要素進一步開展系統性保護與文化宣傳。 26 27 圖21. 歷史文化名街特色認知 指標九:指標九:名街名街最受歡迎季節
27、最受歡迎季節 通過對不同季節歷史文化名街評論數量的統計,可以發現:由于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等差異, 部分歷史文化名街的受關注與受歡迎程度呈現明顯季節性高峰與低谷(圖 22) 。同時,根據“使用者口碑”中的負面評論原因分析,可知:部分歷史文化名街同時出現了人多擁擠與季節性蕭條的現象, 建議不同歷史文化名街根據自身“適游期”特點,完善高峰期的人流疏導工作,并在低谷期加強歷史文化特色活動策劃以增加關注度。 28 圖22. 街區最受歡迎季節 指標十:指標十:名街名街影響力影響力 根據百度搜索指數,從“歷史文化”與“旅游”兩個方面,關注歷史文化名街與其所在城市相比的影響力, 分別以歷史文化關注指數和旅游關
28、注指數表示歷史街區與整個城市的相對關注程度。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歷史文化關注指數=在百度中, “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名街街名”方式出現的搜索量與“歷史文化+城市”方式出現的搜索量之比。 歷史文化關注指數較高的歷史文化名街包括三坊七巷、中央大街、廈門中山路、山塘街、屯溪老街、沙面、八大關等(圖 23) 。上述歷史文化名街,在歷史文化方面受到的關注程度, 甚至高于其所在城市在歷史文化方面受到的關注程度 29 (歷史文化關注指數1) 。 旅游關注度指數=在百度中, “旅游+歷史文化名街街名”方式出現的搜索量與“旅游+城市”方式出現的搜索量之比。 旅游關注指數較高的歷史文化名街包括煙袋斜街、中英街、國子
29、監街、磁器口、上下正街、山塘街、清河坊、平江路、中央大街等(圖 24) 。 此外, 還可以發現, 用戶通過移動端方式的搜索指數普遍高于整體搜索指數,推測有一定數量用戶是在出行過程中對歷史文化名街進行搜索。 圖23. 歷史文化名街的歷史文化關注指數 30 圖24. 歷史文化名街的旅游關注指數 31 32 5.5. 未來展望未來展望 本研究重點展開的十項核心活力指標分析, 僅限于當前部分基于互聯網獲得的數據。未來,隨著互聯網數據的深入挖掘,以及物聯網數據與公眾參與數據在歷史文化名街中的應用,評價體系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在報告的最后部分,針對大數據在歷史文化名街規劃管理應用中的前沿技術與暢想, 進行四
30、個方面的簡要介紹。 物聯網支持下的歷史街區實時監測物聯網支持下的歷史街區實時監測 集成傳感器設備通過收集多維度精細化城市數據,為政府、研究機構、企業提供多層次的數據服務。目前,傳感器可同時采集城市環境和城市行為感知數據,具體包括溫濕度、光照度、噪聲氣壓、VOC、CO2、CO、O3、NO2、SO2、PM2.5、PM10、風速、風向、GPS 信息、本地環境輻射、紫外線輻射,精準人流計數、車流量,車速計數、車牌識別等。通過采集實時監測數據,輔助歷史文化名街推進精細化管理。 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創新中心城市數據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城市網格計劃” (City-Grid Plan,圖 2
31、5) ,采用集成傳感器(圖 26) ,具有以下五個方面優勢: (1)測量指數多;(2)占地面積小,易安裝,可結合路燈、 站牌等處懸掛安裝; (3)造價低, 維護成本低; (4)數據精度高, 提供 1001000米網格,分鐘級別更新;(5)硬件采用“集成式安裝”的理念,整合多源數據類型,構成了城市環境信息基礎設施。 物聯網監測系統在歷史街區保護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業態更新與調整:通過 Wifi 探針可繪制歷史街區人口畫像,如某區域內人群的年齡、 性別結構以及最喜愛的品牌與經常使用的手機應用軟件等 (圖 27) ,輔助業態調整。 (2)交通規劃與管理:針對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流量開展精
32、細的實時監測,基于出行需求進行不同出行方式的誘導。 (3)人流監測與調控:獲取精準的街道層面人口分布與人群行為特征,在人流過于集中時預警,并進行合理疏導。 33 (4)歷史文物保護: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現精細化管理,實時掌握環境各項數據指標,避免環境因子對文物的破壞。 目前, “城市網格計劃”已經在北京西城區德外街道、白塔寺歷史文化街區以及重慶兩江新區,展開了物聯網監測系統的先行示范,通過可視化平臺實現監測數據輸出(圖 28) 。 圖25. 物聯網監測系統整體架構 圖26. 實際安裝環境下的物聯網集成傳感設備 34 圖27. 人跡地圖平臺示意圖 圖片來源:Talking Data 人跡地圖 圖
33、28. 北京西城區德外街道示范區物聯網監測系統可視化平臺 城市是復雜的巨系統,而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復雜度更高的城市空間,對城市物質環境和人的時空行為的檢測有著更要的要求。騰訊和清華同衡的數據合作,具有高精度的優勢。騰訊可以計算到十米網格的人數指數,清華同衡的傳感器物聯網可以測算更精細人車流,其 Wifi 探針可以得到小尺度的人口畫像,而其他互聯網數據和手機信令數據則無法做到如此精細的尺度。這種基于“互聯網+物聯網”模式的多源多維數據的綜合,實現了“人”的維度和“流”的維度(城市信息流)疊加,推動了城市研究和管理的范式革新。 35 感官地圖直觀地表達并加強歷史文化名街特色感官地圖直觀地表達并加強歷
34、史文化名街特色 結合傳感設備所收集數據、社交媒體大數據以及人工調查,繪制歷史文化名街的聲音、氣味等特色地圖,幫助公眾更直觀地了解名街的歷史文化特色,提高其可辨識度。 以氣味地圖為例,國內外已出現基于不同數據類型的實踐嘗試。劍橋大學和互聯網公司雅虎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基于社交媒體大數據,通過國外社交媒體Instagram 和 Twitter(與微博相似)收集了倫敦和巴塞羅那地區超過 1.7 億張圖片和推文,在人們發布的圖片和狀態里搜索與氣味相關的關鍵字,標定城市不同地區的氣味特征,繪制氣味地圖(Quercia D 等,2016)。 “帝都繪”團隊通過實驗員在街道中的現場測試調查,人工采集氣味類型,并
35、繪制氣味地圖(圖 29) 。 未來互聯網、物聯網與人工調查現結合的歷史文化特色挖掘,將成為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結合點。 圖29. 南鑼鼓巷氣味地圖 圖片來源:帝都繪鼻尖下的南鑼南鑼鼓巷的感官世界1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公眾參與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公眾參與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公眾參與,將極大地豐富文化遺產數據庫, 同時實現文化遺產實時保護狀態的監管, 以及上報文物受到破壞的潛在威脅信息,形成歷史文化名街的動態管理機制。 以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平臺為例。 該平臺是一個支撐多業務實現多目標的綜合系統,它基于開源的數據庫架構,已開發 3 個獨立的移動應用,包括傳統村落檔案管理子系統、 傳統村落項目監管子系統以及
36、中國文化遺產 APP。 其中,傳統村落項目監管子系統與中國文化遺產 APP,提供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中公眾參與的有效平臺(王鵬,2014) 。 傳統村落監管子系統,根據現有規范建立了項目立項、上報、審核、結果反饋、 備案的管理審批完整工作流程,并通過 Web 與移動 APP 端實現了實時上傳及36 動態監管功能。村級聯系人員可以通過使用移動 APP 進行現場拍照記錄項目動態, 主管部門也可通過 Web 與移動 APP 對項目進行實時審核,并反饋審核評語和結論。 系統通過簡單易用的界面操作,有效提高了傳統村落項目管理審批的全過程(圖 30) 。類似的技術手段可應用于文化遺產監管,實現項目立項、上報
37、、審核、結果反饋、備案的管理審批的完整工作流程。 中國文化遺產 APP,將部分文化遺產數據開放給公眾,提供文化遺產的空間導覽、查詢、打分、評論、拍照等功能,為公眾提供了了解文化遺產信息、愛好者互動與發聲的平臺。同時,通過公眾的反饋信息,管理者可以實時獲知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識別并及時預警文物破壞的潛在威脅。公眾參與的數據成為官方數據的補充,使遺產數據庫不斷得到完善(圖 31) 。 圖30. 傳統村落監管子系統 APP 界面示意圖 圖31. 中國文化遺產 APP 界面示意圖 基于街景圖片識別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識別基于街景圖片識別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識別 37 通過街景圖片的機器學習,識別不同地域、
38、城市、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要素,并其相似性或差異進行評估,避免歷史文化風貌特色的缺失。 基于街景圖片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識別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已經擁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國外研究方面,卡耐基梅隆大學與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團隊,通過對隨機挑選的 100 條世界各地街道街景照片進行了機器學習,發現其對巴黎街道的識別率高達 79%,并進一步提煉出路牌、鐵藝陽臺、法式門窗系統、路燈樣式等都成就了巴黎街景的特色風貌(圖 32) 。這些提煉的要素都將成為未來街區設計中文脈的延續(Carl Doersch 等,2012) 。 圖32. 基于機器學習的法國街景要素提煉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7 國內研究方面,劉瀏等在“街眼計劃” (S-View)中,對我國 4 個直轄市與285 個地級市街景圖片進行了機器學習,根據“分類錯誤率”評價我國不同城市街道風貌的相似與差異程度(圖 33) ,并可進一步提煉街道視覺要素特征。 38 圖33. 我國城市街景照片(左) 、基于“分類錯誤率”的城市風貌相似度判別矩陣(右) 圖片來源:城室(CITORY)街眼計劃(S-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