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要 世界糧食安全 和營養狀況 實現糧食體系轉型, 保障經濟型健康膳食 | 2 | 封面圖片:Mint Images 泰國:曼谷一條運河的浮動市場上停泊著裝載新鮮食物的當地小船。 引用格式要求: 糧農組織、 農發基金、 兒基會、 糧食署、 世衛組織。 2020年。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實現糧食 體系轉型, 保障經濟型健康膳食 概要。 羅馬。 https:/doi.org/10.4060/ca9699zh 本小冊子包含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的主要信息和論點。 文中圖表的序號與全本中的一致。 | 3 | 目 錄 主要信息 4 前 言 7 第1部分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
2、和 營養狀況 11 1.1與饑餓和糧食不安全目標 相關的進展11 圖1 2019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口數量 繼續增加。如果不能扭轉這一趨勢, 可持續發展目標2.1中提出的零饑餓 目標將無法實現 12 圖5 如果近期趨勢持續下去,世界 饑餓人口的分布情況將大幅改變, 非洲到2030年將成為食物不足人數 最多的區域 14 圖7 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面臨中度或 重度糧食不安全,且過去六年中人數 仍在不斷增加。半數以上的非洲人口、 近三分之一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人口 以及五分之一以上的亞洲人口面臨 糧食不安全 15 1.2與全球營養目標相關的進展 16 圖10 盡管多數指標取得了一定進展, 但僅2025年純
3、母乳喂養一項目標有望 實現。兒童超重和成人肥胖趨勢應 得到扭轉 17 1.3糧食安全和營養成果之間的 關鍵聯系:食物消費和膳食質量 19 圖20 供人類消費的不同食物類別 在不同收入水平國家中所占比例也 各不相同:2017年簡況 21 1.4結論 22 第2部分 實現糧食體系轉型,保障人人 享有經濟型健康膳食 23 2.1世界各地健康膳食的成本和 經濟可負擔性 23 表7 2017年健康膳食的成本比營養 充足型膳食高60%,是能量充足型膳食 的近五倍 27 圖28 2017年世界各區域的貧困人口 均無法負擔健康膳食 28 2.2食物的隱性健康和環境成本 29 圖34 采用四種替代型膳食模式中的
4、 任何一種到2030年都可大幅減少膳食 相關健康成本 31 圖37采用以植物為主的膳食模式到 2030年能減少41-74%的溫室氣體排放 社會成本 32 2.3是什么在推高營養食物的成本? 34 圖39 保護性貿易政策保護和刺激 低收入國家的國內主糧生產(如稻 米),但往往不利于營養食物的生產 37 2.4旨在降低營養食物成本、確保 健康膳食經濟可負擔性的政策 39 圖41 旨在降低營養食物成本、提高 健康膳食經濟可負擔性的政策方案 以及支持健康膳食的補充性政策 40 | 4 | 主要信息 由于更新了很多國家的數據, 今年 我們能更精準地對世界饑餓狀況進行 估算。 尤其是新獲取的數據幫助我們
5、重新修訂了中國2000年以來食物不足 年度估計數的完整序列, 大幅調低了世 界食物不足人數。 盡管如此, 修訂后的 估計數仍印證了以往幾期報告中提出的 趨勢: 全球饑餓人口數量自2014年起一 直呈緩慢增加趨勢。 據當前估計, 有近6.9億人處于饑餓 狀態, 占世界總人口8.9%, 一年中增加 了1000萬, 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萬。 重 度糧食不安全是與饑餓相近的另一項 衡量指標, 受此影響的人數也同樣呈 增加趨勢。 2019年, 全世界有近7.5億 人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 占世界總人 口近十分之一。 同時考慮面臨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 全的人口總數, 估計2019年全世界共有 20億人無法正
6、常獲取安全、 營養、 充足 的食物。 世界到2030年將難以實現零饑餓的 目標。 如果近期趨勢持續下去, 那么饑 餓人口數量到2030年將超過8.4億。 一項初步評估表明, 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 大流行可能導致全世界 食物不足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至 1.32億, 具體取決于經濟增長前景。 在全球范圍內, 各種形式的營養不 良帶來的負擔依然是一項挑戰。 據當 前估計 , 2019年, 五歲以下兒童中有21.3% (1.44億) 發育遲緩, 6.9% (4700萬) 消 瘦, 5.6% (3830萬) 超重。 盡管世界各地均已取得進展, 但仍 難以實現2025年和20
7、30年有關兒童發 育遲緩、 低出生體重的目標。 純母乳喂 養方面, 僅2025年目標能夠實現。 消瘦 發生率遠遠高于目標。 多數區域難以實 現有關兒童超重的目標。 成人肥胖率 在所有區域均呈上升趨勢。 迫切需要 采取行動扭轉以上升勢。 | 5 | 由于COVID-19對健康和社會經濟造 成影響, 最弱勢群體的營養狀況很可能 將會進一步惡化。 糧食不安全會促使膳食質量下降, 繼而加大各種形式營養不良的風險, 可能導致營養不足以及超重和肥胖。 與高收入國家相比, 低收入國家更 加依賴主糧, 水果、 蔬菜和動物源性 食物的消費量較少。 僅亞洲和全球范 圍內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擁有足夠的水 果和蔬菜供人類
8、消費, 以達到糧農組 織/世衛組織推薦的400克/人/日的最 低攝入量。 我們在單純獲取食物方面依然面臨 艱巨挑戰, 不僅如此, 在獲取健康膳食 方面的挑戰更加艱巨。 全世界各區域都有很多人無法負擔 健康膳食, 尤其是貧困人口。 最保守的 估計表明, 全世界有超過30億人無法負 擔健康膳食的成本。 據估計, 健康膳食 的成本平均是以淀粉類主糧為主的能 量充足型膳食的五倍。 健康膳食的成本已超過國際貧困 線 (1.90美元/人/日, 按購買力平價計 算) , 令貧困人口無法負擔。 這一成本還 高于多數南方國家的平均食品支出: 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 約57%以上的 人口無法負擔健康膳食的成本
9、。 所有類型的膳食都有隱性成本, 了 解這些成本有助于確定與其他可持續 發展目標相關的權衡取舍和協同增效。 我們的膳食選擇及其背后的糧食體系 有著兩種最為關鍵的隱性成本, 涉及 健康 (可持續發展目標3) 和氣候 (可 持續發展目標13) 。 如果當前的食物消費方式持續下去, 那么死亡和非傳染性疾病所帶來的與 膳食相關的健康成本預計到2030年將 超過每年1.3萬億美元。 另一方面, 與 當前膳食模式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造 | 6 | 主要信息 成的膳食相關社會成本預計到2030年 將超過每年1.7萬億美元。 向健康膳食轉型有助于到2030年 減少與健康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成本, 因為健康膳食的隱性
10、成本與當前消費 方式相比更低。 采用健康膳食到2030 年預計能減少多達97%的直接和間接 健康成本, 以及41 74%的溫室氣體排 放社會成本。 然而, 并非所有類型的健康膳食都 可持續, 為可持續性而設計的膳食類 型也并非都健康。 這方面的重要內容 目前尚未得到充分了解, 而當前有關 健康膳食對環境可持續性的潛在貢獻 的討論和辯論中也未涉及此項內容。 為使健康膳食更具經濟可負擔性, 必須降低營養食物的成本。 推高營養 食物成本的因素存在于食物供應鏈各 環節和食物環境中, 此外還有影響貿 易、 公共支出和投資政策的食物政治 經濟因素。 要想解決這些成本推動因 素, 就必須大力改革糧食體系,
11、但不存 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 各國的 權衡取舍和協同增效作用也各不相同。 各國必須重新調整農業政策和激勵 機制, 在食物供應鏈各環節采取更有助 于營養的投資和政策行動, 以減少糧食 損失, 提高各環節效率。 營養敏感型社 會保護政策十分重要, 有助于提高最弱 勢群體的購買力和健康膳食的經濟可 負擔性, 此外還需要更普遍的促進行 為向健康膳食轉變的政策。 | 7 | 前 言 五 年前,全世界曾做出承諾,要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一切形式的 營養不良,然而,五年后,我們在實現目標上進度仍然滯后。數據 告訴我們,世界并沒有朝著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目標2.1(保障所 有人全年獲取安全、營養、充足的
12、食物)或具體目標2.2(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 不良)前進。 多重因素阻礙我們取得進展。本報告2017和2018年版指出了沖突、氣候變 異和極端事件是阻礙我們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因素;2019年版 則指出,經濟減速和衰退也是阻礙進展的因素。2020年,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大流行和空前的東非沙漠蝗蟲災情使全球經濟前景變得難以預料, 如果我們不能緊急行動,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形勢可能只會進一步惡化。 2019年最新估計表明,COVID-19大流行發生之前,全球近6.9億人面臨食物 不足,相當于全球人口的8.9%。得出這一估計數的依據除了人口和糧食供應量 最新數據外,更重
13、要的是新的家庭調查數據,這些數據幫助我們重新修訂了包 括中國在內13個國家的食物攝入不平等相關數據。對中國2000年以來的食物不 足人數估計數進行修訂后,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數隨之出現了大幅下調,這是因 為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盡管如此,以往幾期報告中提到的趨勢 依然不變:自2014年起,全世界饑餓人口數量一直在緩慢增加。2019年最新估 計表明,自2014年以來受饑餓影響的人數新增了6000萬。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 去,食物不足人數到2030年將突破8.4億。因此,即便沒有COVID-19大流行可能 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也無法實現零饑餓的目標。根據最新全球經濟展望所做 的初步預測(已納入
14、本報告),COVID-19大流行可能導致2020年食物不足人數 新增8300萬至1.32億。 | 8 | 前 言 除饑餓外,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減少自身所消費食物的數量并降低其質 量。2019年,共有20億人面臨饑餓或無法正常獲取營養、充足的食物,占全球 總人口的25.9%。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大力采取行動,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糧食不安全會影響膳食質量,包括兒童和婦女的膳食質量,因此,糧食不 安全的這些趨勢最終以不同方式加大了兒童營養不良的風險,也影響了人們的 健康。盡管令人痛心的事實讓人難以接受,但兒童營養不良在全世界依然構成 威脅,這一點毋庸置疑。2019年,五歲以下兒童中估計有21.3%(
15、1.44億)發 育遲緩,6.9%(4700萬)消瘦,5.6%(3830萬)超重,同時至少有3.4億兒童 面臨微量營養素缺乏。好消息是,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兒童發育遲緩發 生率下降了三分之一。然而,我們仍然難以在2030年實現全球營養目標,包 括有關兒童發育遲緩、消瘦和超重的目標。此外,成人肥胖率在所有區域均 呈上升趨勢。即便不考慮可能發生的全球衰退,對2030年的預測也為我們敲響 了新的警鐘,讓我們認識到靠當前的努力根本無法在下一個十年里消除營養 不良。 但我們依然有希望獲得成功,前提是確保所有人都不僅能獲得食物,還能 獲得構成健康膳食的營養食物。五家機構希望通過本報告發出強有力的信
16、號: 導致全世界億萬人遭受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原因在于人們無法負擔 健康膳食的成本。價格高、經濟上無法負擔的健康膳食與不斷加劇的糧食不安 全和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包括發育遲緩、消瘦、超重及肥胖)之間有著密切 關聯。COVID-19使得食物供應中斷,人們因失去生計手段和匯款而導致收入減 少,這些都意味著全球各地的家庭在獲取營養食物方面正面臨更大困難,尤其 是貧困弱勢群體更難獲取健康膳食。 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我們的世界有能力生產出足夠的食物養活所有人,但 仍有超過15億人無法負擔能滿足必需營養需求的膳食,超過30億人無法負擔哪 怕是最低價的健康膳食。這些無法獲得健康膳食的人們分布在世界各個
17、區域, 因此,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影響所有人的全球性問題。 | 9 | | 9 | 當前的食物消費方式也會帶來今年報告中所提出的“隱性成本”,包括與 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3)有關的成本和與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目標13)有關 的成本。如果當前的膳食模式持續下去,那么死亡和非傳染性疾病所帶來的與 膳食相關的健康成本到2030年預計將超過每年1.3萬億美元。同時,與當前食物 消費方式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膳食相關社會成本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每 年1.7萬億美元。這兩項隱性成本均已被大幅低估:由于數據的局限性,環境成 本中并未考慮其他負面環境影響,健康成本中也未考慮營養不足帶來的負面影 響??紤]到以
18、上因素,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采用促進可持續性的健康膳食能大 幅降低此類隱性成本,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重要的協同增效。 我們必須審視整個糧食體系,以解決推高營養食物成本的各種因素。這意 味著向食物生產者提供支持,尤其是小規模生產者,幫助他們以低成本向市場 供應營養食物,以確保人們能夠進入這些食品市場,讓食物供應鏈為弱勢人群 服務 從小規模生產者到收入不足以負擔健康膳食成本的幾十億消費者。 因此很明顯,在確保食物生產和消費有助于環境可持續性的同時,我們面 臨著實現糧食體系轉型,以確保人們不會因營養食物價格高或收入不足而無法 獲得健康膳食的挑戰。然而,對各國而言,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 案
19、,政策制定者應評估具體背景下的障礙,處理好權衡取舍,最大限度利用協 同增效(如潛在的環境益處),以實現所需的轉型。 我們相信,本報告提出的各項建議一旦與各國的具體背景相結合,就能幫 助各國政府降低營養食物的成本,讓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健康膳食的成本,使 在糧食體系中從業的弱勢群體獲得體面的收入,加強自身的糧食安全狀況。這 將啟動現有糧食體系的轉型,使其具有抵御能力和可持續性。政策重點應包括 重新調整農業政策和激勵機制,促進注重營養問題的投資;食物供應鏈所有政 策行動都能側重于健康膳食所包含的營養食物,減少糧食損失,為處于弱勢的 小規模生產者和糧食體系中其他各方創造機會,提高效率。營養敏感型社會保
20、 護政策至關重要,它有助于提高最弱勢群體的購買力和健康膳食對其的經濟可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概要 | 10 | 前 言 負擔性。此外,還應通過政策來推動有利環境,在更廣范圍內提高生產出的和 市場上供應的食物的營養價值,為多樣化、富含營養的食物的營銷提供支持, 通過教育和信息促進個人和社會朝向健康膳食做出行為上的轉變。 這些政策建議與聯合國“營養行動十年”(2016-2025年)的關鍵建議相一 致。我們相信,本報告開展的分析和提出的政策建議將有助于首屆聯合國糧食 體系峰會制定議程,該峰會將于2021年召開,首要目標是幫助各利益相關方更 好地了解和管理影響糧食體系及其轉型的各種復雜抉
21、擇,朝著到2030年實現各 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快取得進展。 我們幾家機構在此鄭重承諾,將努力推動轉型,讓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健 康膳食的成本,為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兒童及成人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做 出貢獻。我們應確保這一轉型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得到逐步推進,造福人類和 地球,同時創造協同增效,推進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進展。 糧農組織總干事 屈冬玉 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干事 戴維 比斯利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 吉爾貝 福松 洪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干事 亨麗埃塔 福爾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 譚德塞 | 11 | 第1部分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界食物不足人數。 盡管如此, 修訂后的 估
22、計數仍印證了以往幾期報告中提出的 趨勢: 全球饑餓人口數量自2014年起一 直呈緩慢增加趨勢。 據當前估計, 有近6. 9億人處于饑餓 狀態, 占世界總人口8.9%, 一年中增加 了1000萬, 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萬。 盡管對中國的饑餓狀況重新進行了 評估, 但世界上大多數食物不足人口依 然集中在亞洲, 人數多達3.81億。 另有 超過2.5億食物不足人口生活在非洲, 且數量增長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區域。 重度糧食不安全是與饑餓相近的另 一項衡量指標, 受此影響的人數也同樣 呈增加趨勢。 2019年, 全世界有近7.5億 人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 占世界總人口 近十分之一。 同時考慮面臨中度或重
23、度糧食不安 全的人口總數, 估計2019年全世界共有 20億人無法正常獲取安全、 營養、 充足 的食物。 世界到2030年將難以實現零饑餓的 目標。 如果近期趨勢持續下去, 那么饑 聯 合國2030年議程已實 施五年,是時候評估進 展,回顧迄今為止持續做 出的努力是否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標2中各項具體目標。為此,今年的 報告除了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進行 常規評估外,還增加了在假設過去十 年趨勢持續不變的情況下,對2030年 世界前景的預測。更重要的是,隨著 COVID-19大流行不斷演化,本報告試 圖對這場全球大流行給糧食安全和營 養帶來的部分影響進行預測,但由于 目前仍難以全面了解COV
24、ID-19大流行 可能造成的破壞,應認識到當前評估 結果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應謹慎 解讀。 1.1 與饑餓和糧食不安全 目標相關的進展 主要信息 由于更新了很多國家的數據, 今年 我們能更精準地對世界饑餓狀況進行 估算。 尤其是新獲取的數據幫助我們 重新修訂了中國2000年以來食物不足 年度估計數的完整序列, 大幅調低了世 第1部分 | 12 | 餓人口數量到2030年將超過8.4億, 占 總人口的9.8%。 一項初步評估表明, COVID-19大流 行可能導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數在2020 年新增8300萬至1.32億。 預期的2021年 復蘇將使食物不足人數下降, 但仍高于 疫情前的原有預期
25、。 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2.1.1 食物不足發生率(PoU) 本報告最近三期中的證據顯示, 從食物不足發生率(PoU)看,世界上 已持續幾十年的饑餓人數下降趨勢已 經結束,令人倍感遺憾。更多證據和 多項重要更新數據(包括對中國2000 年以來食物不足發生率完整序列的修 訂)表明,2019年估計全世界有近6.9 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8.9%)面臨食 12.6% 8.6% 8.9%8.9% 825.6 628.9 678.1 687.8 0% 5% 10% 15% 20%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3
26、0*. 0 250 500 750 1 000 841.4 9.8% 圖12019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口數量繼續增加。 如果不能扭轉這一 趨勢, 可持續發展目標2.1中提出的零饑餓目標將無法實現 注:圖中預測值以虛線和空心圓圈表示。陰影部分為對2019-2030年更長周期內的預測。為反映上期報告出版后獲得的新 數據,整個序列均已經過仔細修訂,以此替代以往幾期報告中的信息。* 預測方法詳情參見完整報告中插文2。* 到2030年 的預測未考慮COVID-19大流行可能造成的影響。 資料來源:糧農組織。 百分比 百 萬 年 份 食物不足發生率 (百分比) 食物不足人數 (百萬) | 13 | 物不足(
27、圖1)。采用新數據進行修訂 后,全球食物不足數據序列整體向下 平移,但依然證實了以往幾期報告得 出的結論,即:全世界饑餓人數在繼 續緩慢增加。這一趨勢始于2014年, 一直延續至2019年。與2014年相比, 食物不足人數增加了近6000萬,當時 的食物不足發生率為8.6%。2018年至 2019年間食物不足人數新增了1000萬。 人數之所以在過去幾年出現增加, 其背后有著多重原因。導致糧食不安 全人數最近出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沖突不斷增加,而沖突往往又因為 氣候相關災害而進一步加劇。即便在 一些和平的環境中,由于經濟增長速 度放緩,貧困人口難以獲取食物,糧 食安全狀況也出現了惡化。 證據
28、還表明,我們難以實現可持 續發展目標2.1中關于到2030年實現零 饑餓的具體目標。有關人口規模和構 成、糧食可供總量、糧食獲取中的不 平等程度等方面最新趨勢的綜合預測 表明,食物不足發生率將上升幾乎1個 百分點。因此,2030年的全球食物不 足人口數量將超過8.4億。 非洲2019年食物不足發生率為 19.1%,相當于超過2.5億人面臨食物 不足,高于2014年17.6%。這一數字是 世界平均水平(8.9%)的兩倍多,為 全球所有區域中最高。 亞洲的食物不足人數占世界總數 的一半以上,2019年估計為3.81億。 然而,該區域的食物不足發生率為 8.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9%), 不及
29、非洲的一半。亞洲近年來在消除 饑餓方面已取得進展,其饑餓人口數 量自2015年以來已減少了800萬。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2019年食 物不足發生率為7.4%,低于8.9%的世 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意味著有近4800 萬人面臨食物不足。該區域的食物不 足人數在過去幾年中出現了增長,2015 年至2019年間增加了900萬。 展望2030年,非洲實現2030年零 饑餓目標的希望十分渺茫。如果近期 的增長趨勢持續下去,非洲食物不足 發生率將從19.1%升至25.7%。拉丁美 洲及加勒比也難以實現目標,盡管情 況要好很多。該區域食物不足發生率 將從2019年的7.4%升至2030年的 9.5%,主要由
30、于最近幾年的情況惡化。 亞洲雖然已取得進展,但從近期趨勢 看,2030年也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總體而言,在未考慮COVID-19大 流行影響的情況下,對食物不足趨勢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概要 第1部分 的預測可能會大幅改變世界饑餓人口 的地域分布情況(圖5,右圖)。盡管 亞洲到2030年依然將有近3.3億饑餓人 口,其在世界饑餓總人口中所占比例 將大幅下降。非洲將超越亞洲,成為 食物不足人數(4.33億)最多的區域, 占饑餓總人口的51.5%。 本報告撰寫過程中,恰逢COVID- 19在全球大流行,對糧食安全狀況構 成嚴重威脅。根據最新全球經濟展望 數據得出的初步評估結果表明,在
31、幾 種不同的經濟增長情景(即:全球經 濟增長速度下降4.9-10個百分點) 下,COVID-19大流行可能導致全世界 食物不足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至 1.32億。預期的2021年復蘇將使食物 不足人數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的原 有預期。必須認識到,目前做出的任 何評估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應謹 慎解讀。 | 14 | 圖5如果近期趨勢持續下去, 世界饑餓人口的分布情況將大幅改變, 非洲到2030年將成為食物不足人數最多的區域 注:食物不足人數單位:百萬。* 預測值。 * 未考慮COVID-19大流行可能帶來的影響。n.r. = 未報告,因為發生率低于2.5%。 資料來源:糧農組織。 拉
32、丁美洲 及加勒比 47.7 (6.9%) 大洋洲 2.4 (0.4%) 北美洲及歐洲 n.r. (0.9%) 亞洲 381.1 (55.4%) 非洲 250.3 (36.4%) 拉丁美洲及 加勒比 66.9 (7.9%) 大洋洲 3.4 (0.4%) 北美洲及歐洲 n.r. (1.0%) 亞洲 329.2 (39.1%) 非洲 433.2 (51.5%) 2019*: 合計6.878億2030*: 合計8.414億 | 15 | 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2.1.2 基于“糧食不安全經歷分級表” 的人口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 發生率 最新估計表明,2019年世界人口 中有9.7%(略低于7.5億人)面臨
33、重度 糧食不安全。各區域的重度糧食不安 全發生率在2014年至2019年間出現了 上升趨勢,僅北美洲和歐洲除外。這與 世界和各區域食物不足發生率的最新 趨勢基本一致,僅亞洲例外(圖7)。 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的7.46億人 口需要重點關注,此外,世界人口中 還有16%(相當于12.5億人)面臨中度 糧食不安全。面臨中度糧食不安全的 0 10 20 30 40 50 60 8.3 14.1 22.4 7.9 14.4 22.4 8.1 15.1 23.2 8.6 16.3 24.8 9.4 16.4 25.8 9.7 16.3 25.9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34、16.7 29.7 46.3 16.8 29.7 46.5 18.2 31.2 49.4 18.5 33.0 51.4 18.3 32.4 50.6 19.0 32.6 51.6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8.0 11.4 19.4 7.5 11.4 18.9 7.1 11.8 18.9 7.6 13.0 20.6 9.1 13.5 22.6 9.2 13.2 22.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7.1 15.8 22.9 6.4 18.7 25.1 8.1 21.4 29.4 9.3 22.7 32.0 9.2 22.4 3
35、1.6 9.6 22.1 31.7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4 8.0 9.4 1.4 8.0 9.4 1.3 7.5 8.8 1.2 7.2 8.5 1.0 6.7 7.6 1.1 6.9 7.9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圖7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面臨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 且過去六年中 人數仍在不斷增加。 半數以上的非洲人口、 近三分之一的拉丁美洲及 加勒比人口以及五分之一以上的亞洲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 注:合計數因四舍五入存在差異。 資料來源:糧農組織。 百分比 中度糧食不安全 重度糧食不安全 世 界非 洲亞 洲拉丁美
36、洲及 加勒比 北美洲及 歐洲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概要 | 16 | 第1部分 人口雖然不一定遭受饑餓,但卻無法 正常獲取營養、充足的食物。 據估測,2019年世界中度和重度 糧食不安全發生率(可持續發展目標 指標2.1.2)合計為25.9%,相當于20 億人。糧食不安全(中度或重度)總 人數自2014年來持續增加,主要是中 度糧食不安全人數在增加。 盡管糧食不安全程度最嚴重的區 域是非洲,但惡化最快的區域是拉丁 美洲及加勒比:該區域的糧食不安全 發生率由2014年的22.9%上升至2019年 的31.7%,這是由于南美洲的發生率急 劇上升。 從世界糧食不安全(中度或重度) 總人
37、數的分布看,在20億糧食不安全 人口中,10.3億位于亞洲,6.75億位 于非洲,2.05億位于拉丁美洲及加勒 比,8800萬位于北美洲和歐洲,590萬 位于大洋洲。 在全球層面,女性的中度或重度 糧食不安全發生率以及重度糧食不安 全單項發生率均高于男性。糧食獲取 方面的性別差距在2018年至2019年間 有所擴大,尤其就中度或重度糧食不 安全發生率而言。n 1.2 與全球營養目標相關 的進展 主要信息 在全球范圍內, 各種形式的營養 不良帶來的負擔依然是一項挑戰。 據 估計, 2019年, 五歲以下兒童中有21.3% (1.44億) 發育遲緩, 6.9% (4700萬) 消 瘦, 5.6%
38、(3830萬) 超重。 盡管世界各地均已取得進展, 但仍 難以實現2025年和2030年有關兒童發 育遲緩、 低出生體重的目標。 純母乳喂 養方面, 僅2025年目標能夠實現。 消瘦 發生率遠遠高于目標。 中亞、 東亞和加勒比區域在降低發 育遲緩發生率方面的進展最為顯著, 是 少數幾個能夠實現2025年和2030年發 育遲緩相關目標的分區域。 多數區域無法實現有關兒童超重 的目標。 成人肥胖率在所有區域均呈 上升趨勢。 從全球看,2019年兒童發育遲緩 發生率為21.3%,相當于1.44億兒童。 盡管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發育遲緩 發生率的下降幅度仍低于預期,難以 實現世界衛生大會提出的2025
39、年目標 | 17 | AARR = 2.3 2025203020122019 AARR = 1.0 2025203020122015 AARR = 0.9 2025203020122019 AARI = 2.5 2025203020122019 202520302019 AARR = 2.6 2025203020122016 0 20 40 60 0 20 40 60 0 20 40 60 0 20 40 60 0 20 40 60 0 20 40 60 圖10盡管多數指標取得了一定進展, 但僅2025年純母乳喂養一項目 標有望實現。 兒童超重和成人肥胖趨勢應得到扭轉 注:* 目前缺少有關消瘦
40、的預測,因為消瘦是一種急性疾病,在一個日歷年中可能會頻繁快速地變化,無法被現有的輸入 數據觀測到。發育遲緩、超重和低出生體重的年均下降率(AARR)和年均增長率(AARI)由2008年以來(最新趨勢時段) 數據計算得出,其他指標的AARR和AARI由2012年以來(基準時段)相關數據計算得出。 資料來源:兒基會、世衛組織和世界銀行。2020。兒基會/世衛組織/世界銀行:兒童營養不良聯合估計 兒童營養不 良水平和趨勢:2020年關鍵發現。網上。data.unicef.org/resources/jme; www.who.int/nutgrowthdb/estimates; data. world
41、bank.org/child-malnutrition;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合作項目(NCD-RisC)。2017?!?975年至2016年全球體重指 數、低體重、超重和肥胖趨勢:對1.289億兒童、青少年、成人的2416項人群測量數據研究的匯總分析”。柳葉刀, 第390(10113)期:第2627-2642頁;兒基會和世衛組織。2019。兒基會/世衛組織低出生體重聯合估計。網上。引于 2020年4月28日。www.unicef.org/reports/UNICEF-WHO-low-birthweight-estimates-2019; www.who.int/nutrition/ publi
42、cations/UNICEF-WHO-lowbirthweight-estimates-2019;兒基會。2020。兒基會嬰幼兒喂養全球數據庫。參見:兒 基會網上。美國紐約。引于2020年4月28日。data.unicef.org/topic/nutrition/infant-and-young-child-feeding 趨勢 目標 發生率 (%) 發育遲緩超 重消 瘦 * 低出生體重純母乳喂養成人肥胖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概要 | 18 | 第1部分 以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近 期趨勢持續下去,這兩項目標要分別 等到2035年和2043年才有望實現 (圖10)。 2
43、019年,超過十分之九的發育遲 緩兒童生活在非洲或亞洲,分別占世 界發育遲緩兒童總數的40%和54%。多 數區域2012年至2019年間已在減少發 育遲緩人數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 幅度仍未達到預期,不足以實現2025 年和2030年相關目標。從全球看,發 育遲緩估計數在富裕程度不同的各階 層中存在差異。最貧困的20%人口與最 富裕的20%人口相比,前者的兒童發育 遲緩發生率比后者高出一倍多。 全球五歲以下兒童超重發生率未 能得到改善,從2012年的5.3%升至2019 年的5.6%,相當于3830萬名兒童。其 中,24%生活在非洲,45%生活在亞洲。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唯一一個兒童超 重發生
44、率極高(20.7%)的分區域。南 部非洲(12.7%)和北部非洲(11.3%) 的發生率也較高。 從全球看,2019年五歲以下兒童 中6.9%(4700萬)面臨消瘦問題,大 大高于該項指標的2025年目標(5%) 和2030年目標(3%)。 2015年全球14.6%的嬰兒出生時為 低體重(低于2500克)。該項指標的 全球和區域層面趨勢表明,近年來已 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不足以實現到 2025年甚至2030年將低出生體重嬰兒 數減少30%的目標。 從全球看,2019年六月齡以下嬰 兒中,據估計44%為純母乳喂養。目 前,全世界有望實現到2025年六月齡 以下嬰兒至少50%為純母乳喂養的目 標。
45、然而,如果不加大行動力度,到 2030年至少70%為純母乳喂養的目標就 不可能在2038年前實現。多數分區域 都至少已取得了一定進展,東亞和加 勒比區域除外。如果中部非洲、中亞 和南亞分區域能夠保持當前的進展速 度, 那么這些分區域就可以實現2025 年和2030年的目標。 成人肥胖率繼續上升,已從2012 年的11.8%升至2016年的13.1%,難以 實現2025年遏制成人肥胖率上升的全 球目標。如果繼續保持每年2.6%的增 長速度,那么2025年肥胖的成人人數 將比2012年增加40%。所有分區域的成 人肥胖率在2012年至2016年間均呈上 升趨勢。n | 19 | 1.3 糧食安全和
46、營養成果 之間的關鍵聯系: 食物消費和膳食質量 主要信息 健康膳食的具體構成因個 人特征、 文化背景、 當地食物供應和飲食習慣 等因素而不同, 但其構成的基本原則 是一樣的。 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組別在不同食 物類別的人均食物可供量方面存在巨 大差異。 與高收入國家相比, 低收入國 家更加依賴主糧, 水果、 蔬菜和動物源 性食物的消費量較少。 僅亞洲和全球范圍內中等偏上收 入國家擁有足夠的水果和蔬菜供人類 消費, 以達到糧農組織/世衛組織推薦 的400克/ 人/日的最低攝入量。 從全球看, 623月齡兒童中僅有 三分之一達到了推薦的最低膳食多樣 化水平, 且世界不同區域之間存在較 大差異。 膳食質
47、量會受到糧食不安全的負面 影響, 哪怕只是中度糧食不安全。 面臨 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們要比糧 食安全或輕度不安全的人們消費更少 的肉類、 奶類產品以及水果和蔬菜。 膳食質量包含四個關鍵方面:多 樣化、充足度、適度、總體平衡。根 據世衛組織定義,健康膳食能保護人 們免受各種形式營養不良以及糖尿病、 心臟病、中風和癌癥等非傳染性疾病 的困擾。健康膳食包含了一段時間內 攝入的均衡、多樣、適當的食物。健 康膳食能根據性別、年齡、體力活動 水平和生理狀態,保證一個人對宏量 營養素(蛋白質、脂肪和包括膳食纖 維在內的碳水化合物)和必需微量營 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得到 滿足。健康膳食中低于30
48、%的總能量攝 入來自脂肪,而脂肪消費從飽和脂肪 轉向不飽和脂肪,禁用工業化生產的 反式脂肪;低于10%的總能量攝入來自 游離糖(最好低于5%);每日食用至 少400克水果和蔬菜;每日攝入的鹽不 超過5克(加碘鹽)。盡管健康膳食的 具體構成因個人特征、文化背景、當 地食物供應和飲食習慣而不同,但構 成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 對食物消費和膳食質量進行全球 評估面臨多重挑戰。到目前為止,仍 沒有哪項經驗證的單項復合指數能用 于衡量各國膳食質量的多重維度。 食物可供量趨勢 國家層面的食物可供量數據表明, 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組別在不同食物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概要 | 20 | 第1部分 類
49、別的人均食物可供量方面存在巨大 差異。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很 大程度上依賴谷物、塊根、塊莖和大 蕉等主糧??傮w而言,2000年至2017 年間世界主糧可供量基本保持不變。 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塊根、塊莖和大 蕉可供量有所增加,主要由于非洲可 供量增加,而高收入國家則有所下降。 在低收入國家, 2017年谷物、塊 根、塊莖和大蕉在食物供應中占比近 60%(圖20)。這一比例隨國家收入水 平的提高而逐步下降,在高收入國家 組別中這一比例為22%。 水果和蔬菜的世界平均可供量有 所增加,但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亞 洲擁有足夠的水果和蔬菜供應,以達 到糧農組織/世衛組織建議的400克/人/ 日的最低攝入量。 動物源性食物的總體可供量在高 收入國家最高,但在中等偏上收入國 家增長最快。全球動物源性食物增量 主要來自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亞洲的動物源性食物供應總量增長 最大。 不同收入水平組別中動物源性食 物所占份額各不相同。高收入國家的 這一份額較高(29%),中等偏上收入 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較低(20%),低 收入國家最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