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022中國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發展報告羅戈研究2022/04/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創 新 發 展 報 告/第一部分碳中和與低碳供應鏈物流第二部分供應鏈和物流碳盤查與核算第三部分供應鏈物流碳管理體系構建與實施第四部分低碳供應鏈物流運營圖譜與實踐第五部分羅戈碳管理方法論和碳核算工具第六部分附錄目 錄/ Contents2022中國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發展報告羅戈研究/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創 新 發 展 報 告/ 邁向碳中和-中國雙碳發展目標 中國碳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 碳中和對供應
2、鏈&物流企業的影響 供應鏈物流企業碳中和路徑第一部分碳中和與低碳供應鏈物流羅戈研究目 錄/ Contents2022中國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發展報告/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4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三個階段和主要目標中 國 雙 碳 發 展 目 標能源利用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
3、2060排放量2025奠定基礎階段2030碳達峰階段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實現穩中有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能耗行
4、業能源利用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60碳中和階段增長期:迅速或平緩峰值平臺期:長或短下降期:快速或平緩碳排放達峰示意圖:凈排放量為零4/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5中國碳中和路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驅動高質量發展中 國 雙 碳 發 展 目 標中國現在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國家,如何在短短40年的時間內實現 碳中和是各界的焦點,中國的碳中和路徑將會直接影響未來全球的產業布局和投資方向,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不僅關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領域,同時也牽動著一系列領域轉型升級。碳中和全景圖能源供給側能源需求側電力碳中和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構建新型電力
5、系統大力發展儲能技術非電力碳中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加快生物質能利用鋼鐵行業消除過剩產能發展電弧爐煉鋼探索氫能直接還原鐵部署高爐CCUS技術交通行業道路交通全面電氣化發展智慧交通完善綠色出行系統航運與海運燃料替代建筑行業建筑用能電氣化改造尋找采暖新方式降低建筑能源內耗節能電器和環保建材發展綠色節能建筑水泥行業提高能源效率采用替代原料發展水泥窯碳捕集建設綠色礦山化工行業推動供給側改革提高原材料使用效能降低生產過程產能生物基材料替代服務行業發展綠色低碳快遞運輸推動信息通信行業低碳發展低碳零售模式倡導低碳日常辦公推廣低碳生活理念支撐體系碳交易體系碳負排放技術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政府完善交易市場政策企業制定碳
6、排放交易戰略碳稅目前國家尚未征收碳稅,碳稅作為國際社會通用的一種碳排放定價機制,是碳交易體系的重要補充,跨國經營的企業需要考慮碳稅影響。森林海洋發展碳匯技術發展CCUS技術發展直接空氣碳捕集(DAC)技術碳的“負排放”技術發展綠色金融工具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權 5/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6首個履約周期完美收官中 國 碳 市 場中國自2011年開始探索碳交易市場,先后啟動八地碳交易試點。2021年7月-12月,首個履約周期完美收官,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共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
7、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2011.11中國國家發改委批準七個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開放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2.06發改委印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確立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機制,提出CCER 交易2013.06中國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所在深圳正式開市2014.06中國七個試點地區碳排放交易所完勝開啟碳排放權交易,納入企業綜述2,000余家2014.12發改委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五統一”原則,初步統一了中國碳排放市場的基本框架2017.01新增福建碳排放交易市場,福建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開市20
8、20.122021.01生 態 環 境 部 發 布2019-2020年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發電行業率先啟動全國性碳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試 行 ) ,中國 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加速落地2021.07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2021.12.31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結束累計成交額達76.61億元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2022年碳市場的第二個履約周期開啟探索期建設期拓展期首個履約周期2023-第二個履約周期2011-20182019-20202021.07-12202
9、2.03-122023-中國先后在八個地區進行碳交易試點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發電行業率先啟動全國性碳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預計2022年出臺首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累計運行114個交易日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共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第三履約期將納入新行業,未來水泥、電解鋁、鋼鐵以及石油化工行業,將加入配額履約和市場交易6/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7各省市交易試點與全國碳市場
10、協同,擴大行業覆蓋,滲透不同規模企業中 國 碳 市 場深圳706家工業:電力、水務、制造業;非工業:建筑、公共交通;工業0.3萬噸公共建筑2萬平方米機關建筑1萬平方米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碳均價3倍超額排放量控排單位納入標準配額發放懲罰金額上海313家工業:電力、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紡織、造紙、橡膠和化纖;非工業:航空、機場、水運、港口、商超、賓館、商務辦公建筑和鐵路站點;工業2萬噸非工業1萬噸水運10萬噸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歷史排放法5-10萬北京831家工業:電力、熱力、水泥、石化、其他工業;非工業:事業單位、服務業、交通運輸業;0.5萬噸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歷史排放法碳均價3-5倍超額
11、排放量廣東245家電力、水泥、鋼鐵、石化、造紙、民航;2萬噸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歷史排放法5萬天津113家電力、熱力、鋼鐵、化工、石化、油氣、開采、造紙、航空和建筑材料;2萬噸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歷史排放法責令限期改正,3年內不享受激勵政策湖北373家電力、熱力、有色進入、鋼鐵、化工、水泥、石化、汽車制造、玻璃、陶瓷、供水、化纖、造紙、醫藥、食品飲料;能耗1萬噸標準煤基準線法歷史排放法碳均價3倍以上超額排放量重慶180家電力、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2萬噸基準線法歷史排放法碳均價3倍超額排放量福建269家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航空和陶瓷能耗1萬噸標準煤基準線法
12、歷史排放法3萬全國2162家發電行業2013至2020年任一年溫室氣體排放量2.6萬噸基準線法3萬全國發電行業2020和2021年任一年溫室氣體排放量2.6萬噸基準線法3萬2021年2022年納入標準無特殊說明為年度碳排放量,除全國市場外,納入企業數量均為2020年度控排單位數量,數據來源:各地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門,綠色發展研究中心,華西證券研究所交易所及納入企業數量從交易規模來看,全國碳市場已成為全球現貨最大的碳市場,從交易機制看,全國碳排放交易所仍將采用和各區域試點一樣以配額交易為主導、以核證自愿減排量為補充的雙軌體系。/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13、創 新 發 展 報 告/8交通運輸行業:部分子行業被納入地方碳交易市場中 國 碳 市 場試點城市上海深圳北京政策法律明確交通主管部門職責明確交通主管部門職責未明確交通主管部門職責管控范圍對象機場、港口、航空公司公交出租企業重點交通企業固定源納入碳交易平臺,覆蓋公交、軌道、郊區客運、路政四個子行業,并逐步拓展至軌道交通、公交、出租、客運等移動源配額分配原則行業基準線法分配,充分考慮歷史減排貢獻存量配額和增量配額,考慮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固定設施:包括既有設施配額、新增設施配額、配額調整量移動實施:基于歷史強度排放配額核算方法發布航空和運輸站點核算指南發布公交出租核算標準方法發布交通運輸企業核算方法
14、抵消機制限制相對較小優先使用清潔交通CCER項目抵消機制項目類型開發特點率先納入民航港口領航創新機制推廣能源汽車先后納入交通固定和移動源國內碳交易試點納入交通運輸行業情況總覽與特點企業類型細分行業相關業務強制碳市場自愿碳市場代表企業公路客運公交集團、軌道集團、高速公路集團通過安裝各種智能交通設施、配置新能源車輛、實施節能舉措等多方面減少交通碳排放北京、深圳兩地公交、軌道企業參與部分參與CCER項目共享出行出行平臺類企業通過共享車輛、單車等方式、引領用戶轉向綠色、低碳出行方式、減少個體出行碳排放不參與部分參與碳普惠項目公路貨運快遞、零擔、整車等運輸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升級運輸運輸及業務模式、利
15、用減碳技術等減少碳排放不參與部分企業正在探索自愿碳減排項目開發,中國郵政表示2025年碳金融取得明顯進展航空運輸航空客運、航空貨運等企業通過可持續航空燃料、機場減排降低飛機燃油能耗和機場自身能耗上海將航空公司納入碳交易市場,部分企業參與國際碳交易不參與鐵路運輸從事鐵路客運及貨運的企業發展多式聯運,優化鐵路貨運布局、用好貨運大通道等進行碳減排不參與不參與水路運輸沿海運輸和內河運輸,貨物運輸和旅客運輸等企業上海將水運、港口納入碳交易市場不參與國內交通運輸企業參與碳交易市場概況8/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9物流碳排放對氣候的影響:影
16、響巨大且持續增長碳 中 和 目 標 對 供 應 鏈 物 流 企 業 的 影 響交通運輸部門占全球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的23%,是繼工業和建筑之后的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根據2019年國際交通論壇數據顯示:按照目前的速度,在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全球物流碳排放量到2050年將翻一番,從2015年的29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至2050年62億噸,而我國的交通運輸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全球首位。中國碳排放總量(億噸)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9092.440%電力201188.2201081.4200977.12020年我國主要行業/領域碳排放占比92.491.
17、991.493.095.198.398.99101.520202021E2009-2021中國碳排放總量變化趨勢(單位;億噸)14%鋼鐵11%水泥10%交通運輸9%其他6%建筑5%石化化工4%煤化工1%鋁冶煉注:各行業/領域碳排放量包含消費和工業過程的直接排放道路運輸84.1%其他運輸0.1%水路運輸8.5%航空運輸6.1%鐵路運輸1.2%2020年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總量約為9.9億噸我國各種運輸方式的碳排放占比數據來源:生態環境部、前瞻研究院,羅戈研究整理9/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0低碳新環境:碳中和目標下的產業鏈環
18、境之變碳 中 和 目 標 對 供 應 鏈 物 流 企 業 的 影 響“碳中和”目標一方面改變了行業的供需、競爭、政策、客戶、供應商、產業鏈等環境與主體,另一方面也促進行業中的企業轉變發展模式以應對環境變化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影響維度主要行業潛在影響行業轉變市場供需競爭環境政策環境能耗結構工藝技術產品結構循環經濟產業鏈協同發電鋼鐵 能源結構改變,煤炭發電市場逐漸萎縮,清潔能源成主流 政府存量補貼缺口壓制盈利 供需不平衡,供給增長受限,需求受產業拉動增長 工藝技術升級,導致成本攀升 供需不平衡,政府雙控限制供給,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拉動需求 國內產能向清潔能源豐富的西南地區轉移 屬傳統高耗能行業,市場
19、利潤空間被壓縮 清潔能源和節能材料成發展方向 產業鏈數字化,產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 交通工具電氣化、輕量化、智能化 金融:碳投資機遇巨大 互聯網:既有緊跟國際巨頭脫碳的競爭壓力,也有智能低碳技術的市場潛力 加快能源轉型,發展新能源技術的同時,優化煤電功能 新政出臺限制補貼缺口,結合創新金融產品盤活 資金 減少能耗和粗鋼產量 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和廢鋼利用率,發展低碳煉鐵技術和余熱回收技術 減少冶煉/生產環碳排放,延伸產業鏈 增加清潔能源和再生鋁的使用,發展數字化智能降碳技術 減少碳排放,包括調整能源結構、研發低碳材料和工藝等 增加碳管理,包括開發應用碳固定和余熱回收技 術 優化運輸結構,
20、主觀上倡導低碳出行,客觀上推行多式聯運 提高能耗效率,在航空、航運方面節能減排 金融:在產品端和項目端加大創新,融入碳市場發展 互聯網:在工作模式上降低能耗,融入低碳轉 型趨勢有色金屬建材交通運輸服務10/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1低碳新環境:企業踐行碳中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碳 中 和 目 標 對 供 應 鏈 物 流 企 業 的 影 響“雙碳”規劃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將粗放型、高碳排放型企業轉型升級為精細型、低碳排放型,堅定不移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所以企業做好碳中和社會責任是向高質量轉型的契機。挑戰一:企
21、業從業人員對實現碳中和的認識不足無碳管理相關專業人員,對后續碳市場交易、碳資產管理、減污降碳技術支撐有限;統計監測尚未建立節能環保信息化系統,數據統計、監測、分析等基礎工作量大,人工校對效率低。挑戰二:各行業實現碳中和的技術儲備有待完善推動碳中和目標落實亟需強化,能源與碳排放監測、計量管理體系有待完善,低碳技術和產品的使用比例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設施以及技術儲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碳中和社會責任相關工作的開展。挑戰三:企業處理廢棄物背景下碳排放控制的問題有些污染物處理可以跟碳排放產生協同效應,例如含氟氣體,然而有些廢棄物以及污水處理則是需要專門的治理設備。同等條件下,處理級別越高,能耗就
22、越高,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就越高。挑戰四:擴建、增產帶來的歷史碳排放計算問題企業產品產量受政策及產業飽和度影響,不確定性較強;且部分新增產能難以獲取排放強度數據,預測難度較大。對于未來的能耗、單位產值能耗以及碳排放曲線預測存在一定難度。挑戰機遇一:中國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且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將激發更多創新活力,給企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機遇二:可借鑒國際諸多先進減排經驗過去近30年,國際上積累了有關大氣污染物減排、二氧化碳減排、能源低碳發展的諸多經驗,包括政策工具、
23、市場設計、技術積累、管理經驗甚至前車之鑒等,我國可以充分借鑒,利于縮短實現碳中和的進程。機遇三: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不斷進步以光伏發電成本為例,1990年每千瓦時光伏發電成本約100美元,現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可實現平價上網甚至低價上網,從中遠期看,低碳技術的成本將會有較大幅度下降,助力我們降低碳排放。機遇四:對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有市場、制度等多重優勢民眾力量、市場選擇和制度優勢都會對碳中和起到促進作用。發揮好國家的制度優勢,調動民眾、企業和政府三方面的積極性,可幫助企業成功向低碳發展轉變。機遇11/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24、展 報 告/12低碳新環境:中國企業碳中和社會責任碳 中 和 目 標 對 供 應 鏈 物 流 企 業 的 影 響“雙碳”規劃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將粗放型、高碳排放型企業轉型升級為精細型、低碳排放型,堅定不移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所以企業做好碳中和社會責任是向高質量轉型的契機。1.監測、報告、盤查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碳相關資金計量2.確定企業凈零目標應涵蓋的排放范圍,科學制定目標3.根據企業情況選擇減排、中和、補償措施,驗證措施可行性,制定具體時間框架與路線4.設立內部碳管理體系、設立考核制度5.做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宣傳,發布碳宣言6.對碳信息進行階段性監測、報告、核算、披
25、露,形成體系責任1企業自身實現碳中和1. 對于有引領能力的實體經濟企業 運用低碳節能技術改造技術,輸出領先節能技術改造框架,完善國家節能改造目錄; 推動場景中未成熟技術(負碳)、模式等的研發與市場化應用2. 對于新興技術企業 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的融合,將強研發能力融入綠色低碳產業,開發新技術、產品 探索在碳排放密集場景的融合,推動新興技術在高耗能環節的應用,披露技術節能量3. 對于碳中和技術企業 依靠技術推動自身率先實現碳中和 對于已成熟的技術,宣傳推廣、 擴大規模;對于模式未成熟的技術,尋求項目成本與風險的最佳解決方案;對于未成熟技術,投入研發。責任2企業以其技術賦能社會實現碳中和1
26、.以企業雙碳行為影響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生態合作伙伴、行業聯盟內企業,帶動行業形成雙碳意識, 重視二氧化碳減排行為;2.影響企業所在地區雙碳事業的發展,推動地區雙碳政策體系的搭建、推動地區綠色低碳產業鏈的構建。3.以企業的影響力、產品及服務的滲透能力,影響民眾。責任3:企業發聲與披露,影響區域、行業、民眾端1.向世界傳達中國企業承擔的碳減排責任。2.根據地區形勢,制定目標、舉措等,契合當地企業減排規定。責任4:企業在國際上發聲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責任5:企業作為確保雙碳目標完成的后備保障為企業雙碳發展提供標準計量服務、核查服務、碳金融類服務、碳資產管理服務、雙碳路徑規劃等第三方咨詢服務,保障企
27、業雙碳工作順利進行。12/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3邁向碳中和:企業碳中和踐行路徑供 應 鏈 物 流 企 業 碳 中 和 路 徑界定組織邊界梳理相關活動范圍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三:其他交期溫室氣體排放,覆蓋廣泛的活動類型評估排放量排放因子&活動數據開展碳基線盤查1明確覆蓋溫室氣體種類234投入決心當前排放水平投資意愿所處行業對企業的期望或要求設定目標類型明確目標范圍設置目標時間表1234制定減排目標企業碳減排行為直接碳減排行為創新碳減排行為引導供應商減排 制定標準 供應商培訓 合作購買可再生資源
28、其他購買可再生電力(PPAC協議)購買可再生能源線上運營,減少能源消耗通過節能建筑認證建設綠色建筑優化車隊效率能源結構提升運營碳排放監測員工碳排放管理電力能源建筑交通管理 建立環境保護基金 環保項目投資(土壤、海洋、森林) 植樹造林 其他 開發新產品管理自身效率、供應鏈或進行市場教育 投資可再生資源企業 輔助碳處理(開發碳捕獲利用封存技術等) 成立聯盟共同實現碳中和 其他補償碳減排行為重點減排任務 產品供應鏈優化 服務效率提升構建碳管理體系碳排放管理碳交易管理碳資產管理碳信用評級碳中和管理自身運營效率提升13/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創 新 發 展 報 告/ 碳盤查與核算概
29、述 企業供應鏈碳盤查與核算 物流企業碳盤查與核算 供應鏈物流碳盤查與核算案例第二部分供應鏈和物流碳盤查與核算羅戈研究目 錄/ Contents2022中國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發展報告/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5GHGP:整個價值鏈的溫室氣體協議范圍和排放框架溫 室 氣 體 核 算 體 系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WBCSD)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制定了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P)。GHGP幫助定義了公司如何管理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GHG),至關重要的是確定了三種排放類別-范圍1(直接排放),范圍2、范圍3(間接排放)。它
30、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全球框架,該框架經過標準化,可以測量和管理來自任何行業的企業和組織的運營、價值鏈、產品、城市和政策的排放。范圍2間接排放范圍3間接排放上游活動企業下游活動CH4CO2N2OHFC5PFCsSF6采購資本貨物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運輸與配送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自用所需的電、汽、暖、冷氣采購差旅員工通勤資產租賃范圍1直接排放公司設施公司車輛運輸與配送產品加工產品使用已售出產品的報廢處理特許經營資產租賃投資范圍3間接排放15/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6不同管理視角下的碳盤查與核算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維 度出于不同
31、的核算目的和碳管理視角,碳盤查與核算有不同的維度,可以分為活動碳、產品碳、組織碳、區域碳、平臺碳以及生態碳。 活動碳足跡指的是某一具體活動產生或吸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活動碳足跡是其他維度碳盤查與核算的基礎單元 活動碳足跡適用場景,可以是一次運輸過程,一個揀貨動作,也可以是個人的一次旅行,玩一局游戲活動碳足跡 組織層面的碳排放計算即企業的碳盤查 計算組織碳足跡目的:企業配合國家總量管制或交易體系的要求進行減量、抵換或交易 組織層面的碳排放計算,更注重的是該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應承擔的碳排放范圍,是對碳排放的責任歸屬進行劃分和量化組織碳足跡 產品碳包括生產和供應鏈,依國家碳標示的要求,滿足客戶或消費者
32、產品碳宣告的要求 計算產品碳足跡的目的:引導消費者低碳消費;促使產品整個產業鏈進行減排 產品層面的碳排放計算方法主要是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LCA)的排放進行計算產品碳足跡 區域層面的碳排放計算指以地理范圍劃分的,該區域內各種方式產生或者吸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和 計算區域碳足跡的目的:盡可能反映真實的溫室氣體排放 區域碳足跡適用場景,可以是地球、國家、省市,甚至一個物流園區區域碳足跡 平臺碳足跡應平臺商業模式而生,是平臺型企業在組織碳足跡的基礎上,將平臺上下游相關方共同納入核算范圍 計算平臺碳足跡目的:更貼和平臺商業特性,發揮平臺主體地位、數據能力和影響力,引導并推動平臺上下游企業做好碳核算和低碳
33、減排平臺碳足跡 生態碳足跡指商業生態系統內各參與者的溫室氣體排放總和 商業生態系統各參與者按一個或多個中心企業指引的方向發展自身能力和作用,將其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生態層面的碳排放計算,更能展現系統觀、整體觀和大局觀生態碳足跡16/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7企業碳盤查與核算方法碳 盤 查 與 核 算 方 法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是公認標桿,為測量和披露企業在全球范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奠定了基礎。企業溫室氣體步驟包括:確定核查邊界、明確覆蓋溫室氣體種類、梳理相關活動、評估排放量。范圍一溫室氣體直接排放企業燃燒燃
34、料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自有鍋爐 自有熔爐 自有車輛 化工生產溫室氣體間接排放由其他企業生產并由核算企業購入的電力、熱力和制冷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二 外購電力 外購蒸汽 外購熱力 外購冷卻其他間接排放除范圍一、范圍二,由企業運作造成的間接排放,包括上下游排放范圍三 外購商品和服務 資本貨物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 上游運輸和分銷 運營中產生的廢棄物 商務旅行 員工通勤 上游租賃資產 下游運輸和分銷 售出商品加工 售出商品使用 售出商品報廢處理 下游租賃資產 特許經營 投資 其他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具體定義了各范圍所涵蓋的企業活動排放范圍定義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定義活動可選披露范圍范圍1&2范圍1&2
35、&3系數法參考不同種類燃料/能源的排放因子系數,根據自身活動水平計算企業推算碳排放主流方法,尤其對非能源生產或重點排放制造業企業來說排放因子(EF)IPCC缺省排放因子以國外電廠或行業的實測法數據為基準,假設碳氧化率100%計算而得特定國家排放因子由各國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本國燃料類型、成分、燃燒條件、負載、技術等,自行通過實測法或物料平衡法測算,匯報至UNFC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報差異排放因子針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計算,如甲烷、一氧化氮等,考慮燃料類型、燃燒技術、運作條件、控制技術、設備年齡等因素單位時間某環節的活動水平,由實際消耗量及所需燃料的平均低位發熱值組成活動水平(AD)全球IS
36、O 14000系列國家/地區歐洲排放交易體系MRR中國GB/T32150/32151美國環保局溫室氣體規則不同標準的差異往往體現在邊界定義,排放因子來源和燃料分類等方面,計算方法基本一致非能源或重點排放制造業通常根據國家或國際組織披露的排放的參考標準進行測算,如IPCC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EFDB)大多數計算碳排放的標準應用了系數法方法底層匡算邏輯核算標準17/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18供應鏈領域的碳排放企 業 供 應 鏈 碳 盤 查 與 核 算供應鏈領域的碳排放往往與產品碳足跡相結合,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LCA)核算碳
37、排放量。以面向C端消費者的食品制造型供應鏈為例,產品的供應鏈全流程包括設計、生產、銷售、消費和回收處理五大環節。供應鏈領域的碳排放量等于供應鏈全流程各環節各活動的碳排放量之和。 新產品構思 產品可行性分析 產品設計 工藝設計 產品測試產品設計環節產成品生產環節分銷環節零售環節消費環節回收處理環節原材料供應環節 生產制造 分揀包裝 存儲 運輸 農作物栽培 動物飼養 包裝材料生產 分揀包裝 存儲 運輸 分揀包裝 存儲 運輸 分揀包裝 存儲 運輸 存儲 運輸 消費 收集 存儲 運輸 處理(銷毀/再利用)18/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
38、19S企業概況企 業 供 應 鏈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S 企 業S企業是一家糧油食品生產企業,生產產品為500ml家庭用烹調食用油。企業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工廠占地6萬,其中廠房面積5萬 ,原材料庫與成品庫面積各5千 。食用油生命周期從油料作物的種植開始,到棕櫚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原料油的生產,通過精煉工藝、分提工藝、酯交換工藝等,最后完成成品油罐裝。S企業擁有20條成品油生產線,業務流程為采購原料油,通過海運自提運輸至佛山工廠,經加工工藝生產成品食用油,成品罐裝包裝后由S企業負責運輸至客戶處。S企業供應鏈碳排放,即產品(500ml家庭用烹調食用油)碳足跡包含采
39、購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使用環節及售后/回收處理環節。S企業供應鏈概覽種植原料油生產成品食用油生產分銷及零售成品包裝終端消費售后/回收處理物流運輸19/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02021年S企業供應鏈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范圍及排放源企 業 供 應 鏈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S 企 業2021年S企業供應鏈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如下:確定核算邊界收集活動水平數據選擇和獲取排放因子數據計算范圍1&2&3碳排放量匯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識別排放源與溫室氣體計算碳排放強度S企業供應鏈范圍溫室氣體排放源溫室氣體排放源溫室
40、氣體范圍1 成品油生產環節的燃料燃燒排放 原料油及成品油庫內存儲、裝卸、搬運的燃料燃燒排放 成品油運輸環節自有車輛的燃料燃燒排放和尾氣凈化過程排放 CO2 CH4 N2O范圍2 生產、存儲和運輸環節凈購入使用的電力、熱力產生的排放 CO2 范圍3上游: 油料作物種植環節的排放 油料作物存儲研磨環節的排放 油料作物加工打包環節的排放 油料作物運輸環節的排放 原料油生產環節的排放S企業內部: 原料油采購外包運輸環節的排放 成品油包裝環節的排放 成品油外包運輸環節的排放 員工通勤產生的排放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不包括范圍1&2)下游: 分銷環節的排放 零售環節的排放(線上&線下) 消費環節的排放 售
41、后及回收處理環節的排放 CO2 CH4 N2O20/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12021年S企業供應鏈碳排放總量企 業 供 應 鏈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S 企 業2021年S企業供應鏈視角下,碳排放總量為9,582,645.7t。說明:1.企業核算邊界及排放源的識別與確認,尤其范圍3的活動,依據企業實際需求而定2.為提高核算精度,建議排放因子優先使用供應鏈各環節各企業各活動實際測量值,其次使用排放系數參考值3.本示例相關活動數據由報告編寫團隊參照業務運營邏輯推演而成,其目的為演示企業供應鏈范圍碳排放核算全過程。
42、活動數據和排放因子需以企業實際運營數據為準,本示例僅提供碳核算邏輯,以供參考S企業供應鏈碳排放總量:企業供應鏈碳排放總量:范圍范圍排放源排放源排放量(排放量(tCO2e)范圍范圍1 1成品油生產環節的燃料燃燒排放2,338.86 原料油及成品油庫內存儲、裝卸、搬運的燃料燃燒排放74.57 成品油運輸環節自有車輛的燃料燃燒排放和尾氣凈化過程排放224.44 范圍范圍1 1小計:小計:2,637.87 2,637.87 范圍范圍2 2凈購入使用的電力隱含的排放18,422.57 凈購入使用的熱力隱含的排放21,814.87 范圍范圍2 2小計:小計:40,237.44 40,237.44 范圍范圍
43、3 3上游上游油料作物種植、存儲研磨、加工打包及運輸環節的排放8,845,000.00 原料油生產環節的排放421,806.00 S S企業內部企業內部原料油采購外包運輸環節的排放57,530.92 成品油包裝環節的排放57,216.06 成品油外包運輸環節的排放137,026.61 員工通勤產生的排放19.38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的排放173.42 下游下游分銷環節的排放5,729.90 零售環節的排放15,268.11 范圍范圍3 3小計:小計:9,539,770.39 9,539,770.39 S企業供應鏈企業供應鏈 CO2e排放量(排放量(tCO2e)9,582,645.70 9,58
44、2,645.70 21/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22021年S企業供應鏈碳排放強度企 業 供 應 鏈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S 企 業根據核算:S企業產品生產環節碳排放強度為26.13 kgCO2e/ /t ;產品(食用油)碳排放強度(涵蓋范圍1&2&3)為5,912.23 kgCO2e/ /t 。碳排放強度碳排放強度維度維度碳排放量(碳排放量(tCO2e)活動數據(活動數據(t)碳排放強度(碳排放強度(kgCO2e/t)S企業產品生產環節碳排放強度42,343.95 1,620,818 26.13 26.13
45、 產品(食用油)碳排放強度9,582,645.7 1,620,818 5,912.23 5,912.23 22/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3運輸和倉儲是物流企業碳排放兩大活動物 流 企 業 碳 盤 查 與 核 算物流領域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運輸和倉儲兩大活動。根據運輸方式和物流站點的特點又可分別進行細分。此外包裝和輔助物流環節也是碳排放來源。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海洋運輸內河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運輸物流建筑碼頭倉儲中心交叉對接地點航空貨運樞紐包裹集散中心轉運站重包裝現場貨運碼頭干散貨海運碼頭鐵路碼頭內陸集裝箱碼頭海運集裝箱碼頭物流站點2
46、3/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4L企業概況物 流 企 業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L 企 業L企業作為中國一家第三方綜合物流服務商,為客戶提供多產品物流服務,包括國內運輸、國際運輸、國內倉儲、B2C倉儲物流服務等。L企業自持部分運輸車輛和倉庫資源,并通過整合社會化資源,協同完成服務。國內干線運輸 國內城市配送 內河海運 港口運輸國內運輸普通倉儲 冷鏈倉儲國內倉儲國際海運 國際空運 國際鐵路運輸國際運輸B2C一件代發B2C倉儲物流自有資源社會化資源(外包)運輸40輛自有車20輛電動貨車(4米2)10輛LNG重卡10輛
47、國六重型柴油車(7米6)2家干線承運商1家快遞公司1家網絡貨運平臺倉儲自建倉庫1個,1萬平,位于上海,提供B2C倉儲物流服務租賃倉庫1個,1萬平,位于深圳,只提供常溫存儲服務1家冷鏈倉儲服務商24/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52021年L企業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范圍及排放源物 流 企 業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L 企 業2021年L企業碳排放核算工作流程如下:確定核算邊界收集活動水平數據選擇和獲取排放因子數據計算范圍1&2&3碳排放量匯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識別排放源與溫室氣體計算碳排放強度物流企業碳排放核算范圍
48、1直接排放L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排放范圍2間接排放L企業購入的電力、熱力和制冷所產生的排放范圍3其他間接排放除范圍1&2,由L企業運作造成的間接排放,包括上下游排放L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溫室氣體排放源溫室氣體范圍1運輸環節自有車輛燃料燃燒排放及尾氣凈化過程排放倉儲及裝卸搬運環節自運營業務的燃料燃燒排放CO2 CH4 N2O范圍2運輸、倉儲及裝卸搬運環節購入使用的電力產生的排放CO2 范圍3 運輸及倉儲外包環節產生的排放 包裝環節產生的排放 輔助物流環節產生的排放 員工通勤產生的排放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不包括范圍1&2)CO2 CH4 N2O25/L O G 2 0 2 2 中 國 低
49、碳 供 應 鏈 & 物 流 創 新 發 展 報 告/262021年L企業碳排放總量物 流 企 業 碳 盤 查 與 核 算 示 例 - L 企 業2021年L企業物流全鏈路視角下,碳排放總量為60,926.99tCO2e。說明:1.企業核算邊界及排放源的識別與確認,尤其范圍3的活動,依據企業實際需求而定2.為提高核算精度,建議排放因子優先使用各活動實際測量值,其次使用排放系數參考值3.本示例相關活動數據由報告編寫團隊參照業務運營邏輯推演而成,其目的為演示物流企業碳排放核算全過程?;顒訑祿团欧乓蜃有枰云髽I實際運營數據為準,本示例僅提供碳核算邏輯,以供參考L企業碳排放總量:企業碳排放總量:范圍范圍
50、排放源排放源排放量(排放量(tCO2e)范圍范圍1 1運輸環節自有車輛的燃料燃燒排放 - CO2906.27 運輸環節自有車輛的燃料燃燒排放- CH4與N2O22.95 運輸環節自有車輛的尾氣凈化過程排放2.06 范圍范圍1 1小計:小計:931.28 931.28 范圍范圍2 2凈購入使用的電力隱含的排放636.92 范圍范圍2 2小計:小計:636.92 636.92 范圍范圍3 3運輸及倉儲外包環節產生的排放58,623.18 包裝環節產生的排放479.14 輔助物流環節產生的排放29.49 員工通勤產生的排放4.76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的排放222.22 范圍范圍3 3小計:小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