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世紀 60 年代開始,石化工業的規模效益首先引起了各國普遍關注,自此開啟了煉油和化工裝置的大型化浪潮。根據趙淑芝所著《論石油化工規模效益》,以美國上世紀后期數據測算,煉廠規模從 250 萬噸/年提升至 500 萬噸/年理論上可以減少加工費用 1.64 美分/桶;若將煉廠規模進一步提升至 1000 萬噸則可進一步減少加工費用 0.86 美分/桶。前蘇聯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觀點,并指出裝置規?;痛笮突兄诮档屯顿Y額并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同樣啟動了裝置擴建、規?;ㄔO。1998 年茂名石化宣布年處理能力 500 萬噸的第四套常減壓蒸餾裝置一次投產成功,至此茂名石化總煉能達到 1350 萬噸,成為中國第一座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在之后中國煉廠規模不斷向大型化演變,近 10 年投建煉廠煉能多為千萬噸以上,并涌現出浙石化(4000 萬噸)、恒力石化(2000 萬噸)、裕龍石化(2000 萬噸,另有 2000 萬噸在建)等一系列大規模一體化項目。產能和規模的提升帶動規模經濟,生產效率不斷改善,帶來增益超越部分發達國家。根據 EIA 數據,我國煉油廠日均加工增益產量跟隨我國裝置大型化浪潮表現出顯著增長,兩者時間線高度重合。我國加工增益產量在 1995 年初首次達到 7 萬桶/日,拉平與德國、日本的差距。隨后我國增益量隨著規?;顺边M一步提升至 2024 年的 28 萬桶,同期德國、日本、俄羅斯增益產量分別為 5.45/9.54/2.78萬桶,實現了對多個海外國家的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