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種認為政府財政擴大開支,有利于增加社會就業和國民收入,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和收入,帶動數倍于政府支出的民間收入和支出,從而將經濟從需求不足的狀態解脫出來,讓經濟變得更好、并反過來增加政府收入,形成宏觀經濟學所說的政府開支的“乘數效應”的看法,并非沒有道理,但基本屬于 MMT 的理論范疇,存在非常嚴苛的適用條件,即需要滿足在康波周期的回升期和繁榮期,全社會整體負債率仍有上升空間,經濟發展仍存在真實的增長潛力,政府開支確實能夠發揮出激化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如果在康波的蕭條期政府如果不解決社會治理結構性問題,其開支難以產生刺激民間消費和投資的正面效應,開始更多地依賴擴大債務,債務擴大更多依賴貨幣投放機構購買并相應擴大貨幣投 放(財政赤字貨幣化),盡管初期會因此貨幣貶值而實現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壓制儲蓄而刺激投資和消費。但如果長此以往無限制地推行,也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削弱財富無形之中被分配出去的社會群體的信心,最后可能造成財富萎縮、資本外流和更嚴重的投資不足,進一步加深全社會的預期轉弱和通貨緊縮。所以撇開適用條件,簡單強調宏觀經濟體層面政府支出與社會收入之間的轉換關系和反饋效應,以及凱恩斯的“挖坑理論”及 MMT 理論,并由此認為信用貨幣下政府債務和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都可以無限度擴張的觀點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