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在組建 OPEC+時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2016 年,在長期低油價的背景下,沙特希望恢復產量限制政策召開會議,會議過程中伊朗方面表示其石油出口量隨著 2016 年 1 月伊核協議的生效剛剛開始回升,遠未恢復到制裁前水平。在此時要求其凍結石油產量顯然是不合理的。兩國的尖銳分歧導致協議最終流產,類似情形在 6 月 2 日的歐佩克會議(169th)上再次上演。面對談判徹底破裂的風險,俄羅斯決定直接向伊朗施加壓力。普京在 11 月 28 日致電伊朗總統魯哈尼,說服其勸說哈梅內伊放棄強硬立場,最終使得伊朗重歸減產協議。11 月 30 日,歐佩克成員國終于達成共識,決定共同減產每日120 萬桶。俄羅斯雖然未參加此次會議,但也宣布同意接受每日 30 萬桶的減產配額。12月 10 日,俄羅斯、阿塞拜疆、巴林、玻利維亞、文萊、赤道幾內亞、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墨西哥、阿曼、蘇丹和南蘇丹這 12 個非歐佩克產油國簽署協議,決定共同減產每日 55.8 萬桶,標志著“歐佩克+”的正式建立。 我們認為之所以俄羅斯在這一時期態度如此積極是因為其糟糕的財政處境。2014-2016 連續兩年的低油價使得俄羅斯油氣收入下降約 34%,預算赤字從 2014 年的 3347 億盧布飆漲至 2016 年的 29564 億盧布。因此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原油市場是當時俄羅斯較為迫切的需求。在履約過程中的消極態度保證了俄羅斯自身利益的上升,以保持原油產量基本不變的代價讓油氣收入連年上漲,到 2018 年油氣收入是 2015 年的 1.53 倍,財政赤字也得到緩解,在 2018-2019 年出現盈余情況。財政狀況的好轉降低了俄羅斯維持減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美國在這一時期收益更大,原油市場份額從 2014 年的 12%上漲至 2019 年的16%,參考其采礦油氣開采行業收入情況,在 4 年間上漲近 70%。對于俄羅斯來說,實施產量控制實際上是在用本國的市場份額“補貼”美國的石油產業,這一進步降低其減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