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綠色債券發市場規模分析
1981年1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債,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債券市場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方面,債券品種越來越豐富,國債、政金債、信用債、同業存單等多種多樣的品種能夠滿足不同類型發行人和投資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債券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占GDP比重越來越高,2020年底,我國存量債券規模達114.2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12.49%,均創下歷史新高。

從債券類型上看,截至2021年6月初,利率債存量67.04萬億元,占比56%,信用債存量規模40.09萬億元,占比34%,同業存單存量規模12.25萬億元,占比10%。從期限上看,1年以下、1-3
年、3-5 年、5-7 年、7-10 年和 10
年以上規模分別為30.70萬億元、31.45萬億元、22.24萬億元、10.89萬億元、14.26萬億元和9.96萬億元,占比分別為
26%、26%、19%、9%、12%和 8%。

2、綠色債券發展現狀
(1)綠色債券的公益性強,回報率相對較低
綠色債券所投向的項目是為了改善環境與恢復生態,例如風電和水電,這類項目不同于一般項目,往往在前期就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用來建設,而且前期的運作不會立竿見影產生收益,項目要求時間長,以3年期和5年期居多,所以對項目收益穩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綠色債券項目是為了響應國家環境保護的政策,總的說來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比如污水防治項目、環境修復項日和生態保護項日等,這類項目相對來說盈利小,并且現金流存在一些不穩定性,發行主體還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因此,對此類債券還需要考慮到政府政策支持的持續性,財政補貼的穩定性以及資產的變現能力。
(2)信息披露不全,存在一定“洗綠”風險
關于如何判定是否為綠色項目,監管機構對于發行人認證綠色債券是支持的,但是并不是強制的,這樣一來發行主體就可以改變資金用途,出現了“洗綠”行為。從之前的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情況來看,公開披露發行主體還是很少。綠色債券就一定程度出現了信息不透明的情況,資金的使用也缺少相應的監督與約束?!跋淳G”行為不利于綠色債券發揮真正效用,導致其與一般債券在實質上沒有多大區別?!跋淳G”行為還會直接影響到發行主體的現金流,主要體現在綠色補貼減少﹐融資渠道受阻,發行主體信用風險增大。因此,盡管國內投資者尚未形成成熟的綠色投資理念,但仍需關注“洗綠”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環境關聯大,環境鳳險突出
由于綠色債券獨特的特殊性,環境風險與綠色債券的信用風險二者關系密切,尤其是對于低級別的綠色債券,環境風險引發違約風險的情況更加普遍。例如,環境風險會使企業面臨資金壓力,當企業遭遇訴訟或者罰款等情況時,企業的流動資金壓力增大,同時受到聲譽影響企業融資出現問題。隨著環保和生態行業的標準變得越來越嚴格,企業的設備需要更新換代,技術需要提升,這樣一來企業的環保成本就比以前增加許多。所以,綠色債券的環境風險不可忽視,環境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企業的信用風險。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環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2020年綠色債券基金影響報告實踐(英文版)(28頁).pdf
氣候債券倡議:2021年綠色債券市場發行后報告(英文版)(58頁).pdf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機會(英文版)(45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