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日經濟的內涵
學術界一般認為“假日經濟”為“假日消費經濟”,即指假日里由于各種資源的配置、供給和需求所引發的經濟行為?!冬F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新詞新義中對“假日經濟”的釋義是:“利用假日集中消費帶動餐飲業、旅游業和其他行業發展的經濟活動”。
從范圍來看“假日經濟”應包括三部分:一是大節日經濟,即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的消費。這三個節日放假時間長、消費量大而且集中最具有假日消費的特征;二是小節日經濟,指元旦、清明節、端午節、兒童節、中秋節、圣誕節等節日的消費;三是雙休日消費。
鑒于假日經濟包含所有節假日的消費行為,所以假日經濟含義應為:所有節假日期間由于各種資源的配置、供給和需求所引發的經濟行為。通俗地說,就是大眾利用節假日集中進行購物、休閑、旅游、健身、和閑暇等消費,從而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模式。

二、假日經濟產生的原因
1.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
在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當下,我國居民的經濟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我國居民支付能力得到加強,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恩格爾系數的持續下降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收入中用于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品支出比例逐漸下降,改善穿著、居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節假日本身所具有的祥和氣氛,中國人節假日享受天倫之樂的傳統觀念,推動了節假日消費的進一步擴大。
2.休假制度改革和居民休閑時間的增加
1995年12月7日,國務院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明確規定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新辦法將“五一”“十一”假日變長,并通過上調下借把國慶節變為七天的長假。這樣我國公民每年可享受的節假日及雙休日約占全年的三分之一的時間,為假日經濟的興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休假制度的改變,閑暇時間的增多,從時間上為人們滿足自己的休閑欲望提供了條件,降低了假日時間內消費的機會成本,同時促進了假日經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
3.消費觀念的更新
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示范效應影響,我國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人們短期內的經濟可支配能力提高了,更易于接受享受型消費,從而促進了假日經濟中眾多消費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由原來節儉意識向當前提前消費的意識的轉變,同樣促進了假日經濟的興起與發展。
4.物資供給的改善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生產力逐步提高物資短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各種商品供給充足可以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也從人力資源、服務設施、服務數量等方面滿足和保障了人們的娛樂、體育、鍛煉、學習等需要。
5.政府對旅游業的政策扶持
中央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主要體現在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政策、旅游業的企業準入政策、旅游業的資金融通政策等方面。
地方各級政府一方面在國家宏觀政策下積極改善外部投資環境,將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真正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制定項目優先和優惠政策,做好旅游企業清費減負工作等,努力為旅游企業營造公平寬松的經營環境,切實保障投資者的投資利益。
三、假日經濟存在的問題
1.假日經濟過于集中,供需結構失衡
我國當前假日經濟過分依賴于三個黃金周,假日經濟的集中性造就了假日消費市場,活躍了假日經濟。但這種對黃金周的過份依賴,使得假日經濟的集中性特點被不斷放大,加劇了供需之間的失衡,不僅影響了消費者長假期間的消費,而且過大的波動也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不利于假日經濟健康發展。
2.假日消費層次較低
有些經營者把假日消費理解得過于簡單,以為假日消費就是吃喝玩樂。在假日經濟興起的初期,這些簡單的消費方式對消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消費結構的上升,人們的消費質量與檔次已經提高,目前的假日市場供給就顯得有些落后。假日供給內容與當前居民消費結構層次不完全對應,導致了假日經濟中消費層次較低。
3.消費文化薄弱
消費行為需有一定的文化支撐,需有一定的理論的指導而我國假日經濟研究理論的相對薄弱與滯后,再加上宣傳工作的不足,直接影響了人們科學休閑消費觀的培養與休閑文化的建立。由于這一不足使得假日消費中出現了一系列不成熟的消費現象。
推薦閱讀
今日精選|2019中國經濟展望;人才政策決勝粵港澳大灣區未來;2019年中國假日經濟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附下載)
《新常態:消費者與中國宅經濟報告(48頁).pdf 》
《【研報】消費行業:顏值經濟主題策略報告-210304(19頁).pdf》
《世界旅游聯盟: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1)(12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