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發布了《2022年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趨勢報告》。報告表明,近年來,氣候變化已經超越公司治理,成為投資者的最迫切關注的ESG問題,而ESG投資確實已成為主流趨勢(并正在吸引監管部門的關注以證明這一點)。然而,未來十年,企業、投資者和地球都將面臨新的風險,這些風險也將考驗我們是否從過去的危機中汲取了足夠的經驗教訓。
氣候變化成首要議題
1. 新的“亞馬遜效應”:供應鏈脫碳塑造企業凈零的新未來
隨著當前全球化不斷加速,供應鏈升級,對于致力于氣候行動的領先企業的高管來說,實現凈零脫碳的機遇將蘊藏在供應鏈脫碳之中。隨著監管機構和標準制定者提出更嚴格的碳報告規則,許多公司現在開始邁出了解其價值鏈排放的第一步。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Alphabet和阿里巴巴(Alibaba)都已做出了凈零承諾。
2. 公眾監督下的私營公司排放
批評人士認為,私有公司正在成為碳密集型化石燃料資產的不透明避難所。但這些指控是真的嗎?目前尚無定論,因為持有這些公司的私募股權基金并并未透露太多信息。
3.煤炭難題:重新思考撤資
如果投資組合的目標是實現凈零,那么撤資似乎是阻力最小的途徑,尤其是在煤炭領域,但它可能很難推動凈零經濟的順利轉型。要實現這一目標,投資者很可能需要豐富其“工具箱”:在他們可以動用杠桿的地方參與進來,在不能動用杠桿的地方撤資,以及集體參與政策討論以改變環境。
4.我們沒有“B星球”,氣候適應投資勢在必行
即使我們成功地將全球變暖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C 至 2°C
的范圍內,極端自然災害也會出現。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的投融資意義重大。政府和超國家組織發行債券為綠色債券買單的舉措可能會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的大規模擴張。
ESG主流化
5. 隨著通用ESG語言的出現,“漂綠”現象消退
2021年ESG主題基金的投資熱度空前,但隨著ESG獲得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其可信度也受到了質疑。懷疑論者和理想主義者都在吹捧“漂綠”策略——這也是一種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褻瀆。好消息是,一種ESG通用語言正在興起,這將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并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6. 監管的十字路口:趨同還是分化?
僅在2021年,就有12個市場的至少34個監管機構和標準制定者就ESG進行正式咨詢,難怪企業和投資者會暈頭轉向。我們看到一些核心領域出現趨同,但在不同地區優先事項的推動下,出現了進一步分化的跡象。
7. 將ESG評級置于其應有的位置
十年前,只有少數投資者了解并使用ESG評級體系。而如今,投資者、公司、新聞媒體和公眾都希望通過ESG體系解決一系列問題。在不久的將來,監管和市場力量都將推動ESG評級行為準則的建立,以明確其職責范圍。
最新風險和機遇
8.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嚴峻威脅到全球糧食的未來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可持續農業議程和定于2022年春季召開的昆明會議的目標反映了一個可怕的現實:如果我們不徹底改變糧食生產和飲食習慣,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也將會迫使我們改變。無論以哪種方式,食品和農業行業都將迎來徹底的重塑。
9. 細菌數量增多:新一輪全球健康危機迫在眉睫
就在全球繼續抗擊COVID-19之際,又一輪全球健康危機已經襲來:到2050年,每年可能有1000萬人死于過去可以治愈的細菌感染。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對新抗生素進行大規模投資,并在未來幾年大幅減少抗生素的日常使用,尤其是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10. 公平過渡:平衡需求和投資可行性
隨著私人金融的掌舵人開始引導全球資本實現“凈零”,許多人意識到,如果我們不考慮最脆弱的人群、社區和國家,遏制氣候風險的努力就不可能在系統層面取得成功。




















數據來源 《MSCI:2022年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趨勢報告(英文版)(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