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是從養老服務內容的角度出發,整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滿足長期照護老年人醫療健康、日常照護等多重需求的一種模式,是針對傳統養老服務模式功能不完善的一種創新。
“醫”主要指醫療衛生服務,包括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健康教育、疾病診治,醫療檢查、以及護理服務、大病康復和臨終關懷等服務;“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引導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等。

2 醫養結合的優勢和意義
其優勢在于改變當前養老服務中的“有養無醫、有醫無養”的尷尬境地,同時滿足了老年人群“老有所養”和“老有所醫”兩大主要需要。讓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社區中得到全面的醫療和養老照護服務。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不僅包括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文化生活、心理慰藉等基礎性的養老服務,還包括了專業的醫療服務、慢性病恢復、健康護理、疾病預防、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實現了養老服務領域中“醫”和“養”的資源整合,使養老資源的利用最大化。

3 醫養結合的背景和必要性
醫養結合模式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當今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加劇。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20.4萬個,養老床位合計775.0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5張。
養老機構主要承擔了照顧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任務,普遍缺乏醫療保障能力,生病時缺乏保障影響了老人對養老機構的認可。,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0萬余個,其中醫院3萬余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5萬余個。
醫院普遍擁有較高的醫療服務能力,但無法為老人提供細致入微的生活照顧服務。由于老年患者增多,部分醫院已經出現明顯的“小病大治、長期壓床”現象,導致!醫療資源更加緊張。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億人,占18.70%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13.50%)。老年人口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幅增加,導致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趨勢日益顯著,對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服務能力形成極大挑戰。
4 醫養結合的核心要素
醫養結合主要包括服務主體、服務客體、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管理機制5個核心要素。
(1)服務主體指服務的提供方,包括各級醫院、社區衛生中心、養老機構等。
(2)服務客體是指服務的接受者,包括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和無法自理等 4類老年人,后兩類是醫養結合服務的重點人群。
(3)服務內容是指服務的類別和項目,2019年衛健委等多部門發布《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規定了醫養結合機構需提供包括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醫療服務、中醫藥服務等在內的9項服務內容。
(4)服務方式可劃分為三類,一是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青杠老年護養中心為代表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類型,二是以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為代表的“養老機構設立醫療衛生機構”類型,三是以“醫養聯合”為代表的“嵌入式”類型,典型代表是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與湖南康乃馨養老機構的合作模式.
5 醫養結合模式

(1)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互利共贏,建設成本較低,同時提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利用效率;但工作人員或老人可能需要在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之間頻繁轉移,緊急情況下反應速度較慢。
(2)醫療機構增設養老??疲横t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可大大提升,緊急情況下反應速度最快,但醫療機構可能需要大幅度增加床位,建設成本較高;比較適用于本身經營養老醫療的醫療機構,如老年慢病??漆t院及航服??漆t院等。
(3)養老機構增設醫療資質、添加醫療資源:增設醫療資質、配置專業醫療團隊、增加康復器械銷售可豐富養老機構的經營項目,提升服務能力,緊急情況下反應速度也較快;但醫療資質的申請、相關人員、設備的配置成本相對高。
(4)醫療資源、養老資源走進社區:最符合主流居家養老模式的需求,可面向的客戶群體最多,但建設成本最高。
推薦閱讀:《健康界:公立醫院布局醫養結合的策略與方法(3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