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污水資源化項目規模分析
近年來我國水資污染逐漸嚴重,開始慢慢重視水資源的污染問題,開始進行廢水處理,但是工業污染仍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我國在污水資源化項目投資結構中,截至
2019年6月,國內納濾技術用于自來水廠深度處理項目中,總規模為74.87萬噸/日(統計口徑系納濾產水規模);國內應用超濾技術在自來水深度處理和市政污水深度處理的總規模分別為
1,127.74萬噸/日和483.35萬噸/日;國內應用 MBR
技術在市政污水深度處理的總規模為1,503.66萬噸/日;國內應用雙膜法(超濾+納濾/反滲透)將市政和工業園區污廢水深度處理及再生水回用項目的總規模為71.86萬噸/日。污水資源化項目規模較小。根據膜工業協會數據,我國污水資源化項目規模普遍較小,投資額小于1億元的項目占比達69%,規模小于5萬噸的項目占比的70%。因此投資情況仍需加強。

2、污水資源化相關政策匯總
我國對污水資源化發布的相關政策主要有“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等,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2016年12月31日發改委、住建部發布了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主要內容是到2020年底,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區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15%。
2017年6月27日人大常委會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主要內容是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工業布局,要求造成水污染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減少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2017年10月12日環境保護部、發改委、水利部發布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主要內容是到2020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水質優良水體有所增加,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長江流域總體水質由輕度污染改善到良好,其他流域總體水質在現狀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各排污單位要切實承擔污染治理主體責任,加強再生水循環利用,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2019年1月21日生態環境部、發改委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主要內容是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格用水總量指標管理,健全覆蓋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快完成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嚴格取用水管控。嚴格用水強度指標管理,建立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名錄,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2020年年底前,長江經濟帶用水總量控制在292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2019年4月15日發改委、水利部發布了國家節水行動方案,主要內容是大力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重點企業要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重點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城市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筑施工等,應當優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勵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
2019年4月29日住建部、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發布了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主要內容是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人口少、相對分散或市政管網未覆蓋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分散污水處理設施。
2020年7月28日發改委、住建部發布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主要內容是缺水地區、水環境敏感區域,要結合水資源稟賦、水環境保護目標和技術經濟條件,開展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積極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推廣再生水用于市政雜用、工業用水和生態補水等。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在完成片區管網排查修復改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進合流制溢流污水快速凈化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完整版請點擊《【研報】資源環境行業研究專題報告:污水資源化政策落地打開“十四五”行業市場空間-210121(23頁).pdf》
推薦閱讀
2021年環保行業中國水資源現狀及污水資源化策略分析報告(61頁).pdf
【研報】環保行業深度報告:污水資源化專題新水源新機遇-210112(63頁).pdf
【研報】環保行業:與碧水源和金科環境共同解讀污水資源化政策會議紀要技術升級、產業升級-210117(1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