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一個相對來說經濟水平較低的國家,近幾年來老撾學習中國的方式逐漸開始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下面是老撾改革方向和措施的一個介紹。
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在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度,農民有長期使用土地的權利,且可租賃、轉讓和議價購買;調整農業征稅政策, 推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政策,
諸如對新開墾的荒田實行3到5年免稅政策;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興修水利設施,進一步改善農田灌溉水利系統,
建立農業試點工程;1984年提出實行企業核算,自負盈虧,允許私人投資辦廠,允許自由出售商品。
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在1986年至1993年間, 除少數維系國計民生的大型國有企業外,90%以上的工廠和企業轉變了經營機制。
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從1987年開始實行價格自由化, 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1988年老撾建立了多種貨幣兌換系統。
金融改革,1995年9月解除了基普與所有貨幣兌換率的限制, 實行浮動貨幣兌換制度;1987年起,
對銀行系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到1999年已將8家國有商業銀行調整為4家, 建立了2家合資銀行, 并有8家外國銀行在老撾設立了代表處。
對外開放擴大本國產品的市場需求, 引入外部資本與技術,
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1988年頒布《外國在老撾投資法》,1989年制定國外投資法的執行細則,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國投資;1994
年頒布修改后的《促進和管理外國在老撾投資法》;2001 年出臺《促進和管理外國投資法實施細則》,在法律上確保外資來后的權利政府承諾不干涉外資企業的經營事務,
允許其匯出所有利潤;承諾外資可在老撾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老撾在頭5年不對外資企業征。
爭取外援和貸款,積極爭取援助和貸款,援建基礎設施項目, 比如公路、水電站、農田水利等。
擴大并深化與國際經濟之間的分工合作關系,從國際分工與進出口貿易中獲得比較優勢和經濟收益,目前正積極爭取加入WTO。
設立經濟特區,2002年成立第一個經濟特區“沙灣- 色諾特區”,目前已有6個經濟特區。

文本由@鄧鄧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中開發老撾未工國際:主業與投資聯動,來的“王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