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鼓勵生育的政策
1、各國補貼性鼓勵生育政策一覽
俄羅斯:2007年推出“母親基金”:為生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俄羅斯家庭提供數25萬盧布(約合4.5萬元人民幣)的補貼,可用于償還房貸、翻修房屋、支付子女教育費用、積攢養老金儲蓄等,2016年調整后的數額為45萬盧布;產婦能夠享受140天的全薪產假。
瑞典:兒童津貼:1948年以來,16歲以下兒童按月領取津貼,津貼隨物價變化,2015年兒童津貼標準是每人每月1050瑞典克朗,若家庭中有一個以上孩子,還可得到家庭補助。
德國:2001年投放家庭政策資金約為1800億歐元,占當時GDP的9%,國家承擔了家庭撫養孩子成本的46%;2005
年起政府每年提供15億歐元用于擴大針對0-3歲兒童的托兒機構;2016年起每月向孩子提供兒童金,孩子越多,兒童金越多,一直可以領到18歲,若還在讀書或者還在實習培訓等,可以申請到25歲。
加拿大:兒童福利金,免征稅,按月支付,18歲以下均可申領,胎次越高補助越高;2006年7月推出托兒津貼(UCCB),六歲以下兒童,每人每月發放100加元;2016年7月起上調牛奶金(CCB):6歲以下的兒童每年最高能獲得6400加元牛奶金,6歲-17歲的孩子每年最高可獲得5400加元。

法國:生育一孩家庭每月可得到300歐元的補助,若三年內生育二孩,則在孩子6歲前每月可得到600歐元的補助,若再生育三孩,則每月可得到900歐元的補助,直至孩子18歲。
韓國:政府每年提供5萬套保障性住房給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新婚夫婦;0-5歲嬰幼兒可享有每人每月20萬韓元的幼兒園保育費或家庭養育津貼,低收入家庭可申領照料津貼以及補貼等。
英國:生育補助金:針對低收入家庭,生育第一個孩子時享有500英鎊的一次性補貼;“子女補貼”政策:第一個子女或獨生子女每周可得20.3英鎊,其他子女則每人每周獲得13.4英鎊;父母可為子女建立“兒童信托基金”賬戶:政府為新賬戶提供最多250英鎊的鼓勵資金。
新加坡:2001年設立“寶貝津貼計劃”用于補貼新生兒,并于分別2004,2008,2013年不斷提高補貼金額,目前第一、二個孩子可以得到6000新元,第三、四個孩子可以得到8000新元;育齡婦女可以享有16周帶薪產假,其丈夫同時享有兩周陪產假。
日本:1972年開始實行兒童津貼制度,低收入家庭3-6歲兒童每月補貼4000-6000日元,2010年4月起兒童津貼制度取消家庭收入限制,15歲前每人每月可領取1.3萬日元,2012后實行差異補貼,3歲以下兒童每月津貼1.5萬日元,3歲以上15歲以下每月津貼1萬日元;同時補助孕婦30萬日元的育兒補助金。
2、各國鼓勵性生育政策中產假、育兒假一覽
俄羅斯:生育第三個孩子的女性可以有4年半的產假在家照顧孩子,并且會獲得一定的補助。產假時間計入工齡,女性可以隨時要求返回工作崗位。
瑞典:新生兒父母可享有l6個月帶薪休假,其中13個月可獲得約77.6%的工資補助,其余3個月按國家最低生活標準補助。另外,政府還引進兩性平等的補貼機制,激勵父母雙方共享育兒假期。
德國:父母雙方可共同享有長達三年的育兒假(帶薪休假約1年)。
法國:婦女生第一胎可休20周、第二胎可休40周產假,皆可領取全額工資;父母也可享有6-12個月不等的育兒假。
日本:女性可享受14周產假,也鼓勵丈夫在子女出生后8周內休假,且該假期不算在育兒假內;特殊情況下,育兒假可延長至孩子滿一歲半。
英國:女性6周給付90%工資,外加20周固定工資產假。
加拿大:產假和育兒假18個月,符合資格的待產孕婦可在嬰兒出生前的12周開始申請產假?!皹藴矢改父@碧峁?2個月內共計35周的失業保險福利,相當于每周工資的55%,最高不超過543加元(2017年標準)?!把娱L父母福利”則是在18個月內有61周的享受失業保險福利,平均每周福利是每周工資的33%,最高不超過326加元(2017年標準)。符合標準的父母總共可以享受40周福利,但任何一方不得超過35周,這意味著父母雙方必須共享產假福利。在已有的福利政策外,如果父母雙方共同分享產假,新福利將提供額外五周的就業保險。
美國:生育女性可享有12周無薪產假,部分州(如加利福尼亞州)女性享有帶薪產假,但在全國范圍內并未形成統一的帶薪產假支持制度。
韓國:女性享有90天的帶薪產假和12個月的育兒假,男性也有5天的陪產假,育兒期間可獲得工資40%的補貼。
新加坡:女性享有16周產假,其中前8周是強制性產假,薪水由工作單位支付,后8周由政府支付;丈夫可享有兩周陪產假。
澳大利亞:符合標準的女性可享受18周的帶薪產假和12個月的無薪育兒假;2013年1月后,父親在12個月的無薪陪產假的基礎上,可享受兩周的有薪“父親與配偶津貼”。
3、各國生育政策建立并完善托幼服務體系
瑞典:在托育服務方面,政府規定,自治市政府為1~12周歲的兒童提供公共照顧服務。1歲以上兒童的托幼服務職責從社會健康部轉移至教育科學部。全日制托兒所是主體,主要收托1~6歲兒童;政府也支持私立兒童服務機構發展,鼓勵社區的開放式幼兒園開設免費服務、育兒交流和綜合服務項目,建立家庭式托兒所(以3~5人的規模收托12歲以下兒童),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照護需求;同時,促進托幼機構與學校合作,將“保育”與“教育”相結合。
俄羅斯:免費開設平民幼兒園。
法國:在托幼方面,法國家庭補助保險管理機構與地方組織(地方公共部門、協會、企業)合作,積極落實接收3歲以下幼兒服務政策。除建設社區托幼機構,為3歲以下兒童提供集體托幼服務外,還鼓勵開設個人托兒所,同時向雇傭育兒保姆家庭發放補貼;2歲幼兒便可人園,3歲及以上幼兒幾乎全部人園。在兒童保育托管方面,主要以提供母親助手、住家保姆、育嬰保姆、公立托兒所、企業辦托兒所、醫院辦托兒所、城市希望托兒所等,還有臨時托兒所和兒童花園等為補充。
日本:出臺“天使計劃”和“新天使計劃”,并不斷完善育嬰室、母子生活支援設施、保育所、兒童寄養設施、課后服務和短期照料支持服務。推行“將等待入托兒童降為零的戰役”:為解決3歲以下幼兒入托的保育所數量明顯不足的問題,政府一方面每年增設保育所數量,另一方面鼓勵設立公營、私營保育所,出臺一系列措施改善保育設施、延長保育時間,推廣休息日保育、臨時保育、夜間保育等模式。孩子上保育園和幼兒園的50%以上的費用是國家出,只有20%左右的費用由孩子父母負擔,而且費用的多少是根據每個家庭的收入狀況來決定,比如收入高、繳稅多的家庭需要交的學費多,反之則少。
英國:英國的托幼機構形式多樣,側重于保育的托幼機構主要是托兒所,以0~5歲幼兒為教育對象,由衛生部門管轄;側重于教育的托幼機構有保育學校(幼兒園)、保育班、幼兒班等,保育學校和保育班以3~4歲幼兒為教育對象,幼兒班以3~5歲幼兒為教育對象,它們都由教育部門管轄。其他托幼機構,如公立的混合型幼教中心、國小附設預收班和私立的親子團體、聯合托兒中心、家庭開辦的保育機構、學前教育中心、學前游戲小組等,也都在為家長提供不同形式的幼兒教育與保育服務。
德國:在托幼方面,自《日托擴充法案》支持擴大3歲以下兒童托管起,德國聯邦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新建托幼中心,并對各州、市政府提供公共托幼機構日常運營及人事開支方面的資金支持。在具體落實上,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不同的需求計劃,主要由青年事務局負責,該機構為扁平化的基層組織,獨立運行,聯邦中央部門對其缺乏行政監督效力。家長需提前向青年事務局申請0~3歲日托服務名額;3~6歲幼兒入托也需向青年事務局申請資格認證。3歲以下幼兒亦可在私人家中(通常為4~5名幼兒)獲得照料服務,照料者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并得到兒童服務中心批準方可經營。
新加坡:幼兒培育署管理和促進早期兒童事業發展,實施7歲以下兒童發展項目及對這些項目進行監督。托幼服務同樣注重資金補貼,為家庭提供啟動費用津貼、社區關懷基金、學生照顧津貼,并開展幼兒園學費援助計劃和課后兒童俱樂部項目。對于代際支持,政府為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提供“祖父母照顧者津貼”。
完整版請點擊:《【研報】人口序列專題報告之二:鼓勵性生育政策對逆轉生育意愿下降有幫助嗎?》
文本由@鄧鄧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研報】人口序列專題報告之一:全球生育意愿的趨勢性下降可逆轉嗎?
【研報】商業貿易行業深度研究報告:生育率變化下的母嬰市場復盤、對標與自己的路-210519(54頁).pdf
【研報】商貿零售行業:社零恢復加速央行工作論文建議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210418(1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