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我國數字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數字技術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持續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推動了各個行業持續創新,提升了經濟效率,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強技術支撐。
一、發展背景
(一)網絡基礎設施不斷發展,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高
1.
網絡基礎設施整體上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IPv4(互聯網協議第四版)數量持續保持穩定增長,IPv6(互聯網協議第六版)數量則表現出了非常迅猛的增長態勢?!吨袊ヂ摼W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的IPv6數量是2016年12月的2.5倍有余。域名以及包括C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域名的數量2016-2019年呈現增長趨勢,但在2020年出現下降,原因是這一年我國加大了對互聯網空間的治理力度,對很多不合法的域名進行了整治。盡管如此,我國網頁數量依舊呈現穩定的增長態勢,表明我國互聯網資源實質上依舊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此外,國際出口帶寬數也出現明顯增長。
2.
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逐漸提高?!督y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由2016年的7.31億人增長到2020年的9.8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從2016年的53.2%增長到2020年的70.4%,兩者都保持著穩定的增長態勢。
3.
移動網絡在“十二五”期間便已得到迅速發展,在“十三五”期間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根據工信部數據,2020年,我國移動電話基站數從2016年的559萬個增長到931萬個,4G基站數從2016年的263萬個增長到575萬個,5G基站建設數量從2019年13萬個迅速增長到71.8萬個。由于5G的沖擊,2020年4G基站的建設速度明顯放緩。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突破,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1.
5G建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早在2019年6月份,工信部便向我國四家電信企業發放了5G商用牌照。今年5月14日,工信部公布最新消息,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81.9萬個,占全球比例約為70%;5G手機終端用戶連接數達2.8億戶,占全球比例超過80%;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占比超過38%,位列全球首位。
2.
超級計算機發展迅速,成功躍升至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2016年,我國研發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之一。在2020年6月的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榜Top500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以高達125.4PFlops的峰值浮點性能位居世界第四,另一臺由我國研發的超級計算機“天河2號”以高達100.7PFlops的峰值浮點性能位居世界第五。
3.
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滲入到金融、醫療、交通、制造和教育等多個產業領域。我國加速在人工智能領域頂層布局,2017年,國務院印發并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9年,在上海舉辦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科技部發布了新啟動建設的十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涉及普惠金融、視頻感知、智能供應鏈、智慧教育和智能家居等多個重點細分領域。同時,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也在不斷刷新,《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共計69.4萬件,同比增長56.3%。
(三)國家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意見
國務院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并從信息網絡、互聯網產業、國家大數據戰略和信息安全等角度提出具體的配套政策。之后,又先后出臺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文件,為數字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2017年,“數字經濟”一詞被明確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反映了我國對數字經濟重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數字中國”的建設,要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多領域推進“互聯網+”被作為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措施。2019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要求,把“數字鄉村”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等。同時,為了引導和鼓勵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還針對特定技術出臺了專門的政策文件。立法機關制定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等法律,以保障我國數字經濟規范有序地發展。
二、發展成就
(一)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笆濉逼陂g,我國經濟雖然面臨下行壓力,但數字經濟卻增長勢頭良好。尤其是在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的嚴重沖擊下,依舊保持旺盛的活力,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貢獻力量。
(二)數字產業蓬勃發展
1.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的規模由2016年的26.1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7.21萬億元。盡管同比增長率由2016年的19.8%下降到2020年的4.5%,但這是由我國電子商務市場趨于飽和所致。而且,2020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的增速曲線和網上商品實物零售額依舊保持平緩,反映了這一產業具備較強的抵御疫情沖擊的能力。其中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在整個“十三五”期間,都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2020年是該比重在“十三五”期間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同比增加了4.2%。這是因為疫情給線下實物商品零售帶來較大的打擊,網上實物商品零售活動很大程度地替代了線下實物商品零售。
2.
云計算作為在線數據存儲、計算和處理的主要技術,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信息技術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公有云市場和私有云市場都處在擴張狀態,前者規模由2016年的170.1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900.6億元;后者從2016年的344.8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791.2億元。相比私有云市場,公有云市場的發展尤其迅速。2016年的公有云市場規模還只有私有云市場的一半;到了2019年,公有云市場規模已經超越私有云市場。
3.
自從國家在2015年將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大數據產業就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發展態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數字中國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大數據產業生態聯盟數據顯示,我國的大數據產業規模由2016年的2840.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670.2億元,雖然增長速度整體上有所下滑,但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
4.
我國在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020年通信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底已開通5G基站超過71.8萬個;《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20年預計超過1500億元;《區塊鏈白皮書(2020年)》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的區塊鏈企業有516家,占全國區塊鏈企業總數的6成以上。
(三)數字經濟在三次產業的滲透率逐年提高
1.
“數字鄉村”戰略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發展數字農業、推進農業數字化對于做好“三農”工作有著重要意義。雖然由于城鄉差距,我國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網民數量均落后于城市。但是,在“十三五”期間,尤其是2019年、2020年,農村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增長,遠高于全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的平均增速。這表明,我國城鄉間的互聯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已得到改善?!吨袊y計年鑒2020》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互聯網接入用戶由2016年的7454萬戶增長到2019年的13477萬戶??萍计髽I也逐漸進入到農業領域,和地方政府或農業企業合作打造智慧農業新平臺。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深化,電商扶貧已成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幫助低收入農村地區居民打開農副產品市場,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擺脫貧困。早在2015年,電商扶貧就成為我國脫貧攻堅的創新舉措之一。2016年起,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展起來,到2019年已實現對全國832個貧困縣的全覆蓋“十三五”期間,電商扶貧穩定推進,在眾多低收入地區取得了成功。
2.
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國經濟質量提升的重要方面。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工業或制造業,能夠促進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利潤的增加。如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數據分析、生產流程優化、質量控制、風險預警和產品開發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應用領域產業活動效率和質量的大幅提高。
3.
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成為數字經濟與金融業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金融數據是金融業最為寶貴的資源,大數據技術幫助金融行業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具價值的信息,在征信、市場分析、客戶關系管理、風險管理、反欺詐監測和產品設計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云計算為金融業提供了算力和存儲支持;人工智能促進了金融行業的智能化,智能支付、智能客服、智能營銷、智能投顧和智能征信等成功應用在重塑金融業態方面;區塊鏈技術也在加速落地,在數據保護、智能合約、金融交易方面頗具應用前景。
三、發展趨勢
(一)數字經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將更為緊密
“十四五”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將繼續深化融合,推動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催生數字經濟的新業態,實現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改善。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現代工業融合的新事物,將為工業生產與互聯網經濟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技術支持;云計算將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網絡結合產生的大數據提供算力支持;物聯網和5G為大數據在網絡中的傳輸貢獻技術條件;人工智能可為新一代數字經濟體系中的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化分析,應用于新的自動化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以及整條供應鏈或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數字孿生技術可用于企業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工廠建設,在汽車、電子制造業加速普及;智能制造向傳統制造行業滲透,將有效促進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
(二)數字化治理進入新階段
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技術與治理手段的進一步結合,數字化治理將進入新的階段,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繼續加深與治理體系的融合,優化升級治理結構和治理流程,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治理水平,使治理活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可憑借強大的算力和科學的算法充分挖掘社會大數據的信息價值,搭建跨地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治理平臺,打破地理空間的阻隔和行政部門的“條塊分割”,推動治理向系統化、智能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三)平臺經濟反壟斷成為數字治理重要內容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國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十分迅速。然而,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壯大也引發了平臺壟斷問題,導致不正當競爭、阻礙創新、大數據殺熟等扭曲市場機制和破壞消費者福利行為的發生。今年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發布,對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諸多利用壟斷地位開展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作出規定和限制。旨在應對當前平臺經濟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響應社會對平臺經濟良性發展的需求,可見,平臺經濟反壟斷將在“十四五”期間成為數字治理的重要內容。
(四)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不斷強化
數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國家、地區間數字經濟相互影響的程度也將不斷加深。為了更好地享受數字經濟的福利以及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挑戰,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的強化和升級將成必然?!笆奈濉逼陂g,我國的數字服務出口和數字貿易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發展。另一方面,全球范圍的信息安全、隱私侵犯、網絡恐怖主義等問題也將成為嚴重安全隱患。因此,我國要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規則的制定,建立數字經濟的談判和合作機制。
作者:張鵬飛,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李勇堅,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原文刊載于《中國國情國力》2021年第8期,參考文獻略
“十三五”時期中國數字經濟重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