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捷咨詢發布了《明天的談話》。
怎么定義可持續性?
根據聯合國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以從三個方面評估可持續性:
環境責任(保護自然資源、減少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等)
社會責任(安全的工作條件、反對童工的公平勞動政策,性別歧視、強迫勞動等)
經濟包容性(公平貿易,致力于更廣泛的事業——消除貧困、教育等)
可持續發展有什么好處?
1.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帶來了顯著的面向客戶和財務效益
品牌價值增加:超過三分之二(69%)的CPR組織和超過六成的能源和公用事業公司指出品牌價值增加(見圖)。
如果消費者認為他們購買的品牌在環境上不可持續或對社會不負責任,70%的人會告訴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并敦促他們不要與組織互動。
超過六成的組織推動了可持續經營收入的增長

提高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級:在CPR和能源及公用事業方面,超過六成的組織表示,由于其可持續性舉措,他們獲得了更積極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級。
如今,鑒于ESG與資本市場準入之間的聯系,這是一項戰略上的當務之急,主要資產管理公司將重點放在可持續性上。
2.可持續性倡議的執行情況參差不齊
消費品和零售業:實現全球規??沙掷m發展很罕見
該行業四分之三(75%)的組織聲稱擁有戰略、基礎設施和資源,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努力。此外,近一半的企業已開始在其運營的一些地區實施可持續發展舉措。然而,當涉及到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規模時,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公司實現了廣泛的覆蓋。
整個價值鏈的可持續性成熟度較低

能源和公用事業:未關注可持續性的組織在全球范圍內不均衡
超過一半的行業公司(57%)表示,對可持續發展有成熟的方法。然而,這種相對強勁的“環境”成熟度并未反映在可持續性等式的其他領域,尤其是“社會”領域:
只有22%的能源公司將其經濟包容性做法的方法評為成熟,只有27%的公用事業公司表示,他們有成熟的社會責任實踐,如安全的工作條件或防止童工、性別歧視和強迫勞動的勞工政策。
不到三分之一的能源和公用事業組織擁有成熟的社會和經濟實踐

3.確定可持續性舉措的優先次序和規模方面的挑戰
各組織在擴展可持續性舉措方面面臨的挑戰多種多樣,從利潤影響到缺乏投資,以汽車行業為例。
汽車:需要更大的投資承諾
可持續性需要大量投資,但投資不足是一個重要問題,研究專家認為,該行業沒有作出足夠的承諾。
一半的外部專家認為投資低于要求,但只有五分之一的高管同意。汽車行業高管尚未意識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投資規模。
可持續性投資-百分比表示受訪者答案的劃分

文本由@云閑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凱捷咨詢:明天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