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新市民
最開始新市民指的是在外地城市長時間居住并且工作相對固定的農民工,后來該名詞所指的范圍逐漸擴大,已經演變成原籍在外地,并因為各種原因來到本地城市的流動人口的統稱。
從前由于城鄉的二元結構,農村人口被認定為農業人口,城鎮居住人口被認定為城鎮人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區城市化開始演變,越來越多農村人口在城鎮打工置業,戶口卻依舊在農村,所以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之間處在剪刀差,這部分差值就被稱為新市民。

2.新市民指代范圍變化歷程
2006年2月,青島市政府文件將外來務工人員成為“新市民”,青島政府宣布,120多萬名取得暫住證的“新市民”可享受保險、房貸、購車掛牌、考駕照、子女入學等待遇。
2006年8月,西安市雁塔區發布《關于規范“新市民”稱謂的通知》,文件把在轄區生活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統統改稱為“新市民”。
2014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對于長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要逐步讓他們融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同等的權利。不能把他們視為城市的“二等公民”。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2018年6月,《2017年全國住房公積金年度報告》將新市民定義為“農村轉移人口和新畢業大學生,報告提到,開戶職工中,農村轉移人口及新畢業大學生等新市民966.28萬人,占新開戶職工的52.85%。
2022年3月,銀保監,央行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文件規定,“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

3.新市民客群的特征
總體特征:目前中國的新市民人口數量在3億人左右,構成以外來務工人口為主;整體年齡分布主要是80、90后為主體,且新市民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男性也明顯多于女性。
具體特征:
穩定性差:新市民工作穩定性差,頻繁更換或是以短期零工、尋求創業為主,收入和工作條件是影響其頻繁更換工作場所的主要因素。
生活單一:新市民親人朋友不在身邊,工作以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類勞動居多,業余時間少,休息時間更傾向于和家人聯系或手機娛樂等。
社會保障參與度低:由于工作流動性大,大部分新市民無法穩定繳納社保,且主動繳納社保意識低。
月光族:新市民的工作基本可以滿足生活自理,但支付生活開銷、房租后,多用于網購等消費,基本沒有存款。
傾向于小額借貸:收入低,無存款,無法承擔大額支出,會通過借貸緩解壓力。借貸偏向小額、短期,周轉為主。

4.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新市民需要伴隨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如從生活前段的找工作,到后面的生活消費,再到結婚生子及未來的兒童教育。
新市民群體的數量大、成長性強,與其先關的金融服務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傳統金融機構應進行業務轉型,以適應新市民靈活的金融服務需求,通過“軟硬結合”助力新市民城鎮化,聯合建立“征信身份證”完善新市民數據庫,并量身制定“適新市民化”的金融產品,提同時還要多加宣傳,升新市民理性消費意識。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信息來源
《房地產行業:當舊地產遇到新市民-220329(16頁).pdf》
《零壹智庫: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市民金融需求報告(10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