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義
《塔木德》一書中寫到每個人應該將自己的資產分成三個部分,其中1/3投資于土地,1/3投資于商業,另外的1/3作為現金儲備,這是最早提出的大類資產配置,基本思想是規避單一資產的風險。當前金融學領域一般指根據投資者的需求,將資金分配在股票,債券,大宗商品這些資產上。更廣義上來看,其覆蓋的品種還包括了房地產,藝術品,信托計劃,對沖基金等另類投資標的。
2 內容
通常來說,大類資產配置過程主要涵蓋了設定投資目標、戰略與戰術資產配置、再平衡、業績回顧幾個環節。
1)設定投資目標
主要包括了收益目標與風險目標兩個相互影響的目標。對于投資機構來說,收益目標通常取決于其融資與負債的成本和期限結構,因此一般其投資理念與目標通常使用絕對收益率和相對基準收益率。風險目標通常受監管要求,公司文化與理念的影響,一般常用的風險指標包括波動率、挫跌(回撤)、Var等指標。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在收益目標上有明顯區別。公募基金通常使用相對收益(例如滬深300),而私募基金一般都采用絕對收益目標。在風險目標上,兩者所受的監管和公司理念也有巨大差別。私募基金的風險容忍度要相對高許多。
2)戰略與戰術資產配置
戰略與戰術資產配置是一個自頂向下的過程。戰略資產配置決定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不同大類資產的目標配置比例,并且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該比例不變。
戰略與戰術資產配置屬于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環節,具體又涵蓋了以下幾個步驟

(1)選取資產類型
通常根據投資理念與目標,以及監管規則、期限和流動性的需求,不同的資產配置產品會選擇不同的大類資產。例如,養老金等通常不會選擇商品或衍生品等高風險資產;又如近幾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機構選擇在資產池中增加境外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投資比例。
(2)測算各資產的收益,風險和相關性等統計性質
在確定了這些大類資產后,研究者需要回顧其歷史數據,分析其歷史表現。雖然由于采用的模型不同,模型所要使用的參數也不同。但通常的參數都包括收益率、波動率、相關性與協方差的均值、方差、分布等,部分模型還需要用到預測的收益、波動、相關性及置信區間和置信度。
(3)選擇資產組合與配置模型
對比不同的資產組合與配置模型,其背后反映的是達成大類資產配置目標的核心路徑與方案不同,常見的模型有馬科維茲的均值方差模型(MV0),高盛所采用的Black-Litterman模型(BL),經典固定比例的啞鈴模型(股債60/40或50/50),橋水基金采用的風險平價模型(RP)等。本章后文對于要使用的馬科維茲模型與風險平價模型給出筒略的定量分析與描述。
戰略資產配置通常是一個被動式管理過程,各資產所配置的資金通常是由模型與數據決定的,人在其中的影響比較小。而戰術資產配置則依賴于投資人和管理者的主動決策,其主要著眼于短期市場投資機會,在數月的時間內主動調整配置比例,以便于抓住機會或者避開風險。
3)再平衡
通過戰略與戰術方式設定大類資產配置的初始比例后,隨著各類資產價格的變化,其所占比例會偏離初始設定;更重要的是,模型所依賴的資產統計特征也發生變化,模型與實際場景偏離變大。通過再平衡,可以將大類資產比例恢復到設定比例,并校準模型。通過再平衡可以起到降低組合風險與提高組合收益的作用。一般來說,再平衡的周期是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過短的再平衡周期會導致過高的交易成本,而過長的周期則會導致模型偏差過大。
4)績效回顧
這是整個流程的反饋過程,在策略實際運行一段時間后,若收益、風險等與目標設定有較大差異,則需要解釋其原因是模型問題還是基礎資產選擇問題。例如由于模型中未考慮交易沖擊成本,再平衡時會帶來損耗。而外匯管制等原因,會導致部分基礎資產的配置達不到模型設定的比例。這些現實中的問題能夠進一步完善模型與策略。
3 大類資產配置策略


圖表來源:《中國信托業協會2021年信托業專題研究報告458頁.pdf》
推薦閱讀
《中誠信國際:2021年上半年宏觀經濟與大類資產配置分析與展望(24頁).pdf》
《【研報】《宏觀大類資產配置手冊》第十八期:資產布局期(27頁).pdf》
《大類資產配置研究系列(5):景氣度研究量化與主動的多視角-211223(22頁).pdf》
《蘇寧金融研究院:2020年四季度大類資產配置報告(37頁).pdf》
《宏觀驅動型大類資產配置研究系列八:歷次五年規劃、產業政策與A股驅動力-211220(27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