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享住宿?
共享住宿,即共享經濟形式下的住宿服務。作為共享經濟背景下衍生的一種住宿方式,它指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或組織之間通過社會化網絡平臺,常態化地將自身擁有且處于閑置狀態的房屋及設施、技能、時間等資源的使用權暫時性相互給予,以獲得經濟效益、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的經濟模式。
早期流行于國外的共享住宿服務主要指向具有非標準化特征的、個體對個體的住宿形式(P2P
Accommodation),即房屋共享平臺作為第三方中介,本身不擁有房源,由房東將自有房屋的部分空間和設施出租給房客,賓主共享生活空間,以獲取經濟收益和社交收益。共享住宿是一種短期的房屋租賃(P2P
Rental),是以個人或企業自有住宅為依托,借助在線平臺或在線度假租賃運營商,向以度假為目的游客提供短租住宿和有限服務的住宿新業態。
供養住宿的特點
與傳統的住宿方式相比,共享住宿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住宿供給依托個人或組織的閑置的房屋資源
共享住宿的房源不是專門用以提供接待服務的商業經營性場所,而來自于社會居民個人或組織自身擁有的閑置房屋或空間。也正由于房屋來源廣泛,共享住宿在城市空間布局上不受限制且較為分散,在房屋類型上豐富多元,具有明顯的非標準化的特征。
2.
交易過程依賴房屋共享網絡平臺
共享住宿的實現有賴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作為第三方中介的住宿共享平臺對擁有閑置房源的房主與具備住宿需求的消費者進行直接的供需匹配,從而完成價值交換。同時,共享平臺為房主與房客提供一定的額外服務,保障共享過程中雙方的權益,如完善顧客服務系統、制定信任與安全體系、構建雙向評價機制等。
3.
運營模式采用輕資產的方式
共享經濟提倡“使用而不占有”的消費理念,共享住宿平臺的運營基礎依托于社會資源而不需擁有任何房屋的產權,核心能力主要在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整合分散的閑置住宿資源,一方面通過營銷手段為房主推廣住宿資源,另一方面為消費者創建信息流動的渠道。
4. 住宿服務過程
注重顧客的體驗性與社交性。共享住宿的個性化特征決定了它能為消費者帶來獨特的住宿體驗,很多共享住宿產品都蘊含著“像家一樣”、“貼近當地”、“融入社區”等溫馨的住宿理念,旨在為房主與房客之間創造一個進行社交互動的共識,建立一個淡化利益的、像朋友或家人一樣交流與共處的社會關系。
共享住宿的商業模式
在中國,近年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新型消費模式驅動了共享住宿的發展,共享住宿不僅是一種新型的住宿服務方式,它還演變為一種新時尚的生活方式,并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一部分。由沙發客至“像當地人一樣旅游”,從自有產權到與陌生人共享居住空間,共享住宿的蓬勃發展推動著住宿服務市場的日益繁榮。
越來越多的企業如地產開發商、房屋中介、傳統酒店企業等組織介入共享住宿的市場,成為房源的提供者并對其進行統一管理,使得共享住宿的產品形態變得更加的多樣化。
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2016)根據共享住宿的產品形態,把共享住宿劃分為C2C(Customer
toCustomer)、B2C(Business to Customer)、以及“產權共享+換住共享”的二維共享三種商業模式。

C2C:房屋的私人所有者和個人消費者借助共享住宿平臺直接進行供需匹配,主要構成是個人房源,提供比傳統酒店性價比更高、更有個性的住宿服務。代表性平臺有:Airbnb、螞蟻短租、小豬、住百家、途家。
B2C:住宿分享平臺從地產開發商、房屋中介、酒店式公寓等相關住宿企業批量獲得閑置房屋資源并對其集中管理,針對住宿設施、標準、流程等方面制定并執行標準化的規范。重資產運營,企業需要收購或者與合作伙伴一起經營房源。代表性平臺有:途家、YOU+國際青年公寓、安途。
產權共享+換住共享:消費者通過分權度假平臺購買度假物業,按份共有產權,擁有相應份額時段的獨家時間;物業的所有權可以轉讓或繼承。代表性平臺有:Weshare我享度假。
推薦閱讀: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20(24頁).pdf》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19(40頁).pdf》
《中飯協:新冠疫情對中國住宿行業的影響與趨勢報告(31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