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城市發展也到了新的階段,在社會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多功能意義的韌性城市無疑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道路;那么韌性城市到底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建設韌性城市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簡單梳理。
什么是韌性城市
韌性城市起源于對生態系統的研究,OECD認為韌性城市是指城市具有吸收各種經濟、環境、社會和制度沖擊帶的影響并從中恢復的能力。ISO則認為具有韌性的城市能夠以一種及時有效的方式抵御、吸收、容納并適應災難和沖擊。
而可持續性地方政府將韌性城市的核心含義歸納為:在較長時間內形成應對外界沖擊能快速恢復,適應自身內部結構發生改變后仍然保持相對平衡穩定的城市。這種城市具備兩個核心特征:一是城市系統抵御沖擊干擾后能夠調整適應的能力;二是城市系統能夠在災難中學習改變不斷優化自身結構的能力。

韌性城市的基本特征
韌性城市具有魯棒性、可恢復性、冗余性、智慧性和適應性五個特征。
(1)魯棒性:是指城市抵抗災害,減輕由災害導致的城市在經濟、社會、人員、物質等多方面的損失;尤其是能夠減輕建筑群和基礎設施系統由災害造成的物理損傷,如交通、能源和通信等系統提供服務的中斷。
(2)可恢復性:是指韌性城市具有災后快速恢復的能力,城市能在災后較短的時間恢復到一定的功能水平;能夠最大化降低災害經濟損失,減輕經濟活動所受的災害影響。如房屋和基礎設施破壞所形成的財產損失,和社會生產與其他經濟活動因災導致停工、停產或受阻等所形成的損失。
(3)冗余性:城市中的關鍵部分應當有備用系統,當外界沖擊破壞部分核心環節時,備用系統能夠迅速發揮作用,維持城市基本功能運轉。
(4)智慧性:有應對危機和災難的儲備資源并具備科學調度的能力。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優化決策,最大化資源效益。
(5)適應性:城市能夠在危機中生存并通過學習改變自身結構,提升對災害的適應能力。
韌性城市的基本特征

韌性城市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韌性城市建設包括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生態韌性、組織韌性四個方面。
(1)經濟韌性:指的是城市在面臨外部的環境變化、經濟發展的周期變遷、產業和科技革命甚至是經濟危機時,能及時靈活進行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及有關政策調整,增強經濟發展應對外部變化的彈性,保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2)社會韌性:指的是當社會結構遭遇一定程度的沖擊或風險時,能夠維持社會整合、確保社會治理、保持社會有效運行的能力。社會韌性強調社會共同體意識,注重社會團結互助。一個具有較強社會韌性的城市,也一定是充滿關懷和溫情的城市,也是有凝聚力的城市。
(3)生態韌性:城市人口的過多集聚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壓力。這種壓力包括生態綠化的破壞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大氣和土壤因工業發展帶來污染,以及城市的熱島效應等。未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還會進一步催生出更多的資源環境矛盾,引發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深刻變革。
(4)組織韌性:組織韌性即組織制度方面的韌性建設,是城市韌性的“軟實力”。尤其是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越性,就是擁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這種能力在面對災害風險時,能夠迅速調動各類資源,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韌性城市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國外韌性城市發展概況
從全球范圍來看,許多地區都開始啟動了關于韌性城市的規劃與時間。如2011年英國頒布了《管理風險和提高韌性:我們的適應性戰略》,以應對氣候變化給倫敦帶來的風險,提高城市的韌性與安全性。2018年,美國洛杉磯市長辦公室發布《韌性洛杉磯》發展戰略,提出了15個目標和96
項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加強領導力參與度、災難準備和修復能力、經濟安全性、氣候適應性和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使洛杉磯成為最強大、最安全的城市。
以上就是有關于韌性城市的定義、特征、建設手段的相關內容,如還想了解更多城市發展的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本文由@AG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參考資料
《普華永道:未雨綢繆提升應急管理久久為功打造韌性城市(47頁).pdf》
推薦閱讀
中國一線城市有哪些?2022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名單一覽
什么是創意城市?特點及構成要素分析
什么是智能城市?整體架構是?與智慧城市對比
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新在哪里?評價指標、建設目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