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神經介入治療
神經介入治療是介入醫學治療下的一個分支,主要用于診斷和治療腦內血管。神經介入治療一般會運用醫學影像系統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DSA),借助穿刺針等器材對股動脈、股靜脈、頸動脈等相關腦部血管進行穿刺,旨在通過X線透視診斷并治療頸部或者顱內血管等的病變。
由于腦血管結構復雜精細,所以神經介入治療相較于其他介入治療來說難度更大、范圍也更廣,對手術技術和器材要求更高;腦血管介入操作路徑長并使用的材料多并需要多次更換或調整,這都將導致手術時間的延長;且在進行神經介入治療時,已發病的腦卒中患者多數都神志改變,配合手術過程十分困難。

2.神經介入發展歷史
神經介入治療已經隨著器械、影響設備技術的進步開始快速發展,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也漸趨完善。
1970年-1990年是神經介入治療發展的開端:
1974年Ser-binenko首創可脫性球囊經皮治療頸內動脈-海綿竇瘺;1976、1977年Pervsner和Kerber用異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 IBCA )液體栓塞劑進行動靜脈畸形栓塞;1978年Debrun用可脫性乳膠球囊血管內治療創傷性頸內動脈海綿竇瘺和椎動脈瘺。
1980年Charles Kerber首次實施了經皮腔內球囊血管成形術治療頸動脈狹窄; 1981年Zeumer完成第一例經動脈內溶栓治療腦血栓、Amir Motarjeme完成第一例經皮血管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椎動脈狹窄。1982年Romodanov和Shchegiov用可脫性球囊治療動脈瘤,實現小型/中型動脈瘤完全閉塞。
1990年-2007年是神經介入治療的緩慢發展期:
1991年Guglielmi開發GDC并應用于臨床。此后多種彈簧圈進入市場,如多維度彈簧圈、能刺激局部疤痕形成表面涂層彈簧圈、填塞彈簧圈內部空間的水凝膠彈簧圈、"生物活性”彈簧圈等。
2007年12月首款抽吸裝置由Penumbra研發成功并獲批FDA , 抽吸取栓療法成為取栓新療法。
2007年至今是神經介入治療的快速發展期:
2011年FDA批準由美敦力研發的首款血流導向裝置Pipeline , 血流導向裝置的使用開啟動脈瘤治療新紀元。

3.神經介入治療優勢
與藥物類治療相比,神經介入治療效果更好:中國目前最常用的腦卒中藥物為rt-PA和尿激酶,rt-PA最大劑量為0.9 mg/kg,給藥方法為靜脈滴注,用藥后24小時需對患者進行嚴密監護。神經介入治療則直接使用介入器械來進行取栓。據Lancet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時間內進行介入治療使用機械取栓比單純藥物溶栓更有效。
與傳統外科治療相比,創傷較小且恢復時間更短:如傳統神經外科一般通過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來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這類手術適應癥有頸內動脈供血區腦缺血癥等;而神經介入治療手術范圍較小,更易恢復。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信息來源
《2022年中國神經介入行業分析及手術機器人市場趨勢展望報告(98頁).pdf》
推薦閱讀
《【研報】神經介入行業深度報告:神經介入介入手術皇冠上的明珠百億藍海即將起航-20200705[81頁].pdf》
《火石創造:醫學人工智能產業圖譜及行業趨勢分析(3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