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型水電站是什么樣子
小型水電站一般指總裝機容量小于 2.5 萬千瓦的水電站?,F階段,我國的小水電建設是指由地方、集體或者個人集資興辦與經營管理的,裝機容量 2.5
萬千瓦及以下的水電站和配套的地方供電電網。我國是水能資源大國,小型水電站數量巨多。

2.小型水電站的種類
小型水電站按河段水力資源的開發方式,分成三種類型,即堤壩式、引水式和混合式。三種方式各適用于不同的河道地形、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其水電站的樞紐布置、建筑物組成也迥然不同。
(1)堤壩式水電站
?在河道上修建攔河壩(或閘),抬高上游水位以集中落差,并形成水庫闊節流量、用輸水管或隧洞把水庫里的水引至廠房,通過水輪發電機組發電,這種水電站稱為堤壩式水電站。根據水電站廠房的位置,又分為河床式與壩后式兩種。
河床式水電站一般修建在河流中、下游坡度平緩的河段上。在這些河段上,由于地形限制,為避免造成大量淹沒,只能建造高度不大的壩(或閘)來適當抬高上游水位。在有落差的引水渠道或灌溉渠道上,也常采用這種型式。其適用的水頭范圍約在8~10m以下。另一方面,由于河床式水電站多建造在中、下游河段上,其引用的流量一般較大,故河床式水電站通常是一種低水頭大流量的水電站。
由于水頭不大,河床式水電站的廠房就直接和壩(或閘)并排建造在河床中,廠房本身承受上游水壓力而成為擋水建筑物的一部分。
壩后式水電站一般修建在河流的中、上游,適用于水頭較大的情況。由于在這種河段上允許一定程度的淹沒,所以攔河壩可集中較大水頭。因此,將廠房移至壩的下游,廠房建筑與壩體分開,使上游水壓力完全由攔河壩承擔,這樣布置的水電站稱為壩后式水電站。壩后式水電站與河床式水電站相比,它的壩可以建得較高,這不但使電站獲得較大的水頭,更重要的是,在壩的上游形成了可以調節天然徑流的水庫,給水電站的運行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引水式水電站
在山區河道上修建水電站時,由于河流陡峻、水流湍急,有些地方還有較大的跌水和河灣,往往經濟地建一引水低壩或閘,采用引水渠道來集中河段的自然落差,形成電站水頭,這樣修建的水電站稱為引水式水電站。
河道中低壩或閘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水流進入引水渠道,而不是以集中水頭為目的。引水渠道包括明渠、隧洞和管道。當電站水頭較低時(6~10m以下),由渠道將水直接引至廠房;當水頭較高時,在渠道末端修建壓力前池,使水流經過壓力管道至水輪發電機組發電,然后由尾水渠排出。
在小型水電站中,引水式水電站比堤壩式水電站更為普遍。它與堤壩式水電站相比,由于不存在淹沒和筑壩技術的限制,故水頭可達到很高的數值。但是,由于受當地天然徑流的限制或引水建筑物截面尺寸的限制,引水式水電站引用的流量都比較小。故引水式水電站通常是一種高水頭小流量的水電站。顯然,引水式水電站對環境影響很小。
(3)混合式水電站
混合式水電站其落差是由攔河壩抬高水頭和引水集中落差兩方面獲得,因而具有堤壩式水電站和引水式水電站的特點。當上游河段地形平緩,下游河段坡降較陡時,宜在上游筑壩,形成水庫,調節水量,在下游修建引水渠道(管道),以集中較大落差。
混合式水電站和引水式水電站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嚴格來說,混合式水電站的水頭是由壩和引水渠道共同形成的,且壩一般構成水庫。而引水式水電站的水頭,只由引水建筑物形成,壩只起抬高一些上游水位的作用。在實際工程中,常將具有一定長度引水渠道的水電站統稱為引水式水電站,而較少采用混合式水電站這個名稱。
水電站除按開發方式進行分類外,還可以按其是否有調節天然徑流的能力而分為無調節水電站和有調節水電站兩種類型。多數水電站與防洪、灌溉、通航、水產等方面相結合,以發揮其綜合效益。
3.小型水電站的優缺點
(1)小型水電站的優點
1)小型水電站可以減少甚至擺脫對公共電網的依賴。
2)當河水的流量和流速足夠大時,發電的水力就是持續的。只要河流不干涸或徹底凍結,就比風能和太陽能可靠。
3)小型水電站沒有污染。水輪機摩擦產生的少量熱量傳給了溪水,但不會引起任何問題。
4)水輪機發出的電能可用于補充家庭采暖或蒸發制冷所需。
(2)小型水電站的不足
1)只有少數人居住在適合水力發電的溪流邊上。
2)小溪可能會周期性地徹底凍結或干涸,此時小型水電系統就得停機。
3)要為家庭取暖提供足夠的電力,水輪機就需要足夠大的水量和水位落差,因此或許需要建造小型水壩或人工瀑布,而這將帶來環境和管理方面的問題。
4)小型水電系統的先期投資較大,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由其帶來的經濟收益也許還沒有先期投資高。
以上就是有關于小型水電站的定義、種類及優缺點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發電領域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氫能發電?氫能燃料電池有哪些?
秸稈發電是什么?流程有哪些?效益分析
海流能發電原理是什么?技術問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