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UN)發布了《2021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籌資報告》,報告評估了新冠疫情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包括討論經濟、社會和環境風險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對經濟決策的影響。
報告指出,2020年世界生產總值收縮了4.3%,隨著經濟開始復蘇,各國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融資困難是一個關鍵因素:80%的金融機構規模支持措施發生在發達國家,而許多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債務危機的邊緣。
全球經濟前景與風險
新冠肺炎阻礙了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并影響到發展籌資的各個方面:經濟嚴重衰退,約1.2億人重新陷入赤貧,1.14億人失去了工作。
1.全球和區域增長趨勢
預計2021年全球產出將從低位回升,但仍將遠低于疫前的趨勢。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7%,2022年將增長3.4%(圖1)。
圖1:世界生產總值增長

發達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預計將在2020年大幅收縮5.6%之后,在2021年恢復到4.0%。在發展中經濟體,預計2021年的增長率將達到5.6%。
發展中國家所有區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都有所下降:近三分之一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下降,扭轉了十年或更長時間的增長。其中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收入損失最高(圖2)。
圖2:按地區分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2.投資增長乏力
新冠疫情對全球投資造成了巨大打擊,加劇了整體生產率增長的放緩。2020年,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分別下降了GDP的6.4%和4.5%(上圖2)。
不包括中國,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收縮率達到創紀錄的10.6%,遠高于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
疫情有關的投資損失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即使在大流行之后,對風險的厭惡和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加劇,限制了私人承擔風險后退(見圖3)。
圖3:全球投資趨勢

此外,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16%,非洲的資金流動減少了2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減少了25%,亞洲減少了12%。
3.非經濟風險占據中心地位
氣候變化將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加劇全球不平等,給可持續發展目標帶來災難性后果。
專家指出,在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會再升高2-5℃,各國可能遭受災難性的經濟損失。
不加緩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導致到2100年全球平均收入損失超過GDP的20%,預計南半球各區域和較貧窮國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大(見圖4)。
圖4:氣候變化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預計影響

文本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聯合國(UN):2021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籌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