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Hogan Lovells)發布了《2021年金融機構展望》。
該報告是全球主要法律話題和市場趨勢的快照,塑造了金融機構市場的未來。金融機構行業已經面臨著許多變化,其中包括向數字渠道的轉變和金融科技的出現、貿易戰升級、英國脫歐、挑戰債務融資義務以及嵌入環境保護的壓力不斷增加。金融機構行業的跨國界、快速發展的特點,可能使其在全球大流行中特別容易受到干擾,報告討論了圍繞這些新興風險和機遇的關鍵問題。
COVID-19時代的債務妥協
在實施緊急應對措施時,許多國家已在努力平衡新冠病毒給生命帶來的風險,以及為遏制病毒而對企業施加的限制給生計帶來的風險。在一些法域,對破產法和重組法作了臨時性和永久性的修改,使陷入困境但最終有生存能力的公司有喘息的空間進行重組和恢復。
一些法域采用的新工具之一是,公司債權人有能力將債務折衷方案強加給持異議的債權人。對借款人和債權人來說,這些程序來的正是時候,因為面對2020年收入的下降和復蘇情況不確定,許多企業將需要重塑其財務狀況。
以澳大利亞為例,2020年9月24日,聯邦政府宣布計劃實施新的小企業重組制度。這一宣布標志著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澳大利亞破產法的最大變化。中小企業部門對澳大利亞經濟至關重要,中小企業受到疫情的打擊尤為嚴重。澳大利亞97.5%的企業雇用的員工不到20人,澳大利亞的小企業雇用的員工約為470萬人(占私營非金融部門就業總人數的44%)。

可持續財務披露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是衡量投資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影響的三大核心支柱,于2004年首次出現在全球舞臺上。最近政府機構的可持續金融立法雪崩,標志著從自愿指導向強制性措施的轉變,反映了全球氣候問題的緊迫性。這些監管措施的重點是在金融服務部門創造一種平衡,要求全行業協調如何衡量ESG因素,并將其納入金融機構的現有治理和風險框架。
采用ESG政策已證明對公司有財務效益,有證據表明,采用可持續做法的公司比不考慮環境或社會因素的公司表現更好。一項分析中,88%的研究發現,采用ESG框架的公司表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80%的研究顯示對其股價有積極影響。此外,71%的人認為,關注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公司將獲得更好的回報。
文本由@云閑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霍金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Hogan Lovells):2021年金融機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