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學旅行定義
研學旅行(study travel)又名研學旅游。顧名思義是“研究性學習”即“研學”與“旅游”的結合體。
根據2016年12月19日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文件中,國家旅游局對研學旅行的概念明確界定如下:研學旅行(study
travel)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
2、研學旅行的特點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揚了游學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思想,它也是素質教育和旅游行業的全新內容。全新的內容也擁有全新的特性,根據《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推薦主題匯總》《考察探究活動推薦主題及其說明》等相關文件,可以歸納總結出研學旅行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四大特點:
(一)主體自主性
研學旅行的活動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研學旅行活動需要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研究,老師或者家長會針對研學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出和布置,自主性的知識搜索和游前準備是研學旅行得到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然而,普通類型的旅游活動,比如游學,則學生參加之前不需要強制做任何的知識準備工作,只要時間、金錢、精力三方面能夠勝任,都能夠正常參加,并獲得一定的旅游收獲。
(二)內容開放性
根據教育部在2017年10月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推薦主題匯總》和《考察探究活動推薦主題及其說明》,可以看出國家對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的設置主要固定為考察探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設計制作活動、職業體驗活動這四大類。然而這四大類活動的內容并不進行限制,小到
1-2
年級“生活自理我能行”的社會服務活動,大到10-12年級“關注中國領土爭端”的職業體驗類活動,考察探究活動說明中明確指出對所推薦的活動主題不做硬性規定,學??山Y合實際,針對不同學段開發更貼近當地學生生活、學習的個性活動。而傳統游學活動則多是以課堂體驗、入住交流、學校觀光等普通旅游形式為主。
(三)方法探究性
研學旅行重點在于“學”,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研學旅行的方式也花樣百出。以1-2年級“神奇的影子”這一研學主題為例,教育部給出了體驗踩影子游戲、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應用;創作、交流簡單的手影游戲、故事、舞蹈等等一系列研究學習手段。再比如10-12年級的“家鄉交通問題研究”,研究方法從簡單的收集資料,走訪當地交通管理部門,了解交通擁堵的原因和減少擁堵的措施到需要集體組織的擁堵路段實地考察,記錄不同時段交通擁堵狀況,對改善本地區交通擁堵問題提出建議等等。五花八門的學習方式都可以被用在研學旅行中,這也是傳統旅游活動所不能實現的。
(四)取向實踐性
通過對教育部建議的中小學研學旅行主題活動的總結可以發現,我國所倡導的研學旅行完全立足于社會實踐調查,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學為所用。并且,區別于傳統的旅游學習形式,看一看,瞧一瞧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游樂再不能在研學旅行中適用了,每一個學生必須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乃至自我能動性地能動動手,動動腦,發發言,講講話。在高年級的學生活動中,學生甚至需要參加對抗性、逃生的演練,這種實地性的模擬活動也因此與傳統型的旅游教育活動完全區別開來了。
3、中國研學旅行行業發展歷程分析
就當前來說,中國研學旅行行業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大發展階段
(1)萌芽階段(1950-1999年)
1950年,中國政府派第一批少先隊員代表前往蘇聯參加黑海夏令營,這是中國學生第一次接觸夏令營。1991至1993年,中日兩國聯合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了三屆中日草原探險夏令營。
(2)起步階段(2000-2015年)
2000年起,社會上開始出現由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和個人組織的夏令營項目,消費者群體亦不斷擴大,年齡段下移至中小學生.2009年,中國夏令營已發展成學習類夏令營、素質拓展類夏令營、游學類夏令營三大類。
(3)快速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定義研學旅行,并將其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

數據來源:《頭豹研究院:2019年中國研學旅行行業概覽(30頁).pdf》
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