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數字勞工?
“數字勞工”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傳播政治經濟學者,2000年,意大利學者泰拉諾瓦通過研究數字經濟下網民在互聯網上的免費勞動,首次提出了“數字勞工”這一概念。
在互聯網時代,網民可以利用網絡自由發布信息,達到自我滿足的效用。同時,這些勞動成果也在免費受到互聯網資本的剝削,網民所生產的所有知識和內容被互聯網公司無償占有,同時產生著大量剩余價值。隨后,“非物質勞工”(immaterial
labor)、“無領階級”(non-collar class)等概念紛紛出現,用以概括網絡時代被賦予全新地位的受眾。
克里斯蒂納.??怂箤ⅠR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運用到互聯網資本運作的情境中,發展出互聯網時代“數字勞工”理論。他認為:“數字媒體技術和內容的生產中資本積累所需要的所有勞動都屬于數字勞動?!彼麑ⅠR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以及斯麥茲的“受眾商品論”相結合,進一步發展了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勞動”理論。他認為,數字勞動的剝削過程涉及到三個方面:互聯網使用的脅迫和異化,以及產消者的雙重商品化。
二、數字勞工的特點
1、勞動者多元化
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借助互聯網參與社會資本循環,并且成為資本累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的便捷性與共用性極快的擴張了勞工的數量與分布范圍。無論勞工是何種職業,在勞動者無償貢獻自己的勞動力時,就已經處于資本的剝削之中。
2、勞動對象數字化
過去的勞動對象主要是指人類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而在數字經濟影響下,數字勞工的勞動對象發生了質的變化,除了硬件制造設備等物質性材料,其加工對象還包括文字、圖片、音樂甚至人類的情感與思想等抽象物質,而實質是一串串虛擬數據。
3、勞動工具現代化
人類社會可以大致分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與信息化社會三個階段,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工具從最原始的器材逐漸變成了云、網、端等一系列新型基礎設施,終端設備與網絡技術成為數字勞動的必備工具,勞動工具的現代化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顯著標志。
三、中國數字勞工平臺概況
數字勞工平臺是中國分享經濟中增長最快的業務,隨著融資規模的擴大,交通、家政等主要平臺迅速發展。平臺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同時也改變著消費者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2016-2018年的三年中,網約車平臺客運量占出租車總客運量比重已從9.5%上升到36.3%,在線外賣平臺收入占全國餐飲行業收入比重從1.4%上升到了10.6%。
從相關從業者人數來看,數字勞工平臺已成為中國就業增長的重要動力,僅2016-2017年中,在"滴滴出行"平臺上獲取收入者已近2110萬。2018年在"美團外賣"平臺從業者為270多萬,比2017年增加了近50萬。2018年,另一家外賣配送平臺"蜂鳥外賣"在中國大陸已擁有300萬以上的注冊騎手。
四、數字勞工平臺運行模式
在中國,數字勞工平臺(以下簡稱平臺)主要有三種運行模式︰

1、平臺自營
該模式由企業建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用于開展自身業務,并直接面對客戶(稱"B2C")。在該模式中,平臺以用工主體身份與從業人員建立勞動關系,嚴格控制人員招聘、服務標準和勞動條件;也有平臺采取勞務派遣方式,由勞務派遣公司與從業人員簽訂合同。"首汽約車"和"神州專車"是這種自營模式的典型代表。
“首汽約車"是在傳統出租車公司上加載了O2O線上專車服務,平臺與司機的關系屬于傳統的勞動關系,由平臺與司機簽訂勞動合同。"神州專車"則是將公司的車輛租賃給司機,司機則由勞務派遣公司負責招聘和管理,與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司機按月領取薪水,并享受“五險一金”等待遇。
2、加盟合作模式
平臺企業搭建互聯網平臺,吸納大量第三方小微企業參與,形成平臺規模集聚效應。這種運營模式為很多生活服務平臺所采用,具有所需資本不大,可以迅速開拓市場的特點。采取這種模式運營的的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信息中介的角色,平臺本身并不是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工主體,加盟企業自己雇傭工人,可與從業者之間形成勞動關系。
3、新型共享模式
這種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整合和共享閑置的勞動力、技能、生產資料等各種資源,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與“公司+雇員”的傳統企業用工形式不同,這種模式使用的是
“平臺+個人”的用工形式(所謂的“C2C”)。在這種模式中,平臺仍然承擔著信息中介的角色,但同時它要負責制定服務規則,這些規則可以包括保證服務的安全性、服務費用的價格等等。
當下中國數字勞工平臺企業往往并不拘泥于某一種運營模式,而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地調整著自己的運營模式。尤其是那些市場規模和覆蓋范圍較大的交通出行業平臺、外賣配送平臺,它們更傾向于同時采用平臺自營、加盟合作、新型共享等混合運營模式。
內容來源:
《國際勞工組織:中國數字勞工平臺和工人權益保障(50頁).pdf》
推薦閱讀:
《國際勞工組織(ILO):數字勞動平臺在改變工作世界中的作用(英文版)(283頁).pdf》
《國際勞工組織:全球供應鏈中的勞工標準:如何成為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的企業(7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