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是什么?
粉絲經濟是一種基于粉絲與偶像的互動關系的經營性創收行為,其商業運作模式是通過情感驅動并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粉絲對偶像的產品的消費量可以反映偶像的熱度和商業價值。依托于互聯網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粉絲經濟已成為令人矚目的經濟模式。
換言之,粉絲經濟是粉絲在對所好對象及其作品的主動關注、積極分享、大量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極具商業價值的傳播影響力,在資本的引導下,粉絲作為核心消費者,對所好對象做出不間斷的、間接或直接的消費行為,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樣式。
粉絲經濟的發展歷程
1.隨著選秀節目的興起和互聯網社交媒介的快速發展,粉絲經濟同步進行。
以2004年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為起點,國內出現第一批有規模、有組織、商業性質的粉絲群體,粉絲經濟開始登上國內歷史舞臺。最初,粉絲經濟商業模式是簡單的將粉絲對選手的熱愛通過手機短信投票來獲取利益,而隨著選秀節目熱播,經紀公司與商家們逐漸拉長粉絲經濟的產業鏈,形成一定規模。
2.隨著移動通信技術高速發展,促進了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為粉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擴展平臺。
粉絲消費從線下走到線上,應援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粉絲經濟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得到升級,而其在不同階段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網絡傳輸速度極大提升,傳輸內容更加豐富,粉絲的應援方式不再僅僅是發短信之類的單一的文字方式,粉絲經濟囊括了更多周邊產品。

粉絲經濟的盈利模式
1.以偶像為核心的明星經濟
在媒介融合語境下,該模式也呈現出跨界融合的趨勢。簡單來說就是“明星帶貨”模式,在所有產品前冠以偶像的大名,比如臺灣明星周杰倫的Mr.J餐廳,首間店在臺北市,店門前大排長龍,旺期需要提前幾日預約,消費者80%以上都是粉絲,市場效益非常好,在深圳、上海等城市都發展了分店。
2.圍繞媒介內容的IP (知識產權)經濟
該模式通過調動粉絲的參與性構建出以內容為核心的縱橫聯合的文化產業鏈。主要是以從偶像的作品人設出發的同人文化產品為代表,比如很多廠商會在偶像劇的播出期,選擇劇中飾演情侶的男女明星代言,制作情侶周邊商品,借劇集的東風,成功達到商業營銷的好效果。
3.以社群為核心的合伙人商業模式
粉絲、偶像及商業機構等以社群為平臺實現了廣泛的連接與合作,創建了多元的商業合作方式。
這種模式下粉絲從單純受眾轉變為可以成為生產者,給予了粉絲更多主動性,呈現的方式也更靈活多變,是粉絲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大眾傳播時代到社會化網絡時代,粉絲經濟經歷了升級轉型的過程,在當下,隨著新經濟和媒體文化的極速發展,粉絲經濟模式正在不斷探索變革,向更成熟的模式進化。
粉絲經濟的弊端
1.“流量至上”破壞市場原則
粉絲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井噴式發展,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能有效及時跟進新型經濟樣式的發展,在粉絲經濟中容易出現很多不規范的操作行為。數據方面最為嚴重,多表現為“流量至上”及流量造假,包括數據造假、收視率造假、票房失真等,破壞市場的公平公正以及健康發展,這也使大眾對粉絲經濟存有不少負面評價。
2.泛娛樂化影響社會價值體系
2020年5月,以“渾元形意太極掌門人”自稱的馬保國在30秒內被擊倒3次后成功“出圈”,不久,馬保國的形象及雷人雷語登上微博熱搜。從霸屏B站鬼畜區,到參加商演,再到宣布參演電影《少年功夫王》,馬保國嘩眾取寵的各類言行被資本包裝出商業價值,被資本所吹捧。這種全民歡騰的社會圍觀,雖以嘲諷的形式進行了一定的批判,但也帶來“審丑狂歡",在不斷的傳播、制作過程中,已失去了批判的態度,人民日報更是指出,“
這是對價值體系的毒化”。
推薦閱讀:
《致趣百川:2019粉絲經濟洞察報告(37頁).pdf》
《AdMaster:粉絲經濟4.0時代白皮書(62頁).pdf》
《TopKlout克勞銳:2021看得見的粉絲價值——五大平臺KOL粉絲分析研究報告(70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