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益創業是什么
“精益創業”的概念雛形最早在 2008 年 Ries
的創業課程中被提出。早期精益創業被簡單界定為:在已有的創業系統中利用敏捷開發和客戶開發來消除冗余的浪費。隨著精益創業在企業界的實踐,Ries
進一步豐富精益創業概念的內涵并于 2011 年出版著作《精益創業》一書。
在繼承 Steve Blank 部分創業思想,將精益思想、
客戶開發、敏捷開發和設計思維融入到精益創業理論中,Ries
把精益創業的概念重新定義為:精益創業是在高度不確定性環境下創建和管理創業活動的過程,通過主動試錯進行科學實驗和驗證假設,盡快創造顧客價值和消除創業過程中浪費。

2 精益創業的過程機制
美國 Eric Ries 于 2011
年提出了精益創業理論,該理論秉承了精益思想,專注于在“開發-測量-認知”反饋循環中創造顧客價值和消除浪費,通過持續創新達到真正的創業成功,,
并強調“最小化產品”、“客戶反饋”和“快速迭代”三種方法的應用,更為適宜指導高度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創業實踐。

認知迭代循環第一階段為概念環節,旨在提出“信念飛躍”式的假設,即依靠初步的認知大膽提出用戶痛點和解決方案的假設。
第二階段為開發環節,該環節重視開發出滿足市場和顧客基本需求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最小化可行產品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最小型產品,而是通過最快的方式,以最小的精力完成“開發—測量—認知”的反饋循環。以此實現創業的低成本,來避免極高的創業成本阻礙創業活動的繼續實施。
產品環節位于迭代認知循環的第三階段,主張把最小化可行產品這個基礎解決方案的原型快速推入市場,適應而非優化,提供給消費者測試使用。
第四階段為測量環節,強調通過“創新核算”客觀有效地測量用戶的反饋。傳統的創業核算,一般以營收為核算指標,一旦收入持續下降,就意味著該創業不能繼續。而“創新核算”是一種定性方法,重點評估調整增長引擎的努力是否奏效,以此決定創業是繼續堅持還是調整轉型。
數據環節位于循環的第五階段,通過測量得出用戶反饋和使用的數據,獲得的數據指標應更多的是“可執行指標”而非“虛榮指標”,“可執行指標”將會更好的支持創新核算。
認知環節位于反饋循環的收尾階段,也是下一個循環的起始環節。此環節重視應用大量測得數據提煉新的“階段性認知目標”,依據顧客反饋形成新的“經證實的認知”,從而做出繼續迭代優化或調整轉型的假設。
不管執行哪一種假設,精益創業都將進入新一輪的迭代認知循環。
3 精益創業的方法或手段
精益創業在“開發 - 測量 - 認知”反饋循環過程中,特別強調“最小化產品”、“客戶反饋”和“快速迭代”三種方法的應用。
最小化產品法,主張依據創業實踐的認知和學習構建最小化可行產品,通過科學驗證是否具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以此大大縮短產品開發周期。
客戶反饋方法,強調最大限度地了解客戶,產品開發階段客戶的反饋須足以確保提供的產品(服務)是客戶真正想要的。
快速迭代法,強調盡早提供市場反饋,以“小步快跑”方式進行產品開發,而不是強調商業計劃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武巧珍.精益創業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科學決策